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秦的贵女仪态端美,和正统的罗马人一样都是黑发黑眸的华夏族人无疑让赵慕秦接受得毫无心理压力。
  大秦的都城有很多,一直到二世皇帝时代,都城都还是咸阳,后来选天下中央之地,立新都,号为中都,名为长安。
  赵慕秦等人跟随先生到达长安的时候,威武的军士一列列地从他们的面前走过,华贵的马车,端坐于上的是身着玄色龙袍的皇帝。
  后来赵慕秦才知道,这只是皇帝出巡必备的仪仗与护卫,而这人数,在罗马境内已经能作为一支小型军队了。
  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常使用的数量级和赵慕秦习惯的都不同。
  大秦严格地统一了语言、服饰以及文化等种种方面,一路行来,皆是束发右衽、说着华夏语的人,这种景象,赵慕秦就算是在罗马的都城也不一定能经常见到。
  大秦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都以能将功折罪,变为良民,与大秦淑女通婚为荣。
  所有的大秦女子,在外邦人眼里,都是淑女。
  当然了,大秦男子可以多纳几个外邦妾室繁衍血脉,外邦男子想娶一个大秦淑女很难,除非他特别有能力,又或者先行参军为大秦立了功,但是大秦男子想要纳外邦女子为妾是很容易的,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家人都以此为荣。
  有见识的大秦人都知道,外邦女子和外邦男子互相之间不能繁衍血脉,那外邦的人就越来越少,慢慢的,就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问题,而华夏族又张大一分。
  据传这是昭明皇帝和始皇帝留下来的,应该有几分真凭实据,说实话,如此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确实很不赖。
  赵慕秦走的是文事的路子,结合在罗马的见闻,倒还真给朝廷出了几个不错的点子,在鸿胪寺里得了任用。
  但是他也不是不能动武,文官升迁太慢,而且大秦朝中有朝臣须得有战功方得出任丞相的规矩,在封爵方面,文官除非是智计超绝,让所有人佩服,否则的话,封爵速度是绝对比不过武将的。
  赵慕秦想着,他明年就要三十岁了,要是还没有大秦淑女愿意嫁给他的话,他就参军挣军功去,好歹有军功傍身以后,即使爵位小,位置不高,但也是本钱啊!
  这么想着,赵慕秦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嗯,他有些饿了,而且正好到饭点了。
  他如今住的是官方租给他们这些在大秦朝廷中任职的“外臣”抑或是“使者”的官舍,吃的还是官舍提供的饭菜,不像他从前在罗马一样,在自己在外面租的房子里,吃饭好歹算是能随心所欲。
  但是让现在的赵慕秦回去过以前的生活,他是绝对不愿意的,即使把他和大哥的位置换一下他也不愿意。
  先不说大秦其他远超罗马的方面好了,就只说这饭菜,大秦的饭菜就极为美味。
  据说大秦的昭明皇帝留下了许多遗旨,始皇帝也有,他们留下来的许多训诫一直到十世皇帝这个时候了还让人受用无穷。
  饭菜方面,大秦有各种烹饪方式,菜品也因为运输的便利而显得多样起来。
  调味品更是多种多样,比罗马的调味料的种类不知道多出多少。
  而且大秦的糖是雪白的,美妙晶莹得如同艺术品,即使不是用于烹炒饭菜,平日里偷偷地尝上一粒,滋味也是妙不可言。
  当然,赵慕秦不是说大秦的主食和糕点不好吃,那些东西都美味得让他觉得舌头都要咬下来了。
  赵慕秦想要早点扬名立万,加入大秦的户籍,迎娶大秦淑女,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秦人。
  若是有机会再见到父兄或者罗马的族人,一定要好好向他们炫耀一番。
  二世皇帝时代的雍侯项羽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啊!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个大概是三篇番外里,装逼装得最清新脱俗的一篇了,作者自己先给这篇打分,99分,少一分怕自己骄傲23333
  这个番外的时代大概是在公元前十几二十几年的时候,公元前与公元时间段的交界,印度的贵霜帝国还没起来,只不过属于印度那边月氏部落里的一支,然后被灭了23333


第四卷 :不为汉哀 


第65章 重生
  “水……”刘辩从梦中模模糊糊地醒来; 发出一声近似梦呓的喊声。
