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清越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意思?”
“事奉君主,如果多次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多次提意见,就会造成疏远。”杨柳仍旧看着万仞山。
万仞山反倒自己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事啊。听你的话,进步不少。我想听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嫌你啰嗦?”
“当真?”杨柳唱了个诺。
“果然!”万仞山配合道。
杨柳放下心来:“那就好。”
“如果能一辈子听你这样说就好了。”万仞山脱口而出。
杨柳看了万仞山一眼,万仞山却显得很平静:“我们不是姐弟,又……不能经常在一起。”
杨柳眨了眨眼。
“现在去什么地方?”万仞山觉得这个话题不是太好说下去,于是问道。
“京城。”杨柳道。
“又是见皇帝?这回是谁呢?”万仞山的新鲜感已经有所降低了。
“不是皇帝,是皇帝的亲戚。”杨柳卖了个关子。
万仞山显得有些意外:“皇亲国戚?”
“嗯,一位大作家。”杨柳道。
“一位大作家?还是皇亲国戚?”万仞山问。
“对,猜得出来么?”杨柳笑了,笑得很甜。
他们要去哪里?
他们要见的人又是谁?
请看下一章。
第四八章 咨询大师(上)
万仞山的反应也不算太慢:“我知道了。这个大文学家,他写的作品,研究的人可真不少,可以说直到几百年后,还能养活不少人呢。”
杨柳作势嗔道:“不学文学的,一点艺术细胞也没有。”
“这可是大实话。实话总是不顺耳的。”万仞山陪着笑,也为自己辩解。
当两人又一次出现在乡下的时候,万仞山心中的疑惑上升到了极点:“不是说去看大师吗?怎么我看这里好像是南方的乡下呢?”
杨柳道:“随便看看。”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门外打了个招呼,走出来的是一位中年女子,看她的模样,大约三十多岁。
“两位是。。。。。。”那女子对陌生访客的到来似乎有些不自然。
“我们想买一本书,听说这里有,所以来看看。”杨柳道。
万仞山的疑惑极甚:买书?古籍珍本?
身为外行,万仞山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宋代有比较出名的珍本,似乎没有听说过清朝也有珍本的。但既然杨柳这么说,也就只好姑且信之。
走进屋子,万仞山看到屋里到处摆着许多纸张,一摞一摞的,果然像是一本一本的册子。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挥笔抄写着什么。也许太过聚精会神,连两人进来也没有留意。
那女子对男子说了几句话,那男子抬起头来,一脸的迷茫。
杨柳忙说自己是来买书的。
那男子脸上堆起了笑容:“这书是写得很好的,但内容多,抄起来很辛苦。”
“是啊,几十万字的书,用小楷抄起来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杨柳道。
万仞山见两人谈得还算投机,凑到桌前,看了看那原稿和手抄本,那男子连忙给两人各拿了一本,万仞山接过来,看那竖写的繁体字,十分吃力,好一会儿才看了几列,但从书中那非常有名的人物名字立即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什么书:大名鼎鼎的《红楼梦》!
也许是文科出身的原因,杨柳看得很快,那男子见万仞山看书那么吃力,只当是文化水平很低的随从,但饶是如此,也没忘了礼数,让那女子给两人看茶。
万仞山从来没有翻过四大名著,这会儿能拿到乾隆年间的手抄本,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连忙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起来。而且他估计这种手抄本在后世没有流传,可以算是文物级别的,所以看起来也十分小心。
因为繁体字太多,而理科生又很少接触,所以万仞山看起来的时候非常地吃力,基本上每一列都有看不懂又不好猜的字,他就时不时地问一下在旁边的那位妇女,那中年妇女也不厌其烦地给他说明。
杨柳和那男子谈了什么,万仞山也没有听进去,只是到杨柳连叫了他两声,他才回过神来。
杨柳扬了扬眉,言简意赅地对万仞山道:“买单。”
万仞山意犹未尽,小心翼翼地放下那本册子,从包裹里取出所有的银子,统统交给了杨柳。
杨柳接过,如数全部递给那位不起眼的中年男子。
那男子瞪大了眼睛,但还是很有风度地道:“用不了这许多。”
不知是不是对古代货币的购买力没有认识,杨柳也不管,把银子放在桌上空闲的地方,提了一捆绑好的书,扭头就走。
万仞山见状也站起身来,跟在后面。
那男子连忙跟了出来,手里捧着一堆银子。那妇女想是和夫君心念相通,早早在门口作了请留步的姿势。
杨柳为难地看了看两人,对万仞山点了点头。万仞山只好接过那男子退回的多余的银子,放进包袱里。
离开后,万仞山说出了他的迷惑:“买的这本古籍珍本怎么处理?真地要带回二十一世纪?”
