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系统要我当地主gl-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了会儿,唐叶提溜着饼儿回来了。准确地说是唐叶要来宋家,饼儿才不情愿地跟着一起归来的。
  宋玉延似笑非笑地看着饼儿:“你看这些鸡,被你叶子姐姐养的又肥又多肉……”
  言下之意是“你叶子姐姐一个外人都会帮忙干活,你就只会偷懒”。
  唐叶跟饼儿都听懂了,唐叶想说其实她帮忙养鸡,那都是因为自家的姐姐与姐夫是给了她工钱的,不过她觉得自家姐夫正在教育饼儿,她还是不要插手的好,于是就看着饼儿因为惭愧而拿起了扫帚去打扫鸡窝。
  宋玉延转头去帮唐枝的忙,道:“小叶来了,你们姐妹俩有一个多月没说过话了,过去跟她聊会儿吧!”
  唐枝瞥了她一眼,将这儿交给她了,自己则带着唐叶回房,一边聊天,一边整理从杭州带回来的东西。
  唐枝给左邻右舍都带了土特产,自然不会缺了自家人的,她整理出一小篮子的枇杷,又有两饼西湖龙井茶,道:“枇杷是回来时路过果园采摘的,分给左邻右舍一些了,剩下两篮子,你提一篮子回去。还有这龙井茶,据说还是贡品,拿回去收着,莫要浪费了。”
  唐叶问她一路的见闻,唐枝道:“其实那边也就比明州要热闹一点,高门大户也多一些,别的倒没什么。那开元寺灯市确实有不少东西卖……”
  唐叶见自家姐姐虽然嘴上说着外出游玩纯属是浪费钱,可实际上从她说起外面的见闻时神采飞扬的模样便可看出,她这次出门大有所获。
  以前自家姐姐也是一副开朗外向又张扬的模样,可更多时候会受自己的身世影响而有些不自信。可是自从她跟宋玉延在一块儿之后,接触的事物多了,见到的人多了,游历的见闻也增长了,故而她整个人都自信了许多。
  也别看她说起这一个多月来的历程时那么滔滔不绝,实际上唐叶能察觉出她的内心其实要更加沉稳内敛了。
  唐叶就跟个小迷妹似的听自家姐姐说路上的趣事,饼儿来过几回,好几次都想插嘴,然而又被宋玉延给提溜走了。等唐叶好不容易从房中出来,饼儿则拿着自己在杭州带回来的布偶玩具跟她分享:“叶子姐姐你看,这是我买的布偶,好不好看!”
  唐叶已经过了玩布偶的时候,不过她还是很给饼儿面子的,便道:“好看,小老虎挺可爱的。”
  饼儿顿时高兴了起来,她骄傲道:“这是饼儿拿自己的钱买的呢!”
  “那饼儿哪来的钱?”唐叶又顺着她的话问。
  饼儿叉腰:“自然是卖画得来的!”
  唐叶眨巴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唐枝站在门口,笑着解释:“她那日在灵隐寺画灵隐寺养在池子里的乌龟,恰巧有香客经过,见她年幼却能画出不错的画来,便花几文钱买了去。后来她跟烈婶去逛街,看见这小老虎布偶,便买了回来。”
  唐叶见饼儿一副求夸奖的模样,便夸奖道:“饼儿的画都能卖钱了呢,看来学成之日,必有大作。难怪宋大郎时常押着你学习,看来你很有天赋。”
  提及此事,饼儿的神情又垮了:“叶子姐姐,你是不是背着我画了许多画给大哥检查?”
  唐叶道:“也没有很多,也就五六幅画,还有两件竹雕,因为这一个月里要帮忙带小麦,故而也不是特别勤奋。”
  饼儿:“……”
  叶子姐姐的嘴,骗人的鬼!


第92章 含蓄是啥
  宋玉延从钱塘江海塘取经回来后没有立刻就给唐浩根建议; 毕竟嘴上动嘴皮子容易,可实际上要实施起来还得要不少准备工作。
  比如要先勘测地质、地理环境,又要关注自然条件; 还得分析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等。
  古人修筑海塘没有这么多讲究,但是宋玉延对自己有要求; 故而她特意往慈溪容易受潮灾影响的地段跑了几回。没有科学的勘测地质工具,那她只能靠人工来观测。
  从海边回去后; 她列举了“石囤木桩法”与“石塘”两种修筑方法,毕竟以现在的能力虽然可以修筑石塘; 但是清朝的时候粮食产量高; 人口也多; 故而可以花很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 如今的生产水平; 她并不能保证。
  比如明清时期修筑城墙等; 都是用糯米浆加石灰、黏土等捣鼓出来的。宋玉延在大学时期便做过实验; 确实有效,然而这时候粮食产量并不高; 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哪儿来这么多糯米浆?