  很快就有人用勺子舀了水,沾了沾刘辩的唇。
  刚从昏迷中醒来的人; 是不能一下子喝太多水的,只能略微地拿水沾沾。
  “皇儿; 你醒了!真是吓死母后了,你昏迷了这些日子,母后真是,真是……”刘辩勉强地睁开眼,就见到面前的女人泪盈余睫; 泣声连连。
  刘辩勉力支撑:“母后莫要伤心; 儿已醒了。”
  “好; 好; 我儿孝顺; 母后知道; 你如今将将醒来; 还需静养,就别说话了; 再躺一会儿。”何皇后边抹眼泪边说道。
  刘辩连点头的力气都没有; 复又睡去; 失去意识前迷迷糊糊听到有宫女来报; 道是“给史侯看病的侍医来了”。
  刘辩; 大汉如今的天子刘宏的嫡长子,虽然他前头有过几个哥哥,母亲也是后立的皇后; 但是现在天子只有两个儿子,那刘辩就是当之无愧的嫡长子。
  可惜,当初因为子嗣接连夭折,刘辩出生后,就被寄养到了一位史姓道人之处,到了不会轻易夭折的年纪才被接回皇宫。
  当今天子的两个儿子的爵位都是侯,嫡长子刘辩是史侯,史道人的史,而少子刘协则是董侯,董太后的董。
  刘辩将满十三岁,幼弟刘协也要满八岁了,群臣请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身体状况越发不好的天子却迟迟没有下定立储的决心。
  对了,刘辩自嘲地想着,他这次病倒的原因是什么来着?
  天子私下里与近侍私语,透露出不愿立刘辩为储君的原因——皇子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当然,再过两年,天子刘宏驾崩之后,继位为帝的依然是刘辩这个“不可为人主”的皇长子。
  短短几个月的皇帝生涯之后,就是为董卓所废,变成弘农王,再然后,被鸩杀,结束十五岁的生命。
  死后无陵,被最后谥号献帝的好弟弟刘协下令葬入中常侍赵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宦官——之墓中。
  怎么看,刘辩这短短的十几年人生中的最后几年都是一场悲剧。
  而即使是在看起来最风光的前半生里,因为有一个和太后不对付的皇后母亲,被寄养在宫外先天就给父皇留下了粗鄙、轻佻印象的经历,都让刘辩在宫中的日子颇为微妙。
  真正十几岁的刘辩不会知道这些,也不会想着要怎么拯救自己——母亲何皇后以及作为舅父的大将军何进的存在,都让他底气十足。
  可是现在,这具年轻的身体里,装着一个看遍了世间沧桑的灵魂。
  从自己被鸩杀身亡以后开始,刘辩的灵魂就在华夏大地上飘荡,他观看了历史的兴衰,见识过足够的王朝更替,以及其中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甚至到新世纪之后,对汉末三国时代越发透彻的研究都让他在回味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之后,思索整个汉末时代的风云变幻。
  刘辩嗤笑一声。
  他回来得还真是个好时候啊。
  后人对他这个时期的历史记之甚详,包括他父皇将崩之前,将少子刘协托付给心腹宦官蹇硕,而要不是刘辩的舅舅何进位高权重,而蹇硕没能如愿除去何进,恐怕登基的就不是刘辩了。
  这些风云变幻,当时的刘辩只知道一星半点,在张让等宦官作乱杀死何进之后,只能茫然地被裹挟逃离皇宫。
  而奉已死的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在救下刘辩一行之后,又将他推入了深渊。
  他的父皇谥号灵帝,按后世的评价,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就是在东汉“臭名昭著”的桓灵二帝时代,大汉都只是人心浮动。
  刘汉皇朝对天下长达数百年的统治早已奠定了这个家族的权威,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重定大汉天下的神话更让无数人相信大汉是天命所归。
  所以天下三分的时候,势力最大的曹操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落户刘备凭借一个皇叔的身份不知被多少人奉为再兴大汉的正统。
  刘辩眯起了眼睛。
  外戚和宦官,困扰东汉的两大弊端,但是,好不容易回到这个时候,董卓还没入京,刘辩还有足够的机会,他不能轻易地放弃。
  刘宏驾崩的时候刘协还小,和他相比,刘辩虽然不能令他满意,但是也只能是他选择的对象。
  而且,刘辩有天然的优势,他是嫡长子。
  这个时代的门阀政治虽然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谁敢置喙大汉皇室的血脉传承?