杨柳道:“是啊!怎么没想到呢!其实本来不应该买的。”
不应该买的?什么意思?如果是不应该买,那为什么又要买呢?如果真不应该买,那来这里又是做什么呢?看人抄书?杨柳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
就在万仞山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两人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
正午。
阳光不是太强,照在村落里还有些温暖的感觉。
这个村落里人房屋不少,但在路上见到的人不多。
万仞山跟在后边,边走边看,直到杨柳在一个院子前站住。
这个院子看上去很大,中间的这个门却很窄,像是仅仅供人出入而已,与一般有大院落的大门不同。门前是三级台阶。
面对院子看去,右边有一棵歪脖子的槐树。旁边还有些花花草草,万仞山眼见也叫不出名字,没有细看。只是觉得这样的院子也太普通了,简直连那次陪人祭祖后住了好些日子的那乡下人的院子也不如。
难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的一代大文豪的宅子?
看着万仞山狐疑的神情,杨柳道:“很多大名家,其实在世的时候都过得不是很好,比如安徒生。”
万仞山其实也不知道安徒生在世时过得如何,他的心思都放在对眼前的这宅子上了,所以他没有回答。
杨柳见状上前,正要敲门,这时候门忽然开了,一个其貌不扬、面上写满了沧桑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后。因为出乎意料,双方都是一脸的惊讶。
难道一代大文豪不是像他笔下的贾宝玉那样长得俊秀、一脸帅气地么?万仞山不由得暗暗揣摩着。
“两位—”那人先开口问道。
杨柳定了定神:“曹公在上,小生这厢有礼了。”
“你找我?你认识我?”那人显得更加诧异不已。
“是。我们景仰先生的学识,特来向先生讨教。”
“哦?”那人还是没有放两人进去的意思。
要搁在平时,万仞山一定上前抢白两句,可面对四大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作者,无论怎样,也不敢造次了。
“我们看了先生的书,觉得很有水平,但我们还有好些不明白的地方,所以特意来向先生讨教。顺便向先生学习写书的本事。”杨柳含糊其辞地道。
那人向四周看看,有些不情愿地将两人让进了门。
屋里的摆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大作家的生活过得很是一般,甚至让人看了有些心酸。没有足够的凳子,杨柳就坐在炕边。万仞山则在身后站着。
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两杯茶递上来以后,就退下去了。虽然不是嫌杯子有些残旧,还略有些脏,但万仞山此刻是站着的,自然不方便去拿杯子喝。后来那妇女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张破旧的椅子,万仞山这才得以有机会坐在一旁。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柳先是恭维一番:“先生的作品,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这是几百年来全球所有读者的共同评价,倒也不算是拍马屁,曹雪芹也对自己的作品有相当程度的自信,当下晗首,算是接受了这一夸奖。
万仞山对文学方面没有太多的研究,很多文学作品都没有看过,所以在一边只是不停地扭头看着两人,基本不插话。
杨柳继续道:“作品传抄出去,很多人都靠抄写这本书发了些财。我们有个亲戚靠先生的这本书,补贴了不少家用。”
“抄书?几十万字啊!去买一本来不就行了么?”万仞山久不开口,这回忍不住问道。因为两人用的是汉语交流,所以万仞山一时间也没想到用法语提出疑问,还是用的汉语。
杨柳也习惯地用汉语接过:“在现在这个年头,这本书还没有公开发行,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流行,后来在乾隆某年才公开发行的。”
曹雪芹一脸的愕然,眼珠子不停地转动,看样子是在分析两人说的内容。
杨柳觉得似乎有些不妥,当下立即转过话题:“很奇怪,书里的很多人,比如黛玉,生日是二月十二,连元春、宝钗、探春、凤姐都写明了生日,而主角之一的宝玉,虽然花了很大笔墨写他过生日,却没有写明他的生日,为什么呢?”