  况且海水具有腐蚀作用,将用于修筑城墙的方法用到海岸工程来; 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是不出五年十年,肯定会有些地方被冲毁。
  宋玉延在想,若是朝廷真的能下定决心修筑海塘的话; 她倒是有胆量提出制作水泥,不必用工业机械也能生产出来的水泥,又称之为土法自制水泥。
  比如瓷器等以铝矾土为主体原料的材料,在经过煅烧之后,结合新出窑的生石灰以及石膏,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就能制作出抗水性好、耐酸碱腐蚀的水泥来。
  当然,在煅烧瓷器、生石灰时,煅烧的工艺也必须成熟。如今已经有石灰煅烧工艺、煤矿煅烧工艺等,要想生产土法自制水泥,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倒不是什么问题。
  宋玉延将这些要求分析了给唐浩根听,后者听着觉得像是天书,“石囤木桩法”他听懂了,糯米浆加石灰作为粘合材料他也听懂了,就是后面的石塘建造他有些没听懂。
  “还有,石膏是石膏散吗?可那不是药吗?”唐浩根问。
  宋玉延顿了一下,只好先从“石膏可用作建筑材料,只是被世人以为是一种药而一直没有研究出其他用途”说起。
  “石膏竟还有这等妙用!”唐浩根惊愕不已。
  他虽然不知道宋玉延是打哪儿听来的这些用处,可他也没有去细究,根据她以往说出来的话最后都成真了的案例,他这会儿已经跟二十一叔一样,是无脑信她了。
  宋玉延又写了一份计划书,说明了两种修筑海塘的方法的优劣之处,比如“石囤木桩法”能省去粘合材料,能节省不少经费投入,然而维修成本高,比如被海浪冲毁的几率大,加上明州有台风肆虐,这种海塘也是很容易被台风摧垮的。
  而石塘一开始要投入的成本就很高,但是石塘抵御风险能力强,维修成本低,防潮等作用也比较好。
  唐浩根一个人无法决定,只能将宋玉延的方案提交给县令。
  县令宁直也是支持修筑海塘的,因为朝廷一直下令鼓励地方官修筑水利,若是修筑成了,也能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宁直对此很是心动,给范知州提了建议,范知州一看这策划书里又有宋玉延的名字,他太阳穴突突地跳:“这宋大郎究竟是什么人,怎么什么事他都能掺一脚?”
  虽然疑惑,但是朝廷一直都在寻找治水的能人,若是真有懂治水的能人,直接授予修筑水利工程的相关官吏也是存在的。而官吏中若是有治水之能的人才,朝廷一般也会重用。
  所以范知州并未因宋玉延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就轻视她的这份策划书。
  可他也不想只看一份策划书就轻易地下决定,于是便将宁直、唐浩根以及宋玉延等招到面前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共同商议这事。
  有了宋玉延的现身说法,范知州觉得这份策划书上的内容便容易理解了许多,不过他毕竟在此前还未听说过瓷器可以制造发挥比粘土更有粘性的材料,便特意先委派唐浩根以及宋玉延去试验一下可实施性。
  宋玉延之所以没有为了增加说服力而先准备好水泥,那是因为她其实只是想帮大舅哥解决一些烦恼,而并不想将这事揽在自己的身上。
  再说在导师手底下做实验时,实验室都是有国家资金赞助的,即使有些自掏腰包的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肯定也是属于私人的。故而她也没有自掏腰包,然后为天下谋福祉的“伟光正”觉悟。
  有了范知州的资金支持之后,宋玉延便让唐浩根组织人手去按照她的要求来做。比如先去山里挖高岭土,又或者越窑的窑场走一趟,收集不少窑场不要的破烂瓷器,然后自行修建一座煅烧炉窑,又或是借助石灰窑的窑场。
  许多人听了她的要求,觉得她是在说天书:“瓷器便是粘土烧出来的,如何还能烧出比粘土更粘的东西来?”
  “还有石膏是药,怎能用来跟粘土混在一起使用呢?这不是浪费嘛!”
