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系统要我当地主gl-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净觉明悟了,觉得知礼说得有理有据还很对!
  净觉对知礼钦佩不已:“师父果然是得道高僧,一眼便看破了我所看不破的天机,直道本源!”
  知礼:“……”
  宋玉延:“……”
  不是,你们当着我的面嘀咕我,这样真的好么?
  宋玉延道:“两位师父,冒昧地问一下,在下可是有何不妥?”
  这时,陈采杞跟唐枝上完香出来了,前者一看见知礼,便高兴地上前去对宋玉延介绍道,“宋大郎,这位便是法智大师知礼师父了,他是乾符寺的住持,在保恩院弘法,能在这儿遇上他,你可真有佛缘。”
  宋玉延恍然大悟,这位便是陈采杞之前介绍了许久,连官家都给他赐法号的高僧了。她甚至还听说在六七年前有位从日本来的僧人寂照,专程到这儿来向这位法智大师请教天台宗的疑难问题。
  没错,这位大师是天台宗的学者,而天台宗是佛教下的一个教派。宋玉延对佛教不太了解,不过对天台宗倒是熟悉,因为她也是看过金庸的人,《天龙八部》里段誉的原型段正严便是师承天台宗的六铉大师以及妙澄大师。
  所以在宋玉延的心里,能被皇帝赐法号的大师,一定是佛门中的红人了,没看陈采杞都成迷妹了嘛!。虽然她不信佛,可也不敢轻慢了这位大师。
  知礼也想弄清楚宋玉延身上的金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跟她聊了起来。
  一旁的净觉看见了唐枝,道:“女施主,是你呀!”
  唐枝微微分神,花了好会儿才认出这个年轻的僧人是曾经向她打听过宋玉延的行者。也不怪乎她没能立刻认出这位僧人,只因如今的他并没有当初那般风尘仆仆和惨兮兮的模样。
  她微微吃惊:“小师父如今在保恩院修行?”
  “是的,小僧已拜入知礼师父的座下,随师修行。”
  唐枝看了一眼正在跟知礼说话的宋玉延,便邀请净觉到边上说话。
  刚才她在大殿内时就看见了这对师徒似乎对宋玉延有什么想法,她隔得远,没听见他们在说什么。这会儿她认出净觉后,回想起净觉当初打听宋玉延的行为似乎透着一丝诡异。
  那时的她还以为是因为宋玉延总是不给斋衬钱,所以净觉才对这么厚脸皮的人感到好奇的。可是今日一见,净觉却立马能认出宋玉延来,必然不是宋玉延当年没给斋衬钱的原因。
  “我能冒昧地问一下,当年小师父为何要打听宋大郎吗?”唐枝问。
  净觉反问唐枝:“当年女施主说那宋大郎是鸡鸣狗盗之辈,他可是向善了?近来又是否做了不少善事?”
  净觉打心底认为知礼说得是对的,宋玉延必然是做了不少善事,否则当初一提到宋大郎就横眉竖眼怒骂此人的唐小娘子不会跟她一块儿到这里上香。
  唐枝道:“小师父可是认得她,听说过她的名声?”
  净觉微笑着摇头,“今日是我与宋施主初次见面,也是初次听说他的名字。”
  “那小师父如何认得她?”
  净觉并不认为他当初在宋玉延的身上看见金光的事情是什么不能说出去的秘密,相反,这例子一出来,可以更好地让百姓们相信佛法的精深、相信功德的存在,引导百姓去行善积德。
  _____
  “小师父说,明启四年三月,小师父到兴贤坊报晓那一日,在宋家的上空看见了金光一闪而过,而恰巧方才遇到宋玉延,又在她身上看见了同样的金光,所以小师父才认出了她来?”
  净觉点点头,“出家人不打诳语。”
  唐枝愣了好会儿,才突然明白,为何当日她觉得宋大郎似乎不太对劲,原来从那时开始,宋大郎便已经不是宋大郎了……
  “法智大师说金光加身是因为功德在身,她前世必然做了许多好事?”唐枝又呢喃道。
  她向宋玉延看去,看了许久也没见她身上有什么光出现。随即她摇了摇头:“我这是魔怔了不成,与她认识了两三载,若是能看出什么金光来,早就看出了。”
  宋玉延似有所感,回头看了她一下,俩人目光相撞,宋玉延还朝她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
  _____
  回去的时候,宋玉延悄悄地问唐枝:“你跟那个古怪的僧人说了什么?”
