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郎:“父亲明天就能发现。”

    “你父亲闲得无聊时才会翻我的箱子。”史瑶道,“他年前都没空翻箱倒柜。”

    三郎听她这样说,让大郎去把书籍拿过来,按照现在的地名标注。史瑶照着画一份,把三郎画的烧掉。正烧地图的时候,母子四人听到蓝棋的声音。

    大郎走到门口,就听到杜琴问蓝棋,太子妃忙完了没。

    “有事?”大郎问道。

    杜琴:“椒房殿来人了,请三皇孙过去一趟。”

    “我?”三郎跑出去,“祖母只召我一人,不是我们仨?”

    杜琴:“来人是这样说的。”

    “不是云圆?”史瑶走出来。

    杜琴:“是个脸生的女官叫苏方。”

    “此人和宣室黄门郎苏文有何关系?”大郎问道。

    史瑶笑道:“你问杜琴,杜琴哪里知道。蓝棋,今日谁随殿下出去的?”

    “党帛和闻笔。”蓝棋道,“莘墨和翟砚在长信宫。”

    史瑶:“让莘墨随三郎过去,翟砚去查查苏文和苏方。”

    “母亲,天快黑了。”三郎道,“父亲快回来了,孩儿等父亲回来和父亲一起去。”

 第84章 全才三郎

    史瑶沉吟片刻; 往正殿去,待苏方随小宫女进来就问:“母后找三郎何事?”

    “启禀太子妃; 皇后偶感风寒; 请三皇孙过去给皇后瞧瞧。”苏方低头回禀。

    史瑶、蓝棋等人齐刷刷看向三郎。三郎不禁后退一步; 食指指向自己; 脸上有震惊有无语还想笑; 别提多复杂。史瑶直觉不好,就听到,“母亲,孩儿不去!”

    苏方猛然看向三郎,仿佛不敢相信刚才的话是他说的。

    史瑶不禁扶额,“只是让你去看看; 又不是让你抓药。”走到三郎身边; 拉起他的手,“别怕; 母亲陪你去。大郎,二郎,在宫里等你们父亲,我们去去就回。”说话间使劲握住三郎的手,警告他别不懂事; “蓝棋; 备车。”

    蓝棋看一眼小主子; 应一声“诺”就下去吩咐。

    母子俩一路无话。到椒房殿大门口; 三郎脚一顿; 仰头望着史瑶,可不可以不进去?史瑶二话不说,弯腰抱起三郎。三郎浑身一僵,下意识推史瑶的肩膀,满脸写着,母亲,你干什么?孩儿都七岁了。

    史瑶瞪他一眼,朝他屁股上一巴掌,你给我老实点。

    三郎整个人僵住。史瑶到皇后卧室内才放下三郎。靠在凭几而坐的皇后见三郎小脸通红,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三郎这是怎么了?”

    “这孩子不愿意过来。”史瑶道,“进门时还想跑,儿媳给了他一巴掌。”

    皇后想问为什么,见三郎低着头不可吭声,“你打他作甚。”

    “他不懂事。”史瑶怕苏方是皇后的心腹,什么都对皇后说,便先下手为强,“早上太子让三郎给他把脉,三郎说他不是医者,让太子宣太医。”说话间,拉着三郎坐在榻边,“还说什么他只看过几页医术,碰巧知道丹砂有毒,不会开方抓药。这不,听母后找他,怕露怯,怕母后失望,就不愿意来。”

    皇后笑了,正想开口,不禁咳嗽两声,随即又轻咳一声,清清嗓子,才说,“我还当什么事呢。”冲三郎招招手,“到祖母身边来。”

    三郎抬头看皇后一眼,嘟着嘴,小脸上写满不开心,坐着一动不动。

    史瑶朝他背上一巴掌,打的三郎一趔趄。皇后吓一跳,拔高声音,“你又打他作甚?咳咳…咳咳咳……”倾身抱起三郎,“痛不痛?别怕,三郎还小,三郎看错了,祖母也不会怪三郎。”

    “可是孙儿会怪自己啊。”三郎抬头看向皇后,委屈又害怕。

    皇后瞬间后悔令苏方去找他,忙说,“没事,没事。”安慰三郎,“我是听皇上说三郎会把脉,祖母才想让三郎给我把把脉,看看和太医诊的是不是一样。”

    “号脉孙儿会。”三郎道,“可是孙儿号不准。”

    皇后看向史瑶,“号不准?”

