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伙计本是自由身,人往高处去,也是寻常。”傅文道,这事情他早就想通了,以前望海楼是大涂县最好的去处,他们在留人上并未多花心思,宋记的出现倒给他们提了醒,不是坏事。
  “近日我那儿又添了一种酒,名叫啤酒,少东家有空可去尝尝。听说望海楼的米酒也甚好,不知近日可有得卖?”宋菽说,望海楼虽不如啤酒那样独特,倒还挺有名,若能买上一些放在店里销售,也好丰富他们的酒水单。
  傅文立刻懂了他的意思。宋记有啤酒,而他们有米酒,可做交换在对方店里买卖,如此一来客人便有更多选择了,而他们两家也可借此重新开始合作。
  宋菽刚才与他说了许多,傅文在他的提点下也想通了不少。大涂县的普通百姓比有钱富户多许多,现在又多了许多来钱的路径,以后县里肯定会越来越热闹,大家有钱了便都爱上酒楼,即使多来几家新的,只要他们的菜肴好,也不会短了生意。
  这么一想,谈起生意便顺畅了。之后两人去宋记喝了啤酒,当场签下一份契约,以后宋记的啤酒喝望海楼的米酒,便在两家都能喝到了。
  *
  望海楼与宋记合作愉快的同时,乔其也在第二天傍晚拿到了他的冰鉴和啤酒。他连夜去敲了吴十一郎的门,说好转天借他店铺的一角卖酒。吴十一郎很爽快,收了他一些租赁的钱帛便应允了。
  吴十一郎的小铺子依然是以做炒菜为主,现在他在店铺外撑起一片布棚,放了两桌,也时常有客人来吃些小炒。当然,更多的炒菜还是和以前一样,供应着附近的浇头汤饼摊子。
  这天一早,乔其早早就推着车去了吴十一郎的铺子。现在天还不到最热,相河村那冰窖还未开,乔其从井里打了凉水灌进夹层里,那冰鉴里的温度还算宜人,正适合放啤酒。
  他在冰鉴向外的一面贴了好几张宋记的传单,上面印的啤酒栩栩如生,一眼就能知道他卖得是什么。
  果然,铺子才开,就有人来问啤酒。
  乔其也向宋菽买了竹杯竹碗,因是与冰鉴一起买的,价钱很划得来。
  “一竹杯三文钱,一碗八文。”乔其说。竹杯小,竹碗大,一碗差不多能顶三杯。乔其故意让一碗的价钱看起来便宜些,这样能有更多的人来买大碗的。
  “我先买一杯尝尝。”一个还没喝过啤酒的汉子说。今天已是第二天,宋记火锅店已经没有免费的啤酒了,而店外的队伍依旧很长,有不少人不舍得那时间,还未进去品尝过,这会儿见不用排队,便纷纷来了。
  “一杯哪里够,来一碗!”
  “我也来一碗。”
  “给我两碗!”
  许多已经尝过啤酒的人,开口就是一大碗。
  乔其眉开眼笑,他没赌错,这啤酒果然受欢迎。
  不到中午,乔其的那桶啤酒便要见底,却还不断有人来,来吴十一郎这儿吃小炒的,还有那些与他合作的浇头汤饼摊上的客人也都要啤酒。
  “没有了没有了,客官明天请早!”乔其大喊。
  “这里头不是还有么,你瞎说什么。”
  “那是我自己要喝的!”乔其可没忘了,他之所以做啤酒营生,就是因为自己爱喝。如果全都卖出去了,他喝什么?不卖了不卖了。乔其匆匆收了摊,也不管有一堆人正眼巴巴地看着他,带着他的冰鉴回家喝啤酒去了。
  乔其的啤酒摊越来越旺,城里便又有一些人也想做这门生意。他们跑去宋菽那儿一打听,知道要买冰鉴,便有一些人缩了手。
  这冰鉴可不便宜,现在又有这么多人也要做啤酒生意,若倒时亏了本可怎么是好,不如踏踏实实找地方做些零工,拿了工钱再去啤酒摊上买啤酒喝。
  有些人这么一想,便作罢了,转头离去。
  但总有一些还坚持要做的,宋菽那儿库房里存的几个冰鉴都陆续卖了出去,每天运啤酒来的队伍,也从一车变成两车。
  *
  趁着还未夏至,宋菽带着宋阿南、石三郎和庞六郎跑了一趟恒州。
  上一次庞六郎他们来买纸时,已经顺便替他打探了一番,这次便直接跟了牙行的人来看地。牙行类似于后世的中介,只是如今还分得不甚明白,宋菽找的这一间便是土地、宅子、商铺和古董都做,有时一些商贩找不到买家也会来寻他们,只要不犯律法的生意,几乎都接,只是价钱不同。
