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崛起_庚新-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何计策?”

“这,青之勿问,我自有主张。”

陈子昂说完,便笑而不语。

他神色沉静,全无当日在虎谷山小须弥寺相见时,那种浮躁之气。

杨守文的眼睛不自觉眯缝起来,他突然发现,眼前的陈子昂,确变得有些高深莫测。

苦难啊,有时候真的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当然,若非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接受那苦难罢了……

……

和陈子昂聊到很晚,两人才分开。

杨守文先去探望了李裹儿,见她睡下之后,又去看了幼娘,并且陪着幼娘说了一阵子话,哄着她睡着。

倒也不是他厚此薄彼,而是幼娘太过孤单。

在这陈府之中,她谁也不认识,除了杨守文之外,似乎也只有四只獒犬陪伴身边。

老牛头倒是和她关系亲密,却因为地位太低,进不得内宅。

所以,杨守文只能给予她更多的关心,也算是对这三年来,幼娘流落江湖的一种补偿。

当然了,幼娘也很满足。

只要能够在杨守文身边,她就开心的不得了……

第二天一早,李清派人前来,请杨守文前去商议军务。

不过杨守文却用身体不适为借口,婉拒了李清的邀请。他不想在梓州掺和的太多,左右已经准备离去,又何必跑去凑热闹?李清请他前去,是因为当日在渡口,杨守文曾救过他,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可实际上呢?他是否愿意杨守文前往,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杨守文也不是那种不识好歹的人,人家对他尊重,他却不愿蹬鼻子上脸。

更何况,他今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兕子哥哥,真不用我陪你去吗?”

在杨守文出门的时候,幼娘拉着他的手问道。

杨守文笑着摇摇头,拍了拍她的小脑袋瓜,轻声道:“在家好生陪伴裹儿,不许胡闹。

等我处理完了这边的事情,咱们就返回洛阳。”

幼娘闻听,乖巧的答应。

杨守文走出陈府,和明秀相视一笑,搬鞍认镫,跨坐马上。

两个人旋即纵马行出坊市,直奔射洪县城的城门而去。今日在城门值守的,是苏长史,他和杨守文是旧识,所以也没有拦阻,便直接打开了哨卡,放他们出城。

出射洪后,两人便向西而行。

约十余里,只见一座形如马鞍一般的山峰,横在前方。

山名金华山,因山中有一座金华观而得名。相传,东晋时期有方士陈勋来此结庐,修道求仙。到南朝梁武帝时期,便敕令在山中修建了一座规模极为宏大的道观。

“想当年,陈子昂就曾在这里读书。”

明秀勒住马,手指金华山笑道:“我问过梁九,他对我说,当年的陈子昂,是射洪一霸。后来不知怎地受了刺激,便弃武从文,并且在这金华观中苦读十载……”

“这,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杨守文笑着回答,一边打量着眼前的景色。

金华山前山是主峰,山脚下有一座百尺桥,桥头还有一块石碑,上面雕刻有字迹。

杨守文下马走上前,就见那石碑上写着: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

“这是陈子昂的《登金华》,前面这百尺桥,也就是因为诗中那句‘虹飞百尺桥’而得名。

咱们就牵马步行,过此桥后,便是金华观。

赵太宾言金华观的斋饭乃射洪一绝,我也听人说过,今日正好可以一探究竟。”

“怕不是赵太宾要求,而是四郎你嘴馋了。”

“哈哈哈,知我者,青之也。”

明秀笑罢,话锋却突然一转,轻声道:“赵太宾此人淡泊名利,想要说服他并不容易。

青之,你可有腹案?”

杨守文眉头一蹙,摇摇头道:“确未有腹案,不过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昨夜和陈子昂一番畅谈,让他有了一些想法。

赵蕤虽才情高绝,若桀骜不驯,不愿低头,他也不会勉强。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与其逼迫赵蕤,倒不如让他踏实写完了长短经,过他的隐士生活去吧。杨守文可不希望千辛万苦找来的谋主,变成老子一样的伺候!那样的话,着实没有意义。

两人一边说,一边牵马穿过百尺桥。

过百尺桥,顺左上三十余阶石阶,便到达了金华观的前山门。

一眼望去,层层石阶直上山头,两旁古柏森森,云环雾绕,颇有几分世外仙山的韵味。

而山门外,有道童等候。

见杨守文两人前来,道童迈步上前,稽首道:“无量太乙救难天尊,敢问可是杨、明两位居士?”

