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乌孙昆弥还是高车首领,都是孤注一掷,必要取得这场胜利。
之所以下次决心,实有几分不得已。
南下是为劫掠,更为熬过灾年。
起初计划还算顺利,一步步照着预期中进行。随着秦璟出现在朔方城下,形势为之一变,双方陷入僵持,一僵就是半个多月。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高车乌孙诸部人心浮动。有小部落在抱怨天气骤寒,不能劫掠牛羊粮食,继续守在朔方城下毫无意义,莫如往防备薄弱的郡县劫掠一番,带着抢到东西,早早返回漠北。
话传到乌孙昆弥和高车六部首领耳中,几人都知晓情况不妙。再不能攻入朔方城,无需秦璟出兵,联军内部就会“分裂”。
故而,狄氏首领取得秦璟亲笔和秦兵的口供,众人一番商议,很快决定出兵。
号角声穿透朔风,马蹄声犹如奔雷,滚滚奔袭而来。
秦军大营前,拒马森严,铁蒺藜闪烁寒光。
木制栅栏增为三排,其后整齐排列武车。武车挡板升起,抛石器被拉开。
步卒整齐列阵,长刀盾牌在手,长枪长矛如林,屏息凝气,只等战鼓敲响。
大纛之下,秦璟玄甲玄马,银色长枪立在马旁,枪尖锐利,寒光逼人。
秦玦带兵出城,和秦璟共御来敌。秦玸守在城内,紧闭四面城门,严防敌军声东击西。
营盘两侧,八千骑兵分作两股,分别由夏侯岩和染虎率领,提前进入埋伏地点,等待战机,突袭敌军侧翼。
朔风呼啸,马蹄声渐近,肃杀之气弥漫。
噍——
鹰鸣响彻长空。
秦璟仰起头,眺望半空,见苍鹰金雕先后飞回,盘旋在大军之上,脚爪上分别捆着一块木牌,即知秦颓鼐恋拇缶迅骶透魑唬坏榷靼痈叱滴谒锎缶砩虾莺菀乱豢凇
呜——
苍凉的号角声从远处传来。
号角声中,身着皮袍、手持长刀的胡骑已是清晰可见。
“击鼓!”
城头上,秦玸亲执鼓锤,一下又一个敲击战鼓,为城下大军助威。
秦璟抓起长枪,枪尖斜指,鼓声骤急。
跳荡兵越众而出,手持长刀,刀长七尺,刃长三尺,锐利无比。刀柄以硬木制成,遇骑兵冲锋,彼此互相配合,可轻易砍断马腿。
跳荡兵后,弓兵列阵,弓弦拉满,寒光成片。
鼓声号角声不绝,震耳欲聋。
飞骑传令,夏侯岩和染虎同时打了声呼啸,骑兵向两侧飞驰来开,以期敌军到来。
轰隆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各部首领策马在前,带头冲锋。
遇上挡路的拒马和铁蒺藜,有的猛拉缰绳,有的根本来不及闪避,轰地一声撞上去,顷刻间鲜血喷涌,碎肉飞溅。
来不及躲闪的战马,连同马背上的骑兵,一起被拒马穿透,成了血葫芦。
冲锋的队伍过于密集,前方速度减慢,后方不明所以,来不及拉住战马,瞬间冲撞到一起。
阵前人吼马嘶,一阵混乱。
“下马!”
“下马搬开这些!”
见有拒马拦路,乌孙昆弥和高车首领当即下令,命骑兵下马,搬开拒马、扫清铁蒺藜,为大军开出一条道路。
刚有骑兵下马,尚未来得及推开拒马,即有呼啸声从天而降。
抬头望去,黑点由远及近,呈抛物线飞来,下马的骑兵根本来不及躲闪,就被坠落的巨石和断木压个正着,惨叫都没有一声,当场被压成肉饼。
“让羊奴去!”
随军出战的有不少羊奴。
这是部落中的规矩,只要作战勇猛,能斩杀敌兵,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摆脱奴隶身份。
在部落首领眼中,这些奴隶称不上是人,是随时可以消耗的炮灰。知道秦军有抛石器,自然不肯让精锐再冒险,不约而同选择让羊奴开路。
心知前方危险重重,很可能是死路一条,羊奴依旧没有选择,只能狠狠咬牙,翻身下马,悍不畏死向前冲去。
呼啸声中,羊奴拼死搬开拒马,扫清铁蒺藜,用血和生命开出一条道路。
“进攻!”
