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内院,就是二进的那出,也有四间房,但院子是外院的两倍大小,靠近院墙的地方还有一口井。
一进与二进的院子中间用垂花门分隔开,既可以阻挡来人窥伺内院的视野,又十分经济,春夏到来的时候还有阵阵花香。
这座院落确实如同卖主说的那样,墙壁和青砖都很干净,甚至可以直接住进来。
至于邻里,据房主所说,两户人家也都是做生意的,很好说话。
黎锦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但他要再去看两家之后,最晚后日会给答复。
那年轻人笑说:“行,我就等你到后日。家里的所有物件都被搬走了,我这几日都在打地铺,早点交易了我也早点能回去。”
黎锦看完第一户,天色还亮,他想着自己还有时间去看看第二户。
结果那户人家却没在家。
这会儿如果再去第三户的话,可能还没参观到一半,天就黑了。
内城规矩森严,黎锦也没有狂妄自大到敢去挑战府衙权威。
他对此虽然稍有遗憾,但也只能在主街上逛一会儿就出城。
府城内一共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来来往往都是做生意的人,十分热闹。
第二日,黎锦起了大早,每日例行的锻炼结束后,也就没有那么早了,正是拜访别人的好时机。
但剩下的这两户都不如第一家修葺的精致,甚至有些屋子墙皮脱落一大片,看起来尤为粗陋。
这么一对比,黎锦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虽然他本来心属那座有三个院子的房屋,但其环境实在让他难以接受。
黎锦第二日下午又去拜访了第一户人家的邻里,他们虽然不是读书人,但到底在生意场上转悠过,识人眼光准,待人也十分和气。
黎锦主动说了自家会有一个十个月大小的孩子,虽然平时很乖巧,但偶尔还是会大喊大叫,希望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他本以为邻里们会考虑一下,结果他们全都摆摆手,说:“不碍事,这房子隔音很不错。
此前我家孩子小,我也担心这问题,但之后问了邻里,他们都说没听到。”
既然这样,黎锦也就放下心来,他迅速的跟房主办了过户手续。
一共三十八两银子,在王先生的过目下,钱货两清。
回镇子的船三日一趟,左右明日才能回去,黎锦索性利用这段时间把内院的房间都打扫了一遍。
晚上自然还是住在客栈,毕竟原屋主走的时候,除了留下一下抹布扫帚外,其他打地铺用的被褥都带走了。
又过了两日,黎锦终于回到了村里。
如今,村里人都知道他即将去府城的书院学习,但不放心家里的夫郎和孩子,所以要带着一起去府城住。
李柱子抓着黎锦的手,壮硕的汉子说话都带着颤音:“阿锦,你以后可、可还回来?”
黎锦心中也升起离别的感伤:“我只求学一年,此后当然会回来。鸿雁村是我的根啊。”
“这就好,这就好。”
之后的两天,黎锦跟秦慕文把家里能带走的东西都装箱收拾好。家具太过厚重,以后回来还会用到,就直接留在家里。
剩下的的果蔬和活物母鸡就分给村民了。
当然,黎锦还专门收拾了一个行囊,装的是李大河给小包子做的各种小玩意儿。
但就算这样,一家人的行李也没有很多,被褥衣服都卷着绑起来,有一个比较厚重的箱子装黎锦手抄的《四书》《五经》和《圣谕广训》,其中还有两本学画书籍的手抄本。
原书黎锦早就完璧归赵了。
在第三日一大早,李柱子的牛车还没到来,黎锦刚把小包子用襁褓裹起来的时候,就听到柴门被叩响。
来人居然是村长,黎锦把他迎到书房里,秦慕文急忙给两人烧热水端进来。
等到秦慕文出去后,村长才说:“我之后越想越不对劲,你只在府城住一年的话,为什么要买房子?”
黎锦还没来得及说话。
村长就说:“你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那么懂事,虽然后来有点懒散,但之后你也及时浪子回头。
我对你从没有坏心思,黎锦。”
“多谢叔这些年来的照顾,我买房也有自己的私心……”
村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打断道:“时间不早了。之前你让我签村名异地买房‘知情书’,我二话不说给你签了。
黎锦,你跟我交个底,你以后到底还回不回咱村子。”
黎锦站起来,说:“自然回。但应该不止一年。”
村长得到想要的答案,笑了,“一年确实时间太短,你都学不到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趁着年轻增长见识也很重要。
但有了你这句话,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在,就代表着咱鸿雁村一直等你回来!”
