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的族人数量远远不如汉人的数量多,民族文化也不如汉民文化历史悠久。
两者一旦碰撞起来,汉族文化被吸收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反而是他们的民族文化,更有可能被汉族人同化吸收。
如果连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丢失了。
那这个天下,到底是属于汉人的,还是满/人的呢?
或许,清朝的统治者早早便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制定出了如此畸形的奴隶制度。
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奴才,并且永远都只能是奴才。
不管你是贵族出生,还是普通的平民。
哪怕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直上青云,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可是在皇帝的眼里,你依旧只是一个奴才。
比起几千年前战国时代的“刑不上大夫”,清朝的这种畸形制度,才是真正对人权的藐视。
至少在战国时代,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贵族,并且享受到贵族的一系列特权,所谓英雄不问出身,没有人会在乎你之前是什么身份。
可是清朝呢,它根本不给你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天是奴才,一辈子都是奴才。
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别说是一般的普通人了,哪怕是清朝皇帝的亲生母亲,地位都只能排在皇帝之后,除了慈禧太后之外,清朝历史上的所有皇太后,几乎都是被养在后宫的一个标志物。
除了是一个活人,拥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之外,所谓的清朝太后,和一尊被捧起来的泥菩萨也没什么区别。
而唯一不甘心当一个泥菩萨的慈禧太后,想学其他朝代的女人垂帘听政,偏偏又没有那个智商,结果硬生生弄垮了清王朝不说,还连累了整个国家,更导致华夏这个传承五千年的东方古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一百年。
八国联军入侵中华,庚子国难,民不聊生。
而华夏在当时之所以衰弱到如此地步,被人轮番上阵的欺负,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岛国都敢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肆意妄为。
正文 第1674章 意料之外(118)
要知道,在几百年前,那个卑怯的岛国,仅仅只是唐朝明朝时期的一群倭寇而已,连纳贡的附属小国都算不上,明朝海军分分钟杀得他们哭爹喊娘。
谁知换到清朝头上,情况竟然完全调了个头,反而是清朝军人被他们杀得跪地求饶。
这TM不是坑爹么?!
汉人的民族朝代在几百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反而落得不如别人了。
那这几百年的时间,难道是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而当时的华夏之所以落到这样一个卑怯衰弱的地步,被人欺辱到头上都不懂得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归根究底,与清朝那三百年的奴隶驯养制度分不开关系。
一个民族的实力弱小,并不算什么。
可怕是民族精神被驯养,被催毁,完全丧失了反抗的勇气,甚至连反抗是什么都不记得。
这才是真正的毁灭。
清朝对汉人的民族精神的打压和驯养,是导致民族衰颓的最根本原因。
这个朝代的统治者把所有百姓当成奴隶来养,是因为奴隶容易被人控制,不具备反抗精神,所以无论怎么打压都很安全,不用担心会被他们推翻统治。
可是他们没有想过,被他们驯养成奴才的人,虽然容易被他们控制,却也同样很容易被其他人欺负。
偏偏清朝这个国家,对百姓和臣民的压迫太过,皇帝也习惯了至高无上,连骨子里的气节都被养尊处优给磨光了。
以至于在国家危难之际,末代皇帝屡次做出弃国而逃的举动,随即被人所控制,为了让自己活命,继续维持当皇帝的虚荣,他甚至心甘情愿的给人做傀儡,签署了不少丧权辱国的合约。
对比之下。
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是国家危难之时。
比起明朝末代皇帝的“君王死社稷”,慷慨自尽,以死殉国,清朝这位末代皇帝,简直可以用“可悲可笑”来形容。
正是因为清朝扭曲的奴隶制度,将华夏几千年的民族积累毁于一旦,以至于百年贫弱,民族气节沦丧,继而造成了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民族浩劫。
但好在,汉人民族还有一个奇特的特性。
如同蒲草一般,柔韧却难以折断。
无论被压制多少年,被欺压到怎样的境地。
这个民族只要到了危难关头,总会有那么几个硬骨头站起来,支撑着整个民族的觉醒。
清朝的畸形统治,曾经几乎抹杀了华夏历史上几千年的汉民族风骨,也间接造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百年浩劫。
然而就是在这场浩劫之中,昔日被抹杀压制的民族骨气却再一次苏醒过来,并支撑着孱弱到摇摇欲坠的国家,成功渡过了长达百年的劫难,又一次飞速发展。
然而,正因为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年代距离不远,有许多的相关资料留下。
即使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糟糕的朝代,但出于对历史的研究,他们也会将这些资料开发出来,渐渐的便被世人所了解。
正文 第1675章 意料之外(119)
不像其他更古老的朝代,因为时间的流逝与后世朝代的更替,许多资料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里,亦或是被后世的统治者有意抹除,即使想查也无迹可寻。
因此,哪怕现代的人们很好奇,也很想知道那些辉煌的古代王朝究竟是怎样一个环境。
但是碍于没有相关的资料查询作证,最后探索出来的,也不过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无法验证真假。
时间长了,在各种电视剧和小说的反复渲染下,大多数人便渐渐的把清朝的种种做法视为古代的常态,并且因为年代相近的关系,清朝一些不好的封建观念,也一直流传至今,深深的扎根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
比如重男轻女……
比如女孩子不需要读太多书,找个好男人嫁了就行……
这样畸形的观念,即使是在如今的开发型社会中,依旧随处可见。
