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霸天下-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食难安,连连开始患得患失,便是臣下们也发现了他坐在王座之上时不时盯着楚王座愣愣发神。
显然,魏冉把老楚王返国的消息只告诉了芈横,楚国的臣工并不知晓此事。
贸然称王之事,芈横既兴奋又惊恐,兴奋的是这楚国的王终于轮到他了,恐惧的是若老楚王返国问罪,该当如何?
楚顷襄王苦苦挣扎了两天两夜,终是放不下王权诱惑,暗中下令阻止老楚王返国,又不愿背上弑君弑父的大逆不道之名,得知老楚王意欲返长沙,途径必过旧都郢城,便是严令搜查郢城一切进出之人,但凡发现老楚王阻其入城。
楚怀王便是驾乘着一辆破旧的马车一路颠沛流离,五六日的行程终于回到了楚国疆界的鄢郢之地。直达旧都郢城,堂堂一国之君,竟是落得被阻隔在了城外不得入城。
老楚王见此一幕,一想到老内侍之前说的话,定以为芈横发生了不测,而楚国内部由此发生变故,这才不得入城。惊慌的老楚王不能入城,但也绝不会坐视不理,情急之下立刻北上赵国,意图寻求赵主父帮忙。
正是盛夏酷暑时节,老楚王苦于不得归楚,遂复秦地而入得赵国疆界。
话说赵主父正当壮年,身长八尺八寸,龙颜鸟噣,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赵雍即位第五年娶了韩女为夫人,生子曰章,立为太子。十六年后,因梦美人鼓琴,心慕其容貌,次日向群臣言之。
大夫胡广听了赵雍的叙说便自言其女孟姚,善于琴,于是召见与大陵之台,其女之容貌宛如梦中所见,因使鼓琴,王大悦,便纳于宫中,谓之吴娃,生子曰何。
韩后逝世,赵雍便利吴娃为后,废掉了太子章,而立公子何为太子,便是如今的赵王何,即当今赵国当政的赵惠文王。
抛开接班人上屡出昏招之外,赵武灵王不愧为一代天下雄主。赵主父自念赵国北边于燕、东边于胡人建国的中山,西边于林胡、娄烦,皆与赵国为邻,而与秦止于一河之隔,赵国亦是居四战之地。
而南面的卫国在短短十数年时间崛起看在了眼里,卫峥把一个从任人鱼肉的小国、弱国转变为今天的大国、强国,赵雍深恐赵国日就微弱,在卫君太行称王之际,毅然与之为盟同进退,欲借卫国之势助赵国变法以图谋强国。
如今赵国胡服骑射也将近十年,赵雍的胡服改制比之卫国更为彻底,赵国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皆身自胡服、革带皮靴,赵雍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废车乘马,日逐射猎,数年如一日,兵以益强。
武灵王反复推敲了卫峥送给赵国的强国策略,最终确信是赵国的强国长策便定为赵国国政大略,于是亲自帅师略地,十年胡服骑射以来,赵武灵王也带领赵国人进行连续十年的疯狂扩张,五伐中山几经灭其国,十年东征西讨,至于常山,西极云中,北尽雁门,拓土千里,遂有吞秦之志。按照卫峥所献赵国大策,欲取路云中,自九原而南下,竟袭咸阳。
十年胡服骑射而固北中原,而今赵主父之名已然远播四海。
赵雍为了更好的专心给赵国开疆拓土,便心生使其子治理国事,而自己能够出其身而经略四方,最终率领赵国群臣聚集于东宫,传位与太子何,是为惠王。赵雍也自号主父,主父者,太上王也。
使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封长子章以安阳之地,号安阳君,使田不礼为之相。
老楚王北上邯郸意欲寻求赵主父帮忙,但来到邯郸城时,此时的赵武灵王复出巡游云中,自代而西,收兵于娄烦,筑城与灵寿,以镇中山,名赵王城。吴娃亦于肥乡筑城,号夫人城,此时的赵国之强在天下七雄之中次于秦、齐、卫之后,三晋之中亦亚于卫国,亦称霸天下北疆,便是卫、秦、齐也要敬其三分。
邯郸城外,楚怀王自秦来奔,一路颠沛十数日终于来到了赵国都城。
王城之下,老内侍带着老楚王随身携带的一信物送至守城兵士之手,忙道:“这位小哥,我家太上王要见你们赵国的赵主父,劳烦小哥秉承一二。”
那赵国兵士惊疑不定,看着眼前的这个老者衣衫褴褛的装扮,又看了看他身后的破烂轺车,眼神竟是狐疑:“太上王?”
