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蚁贼-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路不通,元卒们折往后逃,蓦然间闻听一阵朗笑。
邓舍帅旗招展,旗帜下数员将校,众星捧月般的簇拥出一位少年将军。不是邓舍是谁?他哈哈大笑,高声叫道:“你们这些鞑虏听了,此地四周险峻而中间低洼,为兵家所云的六险之地,名叫天井的。凡入井中的人,有几个可以逃生?今我前有堵截,后有埋伏,还不速速放下兵器!逆我者死,降者不杀!”
半夜激战,元军进退失措,降者半数,不肯投降的,尽数被杀,尸体枕藉,塞谷蔽山。快到天明,乱尸堆中寻到了佛家奴,他不甘受俘,自杀身亡。是非成败转头空,七金山成了落佛处,可笑可叹。
邓舍整点军队,设伏的军队加上他带来的人马总计一万三千人,伤亡不足千人,可以说大胜了。他没时间庆功,吩咐记下诸将功劳,拨出一部人马处理俘虏,即点军出山,火速支援牵绊世家宝部的佟生养。
原来,他的整个设伏计划是这样的。
两万余人分做三部。第一个部分,陆千五、陆千十二率领,做为设伏的主力。第二个部分,邓舍自带,做为设伏的补充。第三个部分,佟生养带领,营破当时,故作佯败,吸引住世家宝,引去离山远的南边,然后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反过来将之困之。
陆千十二喜气洋洋,追上邓舍,问道:“佟将军部数千人,缠住鞑子不在话下。末将有个建议,与其去救佟将军,不如咱趁虚夺下大宁城。如此一来,城池咱也有了,佟将军的围不也解了么?”
他说的有道理,问题是邓舍从头到尾就没想过攻打大宁城。
他摇了摇头,道:“广宁战事正酣,鞑子人多势众。相比鞑子,我军的兵力并不占优势,要想快速地击败鞑子,就不可执着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为,得的城池多了,我军的力量就会受到分散,无法集中全力,将鞑子各个击破。”
陆千十二若有所思,道:“以求杀伤为上。”
邓舍点了点头。
他不打大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些时候,辽西的义州他尚且不想要,更别说大宁了。大宁比邻腹里,他要占据了此地,便如一根芒刺在了大都的背上,元廷绝对不会容许。凭他现在的实力,难以抵挡继而连三地打击。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心想:“贪多嚼不烂。”
接下去的战事发展乏善可陈。因了凭借数千骑兵难以尽歼世家宝出城的部队,故此,佟生养谨遵邓舍的交代,不求歼灭,只求拖延。待邓舍大军一到,分出了一部围堵大宁城门,防止再有元军出来;其余人马四面合围,砍瓜切菜般,轻轻松松地杀了个干干净净。
这一仗,赢得轻易,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注:
1、六险之地。
绝涧(两岸峭壁,水流其间)、天井(四周高峻而中间低洼)、天牢(山险环绕,易进难出)、天罗(荆棘丛生,难于通过)、天陷(丛林山塬,道路不明)、天隙(两山夹峙,通道狭窄)。
2、不可执着一城一地的得失。
毛主席《论持久战》:这许多战例“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
第七十七章 胜负(二)
抛下残破不全的大宁不顾,邓舍麾军急进。
次日夜间,他们与右翼的三千步卒在惠和城外成功会师。骑兵鏖战了半夜,赶了一天多的路,军力疲惫。邓舍没有惊动城中守军,远远地寻了处隐蔽地方,休息了一个晚上,凌晨时分突然展开了攻势。
他先用缴获的盔甲伪装了些许士卒,扮作大败而回的佛家奴部,故技重施地想要去骗开城门,然而却被惠和的守将看破。他随即高高悬挂起佛家奴的头颅,连带无数元军士兵的脑袋。
——这些元军士兵的脑袋,有阵亡山中的,有后来被俘的。邓舍当初分出一部人马处理俘虏,所谓“处理”,就是砍头。兵贵神速,他孤军深入,奇袭敌城,带大批的俘虏肯定不行,只有杀掉。
霎时间,双城军马阵前,放目尽是高高的竿子。竿子上成千上万的人头,或睁眼、或闭眼、或痛苦、或骇然,血肉模糊、血淋淋地绕了城池一周。清晨的寒风呼啸盘旋,密密麻麻的人头面目狰狞,这战场变作了森罗地狱。
惠和守军士气大沮,无不两股颤栗,勉强支撑了不足半日,城池就宣告失守。
邓舍留下了三千步卒守城,顺便处理俘虏,其它的军队则马不停蹄奔赴武平。武平的也先不花被吓跑了胆子,他城中的守军远不及惠和,只有三两千人,一箭不发,弃城而逃。
惠和、武平先后失陷,张居敬、佛家奴先后阵亡,消息传出,辽东震惊。
……
“简直是个野人!”