越是贫穷落后的山区地带,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情况就越严重,哪怕国家一力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这些人也宁愿冒着被纪委会抓住的风险,也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超生,目的就是为了能生出一个儿子,延续香火。
更极端的一点的家庭,甚至为此背上的高额罚款,家中负债累累。
原本只能养活一个孩子的家庭,却偏偏为了生儿子,硬是有了好几个孩子,被计划生育的纪委会抓住罚款,家庭条件恶化,生出来的孩子也养不活了,于是便有些重男轻女的父母选择抛弃自己的女儿,或者赠送给其他人抚养,依次来减轻家庭负担。
也许有人会说,父母送走孩子也是无奈之举,不能怪他们狠心,家里实在养不起了,不把孩子送走,难道要留在家里饿死吗?
这样说其实也没有错。
可是这样窘迫的情况,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当父母的人没有重男轻女,在明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养不起那么多孩子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要生一个儿子,甚至不惜为此背上国家的罚款。
那他们家里的情况,也不至于恶劣到一定要把女儿送走才能活命的程度。
不过是自作自受罢了。
再说了。
如果一定要送走其他孩子才能活命,那为什么到最后,被抛弃的总是女孩呢?
难道女孩子就活该被父母舍弃吗?
这说到底,不过是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在作祟,父母太过偏心儿子,以至于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最先被牺牲的永远是女孩。
然而,仅仅是被父母抛弃送人,对女孩来说已经是不错的待遇的。
如果再早上几十年,也就是一般人爷爷奶奶年纪还小的那个年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还没有开始正式推行。
在当时的农村里,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至少三个以上孩子,最多的甚至能达到六七个。
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人家为了生一个儿子,结果却连续生下好几个女儿,家里条件不好,天天吃红薯都养不过这么多孩子,而当时的人力又不值钱,女孩备受歧视,想送都送不出去。
正文 第1676章 意料之外(120)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
许多农村人家几乎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同样的手段,那就是想办法弄死家里的女儿,减轻负担,然而继续生儿子。
或许许多人都曾经从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口中听说过,在他们小时候,生活有多么辛苦和艰难。
别说是什么伟大理想了。
每个人只是单单想填饱自己的肚子,好好活下去,都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
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家庭条件又不好,平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
红薯,地瓜,野菜,这些都是孩子眼里的美味。
区区一个鸡蛋,也只有在生病或者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至于其他的肉类食品,那更是如同满汉全席一般的极品美味,孩子们平时连想都不敢想。
甚至连一件最普通的棉袄,也是缝了又补,补好了又缝,从年纪最大的孩子开始穿,一直穿到年纪最小的那一个,直到孩子长大了,再也穿不下了,母亲才把衣服拆开,把布料再做成别的东西,比如手工缝制的布鞋,或者小手帕之类的。
总之就是利用到最大极限,绝对舍不得有一点点的浪费。
而这样的简朴习惯,在年老一辈的人身上经常可以看到,比起年轻人花钱的大手大脚,老人们却总是显得十分“小气”,甚至连一毛钱的纸币都省不得浪费。
不是他们过不起好日子,也不是他们真的这么穷。
而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便养成的生活习惯,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就如同烙印在骨子里一样,想甩都甩不掉。
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有些时候,越能考验人心与本性。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偏心狠心。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就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总有一些人心与人性的阴暗面,会被加倍的放大开来,令人清晰可见,却是显得那么狰狞扭曲,面目可憎。
穷人家里养不起太多孩子,却偏偏又极度的重男轻女,不把女儿当自家人看待,哪怕穷得砸锅卖铁,家里人连饭都吃不饱了,依旧像是入了魔一般,非要生出一个儿子不可。
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医疗技术并不发达,许多现代才有的科学手段在当时根本是闻所未闻,比如说,给孕妇做检查的B超彩超之类的。
现代人如果怀孕了,想提前知道腹中胎儿的性别,即使在法律上并不允许,也总有一些偏门办法可以想。
可是在几十年前,怀孕的女人如果想知道腹中胎儿是男是女,除了一些并不准确的经验之外,那就真的只有烧香祷告,祈求菩萨保佑,否则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知道肚子里怀得是男是女,就意味着,穷人家里根本无法提前做准备。
比如说在现代,如果孕妇通过B超手段,提前知道肚子里怀得是一个女孩,如果她不想生女儿,便可以选择人工流产,等养好了身子再重新怀孕。
然而在几十年前,这样的科学手段根本不存在。
正文 第1677章 意料之外(121)
想要知道孕妇怀得到底是男是女,就必须等孩子生下来才能确定。
这无疑就造成了一个很残酷的问题。
如果生下来的是个男孩,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连孕妇自己也可以长松一口气,欢欢喜喜的接受这个孩子,感觉自己的腰板终于可以挺直了。
但如果生下来的是个女孩,那情况可就大有不同了……
有些运气不好的家庭,一心只想生男孩,结果却偏偏连续生了好几个女孩。
家里养不活,送人又送不出去,更可怕的是,当父母的以后还想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那这个养不活又送不掉的女儿,该怎么处理呢?
