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大司马-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本来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就像他的义兄惠盎,这位可是兼顾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学术。

    不得不说,相比较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至少已经“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确的主张。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跟庄子曾经教导过蒙仲的,用诡辩只能使人口服、用道理来辩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样,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后,孟子忽然问他道:“过几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国,你可愿留在老夫这?”

    这是要收此子为弟子么?

    无论是惠盎,还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无不对此大吃一惊。

    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万章、公孙丑等人倒也倾向于这位小兄弟能成为他们的小师弟,毕竟此子的才能的确不可小觑。

    但最终,蒙仲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笑称道:“庄师会用他那根拐棍打死我的。”

    “尊师重道,好好。”

    孟子虽然点点头称赞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来,他对此有些遗憾。

    也难怪,毕竟在放弃实施自己的抱负后,孟子便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导弟子,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最快乐的事,而如今,他忽然发现了蒙仲这块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么忍得住呢?

    但遗憾的是,蒙仲这块美玉已经有了老师,且这位老师,还是他孟轲都心存尊敬的庄周、庄夫子。

    最终,在孟子居居住了约十余日后,惠盎带着蒙仲准备告辞离去。

    见此,孟子便赠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实还只是上部,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这几日连夜抄写的。

    并且孟子还告诉蒙仲,待他与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后,亦会抄录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

    要不要接受呢?

    考虑到庄子对此的态度,蒙仲有些犹豫。

    然而惠盎却眨眨眼睛说道:“阿仲,长者赐,不可辞。”

    看着兄长脸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问道:“阿兄,怎么感觉你笑得有点幸灾乐祸呢”

    “有么?”惠盎立刻故作严肃。

    事实上,他的确很期待于某些事,就比方说,孟子托他带一封信给庄子

    唔,他真的很期待。

    嘿!

    十月初,惠盎带着蒙仲,以及孟子赐予蒙仲的那一车竹简,返回了滕国境内,回到了宋军的营寨。

    此时他们才知道,宋军已于数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国就只剩下一座子城。

    而滕国刚刚继任的君主滕耆,则战死于外城城墙之上,由其弟滕昊继承了君主之位。

    宋滕两国的战争,终于将进入尾声。

第67章 入冬() 
十月初六,即惠盎与蒙仲返回军中的第三日,宋军对滕城的子城发动进攻。

    在宋军的井阑车面前,滕城的子城毫无抵挡之力,仅坚守了不到半个时辰便沦陷了,滕国当前的君主滕昊,年仅十八岁便战死于子城城墙之上。

    至此,宋国终于完整了对滕国的攻略行动。

    战后,宋王偃下令犒军,所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士卒皆升一级爵位,而蒙仲则因为献井阑车有功,连升两级,从下士升到上士,并授予卒长的职位。

    按照周制,百人为一卒,卒长即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官,其手下可任命四名两司马——即统率二十五名士卒的将官。

    这是属于宋国王师的编制。

    不过,由于蒙仲并不打算参与接下来宋国对薛邑、对泗淮的战争,所以这职位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但即便如此,以他年仅十四岁的年纪能得到这种职位,也着实称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初七的上午,也就是在攻破滕城的次日,蒙仲站在滕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内。

    “你在想什么?”

    身旁,传来了义兄惠盎的询问。

    蒙仲低沉地说道:“我在想,若我不曾向景敾军司马提出井阑车的建议,是否滕国就不会遭到这样的结局?”

    惠盎闻言反问道:“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蒙仲迟疑了一下,旋即摇了摇头。

    “那就是了。”惠盎宽慰道:“滕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如我宋国,只要大王没有改变主意,这个国家迟早会被我宋国攻灭,你献上井阑车,看似加促了滕国的覆灭,但实际上,却是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终结,使更多的滕人与宋人能得以存活。”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阿仲,这世上有些事,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滕国不愿臣服我宋国,却又无法请来齐国的援军,这就注定它会因此覆亡。至少,你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事。”

    说罢,他指了指此刻看似平和的城内。

    不得不说,宋王偃还是守信的,曾经怒言要在破城之后“屠尽滕氏一族”的宋王偃,在攻破了滕城后,特地下令禁止再做屠杀,这才使得一部分滕国国人在破城后有幸逃亡,而没有被宋军追杀殆尽。

    而其余那些不愿背井离乡的滕人,也得以在这块土地继续生存。

    就连滕氏王室唯一剩下的子嗣,滕虎的独子滕叙,宋王偃也允许其继续保留滕侯的头衔,并且仍然将滕城的子城,作为滕氏一族的封邑。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惠盎所言,滕国注定覆亡,这跟他蒙仲献不献井阑车没有丝毫关系,倘若蒙仲硬要把这场仗的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那未免就太自大了——没有他献上的井阑车,难道宋军就注定无法攻克滕城?

