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蚁贼-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四顾茫然,手中的宝剑“嘡啷”坠地。他听见仙鹤了鸣叫,他闭上眼,嗅到满苑的花香。他好名花,分的出来,这是金达莱的香味,那是茶花。随风飘落的是杏花,清淡若有若无的,则为水中的君子兰。
他努力地仰起头,不想让臣子们看到,有两滴泪水,顺着他的面孔淌下。这是他登上王位的第九个年头了,不到一年,他丢了半壁江山,而如今,连王京也难以保住了。照这个势头下去,或许,他已经不会再有下一个明年。
他喃喃自语,他忽然想到了一句唐诗,他轻声地吟诵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殿上群臣,无不面现羞惭。金镛、李子春等人的眼中,泪水夺眶而出,不分文官武将,咚咚咚的叩头不已。金镛昂首慨然,说道:“臣不才,得我王恩泽优渥,过蒙拔擢。今当红贼,竟无一策,实在愧对我王。请三尺剑,引五千卒,即出城为我王先锋,与贼决战,护我王出城。”
城头炮响,如雷滚滚。
一个太监连滚带爬,蹭了满身的泥水,浑然不顾,闯入殿中:“大王!大事不好了,北城门,北城门,北城门红贼攻势骤剧,险险欲破!”
金镛挺身而起:“我王,请速做准备,臣这就送你出城。
仓皇之下,“你”字都说出来了。诸臣,包括王祺在内,却都没有注意到。李子春随着跃起,抢为先锋。
在这城破的前夕,王祺反而镇定下来,他不慌不忙地拾起来掉在地上宝剑,交给金镛:“带孤此剑,城中戍军,统交你指挥。……李卿,你不必去,即刻点齐内巡检并及扈卫诸军,随时准备随孤出城。”
金镛接剑,转身待去,迎面与又一个来报信的太监撞在一处。
他闪开两步,站的稳当。那太监跌倒地上,来不及爬起来,颤声叫道:“大王,大事不好了!……,南城门,南城门。”
“南城门怎样?”
“西边海上来了一彪红贼,不知何时,围住了南城门!”
四面城门被围,插翅难飞。众人心中明白,这是海东将要发起总攻的先兆。金镛、李子春临危不惧,向王祺一行礼,分别大踏步地出殿而去。城门既然被围,便杀出一条血路。两个人的心中,都暗下决心:报王恩的时候到了。
“尔等诸卿,也退下去吧。各回本府,做好与孤一起出城的预备。”
王祺平静地看着臣子们跪拜退去,他偷偷擦干了泪水,和颜悦色,对随侍的小太监说道:“去后边宫里,通知王后,就说,孤要去汉阳看看,请她快做准备。……,你们,你们要想跟孤一起去的,也尽早去准备收拾吧。”
“大王,……”小太监哽咽不止。
“哭甚么?汉阳好地方,山清水秀,你们肯定没去过。此间乐,何思蜀?哈哈。”
王祺撩起衣襟,回身坐入王座。几个太监分别出去给王后、妃子们报信,宽广、幽暗的大殿上,除了他,再无旁人。
他呆呆地坐了会儿,遥望竹林、仙鹤,静听雨声。习习的凉风,一阵阵的吹入殿内,带入花香缭绕。他开始不由自主地回忆往昔,过往的岁月从各个久已积满灰尘的角落里,翻腾出来。他突然发现,他似乎从没有过这样悠然的时候。
少年时,宿卫元宫;二十岁,登上王位。每日奔波操劳,夜夜连睡觉都不得安宁。到头来,换到了什么?高丽佛法甚盛,他登基之初,就仿蒙元的国师制度,封了一位和尚做王师,颇受佛法的影响。
他没有焦点的眼神,穿透了雨幕,飘游苍穹之下,大地之上。他追忆往昔,他不觉惘然。他所争取的,他所拼搏的,他所拥有的,以及他想要拥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看来,尽然虚无缥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恍然间,他自失一笑,似乎在笑他自己,俨然如得道的高僧,竟似看透了这三千的红尘。他随手操起王座边儿的胡琴,放在翘起的腿上,拉响了琴弦。胡琴的声音,幽怨而哀伤,悠悠传出殿外,混入雨中。
万籁俱寂,琴声凄凉。
他这胡琴,一拉就是一整天,从早到晚。其间,接到了三次宫外的军报,第一次,金镛阵亡。第二次,李子春接替金镛的指挥不久,亦然阵亡。第三次,守军哗变,有人打开了北城门,放入了海东的军队。
千军万马入城,乘夜而来,无边无际的火把,涌入王宫。
宫中的侍卫、太监、宫女,逃了个一干二净。很快,一支数百人的先锋,冲入了大殿之中。火把、盔甲,血污、兴奋,与雨声花香,交融一起。成百上千的刀枪,闪烁冰冷的光芒,围了他在中央。
他身着王袍,高座王座,他害怕么?他不知道。他的手在颤抖,胡琴的乐声,却倔强的依然在响着。或许,这是他仅剩下来的,王者的自尊了吧?
