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姽之婳-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宁眯着眼,仔细看了半天,她对荣华公主说:“审案的是京兆府尹杜文清杜大人。”
  荣华公主没说话,她看了又看,只看得到外面的百姓和拿着水火棍的役人,高堂内的景象倒是看不太清,毕竟离得远,她又没有谢宁的眼力。
  “杜文清……”荣华公主喃喃地说:“没听父皇提过他,他的能力如何?”
  谢宁想了想,公允地说:“是个有能力的人,就是性子有些油滑。”
  荣华公主不再开口,四周百姓的吵杂声也渐渐低了下来,原来是开庭了。
  大堂之上跪着两个人,若是荣华公主没猜错,这应该就是那两个走私并试图找人顶罪的部曲了。
  “堂下何人!!”杜文清按照一般开庭套路,厉声喝问。
  那两个部曲耷拉着脑袋,轮流报名。
  “罪人李山见过大老爷。”
  “罪人方施见过大老爷。”
  杜文清大声说:“尔等知罪!?”
  这也算是审案的套路了,一般都会先威逼斥问一番。
  然后两个部曲异口同声:“我们知罪!请官老爷责罚!”
  杜文清:“……………………”
  等等啊,你们不按套路来啊!

  ☆、第36章 怎么做

  堂上审案的不仅有京兆府尹杜文清; 还有大理寺卿刘桐,以及刑部侍郎并监察御史。
  三司会审嘛; 人总要都来齐的。
  来之前,三司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觉得这将是一场比较复杂的对抗。
  按照边军都督的骄矜; 对方一定会想办法脱罪的!
  不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杜文清刚问了一句话; 这两个部曲就对自己做的事供认不讳。
  杜文清下意识地环视一圈; 看了看坐在两侧椅子上的大佬们。
  只可惜他什么都没看出来。
  好吧,这里面就他的官职最小。
  杜文清咳嗽一声:“认罪?很好; 那你们觉得自己哪里犯罪了?”
  他这问题问的也比较狡猾,要是明远侯已经暗中叮嘱了两个部曲; 那肯定是往脱罪那方面说; 杜文清也可以趁机知道明远侯的想法。
  然而和杜文清预想中牵扯出军方走私大案不同,两个部曲供认罪状时几乎将所有关系全都断的一干二净。
  他们表示自从离开军中后; 日子过的有点难。为了赚钱; 他们铤而走险; 低价买了一批货物,利用自己曾于军中巡逻时的经验,带着人暗搓搓地走私货物以赚取差价。
  结果一时不慎,被守军抓了,他们贪生怕死; 就买通了狱卒; 将自己和李静仁的大哥换了身份。
  如今东窗事发; 他们悔不当初,并表示愿意认罪。
  听完了这么一番供词,不管是杜文清还是三司都傻眼了。
  这种条理清晰的话,明显是有人教的啊!!
  监察周御史不乐意了,他开口:“既然你们认罪,那就将帮你们替换名字的狱卒之名说出来!”
  两个案犯立刻说了一个名字。
  周御史继续问:“你们为什么要选择那天进行走私?”
  两个案犯说:“因为那天巡逻的谁谁谁喜欢喝酒,他一喝酒就脾气烦躁,不会认真巡逻。”
  周御史:“名字呢?”
  两个案犯继续说名字。
  这么一连串问下来,不管是大理寺卿刘桐,还是刑部侍郎,都看出了一件事。
  但凡是这两个案犯说出的人,恐怕都已经被明远侯摆平了。
  杜文清一拍惊堂木:“既然你们对犯罪一事供认不讳,那就是认罪了?”
  两个部曲全都耷拉着脑袋表示认罪。
  周御史不死心地说:“你们走私违禁物品,按律当斩,又买通狱卒,指鹿为马,试图诈死脱身,更是罪加一等!当处以凌迟之刑!”
  他说的这么恐怖,虽然一部分事实。
  另一方面,显然也希望让两个案犯陷于惊恐之中,以吐露更多事实。
  可令在场所有高官没想到的是两个部曲一脸惨淡,低头认罪。
  显然他们早就知道下场了。
  ……这还怎么问?