  有许多名门都是大汉时代传承下去的,所以说,汉皇室比起后来的魏、晋皇族,面对那些门第观念浓重的士大夫,更有底气和优势。
  刘协的母亲出身名门王氏,而刘辩的母亲、如今的皇后何氏不过是一个屠户之女又怎样?
  天子选妃向来随心所欲,从前不是没有过,著名的世宗孝武皇帝的卫皇后,也不过是舞女出身而已。
  西汉的卫皇后有卫青和霍去病支持,何皇后也有何进这个担任大将军的兄长帮忙。
  而且,有人敢提及皇子的外家血脉,比较谁的出身更“高贵”,刘辩就敢让人把话题给绕到太后董氏身上去,看最后倒霉的是谁!
  刘辩身体状况好转以后,专门去拜见他的父皇天子刘宏。
  虽然刘宏在刘辩生病期间没有特别的表示,或许还存着让刘辩就这样一病而亡的心思,但是刘辩好转起来了,却是不能不去拜见的。
  刘辩先去拜见的是一向不怎么待见他的祖母董太后,虽然天子刘宏的诸多行径颇令朝臣诟病,但是在孝道上,却是为人认同的。
  因为董侯刘协为董太后所养育,所以天子刘宏隔三差五便会到太后所居住的永乐宫中见见老母、幼子。
  也算是刘辩运气好,何皇后满心不愿地带着他去见董太后的时候,没过一会儿,天子刘宏的车驾就来了。
  其时正值中平五年二月,黄巾余孽死灰复燃,一直到年底,全国各地都会传来黄巾余孽的消息。
  被黄巾起义震慑的天子刘宏逐渐从西园的享乐之中醒过来,因此眉宇间萦绕着从前不常见的忧色。
  他似乎很意外在这里见到何皇后和刘辩,索性他虽然偏爱幼子,但是刘辩也是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况且皇后何氏一向有宠,于是天子和颜悦色地道:“皇儿的身体可是已经大好了?”
  刘辩恭敬地行礼,回道:“蒙父皇不弃,儿已大安了。”
  “皇儿病了这一回,倒是知礼了许多,再过不久,你阿弟该是要和你学学了。”刘宏这么说着,听到他的话,何皇后面上还是微笑的模样,手上已经悄悄拧紧了帕子。
  何皇后是屠户之女出身,当年可是和天子大吵大闹还不够,还要开打的猛人。
  刘宏从前训斥刘辩,说他没有皇子的样子,让他好好与弟弟学习一下礼仪,这回他虽是赞赏刘辩,但听起来总让人不舒服。
  刘辩笑答:“儿痴长阿弟五岁,只是长于民间,礼仪有失,还当与阿弟好好学学才是。”
  刘辩这样自谦的言语,在何皇后听来,近于“自贬”,当即娥眉冷竖,一副不悦的样子。
  刘辩微微垂首,他的母后,自恃颜色姣好,有个做大将军的兄长,又长于屠户之家,心计一向不深,想的什么,倒是很容易让人看出来。
  刘宏没管自家皇后现在的模样,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们两个人总是谈不拢,不知吵过多少次了。
  “是了,你也大了……朕听你母亲提过几句,道是已经在给你选妻了。”刘宏近似于喃喃自语,刘辩默默地低下了头。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开始,黄巾余孽又开始大规模活动,全国各地皆有响应,这个时候,只有两位皇子且身体欠安的天子刘宏,想求稳妥的话,让帝位继续在他这一脉传下去的话,就只能选择刘辩这个比刘协年长了五岁的皇子。
  当然,前提是,刘辩从现在开始要让刘宏改观,不要让比他年幼五岁的刘协,继续踩着他的名声扬名,被人夸赞为“天资聪颖”。
  告退前,刘宏嘱咐刘辩,道:“你如今也已经大了,要选妃了,当明理知事,东观、兰台藏书不少,你当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问问。若实在有不明之处,就来找朕。”
  刘辩连声应是。
  何皇后也晓得儿子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错,但是回到自己的长秋宫,还是数落了刘辩一番:“纵是做戏,显得与那小子这般亲厚作甚?你把他当亲兄弟看,小心你的储位被人抢了咧!没有我和你舅舅,别说太子你当不上,就是这个史侯的尊称,你也难保!”
