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紧的藏了起来,谁也不敢拿出来显摆。
易家在以前当然不把这点东西放在眼里。那太婆的话说,什么好的头面没有见过?可是后来为了花钱消灾,经过了战乱和运动,家里早就一点不剩了。在这些俗物面前,还是人命最重要!
如今孙女有这么一套金饰出嫁,倒也弥补了外婆心中的缺憾。不过她谨慎惯了的,以前斗争的残酷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大家都是素着的,了不起带个银饰都有人说嘴,何况是一套金闪闪的?因为太扎眼了,在她的坚持下,哪怕易慧芬再喜欢还是没有摆出来,被严严实实的压箱底了。
过大礼的同志们在男方家吃完中饭,回去的时候也不会空着,他们会带上女方精心准备的嫁妆。一般就是箱子、柜子等大件,各有各的讲究。易家大女儿出嫁,自然是准备的又多又好,抬东西的人累并痛快着,女方家的嫁妆好看,男方就高兴,到时候红包也会更厚实一些。
易慧芬的嫁妆里,是目前最新式的家具,五斗橱、立柜、衣柜、木箱等。看得杨小贝不要太亲切——一直到后世,这些家具都还摆在父母的房间里。这个时候都是实木家具,请木匠师傅在家里来打制的,上面刷着一层清漆,又端庄又牢固。用个几十年都没有任何问题,比后来的三合板做的家具耐用多了。
所有的五斗橱、立柜等,虽然是形式的样子,但是木匠还是融合了老式家具的优点,都做了“美人脚”,在边角也都做了雕花。这种有着浓郁明清家具影子的实木家具,在后世已经很少看到了。一些“复古”的家私,有其形而无其神,哪怕价值不菲,始终也没有母亲的配件那么有味道。
当然,家具虽然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台电视机上,哪怕没有接上线,光看着这个大盒子就已经围得水泄不通了。哦,忘了说了,为了这台电视机,易家还特意赶制了一个电视柜!
说起这个,不得不说二舅又和二舅妈闹了一场。还好如今分家了,二舅的房子离老宅有点远,加上又有岳母住着,等闲易家人也不过去,还瞒着没有人知道。
原先易二舅的打算,是给大妹陪嫁一台录音机。这是时兴玩意儿,大妹又喜欢唱歌听戏,保准她喜欢又有面子。当时二舅妈心里就一百个不乐意,原因就不重复了,反正二舅觉得钱是自己挣的,给大妹的陪嫁是必须的,根本就不搭理。
后来周品正和黄智义那边搭上线,搞了不少好东西过来,其中就有电视机。这时连白云县城的电视机都还是少数,乡下就更不用说了,直到七。八年以后才渐渐开始普及。但是二舅知道这是好东西啊!加上也是周品正的一番心意,就弄了一台电视机过来。
这下家里可闹翻天了。在二舅妈看来,如今这个家都是靠他们二房,房子、开销,哪样不是自己家出的?所以哪有好东西自己家还没有,就给出嫁的妹子的?这已经不是一台电视机的问题,是尊严问题!
二舅妈不管不顾就闹开了,第一次让二舅对这个自己一眼看中的女人有了意见。果然是头发长见识短,这才几天就漏了原形?没结婚的时候,他觉得媳妇人长得美,又聪明能干,哪哪都好。现在看来,太“能干”了也不是个事,太会算计了,都算到自家人身上了。
她也不想想,如果不是小贝,他能跟着周品正做生意?如果不是周品正,他哪里弄得到电视机?人家就是冲着易慧芬才特地搞一台过来,以嫁妆的名义送过去的。这些媳妇会不明白?她只是想要截下这台电视机而已!
不就是一台电视机。只要合作社那边一直和黄家合作,以后陆续都会有更多的好东西过来,这只是第一批而已。二舅从来都不觉得自己不会连一台电视机都挣不到。到时候不仅家里会有,老宅、大哥家他都会送过去,让奶奶也能看看“电视戏”。但是老婆这样事事要出头,又小气的做法让他非常恼火。
最后他发了一顿火,才镇住不依不饶的媳妇。岳母也出面调停,才勉强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了。为了不让父母操心,他按下去了没有闹出来,但是心里已经有了阴影,凡是也不像以前那样对老婆百依百顺了。
其实这种事情,乡下一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有人知道,早就已经传到易家人耳朵里去了。不过二舅不说,他们也没有挑明而已。杨小贝也从易慧芬那里听了一耳朵,她倒是挺开心的——二舅妈这么快在二舅面前掉了马甲,喜大普奔啊!