  杜文清扭头问刘桐:“刘大人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刘桐犹豫了一下,其实若对这两个部曲大刑伺候,也许还能问出更多的事。
  比如谁教他们这么说的,比如当初是谁帮两人买通狱卒的,比如两人既然没钱去搞走私,又哪里来的钱去贿赂狱卒?
  虽然刘桐很想继续问,但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
  他想起之前镇国公在大理寺卿读书时偶然流露出的浑不在意的态度。
  镇国公好像从一开始就不担心这个案子,就好像这个案子已经结束了一样。
  能坐在大理寺卿这个位置,刘桐必然是个心细如发的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也许镇国公已经从陛下那得到了什么消息,所以才会如此轻松。
  如果说这个案子在陛下那里已经有了定论,那还审什么?可若是只因为陛下有了定论,他们这些臣子就不能再争辩了吗?
  杜文清完全不知道刘桐的心思已经从审案拐到了写折子劝诫陛下要广开言路,不要偏听偏信上了。
  杜文清看刘桐默不作声,就只当大理寺卿没话可问,他就又去问刑部侍郎。
  杜文清:“张大人怎么看?”
  刑部侍郎张大人笑眯眯地说:“本官没什么可问的。”
  他来这里只是旁听,具体案件审核还要回刑部再说。
  而且刑部侍郎听过自家刑部尚书语焉不详地话,貌似这件事已经有定论了,既然如此,他干嘛横插一杠?
  想到这里,张大人慢条斯理地端起茶碗,趁机去瞥身边坐着的监察御史。
  这位周御史还是年轻啊……
  周御史并没有注意身边的几位大人都在观察他,他还在盯着两个案犯。
  能年纪轻轻地成为监察御史,周御史也有两把刷子。
  之前镇国公忽悠他去查张老汉的事,他也在旬日内查的清清楚楚,将敦煌到京城这一路的关隘和通关文书都搜集了过来。
  那张老汉从哪里入关,从哪里过城,时间地点调查的一清二楚。
  周御史可以肯定地说,那张老汉的确是凭借一腔爱子之情,艰难地从西域来到京城,若非遇到早年被拐走的小儿子,估计张老汉敲完登闻鼓后就真的熬不过去了。
  既然他负责的审核原告的事情办的漂漂亮亮清清楚楚,那周御史就更不能容忍在案犯审查上又猫腻。
  这两个案犯的表现太异常了,一看就知道背后有人。
  或者说,背后的人居然如此干脆,直接断了一切线索,弃车保车了。
  周御史以为的买通人证、编造虚假物证、以及权势逼迫之类的事根本没发生,对方居然真的抛弃了这两个部曲,将事情抹平了。
  说实话,比起制造伪证翻案,在周御史看来,这样干脆利落地切断一切线索,并要求两个罪犯直接认罪,反而更能体现背后之人的威势和狠辣。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能让这两个案犯心甘情愿地去死,这是多大的权势和能力?
  周御史抿唇,他的手忍不住握成了拳头。
  是不是重景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最开始才让镇国公过来审案?
  作为军方的旗帜,镇国公在这件事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还是说,大楚朝的诸位都督们全都是铁板一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楚朝本就武将重于文臣,毕竟国土太大,需要镇守的地方太多,又距离京城极为遥远,不少镇边大将在辖区都有极高的权势和威望。
  他们不仅掌管军务,还对地方政务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若是此风不抑,长此下去,前朝唐末藩镇割据的祸事就极可能再度发生。
  周御史冷着脸说:“既然案犯已经认罪,那就投入大牢,秋后问斩吧。”
  周御史说完这句话后,仔细观察那两个案犯的神色,结果他只看到了沮丧和后悔之意,并无丝毫怨怼和憎恨,这更让周御史心惊肉跳。
  这种掌控力太可怕了。
  如此想来,这案子的确不重要了,周御史下定决心,回去就写弹劾的折子!
  杜文清唔了一声,一拍惊堂木:“既然如此,将犯人压下去。”
  他将手边的卷宗收拾了一下,对大理寺卿刘桐和刑部侍郎张大人说:“既然案子结了,那就将李静仁流放吧,李静仁那个倒霉蛋的兄长也放了,让他去医馆照顾张老汉。”
  于是这个案子就审完了。
  全程围观听完了这个案子的荣华公主没说话,谢宁看到荣华公主在沉思,也没打扰她,而是命令车夫直接驾驶马车回家。
  荣华公主坐在马车里,她喃喃地说:“事情到此为止了吗?”
