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拿魏忠贤来说,在天启皇帝死后,他掌握了东厂,掌握了锦衣卫,他的那些亲信们也在权力结构中占据了显官要职。和他那张“九千岁”的名片一样,他的权力此时已经炙手可热,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不过这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皇权成了一件易碎品。作为宦官的魏忠贤,其手中的权力越大,在官僚集团和皇帝面前的价值就越低。所以对他来说,权力达到巅峰的时刻,也就是末日到来的时刻。

    作为皇帝一定要利用宦官才能让自己的意志,有更大的实现可能。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结论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个皇帝,他的个人荣辱,羞耻观念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他突破舆论带来的弹『性』约束程度有限,使用廷杖诏狱等手段的程度突破阈值的可能『性』较小。

    皇帝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通常会受到来自权力系统的制约。就算他们能够做到不需要过多顾虑官员和世俗世界对自己的评价,也要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考虑。

    那些太监则完全是自由职业者的状态,他们可以把一切束缚在个体身上的顾虑统统甩掉,轻装上阵。他们甚至连自身的利益都不用做太多的考量,从进入这个圈子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割断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变态心理,可以让他们在行动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毫无顾虑,更不会有精神和道义上的负罪感。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使他们自己的利益最终也受到损害,难以善终。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他们最后都走了自取灭亡的下场。所以即便是宦官,从这个意义上受到的制约也很厉害,整个明代真正不顾自己的利害关系,不怕自己遭遇悲惨下场而效仿刘瑾,魏忠贤之辈的宦官是少之又少。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从社会的最底层经过奋斗才走向权力的巅峰。

    对于一个从战争的刀丛血泊中滚过来的草根皇帝,江山得来不易,岂容他人共享权力的果实。明朝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特务密探四出,朝臣的一举一动,莫不在他们眼里。有的密探甚至还混入朝臣做家丁,把朝臣私下的牢『骚』话都给举报了。在莫名其妙中,某些人脑袋就搬了家。显然,这是常见的特务统治,自上而下的刺探情报,让朝臣人人自危。但是,在过去的帝制时代,还存在反向特务和密探,是臣子们用来打探皇帝情报的,这些特务和密探,就是皇帝身边的人。越是受皇帝信任的人,成为逆向特务的可能『性』就越大。

    王振:“第一代宦官之王”有文化

    朱元璋挂出的“宦官法则”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锈迹斑斑。

    从永乐朝始,受到朱元璋“宦官法则”压制的宦官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的天空开始渐渐有了亮『色』。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不光改变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命运,也在悄然改变着宦官的命运。

    当年朱元璋禁止宦官读书,等到宦官专权,宦官读书就渐渐成了一种制度『性』的福利。朝廷设有专门的宦官学校,名为内书堂。学校还专门配备翰林院的官员来担任宦官的老师,传授宦官识文断字。在这些有文化的宦官中,有一个人可以称之为“高级知识分子”,连皇帝也尊他为“王老师”,此人就是大太监王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个有文化的王振在正统七年(1442年)公然毁去朱元璋当年禁宦官干政的那块铁牌。他毁牌的理由也给的理直气壮,那就是“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

    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父亲朱元璋都是治国的好手,两人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最为强悍的两大帝王。在他们主政期间,他们也在刻意规避皇权旁落的各种风险『性』。

    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对于那些接近权力核心层的辅官阁臣,他们可以说是防备再防备。比如说在奏章的批示这件事情上,两任皇帝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

    他们只让那些文官在权力结构中扮演顾问、参谋的角『色』,并没有真正放权于他们。

    等到洪熙、宣德两任皇帝以后,这种局面才被生生打破。尤其是票拟制度的产生,更是直接助推了宦官专权。票拟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皇帝太懒,懒得连大臣们的奏章都不愿意批阅,只是让内阁大臣们代劳。那些内阁大臣就用小票墨书,对奏章草拟出的各种处理意见,贴在各种奏疏的封面上,然后上报给皇帝;待到皇帝审定后,再让太监用红笔写出,称为朱批。所以说票拟制度可以称得上是改变明朝宦官命运的制度。

    票拟制度为宦官专权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在这项制度中真正捞到实惠的是得到票拟权的司礼监和文书房。司礼监是宦官建制中的十二监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监;文书房则是宦官十二房之一。作为宦官建制中的两大权力要害部门,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而文书房“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俱由文书房落底簿发”。这样一来,在明代宦官机构二十四监中司礼监就成了权力最为庞大的机构。