    “母后有所不知,三郎只给父皇看过。”史瑶信口胡诌道,“殿下和儿媳近两年没怎么生病,底下人不舒服也不敢让三郎给他们看,三郎比旁人多看几本医书,也没机会给人看病。”

    三郎忙说:“母亲说得对,孙儿只能分辨虚弱还是不虚弱。”

    “你祖父的病?”皇后迟疑,对史瑶说,“皇上说三郎会把脉啊。”

    史瑶佯装很是不好意思,道:“父皇没说三郎没把出来?三郎是通过父皇说他头晕多梦,还吃了神丹断定父皇中毒。”

    “是吗?”听说刘彻身体不适,皇后去探望他,刘彻见到皇后就夸三郎厉害。今日一早皇后感觉喉咙痛,就宣太医给她查看,晌午喝了药也没用,身边人就对皇后说,请三郎来给她看看。皇后仔细回想刘彻说过的话,刘彻好像真没说过,他中毒是把脉查出来的。

    史瑶见皇后脸色变来变去,不禁腹诽,你们城里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怕死,面上继续很抱歉的样子,“是呀。母后。”停顿一下,又说,“既然三郎来都来了,三郎,给你祖母看看。”

    “母亲,祖母的病无需把脉啊。”三郎很是无奈地说,“孩儿听祖母说话,便知祖母喝几副药即可痊愈。”

    皇后眼中一亮,“听我说话就知道?三郎很厉害啊。”

    三郎很想翻白眼,“孙儿知道祖母得了风寒,是苏方说的。孙儿有次着凉,喉咙不舒服,咳嗽,鼻子还不通气,也没什么胃口。孙儿听祖母说话,感觉和孙儿那次一模一样,是这样吗?”

    皇后连连点头,道:“对,我现在和三郎说得一样。”

    “孙儿那次是喝太医开的药痊愈的。”三郎胡诌道,“孙儿现在还没学开药,祖母还是得宣太医给祖母看看。”

    皇后:“太医开的药没用。”

    “孙儿那次四天痊愈。”八月十五宫中家宴,三郎见到皇后还好好的,便故意问,“祖母已病了四日?”

    皇后顿时意识到她着急了,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还,还没那么久。”

    史瑶见状,搁心底嗤笑一声,道:“不如再换个太医看看?”没容皇后说话,又说,“儿媳令人去宣太医?”

    “不,不用了。”皇后道,“我再喝一天药,没什么用再宣太医。”

    史瑶心底冷笑,面上关心道:“母后,天色已晚,儿媳明日再带三郎来看母后?”

    皇后往外看一眼,窗外已暗下来,“不用,不用,只是风寒,又不是大病。三郎明日还得跟老师学文习武,就别过来了。”

    史瑶心想,你老既然知道不是大病,还派人去找三郎?

    “儿媳过来就不带他了。”说着话,史瑶站起来拉一下三郎,“母后,儿媳告退?”

    深秋夜凉,皇后也怕三郎着凉,便说:“快回去吧。我没事。”

    史瑶拉着三郎慢慢退出去。到长秋殿,史瑶就看到太子在廊檐下站着,“殿下等妾身和三郎?”

    太子不答反问:“母后病得很重?”

    “只是风寒。”史瑶拉着三郎步入正殿,把她和皇后说的话大致说一遍,随即就问,“背上还痛不痛?三郎。”

    三郎:“早就不痛了。”

    “三郎怎么了?”太子忙问。

    三郎瞥一眼史瑶,就对太子说史瑶打他,“祖母只是得了风寒,太医都给祖母看过了,还让孩儿去看,简直多此一举,孩儿不想理祖母,母亲就打孩儿。”

    “这就是你不对了。”太子道,“你祖母为何让你过去?是因为相信你的医术。即便今日找你的人不是你祖母,是个农夫,你也不应当不理他。”

    三郎眉头紧锁,道:“父亲,孩儿都说了,孩儿不想当太医。”

    “这和当不当太医是两回事。”太子道,“你祖母把你当成医者,孤知道你心中不痛快,你完全可以好好同你祖母解释。”停顿一下,又说,“你母亲和你祖母解释,你医术不精,你祖母有怪你吗?”

    三郎瘪瘪嘴,道:“没有。”

    “下次再这么不懂事,你回来向我哭诉,我也得揍你。”太子面无表情道。

    二郎忍不住说:“还有下次?”