  唐枝睨了她一眼,“你不是在跟法智大师说话吗?原来你当时分心了。”
  “你离开我的视线范围太久了,就不许我找你?”
  唐枝面上一红,心里甜滋滋的,反问她:“那你与法智大师说了什么?”
  宋玉延无奈道:“我对佛法一窍不通,能说什么呢?听都听得十分勉强。不过那法智大师倒是一位很有耐心的人,即便我对佛法一窍不通,他也没有因此嫌弃我,我还听说他是位刻板大师,平日里除了讲教观还会刻板印刷佛经!”
  说到这个,宋玉延眉飞色舞了起来。有说法说刻板印刷术出现于盛唐时期,然后一直流行于寺院之中,因五代时期开始便有僧人用刻板印刷术来印刷佛经,一直延续至后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不过众所周知,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四大发明之一,可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直至明清,刻板印刷术也依旧是印刷行业首选的印刷方式。
  知礼之所以能成为刻板名工,可见他的雕刻技艺也很有水平。宋玉延跟他聊天多半是在聊刻板印刷术。
  “……我们相约有机会可一起探讨交流刻板印刷的技艺。”
  宋玉延忍不住想,宋朝已经没了,那毕昇还会不会在这世上?他又是否能发明出活字印刷术?
  可惜她不清楚毕昇是什么时期的人,她了解的宋朝名人诸如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等都是宋仁宗时期活跃的,这会儿要么还没出生,要么还没传出名声来。
  那些大人物离宋玉延实在是太远了,她便不再多想这些有的没的,而是又执着地问了唐枝一遍,“我说完了,唐小娘子呢?”
  唐枝眼珠子骨碌一转,笑道:“那净觉师父觉得玉延你很神秘,他说以他修行多年的道行来看也看不透你。”
  宋玉延心中一紧,随即又想世上哪有那么玄幻的事发生,所以那位净觉更有可能是在说她的内心比较难捉摸。这么一想,她又觉得自己没必要紧张,答道:“他与我只说了两句话,对我不了解,自然觉得我神秘。”
  唐枝:“……”
  她好像问了个傻问题……不对,是宋玉延在装傻。
  唐枝瞪了宋玉延一眼,暂时不愿再搭理她。
  _____
  和知礼认识后,宋玉延偶尔到明州参加雅集或者去见刘绰时便会顺道去找知礼交流刻板印刷的技艺,她甚至有幸能在知礼雕刻佛经时参与进去,最后见证知礼将一本佛经给印刷出来。
  当然,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亲眼见证了一场佛门中人的撕逼大战。
  宋玉延不懂佛法,只知道天台宗也有派系之分,分别为“山外派”和“山家派”,知礼是山家派的,因山外派的一位大师说天台宗的祖师写得佛经流传到后世的广本和略本中,广本是后人增加的,不是祖师爷写的,而大师的弟子纷纷写佛经声援师父。
  知礼不服,便写了一本书反驳山外派的那位大师。而那位大师有位隐居在西湖的徒孙叫智圆,他看见知礼的书后,也写书来反驳知礼、声援先师……
  这场论战在好几年前便开始了,他们的争执在行外人的宋玉延看来颇有一种“甜豆腐脑跟咸豆腐脑哪个才是正宗的豆腐脑”的感觉。毕竟不管是“甜豆腐脑跟咸豆腐脑之争”,还是“山外派与山家派之争”,都不过是主观意识的不同。
  她回去后跟唐枝嘀咕:“我以为那些大师都是不好争辩的得道高僧、世外高人,没想到也会为了这种事而争执不休。”
  “他们修的是佛,而不是道家的不争。”唐枝想了想,又道,“他们也是□□凡胎,况且事关师门的清誉,他们自然会较真。”
  宋玉延微微诧异:“小娘子还知道道家的不争?!”
  唐枝顿了一下,她才不会说为了弄清楚一些前世今生的理论,她特意去查了不少佛家、道家的经典,不过佛家太深奥,她没看懂,最后道家的一些理论她倒是记住了。
  只是后来她才发现原来道家跟道教并不是一回事,她应该看的是道教的经典,可她看得却是道家老子、庄子等人的著作,跟前世今生八竿子都打不着。
  弄清楚之后,她也懒得再去找道教的书籍来看了。
  “你修的是道家的不争吧?”唐枝道,宋玉延基本不跟人急眼,也从不主动招惹别人,不管遇到什么人,总是能跟对方交上朋友,比如她一个不懂佛法也不信佛的人,居然能跟知礼聊到一块儿去,可见她将道家的“贵柔”、“不争”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宋玉延笑了下:“我便当小娘子这是在夸我了。”
  唐枝:“……”
  就宋玉延这脾气,搁她也爱跟这人交朋友……她险些忘了,这人很快便是她的了,还想什么交友?!


