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家个个是皇帝-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是在宣室,不过,宣室内除了皇帝和太子,还有大司农以及几位懂农事的小吏。国库空虚,刘彻想增赋税,又怕逼得农民揭竿而起。
刘彻看到曲辕犁,就打算宣大司农。因太子说还有一个东西,刘彻便打算再等等。昨日和太子看了水车,刘彻回去的路上就想,如何把曲辕犁和水车迅速推广到各地。早朝后,刘彻就把大司农留下。
宣室内众人论事时,杜琴前来询问史瑶,晌午吃什么。外面还飘着夹着冷气的小雨,史瑶沉吟片刻,便吩咐杜琴,做些热汤。
午时四刻,三个小孩归来。史瑶命宫人摆饭,姜汤肉丝面是主食。三个小孩看到冒着热气的面条,顿时觉得全身暖洋洋的,洗了手就拿起勺喝面汤。
史瑶令宫人去用饭,待屋里只有母子四人,才慢悠悠道:“二郎上辈子也是皇帝?”
“噗!”大郎和三郎慌忙捂住嘴。反应不及他兄弟的二郎眨了眨眼,意识到史瑶说什么,猛地睁大眼,结结巴巴道:“母,母亲,孩儿……”
史瑶看似淡定,心中一点也不淡定,放下箸,扫一眼大郎和三郎,目光停在二郎身上,什么也没说,静静地等着二郎开口。
二郎扯一下三郎的衣裳,快帮帮我啦。三郎咳嗽一声,好奇道:“母亲怎么猜出来的?”
“出身很好很好。”史瑶盯着二郎说,都不带看大郎和三郎一眼,“又姓朱。”
二郎被史瑶看得想心儿颤,“母亲,孩儿不是有意隐瞒。”
“那就是故意的。”史瑶道。
二郎下意识想点头,继而一想,“不是的,孩儿怕母亲嫌弃孩儿。”
“你们是我生的,我有何资格嫌弃你?”史瑶反问。
二郎仔细想想,他母亲说得对,又戳一下三郎,要不要说啊。
三郎看他一眼,随便你。
“母亲,孩儿,咳,孩儿是明朝那个木匠皇帝。”二郎咬咬牙一口气说完,就看着史瑶,端是怕史瑶露出厌恶神色。
史瑶眉头微蹙,疑惑道:“明朝有个木匠皇帝?二郎,都到了这个时候,你还瞒我?”
“咳!”大郎忙捂住嘴巴,压下嘴里的面条,迫不及待地问,“母亲不知道二郎?”
史瑶:“我知道二郎,我儿子。”
“母亲……”三郎叹气道,“现在不是说笑的时候。”
史瑶点了点头。
二郎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史瑶吓一跳,慌忙问:“怎么了?”
“母亲不知道,不知道我……”二郎“哇”一声大哭起来。
史瑶傻了。回过神就扯一下三郎的衣裳,三郎起身坐到大郎另一边,把位子让给史瑶。史瑶伸手把二郎抱怀里,“别哭了,别哭了,都怪母亲以前没好好看书,连二郎都不知道——”
“母亲知道三郎。”二郎泪眼模糊,哽咽道,“才不是因为不好好读书。”
史瑶噎着了,“明朝有很多皇帝,我——”
“清朝也有很多。”二郎打断她的话。
史瑶不假思索道:“三郎最有名。”
“是呀,三郎最有名。”二郎带着哭腔说,“三郎还是明君,孩儿不是。”
史瑶连忙解释,“历史上能称得上明君的不多,我能一下猜到三郎也是因为这一点。”说着,一看二郎哭的更凶,倍感头疼,“母亲错了好不好?”
“母亲没错,是孩儿无能……”二郎说着说着眼泪又飙出来,“孩儿一直担心母亲知道孩儿是个昏君会看不起孩儿,会对孩儿很失望。”抬手抹一把眼,“今日才知道孩儿连个昏君都不如,呜呜呜……”
史瑶好气又想笑:“不是昏君不好吗?难得你想当昏君?”
“当昏君母亲一定知道孩儿啊。”二郎道。
史瑶服了,转向三郎,“你二哥上辈子是谁?”