“正是。”

“东岩子师叔命小道在此等候两位大驾光临。

师叔在后山设下酒宴,请两位居士随小道来吧……”

赵蕤早年间入道,道号东岩子。

他在巴蜀地区的道门中,颇有些名望,故而这小道童称呼他做‘师叔’也不足为奇。

杨守文两人把马匹交给了小道童,就见那道童招手,又有几个火居道士上来,接过缰绳。道童旋即在前面领路,杨守文和明秀则跟在他身后,循着石阶缓缓而行。

那石阶长短不一,颇有些陡峭。

而道童行进间,却如履平地,丝毫不见吃力,显然也是有功夫在身。

他一边带路,一边与杨守文两人介绍沿途的风景。虽说他带着些许口音,却足以让杨守文和明秀听得明白。

“太宾先生倒是好安逸,居然选了如此风景,真高士也。”

明秀被沿途风景所吸引,一路赞叹不已。

三人穿过祖师殿后,则侧门出道观,来到后山。

远远的,就见一幢茅屋建在山顶。在茅屋前,建有一座四方亭,赵蕤一身道装,便端坐在那四方亭内……

第六百五十九章其实大有可为(三)

山雨倏忽而至,淅淅沥沥。

金华山中,水汽氤氲缭绕,让人无法分辨清楚,哪些是水汽氤氲,哪些是山中云雾。

四方亭里,红泥酒垆中炭火熊熊。

一壶青梅酒恰到好时,从酒壶中散发出一股子淡淡的青梅芬芳。

赵蕤小心翼翼的温着酒,眼中闪烁着专注之色。就仿佛,这四方亭里只有他一人。

杨守文和明秀则坐在一旁,看着赵蕤温酒,丝毫没有不耐的表情。

从进入四方亭到现在,双方并无太多交流。

赵蕤只请二人落座,便全神贯注的温酒,似乎忘记了身边还有客人。而杨守文和明秀也很有耐心,坐在四方亭里,看着山中云起云落,好像也忘记了他们的目的。

“请酒。”

赵蕤把酒水斟满,奉到二人面前。

那酒色清冽,散发着青梅芬芳,令人不由得口中生津。

杨守文端起青铜盏,抿了一口,忍不住连声称赞。

“煮青梅酒,需看火候。

世人皆以为将就置于酒垆中,烫热了酒水即可饮用……呵呵,殊不知这炭火、垆水皆有讲究。青梅需用三月梅,时正青涩,置于窖中放熟,保留青梅的芬芳,而后置于酒水中温烫。若垆水温度过高,则芬芳尽散;垆水温度不够,则酒中留有苦涩。

这道理,与青之所著《茶经》里的煮茶道理非常相似,非高士则不可能尽得真粹。”

赵蕤说完,为杨守文又斟满了一杯。

他看着杨守文,脸上带着几分笑容。

而杨守文则看着他,一开始显得有些迷蒙,但片刻之后,脸上便流露出了了然之色。

“多谢先生指点。”

两人说完,相视而笑。

雨,不知何时停歇,山间升起一道彩虹,横跨山峦。

杨守文和赵蕤一边聊天,一边饮酒。

他们谈话的内容,涵盖古今。杨守文感觉到,错非他前世读了许多书,只怕是无法跟得上赵蕤的节奏。这赵蕤,端地是博古通今,涉猎广博。大多数时候,杨守文只能是在一旁聆听。好在他也读过许多书,前世的记忆,让他不时插两句话,也使得赵蕤称赞不已。

明秀则有些沉默,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默默聆听。

三人在四方亭中畅谈大半日,杨守文见天色不早,便起身告辞。

“太宾先生,我此次入川,已完成了任务,不日将启程返回洛阳。

此一别,不知何时方能再见,若将来有机会,请先生出川来洛阳,小子定会扫榻相迎。”

“呵呵,我明日,也将动身前往蜀州,拜访一些老友,而后闭门撰书。

待书成之日,我定会前去拜访,还请青之到时候不吝指点。不过,我倒是卜过一卦,青之暂时怕是离不开巴蜀,可能会有事情发生……但青之倒也不必担心,我卜此卦,并无凶险,说不得对青之而言,更是一场机缘。青之到时,不妨多多留意。”