二舅妈那个人,真的是非常聪明的。可惜聪明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上辈子的时候她惯会做戏,又能说会讲,二舅一直在外面跑生意,还以为媳妇跟他一样孝顺懂事,被瞒得紧紧的。殊不知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外公外婆受了多少冤枉气。直到后来外婆病重,大家轮流侍疾的时候才暴露了真面目。
二舅伤心失望,可是有什么用呢?孩子也大了,老娘也走了,除了两人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什么也改变不了。老妈她们一直最看不惯、不喜欢的就是二嫂,连带着去二哥家都很少,后来二舅早逝,他的孩子都和易家人断了联系,每次说起来老妈都恨得不得了。
现在二舅妈提前掉了马甲,他们结婚也没两年,二舅也没有事事都相信媳妇,应该以后会“调教”一二,让舅妈不那么过分吧!杨小贝乐滋滋的想。其实二舅的女儿就比她大两岁,小时候在外婆家俩人玩得最好,每次分手都哭得眼泪汪汪的。后来活生生被二舅妈疏远,长大后都跟表姐失联了,想想就生气,多好的儿时玩伴啊!
第233章 嫁妆
本来还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新房,被新娘家运过来的家具摆的满满当当的。一下子就显出来一股子喜庆。大部分的家具都是摆在新房的,不便围观。但是现在大伙儿都围着一个新玩意打转。
“这就是电视机?看着也就是这匣子差不多嘛?”韩家大伯弯着腰细细的观察。崭新的电视机并不大,也就十四英寸,后面的壳是木质的,屏幕是微微发白的球行,这会儿正倒映着围观的人群。
“是啊!不是说这玩意儿会唱戏,还会有人播新闻的吗?”村里有见识广的,比如杨老汉,已经看过电视了,在他们的嘴里,天下就没有比电视更神奇的机器了,就好像在家里看电影一样一样的。所以听说易家陪嫁了一台电视机,邻居们都按捺不住跑过来看热闹。
“哪有这么简单,人家是电视!当然要通电才有的看。”另一边的王叔鄙视的说,他虽然也没有见过,可听名字就知道了,电器没有电,也没有打开,怎么可能有影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电视被珍重的放在一个电视柜里。那是一个类似于案几的柜子,最上层被做成一个开放性的方框,正好把电视机放在里面。这还不算,柜门是活动板,在不看的时候可以从地下抽出来关好,这下就严丝合缝,不怕熊孩子乱摸了。
现在正是展示时间,当然不会被关起来。大家伙也都只是围着看,谁也没有上手。都知道这是金贵的物事,特别是大家又不懂,生怕弄坏了。有的小孩子好奇嚷着要看,大人也是抱起来让他们瞧瞧,严厉拒绝了要摸一摸的要求。
早就有人去叫杨小贝了。杨启泰研究了半天说明书,也搞不懂什么意思——只有R文和Y文,他都不精通,想起小妹见多识广,还是让她来弄吧。
等杨小贝被簇拥着进来的时候,见到这个电视柜简直是醉了……你弄得严严实实的,不散热不说,天线往哪儿放?
这也不能怪人家木匠,毕竟谁也不知道不是?于是在杨小贝的吩咐下,找木杆的找木杆,撬柜子的撬柜子,其他人都笑谈说,“嫁妆刚到家,就撬掉了,你们杨家人胆子大了啊!”
如果不是易、杨两家早就关系亲厚,肯定是不能这样干的。运过来的嫁妆,甚至连摆放都要听女方家的。除了大件的家具,还有小件的装饰品,和日用品,还有八床铺盖,全部都是扯的最时兴的料子缝制的。这时流行的是搪瓷的脸盆一对,热水壶、漱口杯、茶杯茶具等等,都是小两口平时要用的,新婚讲究全部都要用新的,要不然就是不吉利。
送嫁妆的大舅爽气的说,“没事!这不是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吗?好好的电视总不能当摆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易家第一次嫁女儿,大家都忙得昏头转向的,这个电视柜也是后来二弟弄回来以后赶制的,当时他就总觉得有点怪,这不,原来的太结实了!