障碍刚刚清理干净,部落首领就下令冲锋,压根不在意受伤倒地的羊奴。许多羊奴没有被巨石和滚木砸死,而是死在了骑兵的铁蹄之下。
拒马和铁蒺藜之后,是三排如枪的栅栏。
对于这种防御,胡骑已有了经验,再次命羊奴上前,冒死开出一条道路,供大军通过。
第一排栅栏移开,空中飞来的不再是碎石断木,而是铺天盖地的箭雨。死伤的不仅是羊奴,更有射程内的骑兵。
第二排栅栏之后,箭矢更加密集。不断有哀嚎声响起,死者并不多,伤者却达数百。
“继续!”
乌孙昆弥和六部首领多少发现事情不对,秦军的准备未免过于充分,像是在等着自己发起进攻。然而,事到如今,没有退路可走。唯有硬着头皮继续进攻,直到冲破秦军的防御为止。
终于,第三排栅栏被搬开,乌孙和高车骑兵全部红了双眼,呼啸着扑向秦军。
开战至今,双方终于短兵相接。
骑兵的刀锋就在眼前,跳荡兵夷然不惧,列阵上前,彼此互相配合,压低身形,挥刀砍向马腿。
战马哀鸣着扑倒,骑兵滚落。
事情发生得太快,身后的骑兵来不反应,眨眼被一同带倒。
蓄势已久的步卒冲上前,挥刀砍断敌兵的头颅。
头颅刚刚滚露,步卒刚要回身,就觉得肩头剧痛。原来,已有敌兵冲到近前,一刀砍断他的左臂。
沙场鏖战,从没有什么仁慈。
心慈手软,下不去手,害得不只是自己,更有同袍的性命。
跳荡兵悍不畏死,有人战死,立刻有同袍补上缺口,列阵阻截敌军。
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双方的尸体交叠在一处,血流成河,染红大地。
有的将士尚未咽气,拿不起长刀,干脆以牙齿为武器,狠狠咬住敌人的喉咙,直至气绝犹不松口。
秦兵悍勇,不惜以命换命。
然而,兵力悬殊的劣势仍开始慢慢显现。
第一名高车骑兵冲破战阵,很快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敌军冲破跳荡兵的防线,挥舞着长刀,嚎叫着冲向大纛所在。
情况变得危急,秦璟却始终没有下令。
直到近三分之一的骑兵冲开战阵,秦璟举起左臂,鼓声顿时一变。武车从两侧袭来,将冲锋的敌军拦腰斩断,迅速合拢包围,阻断前后接应的可能。
从上空俯瞰,此刻的战场上,高车和乌孙大军赫然被分成三段。
一段被拦在战阵之后,一段正处于战阵之中,最后一段,则在武车之后,大纛之前。
“击鼓,骑兵进攻。”
秦璟抄起长枪,策马冲向敌军。秦玦紧随其后。
埋伏两翼的夏侯岩和染虎得令,分别从侧翼发动袭击,猛扑向落入陷阱的高车和乌孙大军。
战场上出现一个奇怪的景象,占据优势兵力的高车和乌孙大军,被兵力不足己方一半的秦军分割包围,渐渐现出颓势。
距战场不到五里,另有两支大军接到讯号,由秦玖和秦柿欤枷础
途中,秦殖鲆还善锉上虻即罚巴鹕盏芯笥
“烧掉辎重,阻住退路,看你们还往哪里跑!”