赵蕤这一番话,令杨守文感到吃惊。

不过看他那高深莫测的模样,杨守文也知道,就算他询问,赵蕤也未必会真个说出。

他躬身道谢,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他走出四方亭的时候,赵蕤在他身后又开口道:“青之,临别时,我还有一句话要送与你。当今之世,乃大争之世,尔身在局中,想置身事外并非易事。当进则进,切不可犹豫。机缘所至,稍纵即逝,若不得把握手中,早晚会有杀身之祸。”

杨守文心里一咯噔,停下脚步,回身看去。

却见赵蕤已甩袖步出四方亭,飘飘然朝那茅庐走去。

最烦这种说一半藏一半的家伙了!

有什么话,就不能说的清楚一点吗?杨守文看着赵蕤的背影,只能苦涩的摇摇头。

“高人行事,高深莫测。”他笑着对明秀道。

明秀则叹了口气,轻声道:“装神弄鬼,不过也似乎有些道理。”

至于赵蕤那话语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杨守文还要细细的体会。不过这一次访贤,他心里很清楚,怕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

回到射洪,天色已晚。

李裹儿和幼娘都在家中等着他,见他回来,连忙上前招呼。

“兕子哥哥,莫非失败了?”

看杨守文和明秀的模样,李裹儿和幼娘就猜出了结果。

幼娘怒道:“那个老家伙,也忒不知好歹……兕子哥哥请他,他居然敢拒绝,太可恶了。”

“要不,我着人把他绑来,强行征辟?”

裹儿和幼娘并不是很和谐,可是在这个时候,却显得同仇敌忾。

杨守文顿时笑了,轻轻摇头道:“小过,幼娘,你二人休得胡闹……太宾先生今日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他并非是不愿意出山,实在是出山,也帮不得我太多。”

“哦?”

裹儿闻听,不禁露出疑惑之色。

“难道说,那太宾先生虚有其表吗?”

“那倒不是……”杨守文从幼娘手中接过了一个糕饼,咬了一口后说道:“什么样的志向,需什么样的才华。太宾先生学的是屠龙术,非我可用……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哪怕是诸葛武侯,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可若非昭烈皇帝,也无法施展才华。

若我生在乱世,又有枭雄之姿,先生或许会出山辅佐。

可今乃盛世,以先生之才,若出山为我谋划,说不得会把这盛世变作乱世,而我更非那乱世之枭雄。所以,先生与我,难有作为,倒不如归隐山中,专心的著书。”

赵蕤和杨守文讲的那番煮酒言论,其实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某种程度上,杨守文自认,也无法用得这赵太宾。

说不定请他出山相助,反而会有祸事临头。赵蕤看的非常清楚,所以才在不动声色中,断了杨守文的念想。

“那岂不是说,兕子哥哥还要再寻找人才吗?”

裹儿蹙眉,轻声说道:“我虽然读书不多,却也知道人才难得,兕子哥哥又当从何着手?”

“哈哈哈,这个小过不必担心,也许这人才,就在身边,而你我没有觉察。”

“身边?”

裹儿疑惑不解,而幼娘更是满头雾水。

只是,不管她们如何询问,杨守文都是笑而不语,不肯回答,两人也只好作罢。

陪着二女聊了一会儿天,杨守文就让她们去歇息了。

屋外,靡靡细雨无声到来,打湿了庭院里碎石子铺成的小径。

赵蕤说,我暂时无法返回洛阳,又是什么意思?亦或者说,这剑南道还会有变故发生?

杨守文站在窗前,看着庭院中湿涔涔的小径,心中满是疑惑。

第六百六十章兵进铜山

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

梓州的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仲夏。

射洪的事情接近尾声,杨守文也收拾好了行囊,准备离开。其实,他原本早该启程,可是李清数次挽留,使得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飞乌蛮占居铜山,数次出兵袭扰。其中一次,若非大玉遭遇飞乌蛮的灰隼,官军甚至没能觉察。

这也说明,飞乌蛮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一个月的时间里,周遭有十余蛮部投效飞乌蛮,也使得飞乌蛮的兵力,超过万人。

李清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虽是营田判官,却无调动各州兵马的权利,必须要先通禀剑南经略使鲜于燕,而后由鲜于燕自各州调动兵马。这需要时间,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局势变得恶化。