第73章 双喜临门
  三月; 广德湖、东钱湖的疏浚工作总算是结束了,刘绰便又腾出手来清理一下明州的务镇官队伍。
  务镇官是指市舶务、都税务、酒务、盐务等管理专门的行业的官; 多数都是低等官吏,甚至还有不少是从牙吏提上来的。这是因为在前朝; 这些务镇官都是牙吏担任的; 只是周朝之后才逐渐用朝廷派遣的官员代替的。
  然而不管是明州还是别处,总有些务镇官仍旧由牙吏担任; 否则酒课定额之事后; 这些酒务便不会这般明目张胆地对百姓下手。
  刘绰倒不是认为酒务禁止二十里外的百姓私自酿酒是错的,他只是不赞同酒务借由此次机会威胁勒索百姓; 导致百姓倾家荡产。
  之前的民乱便有不少被酒务要挟; 赔上全部身家最终迫不得已落草为寇的百姓,而刘绰那会儿忙着对付豪强,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些务镇官,如今才有空。
  他也懒得跟那些务镇官谈心; 直接上书朝廷请朝廷裁掉各务镇官中的一员; 再增设别的官职。
  四月朝廷便下令准许了他的奏请,裁掉了一员都酒务武官,增设为鲒埼镇巡检; 也就是裁员了管理都酒务的治安的官员,增设了一个管理鲒埼镇的治安管理官员。
  镇并不是后世的行政区域划分,它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市场,而且不是初三、十三才会出现的草市、村集,它是固定区域的市场。
  还有比较务、赡军等都裁掉一员; 增设鲒埼监镇、慈溪县丞。
  而与此同时,刘绰又推荐了唐浩根去参加流外铨的考试,流外铨是朝廷管理流外官的考试、考核的部门,小吏想要为官,便是需要通过这样的部门的考试。只是流外为官通常都很是严格,不仅要看推荐的人的影响力,又得考试合格,还得看工龄。
  唐浩根今年便是当典事的第五年,故而他是有考试的资格的,加上占城稻一事上,宋玉延将功劳给了唐浩根,也算是唐浩根为吏时做过的政绩之一。
  唐浩根考试无需到汴京去,有专门的官员到两浙道来,对受举荐的小吏进行统一的考试。两浙路的省会在杭州,唐浩根便在得到朝廷的准可后赴杭州考试,陈采杞与陈都巡检派来的下人陪伴在侧。
  他这些年即使身为典事也一直未放弃读书、练字,后来跟在刘绰的身边办事,又得到了刘绰的指点,刘绰认为他拿下这次的考试还是没问题的,加上履历漂亮,不管怎么样,都可以通过考验的。
  唯一的问题是,即使通过了考试,若是没有职务空缺的话,朝廷一般都会让通过考试的流外官待阙,也就是等待职位空缺,有的得等上好几年。
  刘绰之所以特意奏请朝廷增设一些官职,也正是想给唐浩根制造一个机会。若是唐浩根运气好,或许就能顺利在慈溪县定下官职了。
  而唐浩根这两年来的运气似乎一直都很不错——一个月后,朝廷便下了令,让唐浩根补慈溪县丞,为从九品的低等文官。
  慈溪县先前只有主簿与县尉,县丞的职务由主簿兼任,主要跟县尉负责辅佐县令,分管一文一武的事务。如今多了县丞后,县丞便主管文书、仓库等事务,主簿则依旧负责文书类事务。
  县丞与主簿的职责虽然相似,可实际上县丞等于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而主簿则是县委书记的秘书。
  唐浩根便等于是通过了国考后,又通过了组织的考核、市委的提拔,从一名办事员升为了慈溪县办公室主任。
  从胥吏到县丞,那些曾经因为他是胥吏出身而瞧不起他的人这下子都噤声了,巷尾的陈家老太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初就不该受宋大郎的威胁放弃跟唐家提亲,要是当初向唐家提亲了,那我们便是县丞的亲家了,在这慈溪县,还不横着走?!”