所以,在几十年前,有些偏僻落后的农村里,便出现了这样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
——当父亲的男人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脸上毫无喜色,只有一脸的嫌恶和不耐烦,一路径直走到村外的河边或者池塘旁,把小小的女婴往水里一沉,不出几秒钟,婴儿便停止了呼吸。
这样的时期,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并不罕见。
当然,做这种事情的也许不是当父亲的男人,毕竟在这个女儿还没有出生、不知道性别的时候,作为父亲,男人也曾经对她抱有过一些期待,希望她是个儿子。
如今希望落空了,也不是所有男人都会这么狠心,一出手就冷血果断的杀死自己的女儿。
而实际上,做这种事情做多的人,往往都是孩子的奶奶。
民间曾经有一句经典的民谣,是这么唱的: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
无论是儿子还是孙子,总之都是男性。
而这种民谣的出现,也足以证明,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只有男孩才能算是心头肉,女孩子连提一句的资格都没有。
而对于一个一心盼望着孙子的老太婆来说,如果自己的媳妇生了一个女孩,那肯定是没有好脸色的。
何况是在当时那个蒙昧法盲的时代,大部分都是睁眼瞎,大字不识一个,思维也是极端的古板和封建。
溺杀一个讨人嫌的赔钱货孙女,在当时那个年代背景下,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甚至都没人会多问一句,更别提是犯法了。
而更过分的还在后面。
无论是父母亲自动手,还是当奶奶的出手代劳,在那个可怜的女婴一出生就被家人活活溺杀之后,与她血脉相连的所谓家人们,甚至都不会好好选一个地方,让她入土为安。
因为在许多地区,民间风俗认为,未成年便夭折的孩子是不能埋葬到祖坟里的,只能远远选一个偏僻的地方下葬。
尤其是女孩,如果没有长大到出嫁便死在娘家,还葬在了祖坟里,更被视为不吉利,甚至不少老人认为这样做会败坏自家的风水,只能另外找地方处理。
更极端一点的,当奶奶或者当父亲的人,甚至会把自己死去的亲孙女、亲女儿的尸体直接扔到荒郊野外,或者是大桥底下,因为家里不愿意埋葬。
正文 第1678章 意料之外(122)
还有一些迷信的老人相信,如果把家里女婴的尸体扔在桥下,便可以让她的鬼魂遭受千人踩万人踏,到死都不得安宁,这样就不会再有其他女孩敢投生到他们家,他们家就能生出男孩了。
就是这样的无稽之谈,竟然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于是也就造成了,在那个可怕的年代里,女孩子不仅活得艰难,连死都死得不太平。
当然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法制渐渐发展完善,老一辈顽固不化的封建人氏也渐渐老去死去。
类似几十年前那样可怕的事情,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里已经难寻踪迹,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无论是男是女,也基本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当听闻起过去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只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这究竟是真是假。
然而,即便如此。
关于重男轻女的观念问题,始终是难以磨灭。
即使情况不再像以前那样严重,女孩在生活家庭乃至社会工作各个方面,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再也不是从前那样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
但是关于重男轻女这一方面,种种令人心寒的事迹,依旧是存在的。
就如同新闻报道中,为了给智障的儿子买房,狠心杀死女儿一家的老父亲,又如同警方收到报案的那一户人家。
反复超生背上高额罚款,只为了能生出一个儿子,甚至不惜卖掉家里的房产来支付罚金,使得原本家里很不错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更连累家里的几个女儿,连考上大学的学费都拿不出,高中刚毕业便被父母逼着辍学打工,赚钱来补贴家用。
这一对父母把所有的机会都留给了唯一的儿子,盼望着他以后能成才,给他们养老送终。
可是偏偏的,这个小儿子从小生活在蜜罐子里,父母宠着,爷爷奶奶护着,三个姐姐让着,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的生活环境固然是十分安逸,却也很容易磨灭一个人的性情。
古人常说——“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