“母亲真没听说过木匠皇帝?”三郎有些不信,“他做的木器挺有名的。”
史瑶:“也许知道,但是我死之前几年工作很忙,忘了。”
“母亲上辈子果然不止十六岁。”大郎道。
史瑶脸色微变,“别想岔开话题,三郎你说。”
“母亲知道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三郎道,“他就是崇祯同父异母的兄长。”
史瑶:“我知道崇祯。”
“母亲知道孩儿以前的弟弟?”二郎睁大眼,“那母亲都不知道孩儿?呜呜……呜呜呜呜……”
史瑶心累,“你再哭,我陪你哭了啊。”
哭声戛然而止。二郎默默流泪。
史瑶拿起汗巾,给他擦干净,“我不知道你是谁不好吗?你想怎么说都行。”
“三郎知道啊。”二郎道,“孩儿不敢骗母亲啊。”
史瑶:“你已经骗了我七年。”
“好像是的。”二郎说着,忽然想到,“孩儿担心了七年,到头来是白担心了,哇呜……”
大郎脑壳痛:“你没完了是吧?真当自己七岁呢?还吃不吃了?”
“我都这么难过了,你……”二郎突然想到,“母亲知道大兄以前是谁吗?”
史瑶想也没想,“是个将军——”猛然看向大郎,大郎脸色骤变,“你也是皇帝?!”
“我不是!”
母子两人同时开口。
史瑶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找回自己的声音,“你真是皇帝?”
“不是!”大郎瞪一眼二郎,我一定要打死你个蠢货!
二郎吓得往史瑶怀里缩,怯怯地说:“我没讲。”
“大郎是哪朝的皇帝?”史瑶问道,“等等,这么说来你们仨都是皇帝?三郎是明君,二郎说他是昏君,你该不会是暴君吧?”
大郎浑身一震。
史瑶瞠目结舌,想问他是谁,猛然想到大郎曾提到高句丽,流求,试探着说:“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这首诗是你以前写的?”
第86章 努力造人
大郎脸色煞白煞白; 仿佛天塌了一般。
三郎长叹一口气:“是他写的。”
“大兄还会写诗?”二郎第一次看到又狂又傲的大郎露出害怕神色; 很是稀奇。随后一想; 很是不对; “母亲还说自己没好好看书,不知孩儿是谁,可你都会背大兄的诗?!”
三郎:“阿兄,你少说两句吧。”
“你真是他?”史瑶望着大郎艰涩道。
大郎“嗯”一声,却不知该说什么,犹犹豫豫道:“母亲……”
“母亲以前很喜欢大兄?”三郎瞧着气氛不大对,开口道,“这首诗和大兄的其他诗相比不是很; 不甚出名,孩儿听母亲说出来才有些印象。”
史瑶看了看大郎; 又看看眼睛鼻子通红的二郎; 沉吟片刻; 道:“二郎,不准哭了啊。想哭也得等我把话说完。”
“不,不哭了。”二郎吸吸鼻子; 可怜巴巴望着史瑶等她说。
史瑶顿时觉得脑壳痛; 道:“我上学的时候书上没有那首诗,我的老师讲‘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时曾提到过; 这首词借鉴我刚才念的那首诗。好像还有一个人; 也曾借鉴过大郎的那首诗。
“我们都很好奇那是怎样一首诗; 老师就把那首诗写下来,我顺手抄了下来。每次背书时,顺便念几遍,才能记到现在。”说完,看向二郎,“还哭吗?”
“母亲说的另一个人叫秦观。”三郎仔细回想,“他有一首词很是有名,孩儿忘了是上阙还是下阙,最后一句如果孩儿没记错,正是‘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二郎惊呼道:“这是借鉴?明明就是抄袭。”
“还怪我不知道你是木匠皇帝吗?”史瑶问。
二郎摇了摇头,很不甘心,看向大郎,“你又是带兵打仗,又是修河,怎么还有空作诗?”
“那首诗不过是我以前一时感慨之言。”大郎仔细回想,也没想出是何时作的,“就像我说这碗面很好吃——”一看二郎瞪着他,不禁皱眉,“你又怎么了?”
三郎乐了,搂着大郎的肩膀,“你一时感慨,他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啊。你也少说两句吧。小心他又哭给你看。”
“再哭我揍他!”大郎瞪一眼二郎,“堂堂男儿,比柔弱女子还会哭,吃过饭我让你哭个够!”
史瑶揉揉额角,道:“吃饭把。”说着话把二郎放在席上。
“吃饭?”三郎愣了愣,“现在就吃饭?”