    按照两大部门的职责分工,他们等于是卡在皇帝和大臣权力通道中间的障碍物。

    对于官员们而言,不管是六部进呈、还是内阁票拟的奏章,或起草的诏令,在交到皇帝手里之前,都要先经文书房的宦官们过目;对于皇帝而言,他所下达的指令,也不能直接送达官员,也要先经过文书房的宦官之手。

    这就是说,所有的奏章在经过文书房的宦官们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够事先搞清楚其中的内容,而且内阁大臣们的票拟,只有通过司礼监的审阅后,认为比较靠谱,才能送达皇帝的案牍。

    明朝本无相,可人们还是习惯把大学士称作“相”,把秉笔太监称作“内相”。

    如此称呼,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外相和内相们的职责虽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但是在同皇帝分掌大权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内阁与司礼监作为权力结构中的一个群体单位,一般总要设一个政治代表。内阁的代表通常就是首席大学士,而司礼监的代表就是掌印太监。

    如果皇帝、内阁和司礼监这三方相互制约的势力是均衡的,那么权力的重心就会正好落在权力三角的几何重心上,此时的政治局面就会趋于稳定状态。但在政治运行的常态下,帝国的权力重心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偏移。比如在嘉靖和崇祯时期,刚愎自用的皇帝时时要强出头,内阁与司礼监只好出让自己的权力份额,帝国的权力重心就会自然倒向皇帝一方。

    在明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宦官专权,除了后期的魏忠贤,前面还有刘瑾和王振。这三次宦官专权,具备了一个相同的条件:那就是皇帝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就急需一位值得皇帝信任的宦官作为权力经纪人。

    由于司礼太监所处的特殊位置,为他们充当政治代理人提供了便利。

    作为皇帝合法的代笔人和帝国权力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司礼太监不需要调整政治结构就可以完全胜任皇帝的政治代理人。另一方面,司礼大璫一旦成了独裁政治的代理人,他就可以将皇帝的身份和批朱大权叠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值会迅速膨胀。

    这时候,作为权力三角另一角的内阁已经无力与之抗衡了,只能被动应付,或者主动缴械,依附过去。王振和刘瑾专政时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明朝的宦官人数到底是多少?史料并没有做出精确的统计。但是从整体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人数呈直线上升的态势,由明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明末的数万人一种统计说是7万人,还有一种说是10多万人。比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廷就一次录用自宫者3000多人;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六年之间,两次从自宫者中录用了6000多名宦官。

    在明朝的三次宦官弄权中,虽然各有各的故事,但是对于帝国造成的影响却各不相同。

    按照三人出场时间的先后来划分,王振应该算是帝国权力经纪人中的一号人物。

    王振是儒生出身,年轻的时候虽然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没有捞着,史称“九年无功”。愤怒的书生在郁闷之余就干了些违法之事,因此被充军。就在王振陷入人生低谷之时,明成祖朱棣准备招收一批儒生教授宫女文化知识。对于戴罪在身的王振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好机会。

    可王振却在机会面前做了短暂的犹豫,这是因为报考需要一个必备条件。那就是报考者须是净身之人,因为这个职业要常年与宫女打交道,皇帝又怎能放心一个不净之人。

    经过一番利害权衡,王振最终选择了净身入宫。在权势与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之间,显然前者更具诱『惑』力。在王振看来,一个得不到权势的男人要比一个做不成纯爷们的男人来得更加痛苦。

    对于对于自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王振来说,这是一场人生的赌局;对于整个帝国来说,一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在不知觉中改变一个时代的运道。

    古代读书人通常会将“修身齐家治天下”作为人生的至高理想,就算走到无路可走,也九死不悔。王振有勇气将自己『逼』入宫门,绝不仅仅是为了身上衣和口中食,更不是为了洗刷一个罪犯的耻辱。作为一个文人,他更希望触手可及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

    对于读过两本圣贤书的王振而言,他当然知道宦官在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虽然太祖皇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涉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严刑峻法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道。

    王振从迈入宫门的那一刻起,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盘算如何在帝国权力场上实现个人的理想。机会随着宣宗朱瞻基的上位如期降临,朝廷在紫禁城设立内书堂,挑选可靠能干的宦官入堂读书,王振便是其中之一。

    王振本来就是读书人,具备先天的有利条件,所以很快就从内书堂宦官中脱颖而出。

第81章 宦官横卧权力之榻的时代(3)() 
宣宗朱瞻基非常欣赏王振身上的文人气质,就任命他为东宫局郎,专门伺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祁镇,宫中人都当面称呼他为“王先生”。

