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威武不能娶-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等着吗?赶紧回去吧。”
  寿安只好应了,起身离开。
  厢房的门关上了,方氏这时才抬起头来,透过窗户看着寿安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她才低声询问洪嬷嬷道:“你见过那位顾姑娘吗?”
  洪嬷嬷与林嬷嬷的关系不错,她答道:“奴婢只听林妈妈说过,顾姑娘姿容出众,性子爽快,与郡主处得挺好的。”
  闻言,方氏的唇角微微一勾,瞧着像是个笑容,却满满都是苦味。
  她叹道:“姿容出众、性子爽快,又是将军府出身,这样的姑娘嫁去哪儿不好?寿安还一心想着让人家当她的嫂嫂。
  宁国公府又不是什么好地方……
  只看看我,常年累月的,我都要不记得我今年多少岁数了。
  老爷死了,我活着也跟死了是一样的。”
  洪嬷嬷晓得方氏心里苦,寡居的日子难熬,思念的滋味更不好受,旁人劝解再多,也不过是站直了说话不腰疼而已。
  从前,二老爷与二太太也是处得极好的,哪怕二老爷经常离京,一走就是半年多,但也没有妨碍夫妻感情。
  只是,战场就是如此。
  人,说没了,就没了……


第162章 枣糕
  雨声歇了,脚步声便清晰了。
  顾云锦循声望去,就瞧见了神色哀哀的寿安郡主。
  蒋慕渊看在眼里,等寿安郡主走到近前,他拍了拍妹妹的肩膀,柔声道:“正好雨停了,你跟顾姑娘一道回船上去,别叫长平她们等久了。我之前吩咐过,船上给你备了些慈心宫的枣糕,有尝到吗?”
  寿安郡主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枣糕并不稀罕,但寿安最最喜欢的,是慈心宫小厨房里做的枣糕。
  明明与御膳房用的是同一种方子,甚至因为不让皇太后吃得太甜而减少了糖的用量,但滋味就是与众不同,格外清香爽口。
  因着是小厨房里做的,若没有皇太后的吩咐,平素是吃不着的。
  “刚刚没瞧见有枣糕,我这就回去看看。”寿安郡主笑了起来,拉着顾云锦要回船上去。
  顾云锦与蒋慕渊告别,跟着寿安郡主一道走。
  绕过走廊,青石板地砖有些湿滑,两人手牵着手,走得不快。
  顾云锦睨了寿安郡主一眼,就看出来她的笑容已经不及刚才欢快了。
  这个小姑娘呀……
  蒋慕渊特特哄她的,她心知肚明,也不愿意叫兄长担心,这才笑得那般愉悦。
  似是察觉到了顾云锦的目光,寿安郡主重新挂上了笑容,道:“其实我知道的,哥哥肯定交代过,让侍女们等我从白云观回去之后再上枣糕,他就是拿那点心逗我开心的。”
  寿安见过方氏之后,情绪肯定低落。
  这种郁郁,言语不好哄,能有吃食让她稍稍打起些精神来,一定就会用在刀刃上。
  寿安加快了脚步,嘴上却不错过任何一个夸赞蒋慕渊的机会,道:“哥哥就是这么细心。”
  顾云锦跟着笑了,她岂会不知道蒋慕渊心细?
  “是啊,小公爷很细心的。”顾云锦应道。
  寿安眉梢一扬,她听见顾姐姐夸哥哥了,不枉费她三番几次说哥哥好话。
  这可比枣糕还让她雀跃,心情霎时间愉快许多。
  两人回到船上,长平县主等人都看了过来。
  长平猜测寿安的情绪会有些低落,与傅敏芝她们商议着要怎么逗寿安高兴,不想见寿安笑盈盈地回来,愣怔之后,见她的笑容真心实意的,不由也都松了一口气。
  侍女摆上了枣糕。
  长平县主格外捧场,道:“慈心宫小厨房的?今儿个可真是沾光了。”
  寿安郡主抿唇笑,取了一块递给顾云锦:“姐姐尝尝。”
  顾云锦接过来咬了一口,入口顺滑凉爽,丝毫不粘牙,淡淡的枣子香气漫在口齿之间,是枣子特有的甜味。
  在夏日里,这样的点心实在叫人欢喜。
  长平县主道:“你们刚才不在,错过了好景致呢。下大雨时的院子都看过不少了,雨中的平湖却不常见。整个水面都拢在雾气之中,雨水砸下来,当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程四娘附和:“可惜这一片水没有养莲花,若是在对岸那一片,雨中荷塘,越发好看了。”
  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的都是欢欣事,寿安心中的那些阴霾全散了。
  游船回程时绕了湖心岛的另一侧,慢悠悠地荡回了岸边。
  寿安郡主把顾云锦送回了珍珠巷,与她挥了挥手:“等天气凉爽些,中秋前后吧,姐姐到国公府找我玩?”