二郎跟着问:“母亲真没听说过我的名?”
“你弟弟比你有名。”史瑶真不想说实话,她更不想骗二郎,因为她确实不知,“我上学用的历史书上没有提到你是木匠皇帝。”
二郎脸色变了,瘪瘪嘴又想哭。
三郎赶在他的眼泪出来之前问:“母亲知道魏忠贤吗?”
“知道啊。”史瑶想也没想,“我家乡有很多关于魏忠贤的话本。”想说电影电视剧,解释起来麻烦,“有《英雄》,有《龙门客栈》,还有《绣春刀》等等。”说完意识到不对,大郎和三郎忍着笑,二郎又哭了,“我又说错了?”
二郎擦擦眼泪,哽咽道:“母亲,魏忠贤就是孩儿身边的大太监。”
“我记得他是朱由检身边的太监啊。”史瑶皱眉道,“等等,每次话本开头都写着,天启年间,所以天启是你……”
二郎点点头,想哭又想笑,“谢谢母亲还知道天启。”
“噗!”三郎再也忍不住,“母亲就别说了,再说下去阿兄能哭到天黑。魏忠贤是朱由检处死的,孩儿不猜也能想到,话本开头是天启年间宦官专权,魏忠贤云云。紧接着是崇祯元年,崇祯怎么怎么着魏忠贤,是不是?”
史瑶回想一下,“大多数是这样。”
“所以孩儿在整本话本里只出现在开头?”二郎不敢置信地问,“还只有两个字?”
大郎笑道:“看起来是的。”
“你不准笑!”二郎指着他,“都怪你和母亲说我出身很好很好,不然母亲也不会知道我以前是皇帝。”
大郎:“不是你自己多嘴,母亲怎么可能会怀疑你不是木匠?你别多嘴,母亲也不会猜到我以前是皇帝。”
“你还知道你们以前是皇帝?”史瑶脑壳痛,“看看你们仨,二郎鼻子眼睛通红,三郎坐没坐相,大郎你跟个斗鸡似的,有点皇帝样?”
三郎松开大郎坐直。大郎低眉垂眼。二郎看看他俩,哼一声,拿起汗巾擦擦眼泪,鼻涕跟着出来了。
史瑶顿时觉得她养了三个熊孩子,起身走到门口,冲西偏殿喊,“阮书,打盆水来。”
阮书早已打好一盆热水,一听史瑶喊她就端进来:“婢子刚刚听到二皇孙嚎啕大哭,出什么事了?”
“犯错了,我数落他呢。”史瑶努努嘴,“盆放下,让他自己洗。”
二郎洗干净,就让阮书把水端出去,随后就说:“母亲——”
“饭菜快凉了。”史瑶上午就有感觉二郎上辈子不简单,虽然没怀疑大郎,她潜意识认为二郎和三郎特别,大郎也不是普通将军,听到大郎承认,史瑶倍感意外的同时又觉得理所当然,“你们不饿我还饿呢。”
三郎看了看两位兄长,又看看史瑶,见她很淡定,“母亲不会以前就猜到了吧?”
“没有。”史瑶夹一点菜。
三郎:“母亲真没什么想问的?”
“想问?”史瑶认真想想,“历史上说你原本意属十四皇子胤祯,老四胤禛能上位是改了诏书,是不是真的?”
三郎眉头紧锁:“当然不是,母亲听谁说的?”
“说的人有很多。我猜也不是。”史瑶道,“你熟读史书,应该知道扶苏的死,真想传位于十四,不可能让他当什么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让带兵出征。”
大郎忙说:“母亲且等等。母亲是不是说错了,母亲口中的老四和十四不是同一个人吗?”
“他上辈子生的儿子太多,名不够用,只能取同音字。”史瑶笑着打趣。
三郎的脸刷一下红了。
大郎啧啧称奇,“你居然会脸红?你上辈子到底生了多少?”