黎锦给村长深深一揖,村长想站起来,但看着黎锦眼中坚定的神色,他硬生生的受下了这礼。
村长走后,李柱子就到了,他帮着黎锦把东西抬上牛车,一直沉默无言。
黎锦抱着小包子,秦慕文拿着路上小包子要吃喝的米糊,他们也没上牛车,就跟在牛车旁走。
村里人也都知道这个消息,大清早的,基本上所有人都出来了。
虽然黎锦不是他们的族人,不姓李,但大家都在一个村子,亲密程度也胜似族人。
“阿锦,明年考中就是秀才老爷了!”
“阿锦一定要金榜题名!”
其中甚至还夹杂着小孩子的祝愿:“阿锦叔天天可以吃好吃的红烧肉!”
黎锦也给大家回以问候:“大河叔以后别总是抽烟了,喉咙不舒服的时候,就让大壮哥拿着我上次开的方子去杏林堂抓药。”
“二牛哥,你……”
“还有大黑,希望你以后也能过上天天吃红烧肉的日子。”
说完这些,黎锦给大家招招手,再次抬脚的时候,眼中已经盈满了泪水。
但他依然一步一步,抱着孩子,坚定的朝村外走去。
等到黎锦坐上船,一路上都很沉默地李柱子才说:“你去了府城,得注意跟人打交道,别被人欺负了去。就算被欺负了,哥也不能帮你找回场子……”
黎锦嗓音沙哑,说:“多谢柱子哥关心。我会注意跟同窗打交道的,柱子哥你放心。”
“恩,你娘还在的话,看到你这么有出息,一定很开心。”
船没多久就离岸了,黎锦站在船头,看着在岸边偷偷抹眼泪的李柱子,自己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
小包子看着黎锦掉眼泪,瞪大了自己的眼睛,衬得眉心一点朱砂痣尤为可爱。
“嗲嗲!”
他叫了两声,见黎锦虽然不哭了,却依然没笑,也没像往常一样亲自己,只能转头求助:“啊嗲!嗲!”
秦慕文其实一直就在黎锦的旁边,他手里端着一碗热汤,如今被风一吹,温度刚好可以入口。
“夫君,喝点汤。”
黎锦接过后,跟他一起进船舱。此前黎锦跟船家打过招呼,说今日要包船。船主就把船舱都收拾的干干净净。
船舱一半多的地方堆满了行囊,但还有一些空地,黎锦直接坐下,把热汤一饮而尽。
秦慕文说:“夫君莫要太难过,我和包子会一直都在你身边。”
黎锦一手紧紧的揽着他的肩膀,点头:“幸好还有你们。”
秦慕文小声说:“阿锦若是觉得孤单,可还想再要一个孩子?我、我……”
黎锦的心因为小夫郎的话软的一塌糊涂。
“下一个孩子的事情暂且不急,包子还这么小,我不想你太劳累。”
秦慕文小声嘟囔:“不累啊。”
黎锦瞧着他:“你想生?”
秦慕文点点头,说:“嗯,想给小包子再生个弟弟。”
他见黎锦没说话,又问,“阿锦喜欢女孩吗?但哥儿好像很难生女孩……”
黎锦趁着没人看,在秦慕文脸上飞快的亲了一下,义正词严的说:“文文,以后不准这么诱惑我。”
秦慕文一脸不明所以,他真的觉得自己在很认真的安慰相公,并且顺便讨论再生一个孩子的事情啊……
第77章
如今已经五月多;天气早已暖和起来,虽然河上风大;但却是个适合出游的日子。
等过了村子那段,周围的船只逐渐多了起来,船头站着的;大多都是穿着长袍的读书人。
黎锦没敢抱着小包子出去吹风,只能让他透过油脂糊的窗户、或者船篷进人的地方;瞧瞧外面的山光水色。
黎锦说:“等到包子稍微大一点;可以满地跑的时候,挑个好日子带他坐船玩。”
“嗯,那夫君的意思;暂时只要包子一个小孩吗?”
