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山去瞧看摇篮里睡着的小婴孩,这可是他们李家的血脉,怎么看怎么喜欢。

    赵氏走至,体贴的问道:“昨晚你没睡好,今早魂不守舍,有什么心事?”

    李山目光望向妻子,语气有些急迫的道:“昨天王哥托人给我带话,县城那边有人贱卖地,他家买了十几亩,问我买不买?”

    “你想买地又怕家里要盖房要供健安四个读书没钱是吗?”

    “是。”

    赵氏心里直摇头,只是丈夫是一家之主,就算拒绝他态度也要温和,不能让他觉得大事上面做不了主在家里没有地位,柔声道:“家里前前后后已经买了一百多亩良田,这还不算如意手里的五十亩,你还打算买多少?”

    “当然是越多越好。”上次买地买出甜头,这次的地虽然没有上次便宜,可也不贵,要是能够买到就好了。那可是良田。

    “那你盖房你供健安四个读书?你想想看我们家去年是什么光景?”

    李山低下脑袋不吭声。

    赵氏怕丈夫想不开,轻叹一声,“你怎么就对买地魔障了呢?”

    “没有魔障。我只是想想。”

    赵氏依靠着李山的肩膀,声音极为温柔的道:“山哥,你别想了,赶紧给王哥回话,就说家里的地够了,银钱另有用处,先不买地,好不好?”

    李山喜欢地就像男人喜欢女人一样,这是本能是刻入骨血里的信仰。

    光是正月赵氏就劝了李山三回,刚进二月又一回,这都四都了,亏得不是李山当家,不然家里的银子全部买了地,不会盖房,估计都不会供李健安四兄弟读书。

    李山最是听赵氏的话,赵氏这么一撒娇,他的心都软了,便道:“好。我都依你。”

    下午雪停后,李山带着李石去了趟县城,专门看李家的地。虽然这些地都租给佃农,但是有些不放心,要亲自督促佃农按期春耕。

    李如意抱着白白胖胖的六弟李飞跃,跟赵氏道:“要不我把那五十亩地的地契给爹,让他高兴高兴?”

    “你就算给他五百亩地,再有便宜的地买,他还是想买,我们若不让他买,他仍是难受。”

    李如意想了想,“等雪融了,咱们家的新房就开始盖起来,把这事交给爹,让他忙起来就不会老想着买地。”

    赵氏应了一声,怀里的李腾高啊啊的叫着,笑道:“哟,腾高张开小手要让姐姐抱是吗,姐姐身上有药香闻着好香是吗?”

    “他们俩都喜欢我身上的药香。”李如意心里自豪,“娘,弟弟长大了要是想跟我学医,您同意吗?”

    赵氏语气很平静的道:“我想让你两个弟弟跟你哥哥一样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你哥哥上学堂上的晚,我打算让你弟弟六岁就上学堂,八岁考书院。”

    从古到今,行医人的地位不高,地位最高就是读书人。

    赵氏对于儿子要读书考功名就跟李山要买地一样执着。

    “娘,您就没想过,让弟弟学自己喜欢的技能?”

    “学什么都不如读书好。”

    “主动读书和被动读书效果截然不同,要是弟弟不喜欢读书呢?”

    “不可能。”赵氏一脸的自信,“我的三个哥哥都喜欢读书,外甥像舅,你看你四个哥哥就都爱读书,以后你弟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

    “那让弟弟主功读书,闲余时间学医术,这样可以救人救已,怎么样?”

    “不行。读书就得一心一意,不能一心二用。”赵氏收起笑容,正色道:“你把考取功名想的太简单。这世上读书的人千千万万,能考上功名的凤毛麟角。所有人为了改换门庭当人上人,用尽全力勤奋苦读。你兄弟如果不用尽全力,肯定考不上功名。”

    闻名,李如意见根本无法说服赵氏,也不气馁,两个弟弟这才几个月大,以后时间长着呢,慢慢说服赵氏,眼珠一转,道:“娘,昨个我去许将军家,太医院的两位太医也去了,他们请求我收弟子传授医术。”