  刘辩晓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时总是为自己着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儿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着,儿定会让父皇下旨,让儿移居承光殿的!”
  宫中谁人不晓,承光殿是作为太子宫存在的?
  纵是最近几代皇位动荡,承光殿久未住人,这也是太子的象征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想刘辩同学,他也挺坑的。
  “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什么的,他从小在民间道士家寄居,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没有刘协好,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育,作为汉灵帝这个不管怎么说还算孝子的皇帝的亲妈,董太后会喜欢哪个孙子简直一目了然。
  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心腹太监蹇硕,然后这哥们想着干脆弄死何进和刘辩扶刘协上位,话说刘辩登上皇位以后没整死这个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经挺不容易了。
  而且献帝知道他哥死讯以后让人塞到太监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个陪葬的地方都找不着了还是怎的?


第66章 对食
  何皇后虽然出身屠户之家; 但是也晓得给儿子选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刘辩一直被人诟病; 不如母家是名门王氏的刘协。
  何氏如今发了狠,要给儿子找一个足够好的名门淑女。
  当然,前提是年龄要合适,要不然,再名门淑女也没用啊!
  刘辩对此其实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这辈子给他选的还是上辈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对人家; 必不辜负;若是唐姬这辈子没有选上; 其实对她来说; 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天子没有安排刘辩上朝听政; 他和刘协一样; 还是在接受师傅的教导。
  当然,他们的课业非常轻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能自主安排。
  刘协和刘辩的关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刘辩的年龄比刘协要年长; 课业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学习却不经心; 今番重生,虽也有心再压刘协一头,但对课业; 也不是十分看重。
  诗文做得好,治国却不一定好;至于大臣们教授的治国之道嘛,难道他们才是皇帝不成?
  刘辩心中有数,相比于他记忆中许多偏向于刘协的大臣——包括教授他们文章、教导课业的师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结论。
  而皇朝兴衰,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后人总归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确定,总比现在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要好。
  因为黄巾之乱,再加上太常刘焉进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最终导致天子下达了一个葬送大汉王朝的决定——改刺史为州牧,将军权下放,致使地方拥兵甚众,各自为政,最终群雄势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兴的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当然了,这个可怕的提议将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刘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纳。
  或许天子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是他真的在乎吗?
  开创了卖官鬻爵这种敛财手段的天子,即使他是刘辩的父皇,刘辩也不能违背事实去夸赞他。
  天子刘宏晚年最信任、最放心的心腹是蹇硕,那个要杀了刘辩让刘协继位的人,蹇硕的想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刘宏的呢?
  刘辩不能想象。
  或许刘协最得刘宏喜爱,但是,刘辩才是嫡长子,朝中有许多支持嫡长继承制的大臣。
  虽然上辈子被董卓废黜之后,刘辩就看清了在两次党锢之祸以后朝中大臣的真面目,朝中已经没有多少敢于直言的忠义之士了,但是,在这种能用嘴皮子解决的问题上,刘辩相信,朝堂诸公不会让他失望的。
  当然,后人评价,汉朝是一个饱受外戚和宦官之患的朝代,有一个大将军何进当舅舅的刘辩,现在要做的,是去拉拢宦官。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后头的魏武帝曹操还不是宦官的养孙!
  天子刘宏一口气册封了十二个中常侍,当然,为了好听一点,统称为“十常侍”也没什么问题。
  张让、赵忠是“十常侍”的领头羊,天子刘宏为后人所铭记的一句名言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他们的目标太明显,阿附他们的人太多,纵然刘辩是皇子,但是也没有什么让他们特别看重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是彻彻底底的社会蛀虫,刘辩即使愿意亲近宦官,也想要找有用的人去亲近。
  发明了后世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造出了白纸——当然,实际上是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也就是被今人称为“蔡侯纸”的蔡伦,虽然他也是个宦官,能被封侯也主要是因为他政治方面的选择正确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家凭借这个功绩流芳百世了啊!