    不!

    在滕虎被蒙氏一族的前家司马蒙擎擒杀的那一刻,滕国就已经注定覆亡。

    或许还要更早,比如在宋国决定攻打滕国,而滕国既不愿臣服宋国,又无法从齐国那边请来援军的时候。

    而他蒙仲,充其量只是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这场战争而已,根本不算是什么关键人物。

    十月中旬前后,宋军进驻滕城的城郭,试图将这座城池打造成宋国攻略薛邑的桥头堡。

    在此期间,惠盎代替宋王偃出面安抚滕人,希望能淡化宋滕两国的仇恨,至于蒙仲,已升任卒长的他,每日所要做的,便是乘坐着战车,一边观阅着孟子赠予他的孟子,一边带着率下的王师士卒在城外巡逻。

    在他巡逻的当下,曾遇到不少试图逃离的滕人,每每都是拖家带口,而对此,蒙仲总是视而不见,任其逃亡。

    嗜杀的君主,注定无法得到平民的信赖。

    亲眼看到那些滕国平民对于宋国军队的恐惧与憎恨,蒙仲就越发觉得孟子的“仁政”主张的正确性。

    他觉得孟子是正确的:在普天下的君主都嗜好杀人的当下,倘若忽然有一位君主不嗜好杀人,自然而然能得到平民的信赖与拥护。

    由此可以引申一种可称之为“仁战”的策略:敌人对待民众残忍,我方就对待民众越仁慈;敌人对待民众越刻薄,我方就要对待民众越宽容。

    长此以往,那些无辜的平民有了对比,就会有大量的平民来投奔我方,哪怕敌国的平民。

    蒙仲将自己的心得写在一块布上,命人前往邹国,送到孟子手中,希望后者能点评指点一番。

    十月十一日,在蒙仲手下担任两司马的蒙虎,偷偷告诉蒙仲一件事,即昨日又有几名滕人因为袭击宋军士卒而遭处死,并且,这几名“犯人”的尸体还被游街示众,但凡抓到与其相关联的滕人,皆一并被宋军处死。

    听了这些,蒙仲唏嘘不已。

    他认为,这就是宋王偃施行不义的战争所带来的恶果:尽管攻取了滕国,却无法征服滕人的心,除非滕人个个窝囊,否则,似这种报复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杜绝。

    心有所感的蒙仲,再次将所见所闻写在了布上,命人送到邹国的孟子手中。

    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孟子前后给蒙仲写了两封回信。

    第一封回信,即是对蒙仲所感悟的“仁战”的思想,孟子对此大加赞赏,并且孟子在信中写道,昔日商汤灭夏、周武灭商,两者都是“以弱小挑战强大”,但为何最终都能取胜胜利?就在于天下人的支持——这即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

    并且,孟子还在信中告诉蒙仲,滕国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滕国国小,倘若滕国也能像宋国这般强大,宋国还能覆亡滕国么?这是断无可能的!

    蒙仲仔细想了想,觉得孟子的话很正确。

    因为他想起两年前,也就是他兄长蒙伯那一批士卒战死于滕国的时候,他家族内的族人对于这场仗就已经出现了强烈的抵制,反观滕人呢,在滕弘、滕虎、滕耆、滕昊父子四人的带领下,一直坚持着抵挡宋军,滕人的损失比宋军的损失只多不少,可即便如此,仍有滕人愿意为了国家、为了其君主而死。

    这岂非就是“仁义”给君主带来的么?

    而在孟子的第二封回信中,他则阐述了“义战”与“非义战”两者的区别。

    春秋无义战么?

