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传奇"商人胡雪岩-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重要性。做人如此,做生意更应如此,如果得不到顾客的信任,其商业必定也走得不会太久。
做人讲诚信,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诚信,历来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敬业而恪守信用,要节约资源而富有爱心,只能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民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有“一省”就是每日反省一下自己与朋友交往时是否有违诚信。这些说明了圣人与贤者都是十分重视诚信的。做人要言而有信,说一句算一句,才能交得的朋友,因此,人生的道路就会变得开阔起来。
信誉,是商场的第一法则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信誉的好与坏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败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好的信誉,就没有了好的形象立足于社会,更没有好的发展。在商业战场上更是如此,信誉就是力量,信誉就是金钱。谁能把握住这一法则,谁就能取得商业战争的胜利。
胡雪岩被称为清朝“第一财神”,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他曾协助左宗棠开办洋务,兴办工业,成为徽商著名的代表人物。在胡雪岩年轻的时候,他身无分文。但是,他凭着自己一向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也正是因为他信守诺言,朋友们才会为他筹集一万石大米,并帮他装运上船,使他走向成功之路。后来,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立下了“戒欺匾”,他始终恪守“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获取厚利”的经营之道。“胡庆余堂”的发展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并列的南北两大中药业巨头。这与胡雪岩做人做事讲诚信,守诺言是密不可分的。
信誉与商人犹如水与鱼的关系。商人离不开顾客的信誉,就如同鱼离不开水一样,没有了信誉,商人的生意就不会撑得太久。那些留传了百年的老字号,哪家都离不开几个“诚信”的故事。纵观中国历史,“信”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做人之本、立身之本的重要法则。不仅仅在商界要讲信誉,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信誉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任何资本都无法与之比拟的。要想建立良好的信誉,经营者就必须坚持按规矩来办事才是最关键的。我们常说,经营者的信誉建立在货真价实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老实诚信、实实在在的依约上的。总而言之,这些能够帮助建立信誉的关键就在于照规矩办,只有规规矩矩按照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矩办事,才能使人信服,也才能建立起信誉。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人做事不顾章法、不守规矩,就能够获取商场上胜利的。
雪岩启示:
做人做事要言而有信,做到说一句算一句,才能建立良好的信誉。信誉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要想有好的信誉度,就必须要诚实做人,本分做事,才能成就大事业。诚信,能给你带来一生的财富。一个有信誉的人,他的感召力是巨大的,产生出来的力量可以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只须坚持诚信做人,以信为本,必能成功地创造出奇迹。
第六十二章 背信弃义不可为
胡雪岩从来就不做背信弃义的事。因为他知道信用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商人多么重要!“信”是经商获取成功的重要法宝。所以在经商生涯中,胡雪岩经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由此可见,胡雪岩对“信用”二字极为重视。在胡雪岩的眼里是容不得背信弃义的沙子,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信义,他甚至少赚一些钱,也要赢得合伙人的利益。
背信弃义不可为
背信弃义不可为,这是胡雪岩的经商之道。对人讲信义,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许诺要慎重。在商场上,讲究的就是干脆漂亮,一句话就要定局,说话就是银子,所谓一诺千金。因此,你可以不答应别人,但是一旦答应下来就一定要做到。如果没有充分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你将会背上背信弃义的罪名。
有一次,胡雪岩与王有龄、张胖子一起去上海解决上一任留下的运粮问题。到了上海,为了解决此问题,他们可以说是大费周折。终于经过一番的努力,胡雪岩、张胖子与松江漕帮老大尤五达成协议,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先为官府垫付十几万石大米,以解浙江海运局漕米难运之困。等到浙江漕米运到上海,浙江海运局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当时漕运改为海运,漕帮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漕帮外在力量虽然雄厚,根深蒂固,派头、场地都过得去,但尤五作为龙头老大,心中自有一本难念的经。整个漕帮从乾隆年间就开始一直以借债度日。而眼下漕帮有一批大米想卖掉,换些现银,让帮中兄弟心里有个安慰。但胡雪岩借米,还仍然是米,不是现银。所以使得漕帮资金周转很紧张。但胡雪岩这位生客,又是师傅魏老太爷看重的人,实在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所以尤五只好自己再想其他办法来解决眼下的困难了。