    李如意认为传播医术要看人,首先人品一定要好,其次要尊师重道,最后才是医术方面天赋要高。

    这样她就想到了两个小弟弟,可惜今天被生母拒绝。

    赵氏没想到太医会请求李如意传授医术。

    大周国的太医那是正经的官员,品级最低的也是从七品下,跟县令一个等级。

    燕王府的太医程应是正六品上、贺少朝是正六品下,官职比长平县城的郝县令高几级。

    郝县令虽是一县的主官,可见到两位太医必须行礼自称下官。

    赵氏内心十分震惊,冷静下来想了想,女儿无师自通会了医术,不代表儿子也能如此,学医的道路不是人人都能走的,儿子必须要读书考取功名,再次决定之后,柔声道:“我的儿,你教弟子把医术传出去我不反对,只是我希望你最好只教女弟子。”

    对于女子来说,无论成亲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名声。

    赵氏不希望李如意名声被心怀不轨的人诋毁。

    李如意知道赵氏是一片好心,不想让她为自己担心,微笑道:“娘,我已经以年龄尚小回绝了。”

    “也是,你不过十岁,要是当师父,那徒弟年岁得多小。”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医术也是。我要是收徒弟,不会在意徒弟年龄比我大。”

    赵氏一听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眼睛一亮,目光宠溺,伸手摸了摸爱女的头发,笑道:“小脑瓜知道的真多,可是从青云送过来的书里瞧出来的道理?”

 231又有愁事

    “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我闲来无事就瞧书。”李如意刚才随口说的八个字是前世看书记住的,并不是出自江青云送的书。

    不过,江青云前两日派周伯送来的书里竟然有两本是医书,里面有几个药方有一定的价值,让她不敢小看这个世界的同行。

    赵氏嘱咐道:“你每天做的事很多,别熬夜看书,那样很毁身子。”

    李如意问道:“娘,我们去燕城瞧瞧吧?”

    “你想买啥东西?”赵氏听到燕城两个字,一脸的向往,来到燕城十六年,还是最开始逃难时经过燕城的城门,连里面都没有进去过。

    李如意眨了眨眼睛道:“我想到燕城的粮铺瞧瞧种子、果树树苗。”

    赵氏才不信呢,问道:“就是这些?”

    李如意嘻嘻笑道:“春天快到了,我还想扯布做裙子穿。”

    “我就说吗,你平时从不过问农事,怎么今个为了粮食种子要跑到几十里外的燕城去,原来你是想穿新裙子要去买布。”赵氏拉起了爱女的小女,做了几个月的饭,现在又经常制药,手都变粗了,好在还知道爱美,自是不会阻止,笑道:“你去吧,让你哥哥跟着。”

    “太好了。娘,你不跟我同去吗?”

    “我是想去,可你的两个弟弟要吃奶,我要是去了,他们得饿着,我自己也会涨奶胸痛,就不去了。”

    “那等秋天弟弟断奶了,我再去燕城,您跟我同去。哦,那时我们家已经搬到长平县城,离燕城只有二十里多路比现在近多了。到时,我们哪天想去坐着驴车就走了。”

    赵氏一想到要搬到县城住新房,笑意浓浓,道:“好。这次我给你三两银子够不够用?”

    “银子我这里有。您的银子留着给我哥哥弟弟娶媳妇。”

    李家给张银芳下聘定亲事,光银子就出了三十两,还有六样礼物等等。

    今年年底李健安成亲,李家要办喜宴要用银钱。

    明年,李英华、李敏寒十三岁,也要定亲事了,李家又得花钱。

    这些银钱都是李山、赵氏出。他们的银子就是平时李如意给的。

    赵氏却是不肯,“不行。我给你取银子,你拿着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起身就去柜子拿钥匙打开放在里面的钱盒子,从里面取了大把碎银,比三两银子多,然后交给了李如意。

    女儿为家里这么辛苦操劳,是家里的大功臣,没有道理家里的银钱都用在儿子身上。

    手心手背都是肉,赵氏不会亏待女儿。

    再说了,赵氏在娘家时没有李如意这么聪慧能干能赚钱,没有能力给爹娘交银子,赵家都没有重男轻女,没有只顾着赵氏三个哥哥不顾她。

    赵氏娘曾经说过,自家的女儿自家疼,如果自家都不疼女儿,女儿外嫁后婆家更不会被人疼。

    赵氏受生母的影响很大,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大周国是少数人。这是李如意的福气。

    “娘真好。”李如意收下的是赵氏的一片心意。

    李山从外面回来,眉宇之间锁着淡淡的忧愁,与平日笑呵呵完全不同。

    李如意最是细心,问道:“爹,怎么了?”