  顾云锦自然是笑着应了,进了院门,贾妇人就笑嘻嘻把一个精致食盒递给了念夏。
  念夏心里透亮。
  在白云观里,顾云锦之前在想事情,念夏就离得有些远,等蒋慕渊过来了,她就越发不好上前去了。
  大雨磅礴,那两人说了些什么,念夏一个字都听不到。
  不过,京中会记着给她们姑娘送食盒的,也就是小公爷、郡主和县主了。
  今日郡主和县主都可以当面给东西,余下的就是小公爷了。
  顾云锦回屋里简单收拾了一番,就去了徐氏那儿。
  吴氏和徐氏正一道说话,见她回来,笑着问道:“游船可还高兴?”
  顾云锦只挑趣事说,寿安郡主父母的话题,她一个字都不讲的,说了,只会让徐氏和吴氏难过又担忧。
  因为,她的父亲也不在了,她的哥哥还在战场之上。
  趣事逗得吴氏和徐氏笑容满面。
  顾云锦打开食盒,上层堆了各式糖果,市面上买不着的就是皇太后那儿顺来的贡品了,下层摆了一叠枣糕。
  前回郡主给的那一把糖,顾云锦给吴氏和徐氏尝过,因而吴氏认得这种。
  她笑着道:“郡主不仅请你吃喝,还让你捎回来了?你们感情是真的好。”
  晓得吴氏是误会了,不过这事儿不好解释,顾云锦也就不说,只是催着她们尝尝:“慈心宫小厨房做的,我尝过,很好吃的。”
  徐氏抿了一口,道:“托郡主的福,我如今也是尝过皇太后御膳的人了。”
  “太太还尝了皇太后的贡品呢,这可是大福气了。”沈嬷嬷打趣道。
  屋子里笑声不断。
  慈心宫里,皇太后却板着脸,沉沉看着小王爷。
  小王爷摸了摸鼻尖,趁着宫女、嬷嬷们都不注意,暗悄悄把袖子里的荷包塞给了皇太后。
  入手沉甸甸的,好多糖呢。
  皇太后眼中微微一喜,动作又快又轻地就藏了起来:“也就你知道来叫哀家高兴高兴。”
  “您别诓我了,又不止我一人在逗您高兴,”小王爷哭笑不得,压低了声音,关照道,“千万不许多吃,一日就一颗,我们说好了。”
  “哀家的身体,自个儿有数,”皇太后撇了撇嘴,“你是不知道,今儿个上午,阿渊又从我这儿讨了一大把糖走,还要吃枣糕,哎!哀家要不是知道拿去是哄寿安的,才不给他呢!”
  小公爷大笑:“您跟我告状也没用,我又打不过他。”
  “呸!”皇太后瞪着眼睛道,“打他做什么?他整日里做正事,哪像你,不务正业!”
  小公爷打起了哈哈。
  说到正事,皇太后的脸色微微一沉,叹道:“燕清真人还没有下落呢,哀家这心啊,急都急死了,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几天睡得都不踏实。”


第163章 快马加鞭
  小王爷闻言,不由正色许多,关切道:“请乌大人来给皇祖母瞧瞧?”
  皇太后摆了摆手,道:“这有什么好看的?哀家这就是心病!哪天找到燕清真人了,真人进京来了,哀家就踏实了!”
  可满天下的,又要去哪里找一个人呢?
  陪着皇太后用了晚膳,小王爷才起身离开。
  嬷嬷一路送出来,许是怕小王爷担心,道:“可能是近些天太热了,皇太后不耐暑气,夜里这才睡不好。
  只是年纪大了,乌太医不让摆太多冰盆。
  等出了夏,大抵能好上许多。”
  小王爷颔首。
  不过,皇太后这些时日是注定睡不踏实了。
  五日之后,驿站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地往京里送消息。
  驿官从南城门进京,绝尘往宫门而去,沿途百姓纷纷避让,而后交头接耳的,猜测着到底出了什么状况。
  有人猜道:“许是寻着真人了?”
  “寻到真人能这么匆忙?”有人不认同,“马快得差点都撞到人了。要我说,可能是军情。”
  “又要打仗了?”
