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绣农女忙种田-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屋子人热热闹闹的,依着长幼坐好,家里人少,又都是熟悉的,也就也不分席了,直接坐下开吃。一日不曾好好吃饭,现在面对满桌的美食,全桌人都敞开了肚皮,直吃了个过瘾
吃完饭,已经快到申时了,张二娘急匆匆出门还板车去。柱子也跟他爷爷回了家,忙活自家事情去了。海棠等到院里没有余光了,才拿草席草草盖了院子里的干果,
这东西不比苞谷和黍米,没有那么精贵,她也就不费事每天收拾往家里搬,直接盖了草席完事,等完全晒得干透了,能够入仓了再作入仓的打算。
中午吃的晚,到了晚上,一家人都没有饿意,张二娘只草草的煮了个玉米糊糊粥,合着一盘子青菜,对付着吃了。
又是一晚上过去。
第二天一早,海棠就要到镇上卖何首乌去。张二娘这一回要跟着海棠一起去,
这一段时间,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他们欠了柱子家不少的人情,她心里实在是太过意不去了,说要去布庄上拉扯几块布来,给他们爷孙做一身衣裳才好。而昨儿个刚借了杜鹃家的车,且这一段时间海棠也坐了她家车去赶集了的,她也觉得是个人情要还的。更何况,杜鹃脚伤了,于情于理她们也得去看看去。
海棠被她娘的一番大道理说的实在是无法反驳,也就由着张二娘,两人一起出了门。
母女俩绕近路去了镇上,等到了回春堂的时候,天色还很早。
这一回熟门熟路,小药童元青见了海棠,乐呵呵的迎上来,海棠一个眼色过去,他就明白了,马上带着娘两个去了后院小厅。
一番交涉,这一回的紫乌腾比上回的还大些,年份也长了十来年,许如枫给到了十五两的价钱,海棠也不多话,爽快的答应了。
交易完毕到了前厅,许如枫亲自送他们母女二人出来,张二娘有些受宠若惊,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海棠正打算出门去,突然想到了什么,回过头来问许如枫铺子里有没有做菜用的药材。许如枫愣了下,问了海棠名字,海棠报了几个上去,原本不报什么希望,没想到居然有,海棠大喜过望,一一都买了一些。只是许如枫很奇怪说道从未听人把这些药材做成菜吃的,对于许如枫的疑问,海棠只笑笑也不多解释什么。
买好药材,海棠带着张二娘,两人刚刚踏出药铺门,却在门口遇到了李癞子。
这李癞子把两个手臂相互交叉放在袖管内,伸直脖子朝药铺里探头探脑,也不知道在看什么。
见海棠母女出来,他赶紧转过头去。
张二娘很不喜欢他,但是一个村子里住着,总不好把人给得罪了。她笑着对李癞子道:“他叔,这是家里有人病了?怎的到药铺来了呢?”
李癞子打了个哈哈糊弄过去。张二娘懒得跟他多废话,告辞一声,拉着海棠走了。
一下子得了这许多银子,张二娘心里是激动的,她又是个知恩图报的,跟海棠商量要不给柱子爷孙两个干脆做一身棉袄好了,还了那半扇猪肉的情。
海棠当然没多话,两人出了药铺就直接去了布庄。
布庄的老板娘还记得海棠,这一回听说她又来买棉花,眼睛都眯的看不见缝儿。
张二娘合计了下,买了十斤棉花,两匹青布,还另外扯了一块红布。这一下一两出头的银子又没了,张二娘肉疼的紧,不过想到这两匹青布够做好几身衣裳,也够大山和桩子好几年用的了,她这好几年也就不用再花银子在这些穿用上,也省去她的一桩心事,如此一想,她这才觉得舒畅了些。
出了布庄,两人又去了趟杂货铺,张二娘称了一斤红糖,海棠知道她这是要送到杜鹃家去的。平日里这样的稀罕物,海棠自己家是舍不得用的。
这一回得了这大笔银钱,海棠说什么也不会委屈了,也让张二娘买一包自己家吃。张二娘拿眼珠子横了她下,一脸的肉痛。海棠抱着她娘摇晃了两下胳膊,撒娇似的唤了两声,张二娘才狠狠心答应了。
杂货铺的东西多且全,张二娘眼神扫了两圈,专检家里缺的买,别的花哨的,无用的,她是一样都没有入眼去,如此又买了些头绳,胰子之类的日用的,她这才拉了海棠,背着满满的背篓出了门来。
东西已经置办齐全,再没有什么要买的了,母女二人才往家赶去。
到家的时候已经快到午时了,张二娘张罗午饭,海棠又把东西收拾好了。到院子里把核桃和板栗都翻晒下。
花椒已经干的差不多了,海棠打算还过两个太阳后,就收好入袋。
吃过了午饭,桩子又要出去,海棠提醒他要每天割草喂兔子的,他点头应了,却是头也不回的又跑了。
海棠问大山这家伙忙什么呢,这么这么火急火赶的呢?