原来,秦璟的目的不是全部联军,从一开始就直指乌孙。比起松散的高车部落,占据西部草原、扼东西道路要冲的乌孙才是心头大患。
三面包围,唯独放开北面,并非兵力不足,而是为漠北埋下导火索。
此战之后,乌孙不可能再回之前的游牧地,必然被赶去漠北。
相比漠南草原,漠北条件恶劣,又遇灾害连连,养活高车诸部都是勉强。再加上乌孙,无异是雪上加霜,早晚要出乱子。
为争夺生存资源,双方必将摩擦不断,甚至大举开战。
想避开战事,东边不能去,唯有向西走。但西边不是说去就能去,那里盘踞着之前西迁的慕容鲜卑、氐部和柔然。
朔方城外战火燃起,数日不会熄灭。
秦鼐料群蟾系剑丨Z秦玦互相配合,在高车和乌孙大军中并肩冲杀。
四匹战马,四杆银枪,四尊杀神。
漠南大地终将被鲜血染红,成为几万胡骑埋骨所在。
远离城池的一处土丘上,贾科站在车辕前,高举千里镜,眺望城下战场。
千里境为幽州工坊制造,数量并不多,成品多用于海船,藏于桓祎等人手中。船工都得严令,绝不可将消息外传。
他手中这只,是北上之前,桓容特地让人送来。
初次体验,贾科吃惊不小。看过桓容的书信,思量此物的用途,不禁心如擂鼓,脑袋嗡嗡作响。
“秦军的战法和之前略有不同。武车的用法类于我朝。”贾科放下千里镜,执笔写下一封短信,绑到鹁鸽身上。
这样的变化需得禀于官家,尽早做出防备。
鹁鸽咕咕叫了两声,带着书信振翅南飞。
贾科又在原地停留片刻,心知此战胜负已定,仅在于时间长短。
“走吧,去西海郡。”
送粮之事有他人接手,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不宜在朔方久留。省得秦帝打完仗,想起他这颗扎在长安数年的钉子。
即使秦帝想不起来,他身边的人也不会轻易揭过。碍于“盟约”不好在明面上动手,暗地里的手段绝不会少。
对贾科来说,无需太过担忧性命,行动却会受到影响。
与其留在朔方城,不如尽早离开。
趁着秦稣鳎萌ノ骱R惶耍绲钡厣潭樱窈蠼邮治饔虻纳庾鲎急浮
离开长安时,贾科以为要回建康。哪里想到,兜兜转转,却离建康越来越远。换成旁人,或许会心生怅然,毕竟离家太久,常年在外,总会生出思念。
贾科却不然。
他的性子像极了贾秉,虽不至于三天两头想着放火,偶尔也会放上一把,搞点动静出来。
比起出仕建康,他更乐于游走各地,四处搜集情报,为天子出力。
朔方战火点燃,贾科远走西海。
建康城中,一辆辆刻有桓氏标记的车驾陆续抵达。
依照圣意,马车没有去青溪里,而是直往台城。
三辆马车碰到一起,前后脚停在宫门前。
随行的部曲跃下车辕,车门从内推开,现出两张俊秀的少年脸庞,还有一个七八岁左右的童子。正是奉桓容之命入京,代父入朝贺新岁的桓胤、桓振和桓稚玉。
第三百一十四章 热闹
仲冬时节,北地难得未降雪灾; 却有兵祸连连; 边界始终难得安稳。平州和并州出现大批流民; 年景依旧不好。
南地粮食丰产,偏偏遭遇雨水。
自初冬以来; 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难得有晴日。时而夹杂冰雹,小的不过米粒; 大者足比鹅卵。
数日前一场冰雹; 建康城外的一处里中; 有数间老旧的民居被砸穿屋顶,不下十余人受伤。好在救援及时; 伤者都得诊治包扎; 未出人命。
朝廷下令赈灾; 灾民皆被妥善安置; 很快有灾粮和厚衣送至。并按照天子登基后定下的规矩,在城门前架锅煮粥; 分发蒸饼; 受灾的百姓皆可来领; 并不区分汉胡。
有衣食不济、行动不便者; 邻里左右亦会相帮。
职吏和散吏走访里中清查; 最后统计处,除体弱年高或是久病在床,入冬以来; 少有冻死饿死的情况出现。
在乱世之中,这简直称得上是奇迹。
看过官员奏报,桓容并未松口气。
他十分清楚,之所以能有这个结果,全仗都城之故。且有士族高门配合,赈灾之事才会如此顺利。
换做其他州郡,情况未必乐观。
南地连续三年丰产,国库丰盈,不代表百姓全都能衣食无忧。