  “哪年不打仗?现在北面还打着呢!”
  “难道是打输了?”
  猜测颇多,又提及那几次凶兆,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但百姓的情绪还算稳定,毕竟,不是在京城脚下,打仗也好破城也罢,还轮不到他们头上。
  蒋慕渊急匆匆地赶到了御书房。
  大案后头,圣上脸色铁青看着快报,见他来了,便把快报拍在案上:“你看看吧。”
  蒋慕渊拿起来看了,上头写的不是军情,而是水灾。
  两湖地区发大水了,快报送出的时候还未决堤,但依当地官员所见,离决堤不远了。
  工部、户部的官员都赶来了。
  户部右侍郎廖大人一头大汗,连连擦拭。
  北一、北二胡同重建之时,他曾跟小公爷提及过,担心今年两湖可能会发大水,也要担心外敌,一旦出事,这些都是要嗷嗷伸手讨银子的。
  当时,小公爷拍板先挪了。
  哪知道他这个乌鸦嘴哦,真的说中了。
  国库就这么点银子,赈灾实在不够用啊。
  “众卿都说说,这事儿怎么办?”圣上沉声道,“两湖沿岸,六年前才修过的河堤,现在跟朕说,要决堤了?六年前拨下去的银子,他们是换成豆腐去垒的河堤吗?
  当时工部是谁去督工的?哪个?给朕站出来?”
  工部尚书刘大人汗涔涔,叹道:“六年前,是时任右侍郎的曹峰去督工的。”
  曹峰?
  圣上很快想起来了。
  曹峰亲自去的,在那儿待了四个月,却不想染了疾,死在了回京路上。
  那之后,徐砚升任了右侍郎。
  曹峰死了,圣上这会儿无论是问话还是训斥,都没有目标,只能拍着桌子道:“人死了,朕的银子都不知道用去哪儿了?这次别给银子了,直接送豆腐去就行了!”
  这当然是气话,众人听着,谁也不会往心里去。
  圣上气归气,还是仔仔细细问起了眼下户部能拨出来的银子。
  户部几位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个苦哈哈的,最后只能硬着头皮道:“实在不多了。”
  眼瞅着圣上又要发火,蒋慕渊先开了口,道:“你们不是还给养心宫留了一点吗?都挪出来!”
  一提养心宫,圣上蹭得站了起来:“你还盯着那些?都给你挪的就剩搭架子的银子了,还不够?”
  蒋慕渊面色如常,仿佛全然没有感受到圣上的怒意:“光把架子搭起来,又有什么用处?没屋顶没墙壁没雕像,空拉拉的,您怎么给贵妃娘娘?”
  “你!”圣上气得眼珠子都要突出来了,“你这臭崽子,存心气死朕!”
  当着众位大臣的面,蒋慕渊也不能真叫圣上下不了台子,他上前几步,低声与圣上道:“舅舅,要送就送个好点的呀。
  国库眼下是没有银子,但等过了年,赋税收上来,还是能有不少的。
  到那时候,燕清真人大抵也寻到了,让他给您找个风水宝地,重新修一座养心宫,您建得考究华美,再送给贵妃娘娘,岂不是更好?
  再者,真人选的地方,皇太后那儿,您也有交代了。”
  这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圣上面色稍霁,顺着台阶下了,清了清嗓子,道:“那依你所言,现在怎么安排好?”
  蒋慕渊垂下眸子,道:“先赈灾,救助百姓,防着疫病,等水情过去了,再查堤防,六年前若有偷工减料的,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圣上睨了蒋慕渊一眼,来回思索了一番,理顺了思绪,便一样样布置下去。
  蒋慕渊退到一旁,不再出声了。
  哪怕刚才只是短短一瞬,他也在圣上的眼中察觉到了一丝寒意,让他脖颈发冷。
  “还是要让人去那儿看看,刘爱卿,你们工部自己商量,谁去?”圣上让工部自己琢磨去,转头又与蒋慕渊道,“朕不放心,若真决堤了,阿渊你也去一趟,免得他们稀里糊涂的,又像养心宫似的,给朕用些蛀了的木头!”
  工部一个个抬不起头来。
  刘尚书最后拍了板:“圣上,不如让徐侍郎去吧?他从前就跟着曹峰学过不少水利上的东西,修提防、疏河道,他最有经验和心得。”
  圣上点头:“就他吧,再给他拨几个人手,多学学,也多见识。这水道啊,自古就是难事!”
