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敌。
    到时候好处少不了,只要大伙儿帮我李四缓过这口气儿,我忘不了大家。”
    赴死军的崛起这才几天工夫?就已经成了今日的局面。放眼四顾,周遭还真没有能够实际威胁到赴死军的力量。要是等到明年夏天,还不真就是一飞冲天了?
    李四所需要的仅仅是坚持下这个冬天而已,只要在春暖花开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变故,到时候赴死军可就真的敢言天下了。
    “列位,我已经给淮西地各州各县下了死命令,要他们提早准备,就是说了天也要把民生维持住。不管这个冬天发生了什么,哪里要是饿死了人冻死了人,我李四可就什么情面也讲不得了……”李四起身团团一揖:“大伙儿要是看好我李四的,就帮着我缓上这最后一口气儿,要是不看好我的,请在一边瞧着,到时候谁看谁的笑话还不一定呢!”
    说的虽然是好听的很,可谁还能听不出李四话里话外的火药味儿?这个忙要是不帮,以后有清算的时候。
    ……
    好容易打发了这些各地来的大户们,李四终于有机会清闲一下。
    这说笑就笑,说闹就闹地本事最费神,满面带笑的时候忽然就换上一幅土匪面容,可不是什么人就能演绎的如李四这般炉火纯青的。尤其是把威胁恐吓再转换成推心置腹的样子,脸皮都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了。
    “舒城县……”
    “卑职在。”金县尊微微躬身,听候差遣。
    李四发狠一样使劲揉捏眉心部位:“舒城内外还没有住处的百姓我看不少哇,你有什么法子解决这个事情?”
    “以工代赈。”金求德说道:“城外和沿子上起了十三趟房子,还有些是没有完工地,等冷气下来的时候应该可以用。那些房子寒酸是寒酸了些,可只要住进去,也不会真的冻着了。县衙里调拨了些人手,更多是那些急需住房地在动手。县里已经用明年的赋税和调拨银子折冲了其中部分人力物力,还有一部分是县里头的头面人物捐出来的钱先支撑着呢……”
    “这个法子好,你捐了多少?”
    “我捐了六百两。”
    “六百?”李四微微一笑:“是以前贪墨下来地银子?”
    以金求德县太爷的俸禄,能够他一家人的开销就相当不错了,一下子能拿出六百两来,自然是……
    “不是贪墨所得。”金求德也很清楚自己的俸禄有多少,就是不吃不喝要想省下这点银子也不容易,不过当官的毕竟不是小老百姓,就是不贪污不挪用也少不了来钱的路数:“历年来,县里头迎来送往、巴结上差等,还有每年给上头送地各种
    给下面人手的打赏等等,都有专门地一笔账目。这库,是专门截留出来的。
    虽然和朝廷地体制不和,可上上下下都在这么做,朝廷里也知道的。要是这笔账目有了剩余地银子,年底的时候衙门里就可以私分了,历年来的规矩如此,所以不算是贪墨……”
    官场上的应来送往肯定是少不了的,譬如上差过来,肯定是要置办酒席送个见面礼什么的,这比银子总是不能让县太爷本人掏腰包吧?以金求德这样的官员来说,他就是想掏腰包也掏不起。一年里有也别多了,上差来一会要迎,走一回要送,一迎一送之间也得讲究是风光体面,下轿子的钱要拿,上马的钱也要送,县太爷的那点儿俸禄还不够折腾这么一回呢。
    上官的父母要办大寿了,下官肯定得意思意思,这个意思也不能表示的太小了,当然也不能凌驾在同僚之上。什么时候送什么礼,究竟送多少,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既不能少了也不好多了,这就叫做官场。
    每年从下边收上来的财富,经过各地各级这么层层盘剥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还算是正常的抽取,都是计算是成本之内的,都有账可差。仅仅只是这么做的话,绝对就算是公正廉明的青天大老爷了。
    可哪个当官的不是疯狂的往自己腰包里塞?大官贪大的,小官儿拿下的,都疯了一样抢着把这点财富占为己有。