大山笑着道,还不是赶些摸鱼偷鸟的事,他还能有什么正事呢。
海棠咂舌。
张二娘下午就把那一块红布并一斤糖给远松媳妇送了去。海棠并没有跟着,她现在在琢磨炒核桃和板栗的事情。
前世见过炒板栗的,不过人家要么用机器炒,要么就是用大砂锅里放黑色的粗砂炒,这黑色的粗砂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从哪里能够找到。
海棠有些为难,又觉得如果沙子可以用,那么那块长了山药的沙子应该也能拿过来试试看看。
想到就做,她拿了布袋子,背上背篓就去了村西头。
这几天家里的山药也吃的差不多了,正好一起再挖些回家。
第37章:吃鱼
出门往西,一路上没有遇到半个乡邻,只是隔得老远,海棠就见着门前的河沟边,围坐着一圈孩子,都是村里半大的毛头小子,桩子也扎在其中,虎头虎脑的样子,很显眼。
海棠打了个手蓬,仔细张望,原来这些小毛头们正在钓鱼呢。还真是被大山猜对了。这群野小子,除了摸鱼偷鸟,还真是没有什么正经事干。
海棠摇摇头,头也不回的往村西头的山药地走去。
山药地面上的藤叶已经有些凋零,勉强有些还留存的绿叶,也是焉焉的没精神,海棠挖了一背篓山药,又把布袋装满沙子,这才满载而归。做这些的时候,她还是仔细观察了一番,周围并没有什么人影,她这才安心。虽然这山药跟何首乌比起来,并不精贵,然而她并不认为,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东西能吃之后,这一块地还能幸存。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些,不会错。
经过河沟旁,这群孩子还围着一起钓鱼呢,她也没有叫桩子,自己一个人回去了。
张二娘早就回来了。现在地里的收成已经进屋了,家里的房子也已经修好,连冬日里一家四口的棉袄也已经做好了。张二娘觉得很满足,心里从未有如此的踏实。
现在就差给隔壁的爷孙两个做棉袄了。
她本来想叫了两人过来量量尺寸的,后来再一琢磨还是罢了,要是让他们知道这棉袄是给他们做的,这少不了又是一番推辞唠叨。
柱子虽然年幼,看着也跟大山一般高了,只是稍微瘦了些。而老李头跟大山差不多身材。张二娘干脆都按着大山的尺寸做了。反正冬天穿得厚,做大了也不怕,正好可以往里头多添衣裳。
海棠回家的时候她娘正在裁布,海棠也不打扰她娘,放好山药,把黄沙拿瓦盆装了,去河边细细的清洗。
海棠清洗好后,端到院子里,又拿了块干净布铺在细眼筛子里,放太阳底下慢慢晒干。
桩子回家的时候一家人都很意外,以往都是海棠跑遍半个村子,叫唤他半天才回来,今天自己主动回来还真是头一回。更让一家人意外的是这家伙手上居然提着两尾长鱼。
他气喘吁吁的进了家,脸色红润,也不知道是跑急了,还是高兴的。
他把手里的鱼扬起来,高声道:“姐,爹娘,你们看看,我拿了什么回来。”
两条鱼都有筷子长,圆滚滚的肚子,很是肥大。
张二娘睁大眼睛问他,“你哪里来的鱼?”
桩子得意洋洋的道:“我钓来的啊。”
“哎呦,看把你能的”海棠也笑着逗他,“不过这真是你钓的?”