    “没有下次!”三郎说着话看一眼太子,“从今往后,孩儿不要再看医书。”

    太子虽然不知三郎来历不凡,但他知道三郎很孝顺,“不看就不看吧。下次孤生病就宣太医。”指着大郎和二郎,“你俩也一样。”

    “太医医术不行啊。”二郎道。

    三郎瞪一眼二郎,“你闭嘴!”

    “我,我说错了?”二郎下意识找身边的大郎。

    大郎无奈地叹气:“你还是别说话了。母亲,用饭吧。”

    “那我们去洗手。”二郎拽着大郎就往外去,到了廊檐下就小声问,“我到底说错什么了?三郎从未冲我发过火。”

    大郎对着星空翻个白眼,“父亲故意激三郎,你还跟着说太医不行。三郎不吼你吼谁?”

    “所以三郎刚才说的是气话?”二郎问。

    大郎瞥他一眼,就命宫人打水。

    史瑶再次抱起气鼓鼓的小儿子,“下次休沐日,去宣室看望你祖父时,提醒一下你祖父,别见谁都说你医术高明。”

    “祖父会听孩儿的吗?”三郎偷偷看一眼太子。

    太子看到他的小动作,摇头笑了笑。拍拍史瑶的胳膊。史瑶道:“不听你的,你可以撒泼打滚,胡搅蛮缠啊。反正你现在七岁,又救过你祖父,你祖父不会跟你计较的。”

    “撒泼打滚?!”三郎不敢置信地问道。

    史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听过这句话吗?”

    三郎想象一下,自己在宣室哭着喊着打滚,不禁打个寒颤,“不要!”

    “那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你看病。”史瑶道,“你现在七岁,还可以说自己尚且年幼,再过几年就不能拿年龄小当借口了。先别急着解释,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以后真就不看医书了?”

    三郎很不放心宫中太医,不看医书不给家人看病是不可能的。

    “那就是还会看。”史瑶笑道,“你祖父病了,你还得去给你祖父诊脉吧?你祖父那个人,知道自己的孙儿很厉害,能忍住不显摆吗?”

    太子洗洗手,走过来,“父皇恨不得昭告天下。”

    “那,孩儿听母亲的吧。”三郎深吸一口气,为了日后的清静,豁出去了。

    史瑶笑道:“别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放下他,拍拍他的脑袋,“快去洗手。”

    饭后,三个小孩回到永寿殿,史瑶和太子出去遛弯消食。宫中安全,禁卫随处可见,太子就没让人跟着他们,小声说:“你这几日没事多去母后那里看看,直到母后痊愈。”

    “妾身也是这样想的。”史瑶道,“三郎会医术这事,别人问起殿下,殿下也要说三郎只懂皮毛。”

    三郎一向懂事,今天都说出不想理皇后的话,太子便知道三郎很不喜欢被人当成医者使唤来使唤去,笑道:“这一点你大可放心,三郎才七岁,孤也舍不得他到处去给旁人看病。”

    史瑶“嗯”一声,便问:“曲辕犁送到军中了?”

    “送过去了。”太子说着,一阵凉风吹来,“我们回去吧。”

    史瑶抬头看一眼,“明天要变天啊。”

    “这几日都不会有雨。”太子看一眼满天繁星,就拉着史瑶回长秋殿。

    翌日,果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早饭后,太子去忙他的,史瑶把三个儿子送走,就把蓝棋叫到殿内,“查到苏文和苏方了吗?”

    “查到了。太子妃昨日走后,翟砚就去查了。”蓝棋道,“去年永巷放出去一些人,后来又补一些年龄小的,苏方就是那时进来的。按理说苏方入宫堪堪一年是不可能在椒房殿当差。

    “苏方和苏文同姓苏,太子妃觉得很巧,翟砚昨日查的时候便直接找和苏文较熟的人打听,立刻打听到苏方是苏文的堂妹。最初苏文是想把苏方弄去宣室,宣室那边暂不缺人,就托人把苏方送到了椒房殿。”

    史瑶乐了,“宫中个个是人才啊。”话音一落,蓝棋脸色变了。史瑶顿时笑出声,“难不成说你笨,你才高兴?”

    “太子妃……”蓝棋苦笑道。

    史瑶:“不调侃你了。母后知道吗?”

    “皇后知道。”蓝棋道,“皇后向来谨慎,不查清楚,皇后不会用的。”

    史瑶叹气道:“你的三个小主子不喜欢苏文,你知道吗?”

    “奴婢听过二皇孙说过,苏文和常融,还有一个谁婢子忘了,都是擅搬弄是非的小人。”蓝棋抬眼看一下史瑶,“太子妃是想先从苏方入手?”