黎锦揉揉秦慕文的脑袋:“暂时先这样,乖,咱们不急。”
秦慕文像小猫一样蹭黎锦的手;眼睛眯起来;“我听夫君的。”
秦慕文一直以来都是听从黎锦的意思,鲜少表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黎锦觉得‘生二胎’大概也不是秦慕文自己的想法,只是村里人都这么生,他把这个当成惯例了。
黎锦想了想,还是跟他解释道:“咱们家的孩子;贵精不贵多;以后条件好点,就再生俩。”
毕竟在古代,孩子少也是没福气的表现;黎锦觉得家里养三个小崽子也算足够了。
秦慕文听到黎锦的打算后,眼眸再次亮起来,“嗯!”
今日有了黎锦的俩崽在船上,一路顺风,天还没擦黑就到了府城外的码头。
码头前很多牛车马车等着拉客,甚至还有些脚夫。
黎锦花了十五文雇佣一辆牛车,把行李全都抬上去,秦慕文一直抱着小包子,来回递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赶牛车的师傅家在府城外不远的村子里,他说:“本来我跑一趟十文,但现在太晚咯,很多人不敢接内城的活儿。
幸好你家离得近,我跑一趟就得赶紧出来。”
黎锦说:“多谢师傅,您在这儿赶车多久了?”
“十几年咯,跑得快一天能拉二十多趟嘞!咱们这儿读书人和做生意的人都多,白日里更热闹。”
随后黎锦又问了一下府城哪里的布匹和锅碗瓢盆质量好,赶车师傅对此最了解的,基本上每次都要回答一遍。
过内城门的时候,黎锦呈上路引,顺利通行。
穿过一条主街,在往右拐,走了两百多米就能看到一处大门敞开的府邸。
黎锦抱着小包子,给秦慕文指了指,说:“那就是咱们的新家。”
秦慕文瞪大眼睛,有些疑惑,为什么不关门。
紧接着,就看到陈西然从里面出来,“阿锦,弟媳,你们总算来了。”
秦慕文微囧,弟媳这是什么称呼啊。
不过这时代身份尊贵的人都不会娶哥儿为正妻,自然也没有专门的称呼,秦慕文想,暂且这么称呼着吧。
黎锦一边抬东西一边解释道:“西然五日前就到了府城,正好他今日沐修,我托他帮忙买一些必要的家具,暂且先住几日。”
之前黎锦说要搬家的时候,小安来找过秦慕文,说秦慕文虽然去了府城住大房子,但一过去都是空荡荡的旧院落,得收拾好久。
秦慕文知道小安担心他,但他只是抿了抿唇:“有阿锦在,哪儿我都去。”
但这里完全不是小安想的那样,屋子很新,院墙也都是洁白的,垂花门上的树枝还开了花呢。
陈西然听了黎锦的话,说:“其实这些东西都是阿锦上次回去之前订做的,我不过就打开门收一下。不过我今日来的路上看到了柴火和油灯就买了,想着你们总得喝热水,还顺便买了水壶。”
“还是西然考虑的周到。”
“谁让你是我兄弟啊,我认了门,以后可得经常来叨饶了。”
“随时欢迎。”
灶台什么的上次黎锦都擦洗过了,只需要再掸掸上面的灰尘就能直接用。
内院的主屋里摆了一张雕花镂空拔步床,没装床幔。陈西然帮忙搬小包子的学步车,还没过来,黎锦就给秦慕文比划一下,说:“这里可以添一个梳妆台,后面加一座屏风,隔着浴桶。”
秦慕文满心欢喜,新家比他想象中更阔气、精致。阿锦把他心中初来一个陌生地方的惶恐不安全都抹除,余下的只有对个男人更多的喜欢。
陈西然虽然很想在黎锦新家留宿,但这里只有一张床,其他招待的东西都没有,他也只能遗憾的赶在宵禁之前回书院去。
黎锦说:“此次招待不周,下次西然来,我们一定秉烛长谈。”
“好,这可是你说的,书院学生最近都在下棋,我对此正好头疼,下次来请教你。”
黎锦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说自己也不怎么会下围棋啊,陈西然就已经往外跑了。
内城规矩森严,虽然偶尔略有不便,但住在这里到底安全。
黎锦把大门锁好,穿过影壁、抄手游廊,再走过垂花门,就能看到那亮了灯的屋子。
他快步走过去,推开门,秦慕文已经把被褥铺好,小包子坐船的时候醒了大半天,这会儿沉沉的睡了过去。
新家的床与以前的一般大,褥子铺上去正好,黎锦从背后抱着少年,下巴搁在他肩膀上。
“热水烧好了,你去洗个澡。”
“好。”
黎锦自己则锻炼后,休息一会儿直接打了冷水冲澡。
等他回到屋里,秦慕文坐在床外侧,把里面的位置留给黎锦。
黎锦上了床,说:“怎么不睡里面?”