这时,胡雪岩也看出了尤五的难处。所以胡雪岩心里在想,为人处世总要为人设想,别人才会尽心地帮你。于是,他诚恳地请尤五说出漕帮的难处。听了尤五遇到的困难,他当即答应给他们兑换为现银。此时,尤五听了很是高兴,困扰他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第二天,胡雪岩向王有龄报告运粮的事解决了,王有龄也很高兴。此时,王有龄脸上有一种令胡雪岩不解的表情。原来,王有龄有一个更好的赚钱办法,他对胡雪岩说:“我们先用尤五的这批米交兑,浙江那批漕米我们先暗中囤着,等到青黄不接,加上兵荒马乱年代粮食一定会猛涨,到时能卖个好价钱”。胡雪岩说:“主意倒是好,可是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要说一句算一句,我们已经答应了漕帮的事,就不能反悔。否则会叫人看不起的,以后也就吃不开了。”听了胡雪岩的话,王有龄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舍弃了自己的好主意。
由此可知,胡雪岩作为生意人,他从不因贪图眼前的利益,置信义于不顾,而做出毁约的事情。他在经商中,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句算一句,只要答应了的事,绝不反悔。因此,胡雪岩赢得了他在生意场上一个个好朋友。而他的这些朋友为他以后的生意也都给予许多的帮助。
胡雪岩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他都能够坚守自己的诺言,对别人守信用。他深知,要做一个讲信义的人,自己说出去的话是不能收回的。有时候,他明知能够大赚一笔的,但是他也不做背信弃义的事。尤其是在江湖上做事,就必须做到“一句顶一句”,也就是说,答应了的事情或达成的协议,只要没到万不得已,就一定要认真地履行,不能随意反悔。
雪岩启示:
商业买卖双方的关系,就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交换,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互惠的自愿交换,只有以自愿为原则,以互利为目的,这种交换关系才能长期保持,也才会有生意的兴隆。俗话说,“信义通商”、“诚招天下客”,能以自己的信用诚实招来天下客,生意也就没有不兴隆的道理。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背信弃义之事不可为。
第六十三章 凡事忍让,以大局为重
“忍”字头上一把刀,没有谁愿意“忍”。有时候,被人们视“忍让”为懦弱的表现。但是,凡成就大事者,必须要学会“忍”,要以大局为重。居高临下看问题,忍一时之气,求一事之全,何乐而不为?在中国历史上,“忍”则被视为修身养性之本。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对成大事者而言,则是一种具有深远宏大眼光的策略。
忍让,以大局为重
忍让,以大局为重,是胡雪岩经商之道。在商场中,胡雪岩以宽容和忍让、得饶人处且饶人来制止对其报复。从而为他收服别人、让人忠心为自己做事做好了铺垫。胡雪岩的忍让并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而是有技巧地“忍”,也是以大局为重的“忍”。
有一次,胡雪岩与庞二合伙做丝业收购。两人齐心协力,目的是为了逼压洋人,从而能抬高国人丝价。为这件事,胡雪岩费了大量心血,做得也很是不容易。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临近交货的时候出了一个乱子,被朱福年暗地里捣了鬼。
朱福年是庞二的档手,人们都称他为“猪八戒”。朱福年野心勃勃,他想在上海丝场上做江浙丝帮的首脑人物。于是,他想借庞二的实力,来达成自己的夙愿。朱福年表面上对胡雪岩“看东家的面子”不能不敷衍,暗地里却处心积虑,想打倒胡雪岩。但是,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跟胡雪岩对着干,只有在暗中操作,来打压胡雪岩。幸亏尤五最早发现朱福年的问题就派人来告诉古应春,古应春又来告诉当时身在苏州的胡雪岩。听古应春说朱福年对自己报复的原委,此时,胡雪岩已经有了制服他的办法。
在别人看来,制服朱福年很简单,只要叫庞二请出来,几个人合伙给他演一出戏,揭穿朱福年的把戏就可以了。同时,朱福年就没得混了,甚至让他在整个上海都找不到饭碗。但是,胡雪岩没有这样做。在对待吃里爬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牢牢记住,“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的道理。于是,他对朱福年的处理也令他人心服口服。
为了弄清朱福年暗地里做的事情,胡雪岩做了周密的计划。他先通过关系,摸清朱福年做事的来龙去脉。经过调查得知,朱福年私开的户头、丝行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此时,胡雪岩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这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明实情。同时,胡雪岩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这很明显就是有意放他一条生路。但是,胡雪岩明确地告诉朱福年,只要他以后能尽心尽力,还是能会重用的。
这件事让朱福年心惊肉颤不已,他却不明白胡雪岩是怎样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呢?他在想是不是胡雪岩在在恒记中埋伏了眼线?朱福年想着想着就害怕起来,他觉得胡雪岩是个莫测高深的人,真要步步相逼。想想就让朱福年后怕起来。
此时,在朱福年的脸上已经流露出疑惧的表情。胡雪岩就索性开诚布公地说出了一席话,这段话很有水平:“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还浅,恐怕你还不知道我的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绝不肯轻易敲碎人家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过去的都不用说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尽心尽力,不管心血花在明处还是暗处,我说句自负的话,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会抹杀你的功劳,在你们二少爷面前帮你说话。或者,你若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少爷肯放你,我欢迎之至。”胡雪岩的这席话让朱福年激动万分。
