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鹿陕川康-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红,羡之为“异数”之臣。
这个“异数”之臣,不但一切惟蒋之命是从,在生活表现上,也处处以蒋为模仿对象,蒋爱装模作样,他也爱装模作样。甚至蒋喜欢其部下称之为“先生”,他也一样喜欢其部下称之为“先生”,于是南京有“蒋先生”,西安也有“胡先生”,被称者恬然自安,称之者亦恬不为怪。有其“校长”,亦有其“学生”,胡宗南这个“学生”,学蒋介石竟学到十足。
蒋介石流氓出身,却随时随地要作伪君子。胡宗南也有这种德性,在蒋系军人中,时时要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在结婚问题上,也要吹一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管在私生活上暗里胡来,发现之后拒见生身之父,但表面上却装得象个正人君子。
胡宗南的原籍,是浙江镇海,于三岁时随其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之鹤鹿溪,所以人黄埔军校时,报的籍贯是孝丰。
胡宗南幼年与王微(字显之),章云(字旭初)等同学,后又就读于湖州中学。他读中学时,曾由章云家加以资助。他在湖州中学毕业后,曾在孝丰的一所小学教书,后来他的部属中,有许多孝丰人,而且都是他的学生,像他的左右刘大钧、蒋竹三、程开椿,以及曾任“空军华北区司令”的徐康良等人都是。连用人的方法,他也早就深得蒋介石的衣钵了。
在孝丰时,他曾与王微争夺小学校长的位置,结果,因王是孝丰本地产,而胡只属过江人(即钱塘江以东的客籍人),竞争失败,校长一职归了王微。胡宗南乃负气跑到上海去,寄身于章云家里所开的毛竹行。时适黄埔军校招收第一期生,胡于失意中,忽萌投笔从戎之念,乃由章云赠以旅费,到广东投考。因他身材矮小,在体格检查时就被淘汰;幸面遇到当时的党代表廖仲悄先生,听见他说话激昂,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就特别准他参加考试,终于侥幸获取。
胡宗南在北伐期间,曾在胡公冕部下当过营氏。当胡公冕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时,就保胡宗南接他的团长职务。是以胡公冕和胡宗南既有长官部属关系,胡公冕亦有恩于胡宗南。奇 …書∧ 網就因为这种关系,后来胡宗南便与胡公冕和章云两人,结为金兰之交。
一九三七年淤沪抗战发生,胡宗南曾指挥第一师、七十八师、一①二师及税警总团参加。退守锡澄线(南起太湖,经无锡北达江阴)时,虽有永久性国防工事为依托,但也打得很不像样。但他打了败仗反而升了官,一九三八年三月,蒋介石即任他为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叫他移驻西安,整编由华北各战场败退人陕的部队。从此,他就把别人的力量变而为自己的资本,资本愈厚,官亦愈高,到一九三九年,蒋又升他为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假手于黄埔学生,逐渐收拾非嫡系部队,本来是蒋介石一向的手法。这时他借着抗战之机,就把他的“得意门生”胡宗南扶植起来了。
胡部退人陕西以后,即以“巩固河防”为理由,实际上即屯兵西北,执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他日忙夜忙的,并不是对付日寇,而是对陕西革命根据地构筑碉堡线,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同时开设军分校,办理训练班,布置特务网,设立集中营,倒行逆施愈来愈多,他愈来愈获得蒋介石的宠信。有些人对胡宗南所受的“隆恩厚遇”有所不解,实则很简单,是因为他绝对地、彻底地执行了蒋介石对外对内的方针。而从胡宗南在西北的一切设施上,也就可以具体地看到蒋介石方针的实质。