    其实是有的,远的不说,就说剔成君逐宋辟公而自立为君,这在孟子看来就是仁义的。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不同,孟子坚持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虽然民应当拥护君主,但倘若君主昏昧无道,也可以推翻他,另令贤明的君主。

    看到这里,蒙仲终于明白孟子的思想为何不被齐、魏两国所接受了。

    不得不说,孟子在儒家传承中也确实属于另类。

    而在信的最后,孟子又告诉蒙仲,眼下宋滕的矛盾,只能用仁义来慢慢消除,具体的方式,即优待滕人,给予后者更多的恩惠,切勿再做杀戮,这样一来,若干年之后,滕人就会慢慢淡忘对宋国的仇恨;反之,若宋王偃区别对待宋滕两国的国人,使滕人旧仇未消再添新恨,就迟早会爆发祸事。

    蒙仲深以为然,便带着孟子的书信去见义兄惠盎。

    没想到还没走出兵帐,蒙虎就急匆匆地跑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了一桩大事:宋王偃下令王师士卒屠戳了百余名滕人。

    在经过询问后,蒙仲这才了解,原来就在半日前,宋国的臣子唐鞅,亲自押送着一批粮草与辎重,前来犒赏前线的军队,结果,竟有若干假装顺从的滕人,在替宋郡搬运粮草之际,将一仓的粮草烧掉了。

    宋王偃因此勃然大怒,当即派人在城内抓捕那约二十几名滕人的亲眷、朋友,最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总共抓到百余人,全部将其处死,将尸体悬在城内竖起的木桩上,以警告城内的滕人。

    不知义兄可知此事?

    蒙仲暗自想道。

    后来才知道,待这件事发生之后,惠盎便坐着战车,满脸阴沉地从滕城的子城返回城郭。原来,惠盎也是刚刚听说此事,因此急急忙忙前来城郭内的宋军帅帐,劝说宋王偃收回王命——那百余名滕人已经杀了,早已经救不回来了,但将其尸首悬在城内的木柱上,这未免太残忍了。

    后来蒙仲又听说,因为这件事,宋王偃与惠盎闹得很不愉快。

    十一月前后,在宋国担任军司马的戴不胜、戴盈之二人,被宋王偃招到了滕城,想来是为了针对谋取薛邑一事做准备。

    宋王偃在滕侯的宫殿宴请了这两位军司马,以及另外一位军司马景敾,还有惠盎、唐鞅几人,蒙仲也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竟也受到了邀请。

    在宴会中,当宋王偃提到攻取薛邑时,惠盎坚决反对。

    惠盎认为,宋国刚刚覆亡宋国,理当缓一缓再进攻齐国的薛邑。

    但宋王偃则坚持应该趁着兵锋正盛,对薛邑发动进攻。

    二人越争论越激烈,尤其是当惠盎举例滕地还有诸多后患没有解除的时候,宋王偃气地竟然拔出了利剑。

    然而惠盎虽浑然不惧,目视着宋王偃。

    看到这一幕,纵使是蒙仲亦心惊胆颤。

第68章 入冬(二)() 
当宋王偃手持利剑指着惠盎时,似景敾、戴不胜、戴盈之这三位军司马,纷纷开口为惠盎求情,劝说宋王偃息怒。

    包括蒙仲,他一边为惠盎求情,一边思忖着如何劝服宋王偃。

    然而就在这时,就见宋王偃怒视着惠盎,最终却将持有利剑的手垂了下来。

    他瞥了一眼惠盎,仍带着几分愠怒说道:“寡人生平杀戮甚多,可如今,滕人不惧寡人,就连寡人的臣子亦不畏惧寡人!唐鞅,你说这是为何?”

    “呃”

    在宋王偃的质问下,筵席中一名约六十多岁的老者脸上露出几许迟疑之色。

    此人便是唐鞅,在惠盎出仕宋国前,正是此人担任宋国的国相——哪怕是在惠盎出仕宋国之后,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担任宋国的国相。

    不过现如今嘛,唐鞅在宋王偃心目中的地位,已远远不如惠盎。

    面对着宋王偃的质问,唐鞅唯唯诺诺了一阵,旋即用谄媚的口吻说道:“大王,滕人不畏惧您,群臣不畏惧您,或许是因为大王以往所降罪之人,都是一些为人不善者,是故善者不畏。大王若要世人畏惧,在降罪时不若就不要分辨善者或恶者,一并论罪,这样天下人就会畏惧您,群臣也会畏惧您了。”

    这一番言论,听得在场众人目瞪口呆。

    而蒙仲更是惊愕地睁大了眼睛,心中暗道:“这算什么屁话?!”