“那还能有假”柱子急了“不信你问问木头去,木头可以给我作证。”木头是村里跟桩子一般大的孩子,两人常在一块儿玩耍。
“好啦,好啦,姐姐信你,咱们桩子真棒。”海棠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夸得小家伙满脸的喜气。直言道明儿还要去钓鱼去。
张二娘担心的道:“你钓鱼娘不说你,只是需离水远一些才好。这水可是没有长眼睛的,掉下去了命都没有的。”
桩子自然是满口答应。
北方鱼本来就不多,加上调料单调,张二娘也不擅长做鱼,因此这一年多来,他们家很少有吃上鱼的时候。今天得了这两条,海棠决定亲自动手,红烧了吃。
时日不早,海棠说做就做,赶紧忙活开了。
鱼以前海棠也没少做,现在烧来也麻利的很。她拿油把两面煎的金黄,丢了大蒜姜片,少许花椒,还有大葱进去一起用小火煎烧。再淋上醋,盖好锅盖焖会儿。这会儿香味已经出来了。海棠才又拿了烧开的水浇进去,拿大火炖。炖了十来分钟,水要收汁了,海棠才停了火,盛起装在陶碗里。浓香扑鼻,颜色也甚是好看,海棠满意的点头。
又烧了一盘子青菜,一盘子鸡蛋炒葱花,海棠才罢手。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筷不停手吃了个饱,张二娘随口道这孩子以前也不下厨,这手艺也不知道跟谁学的。
海棠打了个哈哈过去了。
还好这农家人一年到头的心里只琢磨衣食住行,没有心思管别的,如果是个细心的,怕是早就觉察出来异常了。
吃过饭,海棠帮着张二娘收拾。听到隔壁柱子家传来几声驴叫。
难道是这么快就把驴车买了回来?海棠叫桩子过去瞧瞧。
桩子回来满脸喜庆,果真如此。
这小少年办事,还真是雷厉风行。
这时候已经进入了深秋,晚上寒露很重。海棠抱着被子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屋外北风呼啸而过,吹得院子里那颗老树叶子哗哗作响。清冷的风声里偶尔带来一两声狗吠。海棠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比的真实与安宁。如果这样一辈子下去,也很好。睡着之前,她模模糊糊的想。
第二日一早,张二娘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到大青山砍柴去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还等大半个月,说不准就该落雪。北方的气候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得乘着这日头还大,赶紧把家里的柴火准备充足才行。
张二娘带足了干粮和水,连中午都不打算回家做饭吃了。她给大山熬了一天量的药,温在锅里。如果凉了,大山自己点火热一热就能喝。
大山已经不需要躺着了,只是走路还不行,在家里活动也需要拿一个高脚凳子扶着。尽管这样,一家人还是很高兴。前一段时间张二娘还特地跑出去问过大夫。大夫也惊奇他恢复的速度如此之快。
这段时间以来,海棠每天都会给大山艾灸个三五状,灸个七天左右才会休息一天。海棠觉得大山的腿能够恢复的这么快,应该也有艾灸的一份功劳。
不管如何,能够早点恢复,是再好不过。
三人进山的时候还很早。可是今日村里来砍柴的人却多的不得了。看来大家都察觉到天气的变化,都在为不远的冬日做着准备。
第38章:砍柴
张二娘头也不抬,拿起砍刀又砍下几根枯枝,海棠帮着把枯枝放地上,等到积成小堆后才拿草绳捆住。母女二人配合默契。一上午的工夫过去,已经砍了不少柴火了。
张二娘擦擦额头的汗,见天日不早,把两个孩子叫过来,歇口气,吃点干粮。
桩子这次也没有闲着,柴火他砍不动,拿了家里的镰刀出来,割了好几捆青草。直说是给家里的兔子还有柱子家的驴备好的口粮。
张二娘很欣慰,难得他不在外面瞎捣蛋,能够惦记自己的本分活计。
歇息够了,一家人又开始忙碌。
日头西斜的时候,柴火已经砍得很多,海棠估摸着都快有十来担了。
张二娘歇了手,让桩子和海棠看着柴火,她先挑一担子回家去。
这会儿砍柴的村人还很多,留两个还在在这里,她也放心。