    朱祁镇此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王先生”就这样成了他人生中的启蒙老师。

    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启蒙老师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往往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等到朱祁镇当了皇帝,王振就直接越过排名在他前面的几位老资格太监,成了司礼监掌印。王振的强大支配力不仅影响了朱祁镇个人,并且通过朱祁镇将这种影响力直接导向明朝的国政。

    明宣宗临终前为朱祁镇留下了五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滢,大学士杨荣,杨浦,杨士奇。其实帝国的真正掌舵之人是明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是个贤德之人,国家大事信赖“三杨”等文臣。

    明英宗即位时还是不满十岁的孩子,不具备指定权力经纪人的资格。而此时的王振还算是个循规蹈矩的太监,时常当着“三杨”的面敦促明英宗多读圣贤书,做个有作为的君主。王振所做的表面工作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久历宦海的老臣杨士奇也不仅发出感叹“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王振暗地里大肆排斥异己,将自己的亲信任命为禁军都督,掌控禁军军权。气得张太皇太后当着明英宗以及五位“辅政大臣”的面,要将其赐死。在朱祁镇和大臣杨士奇等人求情下,王振才算逃过一劫。似乎有所预感的张太皇太后警告皇帝和众位大臣“以后不可令他干扰国政”。

    等到明英宗年龄稍长,张太皇太后已死,“三杨”也先后去位,大太监王振才算真正迎来自己事业的春天。

    朱祁镇非常尊敬自己的启蒙老师,甚至有些害怕,就是他后来当了皇帝还称呼王振为“王先生”。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朱祁镇对“王先生”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与权力大小无关,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缘分。从后来明英宗对王振非同寻常的恩宠来看,两人之间有着君臣、师生和朋友之间的三重关系。

    王振掌管司礼监后,充分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信,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方式,逐步掌控了中央朝廷。为了试探自己手中的权力究竟有多强大,王振在京城朝阳门外专门筑起一座点将台,请明英宗阅兵。所有京营各卫武官,校试骑『射』,都要在接受检阅。从表面看是王振陪同明英宗阅兵,其实王振在这里玩的是狐假虎威的把戏。他想通过收取兵权,实现与帝国文臣集团分庭抗礼的政治理想。

    没过多久,王振私自擢升亲信指挥纪广为都督佥事,任命亲侄王林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因为明英宗年纪尚幼,只是个对权力一知半解的半大孩子,一切机要朝政都被他的“王先生”所把持,“

    为了在权力系统能够树立起威信,王振利用一切机会打压朝臣。朝廷中凡是与他有过节的官员,不是被撤职,就是发配充军。一些王公大臣见风使舵依附于王振,并尊称他为“翁父”。皇帝的老师,其他人称呼他为父亲,按道理说也不算吃亏,不过认太监作父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此时的王振已经进入一个事业的巅峰期。

    王振由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在割去胯下之物后,居然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型。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当年的书生意气,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已经变成了『乱』天下的权力角逐。王振命人私下损毁朱元璋立下的“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牌,在帝国的权力之路上实现弯道超越。

    王振在帝国权力系统只手遮天,种种恶行结下累累恶果。比如说不择手段打压与他政见不和的大臣,将其下狱或者迫害致死。大肆卖官鬻爵,在帝国权力系统安『插』亲信,在“朝贡贸易”中收受瓦剌贿赂,并向外国使臣索贿。

    对于明朝宦官来说,他们更多时候像是被强行拉上皇帝政治战车的一拨人。其中的大部分并非天生的『奸』邪小人,而那些道德至上的帝国文官们的行为也不见得就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只不过宦官大多出生低贱,由于身体上的残疾导致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行为显得比较偏激,更容易被人们反感。

    综观整个明朝将近300年的历史,其中不乏有祸国殃民的坏太监,也有为君分忧的好太监。但有一个历史事实让我们不容回避,那就是无论他们如何猖獗,都没有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气焰最为嚣张的朝代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了国家大权,甚至可以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的权力统治者,而在明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是皇帝要动手干掉他们,只需要写一张小小的字条就可以搞定(明武宗),就像孙猴子本事再大也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当然作为皇帝的老师,王振也会利用一些机会替明英宗分忧。王振虽然『性』格偏狭隘,经常利用一切机会打压自己的政治对手。可就算是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王振,也并非坏的一无是处。

    王振曾经提议朝廷禁止内宫宦官出外“采办”,以减轻地方农民负担。在排除异己的同时,他也大行反腐倡廉之风。帝国重臣“三杨”中的杨荣,杨士奇的诸多亲信在反贪风暴中落马,得到查处。