大舅自己也为这个乌龙感到好笑。他工作忙,离家又远,只有每个月回来一趟。大妹的婚事他出力不多,一直感到很愧疚。这次来送嫁也是他强烈要求的,听二弟说过很多次杨家的用心,这回亲眼看过以后,他才真的放下心来。
不说专门为大妹结婚造的新房,杨家在礼节、礼品上面也都十分用心,一点都不含糊。大件的家具虽然是女方负责,但是杨老汉也早就备好了好几套桌椅板凳、农具水桶等,想得十分周到,大妹过来绝对马上就可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什么都不缺。
如今两家都不缺钱,要的就是这份心。大舅很满意,他屋前屋后看了一遍,发现杨家在自留地里连菜园子都种好了。见大舅惊奇的目光,杨启泰不好意思的说,“大姐说等过了年我们搬进来,没有小菜吃,早就帮着种好了。”他放假回家后也经常在菜园子忙活,大舅哥会不会觉得自己很LOW?
大舅是军人出身,如今又是国家干部,平时大家都很尊敬他。加上他又不经常在家,在弟妹们面前都保持着一份威严,他们在自己面前也比较拘束,不像二弟那样总是和弟妹们玩闹。见妹夫一副小生怕怕的表情,大舅沉默了一下,偷偷的自我检讨,“难道我平时的表情太严肃了吗?”为什么连妹夫都怕我啊摔!
那边忙活着准备工作差不多了,杨小贝过来叫大舅和老爸去帮忙。她才不会怕大舅,虽然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很凶,但是大舅是最好最好的!在他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闷骚的心。一把年纪了还会和舅妈撒娇,和孩子们抢东西吃,没有比他更宠孩子的了!
“大……哥,天线架好了,我们去调试吧!”杨小贝亲热的挽着大舅的胳膊把他往屋里拉。这种毫不见外的作风让大舅龙心大悦——还是杨小妹最好,怪不得第一眼见她自己就觉得她跟易家有缘呢!
屋顶上已经竖起了一根长长的木杆,天线被牢牢的绑在上面直指苍穹。韩家冲身处丘陵地带,人们习惯性把住房建筑再地势较低的山谷,因此想要找到信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安排了一个手脚灵活的人在屋顶上转方向,把电视机插上电,打开按钮,然后……一片雪花。
多么熟悉的一幕啊!想当年哪天不是看到电视机煮起了粥,才会依依不舍的去睡觉。再次看到这个画面,杨小贝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能够收到的电视台满打满算也就2个,中央台和省台。可要想在信号不好的条件下搜索到这两个台,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大家都看见屋里一群人不停的扭着频道,屋外一群人在传话,“往左边,左边……”“右边右边……好好!等一会……”屋顶上的人举着杆子漫天找信号,好一派严肃的景象。
那边的饭早就熟了,女人们过来喊了好几次,可是大伙儿今天憋住了劲就是想看电视,那是不找到信号不罢休,全部都废寝忘食,把吃饭抛到脑后了。
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过来了,全都眼睁睁的看着这伙人忙碌。孩子们大多不明白“电视”代表着什么,只知道是好玩的,也期待着在屋里串来串去,不知道在激动什么。
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画面从模糊渐渐清晰,声音也从一片嘈杂变成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家都为了这个进步而欢呼雀跃起来。当最终调试到白点、杂音都消失的时候,电视机里出现了一个倒计时的时钟,然后是一脸严肃的主持人,开口说道,“观众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是……”
第234章 电视
国人最熟悉的那一段片头曲,直到88年才被使用。这时候简单直接,就是整点倒计时,然后就一位主持人,简单明了的念了一遍当天新闻的目录,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新闻内容。
在此之前,大家不是没有见过影像。每年村里都会放电影,“智取威虎山”“地道战”“上甘岭”等等,虽然来来回回只有那么几部,但是每回放电影的时候就跟过节似的人山人海。也不是没听过新闻,村头的大喇叭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可是每个人都喜欢听的。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一脸严肃的主持人,开口说的这句“观众同志们好”来得震撼。接着出现的画面让大家伙儿不断惊叹,“看,是小平同志!”“是总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大人物,却是第一次以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本来说好的,调试完了吃晚饭。这都已经七点了,有客人的时候还没有摆饭是很失礼的。这下好么,谁也忘了吃饭这茬。像杨老汉这些沉着一点的,拖了把椅子坐下来慢慢看——哎哎呀自己家的电视看起来就是不一样!大多数人连坐都顾不得了,就这么站着抻着脖子,一直看到新闻联播结束,播音员同志说,“今天的新闻联播就到这里。”大家才反应过来,没了?