张二娘回来的时候带着柱子家的驴车来了。海棠忙过去问怎么回事。张二娘苦笑着说是老李头让牵过来帮忙拉柴火的。这爷孙两个都是实诚人。张二娘怎么都拒绝不了,只能答应。
好在给他们的棉衣已经在做着,这样也算还了他们的人情了。不然,这心里头还真是不好受。
有了驴车,这活计就轻松多了,张二娘把柴火直接都堆在后面的板车上,板车很宽大,装下柴火后还剩点空闲地方。张二娘让两个孩子上去坐了,这才赶着毛驴,往村东头家去了。
回家卸了柴火,桩子把刚割下来的草喂了驴后,张二娘这才把驴给老李头还回去。感激的话也说了一箩筐。
一大早海棠就把花椒,核桃和栗子都晒出来了。摸摸花椒,已经干透。她直接拿干净布袋子装好后收起来。
板栗和核桃还得晒几回太阳才好。天色不早,海棠拿过草席把一院子的干货遮严实。
桩子跟她娘送完驴子回家,就忙着给兔子们喂鲜草。那只先头得的小兔子已经长的半大了。每日里吃吃睡睡,倒是好养的很。而海棠上一次进山得的这两只折腿兔子。在经过简单的包扎处理后,他们居然也顽强的活了下来。每日里吃下去的也不少,看着像是没拉下什么大毛病。只除了那两条断腿外。
这样最好,海棠想着。既然兔子还算好养,以后干脆也养兔子得了,多少也能卖点银钱来。
说到银钱,这一回得了十五两,除了买东西花出去的近二两银子,海棠把剩下的十三两都给了张二娘。张二娘却不收这么多,直说都是海棠的功劳,硬是赛回给她三两。自己拿了剩下的十两放好。加上上回海棠给的,以及以前家里的一点剩余家底,手里一共还有十七两左右。
手里有了钱,她的心思也多了,最近正跟李大山商量加盖几间房子的事情。这山村盖房,黄土茅草以及木头都是现成的,而花费的无非是工钱以及吃饭钱。再加上些打置家具钱。十几俩银子,盖三五间屋子,不仅够,还很宽裕。
一家人吃了饭,累了一天也没有多话,草草洗漱完后,都早早的睡了。
第二日一早,张二娘又带着一家人出去砍柴。如此又过了一天,直到后院的木柴堆成个小山垛子后,张二娘才罢手。待柴垛子堆好后,她又拿蒲草编制的草帘子把它盖严实,防止下雨淋湿。
这一年到头的活计到了此时此刻才算是真正完工,可以彻底的休息休息了。
张二娘又开始捡起针线,继续赶制给柱子爷孙俩的棉袄。海棠无事,也开始研究自己的炒核桃栗子计划。
这一日天黑沉沉的,看着就要下雨。桩子没有出去玩。海棠缺个帮手,正好把他叫过来烧柴火。
前几日挖过来的细沙已经洗干净,细细的黄沙闪着金色的光,装了半个陶盆。
海棠记得前世村里人拿糯米炒制炒米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样的细沙。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拿过炒干货。
不管了,行不行动手了就知道。
海棠让柱子烧了锅,把黄沙倒进去炒热了,这才把早就备好的一盘栗子丢进去。
她拿铲子不停操动,就怕一个不注意把栗子糊了。
大山和张二娘在一旁看着,两人不约而同笑笑,虽然有些担心忧虑,但是也由着海棠闹腾,这一段时间海棠的胆大心细已经让他们没了二话。更何况这农家,别的没有,柴火多的是,就算要折腾,也有折腾的本钱。
空气里渐渐传来板栗的香味,海棠额头冒汗,不停嘱咐桩子要小火,千万别拿大火,不然这一锅栗子就白费了。桩子满口答应,越发小心。对于吃,他是毫无保留听海棠的。
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一锅栗子顺利出锅,热乎乎,香喷喷。
张二娘吃了一口,眼睛里闪着光,直道以后可以拿这个当节礼,省得再去糕点铺子里浪费钱了。大山也不住的点头。海棠自然是万分欣喜。
桩子连着吃了三五个,也高兴的不得了。嚷嚷着要把山上的栗子都搬回家里来。
只是乐极生悲,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心里惦记着吃的,这火烧的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这接下来的第二锅第三锅全都糊了。到第四锅的时候,海棠威胁他还不仔细些烧柴,这以后他是甭想吃栗子了。小家伙这才安静下来。一本正经的干活。
炒了一早上的栗子,才炒了半筛子,海棠的胳膊却已经酸的抬不起来了。她沮丧的想,这身子板还是太弱了,什么时候能够长出一身力气来啊?