秦慕文小声道:“按规矩,夫郎应该睡在床外侧,在夫君起夜的时候方便下床伺候。”
而他们以前的床只是木板,睡在里面的人可以直接从床脚下去,两人谁也都没在乎这个规矩。
但拔步床就不一样,顶上有卷棚,床前有踏步,只有一边可以上床。
黎锦这也是入乡随俗,他当时去买床的时候,里面基本上都是拔步床,黎锦挑了一个比较素雅的样式,没上漆,木材的原色就很好看了。
他听了秦慕文的话,说:“咱家没这么多规矩,你想睡哪边就睡哪边。”
秦慕文应道:“好。”
两人一向是只有一床被子,与其他夫妻的分被睡也不一样。
黎锦把秦慕文搂在怀里,姿态里全然都是强势和喜爱,哪需要讲究那些分了尊卑贵贱伺候人的事情?
秦慕文心里甜,悄悄抬头亲了一下黎锦没有胡茬的唇角,然后飞快的缩回黎锦怀里。
他家夫君不喜欢蓄须,每日都把胡茬刮得干干净净,十分俊朗。
黎锦:“嗯?”
秦慕文后背突然紧绷,因为黎锦的手已经探进去,贴着他。
就在秦慕文以为黎锦会要了他的时候,黎锦只是把他抱的更紧了:“睡觉。”
秦慕文意识到,原来阿锦觉得今日舟车劳顿,所以让自己好好休息。
又过了几日,黎锦找人打了案几,梳妆台,还有四把椅子和吃饭的八仙桌。
锅碗瓢盆等用品也没带过来,都得买新的。
毕竟这里厨房用的是小锅,与村子里的灶台不一样;而碗只要一文钱一只,带过来沿途搬运很可能碎掉,黎锦索性全都没带。
这几日黎锦深深切切的感受到五个字‘花钱如流水’的含义。
他想,自己再不找点法子赚钱,家里又要入不敷出了。
就在黎锦打算先找个赚钱门路,再去书院报道的时候,陈西然居然派人带口信给他了。
“阿锦,书院最近在招助教,按理只收秀才,但知府跟山长今日商量了一下,又说双案首也可以,你快来报名啊。”
黎锦心里稍微有点犹豫,他觉得助教什么的,无非就是接触更多教谕、讲郎,扩大知名度的法子。
毕竟书院里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过了科举,或者即将要参加科举。
能当助教,自然就是在这些人中扩大知名度,若是风评好一点,说不定院试中也可以摘得案首之位!
但黎锦觉得自己现在面临最重要的事情是赚钱。
于是他让带口信的人委婉的回绝了陈西然的建议。
当助教和找门路赚钱,必然只能二选其一,毕竟当了助教肯定就没有只学习功课那么清闲。
结果没过多久,带口信的人又来了。
“阿锦,助教月俸三两!还有禄米两斗!”
黎锦当下就跟着带口信的人去了书院,他本是双案首,又有宋先生的信笺,负责招人的教谕也没为难他,问了一些基础的问题,见他对答如流,就收了他二两银子的束脩,算是今年学费。给他办了入学手续。
不过,黎锦因为在府城有房子,所以不住在书院。
教谕说:“既然如此,那你就不需要去办理住宿手续,明日来开始上课,不得迟到早退。”
“学生知晓。”
“你可有相熟的同窗,今日下午无课,让他带你熟悉一下环境。”
“是,多谢教谕。”
黎锦官话说的标准,人又清朗俊秀,神态间丝毫不见年少双案首的傲慢,教谕对他印象不错。
等到黎锦走后,教谕身后的屏风里才出来两个身影。
一位年逾半百,正是书院的山长,另一位……如果黎锦还在的话,当然能认出来,那就是知府大人!