也先忽都毛发竖起,骇出了一身冷汗。他本为书生,世家子弟,自幼养尊处优,纸上谈兵的本事有,真要面对面厮杀,他没那个胆子。更别提闻言数千脑袋挂在城外,光去想想就胆颤心惊。
有个幕僚想起了件事儿,邓舍何止砍敌人的人头,他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他说道:“数月前,邓贼与纳哈出交战东牟山,有红贼一部不支后退,也是如今日一般,尽数被他砍了脑袋,挂在阵前,只不过威吓的对象,不是我军,而是他自己的人马。东牟山之战,红贼之所以胜,这是个很大的原因。”
“凶残成性,凶残成性。”也先忽都坐立不安,站起来,来回走动,兀自觉得双腿发软。
囊加歹将门出身,虎子或许谈不上,但若要论起胆色,较之也先忽都及那些个幕僚们,还是要强上许多的。他没去想人头的事儿,倒吸了口冷气,道:“武平、惠和一丢,我军左翼大开,再也没有可以阻挡邓贼的防线了。他如果长驱直入的话,哎呀,我军不妙。”
他打着案几,越想越惊,拽过来地图,铺展案上。
严格来讲,除了武平、惠和,元军的左翼还有两个据点。一个川州,位处武平东边,相距百里;一个高州,位处武平西边,相距二百余里。只不过这两个地方驻军极少,象征性的有点人马,指望它们阻拦邓舍,显然不可能。
囊加歹的话提醒了也先忽都等人,众人围拢,观看地图。
“诸公,且看。邓贼得惠和,而可呼应义州,连通闾阳,守其后,拒我辽西残部。邓贼得武平,可呼应广宁,并及辽阳,居处前,随时威胁我主力心腹。设若惠和为其盾,则武平为其矛,他可攻可守,我军处境不妙啊,……,诸位大人有何高见?”
局势明摆着,高见也好,低见也罢,无非两个对策。
有幕僚认为应该暂缓对广宁的攻势,立刻改打武平,先除去这个后顾之忧,然后再说别的。
他列举打武平的有利条件:“邓贼才得城池,立足不稳,此其一也。邓贼随军携带的粮草不会多,而武平、惠和的储粮仅足半月之用,他粮少而兵多,此其二也。世家宝虽败而大宁没丢,加上兴中州等各地的驻军、青军、民壮,辽西可得数万人,与我军前后夹击,此其三也。
“有此三利,卑职以为,我军必胜。”
另外一个幕僚不赞成,他反驳道:“我军或许必胜,然而可以速胜么?你也说了,武平、惠和的储粮可支撑半月,邓贼如果坚持够半个月怎么办?义州的红贼不会来支援他么?我军分散精锐去打武平,那么潘诚以及广宁城后的邓贼主力,他们会不会趁机来攻打我们?
“万一武平、惠和打不下,我军广宁前线又陷入苦战,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我军该怎么办?”
囊加歹深以为然,他问道:“你的看法呢?”
那幕僚道:“卑职之见,我军该破釜沉舟,全力攻打广宁。我军如今已经推进到广宁城下,两日内必能扫清其外围据点,进而围城。有野则有城,无野则无城,没有了城外的据点,广宁一座孤城耳,拔之不难。”
先前的那个幕僚提出异议,问道:“若邓贼趁我军打广宁,来袭扰我部,该当如何是好?”
“遣稍许人马入驻川州,此为防;同时命世家宝牵制邓贼,此为攻。有此一防一攻,邓贼怎么会有余力再来袭扰我部?”