  “还有矿灰不是只能涂抹墙或者跟粘土夯实后修筑城墙、陵墓嘛!”
  ……
  这样的质疑宋玉延听了不少,然而有唐浩根以及范知州的支持,那些人也没有因为质疑她而不按她的要求去做。
  唐枝知道宋玉延受到质疑后,便时常跟着宋玉延去捣鼓水泥。旁人见了,对她道:“你一介女流,何须跑来这儿找罪受?”
  唐枝道:“因为我相信我家官人说的法子是管用的。若我都不信她,不出来支持她,那还算什么夫妻?”
  众人讪笑着夸她们夫唱妇随、伉俪情深,是夫妻相处的楷模,也不再在宋玉延的面前质疑她的法子了。
  唐枝跟着宋玉延捣鼓了几日后,嗓门又大了起来,人也黑了几度,她回去后跟宋玉延唉声叹气:“我本想做个端庄娴淑的贤内助的,可惜好像破功了。”
  宋玉延哈哈一笑,牵起她的手亲一下,道:“娘子已经达到了端庄贤淑的标准了,像你这般无条件信任我、支持我,还为了我而舌战群雄的娘子,谁又敢说你不是贤淑之人呢!”
  唐枝对她的夸奖很满意,又拉着她嘀咕:“你说我们要不要捣鼓出什么‘水泥’之后,拿去卖?”
  有了水泥,发家致富那指日可待了啊!
  宋玉延没有反对,而是道:“最好还是找个投资人,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唐枝还不了解她?她的后半句估计是“多找些人分担风险,她才能降低损失”。唐枝也没拆穿她。
  ____
  一般高岭土粘土的煅烧温度要在600…800摄氏度之间,而石灰的煅烧则在900…1100摄氏度,故而仿造石灰窑的立窑规格又或者是烧砖瓦的窑规格打造一座煅烧炉窑是可以达到煅烧粘土的条件的。
  但是在这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温度必须控制在600…800摄氏度之间,高了和低了,所煅烧出来的材料便是不合格的。
  不管是越窑窑场的窑户还是石灰窑的窑户,他们的煅烧技艺都是不可小觑的,毕竟要想烧出优质的瓷器、上好的石灰,对工序、火候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因而宋玉延只是给他们画了一些示意图,又要求将高岭土、石灰、石膏等煅烧至什么状态才行,他们就自个去琢磨了一阵子,又经过反复的失败,花了一个多月,终于煅烧出她所要求的材料来了。
  水泥的制造步骤并非就此结束,还得经过一定比例的调配,等它凝结成块后,再行煅烧、烘干、研磨等,最后生产出来的才是水泥。
  第一批水泥生产出来那会儿,所有参与了煅烧的窑户都到场围观。
  唐浩根看着那灰色的粉状物质,十分兴奋地问:“是兑了水直接用吗?”
  宋玉延让他先去让人准备一些砖块、以及细小的黄砂。等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宋玉延再用水泥、石灰、黄砂跟水按比例调配好,用铲子将之搅拌均匀,随后才涂抹在砖块上,筑起了一道两米长,一米高的墙。
  检验养护的天数在二十天左右,在这期间,唐浩根一直让人看着,别被人在这里动了手脚。
  一开始众人十分期待水泥的作用,可是唐浩根不让人碰,他们这心痒得很!等时间一久,众人的好奇心也就淡去了,关注的人就没有之前多了,还有人酸道:“这玩意儿肯定不管用,不然为何这么久都不让人检查呢!”
  唐浩根也有些担忧,但是宋玉延不为所动。
  半个月过去了,衙门的杂役渐渐地也开始松懈了起来,夜里常常跑去睡觉。结果一天夜里,他突然听见一些声响,像是凿子开凿的声音,他一下子惊醒了,跑去看是怎么一回事。
  结果还没靠近,便看见那道墙的旁边有一道黑影,似乎正在对那面墙动什么手脚。
  他大喝一声:“什么人?!”
  那道黑影吓得凿子都掉了,也不敢捡,直接跑了。
  杂役追了一会儿追不上,只得放弃,回去检查那面墙。他本以为那凿打的声音那么响,那面墙应该很脆弱的才是,结果他只在那灰白的粘合处看见被凿开了一些坑,却是连一块砖都没有掉。
  他登时就看呆了,第二天一早,便迫不及待地回去通知唐浩根:“成了、唐丞,成了!”