“有人统计过。”史瑶轻咳一声,“总共有——”
三郎慌忙道:“母亲,饭菜凉了。”
“好好好,我不说,我不说成了吧。”史瑶道。
二郎上上下下打量一番三郎,就转向史瑶,“母亲真偏心,连阿弟有几个孩子都知道。”
“真不是我偏心。”史瑶笑道,“你阿弟以前的那群儿子个个是人中之龙。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比你最喜欢的四叔父强。”
三郎很是不好意思:“没有那么夸张。”
“二郎,你的那个大侄子也挺厉害的。”史瑶想起二郎以前说的话就想笑,“他登基后搞个高薪养廉的法子,好像还废除了贱籍。几百年过去了,我家乡的人提到清朝好皇帝,先说三郎,其次说老四。不过,每次提到勤政的皇帝,最先说的是三郎上辈子的儿子。”
三郎不由得人笑了,又有些不好意思,“那孩子……”
“孩子,别美了,吃饭吧。”史瑶道,“二郎,大郎的事我知道的也不多,多半是道听途说。”
二郎瘪瘪嘴,不甘心,“孩儿也想母亲道听途说孩儿的事。”
“你的事迹少,我认为还是因为你没他俩活的久。”史瑶道,“像三郎上辈子活了快七十岁,大郎——”
大郎:“孩儿就算五十。”
“你才二十出头。”史瑶倾身捏捏二郎的小脸,“别不高兴了。以后大郎再说你笨,你就说没他活得久。”
二郎大喜,“谢谢母亲提点。”
大郎瞥一眼二郎,嗤一声继续喝汤吃面。
二郎见他低着头,冲他扮个鬼脸,才继续吃。
史瑶见状,假装什么也没看见。饭后史瑶就把仨孩子赶去偏殿。偌大的殿内剩下她一人,史瑶望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听到隐隐传来的童音,有些哭笑不得。
晚上,史瑶沐浴后,看到太子坐在榻上,靠着凭几在看书,“殿下不累?”
“现在还不困。”太子道。
史瑶走过去,抽掉他手中的书,“既然殿下不困,咱们做点事吧。”
“何事?”太子挑眉问道。
史瑶眼珠一转,道:“再生个孩子吧。”
“啊?”太子以为没听清,“再说一遍?!”
史瑶站起来绕过他,“不愿意就算了。”
“愿意,愿意。”太子伸手一拽,把人拽到怀中。
翌日清晨,太子醒来看到史瑶还在睡,掖掖被角,蹑手蹑脚走到外间喊内侍进来伺候。随后太子到正殿把昨日当值的几人叫到殿内,“蓝棋,昨天没出什么事吧?”
“没,没有啊。”蓝棋想了想,很肯定,“没有。”
有一次太子和史瑶聊到孩子,史瑶曾说过三个儿子很能闹。昨晚主动提到再生一个,太子盯着蓝棋,“真没有?”
“二皇孙哭了算吗?”蓝棋试着问道。
太子肯定道:“又和大郎打架了?”
“好像是。”蓝棋道,“阮书说二皇孙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太子妃抱着二皇孙哄。”
太子揉揉眼角,不禁嘀咕,“孤就知道又是他们闹了,阿瑶想再生一个乖巧的。”
“殿下说什么?”蓝棋没听清楚。
太子摆摆手,“没事,你们退下吧。等一下,太子妃今日累了,别去打扰她。”
“诺。”蓝棋应一声,带人慢慢退出去。
卯时五刻,兄弟三人来到长秋殿,见殿内只有太子一人,很是意外。得知史瑶没起来,二郎关心道:“母亲病了?”
“是呀。”太子想数落他,话到嘴边转个弯,“你们昨日气的。”
二郎:“孩儿昨天——”
“那让三郎去给母亲看看。”大郎打断二郎的话。
三郎跟着说:“好啊。父亲,孩儿现在就去。”
“去吧。”太子接道。
三郎不动了。他和大郎上辈子都有许多女人,稍稍一想就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也只有二郎个懒得动脑子的才会认为一夜之间,史瑶就病得起不来,“孩儿饿了,饭后再去吧。”
“大兄……”二郎冲大郎眨了眨眼,母亲没生病啊。
太子瞧见二郎的小动作,叹气道,“趁着饭菜还未做好,孤和你们说一件事。”
“父亲直说便是。”三郎刚才进来发现太子脸上没有一丝笑意,便知道太子有事,没想到和他们有关。
太子:“我和你母亲商议过,打算再生一个。你们知道孤是什么意思吧?”看向大郎。
史瑶不知道大郎前世身份的时候,大郎还可以和三郎商议一下,把皇太孙之位让给他。现在史瑶知道了,大郎想起上辈子最后几年干的荒唐事,万万不敢和史瑶提。
史瑶刚来到这边就敢使计弄死栾大,他还听说史瑶前世救人而亡,凭这两点大郎可以肯定,史瑶看起来很傻,也没什么脾气,对身边人也挺和善,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狠起来一定比他父亲狠。大郎不敢和史瑶对上。
还有一点,一旦和史瑶对上,三郎会站在史瑶那边。二郎虽然怕他,也会向着史瑶。这些都无需思考,在太子的注视下,大郎笑着说,“孩儿知道,孩儿也想要个弟弟。”
“三郎,你呢?”太子问。
三郎笑道:“现在孩儿最小,都没人喊孩儿兄长,孩儿也想要个弟弟。”
太子眉头松开,笑道:“去问问蓝棋饭菜好了没。”
“父亲为何不问问我?”二郎望着太子眨巴着大眼问道。
太子:“我知道二郎喜欢弟弟,天天让三郎喊你阿兄阿兄,还用问吗?”