    待片刻的死寂后,军司马戴盈之指着唐鞅大骂,骂后者妄言惑王。

    但是宋王偃在听了唐鞅的话后却很高兴,哈哈大笑,走上前来拍拍唐鞅的肩膀,笑着说道:“说得好啊!那就从你开始吧!”

    说罢,还没唐鞅回过神来,宋王偃手中的利剑,便一剑捅穿了前者的胸腹。

    见此,宫殿内鸦雀无声,别说方才还在痛骂唐鞅的戴盈之目瞪口呆,就连惠盎、蒙仲亦有些傻眼,愕然看着唐鞅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宋王偃:“大王?”

    “噗——”

    利剑从唐鞅的胸腹抽出,鲜血溅到了宋王偃的王袍上,颇为刺眼。

    然而宋王偃却毫不在意,随手用王袍的下摆擦拭了一下利剑,下令道:“来人,将这具尸体拖下去。”

    当即便有一队宋兵走入宫殿,将唐鞅的尸体带出了宫殿。

    堂堂宋国的士大夫,曾经一度作为宋国国相的唐鞅,就这样被宋王偃轻描淡写地杀死了。

    直到这一刻,蒙仲终于见识到了宋王偃残忍暴虐的一面。

    在返回座位之后,宋王偃用手拄着剑,目视着惠盎,问道:“惠盎,你看到了?”

    “臣看到了。”惠盎拱手说道,脸上毫无惧色。

    见此,宋王偃点点头,沉声说道:“说服寡人,为何你反对寡人进攻薛邑。如若有半点虚妄欺瞒”他轻轻摇晃了一下手中的利剑,其意不言而喻。

    然而,惠盎还是没有半分惧色,面色自若地说道:“臣劝阻大王此刻进攻薛邑,道理有三,其一,我宋国刚刚覆亡滕国,国力兵力皆有所亏损;其二,滕人尚未心服,仍对我宋人心存怨恨,而放任这些怨愤不顾,则怨愤又会滋生怨愤,终将酿成大祸;其三,据臣所知,赵国目前亦在攻取中山国,而齐国尚未决定对待赵国的态度,倘若此刻我宋国攻取薛邑,则齐国势必弃赵国而伐我宋国。赵宋两国合谋攻取齐国,本来就是大王与赵王约定之事,何必急于一时?”

    “”宋王偃拄着利剑沉思着。

    忽然,他眼角余光瞥见了蒙仲,便问道:“蒙仲,你对你义兄惠盎的见解有何看法?”

    听闻此言,戴盈之与戴不胜两位军司马皆惊讶地看向蒙仲。

    其实在筵席之前,惠盎就已经向这两位介绍了蒙仲,是故,这两位已经得知蒙仲乃惠盎的义弟,但他们却没有想到,此时此刻宋王偃不问他们,却反而询问蒙仲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这才是他们感到惊讶的。

    在众人瞩目下,蒙仲站起身来,拱手说道:“大王,我觉得惠盎义兄说得很对。”

    “嘿!”

    宋王偃撇了撇嘴,冷笑道:“他是你义兄,你当然会这么说。”

    见此,蒙仲想了一下,问宋王偃道:“大王,若您攻打薛邑时,齐国倾尽全国兵力来攻伐,你觉得宋国挡得住么?”

    宋王偃闻言轻哼一声道:“你想用这一点来说服寡人么?”

    “并不是。”蒙仲摇了摇头,正色说道:“小子只是想告诉您一种‘百战百胜’的诀窍,哪怕敌人是像齐国那样的强国。”

    “哦?”宋王偃产生了几许好奇,轻笑着说道:“说来听听。”说罢,他好似想到了什么,狐疑地问道:“我听说前些日子,惠盎带着你到邹国拜访了孟子,你不会是想用孟子那套仁者无敌的话来糊弄寡人吧?”