  事情暂时说明白了,一行人都退出了御书房。
  蒋慕渊多留了一会儿,听圣上有的没的说了几句,也就告退了。
  他走到宫门口,就见户部几位官员搓着手在等他,一见他来了,赶忙都迎了上来。
  “小公爷,”廖大人擦了擦汗,道,“就算把养心宫余下的都挪过来,还是捉襟见肘的,军资那儿,是真的不敢动。”
  蒋慕渊知道他们为难,道:“把之后几个月宫里设宴的,给虞贵妃庆生的,皇太后做寿的银子都挪了。”
  廖大人一听这话,双脚直打颤。
  “怕什么?”蒋慕渊睨了他一眼,“皇太后那儿有我,她老人家都不做寿,贵妃娘娘还能庆生了?只管挪,出事了我顶着。”
  工部几位大人交换了眼神,最后沉沉点了点头。


第164章 顾虑
  侍郎府中,这几日总算有些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意思了。
  前几个月,府里接连出些事情,主子们都阴沉着一张脸,底下人做事自然格外谨慎,就怕一个不留心,又招惹了主子厌烦。
  自从礼部纪尚书亲自登门之后,这口气总算能慢慢松一些了。
  虽说纪尚书过来,不是徐砚要重新回衙门了,但大姑娘的亲事能定下,还能定得这般好,谁能不高兴呢?
  做下人的,主子长脸,他们才有脸嘞。
  魏氏接连往清雨堂跑,她从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进来走动得极其勤快。
  女儿的婚事有着落了,两家往来的规矩,魏氏商贾出身,从来没有操办过这种的,少不得要交托杨氏,不过她自己也不闲着,跟在杨氏后头,仔细听、仔细学,不懂的就记下,回去思量两天,还是琢磨不过来的,再来问杨氏。
  魏氏通透,女儿嫁了,她还有一个儿子的,总不能不长进,事事都麻烦杨氏吧?
  有儿子,那往后还会有孙子孙女呢。
  这些年府里就没有操办过红事,魏氏从前想学都无处学去,眼下这样的好机会,她决计不放过。
  杨氏对指点魏氏没有多少兴趣,但也乐得有人分担,况且魏氏亲自掌眼了,往后也不用来找她说这里不合心意、那里缺了点什么,就随意教了几句,余下的让邵嬷嬷去跟着。
  纪家那儿也是急切,恨不得早早把婚约定下来,倒像是徐令意会跑了似的。
  杨氏心里犯嘀咕,但这话不好跟魏氏讲,便与徐砚说了几句。
  徐砚看了杨氏一眼,有些话盘旋在心里,还是没跟她说。
  那日纪尚书过来,闭起门来,对方把话说得很明白,是纪致诚见过徐令意的字,极其喜欢,又偶尔见过徐令意一面,很是欢喜,便禀了长辈父母。
  当然,纪尚书不会把纪致诚几次追着徐令意跑的事儿说出来,他还要这张老脸的。
  徐砚对那一桩也不知情,魏氏和徐令意瞒得紧紧的。
  纪家如此诚心,依徐砚所见,就是纪致诚的心意了。
  徐砚是官场男子,见过左拥右抱、风流得哪个也没搁在心上的,但也见过一心一意、认准了就认准了的。
  远不说,他弟弟徐驰不就是那么一个人嘛!
  因而,徐砚并不质疑纪致诚的赤诚之心,反倒还觉得这份赤诚很叫人动容。
  只是,出了书房,在与家中众人沟通时,徐砚说的是“纪尚书喜欢徐令意的字,纪家长辈想要结这门亲”。
  徐砚是在顾忌徐令意的名声。
  这数个月,徐家因着名声吃了多少亏了,徐砚宁可谨慎些,也要周全了这婚事。
  他一来担心徐令婕那张快嘴,二来担心闵老太太气坏了什么话都说,三来也是怕再出个管不住嘴的丫鬟婆子,往外胡乱说去,万一还是个石瑛一样的,那真的追悔莫及。
  只是徐砚也没想到,因为他的谨慎,让杨氏反倒是想岔了。
  什么纪致诚品行不端,纪家想赶紧找个人看着他;什么纪家有人重病,想拿婚事冲喜……
  但凡是坏事,杨氏已然转了一圈。
  杨氏也怕,官场上要靠姻亲相互扶持,她也希望徐令意嫁得好,傻子才盼着徐令意倒霉呢!