“若闾阳和辽阳红贼主力趁我军打广宁,来袭扰我部,该当如何是好?”
那幕僚微微一笑,道:“邓贼可以围城打援,我军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囊加歹下了决定,绝不能半途而废,他当即传命三军,日夜不停,继续攻打广宁。临了散军议,囊加歹没忘记数日前的一路伏兵,遣派了信使快马加鞭,往去沈阳,催促纳哈出赶紧行动。
“告诉他,三天之内,本王要听不到他攻打辽阳的军报,军法处置!”
囊加歹的信使穿越长长的前线,绕过辽阳的防区,一天半夜赶了百余里路,三更前后进了沈阳城。
这一场大战牵涉了整个的辽东,沿途罕见行人,到处栽倒路边的尸体,成群结队的禽鸟、野狗、虎狼出灭其中。他入了沈阳相府不久,门外的侍卫们就听到了纳哈出咆哮如雷的叫喊。
“邓逆个土贼!”
信使拜倒在地,不敢抬头。纳哈出怒气填膺,绕着堂内转来转去,他的发怒,其实倒并不是全为了邓舍,十成中有七分因了别的事情。那些个部族的族长们,整日唠唠叨叨,缠个没有休止。
不就死了些部民么?辽东处处烽烟,眼看红巾得势,这些人不知死到临头,还在这儿斤斤计较,一个个针鼻大的心思,净想着眼前的利益。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没了辽东,就没了他们的道理?
纳哈出转了几圈,握了握腰畔的宝剑。
说实话,他虽有拥兵自重的念头,但当此辽东危局,还是知道轻重的。辽西没有丢的时候,他可以坐观不动,邓舍一拿下武平、惠和,局面就大为不同。他深深知道,如果他仍然不配合囊加歹部,徒然会给红巾各个击破的机会,唇亡齿寒。
“王爷还说了甚么?”
“无论相爷打不打得下辽阳,只要相爷出军,逼迫邓贼主力回师,此战的首功便是相爷的。搠思监大人早晚会回去京师,辽阳行省丞相一职,除了相爷,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囊加歹到底与纳哈出同为木华黎的后裔,虽然过了七八代了,两人甚少交往,但打断骨、连着筋,他的承诺,纳哈出还是相信的。
“我城中各部族族长?”
“王爷有先斩后奏之权,圣旨在此,有不愿者,可斩。”
纳哈出权衡利弊,转瞬间下了决定。事不宜迟,他要速战速决。
……
“沈阳鞑子近日频繁,自昨夜起,大队人马出城,逼近我外线防区。据线报,纳哈出连斩了两个小部族的族长,似乎要倾巢而出,攻我辽阳了。”
辽阳防区,外线的哨探禀告道。
邓舍连克数城的消息,庆千兴也有知晓,捷报来日,他就预料到了沈阳会有异动,此时听了,毫不惊讶。他面色不动,徐徐问道:“鞑子人马多少,领军将领谁人?探查清楚没有?”
“出城的总计四五千人,没有出城的数目暂时没有探查清楚。先锋官名叫刘探马赤,其后各营的旗号依次为……”那哨探放低了声音,一一讲来。
庆千兴凝神静听,听完了,他悄悄地松了口气,道:“传令各部,整军备战。”
帐内诸将俱在,有个千户提议,道:“将军,鞑子要来辽阳,必过太子河,我军何不列阵河畔,待其半过而击之?东牟山尚有我千余驻军,干脆一并发出,前后包抄,先将出城的数千鞑子灭掉,给他个下马威,如何?”
诸将纷纷赞同。
庆千兴摇了摇头,他心中自有打算,只是不可对人明言。他道:“大将军走前交代本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军贸然出击,倘若有所失利,反而不美。我军防区经过连日来的修整,非常坚固,等鞑子来攻就是,料他残兵败将不足为患。”
诸将待要再劝,庆千兴道:“诸位不必多说,本将心意已决。”他命令,“遣派信使,往去辽阳,报之陈将军知道。”说罢散了军议,吩咐众人各回本部准备。
高丽军的防区,最远的地方距离辽阳城不足三十里,信使来往用不了一个时辰。很快,就报给了陈虎。
辽阳城中。
时近傍晚,冬日的暮阳余晖映照,满城红旗、枪戈交辉。天气冰冷,北风卷袭过屋瓦,呜呜作响。相比庆千兴的沉静安稳,陈虎一样的面沉如水,唯一的不同,他露出了些许森严的杀气。
打发走信使,他叫来幕僚,问道:“大将军有无新的命令送来?”