  不用谢宁回答,荣华公主就突兀地明白了一件事。
  这个案子反而是个开始。
  背后掌控那两个案犯的思想之人太过狠辣,想必宰相等文臣是不会任由军方继续如此强势的。
  那负责这个案子的太子兄长打算怎么做呢?
  这个疑问在重景帝心中也有。
  虽然重景帝已经得到了镇国公递过来的消息,勉强放过了明远侯。
  可身为帝王,还是对这种局面感觉糟心。
  他将此事交给太子,也是希望看看太子如何应对。
  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太子接了三司递过来的折子。
  太子全都细细读完了,又看完了全部的案卷。
  杜文清的折子中规中矩,双方证词全都递上来,事情经过写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最后杜文清做了总结,表示在太子的领导下,在刘桐和张大人的建议下,在周御史的监察下,本案圆满完结,有罪者伏诛,大快人心。
  太子摇摇头,将杜文清的折子放在一遍。
  杜文清身为京兆府尹,有些事有些话他做不得说不得。
  就好比他自己身为太子,很多时候都不能违背父皇的意思一样。
  太子又去看刘桐的折子。
  刘桐折子内主要是说此案审核时参与人数众多,广开言路,大家都提了建议,这才让案子能完美的进行下去,所以他希望太子今后也能多听多思,中正持重。
  太子微微蹙眉,他又读了几遍,才品出意思。
  这个刘桐真是个心思敏锐的人,折子里明着是说今后群臣办事都要多多听取采纳他人意见,实际上是在劝诫太子,莫因佞幸的只言片语,而闭塞言路之道。
  太子嘴角抽搐,他很不合时宜地想起了谢宁。
  哎,他倒是想找个佞辛在身边,可人家不乐意啊!

  ☆、第37章 婚书

  看完了刘桐的折子,太子拿起周御史的折子。
  周御史年轻气盛; 胆子可就大多了; 他直白地强调了那两个犯人被判罪时的反应; 干脆提醒太子,镇边都督即便卸任回京; 依旧对麾下的士兵有着强大而完美的掌控力,这可是极为严重的隐患。
  周御史表示:“长此以往; 兵丁将士只知大都督而不知陛下太子; 国将不国啊!”
  太子看后沉默了。
  周御史折子上那几句话却翻来覆去在太子脑海里打转,他忍不住叹气。
  周御史点出来的问题他如何不知道?
  甚至太子相信; 自家父皇也很清楚这其中的弊端,但没办法啊!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成长; 太子感受过京城的繁华,也亲身体验了边疆的风霜和朝不保夕; 他深刻明白,若是将士失去了开拓进取的血性; 将会有毁灭之灾!
  更何况楚朝的疆域如此之大,需要驻守的地方那么多,辖区内全是各个族群; 既然那些异族已经投降为大楚子民,身为帝王; 那楚朝皇室自然要一视同仁。
  可那些投降的异族真的会忠心耿耿吗?
  不说太子; 就连重景帝都会在心里打个问号。
  但穷兵黩武也不是什么好事; 楚朝立国才四十年; 还需要好好发展民生和经济,才是真正富国之道。
  想到这里,太子提笔写折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然后并大臣递上来的折子一起交给了重景帝。
  重景帝接过来后细细读完了。
  读完之后,他忍不住一声长叹。
  自从登基为帝后,重景帝就一直担心这帮骄兵悍将搞事。
  好在有镇国公压着,军中的风气还比较正,镇守的都督们就算心里有小算盘,也不牵扯辖区的民生经济,目光一直都放在国外。
  重景帝只能一方面先发展民生,缓缓恢复国力,另一方面培养新将领,以期能慢慢轮换掉边疆的大都督们。
  他思考许久后,还是决定先暂时放下整顿军务这件事。
  重景帝看向太子的眼神很温和:“你能看到压制边军,但又要保持他们的风气和战力,朕很满意。”
  文武之争是每个皇帝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身为帝王,就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
  “这些事急不得,这一次既然明远侯还算识时务,就先放过去吧。”
  重景帝笑着说:“你年纪不小了,是时候娶妻了。”
  皇帝头一次认真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你有什么想法吗?”