“楚国的太上王。”老内侍连忙解释道,旋即指了指那一块精美的璞玉,又道:“赵主父看了这个就明白了。”
那赵国兵士一看这手中的硕大璞玉,顿时一惊,虽不知道这是什么玉,但绝对不是常人所有,对于他口中声称的楚国太上王,也多了几分疑惑,这赵国兵士也不敢怠慢,便接过了那块璞玉,道:“你们等着。”
老内侍连忙拱手谢礼,目看那兵士进入城内。
王宫。
一侍从带着那块璞玉来到了殿前秉承:“启禀王上,城外有一老者自称楚国太上王,欲见赵主父。”
此话一出,赵国群臣面色微变,庙堂之上为太傅的奉阳君李兑眼尖的看着侍从持盘里的璞玉,顿时惊呼道:“此玉莫非是……春秋二宝之和氏璧??”
当今天下有自春秋时代流传至今的两大宝物,号为“随、和之宝”即“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天下人都知道这和氏璧是在楚国,为历代楚王所有,是楚国的国宝。
惊诧过后的奉阳君看到和氏璧的那一刻,顿时相信城外之人言之为楚国太上王之事确认无误,一时之间,大殿上的赵国群臣议论不断,所有人都没有料到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事情竟然是真的。
“老楚王不回楚国,何故来我邯郸欲见主父?”年轻的赵何问道。
“禀王上,臣以为老楚王定是从秦国逃出来的,如今看来秦国传出来的消息是在混淆中原视听,老楚王根本就是被秦国所扣留的。”李兑坚定的说道。
“既然老楚王已经来邯郸,还是尽快将其接回宫中另作打算吧,堂堂一国之君,何以沦落至此。”年轻的赵何随便想了想,便道。
“王上,此举万万不可。”李兑对赵王的提议大吃一惊,连忙说道:“禀王上,主父乃是一向主张联卫以御天下群雄,如今三晋同气连枝,赵卫两国更是互为铁盟已经十年之久,赵国变法正直关键时刻,仍旧需要卫国这个外部强援的鼎力支持,两国万万不能于此互生龃龉,卫楚之间的恩怨,我赵国以免突生是非最好不要插手,若一不小心做了得罪卫国的事情,主父是不会做的,王上明鉴啊!”
“奉阳君以为该当如何?”赵何一听其中要害,顿时醒悟,此时赵主父远在代地,赵何也不敢自专决断,便问计李兑。后者思量一番,道:“王上,不能让老楚王留在赵国,如果死在赵境我赵国就惹大麻烦了。”
“奉阳君之意是要把老楚王送返秦国?”赵何问。
“此举亦不妥当。”李兑摇了摇头,说道:“臣以为,此事不能由朝廷出面,我赵国绝对不能与此事染上半点关系。”说到这里,李兑明眼说瞎话的补充道:“这位老者是何人我等赵国君臣皆无一人知晓啊。”
“便依奉阳君说的办吧。”赵何顿时下了决断,道。
邯郸城外,苦苦等候的楚怀王并没有接到期望中的隆重接待,那位守军赵卒再度归来,把和氏璧匆匆奉还之后便不予理睬。
老楚王急了,意欲强行入城却被赵卒所阻,遂闭关不纳。楚怀王计穷,无奈之下,欲南奔大梁,最终魏君魏嗣接纳了老楚王。
大梁城内尽是卫峥的耳目,楚怀王来到大梁的消息立刻就传到了朝歌王廷。
卫峥一得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即刻遣穆邯带领一支人马化作游侠的身份将老楚王从大梁劫持出来,最终再度送返咸阳。
须臾间,又过去了三个月,卫峥自打下令穆邯秘密遣送老楚王返秦之后就密切关注秦国的动向。
这一日,苏代兴奋的入王宫求见,一见到卫峥便是兴奋的说道:“王上,老楚果真王死在了秦国。我王果然料事如神啊,原来秦国真挟持了老楚王。传言楚王愤甚,呕血斗余,遂发病,末几而薨于章台。如今秦国已送其灵柩归丧于楚,楚人怜之为秦所欺而客死他乡,楚国百姓往迎丧者,无不痛哭,如悲亲戚。列国诸侯无不咸恶秦之无道,王上,礼书曰,师必有名啊,而今老楚王客死秦国,我王梦寐以求复为合纵以摈秦之良机今已尽显啊!”