  唐浩根迷迷糊糊的:“什么成了?”
  须臾,他反应过来了:“你是说水泥成了?!”
  他也顾不得别的事了,直接往那边走,杂役跟着他说了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不敢说是因为自己偷懒所以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只说自己去小解了,回来看见有人想动手脚,被他吓退了。
  唐浩根也懒得追究他是去上厕所了还是偷懒去了,他到了那儿后,尝试用手推一下那块砖,发现粘合得还是很牢固的,一点也没被推松动的迹象。
  他很是高兴,让人将宋玉延喊来。
  宋玉延的关注点却在昨夜的那个人的身上:“你看清楚他的脸了吗?”
  杂役悻然:“天太黑了,没看清楚。”
  唐浩根也从水泥制作成功的喜悦中回过味来:“明知这事是官府办的,什么人这么大胆敢动手脚?”
  “定是从头到尾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而且又不希望我们做成功这事的人。不过他大抵是没想到,水泥的强度还可以,他没成功就闹出了动静来。”宋玉延道。
  唐浩根思索了片刻,让底下的人去查所有参与了制造水泥的人里,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人。
  宋玉延对这嫌疑人也没什么头绪,便把重心放回到水泥上来。她拿来锤子,让一个力气比较大的壮汉去敲打那面墙。
  众人本以为这么大力气下去,那块砖肯定会飞出来,结果那壮汉敲打到手麻了,那块砖才只有些松动,而整面墙都还是好好的。
  唐浩根咂舌:“水泥这般强悍的吗?”
  宋玉延道:“这并非全是水泥的功劳,而是我当初让人砌墙时,便用了‘平砖丁砌错缝法’,这种法子砌起来的墙很厚,城墙便是这么砌的。而修筑海塘,只是薄薄的一面墙自然是不够的。”
  宋玉延又让人合力推这面墙,五四个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面墙给推倒,而且倒下后,除了个别砖块会散开来之后,其余的砖块都还连结在一起,可见水泥的粘合性还是较好的。
  宋玉延却不是很满意,她知道这种工艺制造出来的水泥强度应该在200…300号之间这是水泥强度的标号,标号越大表示强度越高,抗压抗拉承受能力越强。
  这个强度的水泥用于建筑物修筑还行,修筑海塘的话,不出五年,肯定会些地方会被冲毁。
  唐浩根听了她的话很是无语:“宋大郎可知朝廷对桥梁、河渠等的要求是多少年?”
  宋玉延看着他,他道:“五年,五年内出什么大事,则追究督造之人的责任。而海塘……宋大郎又知道要求是多少年吗?”
  宋玉延试探道:“五年?”
  唐浩根道:“钱塘江海塘,年年被浪潮冲毁,屡毁屡修。明州也有不少散塘,皆由木桩、土等夯成,一年毁好几次,也是屡毁屡修。可是却很少追究过匠人的责任——因为压根便追究不来。”
  更主要的是桥梁河渠等工程,是会将将工程督造者或是工匠的名字刻在上面的,哪一环节出了事,便直接问责那工匠。比如黄河决堤,往往会有很多官员被问责,可是却很少见海塘被冲毁,有大批人受牵连的,究其原因是朝廷重视河渠等水利工程,海岸工程在面对大浪时,也有些束手无策。
  宋玉延沉默了片刻,然后才道:“我不能因为如此,便降低要求。”
  习惯了工程质量要求是二十年起步的,突然降低到五年,她觉得很有压力。
  唐浩根问:“还有更好的水泥?”
  “有是有,不过得在工序上更加费心。”
  唐浩根让宋玉延去做,他自己则先拿着成果去向宁直、范知州禀报。
  二人被惊动了,也跑到那儿去看了一次热闹,范知州还组织了别的县令一起去。看得众人都是一脸懵逼:“本官只知道粘土与矿灰能粘合砖块,但是却不够牢固,可为何同样是粘土、矿灰,为何加了石膏之后,便能发挥如此作用?到底是如何想出这种法子来的?”
  宋玉延觉得本国被称为吃货大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火药的发明是因为炼丹,石膏的作用也只被当成中药……或许正是因为百姓的吃货本质,限制了科技水平的发展吧!