“你这么看好自己钦点的双案首啊?”山长捋着白胡须,笑道。
知府说:“山长若是看到他写的策论,大概跟我也是一样的心态。”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必然得去府衙一趟。”
“欢迎之至。”
黎锦自然不知道这些,就连陈西然恐怕都不知道这背后有知府大人在推波助澜。
陈西然带着黎锦前去报名,助教的名额只有两个,报名的秀才就有十七个。其中有个人黎锦瞧着颇为眼熟,但具体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却是想不起来。
“七日后在此进行考核,答卷成绩前两名即为助教。考试内容为三道算术题,一篇策论。”
秀才们一脸怀疑的看着宣布此事的教谕,考啥?算术?!
第78章
“为什么要考算术?还是三道?”
“完了;我争不了这名额了,五年前我考秀才的时候;只有两道算术题,我都连蒙带猜。后来更是把重心放在策论上……”
“吴兄在策论上的造诣,我等十分佩服。这助教之位;我是只能随缘了。”
黎锦见有人把那位自己觉得颇为眼熟的人称作‘吴兄’,他一下茅塞顿开;总算想起为什么自己觉得他好像似曾相识了。
这位吴兄与杏林堂吴大夫的面容简直就是一个磨子刻出来的!
去年八月吴大夫还让黎锦代替他在杏林堂坐诊;就是因为他的孩子要考举人了,他得跟着去照顾。
现在看来,这位策论写得好的吴秀才;大概就是吴大夫的孩子了。
大概是秀才们讨论的声音有点大,教谕清了嗓子,说:“安静。”
大家很快安静下来;教谕接着说;“书院的‘经论’部、‘礼义’部等有了专属助教,此次为了响应陛下号召,新开了‘算学’部。所以,这次聘请助教也是为了算学部,自然主考算学。”
底下果然没人再吱声了。
今日知府大人前来;也正是为了算学部的事情。
他作为一府之长;不仅要管府衙内的民风,更要管文风。
上行下效,皇帝推崇应用算学;那他们就得把这个政策落实下去。
宁兴书院远近闻名,其名气不仅仅局限于府城,甚至已经延伸到整个省。
里面的秀才有一半都不是本府城的,而是邻近的其他府城。
毕竟秀才考举人这一步,称为乡试,又因为其在八月举行,也称为秋闱。这不局限于本府城的考生,而是扩大到了整个省。
同时,国家也会在每个省文风较盛的地方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
有的省会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则不建设贡院,那些省的秀才们需要到最近省份的贡院赶考。与那个省的考生争夺举人名额。
所以说,想要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至少得跟本省的所有秀才竞争。
宁兴书院所有的教谕都是举人出身,盛名在外,这也是此书院有来自各个州府秀才的原因。
等到秀才们都鱼贯而出,黎锦还站在原地。
教谕看到他,问道:“你对此还有什么疑问?”
黎锦对教谕行了学生礼,朗声道:“敢问师傅,算学部主要研究难题,还是把现有知识和农桑、造船等结合起来?”
如果只是致力于研究数学难题,比如用函数证明前人的各种猜想,黎锦觉得这就不适合自己。
他的数学思维还没进展到那种地步,之所以现在可以在科举考试中展露头角,绝大部分原因是考试内容较为基础。
黎锦想,如果按照上辈子的等级来划分,他在数学方面最多也就是本科生水平。
但若要真正研究古早的数学难题,那至少得研究生或者博士水平。
教谕听到黎锦的问题后眼前一亮,他本来还以为这人要问考试范围,那他只能回答无可奉告。
可黎锦的问题,居然是早上知府大人和山长讨论了许久的内容。
教谕说:“咱们书院的算学部主要研究后者,至于前者,京城有专门的大能对此悉心研究,你若是感兴趣,在有了自己的成果后,可以请山长为你举荐。”
黎锦答曰:“多谢教谕,学生也恰好对应用方面的算学更为感兴趣。”
黎锦出去后,就见陈西然站在门口,他说:“阿锦,快来,我带你去吃书院的叫花鸡!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