  太子心中腹诽,我的想法不是已经被父皇您老人家排除在外了吗?
  太子面带微笑:“后宫需要一个合格的太子妃。”
  否则还要他的妹妹去管理后宫,简直贻笑大方。
  重景帝唔了一声,他打量着太子,忍不住长叹息:“当年朕以为你的母后能做到,可惜她走错了。”
  重景帝忍不住拍了拍太子的肩膀:“是我们对不住你。”
  太子垂眸,他摇头:“父皇从小就教导儿子身为皇子当应负担的责任,是母后越权了。”
  当年太子年满十四岁,刚出了宣明帝的重孝,正是好好学习,逐渐开始接触臣子的时候。
  皇后因不得重景帝喜爱,遂出了昏招,她居然试图在太子十四岁的时候就为他找太子妃。
  如果说身为母亲为儿子找妻子还说得过去的话,那皇后暗示娘家送姑娘进宫,并试图玉成好事,就彻底捅了马蜂窝。
  皇后出自晋阳傅氏,重景帝不会允许前后两代皇后都是傅家人,更不允许自己精心培养的太子还未成婚就先搞出个庶子!
  再说了,太子才十四岁,刚出重孝就和娘家表妹搞上床,还弄个庶子出来,这让朝臣怎么看待太子?
  重景帝暴怒,直接找来了傅氏的兄长,当时的吏部尚书傅伦。
  重景帝表示,傅家身为太子的外家,他自有优待,但傅家只能二选一!
  是要皇后,还是要太子?
  傅伦知道皇后做了什么后,差点没吓死,要知道被皇后塞到太子床上的可是他的小女儿啊!!
  他那位皇后妹妹怎么能做这种事?
  最后傅伦选择了太子。
  傅伦总要为家族考虑,不可能为了妹妹而放弃下一任皇帝。
  只要太子成为皇帝,那傅皇后终究是太子的母亲,总不会有事的。
  只可惜傅伦太天真了。
  在傅家做出选择后,重景帝干脆利落地让傅皇后病重,三天内塞入棺木,直接葬入皇陵了。
  重景帝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并未对太子有任何隐瞒,甚至他让太子全程随侍,用铁血手腕告诉太子皇权的残酷和冰冷。
  说实话,太子当时挺受打击的。
  他知道母后做了错事,但就和荣华公主一样,彼时的他心中尚留有些许天真。
  他觉得母后只是希望早点抱孙子。
  然后重景帝告诉他,有了孙子,太子就不重要了。
  太子:“………………”
  太心塞了。
  受到打击的太子心情萎靡而难受,看到儿子那副被打击的模样,重景帝气不打一处来。
  若非想着太子需要有一个好名声的母亲,重景帝甚至连皇陵的位置都不想给傅皇后。
  等太子又守孝结束后,重景帝立刻将太子丢到了塞外。
  总要让太子有个抒发心情的机会和环境,顺便让他开开眼界。
  大漠风沙,长河落日,在辽阔而寂静的天地之间,也许就能从过去的狭隘偏激中走出来。
  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去岁太子归来,看到成熟稳重的儿子,重景帝的心总算落回肚子里了。
  “不管是勋贵人家的女儿,还是书香门第,亦或者是良家女子,只要能承担皇后的重任,你都可以纳入后宫。”
  重景帝很大方,在婚姻一事上,他向来很开放:“太子妃是未来国母,需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如先空着,你纳了人进宫,可以自己培养一个。”
  太子听后点头,虽然他还是很心塞。
  自己还要教出来一个媳妇……
  他说:“那就让阿姽放出风声吧,她不是出宫玩了吗?正好给她找点事做。”
  重景帝摆摆手:“你闲时也可以出去晃两圈。”
  他儿子要娶妻,嫁女儿的人家也要先看看女婿是吧?