    这么多个层次的贪墨搞下来,国家要是还不穷,那才真是见鬼了。
    国家穷的穿不上裤子,百姓穷的吃不饱肚子,各地各级官员富的捂不住盖子,这就是社会现实。
    这种现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一而不是一纸大令就能纠正的。
    “嗯,舒城县做的不错,来年的时候我把你地政绩报上去,应该能往上挑个一级半级的……”
    任免官员是朝廷的事情,可官员的人选是钻在李四手里的。通常意义上来说,只要李四想让你升官了,那肯定就能升。
    “都帅的好意学生明白的很,可也不想往上走了。就是上到州里头,还不是一个样子?我在这舒城任上这么多年,是不想离开了……”金求德有感说道:“要是能老死在这舒城,也算是得偿所愿吧。真要是把我调的别地,只怕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就会老死呢。可在舒城不同,就算我活不过三二年,毕竟还有以前的政绩荫着,好歹也不会落下昏官地骂名……”
    “也好,就不勉强了。”李四看着金求德苍老的身影:“刚才那些人送的礼物,你拿去吧,就算我捐出来的……”
    “如此大善,都帅也认了捐,卑职在募集银钱的时候也就好办了……”
    ……
    暮色降临,夜重露冷,四下里安静的很,偶尔才能听到几声有气无力地虫鸣。
    忠诚伯难得来到私宅一回,家里的丫鬟婆子也分外殷勤的伺候着,就是厨子也卖弄起了十二分地手艺,整治出一桌上好的席面。
    酒还温着,李四就甩开腮帮子猛吃。
    要是说到享受,这有酒有菜的,也不知道比营中的伙食好了多少。尤其是这么一大桌子菜就李四一个人独自享用,周围丫鬟婆子地站了好几个,大老爷的享受就是好哇。
    往椅子上仰面一靠,自然会有热手巾覆脸,温温的极是惬意。然后就有一双小手开始揉捏肩头颈项,松范松范筋骨儿。
    睁眼一看,正是暖脚的小丫鬟春兰,这小丫鬟眼睛里都带着笑呢。
    “那个谁,你……”李四叫住一个粗手大脚的婆子:“过来,把春兰换了,她手劲儿忒小,你用力给老爷捏几把。”
    这个做粗活的婆子,手劲儿就是大,也不象小丫鬟春兰那样温温柔柔,一上来就扭住肩头,大有杀猪地架势。
    真要是身子乏了,还是这种大刀阔斧的捶打管用,疼了疼了点儿,可从骨头缝子往外都透着酸麻,好像那些风寒之气正呼呼地往外冒一样,片刻之后就是舒服的不行。
    “你老家是哪里地?”李四做出随口谈心的样子。
    “回老爷地话,老家是浙江金华,安平镇的。”
    “哦,鱼米之乡啊,原来的做什么的?”
    大脚婆子一边给李四敲打身子,一边儿小心的回话:“原来是种田的,也养蚕卖茧,后来地卖了,就给织造坊煮丝。再后来织造坊让更大的织造坊给并了,用不了许多人,就辗转做了佣工……”
    这个婆子的话里也基本反应出两浙的基本风貌,各种作坊之间竞争极其激烈,兼并之事时常发生。
    “哦,原是这样,那你说是做佣工好还是种地养蚕好?”
    “自然是做佣工好了,”婆子脸上也带着笑呢:“老爷几个月里头难得回来一回半回的,我们这些做下人的也轻松的很。说句打嘴的话儿,老爷这么大的身份,也不摆大人物的架子,每月的份钱也及时……在家里种地养蚕的时候,辛苦不说,还受那些当官儿的闲气。在老爷这里,没有哪个官儿敢欺负上来呢……”
    “当官儿的?你们怕不怕那些地方官?”
    “怕,我们这种老百姓也不怕皇帝,因为皇帝太远,管不到咱们头上,就怕当官儿的。因为那些官老爷可厉害着呢……”
    “那你说说,当官儿的有没有什么怕的?”
    “当官的自然是怕更大的官儿呗。”
    李四依旧是随口说话的口吻,有一搭无一搭的问道:“那些大官呢?他们怕什么?”
    “瞧老爷说的,大官自然是怕皇帝的,皇帝想要罢他们的官儿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他们还能不怕了了?”
    一句话就罢免地方大员,就是皇帝也没有这样大的权限吧。当然现实并不妨碍老百姓对于皇权的崇拜,李四也不会解释这些给下人们听。
    “哦,大官儿怕皇帝?那皇帝怕什么?”