“还是三天前的那一封军报,只说了四个字:按计行事。”
确定过邓舍的命令,接着问周边形势。陈虎问道:“广宁方向军情怎样?”
“鞑子加大了攻势,今天的军报还没送来。不过,从这几日的情况推断,料来广宁撑不过两天,被围是肯定的了。闾阳潘仁部试探性地派了支军马去援救广宁,昨夜被鞑子击退,险些中伏。”
“杨万虎部呢?”
“按照预定的计划,杨将军部按军不动。”
“辽左赵过部呢?”
“赵将军前后两次增兵海阳巡检司,目前海阳驻军已有六千余人。不论辽阳我部、杨将军部、抑或辽西大将军部,这三个地方哪里出现危急,他的援军都可以朝发夕至。”
若比拟辽东是大闹天宫,赵过的辽左军马就是定海神针。
陈虎的性格,不似赵过的稳重,也不似庆千兴的深沉,更多的是杀伐决断。各方面的情况既然明了,各部皆处在控制中,他就不再多问,挥了挥手,斩钉截铁地道:“就按大将军命,依计行事罢。”
正说话间,忽然堂外传来阵嘈杂,他皱了眉头:“怎么回事?”
有亲兵奔进来,道:“后院的那厮嚷叫不休,说有重大军情报给将军,弟兄们不敢阻拦。请将军示下。”
后院那厮,名唤赵帖木儿的便是。邓舍没杀他,关了起来,后来,邓舍要去救援广宁,出城前不放心,又把他交给了陈虎。陈虎虽然不待见此人,却也没发脾气,淡淡地道:“带进来罢。”
亲兵们推搡着赵帖木儿进来,他挣扎开来,扑通跪倒在地,不等陈虎问话,兜头便是一句:“小人夜观天象,明后日必有大雾。”
第七十八章 胜负(三)
远远近近的山林模糊不清,白茫茫的大雾无边无际。
黏潮而寒冷的雾气,就像是起伏的波浪,又如上古的巨兽,吞没了天空,吞没了大地。耸立其中的座座城池,恍如一个个小小的黑色斑点,随着雾气的飘动,时隐时现,不到近前,就根本看不清楚。
惠和城中。
邓舍步出室外,举目四望,入眼腾腾的雾气,三两步外,就看不清人影。城中多有寺庙,晴天的时候,寺塔高耸入云,如今却朦朦胧胧,仅仅可见最高层的一点灯光。偶尔听见近处的人声,只闻其音不见其形,所有的东西都被湮灭在了雾中。
院子里,尽职尽责的亲兵们坚守着岗位,到处影影绰绰的人、时隐时现的枪戈,雾气朦胧了他们的身影,若不仔细去看,几乎难以与院中的树木、旗帜区分开来。
院外走进来一人,天还没黑,就打起了火把。铺天盖地的雾气里,泛着晕的那点光无事于补,倒是叫邓舍看的清楚,知道来了人。见那点光在雾里钻来钻去,转了半天,才好像摸着了路,又不敢肯定似的,犹犹豫豫走了过来。
走到近前,邓舍抬眼去看,却不是一个人,有佟生养、陆氏兄弟,七八个将领。打着火把的,正是陆千十二。
邓舍不由觉得好笑,笑道:“雾里边打火把,看的清么?”