海东军中,一条汉子跃出,穿着小卒的服色,好几个百户官,对他都恭敬有加。他挺着长戈,迎着高丽王挺身直立,喝道:“呔!兀那贼王,叫你听的清楚,今日擒你者,海东大将军麾下,走卒郭从龙是也。”
是役,郭从龙横戈跳荡,第一个冲上王京城头。战罢取出身上所中之箭矢,箭簇重达数斤。
※※※
注:
1、胡琴。
即二胡。
第四十一章 报捷
王京沦陷,邓舍露布海东。
海东、辽东的千里大地上,处处喜气洋洋。赵过、杨万虎不负众望,率精卒,深入敌后,九战九捷,生擒高丽王。自邓舍起兵以来,诸将所立的功劳,未有大过于此者。果真做的司花手,遍与人间作好春。
平壤。
行省的各级衙门里,匆匆忙忙的官员们进出不断。汉人与丽人,在外表上没甚么区别,但此时此刻,从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表情,却可以分明地猜测出他们的族种。
脚步轻快、兴高采烈的,定为汉人。点头哈腰,比汉人还高兴,往昔的阿谀,而今又加了几分的,则为渤海、女真,以及一部分主动投降的高丽人,比如江东崔备这样的。强颜欢笑,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却时不时会无缘无故、郁郁叹息的,不用说,肯定是仍有良知,知道羞耻的一部分高丽降官了。
人间百相,当此高丽国破之际,于各色人等的脸上,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
由行省衙门出来,缓步平壤城中。
王京一战,打了将近十天,此时已经步入三月。树木青翠,杨柳倒垂,街道上人潮人海,每一座酒楼、茶坊,包括商铺,门前都是张灯结彩。这样的大捷,平壤府衙门自然不会不做庆贺,组织了一场场的集会。
邓舍亲批,借出来军中的小校场,给其使用,计划要放十天的大戏。
各处勾栏瓦肆,敲锣打鼓,唱歌的、卖艺的、玩儿杂耍的,热热闹闹,聚集一处。高高的搭台上,经过培训的说书先生们,绘声绘色,讲述赵过怎样怎样的料敌如神、杨万虎怎样怎样的如虎下山、方米罕怎样怎样的山口杀寇,郭从龙怎样怎样的首破王城。
平壤为海东所有,已经将近一年。
在这一年中,邓舍分土地、减赋税,办学校,劝农桑,修道路、开水渠,鼓励商业、发展生产,在城市里建立代销店,在乡村中建立合作社。可以这么说,他的政策,兼顾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尤其处在底层的劳苦百姓得利最多,日子过的要远比在高丽王治下时好上太多。
而且,在这一年中,邓舍不遗余力地宣扬汉、丽一家的概念,从事实出发,指出蒙元与高丽王的压迫,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这就隐隐有“阶级斗争”的意思了,以此来转移普通百姓的视线,转化矛盾的焦点。
不过,他深切的知道,在当前的条件下,要想维护政权,就绝不能没有地主阶级及文人阶层的支持与拥护。所以,他并没有把这层意思彻底说透。
其实,历朝历代,造反者往往会说“朝廷无道”,自居“顺应天命”。这个“朝廷无道”,表面上理解就是皇帝昏庸,民不聊生。可为什么民不聊生呢?造反者以顺应天命的身份,代表不聊生的百姓,与上层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往本质上看,隐约也有点阶级斗争的意味。争民心,说白了,就是争阶级、争阶层,争夺不同阶级、阶层的拥护与支持。
只不过因为民智未开,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故此,斗争完了,胜利了,顶多,换一批功臣元勋,拉了前朝皇帝下马,换一个新皇帝上位,换汤不换药。