    史瑶摇头叹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

    “那太子妃是怎么想的?”在蓝棋看来,她主子不可能无缘无故提到三个小主子不喜欢苏文。

    史瑶:“借刀杀人听说过吗?”

    蓝棋愣了愣神,随即笑了,“婢子懂了。”

    “那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刀吗?”史瑶问。

    蓝棋思索一会儿,摇了摇头,“婢子愚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史瑶道,“反过来……”

    蓝棋恍然大悟,不禁心生佩服,“婢子现在懂了。”

    “去吧。”史瑶笑道,“这件事办成了,看上哪个禁卫,直接来同我说,我给你保媒。”

    蓝棋的脸刷一下红了,也没行礼,直接转身出去。

    史瑶摇头笑了笑。

    太子说,最近几日都没有雨。三天后,上午,太子去宣室时,天气极好,走时也就没带蓑衣。然而,和刘彻一起出了皇城,变天了,晴转阴天。

    傍晚,太子从郊外回来的时候也没有要下雨的迹象,太子和刘彻就没拐去博望苑去拿雨伞和蓑衣,以致于半道上天空飘起小雨,太子和刘彻只能淋着回来。到长秋殿,太子的头发都湿了。

    史瑶命人去烧热水,太子沐浴时,便听到房顶啪嗒啪嗒响,便高声问:“阿瑶,外面是不是下大了?”

    “是呀。”秋雨阴冷,淋着雨很容易生病,史瑶正在外间吩咐闵画准备姜汤。听到太子的声音,史瑶走进来道,“下了也好。庄稼都收家里了,这场雨过后,正好犁地种小麦。”

    太子:“孤回来的路上父皇也是这么说的,看到突然下雨,父皇没生气还挺高兴。对了,父皇说,他明日就命人把水车图送到东南一带。你把图找出来,孤明日给父皇送过去。”

    翌日,雨继续下,史瑶劝太子雨小了再去,太子看了史瑶一眼,就命内侍去拿蓑衣。

    史瑶望着太子的背影叹了一口气,忍不住对三个还没去长信宫的儿子说,“你们快点长大,你们父亲身上的担子也轻松一些。”

    “儿子也想长大。”大郎道,“孩儿恨不得一觉醒来到弱冠之年。”

    二郎弱弱道:“我不希望欸。”

    “你希望自己一直是个小孩,被父亲和母亲抱在怀里。”大郎瞥他一眼,就对史瑶说,“母亲,舅公领我们仨去挑了三匹小马,三郎说马蹄上要有马掌,你记得和父亲说一声。”

    史瑶看向三郎:“什么是马掌?”

    “装在马蹄上的。”三郎道,“母亲不知?”

    史瑶:“是不是就像在牛鼻子上穿孔?”

    “母亲,马掌装在马蹄上,马感觉不到痛的。”只看史瑶的脸色,三郎也能猜到她在想什么,“不用心疼马,装上马掌是保护马蹄。阿兄,你去画出来,我好讲给母亲听,母亲才好告诉父亲。”

    二郎弱弱道:“我没见过。”

    “你——”大郎瞪着眼睛看向二郎,突然想到,“我也没见过。”

    二郎哼一声,“那你还好意思瞪我。”

    “他是好意思。”三郎道,“明朝时的马都有马掌。”

    二郎张了张嘴,突然想到:“我以前只是个木匠。”

    “是呀,三郎。”史瑶道,“明朝后期民不聊生,二郎是个木匠,每天都不见得能吃一顿饱饭,就算有机会接触到马,也是想那匹马能卖多少钱,能买多少粮食。”

    二郎点头:“母亲说得对。”

    “你还真好意思接。”大郎无语,“三郎,你赶紧画出来,我们该去长信宫了。”

    三郎深深地看了二郎一眼,才去偏殿。

    史瑶见状,眼皮一跳,忍不住打量一番二郎,“你以前真是个木匠?”

    “母亲何出此言?”二郎问道。

    史瑶:“三郎刚才看你那一眼很是意味深长啊。二郎,我给你个机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孩儿以前就是个木匠。”二郎道,“母亲,孩儿要的木头上林苑都快送来了。”

    史瑶:“三郎还懂医术呢。可他其实是个皇帝。”

    “你就坦白吧。”大郎道,“母亲不会嫌弃你的。”

    史瑶忙问:“二郎上辈子出身不好?别担心,你母亲上辈子也只是个平头百姓。”

    “噗!”大郎笑喷,别有深意地说:“母亲,他的出身很好很好。”

 第85章 知道真相

    史瑶试探着说:“王公贵族?”

