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足以让后世史家赞叹不已。

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坚积极响应。孙坚可不是光说不做之徒,他迅速整顿人马到达鲁阳。在鲁阳等待粮草的时候,董卓派大将胡轸前来截击孙坚。

胡轸部队到达的时候,孙坚正在鲁阳城外和部将饮酒谈笑。发现敌军后,孙坚没有慌乱,当即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则继续饮酒谈笑,神情自若。直到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才慢慢起身离开席位,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后来孙坚对部将说:“我开始没有立即起来,是担心士兵互相践踏,你们就进不了城了。”

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不敢冒进,遂撤兵离去。不战而屈人之兵,论胆略与才能,孙坚不愧是孙子传说中的后代。

191年,孙坚移师梁县(今河南临汝西),董卓派大将徐荣前来应战。徐荣就是上节让曹操险些丧命的那位,看来这人确实了得,双方乍一遭遇又大败孙坚。

孙坚被困林中左冲右突却难以突围,因为他头上戴的红色头巾非常抢眼,走到哪儿敌军就追到哪儿。亲信祖茂请求孙坚摘下头巾让他戴上,这才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孙坚得以脱身。祖茂倒也聪明,被追急了就摘下头巾挂在树桩上,自己做了脱壳的金蝉。徐荣的骑兵围拢过来一看,头巾下面是一木桩,都傻眼了。

不久,孙坚又重整队伍进驻阳人(今河南汝阳东北),大败董卓手下大将吕布、胡轸的部队,斩杀华雄。冤枉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慷慨地送给了关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

见吕布、胡轸都不是孙坚的对手,董卓害怕了。硬的不行来软的,董卓派李傕来向孙坚求和求亲,还让他把家中子弟列个名单,要一一给这些人加官晋爵。

难怪在《三国志》中,陈寿独独把“有忠壮之烈”的高度评价给予了孙坚。面对董卓的拉拢诱惑,孙坚气得脸比红头巾还红:“董卓逆天无道,我不诛其三族,将其首级悬示全国,则死不瞑目,怎么会与之和亲呢?”

孙坚继续进军大谷(今河南洛阳南),董卓没招,只好亲自披挂上阵,与孙坚激战。饶是董卓身怀左右开弓的绝技,也不是孙坚的对手。董卓败逃,孙坚跟进,在洛阳又败吕布。董卓见孙坚如此骁勇,胆战心惊之余就给孙坚取了个“小戆”的外号,然后马不停蹄地逃往长安。

来到洛阳,面对“数百里中无烟火”的惨状,孙坚这个铮铮铁汉忍不住“惆怅流涕”。他停下了追赶董卓的步伐,将董卓破坏的皇陵一一修整,又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进行祭祀。

《三国演义》中言说,孙坚在洛阳郊外发现传国玉玺,贪心骤起,于是违约退兵。这种说法既没有证据,更与孙坚性格不符。有人猜测吴人为了表明自家是汉室正统,才杜撰了这一说法,《三国志》中并未见这种谬说。

那么,势若破竹的孙坚为何中途退兵呢?历史再一次证明,最毒辣的箭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身后的盟友。臭名昭著的董卓没有打败孙坚,“清名远扬”的袁绍却成功地挫伤了孙坚的斗志。

孙小戆玩儿命杀敌的时候,那帮关东盟军却在你争我抢夺地盘,盟军老大袁绍就更狠了,趁孙坚在外,派手下大将抢了孙坚的治所豫州。

孙坚听到消息,大受打击,怆然流泪道:“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遂心灰意冷,无力也无心再打董卓,把队伍拉回去攻打袁绍,夺回豫州,讨伐董卓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汉水,围襄阳,再败黄祖。黄祖逃往岘山,孙坚紧追不舍,没曾提防,一支暗箭从身后的林间悄悄射来。世不二出的常胜将军孙坚没有死在董卓、吕布的手里,却死在黄祖手下一个无名小卒的箭下。