邓舍的宣传与具体的施政,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两头其下,效果显著。特别平壤、双城两地,地位重要,向来是他宣传与施政的重中之重,攻取王京的消息一传出来,上街庆贺的百姓中,十成中至少有六成,是真心实意高兴的。
南边城门外,来了一支十数骑的队伍。
平日里,经常有类似的小队出入城门,或者是出城巡逻的,或者是巡逻回来的。可这支小队与他们相比,却截然不同。如果有懂得海东军制的人看到,他就会看的出来,这一支才十几个人的小队伍里边,百户以上的军官,就有七八个。
走在最前边的那人,身量瘦小,全幅披挂,赫然竟是一个元帅。他身后随了两个千户。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官职最低的,大约得数随在那元帅左右的两个九夫长了。可从那元帅对待他两人随意不失亲切的神态来看,看的出来,这两个九夫长,显然为他的亲兵。
宰相门前七品官,元帅的亲兵队长,怎么着也能比得上一个副百户了。
一行人进了城门。
虽说在邓舍改变军制之后,野战的部队与戍卫的军队,基本上已经分开,形成了两个系统。但是,它们两者与以耕种为主的屯田军毕竟不同,依然同属正规的编制,彼此的军服、身份标识还是完全一样的。
门卒吓了一跳,元帅这等人,可不是说见到就能见到的。
海东的军中,阶级之法森严。下级见到上级,不分归属,必须行礼。二十多个门卒哗啦啦跪倒一片,城门后边转出个百户,往前迎接。这百户可能有残疾,走路不太稳当,一瘸一拐,三两步迎上来,拜倒在地。
这一路行来,经过好几个城池,类似的情况,众人见的多了。随那元帅一起的,有一个千户按照惯例上前,打算叫他们免礼起身。
没料到,从来不理会这等小事的那个元帅,却一偏腿儿,跃下马来,虎虎生风地走到跪拜百户的面前,亲手扶了他起来,笑道:“朱十三,见着俺,还用的着这么多礼?你个鸟货!跟谁学的这些玩意儿,快快给俺起来罢。”
那百户一直没敢抬头,听着声音熟悉,仰起脸,揉了揉眼,又惊又喜,顺着杨万虎的手劲儿,站了起来,叫道:“哥哥!怎么是你?……,哎呀,不该叫哥哥,应该叫杨元帅,杨大人了。”伸出手来,大概想锤那杨元帅两下,以表示亲热,未及肩膀,又缩了回去。
杨元帅哈哈大笑,抓住他的手,嘲笑道:“鼎鼎大名的朱大胆,胆子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拳头,给他来了两下。
百户呵呵傻笑。
这元帅,正是杨万虎。攻占王京,他打的先锋,南城门便是他的主攻阵地。当其时也,炮火连天,矢石如雨,他秉承一贯的作风,脱了个赤条条,亲自上阵,冲锋前线,一举破城,又立了一个首功。
先前传回平壤的捷报,是八百里加急的一个简要告捷。杨万虎这次,带回来的是正式的报捷军文,并及各部将士的功劳簿。
看守城门的百户,原本与他为旧相识。当初,杨万虎、陈牌子引了数百流人投奔邓舍,这个百户朱十三,正为其中的一个。后来,辽东一战中负了伤,落了个残疾。依照海东制度,凡立有大功的,战场上受了残疾,可以退伍,想去地方的,安排到地方;想回家乡的,赏赐银钱。
朱十三,绰号朱大胆,可见其作战的勇猛。几次作战中,他立了不少功劳,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非常了得。
他的家乡在四川,回不去。他也不想去地方,当个社长、甲生、衙门的文书官吏,何如上阵杀敌来的爽利?刚好,他的腿伤不是很严重,不影响日常行走,或许不能野战,守个城门什么的,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他走了杨万虎、陈牌子的路子,得到邓舍的特别容情,由野战部队,调入了镇戍部队,做了一个百户。
朱十三起初的惊喜过去,拘谨了很多,他道:“俺听司万户言,王京虽陷,南高丽的战事并未停止。元帅怎么回来了?敢不是?……”他升起一个猜测,不敢置信,说道,“敢不是南高丽已经全部平定?”