抗战愈糟,官升愈高,这两句话,堪为胡宗南的官运写照。他升任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后不久,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其时,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司令长官部驻在兰州,下设两个副司令长官部:一为傅作义的副司令长官部,设在绥远,代字为“绥”;一为胡宗南的副司令长官部,设在西安,代字为“秦”。胡宗南的部队分布于陕西、甘肃两省,其势力远远渗人到新疆;宁夏、青海“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等部虽不隶属于胡,但亦受他的挟制,朱绍良的司令长官,不过徒负虚名,只当傀儡而已。蒋介石之所以仍然要摆个朱绍良在胡的头上是因为胡仅系黄埔第一期学生。“资望”还差,若在其时就任他为战区司令长官,恐招非议,故不得不用未来挂个名。而论到实权,胡已大大超过一般的司令长官之上。
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间,胡宗南的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前为罗列,后盛文)、副参谋长(前为李昆岗,后为沈策)以下,设有参谋处、情报处、军务处、副官处、经理处、人事处、军医处、军法处、军械处、机要处等处。所辖正规部队,有李延年的第三十四集团军(后由李文任总司令),陶峙岳的第三十七集团军,范汉杰的第三十八集团军(范曾一度调任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和李铁军的第二十九集团军;外加不在集团军战斗序列的直属军、师及直属炮兵、工兵、骑兵、装甲兵、通信、汽车等特种兵旅、团。由此可见胡的副司令长官部组织的庞大和兵力的众多,均非别的司令长官所能比拟。
那时候,胡军的一般编制是:集团军辖三个军,军辖三个师,师辖三个步兵团。军又有炮兵团、辎重兵团、工兵营、通讯营;搜索营、特务营等直属部队。
当时胡宗南所指挥的正规部队及直属部队,共有四十多个师,约为四十五万人。警察、宪兵、地方团队和蒋特别配属给他指挥的空军等等,还未计算在内。
还有归胡宗南领导的各军事学校和训练班,计有设在西安上曲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由胡兼主任,邱清泉、洪士奇等任副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由胡兼副团长,葛武紫任教育长。这两个单位的编制都很庞大,各在万人以上。每年都派人到浙江设招生办事处,招考浙籍学生人校人团受训。
此外,还有由金典戎主持的“陆军大学西北参谋班”,“游击干训班”,设在天水的“骑兵学校”、宝鸡的“特种兵联合分校”、汉中的“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原为“洛阳分校”)、西安的“军医分校”、“警官分校”以及轮训将校的“将校训练班”等等,总共不下五万人。
上边所举的学校和训练班,除了中央分校的训练、教育计划是由军委会军训练部及其他国民党中央有关机关负责外,所有人事、经理、政治思想等等,都由胡宗南掌握。这许多学校和训练班训练出来的学生学员,也都分配在胡宗南军中充任干部。
蒋介石特别赋予胡宗南以特有的“人事权”。所有军、师长皆由胡报请任命;有时由胡先发表“日令”,再报请加委。团长以下一级更不用说。甚至胡以下的各集团军总司令的去留,亦大多数决定于胡。
国民党中央主办的军事学校,如陆军大学及各种特种兵学校的每届毕业生,分配给胡宗南的也比分配给其他战区的为多。而各军事学校刚毕业的青年,也往往因为迷信胡是“青年将领”,且认为胡是黄埔系的首领,“校长”的得意门生,而胡军又是中央嫡系,部队多,单位多,发展大,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官运打算,填“志愿”时,上希望分配到胡宗南那边去。况乎胡宗南那里,又一向很少与日寇真枪真刀地打仗,到了西北,连命也比较平安,又何乐而不为?为了上述的种种原因,替胡吹嘘的人,就更把胡说成是“众望所归”,胡的影响也因而越来越大。胡在个人行动上,也有意弄得神神秘秘,如不见新闻记者,非万不得已不照相,场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意把自己隐在缭绕的香烟中,云云雾雾,更显得庄严肃穆,也就更象是一尊偶像,叫别人加以崇拜。蒋介石好弄权术,好扮神扮鬼,胡宗南也深得其中三味,以表面的不爱宣传,而收加倍宣传之效,也是一个善于假戏真做的人。