    “皇帝?老爷这是说笑呢,皇帝还有什么好怕的?皇帝就是万岁老爷,谁也不怕的……”婆子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笑嘻嘻的说道:“皇帝也有怕的物件儿呢……”
    “皇帝怕啥?”李四猛然睁眼,紧紧的就问了一句。
    “皇帝怕老天爷呗,皇帝要是昏君的话,老天爷就撒下灾祸降下刀兵,皇帝也就怕了,也就不敢做昏君了……”
    老天爷?这个让皇帝都惧怕的老天爷真的有吗?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老爷想静下心来想点儿事情……”
    丫鬟婆子都悄没声儿的退了下去,屋子里安静下来。
    双烛高烧,一夫独思,谁也不知道李四在想些什么。(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
     更新时间:2009…10…21 5:03:31 本章字数:11717
    眼下的局面来看,满清那边虽然依旧占据着主动,事是阿济格在鄂、地区对于闯军残部的围剿而已。至于另外一支主力,豪格方面军,能不能入川还是两可之间,局面再有变化,就更加说不准了。
    总的来看,现如今就是三分天下的大背景。
    满清占据整个北方,背后又有内外蒙古和关外的两辽之地,算是实力相当强劲的一方。
    江南数省,虽然内部分歧重重,终于算是奉了小皇帝的旗号,以兴武的名号延续了大明正统。当然内部还会细分许多派系,可毕竟算是一个整体。
    更重要的是,赴死军这边始终没有打出自己的旗号,从大面儿上来看,依旧是属于南都兴武小皇帝旗下的力量。
    江南和淮西并在一起,算是一股子力量。
    再有就是陕南、川北、已经活跃余各地的闯军残部,再加上四川的张献忠,等等这些依靠造反起家的“义军”们,也算是一股子势力。
    至于云南沐家、福建郑家等带有严重家族色彩的力量,虽然具备相当实力,实际上也算是独立于各体系之外自成一派,终究是承认了南都的正统位。从政治帝位上来讲,和赴死军也差不多,不完全算是单独的一个方面。
    小皇帝那边,还有长江隔着,更有淮扬作为缓冲。而李四这边儿可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脚下就是阿济格地势力范围,只是隔着宽广深厚地大别山,谁也大容易真正把对方怎么样了。但是淮西的北部还是清军手中,西边就是河南,同样也是在满清手中。无论是满清还是李四,只要有一方愿意的话,立刻就能鼻子对鼻子脸对脸的打起来。
    无论战术上如何机变百出,李四始终是不改自己的基本战略:先下手为强。尤其是在淮西基本安定下来之后,这种抢先发起攻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来人。笔墨伺候。”
    大老爷还没有安寝呢。下边地丫鬟婆子。更是不敢去睡觉。听到李四召唤。立刻去书房取了笔墨等物。过来伺候着。
    “今之建奴者。本金残孽。邦不为邦。城不为城。实为一部落尔。茹毛饮血缩于苦寒之北。国朝不念其旧恶。视之为子民。厚待之历百载。”
    “国朝衰微之际。蛮夷展露爪牙。浑不念上国哺育之恩德。总兵侵略。据我河山。以腥染华夏。以屠戮待神州。”
    “神器蒙尘。攻山陕。侵中原。掠淮扬。如我故国腹地。一朝得势之下。犹不知足。所过之处。屠城掠地。血洗万民。”
    “视我父兄子弟如猪狗。尽奴役之、屠杀之。致使城无完族。族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抛骨荒野。血平沟渠者。不计数矣。”
    “易我衣冠,改我发式者,实为置亿兆子民为奴也。”
    “彼之所谋者,非我一国,实欲灭我之族,亡我之种。当此社稷危亡,乾坤将倾之际,万千子弟翘首以盼,万千姊妹含泪呼号,我淮西赴死之士敢有旦夕之懈?”
    “时逢华夏危急,四海动荡,臣负招讨之职,无时或忘职责使命,敢请为星火之先,为我汉威之前,以成燎原之势……”
    “唯望江南之势,闻我战鼓而动,见我旌旗而举,以成兵甲连天,行伍彻地之势。”
    “我圣朝诸公但尽人力,必应天命,驱逐鞑虏,光我社稷,此千秋义举……”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肯定有读者会想到:李四会不会写繁体字呀?要是会写地话,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又是谁教的呢?诸如此类问题,也就不必深究了,一律是春秋笔法带过——作者按)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地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地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地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地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地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胘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地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可用之人。
    或许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表现吧。
    对于这些人地意见和建议,素来心性平和地兴武小
    是很乐意听之顺之的。
    “为何不可?”这李四要去打鞑子了,是千好万好的事情,怎么它就不可了?
    “万岁,”姚明恭很含蓄的挑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光复河山此等大事,自然是要以朝廷为主,忠诚伯虽有此……有此血诚之心,终究是不宜在这种事情上占先……”
    话是说的含蓄,其中道理是再明白不过了。大明的江山要光复,也得先由小皇帝出手才是最好。淮西和南都之间本就隐隐有一层隔阂,这种事情上若是让李四得了先手,人心民望就会形成此消彼长地局面。虽然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影响,可终究是好说不好听。朝廷里的面子上也不大好看不是。
    可李四打鞑子光复故土这种事情,是硬的不能再硬正地不能再正的道理,任凭你有千般理由也驳不回去。再说话又说回来了,他李四就真地对朝廷服服帖帖?