  “……您瞧这片地,前头临着河,肥沃得很,一亩田可足足产上一石半的粟米,要是运气好两石也是有的。要不是上一个东家去了南方无力耕种,是断断不会出手的……”那牙人带他们来到一处良田,卖力的介绍着。
  宋菽只是想买地建作坊,土地肥沃与否真不打紧,这见这人讲得如此起兴,一时还真不好意思打断人家。
  庞六郎却没这顾虑,他直接道:“咱东家家里的田一亩能产上七八石粟米,真不稀罕这些。咱们是要建作坊的,您给带来看良田是怎么的,要是没有咱就找下一家,这恒州城别的没有,牙行却是好多呢。”
  那牙人被他一噎,一时不知该先喝他递来的水,还是先回答他的话。
  “我们不买田地,你手上可有贫瘠长不出作物的?离城近一点就行。”宋菽说。
  “有有有。”牙人立刻道,这位说话的小郎君看着虽年轻,他却知道这才是话事的。刚才那姓庞的说的东家不知是不是他,一亩田产七八石粟米,诓人也不带这样的。
  不过也诓不到他身上,他是无所谓的。
  随后,牙人又带他们看了几处地,宋菽相中一处有上百亩的荒地,那上百亩地上只有几根顽强的野草,到处是石头,干得很。
  “这里换了好几手了,之前有个富商想把这里开耕了种些东西,一挖才发现下面都是大块岩石,根本种不了地。这儿也便宜,刚才那处良田一亩便是十金,这儿也就两金吧。”牙人说。
  就是因为便宜,且卖家还着急脱手,牙人才不爱带人来这里。他们是赚抽成的,地价越高收得越多,像这种才两金的土地,赚不了几个钱,他介绍起来自然也兴致缺缺。
  宋菽几人下车走了一遭,四处瞧瞧。
  这片地宋菽是打算买来建作坊的,什么东西都种不出才好呢,省的他心疼自己占了耕地。而且现在的房子都不打地基,下面都是石头也没关系。
  石三郎有些建房子的经验,他看后也说这片地挺好,宋菽便当场拍了板。
  牙人本以为他们就是东家派出来打探情况的,今天不可能成交,没想到宋菽当场拍板,直接掏出了金锭子来签下契约,除了看契约时仔细得紧,其他一点犹豫也不带的。
  买下了地,他们又看了几处宅子。那宅子是要自己住的,舒服便利最重要,最后宋菽和阿南同时相中一处中等大小的三进院子,也是当场就付了钱。
  牙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爽快的买家,积极得很,跑腿给宋菽他们办好了新的地契,殷情地送出城门。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比心~


第57章 第五十七桶金
  夏天天亮得早; 宋菽他们连夜回到相河村时,薄雾已散; 远远传来嘿哈的练拳声。
  宋阿南教拳已经大半年了; 村里村外的人早练得无比纯熟; 不需要他带也能打得有模有样。上次村长家的小郎君走夜路,遇上两个打劫的; 多亏了这套拳,他那没几两肉的小身板也硬是放到了两个大汉。
  现如今相河村的人在这一带行走; 都少有人敢挑衅的。
  “那马车是不是宋家的?”
  “是是是,他家那马我认得。”
  “马都长一样,你哪就认得?”
  “我去他家帮工时喂过,错不了!”
  村中央的早拳方正中; 不时传出争论声; 直到那马车真的在宋家门前停妥,这论争才暂歇下来。宋菽已是久不回村,近日又有传言他去了恒州城; 村里的人多是听别人说的,也不知真假,这会儿便有人提了起来。
  有人声称自己的某某亲戚亲眼看见宋菽出城往恒州去了,也有人说他还在大涂县城; 并未走的。相河村这一带不能说人人都在宋家的作坊做工,但他们平日里用的卖的; 多半与宋家有点干系,退一万步讲; 他们村里现在如此热闹,也与宋菽息息相关。
  如果宋菽真的去了恒州,那现在这份热闹可还保得住?