    李山望着闺女稚嫩的小脸,摇了摇头,“唉,别提了,一言难尽。”

    “您遇到难事了?”

    “我是遇到难事。三家佃农跟我要农具,还要大牲口耕田,说我们家的一百多亩地至少四头大牲口,不然地耕不过来,会耽误播种。”李山接过女儿递过来的茶杯将里面温热的水一饮而尽。今日跟佃农说的嗓子都哑了。

    “大牲口?您说的是牛吗?”

    李山见女儿对此事感兴趣,就耐心讲道:“耕田能用到的牲口最好是牛,只是牛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家能够养的。牛一旦病了死了什么的被小人告上衙门,就得吃官司,我们家犯不着冒这个风险。”

    大周国律法保护耕牛。

    凡是耕地的牛一律在官府登记造册,生死都要禀报官府。耕牛只能老死病死,不能被人屠宰。

    如果有人发现主家把耕牛杀死,一旦告到官府查明属实,轻则杖打,重则流放没收家财。

    整个长平县养牛的人家就没几户,那几户还是有头有脸的富贵人家。

    就连背靠燕王府的江青云都没有在府里养牛,可见牛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养的。

    李如意刚到礼村时就发现村里没有牛,还就此事问过五狗子,得到的答案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村子就没有村民养牛。

    原因是耕牛受到律法保护,弄不好家主就会被人告上衙门。

    李如意道:“我们家不养牛,那驴子骡子也可以耕田。”

    “驴子骡子力气小,耕田远远不如牛。”李山坐下来,目光有些迷茫的望着大厅紧闭的门,“春天到了,驴子骡子的价钱上去了,比秋冬贵多了。四匹驴子、骡子,得二十两银子,这又是一大笔开销。”

    贫民小家难当,富贵大家更难当。

    李家这才二百亩地,李山就得为买驴子、骡子的事发愁。

    “二十两。花费是有点多。”

    耕田只是一阵子,顶多十天、半个月,之后就用不着驴子骡子了。

    那这些驴子、骡子就空闲下来没有活干,还得有人割草或是花银钱买粮食给它们吃,又是一笔开销,就算到时把它们买掉,那明年春耕还得买大牲口,又得花钱。

    李如意就算有钱,也不想为了种地再掏银子买驴子骡子。

    李山面色怏怏,沉声道:“还有农具也要花银子,我算了一下,合起来得二十三两。”

    李如意问道“以前我们家种地没有大牲口,不一样也种了,怎么现在把地租给佃农,他们就提出要大牲口?”

    李山答道:“以前我们家的地少。现在地多佃农少,就得用大牲口。”

    原来佃农的地位在大周国仅次于奴仆。

    佃农穷的连地都没有,只能租别人的地来种,交了租子剩余的粮食不够自己吃的,农忙之余还得去做工。

    以前李家种自己的地不用交租子,这样都不够生活,李山兄弟要去干苦工,佃农比李家更是远远不如,能有口气活着就已是不错。

    李家的地由三家佃农租着,每家的壮年男子不到三人,每家要种六十亩地,当然种不过来,需要李家提供大牲口。

 232凄惨的佃农

    “那我们多雇些佃农?”

    “不行。我们要是多雇佃农,地就不够佃农种的。”李山见女儿一脸不解,耐心解释道:“我们家的租子跟别人家的一样每年秋收的九成,佃农只留一成,按照丰收年算,一亩地产麦子二百斤,佃农交给我们家租子后能得到二十斤,十亩才二百斤。这是麦子,不是面粉,二百斤麦子打成黑面面粉一百七十斤,只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我们家的佃农每家男女老少加起来有六、七人,一家要种六十亩地。”

    李如意没想到种地有这么多条条道道。

    前世的田地亩产量高,今生的田地亩产量很低,农民过的很苦,佃农就是更苦了。

    “闺女,六十亩产麦子一千二百斤,打成黑面面粉算一千斤,这才够佃农一家吃的。”