    这边朝廷说你“等等再打”,那边李四就开始干上了,朝廷是脸面一下就抹到鞋底子底下。
    说听点儿,这个朝廷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要是说的难听了就是个后主后唐而已,亡国也是迟早的事儿。
    李四要战是不能挡的,也挡不住,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抢在李四之前动手。
    朝廷最先打出收复故土的第一战。
    也只有这样,朝廷才能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在声势上盖过赴死军一头,把大义地名分也占的十足。
    “召杨廷麟入宫奏对。”
    杨廷麟身上还带这土呢,满脑门子地臭汗,一听说这就要北伐,立刻表示了反对。
    “此时断断不可北伐。”
    杨廷麟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
    朝廷里是下了大力气招募新兵,也选编出六七人地队伍,可还没有正式成军呢,下层军官都还没有完全到位,根本连军队都算不上,怎么打仗?
    指望朝廷新军肯定是不行,唯一能够派的上用场地也就是京营残部和黄得的那点人马。
    京营好说,能抽调出相当数量的营头,而且说话就能用上。
    可黄得功那边就有点难办了。
    黄得功这么顺利的就归顺新朝,其中自然存在很多政治层面的相互妥协,这都还没有怎么样呢,就要派人家上战场,恐怕不大好说吧。
    “此次北伐是如箭在弦势在必行,忠诚伯都要动手了,朝廷里再没有什么动作的话,于情于理都不好看呐。
    杨卿也是老东宫了,这里头的牵扯想必也很清楚……”
    军事上的事情一牵扯到政治,就会变得复杂。
    “可是新军编练都没有完全展开,如何能有可战之兵?”
    兴武小皇帝还真有决心的:“新军能上要上,不能上也要上。京营里头的各个营头能用上的都得用上,卢九德那边好说。至于黄得功黄部,由朕亲自来说,就算黄得功不尽全力,总也得拿出点兵力来,如此一来,凑三两万大军不难……”
    杨廷麟是不住摇头哇。
    包括兴武小皇帝在内,这些把政治上的争斗看的清清楚楚,可对于军事层面上的东西,真是一窍不通。
    从各部抽调人马,这本身就有个指挥协调的问题。勉强凑出来的人马能发挥六成战斗力就得烧高香。
    关键的关键还是在于,自从赴死军撤出江南以后,江北的淮扬就没有了最直接的威胁。多铎以前布置在扬州东北的蒙古旗已经南进到了扬州之南,死死卡住长江和运河的口子,大军怎么过去?
    即便是强大如赴死军者,也不敢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渡江作战,还是从淮西绕到淮扬,扫平了扬州外围之后,又有仪真的战略支撑和新江口的进出之道,这才敢在扬州全面铺开。
    即便是如此,赴死军这号称天下第一强兵的队伍,也在扬州折损极大。
    虽然现在面对的仅仅是一个蒙古旗和不多的新附军,朝廷这边是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可真要是强行渡江作战,可就不好说了。
    这等于是拿朝廷仅有的一点兵力往绞肉机里送。
    可大义首战地名分又不得不争。
    他李四名义上是给朝廷打了报告,说我要准备打仗了。可是个人都明白,无论朝廷同意还是不同意,李四都不会在乎,该怎么干他还是怎么干,绝对不会因为朝廷儿改变既定战略。
    可眼下地局面确实是很好,关于这一点儿,杨廷麟也承认。扬州那边的蒙古旗其实已经是孤军了,淮北就有山东的义军卡着,山东方面的清军要是南下支援,肯定得先把卡在淮北的义军清缴干净,这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就算的面对这样地好机会,朝廷依旧是无力在江北有什么大的作为。
    长江一线,确实是江南的天然屏障,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限制了江南往北方进展地可能。
    在杨廷麟的心目中,江北地蒙古旗肯定早把江防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硬着头皮渡江,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此一战,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已无回旋余地。”
    在整个江南,杨廷麟算是最熟悉赴死军的,也知道赴死军百战金身的根本。
    要说装备,前期的赴死军比京营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可京营在一瞬间就能让多铎打地稀里哗啦,而赴死军也能在瞬间把多铎给灭掉,这里头的差距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隔着地距离就是没有十万八千里也不会差很多。
    在官军之中,京营算是能战的了,可为什么还是远远比不上赴死军?
    这里头就有一个敢死地问题。
    只要他李四一声
    赴死军就能嗷嗷叫着去死,仿佛野兽一般疯狂。伤崩溃,战斗意志反而更加强烈,就凭这一样点儿,赴死军就无愧第一强兵的盛赞。
    杨廷麟也在模仿李四地建军路子,试图再打造一支赴死军模式的新军出来,可效果……
    如今的赴死军,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都更上层楼,又有百战百胜的大名,不用打也能让敌人先落三分士气。如此一来,赴死军和天下各军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在赴死军面前,任何强悍的敌人都难当其雷霆一击。这就给很多人一个错觉,仿佛鞑子也不过是土鸡瓦狗,只要提着刀子上去了,就能打胜仗。
    尤其是新朝初建,东林人得势的大背景下,主战的叫喊之声一天比一天高,谁要说出个别的来,立刻就能吐沫星子淹死。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