  “咱们在这儿猜测真假也无济于事,不如直接去宋家问问,也许宋四郎正是坐的那辆马车回来也说不定。”有人发话。
  大伙儿听了这话,也觉得有些道理。现在天也亮了,去人家里不算打扰,不如就过去问问,宋四郎能给他们一个说法的话也好安心。
  宋菽在车上颠簸一整夜,胸口闷闷得想吐,眼皮又不停打架,一到家什么话也不说,闷头就睡了。
  那伙儿村民来的时候,他已经回房了,并未见到。
  “六娘,你四阿兄在不在?”有人见到篱笆后从灶间出来的六娘,便问道。
  “你们轻一点,我阿兄要睡觉。”六娘说。
  六娘这么一说,这些人便知刚才那车真的是宋菽的。那车轮上那么多泥,该不会真的去过恒州城了?有人问了六娘,六娘却生气了。
  “你们不要瞎说,我阿兄什么时候说要去恒州了!”她双手叉腰,还真有几分当年宋寡妇的那股剽悍劲。可惜她年龄还小,脸蛋又长得圆润,非但不觉厉害,反倒有几分可爱,当下便有几人笑了。
  “有甚好笑的。”六娘嫌他们奇怪,转头不理,去后头找五娘和七郎了。
  “别笑。”宋阿南却不知何时从正屋出来,看了一圈外头的人。宋家的人年龄都小,在村中虽有几分地位,却并不叫人害怕,他们也都不是仗势欺人的。只除了这个宋阿南,他话很少,有时仿佛不存在一样,但有时又能轻易叫人感到压迫之感。
  “南管事,咱也不想吵着宋四郎,只是有人传你们家要去恒州城,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好奇来问问。”人群中有一个在宋家馒头坊工作的,他平日与宋阿南接触得多,这会儿鼓足勇气说话了。
  宋阿南扫了眼围在篱笆外的人,转身到西屋,拿出一副笔墨。他将纸在院子里的小木桌上展开,落笔写字。
  严卓的学堂开了后,相河村有不少人断断续续上过几日,但识字哪有那么容易,多数人也就能勉强写下自己的名字,多的也没耐性再学,真正踏踏实实上课的,除了少数几个大人多是村里的小郎君,还有宋家的孩子们。
  只是这其中,可从来不包括宋阿南。
  “南管事会写字?”
  “没见过啊,他不是从来不去学堂?”
  “莫非严先生私下教的?先生住在宋家,也不是不可能。”
  “绝不可能,宋阿南讨厌严先生谁不知道?上次在作坊的食堂吃饭,他们恰巧同桌,还是面对面的位置,那一条长桌上都在聊天,他俩愣是一个眼神也没对上。”
  “对呀,有一次……”
  说话的人都故意压低了声音,宋阿南也假装没听见,
  他的字也是那种一眼看去就知练过的,但相比严卓,他的笔锋更加锐利,那一撇撇出的力度,像是战场上出鞘的刀剑。
  宋阿南写完搁下笔,拿了一小罐浆糊来。
  人群见他出来,纷纷让出位置。宋阿南找了一处略平整些的篱笆,把纸往上一贴,又回去了。
  那些人也不再小声说话,都去看那张墨迹未干的纸。
  “什么意思?看不懂。”
  “宋阿南竟然真会写字,这字看起来跟严先生的一样好啊!”
  “有没有认字的来读读?”
  “工?我就认得一个工。”
  “下面那字读安,安什么?安……青?”
  “那字读静,安静!”
  “嘘!别吵别吵,宋阿南叫咱们安静呢!”一瞬间,嗡嗡声骤然停下。
  “那上面那些是什么?”又有人说话,只不过这一次用的是气音,如耳语一般。
  “我来瞧瞧。”一个在学堂读书的小郎君说,“招工,恒州,建作坊,下午登记,安静!”
  “你好好读,这都连不成句子!”有人抱怨。
  “这就是上面写的,你不满意自己个儿读!”小郎君回怼。
  “嘘嘘!安静!宋四郎睡觉呢,宋阿南叫咱安静!”又有人用气声低吼,那两个吵架的也瞬间安静了。
  “其实这话还真有南管事的风格。这应是一张招工启事了。”馒头工坊那人道。
  “不错,地点在恒州城,内容是建作坊,下午登记应是叫有意者下午来登记。”读过书的那小郎君接口,按自己的理解又说了一遍纸上的内容。
  原本只听几个词,在场不认字的都还未反应过来,他这么一解释,大家懂了。
  宋家这是真的要去恒州城了,而且还要像在村里一样建作坊,这张招工启示便是要招建作坊的工人的!