不愧是央妈的新闻,哪怕是三十年前,这股子调调和后世简直一样一样的,原汁原味几十年,不容易啊!尤其是那个一本正经的播音员,乍一看还挺眼熟,最后出场的时候杨小贝才反应过来——这不是赵忠详吗?
好吧,赵老师年轻的时候,眼袋就已经这么大了……
见大家还意犹未尽,杨小贝走过去“啪”的一声按下了按钮。“哎唉……怎么回事?”“停电啦……”“妈我还要看电视,呜呜……”
大家不干了。电视好看着呢!杨小贝不理大家,第一次看是这样的,她小时候家里刚买了电视,可不是煮稀饭都津津有味的看了半天舍不得关?可是饭总要吃的,大舅他们还有摸黑回家呢!
电视没了,大家抱怨了几句,除了孩子们不依不饶,大人们已经反应过来了。一边聊着新闻里出现的人物,一边走去吃饭。大舅还不忘跟大伙儿说,“明天再来看啊!”得,都当成自己家了。
第二天就开始准备酒席了。鄂北的习俗,男方家要开三天席,非常的隆重。婚礼前一天晚上,主要的亲戚全部就要到了,重头戏在“陪郎”,选亲戚中九位未婚的少年,连同新郎凑齐十人,叫“陪郎酒”,这意味着新郎正式成年,是由古时“加冠礼”演化而来。
婚礼这么重要的节日,自然要请吹打班子的。乡里就这么一支班子,还都是熟人,因此也格外卖力。从晚上开始杨家新房的屋场上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重要的客人到,吹打班就会奏乐、唱名。一直到晚宴前客人到齐了,稍事休息一下,马上又要开席。
支客先生一声令下,“开席!”,放铳三声,然后鼓乐齐鸣,酒席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但是陪郎酒被安排在第二排席,老爸被打扮得齐齐整整的,今天他最大,当仁不让坐了上席,然后又是一阵铳、乐,让别人都知道:陪郎开始啦!最热闹的时候到了!
场面确实很热闹。老杨家今时不同往日,新郎官还是个大学生,新造的大瓦房,气派的家具陈设,还有堂屋里明晃晃的电视机,这一切在韩家冲都是头一份。
人都是这样的,趋吉避凶。如今杨家发达了,以前不怎么走动的亲戚也都上门了。本来出了五服,或者是路远,或者是贫穷,或者是以前的龌蹉,杨家的亲戚一向不多。但是这个时候人家知道了上门贺喜,主人家自然是热烈欢迎的。不是攀比,办喜事的时候客人越多,就象征着家里越兴旺,自然是多多益善。
除了杨老汉这个做父亲的,所有的姐妹和哥哥们都论轮流给杨启泰敬酒。接下来是家里的长辈、其他亲戚,还有凑趣的邻居们。陪郎的年轻人要负责给新郎挡酒,当然了,他们也要敬酒。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喜酒不醉人”,大家都要这么说一句。一波波的去给新郎敬酒说吉祥话,一会儿杨启泰的脸就通红通红的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是这般灌法。杨小贝心疼老爸,早早的就把兑了水的“特制酒”给他换上了,可就这老爸最终还是醉了。酒席吃完就摊在桌上,死活不肯下来。大家都说今儿这郎陪得好,按照习俗,新郎官不醉酒就是没有陪到位,这才叫幸福的折磨呢!