这次夺取荆州的战争,孙坚本来节节胜利,却由于单骑追敌,死于暗箭,看似偶然,然而这偶然中暗含必然。作为全军统帅,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指挥杀敌,这种“单骑追敌”的行为与主帅的身份委实不符,然而全力战斗、不惜孤身涉险正是孙坚的“小戆”作风。“小戆”为他赢得一连串胜利,却又在某一个意料之外的时刻葬送了他的性命,发生在孙坚身上的是命运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6。 王允设计

董卓被孙坚打得一路跑到长安,在长安布下防线,这才松了一口气。从此以后,黄河以东是你们十三路诸侯的天下,黄河以西就是我董卓的地盘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孙坚不做出头鸟,谅你们诸侯也不敢来找不自在。

放松下来的董卓很快就将洛阳那套做派复制到长安。在洛阳时,他还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到长安后,他连装都不装了,把自己的子弟亲属悉数安插在重要职位上。自己的车驾服饰和天子一样,不再上朝,让公卿们都来自己府上“上朝”。

此外,他还建了一个郿坞,七丈高七丈厚,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美其名曰“万岁坞”,还宣称:若不能雄踞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做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奢谈什么雄踞天下!

董卓想做千年乌龟,长安的老百姓却不乐意了,民谣最能代表老百姓的心声,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起来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说,董卓啊,你怎么还活着,董卓啊,你可以去死了。

咒完骂完发泄完,老百姓就洗洗睡了,可真杀董卓还得有个人出头,历史将这个重任交到了一个名叫王允的人手中。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今山西境内)。王允的成长基本遵循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正直正派青年的典型路线。

他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既不像曹操那样整天没事提笼遛鸟调皮捣蛋,也不像现在的小孩儿追捧什么超女快男,他的偶像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英雄。

胸怀大志,酷爱学习,勤练武功,王允顺利地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山西地区的模范青年。

一次,名士郭林宗去王允家串门,见王允礼节周全、谈吐大方、见解不俗,不由惊呼道:“王相公真是一日千里,旷世奇才啊,今后一定会成为王佐之才!”这就是成语“一日千里”的来历。

顺顺当当的成长历程成就了王允的刚烈正直,也造就了他的不懂变通。19岁的时候,王允被推荐为郡吏。当时山西晋阳有一个叫赵津的小太保仗着在朝廷有后台,在当地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所有人都不敢惹他,唯有王允初生牛犊不怕虎,将赵津逮捕归案斩首示众。这件事大快人心,也让王允声名远播。不过,王允痛快了,他的上司却倒霉了。赵家贿赂宦官在朝廷告黑状,皇帝震怒,将当地太守刘瓒处死。王允自觉对不起太守,为他守了三年丧。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允虽然正义感十足,却过于鲁莽,缺乏大局意识,做事不计后果。三年之后,王允重新踏上仕途,胸中的正义和倔强却半分未灭。

王允乡里有一个叫路佛的无赖,不学无术,品行不端,却仗着家里有钱要太守王球给他个官当当。王球也真是个浑球,不知私下收了什么好处,非要召这位路佛为补吏。一身正气的王允自然看不惯,当众与王球辩论,王球恼羞成怒,将王允关入牢房,打算择个日子就把他咔嚓了。刺史邓盛向来敬重王允的为人,听说这事骑上快马跑到衙门,把王允保释出来,王允这才捡了一条命。

184年,黄巾军起义,王允作为豫州刺史,到前线镇压义军,降敌无数。在缴获的黄巾军来往信件中,王允发现了中常侍张让和黄巾军私通的信件。张让当时权势显赫,谁敢惹呀?手下劝王允别碰刺头,王允偏不信邪,到皇帝那里告了张让。

张让是何等狡诈的人物,不仅摆平了这事,还把王允打入大牢。人们认为这回王允必死无疑,司徒杨赐怕他受到阉臣的凌辱,端来一杯毒酒,劝他喝下,希望他平平静静地死去,少受些痛苦。可是王允一脸的大义凛然,厉声斥责说:“我作为人臣,得罪了皇上,皇上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当依照国法受死,怎么能喝这些奶乳般的毒药呢?”说完以杯掷地。