同时,在进入四月之后,悉勃野人的攻势突然加强。

吐蕃人在四月中强渡白术水,攻破临邛。

鲜于燕不得已,在兵马尚未完成集结的态势下,只好退守斜江,作为蜀州最后的防线。

未曾想的是,原本位于蜀州西北的九大羁縻州突然间作乱,合兵一处,攻占灌口镇。

剑南道局势,也随之急转直下。

鲜于燕在此情况之下,只能一面加强防御,一面再次向各州征调兵马。

不过,他倒是没有忘记飞乌蛮的事情,在四月中下令,征调泸州、晋州、遂州、资州四州兵马支援李清。按照鲜于燕的想法,四州兵马,再加上李清所属兵马,兵力在五千以上。凭此兵马,平定飞乌蛮之乱,也就不在话下,会很快结束战斗。

只是,这许多兵马集结,并非小事。

李清虽说在鲜于燕身边效力有些时日,并且官拜营田判官,算得是经略使的左膀右臂。可这种独当一面的事情,却是大姑娘上轿,生平头一次。此前,他也没有机会去统领兵马,更没有作战交锋的经验。如今让他突然间主持一场战役,不免手忙脚乱。

梓州刺史,帮衬不上。

在飞乌蛮围困射洪时,刺史大人便大病不起。

孙处玄脱不开身,而射洪县更群龙无首。李清身边只有一些临时提拔起来的帮手,面对这种情况,一个个都有些茫然。

平定叛乱,可不是单靠打打杀杀。

更不要说这场叛乱的主体是蛮部,更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于是,李清在万般无奈下,只好找到了杨守文和明秀帮忙。

杨守文是不想掺和战事,可是却又不好拒绝。不管怎样,李清和明琰有香火情,而他现在也身处这漩涡之中,想要脱身,又谈何容易?所以,他也只好留下来,为李清出谋划策。

只不过,杨守文也帮不得太多。

他对军事也不甚熟悉,好在身边明秀、桓道臣,出力不少。

杨守文甚至发现,桓道臣对于兵事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颇有些运筹帷幄的本事。

细想,句容桓氏本就是将门出身。

桓道臣的曾祖桓法嗣,也曾是行伍中人,虽说后来转为文职,但对兵事却极为精通。

只是不知为什么,杨守文前世,并未听过桓道臣其人。

“李判官说,这两日就会发动对铜山的战事……一俟铜山夺回,咱们就可以离开。”

陈府庭院中,杨守文一袭单衣,手摇折扇。

他的头发,在过去一段日子里已经长出了不少,不再似当初离开洛阳时那般的牛山濯濯。入夏之后,天气越来越热,他索性把裹头的头巾摘下来,露出了一头短发。

“这李清,也忒多事情。”

李裹儿一脸不高兴,撅着嘴唠叨。

也难怪,因为李清的缘故,使得他们这一行人的日程一再推迟。

算算时间,离开洛阳也有几个月了……裹儿最初的好奇和兴奋都已经消失殆尽,开始思念家人。

好在,有幼娘和她天天斗嘴,多少也能排解心中的烦闷。

幼娘坐在杨守文身边,笑而不语。

她一手短刀,一手果子,那果子在手中转动,果皮连成一条脱落,看上去煞是熟练。

她削好了一个果子,递给杨守文。

裹儿立刻道:“我也要!”

“自己动手好了,再说你不是还有人伺候吗?”

“我就要你给我削。”

“我才不要。”

每天,两个小丫头都会因为各种事情,争斗不停。李裹儿性子多少有些骄横,而幼娘则是那种吃软不吃硬的主儿,两个人除了杨守文能压制之外,其他人多是无能为力。

一看二人又要斗嘴,杨守文就一阵头疼。

他连忙把手里的果子递给李裹儿,轻声道:“小过,你先吃吧。”

李裹儿笑了,不无得意的看了幼娘一眼。

却见幼娘突然出手,手中羊角匕首唰的刺出,吓得裹儿连忙闪躲,手中的果子也脱手落下。

没等杨守文出手,幼娘另一只手却已经探出,稳稳接住了果子。

“臭丫头,你做什么?”