万仞山虽然理科学得还不赖,但因为没有读过《红楼梦》这本书,所以只有干瞪眼的份,向曹先生看去。
第四九章 咨询大师(下)
曹雪芹打了个哈哈,拿起杯子呷了一口,眼睛看着那茶杯,然后才抬起头道:“你看得可真仔细。”
万仞山觉得大师可能有些难言之隐,于是想替他挡一下,当下说道:“是吗?”
杨柳瞪了他一眼,万仞山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话。
曹公道:“疏忽,不小心疏忽了。罪过罪过。”
杨柳似乎觉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会给这位大师一种非常负面的感受,所以换了个方式,装作不经意地道:“您写的东西有很多具有时代背景,让人们了解清代的习俗有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听你这么说,好像你们不是这个年代的人?”曹公冷不防地道。
杨柳这才发现自己不自然地已经透露了很多不该说的东西,当下尴尬地笑笑,心下快速转着念,看要怎样才能自圆其说。
曹雪芹却不等杨柳解释,又追问道:“我们这里的人都要说‘大清’,你们那里的习惯好像和我们这里不同?”
话说到这个份上,似乎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万仞山虽然没有看过《红楼梦》,但当下的气氛还是可以判断得出来的,他少有说话,所以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下正好派上了用场:“没想到先生在这里受着委屈,过着这样的生活,可我们眼里都认为先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一个旷世奇才,一个绝无仅有的大作家。”
其实无论怎样的赞誉,眼前的这位中年男子都是受得起的,所以他对两人身份的怀疑,暂时搁在了一边,但眉头还是没有舒展开来,想是在心里激烈地进行着思想斗争,在快速判断着眼下两位年轻的奇怪访客的真正目的。
万仞山看到杨柳眼珠子转了一转,道:“我们来这里是想和先生学些东西,也可以帮先生抄些文字,打打下手啊。”
曹先生并没有马上同意,只是淡淡地道:“这个不敢。”
“先生说哪里话,能给先生做些事,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呢。”杨柳似乎有什么考虑,听口气像是哀求一定要留下来似的。
万仞山对这一点并不抱多大希望,而且对一名理科生来说,一位文学巨匠的吸引力还是不如一名科学家的,所以他无所谓地看着那先生。
曹先生沉吟了好一会儿,道:“那好吧。只是我们这儿粗茶淡饭,让两位受委屈了。”
“不妨事。先生吃得,我们也吃得。”杨柳这样回答。
不是吧?这么简单就通过面试?万仞山心里十万个不相信。
就这样,曹先生和夫人对作品进行润色、作评语,而杨柳有时在听他们的评论,有时帮忙抄一下。万仞山对繁体字有相当部分认不得,经常问这个字那个字,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半文盲一样,而且还不会断句,有时十几分钟还看不上一页,所以自己也慢慢打起了退堂鼓,干起磨墨、裁纸,甚至烧火做饭、打柴、打扫卫生之类的杂活。他自己当做是锻炼身体,又是在给一代大文豪打下手,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每天,曹先生都会问杨柳有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对杨柳不懂的地方,他一般都不做解释,有时他会写些评语,有时会对文章作一些改动。
吃饭的时候,曹先生问杨柳:“又看出什么来了?”
杨柳也不掩饰:“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门深九重。我不知道皇室是不是有相关规定,某个级别的官员,院子有几重是定好的。比如豫王府的墙。”
“豫王府?”曹先生停下筷子。
那妇女看着曹先生道:“根据《大清会典》,亲王、郡王的府第,也只是深五重。我们是不是要改一下?”
曹先生没有说话,还在沉思着。
万仞山听不懂,但他吃饭比较慢,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地难熬,有时会禁不住开小差。
过了好一会儿,曹先生看着杨柳:“你在外听别人的评论,有人像你这样提这么深的问题么?”