此时,朱福年连忙说:“胡先生,胡先生,你说到这样的金玉良言,我朱某人再不肯尽心尽力,就不是人了。”他对胡雪岩是毕恭毕敬,显然是对胡雪岩彻底服帖了。要知此人平日里总是自视清高,加之东家庞二“强硬”,所以平日里总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架子大”的味道。此刻一反常态,才是真正内心的表现。胡雪岩的“忍让”让朱福年更尽心尽力地忠于自己。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即使自己占一方之理,也要容忍三分,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对方,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死盯住对方不放。只有能够做到得理饶人,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融洽、友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雪岩启示: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做人就要能忍一时之气,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忍一时之气,可以成就一世,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因此,做人就要懂得在必要时“忍”。“忍”有时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退才有进,“卷土重来”一定会有一番新的天地,此为上上策。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是因为他在待人接物上都能做到忍让。
第六十四章 不做名利两失的事情
人生在世,不是为利,就是为名。做生意也是一样,冒险值得不值得,就看你在这两样中能不能占一样?在商言商,生意人重视利益的得失是很正常的。胡雪岩常说:“做生意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做生意不能违背大原则,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要分得清楚。如果只顾赚钱而不顾道义,就会使名利两失。这种名利两失的事,只有傻子才这样做。
不做“名利”两失之事
就商业而言,“道”是指取财不能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的正道。胡雪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这里,“道”就是正的意思。他还不止一次地告诫他手下的人,一定要在正途上去“勤勤恳恳去巴结”,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因此,胡雪岩从不做违背道义的生意,才成就一代红顶商人。
任何有大利润的生意都具有大的风险。作为生意人,胡雪岩做生意并不怕冒险。他曾说过:“不冒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胡雪岩有时候甚至主张,商人为求得利,即使是刀头上的血也要敢舔。但他也强调,生意人不论怎样冒着风险去刀头舔血,都必须想妥当了再去做。有的血可以去舔,有的血却不能舔。这就要有辨别真正“道义”独特的眼光。
有一次,胡雪岩给他钱庄的档手刘庆生打了一个比方:假如有一笔放款,我知道放款给他的这个人是个米商,借了钱是为了做生意。这时就要弄清楚,他的米是运到什么地方去?如果运到不曾失守的地方去,我可以借给他,但如果是运到“长毛”(就是太平军)那里,这笔生意就不能做。我可以帮助朝廷,但不能帮助“长毛”。在胡雪岩眼里,朝廷才是正道的,而“长毛”则是违反道义的。因此,胡雪岩宁可不做“长毛”的生意,也不能违背自己的道义。
胡雪岩认为,他是大清的臣民,如果通过帮助朝廷而赚钱,自然是从正路赚钱,而“长毛”自然科是逆贼,帮助他们就是“附逆”,若要去赚他们的钱,自然不是从正路赚钱。因此,胡雪岩做生意从不违背“道义”这一大原则,即使获利再大,也不能做。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胡雪岩的说法和做法,是很能让每个生意人深思的。事实证明:做生意不能违背大原则,要牢牢把握一个正道,即便是从商人求利的角度来讲,也是要走正道。如果做生意能够从正路上走,往往就能名利双收,即便一笔生意失败了,也会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如果违背了道义,不走正路,必将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一旦失败往往一败涂地,名利两失,一发则不可收拾。
行之有效,生财有道
人常说,商道即人道。要想学得经商之道,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待人之道。如果一头钻进钱眼里,心中只有钱而没有人,为了钱坑蒙拐骗,伤天害理都能去做,这样的人便是奸商。像这样的人,即便有再多的钱,也是为人们所不齿的。
胡雪岩十分重视招牌,门面的装饰,他讲信用,而且还广罗人才,经营靠山,施财扬名……这一切都是胡雪岩的生财之道,而且做得确实行之有效。
胡雪岩在刚刚创办自己的药店“胡庆余堂”时,他就策划了几条措施:在三伏酷热之时,他向路人散丹施药来帮行人解暑,丹药是免费的,丹药小包装上却都印上“胡庆余堂”四个字;正当朝廷花大力气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胡庆余堂”开发并炮制大量避疫祛疬和治疗刀伤金创的膏丹丸散,廉价供应朝廷军队使用;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曾六次向洋人借款等等。胡雪岩所做的一切,不仅仅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出力,更是为了他自身的利益。