胡宗南所采取的“干部政策”,是“黄、陆、浙、一”四个字。“黄”是黄埔系统以至后来军校出身;“陆”是陆军大学关系;“浙”是浙江人;“一”是第一师的老干部,因胡是靠第一师起家的。如果这四个字都沾不上边,在他所属的部队中,就休想站得住脚。因此,在胡宗南的军事干部中,很少人是行伍出身。其中排、连长,大多数系“中央军校”或相当的各个特种兵学校毕业的学生;军、师长则大多数系“黄埔”出身(如钟彬,周士冕是第一期,罗列是第四期);于至集团军总司令,则全系“黄埔”第一期毕业生(如范汉杰、李延年等都是),而且大多数都曾进“陆军大学”的“将官班”或“特别班”镀过金;师参谋主任以上的各级幕僚长和参谋人员,则多数是“陆军大学”本科毕业学生,或参谋班毕业学员。其他学校出身的人员,虽有少数,但他们即使不受排斥,也只能居于副位,甚至只能得一份闲差,坐领干薪度日。比方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都被逐渐调到副司令长官部或军以上司令部当高参或副职;出身于东北及云南“讲武堂”的人,则调为高参或附员。这些人多数是原来的非嫡系部队、在被胡宗南并编时一同收过来的。胡宗南就用这个办法,使他们在实际上脱离掌握部队的地位。这套办法,亦是深得“蒋公真传”。在各级司令部的幕僚中,胡也有意安排了不少浙江人,特别是在副司令长官部中,当处长、科长的,浙江人占了大多数。蒋介石“用人惟浙”,胡宗南也属遵此旨,惟蒋是师。
第廿五回
合作害民 手亦酷兮心亦酷
源归一脉 胡也完时蒋也完
西安设有西北军需局,专责补给胡宗南的部队。该局后来又扩充为第七补给区司令部,司令程开椿,是胡宗南的同乡,曾任胡的随从副官及“七分校”的办公厅主任多年,一切唯胡之命是从。在武器弹药以及各种军事器材上,蒋介石均优先供给与胡宗南,是故胡军的装备水平,远在其他蒋军之上。抗战期间。军政部军需署署长陈良就曾对人说过,由胡宗南具名领取的经费,占全国军事支出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蒋介石的军队中。胡宗南系统比别的任何人都占优势,而蒋介石携刮得来的民脂民膏,消耗在胡宗南方面的也特别多。
关中八百里秦川,都是著名的产粮区,盛产小麦和棉花,故胡军在粮秣及被服的补给方面,也比其他地方的部队为充裕。加上铜川、耀县、白水一带都产煤,所以燃料亦无虞。
当时,除了西安的“第七补给区司令部”之外,设在兰州的“第八补给区司令部”,也是兼为胡军服务的。
在兵源方面,胡军不但保有陕、甘两省的兵源,还经常得到河南、四川新兵的补充。西北又是骡马产区,胡军向“军牧场”调拨或向地方徵补都很方便。由上所说,足知胡宗南不但得“天”独厚,也得地独厚。
胡宗南在宝鸡设有规模宏大的仓库,经常有充实的储备。库长是胡的小同乡周世承。周私人在宝鸡开有澡堂、旅馆等等,仗势发财,当地人对他有“宝鸡王”之称。一个库长已经如此,由小喻大,也可想见胡宗南积聚之丰。
总之,蒋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养胡宗南的实力,给他以各种优越的有利条件,使其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坐大,成为嫡系部队中的反共的“王牌”。因此,胡在抗战末期,已经声势渲赫,反动气焰亦已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胡宗南与蒋介石的两大特务系统——“军统”和“中统”都有关系,其中与“军统”头于戴笠的关系尤其密切,有人说他们之间不但“利害与共”,甚至连常人绝不能“与共”的东西,也可以“互通”。胡的侍勤队长是戴介绍给他的,连胡的老婆叶霞娣,也是来自戴的推荐。叶霞梯本来是戴任杭州警校教育长时的“入室”弟子,且跟戴于过多年特务,一向极得戴的宠爱。