此时,惊喜交加的苏代确是不知道三个月前卫峥所做之事,显然,他也不愿摊上这个大麻烦,得其恶名,老楚王已然成为了煞星,除了死在楚国,死在哪一国,哪国就得倒大霉。
卫峥此刻并无苏代那般精神大振,待其语毕便是平静而干脆的说道:“寡人诏,即奖率三军,披坚执锐,吊民伐罪,以兴义兵,伐无道,诛暴秦,替天行道!”
……
第037章:屈原身投汨罗江()
——
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终传回了楚国,深秋时节,湍急的汨罗江岸草滩枯萎,大山寂寥。
无边的空旷,无边的荒芜,无边的孤寂。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踽踽独行在汨罗江上,他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山峦溪流之间,老者伫立在汨罗江沿岸,久久地凝望着远方。渐渐地,黄昏临近,火红的残阳吻住了山峦,一片金红的晚霞笼罩大地。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
汨罗江水被霞光照耀地透着金红,江上的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便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递四方。
江边出现越来越多的早出晚归的渔民熙熙攘攘,一个渔夫肩扛着鱼叉鱼网在江畔走来,渔夫的目光缓缓的向汨罗江岸移动,木然的呆住了,一个白发飘飘的老何伫立在江岸之上,仅有一步之遥便是湍急的汨罗江。
“三闾大夫危险!”渔夫排腿惊叫道,他口中的三闾大夫便是屈原,老楚王客死秦国的消息传回长沙之后,屈原在庙堂之上雷霆咆哮,粗怒了楚顷襄王,一怒之下将之流放到了元湘。
这渔夫的惊叫声也震动了江边的渔民们,无不纷纷望向了湍急的汨罗江岸。
此时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显得诡异。
“《易书》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王国破解之事尽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尔。怀王以不知忠贤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敬尙、子兰者流,以致兵挫地削,亡三楚六郡之地,更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天空,长长叹息一声,竟是沉重极了。
“楚国,要亡啊~!”
那渔夫眼见屈原纵声一跃便跳入了湍急的汨罗江中,顿时面色巨变,悠长的喊声顷刻间响彻河谷:“屈原大夫,老哥们,救屈原大夫啊!屈原大夫跳江了……”
霞光已逝,顷刻间,山鸣谷应,点点渔火竞相汇聚在汨罗江面之上,渔人们在船上点着渔火望着湍急的汨罗江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三闾大夫,你在哪里——”
不消片刻,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楚人老百姓们边跑边喊:“快快速救三闾大夫,水手快跳江水寻觅三闾大夫——”
湍急的汨罗江水,加上黑夜漫漫,寻觅跳江之人形同大海捞针。刹时间,茫茫江面之上,渔人们的喊声也渐渐地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泣声。
翌日清晨大雾蒙蒙,太阳渐渐高升,无数的渔舟早早的塞满了汨罗江,渔人们默默地划桨而游荡在江水之上苦苦寻觅,此时再也没有了昨夜哭喊交融的声音。江岸之上已经挤满了四处赶来的百姓,人们沿着汨罗江岸而立,一些民众跪在了地上不断向汨罗江中叩头,流泪不止的哭丧祈求着。
一个小女孩向江中抛洒这米粒饭团,殷殷痛哭着道:“鱼儿鱼儿我喂你,千万别吃了屈原老爷爷呀……”