  宋家又要招工人了!
  这消息在相河村内外飞速传了开来。不论是作坊的长工,还是挖地窖建作坊的短工,宋家对工人总是很好的,不仅包一日三餐,做工时受个伤还会帮忙请大夫、付诊金,故而宋家每每招工,总是有许多人蜂拥而至。
  这一次却有些不同。
  以前那都是在相河村,干完活转个身就能回家,除了多赚钱帛对生活也没什么影响。就算是那些外村来的,本也就是想好来相河村做工的,心理上没什么需要调整的。
  可忽然说去恒州,大家伙儿却都没有想过,一时之间都不知该作何反应。
  这里的大部分人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到恒州城去看一眼。
  恒州城啊那可是,那是节度使住的地方,许多世家大族在那儿也有府第,还有好些官员、富商、读书人,那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他们这种小农户小商贩该去的。
  再者说了,从这里到恒州城路途遥远,听说要走上整整一天。这么远的距离,那肯定是要住在城里的,恒州城可不比他们这种小村,要住在那儿定是要花许多钱帛,也不知道宋家这活包不包住。
  “肯定包,宋四郎这些作坊,但凡家比较远的他哪个不包住。”磨坊的草亭下几个来磨面的人谈论起此事,有人说道。
  “恒州城能跟这里比吗?你以为恒州城住几个人很容易?听说那儿一间屋子的赁金得是咱们这儿的十倍!”
  “胡说八道,也就贵个两三倍的样子,恒州城又不是帝都,哪儿那么金贵。”
  “说得像是你去过一样。”
  “我当然去过!”那人说,说得理所当然。
  磨面的那人才终于打量了他一眼,发现眼前的人是那个卖蚕丝被的庞六郎。
  “哟,是庞老弟,几日不见你到村里来了,去哪儿发财啦?”庞六郎常来相河村,与这儿的人也混得极熟。
  “我跟宋四郎去恒州城了。”庞六郎说。他已经去了恒州城两趟,比起这里的几个人,算是那里的常客了,此时说起来,也不由挺了挺胸板。
  “行啊你!竟然跟宋四郎一起去的。我问你,这次招工的事你可知道?”推磨的那人又问。
  庞六郎没看到宋阿南那张招工启事,不过倒听宋菽提过一嘴,便点头说知道。他这么一说,其他几个坐在旁边等的也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得问他关于招工的事。
  一般来讲,宋家招工时会把这些都一一说清楚,奈何这次的消息是宋阿南发出的,要他说上这么一大堆,也真是太难为他了。
  庞六郎可就没这障碍了,只是他毕竟不是宋家人,不好把话说太满,只说了宋菽确有这个打算,吃住应该是包的,只是工钱就说不好了,还是要等宋四郎醒了亲自来说才好。
  若真是这样,到也可以试试。
  有了庞六郎的话,大伙对那招工启事的兴致又多了几分。
  毕竟去恒州城的机会可能一生也就这么一次了,若真能借此去瞧瞧看看,够之后一二十年吹的。
  可恒州城路途遥远,要是路上出了什么事该如何是好。
  有人只想到此一游,却也有人想得比较深。
  孙尤氏听到这消息,立刻去地里找他家大郎。上次他家大郎跟着去采冰,那几天的工钱可好了,还天天有肉吃,明明是去干活的,竟然还胖了一圈。
  这次宋家又招工,可得占个位置。
  “……不仅是建作坊的。宋家建了作坊后,这作坊得做营生吶,这营生不就要工人了?你现在跟着去,好好表现一番,那就是跟着宋家在恒州城立业的元老啊,又是同乡,到时候再进新建好的作坊干活,怎么也能混个管事吧。”孙大郎挥着锄头,孙尤氏在一旁说得起劲。
  “阿娘,我不想出去。”孙大郎说,他生性不爱动,也没他阿娘那么多心眼,只想安安稳稳在相河村把日子过好。有机会就多赚些钱帛,要没机会也不打紧,种好田便是。
  “你呀,怎么不开窍呢?男子汉大丈夫有机会当然得出去闯荡闯荡,天天窝在这小村子里像什么样?我跟你说,你阿娘阿耶就算了,你媳妇可是怀了小子的,你想你小子生下来也跟你似的,从小苦哈哈得熬日子?