杨柳认真想了想:“这我倒没有注意,大概不多。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历史背景方面提问的人应该不是太多。”
曹先生长出了一口气,不知是如释重负,还是带有遗憾。那妇女倒是显得似乎有些可惜的样子。
万仞山则像是一个小孩子,自顾自地吃着,不开小差的时候,就把目光轮流在三人脸上转来转去。
“还有问题么?”
“还有很多。”杨柳想说,欲言又止。
那妇女吃饱了饭,在一旁坐着。
“关于祭祖,满汉合祭这种礼节,不知道是不是亲王或郡王才有的?我对这个根本不懂。”
那妇女答道:“满族官员按满族的习俗祭祖,汉族官员按汉族的习俗祭祖。”
“那满汉合祭是不合礼节的了?”万仞山按二十一世纪养成的坏习惯,虽然嘴里含着饭,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两人都没有答话。杨柳看了看他,没有说什么。
场面变得有些沉闷。晚餐就在又一次的沉闷中结束了。
晚上收工以后,万仞山忍不住问杨柳:“你问的那些问题,好像曹先生都没有回答。”
杨柳也是心中不舒服:“是啊,问了很多问题,都没听到过一次正面的回答。”说完皱紧眉头沉思着。
虽然很欣赏杨柳的每一个表情,但万仞山还是更乐意为这位女同学出谋划策:“既然直接问没有结果,干脆这样吧,下回你不要直接问了,还是听他们说吧。也许会漏些口风出来。”
“有时他们说话,我听不懂。看他们写的脂砚斋评语,有些事情像是说了背后有所指,但光是这样看看,也看不出什么端倪出来。”杨柳道。
万仞山猛然醒悟:“也难怪。他们的小说几百年来都没有什么人看出更深层次的意思,都停留在表面文章上面。”
杨柳纠正道:“市场上流行的是不带脂砚斋评语的版本,而且后四十回是乾隆和和男词中吹模筒皇窃吹囊馑剂恕6移烙锉簧镜粢院螅黁ī…shu…ωang|就没法知道作者的本意了。”
又听了一课,万仞山觉得长了不少知识:“原来其中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啊。”
顿了一会儿,万仞山道:“我觉得你还是不要直接问的好,间接地问,或者,东扯西扯,聊些家常,可能会有些用。”
杨柳摇了摇头:“他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聊家常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聊,只要不涉及人生、家庭之类的事情,也许真地有些用处。”
接下来的几天,杨柳都在试图用这样的办法从大文豪的口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收效甚微。不知是有意避开杨柳,还是他们心意相通,所以在写评语的时候,有时两人的目光一交,便能获得一致的意见,曹先生就在文稿上加上评语。
这样一来,杨柳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誊抄文稿了,虽然是一件十分光荣而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毕竟与她来到这里的目的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她还是不满意,脑子里都是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毕竟,既不让曹先生夫妇发现自己是从未来来的人,又要问清一些问题的答案,还不能让夫妇俩起疑(不然就没法问到更多的问题),三者都要照顾到,还真是相当棘手啊。
出于这样的考虑,杨柳平心静气地抄了几日。因为平时就常练书法,所以毛笔字写得不错,而且这些日子来非常认真地抄了那么多,所以越写越好,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而万仞山在做完各种事情后,不敢跑出去到处闲逛,只有在院子里打拳,或者过来时不时看一下书稿,虽然看不太明白,但三个人都没有时间理睬他,所以看书也没什么进展。
日子久了,也许曹先生见两人还算明理,不像是什么坏人,所以也渐渐地话多了起来。
这日,万仞山翻着那文物级的作家亲笔版小说,问杨柳:“‘营缮郎’是个什么样的官啊?”