  ____
  在亲眼见证了水泥的作用之后,范知州赶紧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拨款给他修海塘。还将宋玉延“发明”的水泥作用等一并上书说了,当然,他也没提到宋玉延的名字,毕竟一个普通身份的百姓还不够资格出现在给官家看的折子上。
  朝廷对“水泥”也颇为感兴趣,然而知道要制作出水泥,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又犹豫了起来。
  有的官员灵机一动:“若是将那水泥应用到河渠的修筑上,岂非能有效防止决堤?”
  还有人认为:“这种法子应该上交给朝廷,不应该外传。若是能用在城墙修筑上,还怕那契丹人攻墙不成?”
  官家见这些人越扯越远,只能开口把话题转移回到范知州的折子上来:“今日应商讨的是拨款给明州修筑海塘之事。”
  朝廷官员们又分成两派吵开了来:
  反对的人道:“此法生产水泥,修筑海塘耗费太多,那是劳民伤财,不应推广。”
  支持的官吏则认为:“每年朝廷为了维护海塘,花费近千万钱,这又如何不是一笔大开销?若是修一处海塘,能保几年百姓安居乐业,何乐而不为?”
  ____
  朝廷对于是否拨款给明州修筑海塘而争吵的事情,宋玉延是不知道的,她后来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所知的制作水泥的工艺的情况下,又生产了一批硬度更好的水泥。
  楼杲得知这事,又摸到了宋家来,道:“宋大郎你可不仗义,有这等赚钱的法子,怎么能不先考虑我呢?”
  宋玉延等的就是他,她故作为难道:“这不是还未琢磨出更好的水泥来,不敢让楼二哥失望不是?”
  宋玉延敦厚老实的外表下,其实拥有一颗奸商的心,楼杲跟她认识这么多年,早就清楚了,知道她这是借用了官府之手,让人看到水泥的作用,而增加了她谈判的主动权。
  他也没生气,而是笑骂道:“你这就跟我见外了!你出方子,我们楼家负责造与卖,四六分成,你四我六。”
  宋玉延道:“这可不行,若是什么钱都是我们赚了,那别人肯定会不满的。”
  楼杲一听,觉得也有几分道理,他们合作办的蜡园每年都在增值,他的种植园也刚有起色,别人对此眼馋得很!想过来分杯羹的也不是没有人,若他依旧霸占了水泥的市场,那必然要被人针对的。
  虽然楼家家大业大,但是他们都是靠做善事来累积声望的,虽有声望,可却没有权势。加上他也清楚水泥这种材料用途说大不大,说不大却很大,分分钟会被官府给占据了,故而他若是能拉到许多人加入,那官府也不敢轻易下手。
  他道:“若你信得过我,这事交给我去办。”
  宋玉延对他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加上她也还有别的事要忙,便同意将此事交给他去办了。
  楼杲去找了砖场、石灰窑场、石膏煅烧窑场等行业的大商户,跟他们谈水泥生产的合作,比如他们能定量且便宜提供粘土、石灰、石膏的话,届时生产出来的水泥获利也分他们一些。
  水泥的用途很广,上至城墙、房屋修筑,下至陵墓、地窖等的工程,都可用到。寻常百姓或许买不起,可是那些富户,谁不希望自己住的是用青砖绿瓦修建出来的房屋?权贵们也希望自己的陵墓修筑整齐牢固,才不会容易被盗墓之类的,扰了他们在底下的安宁?
  所以水泥的买卖还是做得的。
  这些大商户早在唐浩根跟宋玉延要捣鼓水泥之初,就关注到了这事,后来官府对水泥的看重,也使得他们意识到了水泥的重要性。在楼杲来找他们之前,他们的内心也有些意动,而经过楼杲这么一游说,他们便答应了下来。
  ____
  宋玉延要忙的事情其实还是海塘的修筑问题,有了水泥还不够,因为应对不同的地理位置,海塘的结构形式也是不同的。
  根据她所学的海塘修筑和塘工技术的演进历史来看,目前能采用到的最好的办法是用纵横交错的桩基石塘,也就是用防腐耐腐的松木打桩,再在上面用石块纵横交错堆砌,为了减少波浪的动力作用,可以采用斜坡式。最后再在内侧用土夯实为堤,其与石塘中间用碎石作为过渡层,可承受外侧的压力。
  而有了水泥,石塘的作用想必会更久一些。
  等宋玉延短暂地忙完,得以停歇一段时间的时候,她才发现今年殿试的结果出来了三个多月了,莫说排名,就连大部分进士的官职都已经确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