“哼,果子是我削的,你想吃,便自己动手。”

杨守文见状,顿时无语。

他也懒得劝说,抬手啪的一拍桌上的短剑,剑光连闪,幼娘手中的果子立刻变成了三瓣。一手拿起一瓣,递到了二女的嘴边,“小过,幼娘,再胡闹我可要生气了。”

两个小丫头,张口咬住了果子,脸上却露出灿烂笑容……

……

“青之,青之,出事了!”

杨守文收起短剑,拿着一瓣果子,正准备开口,忽听一阵脚步声传来。

明秀从外面急匆匆跑过来,来到杨守文身前,伸手从他手上把那果子抢过来,而后狠狠就是一口。

刹那间,四道如利剑般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怎么了?”

明秀感到了那目光中所蕴含的冷意,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而后看了看手中那一瓣果子,又看了看幼娘和李裹儿手里的果子,突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连忙把果子递给了杨守文。

你特么吃过的东西给我?

这一次,便是杨守文的目光,也变得清冷了!

羊角匕首在幼娘手中飞转,而李裹儿则恶狠狠瞪着明秀。

就在明秀不知所措的时候,杨守文终于开口为他解围道:“四郎,你刚才说出事了,出了什么事?”

“刚得到消息,飞乌蛮蛮王孟凯,在飞乌县集结五千叛军,兵发方义。”

“哦?”

杨守文听闻这消息,不由得愣住了。

方义,是遂州府衙所在。

遂州刺史鲜于士简正在集结兵马,准备出兵平乱,这飞乌蛮却自己送上门去了?

不过,遂州下辖五县,其兵力并不充裕。

若是被飞乌蛮攻破了方义,则叛军必然更加嚣张。

可除此之外,飞乌蛮攻打方义的意义并不是很大……除非,飞乌蛮想要逃往山南,否则根本没有必要去攻打方义才是。杨守文在射洪这些日子,对周边的州县也做过一些了解。按道理说,飞乌蛮若要寻找退路,往晋州打通婆娑山才是正途。

可是……

“李判官准备如何应对?”

明秀道:“我刚从李清那边回来,听李清的意思,他是打算提前出兵,攻打铜山。”

若按照此前和李清商议的结果,是要等待四州兵马到位之后,再发动攻击,一举平乱。可现在,泸州兵马才刚集结完毕,准备从昌元县北上,预计在十天后会与晋州兵马在龙台镇汇合,而后兵发婆娑山,彻底断了飞乌蛮的退路,将之一举消灭。

那时候,官军会从射洪向铜山、飞乌同时发起攻击。

或许兵力略有不足,但对付飞乌蛮,当不在话下……

如今这突然提前出兵,会不会有意外发生?

杨守文不禁深吸一口气,看着明秀道:“那四郎以为,李判官是否应该出兵铜山呢?”

明秀摇摇头,叹了口气。

“现在出兵铜山,绝非上策。

孟凯手下叛军虽说人多势众,可是方义毗邻涪水,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叛军长于野战,而不精于攻坚。只要鲜于刺史那边小心应对,方义必然是有惊无险……”

杨守文听罢,深以为然。

李裹儿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既然如此,那李清为何急于出兵吗?”

“关键是……”

明秀话未出口,忽听得有人道:“鲜于士简,乃鲜于燕之子,李判官怕也是身不由己。”

陈子昂拄着拐杖从后院里走出,幼娘连忙起身,走上前搀扶。

“鲜于燕只此一子,且给予不小的期望。

若鲜于士简出事,李清难免会受到牵累……这种情况下,他只有提前发动,兵发铜山,以期能围魏救赵。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以为,李清弄不好,会惹来麻烦。”

陈子昂在圆凳坐下,把拐杖放在身边。

他看了一眼杨守文,轻声道:“青之,你最好立刻去劝说李清,让他沉住气才是。”

杨守文有点糊涂了!

按照陈子昂的说法,李清的选择倒也正常。

鲜于士简既然是鲜于燕的独子,而李清又是鲜于燕的手下,他又怎可能坐视不理?

“叔父,李判官攻打铜山,围魏救赵乃是一件好事,为何要阻拦他呢?”

“从此前飞乌蛮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孟凯身边,必有高士为之出谋划策。

且飞乌蛮此次作乱,恰好与吐蕃人相互呼应,难保之间没有勾结。如此情况下,飞乌蛮何以要突然攻打一座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的方义呢?其中,恐怕有诈!”

第六百六十一章非君莫属

杨守文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小看了陈子昂。

亦或者说,他对陈子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