  “谁家没有一个事儿呢,真是有心结亲,把状况摊在台面上好好讲讲,有商有量的才是,”杨氏缓缓道,“但要真瞒着我们家,往后闹起来可就不好看了,再叫别人说我们‘卖’姑娘,那真是剐心剐肺了。”
  徐砚笑了笑,解释道:“我听说纪尚书要请傅太师保媒,纪家这是给足了我们脸面了,他们想算计我们,难道还能算计傅太师?他纪家不要脸了?”
  傅太师的名号一搬出来,杨氏心里的那些疑问顿时散得七七八八了。
  保媒保媒,是拿媒人的体面去作保的。
  纪家断不能坑了傅太师,否则徐家一闹,傅太师能坐得住?傅家掺合进来了,纪家能有好果子?
  在官场上,傅太师是三公之首,说话极有份量。
  在人情上,傅太师的孙儿要娶顾云思,傅、顾、徐三家为姻亲,不管以前走动不走动,以后亲近不亲近,亲戚关系都是在这里的,纪家要是坑了傅太师,让傅太师在亲戚之间难做人,他们纪家那就是真昏头了。
  杨氏颔首,道:“既然能请得傅太师,那我就不担心了,老爷只管放心,一定让令意风风光光嫁出去。”
  徐砚见杨氏在这件事情上拎得清,便顺着夸赞了两句。
  夫妻两人近来极少有这般和气体贴的时候,邵嬷嬷早带着人避出去,嘱咐画梅好生守着,自个儿要回房休息去了。
  还没走出两步,门房上使了个婆子来报信。
  邵嬷嬷原想拦下,见那婆子满脸喜气,不由关心起来:“是什么要紧事?若是不急的,晚些再说。”
  婆子忙道:“工部里来人请老爷赶紧去衙门里议事,催得很急,听那意思,咱们老爷要复职了。”
  “哎呦!”邵嬷嬷哪里敢耽搁,赶紧重新进了屋里,仔细禀了。
  杨氏叫邵嬷嬷打搅了与徐砚说话,本是一脸不高兴,一听消息立刻就雨过天晴,招呼着人手去把徐砚的官服拿出来,亲自伺候了丈夫更衣。
  徐砚收拾好了,急匆匆出门了。
  他问了来请他的小吏,但对方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晓得今日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送进了御书房,老爷们也被召了去,等回来了之后就要寻徐侍郎了。
  徐砚赶到了工部衙门,与几位下官打了声招呼,便去议事厅寻刘尚书。
  推门进去,议事桌周围坐满了人,且各个面色沉重,徐砚的心不由咯噔了一声。
  稳住心神,他给刘尚书与左侍郎闻大人行了礼,又听底下官员起身向他问安,而后便依着刘尚书的意思,坐下了。
  “徐侍郎从前跟着曹峰曹大人好些年吧?”左侍郎看了他一眼,道。
  虽不知此刻提及已故的曹峰是为何事,徐砚还是点头道:“自进了工部,在任都水清吏司郎中那几年,受了曹大人不少指点。”


第165章 听听就算了
  “是了,你对水利一事有些见识,”刘尚书叹道,“两湖发大水了,恐怕会决堤,圣上想要咱们督前线,已经定下由你去了,你回头再点几个人,早些出发,这一路怕是也不好走。”
  徐砚闻言大惊,惊得并非是要去两湖督工,而是发大水了。
  “决堤?”徐砚拧眉,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六年前才重修的堤坝,怎么说决堤就决堤呢?”
  六年前,国库还未如此吃紧,虽不至于到能大手大脚花银子的地步,但也不是捉襟见肘,想一分掰成两分花的。
  他当时在都水司,两湖沿岸堤坝修筑的公事,稽核、估销,他都过目了的,那些银子拿出去,怎么也不至于建成这幅模样!
  哪怕底下做事有中饱私囊的情况,但总不能大半都落不到实处吧?
  再说了,曹大人亲自去督工的,徐砚与曹峰相识、相处多年,很清楚这个上峰的性格。
  曹峰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他不会让做事的人半分都捞不着,但也绝不是那种目无王法、啃食民脂民膏的奸臣,有他看着,不可能让地方官员胡来。
  刘尚书知道徐砚在想什么,因着这些疑问同样是他心中所思。
  “到底是工程出了差池,还是今年的大水太汹涌,我们的江防跟不上,现在都不好说,一定要去瞧过才能知道,”刘尚书道,“这一趟要靠你了。”
  御书房里都说好了事情,徐砚不会傻乎乎的推托,自然是满口应下。
  一屋子官员比着两湖地区的地图,照着今日急报上说的情况,各抒己见,商议了许久。
  徐砚一一记在脑海中,等散席时,又让主簿抄些了一份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