胡宗南与戴笠关系之密,是由于以下的几个原因:(一)当胡宗南在刘峙部任团长时,戴曾在胡的团部任中尉副官;那时团部的另一个上尉副官,是后来曾任胡军第七十八师师长的浙江桐庐人、黄埔第五期的许良玉。戴跟胡时,胡认为他机警灵活有“异才”,后来便推荐给蒋介石,所以戴对他有感恩知己之感。(二)胡是“复兴社”组织的幕后人,“复兴社”的“太保”们,因为他是蒋介石特别提名出来的人,故社中大事无不以胡之意为重;而戴笠的起家本钱就是“复兴社”的特务处,故历史上关系极深。(三)胡、戴既同是“天子门生”,又同是“天子同乡”,同上加同,关系就特别固结。(四)戴知胡甚得蒋的倚重,胡知戴频得蒋的信用,一外一内,彼此都明白,互相勾结则互相有利,这也是一个主因。
胡宗南一面娇柔造作,一面也极工心计,所以对于那些国民党的“元老”及军界中资望较深的“前辈”,总装出一副恭顺谦虚的样子,以博取好评。他在并吞别的部队时,也会用种种手法,使用柔术,以麻痹对方的防备,减少对方的阻力,然后阴狠地贯彻自己的目的。例如先用冯玉祥的亲戚李宗毅作他长官部的副官处处长,再通过李去联络和拉拢原来属于西北军的一部分部队归他指挥。又如日本投降后,胡派遣第三十四集团军到华北去接收受降时,因该集团军在河北时,曾一度归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胡即聘孙的女婿夏新华任私人秘书,以取信于孙,并表示友好。又如胡对鲁崇义的第三十军、马法五部第四十军及高双成的第二十二军等非嫡系部队,一经归他指挥,都先采取拉拢的办法,在经济和物资等方面给他们以好处,以示“关垂”;俟对方消除了隔阂,失去了戒心之后,就派亲信干部去,逐渐地调整人事,用“抽出来打进去”的办法,加强控制。或用明升暗降的办法,把那些部队中的原有主官,调到嫡系部队去当高一级的副职,如调团长去当副师长等等,而另派自己的人去代替,以掌握实际权力。到了最后,即将那些部的原来建制拆散,逐步进行所谓整编。到其时,那些非嫡系部队,虽然番号如故,但已人事全非,实际上便被胡宗南吞并了。蒋“校长”那套权诈之术,在胡宗南这位“高足”实行起来时,也是人木三分的。
胡宗南既然手握数十万部队,势力范围及乎西北诸省,既要执行反共反人民的任务,又要巩固他自己这个独立王国的统治权,因此,也就和蒋介石一样,槁出一套血腥的特务制度和组织来,为他的目的服务。他的特务组织,有下列的几种:
(一)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后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下同)第二处(即情报处):这是蒋军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处长为刘庆曾,湖北人,军校八期生。该处的任务为搜集日伪军及八路军的军事情报,审讯战俘,检查邮电交通,侦察和破坏中共组织。纵的关系,向上,与军委会军令部第二厅(后改国防部第二厅)联系,向下,指挥集团军、军、师各级司令部的军警稽查处。在各级设有搜索营(连)及谍报队;在各交通要点加飞机场、车站(铁路、公路)、码头等设有检查站(哨)。其活动方式是公开与秘密相结合,而以便衣侦察为主。
(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战地服务总队:队长为胡的极亲信人员之一刘大钧,他是胡宗南在小学教书时的学生,浙江孝丰人。这个总队的任务,是刺探河东(山西)日寇与陕甘宁边区八路军情报。在陕东各黄河渡口如禹门口、夏阳渡、榆林渡、大庆关等处,及在陕北封锁解放区的“碉堡线”,盘查行人,走私贩毒,劫夺解放区物资,截捕投奔解放区的抗日青年。这个总队,名义上属长官部第二处,实际上由刘大钧直接向胡宗南负责。
(三)西北特种拘留所:名义上属“军统局”,实际上由胡宗南指挥。这是一所渗无人道的活地狱,专门拘禁和残害革命人员及爱国进步人士。刑讯逼供,枪杀活埋,无所不用其极〃奇…_…書……*……网…QISuu。cOm〃,在这里被害的人很多。这所秘密监狱原设于西安太阳庙门,当西安接近解放时,随胡部后撤,移于汉中地方法院看守所内。所长系浙江永嘉人林植。