下午吃了饭,张二娘帮着她炒制了两锅,张二娘不愧为站了几十年灶台的,只看了一早上,炒制的居然比海棠还好。她手长,常年的农家活又让她长了一身力气,因此炒起板栗也一点不见吃力。
海棠又如法炮制,炒了一锅核桃,还真别说,炒出来的味道真的是好的不得了。更妙的是,这核桃炒出来后,轻轻一掰,那皮就碎了,也省的她再操心工具的事了。
真是老天助我海棠笑的眼睛都弯了。仿佛这一锅锅的核桃板栗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只需她弯腰捡起就好。
第39章:山村新闻
下午张二娘也不做棉袄了,干脆帮着海棠来炒干货。到了晚上,核桃和板栗已经炒好大半个布袋。够吃个好长时间了。
张二娘这才罢手,一家人赶紧忙着做晚饭吃。
海棠吃饭的时候跟她娘商量,想拿这核桃和板栗去镇上铺子里看看,能不能卖出去,如果糕点铺能够收,那是最好了,也算是以后的一个长久生意。
张二娘这回很赞成海棠,也很有把握。两人等着这几天忙过去了,再一同到镇上问问去。
晚上天擦黑了,张二娘端着一陶盆炒好的干货给柱子家送了过去。
这板栗核桃刚刚炒出来,她也不想闹的人尽皆知。等到大家都会做了,这好生意也就不值钱了。
柱子又进山了,只剩老李头一个人在家,老人孤零零一个人,正在昏暗的灯下吃着晚饭。
张二娘叫了门,他忙过来开门。张二娘跟着进了院子,也不进屋,轻轻说了这干货的吃法。老李头接了东西,说了一堆夸赞海棠的话,直说海棠聪明,心思活泛,是个有本事的。张二娘见天色不早,也没有多话,让老李头别声张出去,就早早回去了。
如此两日过去,张二娘的棉袄总算做好,只是还没有送过去。而栗子和核桃也已经炒制了好几布袋了。
这一日一大早,天刚亮,清水村就传来个惊天的消息。村子不大,一会儿工夫这满村子的人都知道了,传的是沸沸扬扬。
原来这李癞子前几日去了趟县城,也不知道干了什么勾当,说是发财了。这不,这一大早就赶了马车回村,说是在镇上置办了个大院子,回来要把他一家老小接到镇上享福去,再也不当泥腿子了。
李癞子行事张扬,一路还请了人敲敲打打,生怕有谁不知道似的。等到把一家人接上了车,又把他那点家当装好了,这才又吹吹打打的离了村,往镇上去了。
一村的人目送马车的离开。海棠也跟着一起瞧热闹。村里人有羡慕的,也又嫉妒的,说什么话的都有,但大家算是一致松了口气。送走了这样一个瘟神,这以后清水村总算有太平日子过了。
石头媳妇拉了张二娘到一旁说着悄悄话,她压着嗓子道:“也不知道这李癞子是走的什么狗屎运,怎的就突然有钱置办大院子了?”要知道这镇上的大院子那也至少得三十两银锭子才能办个像样的。这李癞子能够有这份家财,这鬼都不信。
“这家伙不是好赌吗?说不准这钱还真是他赌来的呢”张二娘也饶有兴致的回道
“哎呀,赌博发财的事情,这还是头回听说,不输掉祖产已经不错了,你还能信这样的胡话?”石头媳妇一脸鄙夷,转而又笑逗张二娘。
“这话是这样,可这李癞子也不像是个能做成什么大事的”张二娘接着道,被笑话了,她也不恼。
“他啊”石头媳妇故意低了声音,凑到张二娘跟前咬耳朵“说不准在外头做了什么害人的勾当,才得了这些银钱。只怕这是祸不是福啊。”
张二娘听了这番话,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想了想,又觉得石头媳妇说的有道理。
两人同时想到李癞子那一副赖皮模样,不觉都生了一身恶寒。两人目光对视,仿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后怕。好似真亲眼见了龌蹉勾当似的。这回两人继续接着聊天,却是很有默契的换了话题。再不提李癞子一个字了。
看热闹的人群散了,三三两两或归家,或去田地里转悠。海棠跟着张二娘回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