算是老天照顾任性的人,生死关头,又有人来搭救王允了,这回王允的救星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何进。何进是张让的对头,根据“对头的对头是朋友”的原则,联合其他官员上书皇帝,把王允从地牢里放了出来。

一再处于人头不保的危险境地,残酷而真实的生活磨掉了王允的莽撞,褪去了他的青涩,酷哥王允终于开始向生活让步,懂得了什么叫做“避祸”,什么又叫做“忍耐”。

从牢里出来后,王允隐姓埋名躲到乡下,直到灵帝驾崩,才回京师奔丧。死敌张让跳了河,王允就在何进的提拔下做了太仆。董卓进京,王允又在他手下当了司徒。

如果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此时的王允就是长进最快的学生。在董卓身边,昔日那个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王酷哥终于成长为心字头上一把刀的王司徒。

目睹董卓的所作所为,若依着王允的性格,将他杀剐一万次都不足以平心头之愤。然而,王司徒知道,要杀董卓不可莽撞行事,必须耐心埋伏,等待时机。

温瑞安笔下的名捕冷血为了搏杀“那人”,在大丛林中潜伏整整三个昼夜,化身为一尊化石,不吃不喝纹丝不动,终于等到机会,杀死了“那人”。此时,潜伏在董卓身边的王允就是比冷血更冷血的追捕者。

他低下高贵的头颅,弯下铁骨的脊梁,收拢所有的锋芒,对董卓百般逢迎,曲意奉承。当时百官先从洛阳迁到长安,董卓留在洛阳抵挡了一阵子孙坚,其间有一年时间。这一年中,朝政由王允管理,他将大小事宜处理得妥妥帖帖,赢得了董卓的信任。

都说春雨贵如油,公元192年,长安的春雨却格外慷慨,连绵不绝地下了两个多月的雨,天空始终阴霾,没有一天开颜。王允和杨瓒、士孙瑞就私下议论,看来这董卓不仁,已经招致天怒,现在杀董卓,可谓顺天意、合民心,这正是我们出手的时候啊。

可是,从哪里下手呢?董卓应该清楚,很多人对他项上这颗人头感兴趣,所以24小时带着贴身保镖吕布,再加上他本人就膀大腰圆,不好对付。所以当今世上,要找到能靠近董卓的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看着杨瓒犯难的表情,王允微微地笑了,他轻启双唇,幽幽地吐出两个字,这两个字几乎惊掉杨瓒的下巴——吕布。

没错,吕布!王司徒既没有发烧也从不嗑药。他在无比清醒的状态下无比明确地说出这两个字,只因为在长久耐苦的潜伏观望中,他透过现象洞察本质,发现了一些常人没有发现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董卓和吕布以父子相称,然而以利益为焊接点的义父义子关系不过是演戏,偏偏董卓入戏太深,真把吕布当成想收拾就收拾一顿的儿子。史书上记载“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一次吕布为点小事惹恼董卓,董卓竟拿起铁矛就扔了过去,如果不是吕布身手敏捷,小命早送给义父了。

后来,两人虽表面上和好如初,但王允看得出来,吕布心里已经种下了芥蒂。

此外,吕布和董卓之间横亘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在《三国演义》中叫做貂蝉,不过这又是罗贯中的一厢情愿。在历史上,貂蝉并不是人名,就像人们称董卓为太师一样,貂蝉也是一个官职。它原来指貂蝉冠,是侍从官员戴的帽子,后来指掌管这种帽子的宫女。

《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提到,董卓曾经让吕布守中阁,吕布借机和侍婢私通,担心被董卓发现,内心忐忑不安。

那么董卓和吕布之间的嫌隙,真的大到可以令吕布反目,杀死董卓吗?这个问题王司徒认为很好回答,想当初吕布是怎么对待上司丁原的?吕布能杀掉厚遇自己的丁原,自然也能杀掉有嫌隙的董卓。