“南高丽少说也有千里之地,哪儿能平定的这么快呢?王京一下,周近的郡县,京畿地区,的确大多已经投降。较远的一些地方,还有负隅顽抗的。我前部军马只有万人,不足发动最后的攻势,目前全军停驻在王京一带,静等文将军的后续部队跟上。俺此次,是奉赵将军之命,回来面见主公的。”
朱十三明白过来,了然地说道:“元帅肯定又立了大功。赵将军派您回来面见大将军,摆明了在讨大将军的喜欢,为元帅您邀功请赏。”
凯旋归还,面见主公,上告捷报。这是一等一的美差。赵过军中猛将无数,为什么不派别人?一来杨万虎功劳最大,二来邓舍喜欢他的勇猛,的确就像朱十三所说的,有讨邓舍喜欢的意思。
杨万虎矜持地笑了一笑,没有接话。城中锣鼓喧天,他抬头看了眼,问道:“城中为何如此热闹?”
“都在庆祝我军胜利攻占王京。”
“噢?”
“百姓们高兴坏了。从前天开始,这平壤城里,就没安静过。男男女女,成群结队的。昨儿个,俺没当值,街上一转悠,嚯,不但年轻人,好家伙,连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都上了街了,那嘴咧着笑的,喇叭花似的。”
杨万虎听着,成就感油然而生。生而为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做为军人,在前线打仗,凯旋归来,举城欢庆。何等的荣誉,何等的自豪。
朱十三凑趣,接着说道:“元帅您不知道,赵将军与您大破王京的事儿,都被编成书了。不信您往小校场去看看,专有一块儿地,就说这书。围着听的百姓,人山人海。就在昨儿,俺还在街上听见,有人拿说书先生的话夸您呢。”
“说什么了?”
“有的说您是星宿下凡,有的说您上一辈子,是头吊睛白额大虫。还说您出生的晚上,星移斗转,蔽日遮天。您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
杨万虎经过军官教导团的培训,识得了几个字,书却是一本没读过的,他摇了摇头,问道:“甚么意思?”
“说书先生说,这句话是姜太公说的。天发杀机,星移斗转,蔽日遮天。说元帅大人您,天杀星下凡。”
杨万虎呆了呆,左右军官们齐声大笑。他再也忍不住笑容,痛痛快快笑了几声,志得意满,翻身上马,说道:“朱大胆,好你个小子,不止胆子变得小了,说话也这般的油嘴滑舌。俺且先去面见主公,待闲了,寻你喝酒!”
马鞭轻轻一点,绝尘而去。
城中的主干道,中间行车马,两边走行人。车马与行人道的中间,有一条可容两马并行的窄窄过道,过道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砖石象征性地垒出分界限。街上行人虽多,却没有一个走这条过道的。因为,这是邓舍为军情来往所设置的快道,凡在战时,不许百姓占用,官员也不成,专供有急报的信使使用。
街道上人潮拥挤,杨万虎等人不耐等待,拨转马头,进入了这条小道。
十几匹战马奔驰石板路上,马蹄踏出的声响,融入人声嘈杂的街道,就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要非注意,没几个人能听的到。不知从何时起,渐渐有人注意到了他们这一行人,奔过的地方,人声渐低。
无数道目光投过来,百姓们窃窃私语。
有机灵的,猜出了他们的身份,高声叫道:“军爷,从开城府来的么?”