    “佃农家里不会都是成年人,还有小孩子,小孩子吃不了那么多。”

    “是有小孩子,小孩子的饭量不大,可是闺女,佃农得到的麦子不能都吃,还得卖了换成盐布什么的吃穿用。”

    李如意在心里算了一下,一斤黑面卖不到两个铜钱,一千二百斤黑面也就二两银子。

    佃农全家老小种六十亩地,一年忙到头,累得要吐血,遇到丰年也就赚二两银子,要不是丰年那就惨了,估计只赚几百个铜钱。

    可是佃农要吃饭,一千二百斤麦子不能都卖掉,得留下来糊口,这样一来就一点不剩,再加上生病,那就更惨,不但不剩,还得向雇主借银子。

    李如意还没见过家里的佃农,不知道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不过,曾经听说隔壁村地主的佃农,家里穷的男娃九岁了都光屁股,女娃瘦的十五岁及笄了个子都比她矮。

    看来佃农比奴仆有人身自由,但是日子过得十分凄惨。

    “爹,别人家雇佃农种地也要提供大牲口?”

    “提供。那些人家家大业大,养着很多的大牲口。”

    李如意缓缓道:“我们家去年这个时候过得日子比佃农好不了多少,秋天做起买卖才慢慢好点,冬天有了燕王府的赏银,我们家才能在县城买地。现在我们家也就比村里的人富裕一点点。”

    这回她要是买大牲口,给李山解决难题,以后李山见地就想买,把家里的银子都买了地,到时遇着灾年,颗粒无收,还得给官府交农税,赔银子是小事,李山得急死气死。

    “是。”李山长长叹气。心里后悔自己太贪婪买的地太多。

    当初要是听妻女的话少买地,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

    可是上次的地真便宜,唉,已经买了租出去,要是不买大牲口,佃农耕不完地就要把地退回来。

    难道他要把地卖掉?

    眼下的地价倒是比冬天的价钱高,只是他把地卖了,佃农没的种就得饿死。

    脑海里浮现佃农那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很是揪心。

    他就是穷人出身,深深知道这个世道没有土地的穷人活下去得有多么艰难。

    他不想变成直接的杀人凶手害死那些佃农。

    李如意见李山眼睛都红了,劝道:“您别急,肯定有办法。”

    李山搓着大手,问道:“闺女,要不春耕那几天家里的三头驴子别磨豆子都下地耕田?”话毕脸就臊的通红。

    当初李如意得了燕王府的一千两银票,李山就追命似的跟李如意要银票买地,还拍胸脯打包票说肯定能把地种好,现在倒好,还没开耕就遇到难题了,又得找李如意借驴子。

    “啊?我去制药了,您再好好想想。”李如意装作没听见,在李山不安的眼神之中起身离开。

    驴子拉磨辛苦,但是耕田更辛苦。三头驴子耕完一百多亩地,要歇几天。这样前前后后就是十天。

    家里现在就靠着豆腐房挣钱,买卖一天都不能耽误,再说了礼村几十家也靠着李家卖豆腐。

    要是李家停十天工,不止自家损失,礼村几十家都跟着损失。

    她回到自己的卧房,听到窗户外面熟悉的步伐,那是赵氏的脚步声音。

    不知道赵氏怎么劝的李山,反正李山心情仍是不好,晚饭只吃了一点点就去睡了。

    李健安不安的问道:“娘,我爹怎么了?”

    “你爹后悔地买多了。”赵氏轻轻摇摇头,对于李山,要么惯着他给他银子买大牲口,他以后仍是疯狂买地,要么不惯他不给银子,让他吃亏长记忆,再买地时量力而行。

    李福康放下手里的卤猪蹄,道:“我们家的地买多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江哥哥说的。”

    赵氏没想到江青云一个贵公子竟然懂农事,很是好奇的问道:“青云是怎么说的?”