外面依然热闹喧嚣。杨小贝负责照顾醉酒的老爸。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老爸醉酒的样子,后来老爸每天就喝一两酒,从来不会过量,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他干脆连烟、酒都戒了,还美其名曰“养生”。
其实哪里是养生?在最困难的几年,老爸被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天都拼命干活,眼看着都老了不少。那时自己也还在实习,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开销也大。之所以后来放弃了,也是不想看到父亲那么累。他应该算是风度翩翩,岁月静好的美男子对啊,怎么能每天一身泥水在土里刨食那么狼狈呢?
出去打工的第一个月,杨小贝拿到了四百二十元的工资。那时浦海市最低基本工资就是四百二十元,杨小贝非常开心,工厂里包吃包住,完全不用花钱。第二个月加了班,有六百多!她把一千元寄回去给老爸,开心的揣着兜里的几个硬币从去邮电局的路上回来,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那时家里卖粮食,一年也只不过一、两千块的收入。当时她对于自己的选择感到十分庆幸,只有这样才会让家里不那么难过,让父母更轻松些,至于一些梦想、未来之类的,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真的不重要。
在写回去的信中,杨小贝跟老爸说,“作为女儿的孝顺,你去买香烟和酒吧!”为了怕他舍不得,以后的几年她回家的箱子你总会带上一条烟,一瓶好酒。因为她知道父亲好烟酒,但是很自律,从来不会过量。在事业受挫非常苦闷的时候,烟、酒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已经失去了书本,失去了诊所,如果连这点爱好都失去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第235章 嫁娶
老爸喝醉了以后也不发酒疯,就是抱着一个东西不撒手。刚才在桌上抱着盘子,现在又抱着枕头不放,杨小贝想帮他脱掉外套也不行。
喝醉的人死沉死沉的,杨小贝拖了半天也没弄动半分,干脆就放弃了。打了热水来给老爸擦了一把脸,又小心的给他盖好被子怕着凉。进来关心的一个婶子说,“哎哎呀这妹子可真好,把哥哥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这兄妹也太好了!
杨小贝无语。要不是她老爸,她才不会这么耐心细致呢!想起这个就心酸,唉,老爸结婚了,女儿不是我……等等,什么鬼?
前一天的宿醉并不影响第二天杨启泰精神百倍地去接亲。新郎官打扮得油头粉面(特别帅气!),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小汽车。接亲的人除了新郎官、媒人,还有大姐、杨小贝两个男方女亲,加上两个男亲,凑齐6人的接亲队伍,加上吹打班子,分乘两台车子,浩浩荡荡往桃花村方向而去。
虽然只是普通的卡车和吉普,但是清洗得干干净净,又缠绕着红色的绸带,这一路张扬得,乡亲们都跑出来看热闹,摩拳擦掌的准备花车回来的时候拦着要喜糖吃。
要知道如今的接亲,一溜的自行车就已经是很好的,那些近的都是步行。古时候是说“新娘子脚不能落地”,可新时代的青年们不能那么封建不是?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以前说新娘子脚步能落地,那不是就有轿子吗?出门子的时候由兄弟背出来,进门的时候新郎官抱进去。
哪怕是穷苦人家,也能够借个牛车啥的,接亲的时候勉强可以做到礼节。再穷那就是穷讲究了,直接俩人拢伙过日子就行。现在呢?这几年自行车才渐渐普及,以前好一点的,只有在接亲的时候弄个拖拉机,车头绑上一朵大红花,一车人拉回来就完了,哪来的那么多讲究?
所以杨家弄出个小汽车加大卡车,那就相当于后世的豪车车队,亮瞎眼有木有!吹打班子也坐在卡车的车厢里,一路吹吹打打到了女方家,气氛顿时到了高潮。
接亲的上了门,女方家要放炮仗热烈欢迎。但是新娘子的房门可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大家进门喝了茶,摆足了阵式就要进行今天最艰苦的一个项目——喊门。
亲戚家的年轻人全部都堵在房间外面,就等着拿红包。好不容易善财童子似的把外面的人用红包打发走,还有里面的人要对付。杨启泰面皮本来就薄,被大伙儿一起哄,白皙的脸庞都红得跟红布似的,但是这个时候可不能害羞,他一边敲门一边大声的喊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