  “那时候年景再不好,阿娘也是求爷爷告奶奶得给你免了去当兵的苦差,咱家那几年才能比别家好些。现如今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就不知道加把劲努努力!”
  孙尤氏说起这些来就没个完,叽里呱啦说了一堆,孙大郎没点头也没摇头。
  “你自己想想吧。”孙尤氏气这儿子呆,转身走了。
  孙大郎继续挥着锄头,汗滴下,瞬间淹没在土地里。
  与此同时,宋家啤酒作坊后头的竹棚里,几个小贩乘着凉喝啤酒,也说起此事。
  “若是跟着宋家过去,在恒州城落个客户住上三年,那也是能拿到主户的!”
  “城里的户口没有田,你打算靠什么过?说句不好听的,宋家的作坊现如今红火,过几年呢?别忘了现在外头还打仗呢,要不是咱们义成兵强马壮无人来犯,你以为能那么好过啊!”
  “正是现在红火才要去啊,如果打起仗来,有田也未必能种,不如现在跟着宋家去多挣几个钱帛。”
  “我反正不去,跟这儿卖卖豆油喝喝啤酒,日子好过着呢。”一个小贩杯中的啤酒喝完了,他去还了杯子,挑着担离开。
  宋菽起来后,本想写个告示招工,却发现宋阿南已经贴上了。
  那简简单单几个词语,还真是宋阿南的风格。别说,字也挺好看。
  既然告示已经贴上,宋菽也懒得再换,只在上面又添了一句:包吃包住,日三十文。
  这价钱跟采冰那次差不多,但采冰风险大,当时天又极冷,所以宋菽是刻意提了价的。而这一次就是普通的建作坊,比之前几次宋家招工建作坊时,工钱要涨了不少,更别说还包住了。
  有人本不想去,可看到这价钱,却也忍不住心动。
  这工钱确实高,一来恒州城那块的工价本就比大涂县高出不少,二来宋菽这一次就是存了带一些知根知底的人过去的心思,工价稍微高一些,来报名的人就多,那他也就好多挑一挑了。
  下午陆续有人来登记,有时是宋菽接待,有时是阿南或者六娘。六娘被三娘看着,乖乖去学堂读了一些日子,如今也会写一些了。有时遇上不会写的,便去找五娘,五娘怕生,但好静,学堂的那些课她学得比六娘要好上不少。
  到得晚上时,宋菽手里有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少说也有四五十人。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宋家做过工,还有一些宋菽平日也多有打交道的,就算他不认识,阿南三娘他们也晓得。
  只不过,这次他们说的都不算。
  “逸之,大哥,你们看看哪些人比较合适?”宋菽把名单给到坐在他对面的两人。
  相河村这儿的几个作坊宋菽还有些调整的打算,所以得在村里再留些日子,这建作坊时监工的事,便交予了他们。严卓依然负责画图纸,宋河负责剩下的,他们一文一武,搭档起来正好。
  “……这个孙大郎还不错,性子踏实,我倒是没想到他会想去。”宋菽指着其中一个名字道。孙大郎来登记时是他接待的,孙阿娘会盘算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本以为孙大郎是被他阿娘催来的,可孙大郎却说是自己的主意,想到外面闯荡闯荡。
  “还有这个……”三娘也说了她注意过的一个妇人,“……力气不比男人差,而且会做饭,咱们既然包吃住,总要带个能做的去。”
  “这两个。”宋阿南指了两个名字,啥也没说。
  宋河和严卓也与这些人多少有点接触,两人参考了宋菽几人的意见,又圈了几个自己觉得好的,便定下了十人的名单。
  作者有话要说:
  要去新地图啦!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58章 第五十八桶金
  确定名单后又等了几天; 严卓与宋菽商议多次,改了好几稿; 将新作坊的设计图基本定了下来。正式施工后可能还需再改; 所以严卓也得跟着去; 宋菽去不了,到时只能叫宋河与他商量了。幸好此次新建的作坊都是相河村中已有的; 宋河也算有经验,该有些什么功能都是心知肚明的。
  恒州路远; 为了能在入夜之前抵达,天不亮,宋河就带着队伍走了。宋菽和阿南送他们到村口,目送那一行人渐行渐远。
  等作坊建起来; 相河村的这些东西便也能顺利带到恒州城; 那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