想要恢复华夏盛世,岂是能一蹴而就。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势必要一点一滴不断积累,量变才能促成质变。
放下奏疏,桓容叹息一声,指节轻轻敲着额角。
他十分清楚,时至今日,即便情况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自己定下的目标仍十分理想化,彻底实现的可能性委实不大。
但他必须尽力而为。
起初向高处攀登,多为保住自己和亲娘的性命。建制称帝,身在其位,生命不再时时刻刻受到威胁,目标自然而然发生转变。
在其位谋其政。
皇帝这个职业,说好做很好做,说难做也的确难做。
浑浑噩噩是一生,酒池肉林是一生,兢兢业业、熬油费火同样是一生。
桓容自认是个俗人,未必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也不认为穿越一回,就能超水平发挥,堪比千古明君。但尽己所能,开疆拓土,为万民谋福祉,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他早已定下的目标。
“任重而道远啊。”
看过各地送来的奏疏,桓容又拿起宁州飞送的书信。
信是袁峰亲笔,详细记载了从建康南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着重写出各地的风土人情,言辞颇有几分幽默。
以袁峰予人的印象,实在很难相信,平日里注重规矩,一板一眼,走路都能用尺子量的少年,会写出这样活泼的文字。
随书信送来的,还有四枚发钗。
不是金玉,也未镶嵌彩宝,皆是以香木雕刻,选料精细,透着一股特殊的清香。工匠的手艺十分精湛,钗头的花鸟栩栩如生。细观花纹,却不像汉家的手艺,更类西南夷族。
看到附在盒中的短信,桓容不禁摇头失笑。
“平蚝。”
“仆在。”听桓容召唤,守在门前的宦者离开走进内殿,恭敬听命。
“这三只木盒送去长乐宫,交给太后,说是阿峰从南边送回的孝心。这个着人送去殷尚书府上,传朕之言,是阿峰的心意,看在朕的面子上,请殷尚书暂且破例一回。”
“诺。”
宦者领命,上前两步,小心捧起四只木盒。
长乐宫那里,他得亲自去。出宫这事,可交给徒弟去办,必然能够妥当。
宦者退出内殿,桓容起身离开矮榻,在殿中来回踱步,时而晃晃手臂,活动一下手脚。
长时间坐着,哪怕不是正坐,也会禁不住双腿发麻。刚开始时不习惯,起身时差点摔倒。幸亏身边无人,否则乐子可就大了。
历史上,第一个因为久坐摔得鼻青脸肿的皇帝。
甭管怎么想,都不太好听,甚至有些玄幻。
刚刚走过两圈,就听殿外有人禀报,言桓胤、桓振和桓稚玉已过宫门,正往太极殿来。
“善!”
桓容登时大喜。算算日子,几个侄子是该到了。
瞥一眼桓石秀和桓嗣等人的书信,桓容压下良心的谴责,看也不看,直接抛到一边。
甭管对方如何“抱怨”,总之,人来了就得留下。
别说他不厚道,坑兄弟的传统,古已有之。他不过是发扬光大,如此而已。
思量间,桓胤三人已行至殿门前。
此前天空乌云聚集,冷风平地而起,明显有大雨将至。
宦者小声提醒,需得加快速度,免得中途淋雨。三人几乎是一路小跑,才赶在雨落前抵达太极殿。
桓胤和桓振已是外傅之年,身高长相类似父祖,可以想见,再过几年,必定是翩翩少年郎,出门就要被人围堵。
桓稚玉刚刚虚岁七岁,生辰还在年底,个头自然不及兄长。
长相尽取父母所长,俊秀非凡,却不会予人雌雄莫辨之感。性格类足桓石秀,钟灵毓秀,却实打实的有几分调皮,一言不合就能扒门框。
为此,桓夫人没少和丈夫生气。
孩子扒门框的举动,做父亲的难辞其咎!
这样的长相性格,恰恰合了谢安的眼缘。
去岁元月宫宴,谢司徒一时高兴,将桓稚玉召到自己身旁,亲自为他挟菜,喜爱之意溢于言表。
此情此景,看得桓豁眼角之抽,险些拍案而起。
又不是没有儿子,想要孙子,让儿子去生!
和他抢孙子?
司徒又怎么样?
信不信他发飙一回?!