    “并不是。”蒙仲摇头说道。

    见此,宋王偃终于放下心来,笑着点点头说道:“那你就试着说说罢。”

    听闻此言,蒙仲说道:“首先小子要请问大王,想要战胜像齐国那样的国家,需要依靠什么?”

    宋王偃捋着胡须想了想,说道:“兵卒?战车?粮草?总之不会是什么‘仁政’。”

    “大王说得对,想要战胜齐国,就得依靠更多更优秀的兵卒,以及包括战车在内的战争兵器,以及充足的粮草”

    听了这话,惠盎有些意外地看向蒙仲,但更意外的,显然还是宋王偃,他连连点头说道:“不错,正是如此,小子,你接着说。”

    蒙仲点点头,接着说道:“先说兵卒,想要得到更优秀的兵卒,那么就要训练他们,但如何得到更多的兵卒呢?兵卒并非是树上、地里长出来的,他们或是父母的爱子,或是子女的慈父,想要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国家而战,而君主而战,就要做到令民于君上同道,这也是孙膑兵法的观点。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大王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再加以训练,便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宋王偃捋着髯须若有所思。

    “再说战车。战车仅仅只是一种战争兵器,而事实上,一场战役所需用到的器械,远远不止战车,就好比小子此前所献的井阑车。但有个问题是,普通的士卒不懂得如何打造这些器械,这才导致此前的井阑车很容易就被滕国的士卒摧毁,倘若我国能培养优秀的工匠,这些工匠精心打造的器械,岂不是能让战争变得更加容易么?”

    “”宋王偃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毕竟他也承认,似井阑车那种攻城器械,的确能让战争变得轻松许多。

    “再说粮草,这也正是小子所献‘百战百胜’之策的关键。粮草,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物资,当我方势强时,可以用粮草征募更多的士卒加促胜利;而若是我方势弱时,则可以高竖壁垒,坐等敌人因粮草告罄而不得不退兵,进可攻、退可守,从始至终由我方主导战局,这岂非就是百战百胜的策略么?高筑墙、广积粮,则宋军便能百战不殆!”

    宋王偃思忖了片刻,旋即,他在哈哈大笑了一阵后说道:“说了半天,你还是要寡人暂缓进攻薛邑,叫国人安心务农。不过确实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说罢,他转头对惠盎,调侃道:“惠盎,听听,这才叫策略,比你那套仁者无敌的说辞,不知高明多少!你不如此子啊!”

    见已达到目的,惠盎自然也不会再板着脸,微笑说道:“大王所言极是,臣惭愧。”

    筵席结束后,惠盎与蒙仲漫步在城内。

    期间,惠盎对蒙仲说道:“阿仲,今日多亏了你的那番言论。”

    蒙仲闻言摇了摇头,说道:“只是换了套说辞而已。”说罢,他忽然问惠盎道:“阿兄,你为何辅佐宋王?今日宋王对阿兄你拔剑相向”

    惠盎愣了愣,旋即脸上露出几许惆怅。

    良久,他摇摇头说道:“大王只是气怒,但是,他不会杀我的,唐鞅那家伙竟然想借此机会叫大王杀掉我,真是糊涂,糊涂到丢掉了性命。”

    顿了顿,他又说道:“至于我为何辅佐大王,庄夫子与孟夫子,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承认,大王他并非是一位贤良的君主,虽然睿智,但是暴虐我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不管在哪里闯荡,最终还是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张仪显赫一时,令诸国畏惧,然最终还是回到魏国,死在故乡;我的族叔惠施,不到三十岁就跑到魏国担任国相,做了几十年的魏相,但在失去相位后,他首先还是回到了宋国,且最终也是在宋国过世;再比如孟子,花了近二十年周游列国,施展抱负,但在意识到失败后,亦回到了故乡邹国人或许就是这样,待上了年纪,终有一日会思念生他养他的故国,可是,倘若那时故国已不复存在,这不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吗?”

    蒙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见气氛过于沉重,惠盎拍拍蒙仲的肩膀笑着说道:“不过你还小,正是该出去闯荡的时候,守护故国的事,就交给为兄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