机不可失,王允很快找到了吕布,如此这般说明自己的计划。吕布起初还忌讳自己身为董卓的义子,不便对他下手。王允劝道:“你姓吕,他姓董,没有骨肉之情,你当他是父亲,他用铁戟扔你的时候,当你是儿子了吗?”这句话戳中吕布痛处,吕布于是打定了主意跟王允干。

就这样,在董卓全不知晓的时候,他最信任的两个人已经联合起来,在他的头顶架起了一把杀气逼人的刀。

出手的机会说来就来了。这年四月,一直病病歪歪的汉献帝身体好转了,于是朝廷百官在未央宫摆酒庆贺。董卓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他没想到,吕布手下已经乔装打扮成宫廷侍卫,正藏在殿门外等着他呢。董卓一进门,吕布手下蜂拥而上,按住董卓,董卓大呼“我儿何在”,回头找吕布,吕布回道“有诏讨贼”,董卓这才明白,好儿子吕布早已背叛了他。吕布一矛刺去,董卓当场一命呜呼。

董卓死后,长安百姓拥上街头,载歌载舞,其乐无比。皇甫嵩带人查抄郿坞,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余珍宝不计其数。显赫一时的董太师,就这样结束了历史舞台上粗陋不堪的表演。

信任吕布这个有过背叛经历的无脑武夫,是董卓的错误,然而真正招致杀身之祸的是董卓本人的所作所为。董卓在初进长安时,曾经问过皇甫嵩:“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简明有力地回答:“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怕你;你要是倒行逆施,天下谁不怕你,又何止我一个?”依靠暴力荼毒天下,让天下人都害怕自己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

时下颇流行的一句话“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正可当做董卓之死的注脚。

7。 长安之乱

董卓死了,朝政由王允主持,照理说,天下应该走向太平了。然而,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发展。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王允是一个善于向生活学习的学生,然而这个学生未免太容易翘尾巴了。董卓在的时候,王允还能按捺住自己刚烈的性格,耐心周旋,小心应对,一旦董卓不在了,心头的巨石放下,再加上自恃功高,王允就渐渐开始骄横起来。

董卓被杀的时候,名士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消息后,不禁发出一声叹息,王允马上呵斥他道:“董卓是乱臣贼子,杀害幼主,残害忠良,你是国家重臣,世代受汉室恩禄,朝廷危难的时候,你不倒戈,董卓被除,你却替他悲痛,真是汉室的叛徒。”完成义正词严的演讲后,王允就将蔡邕收监。

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经编撰《汉史》,又作《灵帝纪》、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多数毁于战火,依然有一百多篇文章传世。蔡邕还非常精通书法,据唐代张彦远说,蔡邕的书法是神人所授,他后来传给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算来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当时董卓看中蔡邕的才华,极力拉拢,被拒绝后,便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受命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灭族。蔡邕一听,哪里敢不来,于是和王允一样,在董卓手下服务。

蔡邕听到董卓死讯,发出叹息,也是人之常情,谁知这就触怒了王允。当时蔡邕正在编撰《汉史》,就向王允哀求,只要留他性命写完此书,宁愿接受脸上刺字、剁掉双脚的惩罚。士大夫和朝廷有识之士怜惜蔡邕的才华,请求王允网开一面,没想到王允严词拒绝说:“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皇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看来居然只是一部“谤书”,人们还能说什么呢?

就这样,一代才子蔡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见了阎王。史书记载,王允曾与蔡邕在一起会谈辩论,王允常常理屈词穷,败于蔡邕,于是心中忌恨,借诛董卓之机,杀掉蔡邕以泄私怨。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杀掉蔡邕都是一个败笔,因为这就等于给城内城外曾经追随过董卓的人发出一个信号——你们的命运也和蔡邕一样。

这样一来,城内士人重臣人人自危,马日磾愤愤地说:“王允恐怕是快断子绝孙了,贤良之人是国家的命脉,制度和著作是国家的经典,斩经脉,废经典,岂是能长久的啊!”那么,城外的人反应如何呢?