    李福康记忆很好,答道:“江哥哥说北地的良田产量比南地的少得多,且经常有旱灾,田地产的粮食除了交农税所剩很少。我们家要供六个男娃读书,开销很大,不能指望买地种田产粮食挣银子。良田买来只是安心,我们家这样的家境,五十亩足矣。”

    赵氏心里暗赞江青云不但很有学问还懂庶务。世家培养出来的贵公子就是不一样。要是六个儿子有江青云的三成睿智就好了。

    李英华补充道:“娘,江哥哥还说我们家应该在燕城城府买个商铺,商铺虽贵,但是租子高还保值。”

    赵氏有些无奈的轻叹一声,道:“这话你们妹妹早就给我和你爹说过了。我做不了你爹的主。你们去把这话说给你爹听听。”

    李福康摇头,“娘,我们早就跟爹说过。”

    李如意秀眉微挑,望着赵氏道:“您、我们兄妹、江哥哥的话,爹都不听。”

    赵氏轻声道:“你爹买地是魔障了,唉,让他自己好好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李敏寒已憋了好一会儿,忍不住开口问道:“娘,爹不高兴,我们兄妹明个还能去燕城吗?”明天县里的学堂不上课,就是官道的雪没融化。

    赵氏环视儿女,个个表情十分期待,柔声道:“去。你们去你们的。”

    李敏寒喜滋滋道:“娘真好。”

    李如意笑道:“那我们明个可都去了。”

    “我去跟爹说一声。”李健安去年与李福康去过燕城,当时还没有上学堂,穿得打满补丁的衣服,望着穿着绫罗绸缎的燕城人,心里很没有底气,这回上了学堂成了读书人,家境又好多了,很想再去一趟见识那里的繁华。

 233好贵的阳春面

    赵氏连忙跟长子道:“你别去。你要跟你爹说,他肯定会拦着不让你们去燕城花钱。”

    李健安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道:“娘,我们去燕城就是开开眼不花银钱。”

    李如意笑道:“哥,我去燕城可是要花银钱买东西,你们到时帮我拎东西。”

    兄妹五人有说有笑,赵氏稍坐片刻就回卧房先哄两个小儿子再哄李山。

    “让你担心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你明个去跟亲家王大哥商量一下,他见多识广肯定有办法。”

    “好。我这就去找他。”

    赵氏忙道:“丰姐姐说王大哥明个才回来,你现在去了人还没回来。”

    李山有了希望,面色好些。

    “如意长这么大还没去过燕城,明个健安四兄弟正好休息,带着如意去燕城转转。他们兄妹性子都沉稳,不会惹祸。我同意他们去。你就把心放踏实。”

    “好。我听你的。”

    艳阳高照,万里晴空。

    融雪的早晨天气异常寒冷,礼村去往燕城的官道冻住,细小的泥土结成了冰渣,来往的人们及大牲口鼻孔里呼出热腾腾的白气。

    李健安、李福康两兄弟戴着灰色的兔毛帽子穿着深蓝色的棉袍,面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赶着自家的驴车,驴车里面坐着三个弟弟妹妹。

    这是兄妹五人第一次集体去燕城,对于那座方圆千里最大的城府,无不心生向往。

    天不亮就出来了,经过一个半时辰的颠簸,屁股颠疼,

    终于来到燕城的北城门。

    除去权贵人士,所有的百姓过城门都要下车进行检查。

    李如意跟着哥哥下了驴车,站在城门前仰望。

    城门正上方两个斗大的黑字“燕城”异常醒目。相传字是大周国开国皇帝所写。

    看不到尽头、高达九丈的护城城墙用巨石砌成,由于年年修缮,已经看不到多年前战火留下的痕迹。

    此时,城墙上面每隔三丈站有两名身着盔甲背着弓箭佩戴长剑杀气腾腾的士兵。

    听江府的护卫说这些士兵出自闻名天下的燕军,都曾在北边边防出生入死杀过狼国军人。

    李如意见过长平县城、金鸡镇的军人,远不如守护燕城的燕军有震慑力。

    “男女老幼都排队。”

    “别着急,一个个来。”

    守城门的官兵按规定检查进城的百姓,被检查的百姓脸上没有丝毫怨气,相比一些城府进城就收费,燕城强太多了,再说检查是为了安全平安,谁也不希望被坏人或是狼国人混进燕城。

    不愧是燕城,这么冷的天气,出入的车马人流很多,多到李家兄妹排了近半个时辰才通过守护城门的官兵检查进去。

    一进城门豁然开朗,能够并排行驶十六辆马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