屈原身陨汨罗江惊动了整个楚国,消息也传回了楚都,令尹昭雎等人闻讯赶来已经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水依旧如初的湍急流淌着,空旷的山谷惟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的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那是屈原流放此地所居的屋舍,骤然之间,屈丐将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泣不成声。
“将军,左徒之举不足以效法。”令尹昭雎平静得有些冰冷,道。
“没有屈原,屈丐何堪!屈氏何堪!楚国何堪呐——”屈丐猛然应声而起,对着令尹咆哮道。
“常言道,立国不赖一贤。”昭雎依旧平静得冷漠,接道:“芈原之心,已在放逐之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不过是刻舟求剑,为时晚矣罢了。君节哀之,便请自思。在下告辞了。”
……
中原。
天下将再起征伐,卫峥带着一支禁军卫队飞马直奔铸器重城“荡阴”,与秦再战意味着卫国所面对的敌人是自卫鞅变法秦国后的虎狼之师,不可有大意。
此次力主三晋合纵伐秦,卫军必为主力,卫秦两军士卒皆为敢死之士,孰强孰弱尚且不分伯仲,对垒两军的统兵大将也是久经沙场的统帅,可以说双方优势相互抵消了,但卫国还有一大优势是秦国所不具备的,那便是精良的装备。
此次卫峥在临战之际前往卫国的铸器重城“荡阴”亲自巡视,足以见其重视程度。
这一日,卫峥在驿站修整一番意欲入驻荡阴之时,一斥候信报飞马入城,楚国屈原身死汨罗江的消息传入了卫峥耳中。
“又一位故人逝去了吗……”卫峥放下了手中的信报,一个个震铄古今的旷世名人相继而去,一时间让他竟也惆怅不已,不由自主的想起来秦惠王、魏惠王、齐威王、张仪、公孙衍、屈原……
此时,卫峥手持一盛满酒水的大爵,凝视着酒水中倒映着的面容,发现自己也老了许多,满头的黑发变成了黑白交杂,暗叹岁月不饶人,英雄终有迟暮时。
酒水慢慢的倒入地上,便听其呢喃吟哦:“千年往事付烟波,独向潇湘弔泪罗。七尺何嫌三顿少,一生空负五车多。乾坤莫醉襄王梦,天下犹闻屈子歌。酬国与其怀石死,争如济世化干戈……”
再倒一樽,卫峥持爵敬天,道:“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语毕便一饮而尽,骤然间心生感慨,卫峥突然也怀疑自己还有留有多少寿命,还能不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一天。
这一刻,他对伐秦之心尤为坚定,人生一世犹白驹过隙,容不得他浪费,卫峥突然心生急迫感,深恐心中的宏图理想出师未捷身先死。
翻手一扔大爵,卫峥跳上了马背,率领禁军卫队飞驰入得荡阴城。此番亲自来到铸器重城是因为他梦寐以求近二十年的“横刀”终于有了眉目。
……
……
第038章:横刀()
——
卫国的铸器重城“荡阴”已经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城邑,更是有着“四海之兵出荡阴”的美誉,如今卫国的荡阴城与秦国控制的宜阳城,这两座铸器名城并列于天下,卫国的兵器更是广泛列装在七国军队之中。
从荡阴城产出的兵器通过卫国商人之手被贩卖到列国,其中最大的“客户”是燕国以及赵国,荡阴城生产的铁质兵器不但给卫国带来无尽的财政收入,也是用这些油优良的兵器与赵、燕两国交易马匹,卫有铁甲神兵,燕、赵之地有良驹战马,可谓各取所需。
如今的荡阴城网罗了天下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就连墨家弟子、公输家族之人都能在此共聚一堂,这要得益于卫国之法和卫峥任人唯贤的举措。
在卫国,不仅仅只有读书的“士”才能出人头地,只要不是奴隶,凡是国人皆可因功得爵而获得富贵,对于一些匠工来说,卫国无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圣地,列国士子对于他们这些鼓捣“奇淫巧技”的人充满鄙夷,但在卫国却可以用他们的一技之长获得富贵。
卫国国君重用他们,卫峥一句“术业有专攻”的名言广传天下,这些人岂能不纷至沓来?