  陈家新妇吕氏:“……”
  说得好像陈家去提亲,唐家就会答应似的!也不想想小叔子跟宋大郎能比嘛?人家宋大郎多才多艺,朋友遍地,而且还有宋氏当靠山。陈家有什么?除了人口多地方小外,小叔子要才学没才学,要样貌没样貌,唐家图什么?图自己的妹子到陈家扶贫?
  _____
  对于刘绰的举荐之恩,唐浩根感激得都不知道怎么报答,刘绰道:“你也不必感激我,我这也是在报答你罢了。”
  刘绰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没有唐浩根,也没有宋玉延,更没有人通过留青竹刻来警示和提醒他关于明州的官场与豪强之间的关系,然后他就像个愣头青似的,一意孤行地要跟豪强对抗。
  结果他被衙门的下属、小吏诬告他为官不仁,朝廷也因为明州的民乱,认为他治理不当,他才到明州一年便将他调走了,后来更是贬职了。
  自那之后,他的官场之路便一直都很坎坷,直到他病死,都还是中低层的官员。
  梦醒之后,他心有余悸,觉得那仿佛就是真的发生过的。而正是因为唐浩根、宋玉延的出现,使他多了一双臂膀,看得远了些,心态也能沉稳下来。
  前不久他得到了朝廷的调令,命他明年开春便回京述职。也就是说,朝廷认为他这两年在明州干得不错,尤其是水利方面的功劳显著,又推广了占城稻,使得百姓的粮食产量提高了,还减少了客户的增加,这每一项都让朝廷看见了他的才能,故而回京述职后,基本上是升官的了。
  他觉得自己若是走了,那新来的知州不一定会继续重用唐浩根,于是才为唐浩根铺了路,也算是报答了他当初的提醒之恩。
  唐浩根的喜事还不只是这一件,在他被提拔为慈溪县丞之后,陈采杞很快便传出了有喜的消息来。
  这会儿已经到了六月,唐浩根自从担任慈溪县丞后,便又搬回了家住,跟陈采杞相处的机会多了,这自然而然地便怀上了。
  唐浩根初为人父,紧张得不行,天天问宋玉延一些保胎的问题。唐枝都看不下去了,挡在宋玉延前面道,“大哥,宋大郎并不是郎中,你问她没用。别到时候出了什么岔子,你便怪她。”
  唐浩根被外向的妹妹闹得心塞,他委屈道:“我也没将他当成郎中,只是他不是看过医书嘛,我就想知道医书上有没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宋玉延也知道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没有产检等条件,生产时也没有剖腹产可选择,故而古人为了确保生产时能顺利,在产前便会通过各种预防小产等注意事项来保证胎儿的健康。
  唐浩根在确定陈采杞有喜后,便追着郎中问了许多注意事项,而陈采杞一有不适的地方,他也会跑去找郎中,可见他并非舍不得去请郎中,实则是他很紧张和关心陈采杞及胎儿。
  为此,宋玉延也很乐意去帮唐浩根的忙,在闲暇时便去借了几本关于妇科的医书回来看。
  唐枝知道她最近要忙蜡园跟棉花的事情,还得回族里开会,帮族里解决一些难题,常常到处奔波,夜晚回来后还得挑灯看书。唐枝希望自家兄长别再给她添事,便将看医书这事揽了下来。
  陈采杞知道后干脆跟唐枝一块儿看,她还夸唐枝道,“还是阿枝想得周到,早些看这些医书,早做准备,日后自己有喜了便不会再这么手忙脚乱的了。”
  唐枝一顿,心想她跟宋玉延哪里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她不会有为人母的喜悦,也不会为了胎儿的安康、是否能顺产而忧心,虽然无法享受到十月怀胎、为人母的喜悦、忧愁,但是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姑嫂俩看了不少妇科专著,甚至还会将陈采杞的孕期反应给记录下来,以便翻看医书时能更加直截了当地摸清楚胎儿的情况。
  得知姑嫂俩的行径后,同巷子里的一些孕妇也都好奇地上门来找她们咨询,陈采杞虽然有孕后会经常感到疲惫和劳累,可是有人陪她唠嗑的话她也是十分乐意的,便拉着这些孕妇一起研究妇科医书。
  陈家新妇吕氏也有身孕了,不过她这不是头胎,而是第二胎了。一般人认为第二胎容易生产,可吕氏也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跟陈采杞一块儿讨论时才知道自己头胎之所以有些许难产,都是因为平日有许多没注意到的地方。