桓豁眼中放箭,犹如实质。谢安不以为意,直接无视。直到长乐宫来人,将桓稚玉请走,才避免当朝司徒和骠骑大将军的一场“血战”。
并非是桓豁突然脑袋进水,不清楚孙子被谢安看重的好处。而是出于谨慎考量,不愿孙辈同任何士族高门走得太近。
作为天子的叔父,手掌兵权的重臣,桓豁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职责。
换做桓容没登基前,家中儿孙被王谢家主另眼相看,实是难得的好事。现如今,双方可以有交情,但不能过于紧密。
类似桓大司马嫁女联姻的事,更是不可能发生。
桓豁儿子多,女儿也多,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加起来,五六个巴掌都数不过来。他同桓冲有过深谈,两人一致同意,在孙辈的婚事上必须慎重。
“天子有意削弱高门。”
并非是两人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从桓容的种种举动来看,这是早晚的事。
以两人对桓容的了解,知道他绝不会做个晋帝一样的摆设,更不会容许自己的继承人走上司马氏的老路。
为不动摇国本,不会立即刀阔斧进行改革。但是,潜移默化,一点点撬动士族高门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巩固君权,都是势在必行。
“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
桓豁和桓冲一个个列举,甚至连桓氏都包含在内。
近一些的,西晋八王之乱,东晋王与司马共天下,王敦之乱;远一些的,汉时七国之乱,外戚鼎盛,宦者为祸,无不让两人生出警惕。
自汉末战乱以来,英雄豪杰辈出、跳梁小丑粉末登场,政权交替频繁,一代而亡的例子实不鲜见。
别看桓汉如今势强,大得民心,若是内部生乱,再出现一个王敦或是桓大司马之类的人物,这份安稳未必能够持久。
战火烧起,繁华之地亦将荡为寒烟,渐渐恢复气象的州郡,怕又要生灵涂炭。
桓豁和桓冲想了许久,最终决定,不只要同王谢高门保持一定距离,更要约束族内,稍有不对的苗头立即掐灭。
他们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族人始终不出异心。但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势必要保证桓氏“安安稳稳”。
等到自己百年,可托付于儿子。
至于孙子……以天子的意思,分明是有意从族内挑选继承人。事情定下之前,必要再做一番准备。
大致方向确定,桓豁和桓冲略松口气,同样也有几分无奈。
如果天子愿意成婚,尽快绵延皇嗣,事情怎会如此麻烦?
奈何牛不喝水,总不能强按头。
或许天子有其考量,自己尽量多活几年,尽力而为就是。
桓豁和桓冲的种种举动,桓容都看在眼里。
说不感动是就假的,可侄子该“抢”的还是要“抢”,没有任何商量。
桓胤三人临行前,都得祖父和父亲教导。虽不明大父和大君为何如此慎重,以三人的早慧,亦知此行不比往常。
故而,一路之上不敢耽搁,遇族人为官的郡县,同样不报姓名,稍事休息继续赶路。抵达建康之后,更是小心谨慎,入城十分低调,不予人半点把柄。
事实上,他们刚一入城,乌衣巷和青溪里的几家立即得到消息。
听完忠仆禀报,谢安和郗愔都生出桓氏后继有人之感。
辞官在家的王彪之不改“火爆”性情,叫来两个儿子,提留来一排孙子,以桓胤、桓振和桓稚玉三人作比,说得两个儿子面露惭愧,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回头看向自己的儿子,当即下定决心,高举“严父”的旗帜不动摇,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几名小郎君深感不妙,被大父“放走”后,站在廊下,都是无语泪先流。
“今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所以说,这“一波”小少年长成后,争先恐后往外跑,宁可航行海上,也不愿继承家主之位,除了自身的理想,并非没有其他理由。
桓容尚不知情,如果知道,必定会怒视群臣:原来这个锅就不该朕背!
不提建康高门如何反应,对于桓胤三人的到来,台城内几位大佬都是喜气洋洋。
桓容刚同三人说过两句话,就有长乐宫宦者请见,言太后知晓三人抵达很是高兴,已命人在长乐宫设宴。
“太后殿下言,三位小郎君舟车劳顿,有事可以明后日子再说。先让三位小郎君用过膳,好生歇息才是。”
“对,是朕疏忽了。”
桓容顿时觉得惭愧,看向桓胤三人,不至于风尘仆仆,也难免有几分疲惫之色。
“摆驾长乐宫。”
桓容站起身,对桓胤三人笑道:“阿兄从海外寻来不少新奇东西,还有几样稀奇的果品,味道很是不错,你们八成会喜欢。”
桓胤和桓振同时起身,神情严肃,礼仪不错半点。即使有几分好奇,也牢记祖父的叮嘱,尽量压在心里。
桓稚玉则是扑扇着眼睫毛,大眼睛黑葡萄一样,骨碌碌转着,盛满了好奇。
看到他,不免让桓容想起四头身时期的袁峰。一时没忍住,弯腰把人抱了起来。
论理,七岁的孩子不能再抱。
可谁让桓稚玉太过招人喜欢,连谢司徒都“把持”不住,遑论是对四头身向来没什么招架之力的桓容。
“陛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