  而权势煊赫的十常侍中,能让刘辩看得上眼的首推毕岚。
  毕岚掌管的是工事,按照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他属于应该归到工部的那种人才,他所制造的“翻车”是后世一种重要的农业用具龙骨水车的前身,用于灌溉农田颇为有效,即使是现在,翻车用于“洒南北郊路,省百姓洒道之费”,也算是造福于民了。
  有缺点没有关系,但是怕就怕缺点一大堆的同时一点优点都没有。
  毕岚贵为中常侍,又被天子刘宏封了侯,平日里也是个大忙人,虽然刘辩是皇长子,地位尊贵,但也不是他想见就能见的。
  但是没关系,刘辩能曲线救国。
  宫中宫女众多,但得帝宠的却没有多少,于是宦官与宫女就结成了“夫妻”,唤作“对食”。
  毕岚也有一个宫里的宫女做“对食”,刘辩不记得了,但是他身边的小太监王安倒是知晓一二。
  王安和刘辩的年龄相差不大,当初何皇后特意选了和比刘辩大不了多少的小太监到他身边陪他。
  刘辩从民间史道人处回宫不久,王安便来他身边陪他了,可以说,刘辩最信任的人里,就有王安。
  上辈子,刘辩被董卓派人拿鸩酒毒死的时候,他身边的一群宦官都被一道清除了,而王安是少数几个主动赴死的宦官。
  其余的,纵是摇尾乞怜,因为宦官在这大汉的“名声”,最后还是全部被赐死了。
  王安好打听消息,那是当初刘辩刚回宫中,心中发怵,有些事情纵是何皇后也不敢随便出言询问,只好向王安问询养出来的毛病。
  正是因着刘辩的这个需求,王安隐隐有后世所言的“百晓生”的趋势。
  刘辩之所以选择毕岚,除了他是十常侍里少有的还算有才干的人以外,更是因为他对刘辩的态度不错。
  上辈子刘辩被十常侍裹挟出宫的时候,尽量给他保留天子的面子的人是毕岚,他是十常侍里待刘辩最和善的一个。
  刘辩询问了王安以后,得了一个令他意外的消息。
  与毕岚的对食的那个宫女,是刘辩的熟人,皇后长秋宫中的风仪女官张氏。
  当初刘辩刚回宫,张氏作为当时颇得皇后看重的宫女之一,被专门选来照顾刘辩,因此刘辩对她颇为亲近。
  后来她就被何皇后升成了从四品的风仪女官。
  刘辩一直很奇怪,张氏虽然因为品阶而被尊称为姑姑,但是她的年龄并不算很老,而且天子刘宏也算是荤素不忌了,容貌姣好的张氏居然没有遭到何皇后的妒忌,还被她信任有加地封为了长秋宫的风仪女官。
  但是现在,刘辩晓得了个中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张氏与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已经结成了对食,而宫中的对食关系一旦形成,是少有更换的。
  上辈子的刘辩不知内情——宫女毕竟也是属于天子的女人,与太监结成对食,私底下也就罢了,闹大了,就连天子的面上也不好看,因此对食多是瞒着天子与皇子龙孙的——但是这辈子,他倒是要用好毕岚和张氏之间的关系。
  何皇后会信任张氏,也是因为她既对她没有威胁,不会心慕天子,又能和十常侍之一的毕岚交好罢了。
  王安能打听到这个消息,毫无疑问是因为他是刘辩的太监,长秋宫的人对他的防备不深——而且这很有可能是刘辩让他去打听的,这消息,刘辩知道了,难道会透露给他的父皇吗?
  刘辩倒没傻到直接去找张氏,透过她和毕岚套近乎。
  比起何皇后来,对于当时刚从史道人身边回宫的刘辩来说,从他回宫以后便形影不离照顾她的张氏更像是母亲。
  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