便是指长辈的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从小的性格偏移,以后反而会变得一事无成。
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解释。
其实就是当父母的过分溺爱孩子,一心为了孩子好,结果反而让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性,硬生生的将一个好孩子给养废了。
而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子,就是典型的被父母养废的类型。
不同于他的三个姐姐,从小就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性格习惯各方面都还算不错,虽然不算顶尖的优秀,但至少长大后步入社会,不至于因为性格问题吃太多的亏。
而这个小儿子,却是个从小就不让人省心的,在家里娇养得太过,所有人都让着他,自然不会有什么矛盾。
但是到了家外面,别人可不会这样宠着他,只至于他从小到大在学校里便是状况百出,小学时欺负女同学,中学时和其他男生打架斗殴,被人打掉了几颗牙。
正文 第1679章 意料之外(123)
学校老师觉得他难以管教,三天两头叫家长,甚至好几次要求他退学,以免留在学校打扰其他学生的学习。
这对父母也不是没有试图管教过儿子,但是由于长期的溺爱心理,夫妻俩谁都舍不得对儿子太严厉,其中一个说话稍微重一点,另一个都会心生不满,随即夫妻之间就会发生矛盾。
类似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家庭矛盾,在这个家里是屡见不鲜,几个女儿甚至已经习惯了——只要父母一吵架,肯定就是因为弟弟的问题。
而且,这个小儿子本身也是被宠惯了,心性自私而且比较叛逆,根本听不进哪怕一句的责备。
父母如果多说他两句,他要么和父母大吵一架,把家里砸了个稀巴烂,还得父母向他道歉才收敛,要么便直接摔门而去,几天几夜不回家,拿着父母给的钱跑去黑网吧里打游戏,两耳不闻窗外事。
非要做父母的急得眼泪都下来,满大街到处找他,甚至低三下四的求着他,他才肯回家。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次数一多,这对父母也实在是怕了,拿这个儿子没有办法,打也舍不得,骂也舍不得,多说他两句就闹着要离家出走,求都求不回来,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
到最后,这对父母竟然是被儿子的种种叛逆做法给吓怕了,再也不敢提出“非分要求”,在学校方面也尽量和老师周旋,只希望儿子好端端的就行,对他也没其他要求了。
而事实上,在这对父母的心里,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儿子的身上有什么不好,反而一个劲的为儿子寻找借口,说他年纪还小,不怎么懂事,等再长大一些就好了。
别人如果和他们说起这个话题,直接或者委婉的提醒他们,要管教一下儿子,免得孩子以后长歪了性情,对谁都不好。
他们反而会觉得很不高兴,觉得对方多管闲事,甚至觉得自己儿子什么都好,根本不需要管教。
但其实,别人也是抱着一腔好意才会这么提醒,被他们俩这么一驳斥,难免有种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感觉。
更何况,别人也不是非要管这档子事,既然他们当父母的自己都不在意,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渐渐的,周围便没人再和这对父母说起教养儿子的问题,其他人最多只是在私下里叮嘱自己的孩子,离那户人家的儿子远一点,免得被他给带坏了。
这一对夫妻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的宠溺着小儿子。
而小儿子的性格本就叛变自私,缺乏教养,在父母放纵不管后,他更是没了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十几岁的年纪,便已经成了当地社区有名的小地痞。
而这样的放纵没教养,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也许还看不出问题,等到年纪渐渐长大了,各种麻烦便层出不穷的冒了出来。
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本就处在一个难以管教的青春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再加上本身性格恶劣,那就是把天捅破了也不离奇。
正文 第1680章 意料之外(124)
这家的小儿子目前就面临这个问题。
从他进入初中校园开始,这个家庭里的各种问题便明显开始变多了。
以他一贯的学习成绩,哪怕顺利升上初中,也不可能考上真正的好学校,再加上他家里因为超生问题罚了一大笔钱,经济状况也不太好,父母虽然有心,想花钱给他“买进”一所好点的学校,却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这家小儿子上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