  部曲案基本结束,紧接着的大朝会上,重景帝将周御史的弹劾折子摔在地上,当众将明远侯大骂一顿,以御下不严为由,削了明远侯的爵位,从侯变成了伯。
  明远侯……哦,明远伯当堂哭的泣不成声,表示自己辜负了先帝的栽培,给太祖丢脸了。
  赵大屠夫都不要脸地拉出太祖皇帝当挡箭牌了,重景帝面上再怎么生气,却也不好再对这位三朝老将说什么。
  然后明远伯郑重表示自己知错了,他认为重景帝说的对,自己的确没有教好手下,以至于那两个部曲脱离主家后,居然胆大妄为,作恶多端,陷害良民。
  他身为那两个部曲的原主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皇帝陛下已经惩罚了他,他觉得他应该给那个张老汉一个补偿。
  重景帝听后微微眯眼,他下意识地环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了站在武将之首的镇国公身上。
  镇国公虽然依旧绷着脸,可是重景帝硬是从镇国公的脸上看出了戏谑微笑。
  重景帝狐疑地看着明远伯:“哦?赵明,你想做什么补偿?”
  赵大屠夫一咧嘴,仿佛一头凶猛的狮子露出血盆大口一样。
  “张老汉的亲子代父告御状,听闻他已经有功名,因此事而遭流放,实在可惜。”
  赵大屠夫笑呵呵地说:“那李静仁也算是孝子,敢告御状,臣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决断,所以经过臣和张老汉的商量,最终臣决定将女儿嫁给李静仁。”
  重景帝:“……………………”
  满朝文武:“……………………”
  赵大屠夫从袖子里甚至摸出了一份婚书!
  上面有张老汉的手印画押!
  明远伯笑呵呵地说:“臣和张老汉已经交换了信物,以后我们就是亲家啦~”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包括重景帝。
  明远伯摇头晃脑:“臣那两个早就脱离主家的部曲给李静仁那位大哥带来一场无妄之灾,臣索性将女儿嫁给李家,化干戈为玉帛,希望今后他们一家人和和美美。”
  满朝寂静。
  武将们是为明远伯的干脆和果断叹为观止,而文臣则是有点发憷。
  李静仁是个农家子,师从长孙荣。
  长孙荣乃前任宰相,无论是官场还是清流中都颇有名气。
  李静仁不过是文武博弈的一枚棋子,可是明远侯却大气魄地直接将李静仁收为女婿。
  他日李静仁即便遇到大赦,踏入官场,文官这边又将如何看待这个背景复杂的后辈子弟?
  而李静仁有两个父亲,生父和养父要如何对待?
  他嫡亲的兄长遭受牢狱之灾,弟弟却娶了侯伯之家的小姐,光那份陪嫁就足够让兄弟反目,李静仁面对这样的麻烦,又要如何面对?
  赵大屠夫丢出去一个女儿,就轻轻松松地摆平了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他还没嫡女,只有一大堆庶出的女儿!!

  ☆、第38章 一家子人情

  明远侯这一番骚操作让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从明面上看; 明远侯的爵位被削了一档; 还赔了个娇养大的女儿,并心胸宽大的认了李静仁当女婿。
  若是此后再有人弹劾他; 那就说不过去了。
  最起码重景帝就不能真看着赵明这个三朝老将被人踩到泥地里去。
  他还要出言安抚; 甚至金口玉言肯定这门亲事!!
  重景帝语气温和地说:“赵卿果然心胸宽广,这门亲事甚好。”
  然后重景帝问:“还有事吗?没事就退朝吧。”
  群臣都耷拉着脑袋,不说话。
  于是今日大朝会结束了。
  重景帝离开金銮殿后; 原本跪送的臣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起身。
  镇国公哈哈大笑; 他上前扶起明远伯,笑呵呵地说:“既然老哥家里要办喜事,那大家不妨同乐嘛。”
  明远伯顺势起身,他抬手弹了弹袍子上的灰尘,轻飘飘地扫了一眼文官队伍; 尤其是站在首位的宰相谢平川; 唇角溢出一丝微笑。
  “那还等什么?”
  明远伯虽然被削了一档; 可面上看不出丝毫阴郁和晦气之意。
  他一甩袖袍; 转身跟上镇国公; 同时一些三四品的武将也跟着嘻嘻哈哈地走了。
  看着本朝武将们全都扎堆出去吃酒,文官们的脸色都不太好。
  宰相谢平川面色平静:“大家都散了吧。”
  剩下的官员这才依次离开。
  以明远伯将女儿下嫁给李静仁为结尾; 御状一事明面上彻底了结。
  谢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整个人都懵逼了。
  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或者说明远伯居然如此干脆果决,谁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