二郎笑眯了眼,满意了,“父亲好了解孩儿啊。”
“当然,你是我儿子啊。”太子笑着说。
二郎咧嘴笑笑,去外面喊蓝棋。
大郎嗤一声,小声嘀咕:“真是好骗。”
“我骗二郎?”太子盯着大郎问,大有大郎敢点头,他就要揍人的意味。大郎忙不迭道,“没有,没有。孩儿是说父亲很了解二郎。”
太子瞥他一眼,没再说什么。饭后,太子就穿上蓑衣往外走。
大郎望着太子的背影小声说,“听父亲的意思,母亲没把咱们的事告诉父亲。”
“母亲不会说的。”三郎道,“母亲虽然从未说过,我能看出她很紧张父亲。我们不讲,母亲会把咱们三人的身份带进棺材里。”
大郎啧一声,沉吟片刻,“父亲也值得她这般对待。”
“当然啦。”二郎道,“父亲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三郎笑了,赞同道:“你说得对。”
“你们以前的父亲究竟多没父亲样? ”大郎好奇道。
三郎:“边走边说,别让老师等了。”
二郎往外走,突然想到一件事,“阿弟画的马掌呢?”
“晌午再给母亲。”三郎道。
史瑶晌午收到儿子给的图,晚上就给了太子。史瑶画出来的东西太多,太子已懒得问,第二天就把图交给闻笔,命他去置办。
八月三十,休沐日,天气晴朗,这一日郭昌带兵前往朔方。同时还带走两辆脚踩的水车和七幅曲辕犁。与此同时,曲辕犁和水车的图纸陆续传到各地,当地县丞收到后,第二天就命木匠和铁匠赶制两辆车和两幅犁,同时把图画在纸上,每个乡派发几份。
一年后,连位于西南的益州郡也用上了曲辕犁和水车。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九月十三日下午,卫青进宫教三个小辈骑马,听到“哒哒哒哒”声,卫青想也没想就问,“马蹄怎么了?”
二郎惊讶道,“舅公一听就知道马蹄不对劲?”
三个孩子待卫青一片赤诚,较为聪慧的大郎和三郎十分黏卫青,以致于在三个小辈面前卫青很是放松,直接说:“我以前是骑奴。”
二郎望着卫青,见其脸色很复杂,像怀念又想伤感,误以为又说错话了,拉住卫青的手道:“舅公别难过,我母亲说过,英雄不问出处。”
卫青低头看着面前的小儿:“太子妃真这样说?”
“下面一句是‘富贵当思原由’。母亲说即便舅公没听说过,也经常这样做,才有如今成就。”史瑶并没说过后面那句。这话是三郎说的,佯装好奇道,“舅公,母亲说得对吗?”
卫青不禁感慨道,“你们有位好母亲。”
“我也觉得母亲是我见过最好最聪慧的母亲。”三郎咧嘴笑着,仿佛是夸他,“舅公,我们看到马蹄磨破了,就给马蹄穿一件铁衣。我们管那个东西叫马蹄铁,舅公要看看吗?”
卫青好奇道:“马蹄铁?”说着走到小马驹旁边蹲下来,抚摸几下小马,拿起马蹄看到上面包着一圈铁,“没有流血?”
“外面那层就像人手上的茧。”三郎道,“给小马驹装这个的时候,它都没挣扎,应该不痛。”
卫青对马很是了解,听三郎这样说,也想起来了,用手按一下马蹄铁,小马果然没抬腿踢他,“这个东西是你们想到的?”
“二郎和三郎想到的。”大郎开口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