董卓被杀的时候,他的部将牛辅、李傕、郭汜正在陈留等地奉命劫掠,听到长安变故,都像惊弓之鸟,慌乱失措。对待董卓余部,吕布的态度是,把他们全给杀了,以绝后患。王允倒是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认为他们没罪,怎能伤及无辜。然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王允却又反复无常,先下诏赦免这些人,转而又觉得不对,追回了诏书。

一来二去,如何处理牛辅等人,诏书迟迟未定,谣言倒是先一步传到凉州,说王允要诛杀所有的凉州人。牛辅等人越想越怕,蔡邕只因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被杀头,自己跟随董卓多年,焉能躲过这一劫?

正在这个时候,吕布自作主张,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自然不肯束手待毙,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但牛辅最终没能逃脱一死,被自己手下倒戈杀掉。李傕、郭汜见到这种情况,就请求王允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被王允拒绝。李傕、郭汜这时候已经吓得六神无主,准备放弃队伍,逃回老家。贾诩,这位后来大名鼎鼎的曹操的谋士给他们出主意说:“你们就这么走了,半路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赌个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傕等人听到这话,恍然大悟,立即纠集几千人马向长安进发。

这时候王允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大难临头了,他派了两位凉州名士前去向李傕等人招安,然而言语里没有任何抚慰的意思,口口声声称呼李傕、郭汜“小兔崽子”。结果,两个使者不仅没有招安,反而投靠了李傕,临走还拉去了一批人马当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投降。

就这样,李傕、郭汜一路招降纳叛,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来不过几千人马,到长安城下时已经成为十万大军,将都城团团围住,这也说明王允太不得人心了。

王允、吕布这才意识到大难已至,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守几月。谁知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失守,吕布奋力拼杀也无济于事,只好匆匆逃走,临走还招呼王允同行。这时候王允倒又体现出了自己一贯的气概,谢绝说:“安邦立国,是我平生心愿,即使不能如愿,我也甘愿以身殉国。皇上年幼,还需要我扶持,灾难一来,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于心不忍。还望你此去关东,勉励关东诸公一定要心系皇上啊!”吕布只好自己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说完一番掷地有声的话,李傕也已兵临城下。王允被捕,与妻儿十多口人共赴黄泉,时年56岁,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李傕、郭汜重新任命百官,把持了朝政。

董卓覆灭后,正是要收拢人心、避免恐慌的时候,王允却白白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先为泄私愤杀蔡邕,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后来对于董卓旧部是剿是抚左右摇摆不定,硬生生将李傕、郭汜逼上了造反之路。王允若能以大局为重,应对有方,长安就不会再度陷于战乱,东汉的命运也许有机会改写。王允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刻板,不够灵活,终究不是驾驭乱世的人,所以虽有匡扶社稷之功,却不能跻身名臣之列。

8。 曹操迎帝

从董卓乱政到王允跋扈再到李傕、郭汜夺权,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可皇帝又早已不是那个皇帝,成了这拨人手中的傀儡,谁上台谁提线,谁厉害谁掌控。

黄河这边,关东诸侯看了半天的戏,本来就缺少讨伐乱贼的胆,现在更没了效忠皇上的心。于是干脆改了主意,黄河那边你们爱怎么闹怎么闹去,黄河这边我们要重起炉灶新开张。

联军之后,关东诸侯大致分成两派,袁绍、袁术兄弟俩各自领导一派。袁绍身边有韩遂等人,袁术手下以孙坚为主。

袁绍和袁术几乎不约而同地打起了皇帝的主意。首先是盟主袁绍,当了一回关东军总司令,箭是没有发一支,野心倒膨胀起来了。他见长安闹得欢,就思量着在自己的地盘里另外立个皇帝,事要是成了,自己不就成了开国元勋,实权在手吗?

袁绍瞅准了幽州牧刘虞,提出请他担任皇帝一职,刘虞一听,立马就拒绝了,说我生是大汉的人,死是大汉的鬼,从没动过篡位的野心,你可别拖我下水。

袁绍不气馁,反反复复给他做说服工作,你看当今皇帝年幼,在那班乱臣贼子的手里,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国不可一日无主,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