杨万虎抿着嘴,跟没听到似的,目不斜视,昂首挺胸,只管催马前行。他不说话,别的军官当然也不会说话。万众瞩目之下,十几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拿出了最好的状态,龙精虎猛,耀武扬威。
一个亲兵一边紧随着杨万虎奔驰,一边自马鞍上取下一面军旗,猛力一抖,丈余长的红旗迎风飒飒,对应路边的两排绿树,在正午的阳光下,晃眼的令人不敢直视。
红旗上,一行黑字。
有认字的百姓,念了出来:“王京安辽都指挥司,都指挥使杨。”
安辽都指挥司,是杨万虎所率部队的番号。前边冠以“王京”,表示第一个攻入王京的,便是他们这支队伍。这是一项新的军队政策。邓舍许诺,凡此以后,攻克坚城、战功卓越的部队,可以将其所克城池之名,授予之,做为部队的美称。
这个举措,能更好的给军人以荣誉感,加强军队的凝聚力。杨万虎部,首先得此殊荣。
赵过带去打王京的一万人前部,聚集了海东各军的菁华。与杨万虎一起回来的十来个军官,并非全是安辽都指挥司的人,各军所属的都有。他们见到此景,有样学样,也跟着纷纷打出本部的旗帜。
红巾尚赤,他们打出来的全是红旗,或高或低,有大有小。十数面旗帜,前后相接,宛如一条火龙,乘风而驰,行在喧闹、拥挤的街道上。百姓们看的目瞪口呆,顿时间,他们所过之处,鸦雀无声。
远处,小校场里,一阵婉转的歌声,伴着春风,飘扬过来:“海东天,蓝蓝天。海东的百姓好喜欢。”
歌声悠扬,回荡平壤的上空。
※※※
注:
1、一等、二等、三等功。
按照宋的军法:“将校临阵被伤,有能救免者,一等赐。”“临阵或斫营,生擒贼,每一人,功二等,赐绢两匹、钱六贯”“杀贼,斩一级者,功三等,赐绢一匹、钱三贯。”
第四十二章 述志
鞭敲金蹬响,人唱凯歌还。
杨万虎面见邓舍,奉上告捷文书。邓舍果然大喜,当日夜间,举办酒宴,海东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悉数出席。
杨万虎“都指挥使”的官衔,与万户相仿,是为三品,加翼元帅府元帅位,可升半格,从二品。前来赴宴的官员,从二品以上的,有好几个,类似姚好古、洪继勋都是正二品的高职,他本来没资格坐在前边。
邓舍遵循双城旧例,拉了他,坐上主席,就挨近在自己的身边。对他如此礼遇,除了因他立有大功,更因他代表的赵过所部。
洪、姚居前,群臣起立,第一杯酒,先敬邓舍。洪继勋上祝酒辞:“今我大军,奔袭千里,一鼓而破敌国之都城,擒其王,获其后。有诸将之勇,有群臣之谋。但是,功劳最大的,还是主公。要没有主公的英明神武、赏罚严明,就没有诸将的勇敢;要没有主公的运筹帷幄、兼听则明,群臣的出谋划策,便无英武之地。
“观彼中原豪杰,彼此攻伐,看似气焰涨天,但是能如主公这样,擒获一国的国君,让他匍匐脚下的,一个也没有。今得高丽,主公之名、主公之威,必将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臣等,为主公贺。”
洪继勋说的很中肯,没有把所有的功劳都说成是邓舍的,点出了其中有文臣武将们的出谋划策、浴血奋战。要换了个别人来说,当此大捷,绝不会如此,少不了一顶顶高帽子戴上去,岂会止“英明神武”四个字简单概括的?这也是洪继勋的性格使然,要让他如吴鹤年这些人一样溜须拍马,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邓舍也站起身来,端起酒杯,笑道:“能得王京,我当然有功劳。”
他很少说笑话,群臣急忙捧场,发出点笑声,笑了会儿。
邓舍神色一正,接着说道:“此战虽胜,高丽未平。诸公,不可骄傲,更不可懈怠。只要诸位能精诚团结,这次的胜利,对我海东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杯酒,大家一起饮了!你们为我贺,我也为你们贺。哈哈。”
君臣相得,如鱼得水。
众人饮了第一杯酒。第二杯酒,当敬主要的功臣。邓舍亲手给洪继勋、姚好古两人斟上满杯,请他们饮了。接着第三杯酒,敬前线征战的将士,由杨万虎等几个回来的军官代表喝下。——报捷的军官们,邓舍特别放宽,也允许了他们参加酒宴。
酒过三杯,邓舍拍了拍手。
堂外转出一班女乐,鼓瑟吹笙,歌舞大作。数个侍卫捧了几样物事,列队上堂,一一摆在地上。
众人只觉香气浮动,抬眼看去,却是几盆杜鹃花。一树树花朵锦簇,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红的又分深红与淡红,放在一起,姹紫嫣红。在红色烛光的映衬下,如彩虹霞光。花芳馥郁,争奇斗艳。
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