荡阴城同样也是一个戒备森严之地,光是常驻精锐之兵便是维持在一万规模。兵者,凶煞之器也,卫峥岂能不重视?荡阴城放在后世就是典型的集“军事科研”兼“军工生产”于一身的重地,乃是战略重地,内部汇聚着可以说是集当今天下最先进的军备技术。
卫峥虽然对这些为国效力的能工巧匠们重用,但也异常霸道,一日入得荡阴城,便是终身不能为他国所用,任何出走者都将视为叛国,论罪伏法可是要夷三族的大罪。
当然,尽管如此霸道,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工匠有过叛国的例子,毕竟在卫国他们能够一展所学,在别国更不可能有因此获得功劳爵位的可能。便是秦国以法家治术,但想要得其富贵,却也只能通过耕、战二途,卫国确是有着更广阔的途径,有人可以经商得爵、有人可以勤耕得爵,甚至生育子嗣众多,尤其是一户平民能够生下三个男丁以上,还能得到当地官府的奖赏等等。
不过,卫国有一点还是不变,想要获得富贵的最快途径仍旧是耕、战,战国无战事无异于痴人说梦,保持好战之性不能改,所以在卫国想要更快的出人头地,便是勤耕产粮以及上战场杀敌建功,别的途径或许半辈子的努力也不抵在战场上斩杀一个敌人首级。
且说卫峥此次来荡阴城的目的。
关于“横刀”的构想,卫峥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定下了目标,不过他并不知道“横刀”制作工艺,毕竟他也不是全能之士,“横刀”代表着冷兵器刀剑工艺的巅峰,卫峥深知想要让一千年后的横刀提前出现在战国时代,意味着需要一整套成熟的新型冶炼工艺。
卫峥知道的古代冶炼工艺技术并不多,只是在断简残篇的进行些许描述,不过他相信自己只要将这些模凌两可的想法告诉当世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他们一定会将一套成熟的冶炼工艺发明出来。
对于技术,更重要的是给那些精匠们一个启发,他们也许就能因此打开那扇大门,而这一点卫峥显然是能做到的。
可这一等就等待了二十年。
主持“横刀”制作的工匠大有来头,十五年前方才进入了卫国,并且入驻了荡阴城接手了卫峥的这项任务,这个人叫做欧昌成,之所以大有来头便是其祖上乃是大名鼎鼎的铸剑师欧冶子,苏代手中的湛卢宝剑便是出自欧冶子之手。
此时,卫峥领着一支禁军卫队来到了城内的一个铸剑铺,一入剑铺便顿感滚烫热气熊熊扑来。欧昌成一见卫峥连忙迎了上来,拱手道:“臣拜见王上!”
“先生免礼。”卫峥笑着扶住了欲行大礼的欧昌成,问道:“旬日前先生飞信朝歌,寡人收到先生信报便马不停蹄地的赶来,怎么样,横刀制作功成了?样刀拿来与寡人瞧瞧。”
欧昌成此刻一身粗麻布衣,脸上汗如雨下,见到君王非但不嫌弃,更是亲自前来搀扶,心中大为感动,觉得这十五年如一日的苦苦专研都值了。一听卫峥迫不及待的问横刀样品,连忙对着剑铺内的一名工匠挥了挥手。
不消片刻,一个工匠手持一柄前所未见的兵器而来,从修长的刀鞘上看去更像是一柄剑,但显然不是剑器,而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横刀。
欧昌成接过横刀双手奉至卫峥眼前:“臣下幸不辱命,请我王过目。”
卫峥不由得精神大振,欧昌成看起来非常有信心,看来横刀要在战国时代横空出世了啊。卫峥当即接过了样刀,手握刀柄拔出了利刃,只听一声“铮”响。
如镜般的刀身冷气森森的映出了卫峥那张惊诧的面庞,刃口上凝结着的一点寒光仿佛不停的流动,更增加了锋利的凉意。
卫峥二话不说,转身对着随行的禁军卫队统领穆邯使了个颜色,后者顿时领会其意,立即拔出了腰悬的黑铁剑。
穆邯手中的佩剑也是目前卫国军队的常备主力兵器,一向被七国视为精兵利器,这天下只有财大气粗的卫国才能给军队大规模的配备这种精锐兵器,为六国军队艳羡不已。
此时,卫峥手持横刀,穆邯手持黑铁剑,两把利刃在所有人的目光下交汇一击。
只见刀剑相击的瞬间闪现出星火,穆邯手中的黑铁剑竟是被横刀一击斩断,卫峥以及随行的禁军卫队们倍感吃惊,黑铁剑在他们眼里是削铁如泥的宝器,青铜剑在黑铁剑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可在这奇特的横刀面前竟与青铜剑如出一辙。
“好刀——”卫峥一看手中的横刀大为赞许的说道。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时代,卫峥对于刀剑性能的追求,向来都是从无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