从经营的眼光来看,胡雪岩的这些措施对他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效果。胡雪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扩大声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商品市场,建立商事信用,从而使自己的事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正是靠了这些措施,“胡庆余堂”从开办之初,就站稳了脚步,很快成为立足江浙乃至辐射全国的一流药店,且历数十年而不衰。“胡庆余堂”建立起来声望、影响形成潜在效益,对胡雪岩其他生意如钱庄、丝茶、当铺等的经营,也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雪岩启示:
“道”,在商场上讲就是要有技巧,也就是赚钱的诀窍。经商就是为了赚钱,就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掏”到自己腰包里来。商人图利,对于经商者来说,千来万来,赚不到钱不来,赔本买卖更不能来。要光明正大地从别人口袋里“掏”来银子,而且还要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让你来“掏”,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诀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财之道”。反之,扪良心,发横财,则被人们唾而骂之。一旦失败就会名利双失,一败则不能东山再起。
第七卷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人才
第六十五章 不识人,就找不到可用之人
胡雪岩认为:对于人才必须学会掌控,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为我所用。胡雪岩的对掌控之招的运用,使他身边的人才济济,并且时刻忠诚于他,为他出谋献策,出力卖力为他成就商业上的胡氏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实可靠是胡雪岩用人的一个原则,也是前提。胡雪岩强调〃看了人再用〃,他的〃看〃是不拘一格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所以能为自己的事业选择最佳人选。
对于管理者来说,选用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才是比较合适的,关系到自身事业的发展。当然,这种标准也并不是不一而足的。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管理者都需要面对一个普遍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选用贤能的时候要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这是因为,平淡的人大多数都是聪明的人,这样的聪明是暂时不动声色的。
识人当从细节出发
时机一到,这种平淡将会转化成为一种大智慧,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但是,看似聪明的人却未必能够做到平淡。由此,这种表面上的聪明也只能被称为小聪明。作为一个管理者,当然在用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选用聪明的人,这样办起事情来才会有把握的多。但是识人有一个前提,用胡雪岩的话来说,就是: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够用好一个人。
识人,对每个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件棘手但又不得不谨慎小心的事情。识人的先决条件在与能否做到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一个领导者必须要具备如此的胸襟,只有这样才能与细节之处发掘真正的人才。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就犹如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沉到水底的达到大多数。以小见大,也是识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店铺里新来了一个小伙计叫李祥生。当时李祥生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看起来并不过人之处。他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店铺里的其他伙计经常指使他去做很多事情,他从无怨言。
李祥生家境贫穷,他将每个月得到的工钱都分文不少地交给年老的母亲。他从不跟其他员工去酒馆和茶馆。更多的时候,他会呆在店铺里研究药材的来源和类别。
胡雪岩来店铺的次数不多。他将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店铺的掌柜打理。他只是偶尔来一次,做做视察。在胡庆余堂里,各种药物原料鉴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种工作一般都会由店铺的掌柜亲自挑选人才。而李祥生在胡庆余堂里已经做了将近两年,但是掌柜很少注意到他。
一次,胡雪岩来店里查看。最近,胡雪岩想研制一种新的药材。掌柜的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将药物的原材料和药性成分都写好,汇报给胡雪岩。胡雪岩听完掌柜的汇报,既没有点头,¨wén ;rén ;shū ;wū¨也没有摇头。掌柜见状,便问:“大人有何指教?”
胡雪岩捋捋胡子,他隐约感到药物的搭配有欠妥当,但是他并不确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正在这时,李祥生端着茶壶过来蓄水,他偶然撇到了放在桌子上的药单。由于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到药单上,他不知不觉将水倒溢出来了。
掌柜立即大声呵斥他,李祥生吓得不知所措。但是胡雪岩却注意到了李祥生的表现,他摆摆手让掌柜不要责怪,他和颜悦色地问李祥生:“这副药单你觉得怎么样?”
李祥生先看看胡雪岩,又看看掌柜,不知道该不该回答。
掌柜说:“大人让你说你就说吧。”
李祥生说:“回大人,药单里有两味药不能放在一起,因为此两类药的药性会发生相克。”
胡雪岩思考了一会儿,他便询问是哪两种药。李祥生不卑不亢,一一道来。
胡雪岩点点头,便询问其李祥生的情况。然后,他就让李祥生下去了。
李祥生走后,他对掌柜说:“店铺里有这么个人才你都没注意到啊!”
掌柜不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