    “是的; 是的。”二郎忙不迭道,“孩儿以前姓朱。”

    史瑶猛地睁大眼; 不敢置信地问:“你是朱元璋的孙子?”

    “不是孙子,是后人。”二郎说着,停顿一下,“孩儿是庶出。”

    史瑶恍然大悟:“这就难怪了。是不是你嫡兄和嫡母怕你日后有出息,故意打压你,不让你进学堂?”

    “是呀,是呀。”二郎想也没想就说; “母亲真厉害!”

    史瑶眉头紧蹙,看向二郎; 二郎下意识抓住大郎的手。史瑶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二郎心中一凛; 拽着大郎就往外跑,边跑边回头朝史瑶吼道:“母亲,孩儿快迟到了; 孩儿得去长信宫; 回来再说。”到偏殿,拉着三郎就走。

    三郎连忙把画到一半的马掌收起来; 穿上蓑衣就问:“出什么事了?”

    “他又犯蠢了。”大郎鄙视二郎; 无奈地说,“到长信宫再说。”

    兄弟三人到了长信宫; 老师已等候多时; 三郎只能等中间歇息时问。巳时一刻; 老师让三个小孩歇息一刻。三郎拿出藏在怀里的纸,一边画马掌,一边对大郎说,“说吧。”

    大郎把史瑶和二郎说的话大概叙述一遍,就说:“他回答的太快,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母亲不信,咱们中午回去,母亲一定会审咱们。”

    “不承认就好啦啊。”二郎道,“我上辈子又没三郎有名,也不是最后一个皇帝,明朝又有那么多皇帝,母亲猜不出来的。”

    三郎:“不见得。在我之前可没几个皇帝会做木器,还做的不错。”

    “不如这样,母亲猜到二郎是皇帝,二郎就坦白。”大郎道,“如果母亲认为二郎是王爷,二郎顺着母亲的话说。说的时候别慌,不然你抵死不认,母亲也不会放弃。”

    二郎摇头,“不行的。我一看到母亲似笑非笑,看穿一切的样子,就忍不住慌啊。”

    “别说你,我也紧张。”三郎道,“咱们都不清楚母亲知道多少。”看向大郎,见他没否认,继续说,“母亲也从未说过她前世是做什么的。”

    二郎疑惑,“不是个画师么?”

    “除非必要,你见过母亲画画吗?”三郎问。

    二郎摇头。

    大郎:“画画对母亲来说极有可能像三郎会医术,觉得有趣才学的。”

    “说得对。”三郎道,“母亲生活的地方和咱们完全不一样,阿兄比大兄晚几百年,我又比阿兄晚,母亲极有可能比我晚几百年。中间这几百年发生了多少事,又出现多少东西,我们一无所知。”

    二郎:“所以你俩才怕母亲?”

    “你不怕?”三郎反问。

    人对未知的东西是最恐惧的。二郎也怕,只是他和他兄弟怕的不一样。二郎怕史瑶嫌弃他,怕史瑶知道他前世很蠢,以后不再疼他。可是,他更怕每天被史瑶盯着。二郎犹豫一会儿:“我听你俩的。”

    再说史瑶,她是觉得二郎没说实话。

    木匠和医术不一样,看几本医书,跟太医多聊几次,多病几次就能自己开药。天才木雕师,不经过千百次练习,也不敢像二郎第一次雕东西就要雕大郎。

    史瑶清楚这一点,在二郎说他是木匠时,史瑶深信不疑。二郎说他姓朱,又说他是庶出,偏偏大郎又说二郎出身很好很好,史瑶心想,难不成二郎是皇帝的儿子?

    二郎真是明朝某个皇帝的儿子大可直说,犯不着遮遮掩掩啊。史瑶想不通,随即想到三郎是皇帝,难不成二郎前世也是皇帝?

    史瑶听说过明朝皇帝不务正业,建豹房,还有什么让宫女扮成商人。独独没听说过哪个皇帝会做木器。思来想去,不知不觉到了午时。

    太子没使人回来,史瑶也没令人去找太子。太子在宫里还不回来用午饭,只有一个可能——在宣室。

    太子是在宣室,不过,宣室内除了皇帝和太子,还有大司农以及几位懂农事的小吏。国库空虚,刘彻想增赋税,又怕逼得农民揭竿而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