(四)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侍勤队:它的任务是担任司令部的警卫工作和胡宗南本人的警卫工作,并监禁“有问题”的将领和重要人员,可算作胡宗南的禁卫军,性质有如锦衣卫。如郝鹏举在胡部任高参时,因散布对胡不满言论,就曾在该队秘密禁闭过一段时期。这个“侍勤队”,是胡专门对付内部的秘密组织,有全用手枪的武装队,有便衣,人数无固定编制,直属胡宗南指挥,不受别的任何部门领导。
这个“侍勤队”,最初由长官司令部副官处副处长、战地服务总队队长刘大钧兼任,后由胡的随从副官唐西园接充。
唐西园系浙江嫌县人,是戴笠所办的特务训练班的学生,为戴所赏识,特介绍给胡当随从副官。因胡、戴关系特深,胡相信唐有特务专长,可加信任;戴也借此在胡的左右安上一心腹,亦有方便。在西安时。蒋鼎文曾因干女儿“小白兔”被奸污,亲自打电话向胡宗南揭发,胡因尊重蒋的资望地位,不得不表示要将关系人从严惩办,乃一面电告戴笠,一面将唐禁闭于“侍勤队”。但一俟蒋鼎又离陕,立即将唐释放,并任为“侍勤队”队长。唐西园之于胡宗南,不亚于戴笠之于蒋介石。胡军将领闻刘大钧、唐西园之名,多有不寒而栗之感。
当时,胡宗南住在西安仓门一号和汉下马陵“官邸”,“侍勤队”设在东仓门城根营舍。西安解放后,该队移设汉中城隍庙内,其任务则以反共活动为主了。
(五)青年劳动营:这是胡宗南治下的集中营,分设于西安、天水两处。营的负责人是蒋坚忍,浙江奉化人,是蒋介石的同族,“复兴社”的骨干。该营的任务为坚禁解放区被掳人员、被捕的革命分子及大专学校进步师生等等。集中营用各种威逼利诱手段,企图使在营者屈服、投降,供其奴役。更着意于利用叛徒来为胡宗南的“剿共”充当顾问及向导,设法破坏共产党的组织。这个营名义上属陕西省政府,实际上归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及三青团陕西支团部负责。在总的方面,听命于胡宗南。
(六)铁血团:这是胡宗南为确保个人威信,维持部队军令;肃清内部异己分子,监督归其指挥的非嫡系部队,以巩固其绝对指挥权及“独立王国”的秘密团体。它在平时,专责考察军官的思想言行,起核心的领导作用;在作战时则执行督战任务,使所属官兵一意反共,为蒋、胡利益无条件效忠。
该团成员,是胡宗南部队中师:(旅)长以上而又出身于黄埔的高级军官,及胡宗南的最亲信分子。人团要经过考核和两人以上的介绍,并举行秘密仪式,歃血为誓。手续上十分严格,且带有浓重的封建黑社会色彩,较“复兴社”初期人社形式尤为紧张。
铁血团的骨干分子有李铁军、李文、罗列、袁朴、罗泽恺、盛文、李正先、许良玉、栋鞠旅、钟松、李日基、王应尊及王微、程开椿等人。他们可以直接向胡宗南密告他人,并有保荐各级部队长直至与自己同一级的人员的特权。
(七)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机要处:处长王微,其历史上文已作介绍。此人随胡后,成为胡统治部队的心腹耳目及得力助手,起着“军师”的作用。
机要处的主要任务,是掌管所有部队的无线电通讯。胡军师(旅)以上各级部队,都设有机要处(科)和译电室(组),名义上由各级部队长领导,但实际上自成一独立系统。
凡是机要处的工作人员和译电员,都须轮流受训,经过王微的亲自训练,并由王提请任免。在业务上,他们直接对王负责,所肯译电本、密电码,也由王微编发。这种情形,和“军统”的一齐处相仿。机要处的工作人员,可说是清一色的浙江人。
因此,各级部队以至其部队长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王微的耳目,完全为他所掌握,而王则直接向胡宗南负责,因王有此特权,故胡军将领对之,均甚恭维,逢年遇节,纷纷送礼,不敢得罪。而且,与称呼胡宗南为“胡先生”一样,也称呼王微为“王先生”。
由以上的种种表现,可见胡宗南的作风作法,实不啻是小型蒋介石。蒋介石处处以“黄埔”、“浙江”、“特务”为重,胡宗南也处处以此三者为重;蒋介石对下有重重控制,胡宗南对下也有重重控制;蒋介石在死党中有死党,在亲上有亲,胡宗南也一样不缺;对蒋的亦步亦趋,没有第二个能象胡宗南这样“完整”。
象胡宗南这样的一个人,在蒋介石亲自培植的军人中,实在是一个标本。而这样的一个人的溃灭,也说明了蒋介石的溃灭的必然性。
——全书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