    王振还于正统十年,十二年两次在山东,河南地界清查土地,既增加了国家税收,也让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在边防军备上,王振曾主持“大赦”,赦免了许多因土地兼并而逃亡的官兵,允许他们返回军队戴罪立功,使边关增加了数万兵员。正统九年(1444年),王振还命户部拨出专款,帮助陕西,山西两省因受灾而卖儿女的百姓,赎回被卖子女。

    至于被王振陷害的帝国忠良有于谦、陈敬德、李时逸等股肱之臣,但其中不乏『奸』邪之徒。王振安『插』于权力系统的大小亲信,其中既有不学无术者,也有治国的能臣。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王振作为一名读过书的儒生,虽然机缘巧合披上了太监的权力马甲,可他的骨子里还或多或少保留几分儒生的气度。国子监祭酒李时逸因事开罪王振,被判罚被戴重枷“罚站”。他的学生石大用知道后上书王振,表示愿意替自己的老师受罚。

    王振在了解情况后,发出感叹“我还不如一娃娃”,然后当即释放了李时逸。

    大理寺少卿薛瑄本来是王振的老乡,就因为不肯依附王振,就被王振派人逮入锦衣卫诏狱,准备将其秘密处决。王振家老仆人却向王振说情,说薛瑄在“蔚州老家”广有声誉。王振闻言后感叹道“是我忘本了”,当即将薛瑄释放。

    正如柏杨先生所言,王振的出现使帝国走进中国历史“第三次宦官专权”的时代。说句公道话,虽然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前已经在走下坡路,但还没有走到生死存亡的不堪境地。在王振的撺掇之下,明英宗领着百余名文武百官和50万战斗力打问号的军队上路了。

    这种权力赛道上的“过山车”游戏终于酿成了捅破天的恶果,王振不但连累堂堂帝国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本人也直接死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事变中。

    明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上。

    后来明英宗靠着“夺门之变”推翻景泰帝复辟,当他念及“王老师”的种种好处,居然下诏公祭,为王振招魂厚葬。并把京城智化寺专门用来祭祀王振,并在巨匾上亲题“精忠”二字,对大太监王振的一生作了总结。

第82章 宦官横卧权力之榻的时代(4)() 
刘瑾:“第二代宦官之王”的一滴眼泪

    刘瑾的眼泪,依照我们的惯常思维,它更接近于鳄鱼的眼泪。可再恶毒,在权力世界再强大的人也有他脆弱的时候。《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载,大太监刘瑾曾经在权力极盛之时当着下属的面哭得一塌糊涂。

    一代权宦在自己的亲信面前毫不掩饰内心的脆弱,而且是边泣边诉:“从前宫里人(太监)担心受外臣欺凌,就推举我与他们抗衡。我舍身豁了出去,因此得罪的人太多了。如今天下人的怨恨都集中在我身上,我真不知自己将来会落得怎样的下场!”

    刘瑾的眼泪在这里并非作秀,也许他早已预料到自己将会迎来一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刘瑾本不姓刘,祖上姓谈,是陕西省兴平人。他在六岁以前便净了身,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才得以进宫,因此就改了刘姓,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年,他的父亲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

    刘瑾在景泰年间刚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明孝宗在位时,刘瑾曾经犯了宫内的规矩,差一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过此劫。否极泰来,随后他由权宦李广引荐,转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和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共有八人,他们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八个太监与皇帝同榻共眠,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十五岁的小皇帝,想方设法满足少年人喜欢逸乐的癖好,由此博得皇帝的宠信。

    太子朱厚照即位初期,刘瑾还只是一个掌管钟鼓司的太监,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显山『露』水,甚至有些靠后。

    以“八虎”为首的太监将明武宗的生活搅和得鸡飞狗跳,他成了真正的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针对日趋抬头的宦官势力,帝国官僚不得不有所行动。

    对于官员的谏言,明武宗根本听不进去。有时候朝官们盯紧了,盯烦了,朱厚照只是表面接受,可暗地里依然故我。有一次,皇帝暗中支使宦官敛财一事被阁老们从中梗阻,朱厚照拍案而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着内阁大学士刘健等人怒斥道:“天下事岂皆内官所坏?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动不动就说太监的不是,你们这些朝臣也没有几个是好东西。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一场文臣与太监之间注定无法避免的生死对决就这样爆发了。外廷官员联合起来想要一举铲除“八虎”,以清君侧。这次事件是刘瑾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也迎来了帝国的第二次宦官时代。

    这次事件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率先发难,五府六部各衙门官员联名上疏谏劝明武宗。在这次官员反“八虎”行动中,内阁、部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