第五十章 关于雍正
杨柳不明所以地摇摇头。
“这里批语说‘官职更妙’。”万仞山把书稿拿给杨柳看。
杨柳看了,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来,便望向曹先生夫妇二人。他们也向这边望过来。曹先生笑道:“慢慢想,慢慢理解。”
杨柳想了半日,道:“工部属下好像有个叫‘营缮清吏司’的官职,似乎是负责土木工程之类的。官员是郎中和员外郎。”
“郎中?怎么医生也可以做土木啊?”万仞山一脸的茫然。
“什么医生啊?不懂不要装懂!”杨柳作势要敲万仞山的头。曹先生夫妇相视而笑。
杨柳问曹先生:“大清有这样的官职么?”
曹先生笑笑:“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直写的。是不是?”
杨柳一心想知道答案,所以装做不明白地摇摇头。
曹夫人提示道:“你们看过《西游记》么?”
“看过。”万仞山连忙道,这是四大名著里他最熟悉不过的一部了,而且八零版的电视也看过几遍。
“有什么心得呢?”
“心得嘛,”万仞山卡了壳,看书和电视他都是一笑而过,从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所以被这么一问,当场就傻眼了。
曹夫人知道杨柳的学识在万仞山之上,所以把目光转向杨柳。
杨柳略作思考,在大师的面前,如果什么问题都“不假思索”,可能会被大师认为学术态度不端正。
杨柳道:“孙悟空刚开始把天廷搅得天翻地覆,玉皇大帝请出如来佛祖才制住这只神猴。但是在后面的取经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小妖怪他都摆不平,动不动就去请观音和各路神仙,有一次还请到如来佛。应该说他的作战经验丰富,但前后反差也太大了。”
杨柳当时并不是用非常现代化的语言来说的,但万仞山听起来就是那么回事。
“嗯。”曹夫人听罢赞许地点点头,她还想再说什么,但似乎觉得话已至此,再说也无益,所以也就没有再问下去。
曹先生和夫人目光相对,刹那间交流了许多,也是多年来的配合,两人心意相通,曹先生想到的,正是夫人刚才想问而没有问出口的,所以曹先生也没有再问下去。
问的问题又被踢了回来,杨柳并不气馁,没有再多追问。
又经历了一些日子,四人渐渐混得熟了,所聊的东西也渐渐地深入。
这一天,万仞山在做完一些杂事后按往常一样,拿起手稿慢慢地看起来。在这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娱乐,而且,能和大师在一起,又能看到大师的亲笔手稿或修改稿,这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果不抓紧时间看一看,回到二十一世纪不知要被多少人骂死?
曹夫人关切地问万仞山看得怎么样。万仞山摇摇头:“有些字看不懂,内容不容易串起来。”
曹夫人似是有些失望,走到杨柳旁边,杨柳没有说什么,仍在专心致志地抄写着。抄得累了,这才停下来休息一下。
杨柳活动一下身子,见曹夫人似是要问什么,但鉴于前面提的很多问题都被挡了回来,所以不敢再问同样的问题,而是想起了一些不相关的东西。
曹夫人看杨柳似乎有话要说,于是道:“杨兄弟有话请讲。”
“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些不解。”
“哦?”
“雍正十三年八月某天,就是雍正驾崩以后,乾隆继位,乾隆发布了一道旨意,是针对皇室成员的。大意是:大行皇帝黄舆进宫,允禄随皇太后及宫眷进城。后面又通知大臣,要尊奉妃母典礼。”
曹先生夫妇还没有问出来,万仞山先问道:“什么叫大行皇帝?”
杨柳瞪了他一眼,要是普通的同学的话,说不定又要作势敲他的脑袋了:“大行皇帝就是刚刚殡天的皇帝。”
万仞山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什么叫做‘殡天’”?
“就是皇帝驾崩的专用名词。”杨柳道。
万仞山虽然被三人白眼,还是没有一丝的不好意思,因为他自恃理科不差,“术业有专攻”,并不在乎对这些知识的无知。
曹夫人好像已经有些不耐烦,急急问道:“你继续说,看出什么问题来?”
“就是说,雍正驾崩的时候,是有一位皇后的。可是,大清正史上记载,雍正在位的最后几年,是没有皇后的。而这两种说法都是官方权威资料,互相矛盾,令人难以理解。”
“那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曹夫人似乎对此不以为意,又或者想听听杨柳的分析,所以这时并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