  这会儿她看了医书,回到家后,便将医书上说的指给了她的夫婿,陈三亮看。陈三亮不识字,可是见她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也信了。不仅很少跟她耍横了,每回陈老太又要指使吕氏去做些重活时,他也会硬着头皮去说情。
  他不帮忙说情不行,吕氏跟唐枝、陈采杞玩得好,而唐浩根如今是县丞,他一个小民,哪里招惹的起唐家的人?偏偏他也想靠吕氏来跟唐家拉近关系,对吕氏自然要多哄着些。
  吕氏等妇人往唐家跑的次数变多后,每每与人说起唐家都十分羡慕地道:“这唐家是时来运转了,先是受到了知州的青睐到知州身边为典事,后来又幸运地娶了都巡检之女,夫妻俩和和美美,也没急过眼。这年还当了县丞,如今那陈氏有喜,身体也是倍儿健康……”
  “主要也是唐家没有双亲在世,陈氏一来便可掌管家中大权,否则唐家哪能这般安宁!”有人酸道。
  “我可是听说唐家还是唐小娘子在管账。”
  “那还不是因为唐小娘子也快要成为宋家妇了吗?陈氏也不急在这一时。”
  吕氏“呸”了一声,道:“别胡说八道,那陈氏人好得很,与唐小娘子相处得也十分好,她甚至还不希望让唐小娘子那么快便嫁到宋家呢!”
  提到宋家,众人的话题又变了:“说来宋家也是时来运转了,他将造纸的技艺拿出来给宋家,那宋家的造纸作坊一共有十几户、二三十人在帮忙,产出来的竹纸备受欢迎,族里为此帮他修葺了屋子,还给了他不少钱……”
  宋家的造纸作坊早在三月便陆陆续续造出了第一批竹纸来,因为初次造纸,族人对流程还不是那么熟悉,而宋玉延也不能每个环节都监察到位,故而产出来的纸在色泽以及柔软度上还是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的。
  宋玉延为此特意回去盯了一段时间,跟宋平亲自上手,她教会了宋平的同时,也让那些族人也记住了这些细节。随后第二批竹纸产出来后较之前的竹纸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让宋氏族人备受鼓舞,又一鼓作气生产了第三批竹纸。
  这一批竹纸被纸铺相中,按照皮纸的价格给谈了下来。而前两批竹纸则派发给族人使用,或赠送给在读书的友人。
  这时候许多人才知道原来竹纸也能造出质量这么上乘的纸。有些造火纸的作坊想知道,明明同样都是用竹子造纸,可他们只能造出价格低廉的火纸,而宋家却能造出质量上佳,能被读书人也喜爱的纸呢?!
  可惜宋家的造纸工序并不外传,族长下了命令,谁敢传出去,便是损害了家族的利益,要逐出宋氏。这一招可把那些想为了钱而偷偷告诉外人的族人给唬住了,没人敢再动那样的念头——为了一点钱,被逐出宋氏,连族谱都被除名,那日后还怎么在这儿生活?
  且竹纸卖出去后,族人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先是每个月给族人的粮食从糙粮改成细粮不说,还多了婚嫁补贴、丧葬补贴、科举补贴等。
  这些补贴里都有详细的领取规定,如婚嫁补贴:若是嫁女儿,可以领五贯钱,若是女儿改嫁,则可以领两贯钱。而男儿娶妻只能领两贯钱,若是再娶则没有补贴。
  虽说对男儿娶妻来说很不公平,然而女儿出嫁给多点嫁妆是百姓的通识,没有族人会对此有异议。
  而宋玉延这回又恰巧赶上了可以领补贴的时候,虽然只有两贯钱,可也是宋玉延姐弟三人一个月的开支了。族长认为还是少了点,毕竟她的造纸术可是帮族里赚了不少钱的。而且造纸可以作为一项族传的技艺传给后人,让族人也能多一项手艺来谋生,用“惠泽后代”来形容也不为过。
  鉴于宋玉延在这事上出的力,每回族里开什么大事的会议都会将她喊上。一开始她还是坐在下座的,也没什么发表意见的机会,可是她帮着族里解决了几次河渠的问题后,渐渐地,开会时有什么难决断的问题时,也会顺嘴问她一遍有没有解决之策。


第74章 太孟浪了
  河渠的问题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大问题; 哪怕是同宗同族,只要自家的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