陆千十二嘿了声,道:“虽没甚用处,却叫做吃了‘磨刀水儿的,秀气在内’,瞧着这火把,图个心安罢了。”他忍不住地发牢骚,道,“这狗日的天气,昨儿好端端的,今儿偏生就下起雾来,对面不见人影。”
众将皆附和称是。
战局正在关键的时刻,正该争分夺秒,忽然起了雾气,实在天公不作美。要知,邓舍部与囊加歹部不同,邓舍部要行动,非得出城不可,如今起了这般大的雾,定然耽搁行军。而囊加歹部驻军广宁城外,有了雾,反而利于他们的攻势。
秋冬季节,北方本就多雾,尤其早晨夜晚,这雾气估计一时半刻下不去。邓舍朝外边望了两眼,藏起焦躁,笑了一笑,请诸人入内说话。
众人落座,自有毕千牛招呼亲兵端茶上水,见室内渐渐阴暗,又命人掌起灯火。众人眼前一亮,顿觉呼吸畅快许多。邓舍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慢慢说道:“我军连日征战,弟兄们辛苦。趁着有雾,做些调整、修养也是好的。”
“儿郎们来报,鞑子朝川州有增兵的动向。川州离我军才百十里,用将军的话,那叫,那叫卧,卧,……”陆千十二说半截忘了下句,佟生养比他有学问,替他补足,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对。不早点拿下它,末将等心中不安,故此,结伴前来拜见将军。”
“川州,区区小城,不足挂齿。有义州在它的后侧方威胁它,它不会有胆量主动来攻我军的。”邓舍微笑说道。
他很欣慰,他没找诸将,诸将先来找他问计,这很好。说明他们思考了,不管他们思考的问题有没有担忧的必要,不管他们考虑的对不对,最起码他们知晓个人的责任所在了,这就是个进步。
佟生养从军的晚,暂且不说。比如陆千十二,他原先可是从不会去主动考虑什么东西的。
“末将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佟生养说道。
“自家兄弟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讲来。”
“正如将军所说,川州区区小城,拿下不费吹灰之力。末将之见,管它会不会主动来攻我军,反正起了雾,何不趁此大雾,百里奇袭,一举将之攻克,就此去掉这一个眼中之刺。同时,川州距离鞑子的主力很近,不过百十里上下,拿下了它,也有利我军下一步的攻势,可以给鞑子主力造成更大的威胁。”
听起来有道理,又可以消除掉对己军的潜在威胁,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威胁到元军,可谓一举两得。
但问题的关键在,进一步地威胁到元军后,元军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邓舍道:“换了你是鞑子,敌人逼近至你的主力百里外,中间除了些结冰的河流,几座山峦,再无其他的阻碍,你会怎么办?怎么应对?”
佟生养提建议前,有过对这个后果考虑的,他道:“若是只有这一支人马,末将会尽起大军,先灭来犯之敌。可是将军,如今不止我军一路,还有潘诚。末将以为,鞑子不会轻率来攻我军的。”
“那鞑子会怎样?”
“他若来攻我,则后有潘诚。他若攻潘诚,则后有我部。鞑子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末将推测,他极有可能会,……撤军。”
这就是眼界的问题了。地位的不同,导致眼界的不同。佟生养只看到了一次战役的胜败,而邓舍看到的,却是整个辽东的未来。不谋全局,不足谋一隅;不谋大势,不足谋一时。
他轻轻摇了摇头,首先从战术上否定了佟生养的意见。
他说道:“你只看到了我军有两路,却没看到鞑子也有两路么?大宁、兴中州的鞑子,主力虽被我军歼灭,残余的还有数千,若再要加上青军,人数不少。打下川州,则鞑子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可能,我军也同样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可能。”
邓舍入辽西,带了万人步卒,两万骑兵。
义州李邺部步卒万人,七千守义州,三千守惠和。两万骑兵接连大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伤亡不下三千,再分出一部守武平,剩余可用的机动力量至多万人出头,扩张到了极限,再分兵,就会彻底失去锐气。
接着,他从战略方面分析。
他道:“狗逼急了会跳墙,兔子逼急了会咬人。我军锋芒过盛的话,只会惹祸上身。义州各城,军马最多的不过数千,怎挡得住鞑子主力的全力来攻?不错,鞑子有可能不来攻,反而撤军,它撤了之后就不来了么?”
数年来,辽东战火不息。好容易有了决战的机会,邓舍怎会轻轻放过。与其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他要的是一战定辽东。
“然则,将军之意?”
“雾既来之,我军则安之。诸位将军多日劳苦,好好休息一下。待雾气消散,再做打算。”
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么叫待雾气消散,再做打算?邓舍为何拒绝佟生养的提议?听他的口气,是想要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