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作坊建起来; 相河村的这些东西便也能顺利带到恒州城; 那里人口众多,四通八达,不知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宋菽心里还有更大的蓝图; 但在施展之前,还需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路。
回屋睡了个回笼觉,宋菽叫上三娘一起,去相河村里的几家作坊都瞧瞧。
馒头坊一如往常; 宋菽有意识将一些拌馅揉面的手法交给村民们,现在大伙儿多能在自家做; 只是每天做也不现实,所以馒头坊的生意一直很好。现在坊里也兼卖油条、葱油饼等物; 比起一开始的馒头批发市场,现在的馒头坊更像是一间早餐店。
能花钱出来吃早餐,从某种程度讲,相河村这块的富裕程度,已经远超普通村庄了。
馒头坊本来是和豆油坊共用一个院子的,现在豆油坊搬去了新地方,院中空出了两间屋子。宋菽开火锅店后常常不在村里,三娘和宋河也两头跑,剩下宋阿南管着那么多个作坊,馒头坊的事便渐渐交给了崔五娘。
崔五娘虽还没有管事的名头,但事情做得有模有样,她在其中一间屋子里放上了桌椅板凳,供来吃早餐的客人们使用。她还与宋菽建议,坊中的伙食那么好,不如中午晚上也拿来馒头坊这里对外卖,反正都是现成的,还能给坊中添些进项。
宋菽觉得不错,便交由她放手去做了。
另一间空出的屋子则做了仓库,馒头坊的面粉和其他食材到对方在此处,宋菽进去看了一眼,分门别类码放得非常整齐。
蚕丝被坊离馒头坊最近,宋菽到那里时,刚巧一床蚕丝被出货,有一小贩兴高采烈地等在院子里,刘阿婆把包好的被子给他时,还收回一根竹签。
“这是何物?”宋菽问,他久不来蚕丝被坊了。
刘阿婆忙跟他解释。原来是蚕丝被坊总是供不应求,那些个小贩人人喊着自己要货,这蚕丝被又不是馒头那样排个把时辰的队必能买到,少不得要等上一两天,所以她便自己做主做了些竹签子,上面刻了花样,竹签从中截断,把其中一半分给那些等货的小贩,等到被子出货,他们便拿着竹签子来堪合,按顺序领取。
“刘阿婆果然巧思。”宋菽赞道。
豆油坊搬去了地窖上头新建的那片作坊里,地方变大许多,原本只有一架楔式木榨变成了五架,工人也多了许多。旁边的啤酒坊也运作良好,三娘跟他说近日来买啤酒的人愈发多了,宋菽转了一圈,让木匠坊再赶制两个酿酒的大桶。
纸坊是这块最大的作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处理原料的,从山上砍下的毛竹直接运到这里,断青、削青、烤白、落塘、断料、浸坯后入鑊蒸煮五个日夜,出鑊后浸入清水塘,浸泡五至十五天后捞出,翻摊冲洗干净,捆扎送去另一边制作成纸。
“……原料这块唯独削青最需要技术,那里的人是阿南亲自挑的,其中一个叫陆清的很是仔细,做起事情来又快又好。”三娘与宋菽走进纸坊,因造纸步骤众多,有些在院里有些在院外,负责削青的陆清坐在一堆断好的竹子旁,把约两米长的青竹筒放在架子上,熟练地削去上面的青皮。
纸坊开张后宋菽就没有管过几天,这里的情况三娘和阿南更熟,要宋阿南一样样跟他说显然不可能,三娘便细细说与他听。他们说着说着,走进蒸煮竹料的烧鑊室,室内一角长短不一的木柴散乱地堆放着,大灶里燃着熊熊烈火。宋菽微微皱了下眉,这火似乎有些大了,虽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可这样柴火消耗得更快,长久下来也是浪费。要知道,作坊里的柴火那也是花钱请人去砍的。
“哟,东家来了,请坐请坐。”今天轮班管火的梁老三立刻看见了走进来的宋菽和三娘,连忙拖着自己的小马扎过来,要给宋菽坐。
宋菽摆摆手。
“梁老三,你这灶里的火是不是烧得太旺了?我上次不是和你说了,要徐徐得添柴,烧得再旺这竹料也是要蒸上五天五夜的,平白浪费了这么多。”三娘说,这话像是说过许多次了,连停顿都几乎没有。
“是是是,我这不是刚刚要去小解,所以就顺手先添了几把嘛,您就别计较这几根柴了。”梁老三说,又转头对宋菽道,“早前只远远见过东家,今日细看,您这面相果然与别人不同,是富贵之相啊,今后前程远大前程远大。”
“呵呵,托你吉言。这烧鑊一步很是重要,回头火小了,莫要忘了添柴才好。”宋菽道,他又回头跟三娘说,“阿姐饿了吧?咱们去食堂瞧瞧。”
从纸坊出来,没两步便到了食堂。
这食堂是所有宋家的作坊共用的,提供一日三餐,只要是宋家作坊的员工,包括一些打短工的,都能来这里吃。
一上午看了几家作坊的情况,宋菽基本心里有数了,低声与三娘交流着。
“……馒头坊提了崔五娘当管事便好,豆油坊还是由郭大哥管着,啤酒坊阿姐你怎么看?”
“卓四郎不错,还有……”三娘又说了几个人名,那几个宋菽刚才也见过,也觉得不错。
“纸坊我不打算再到恒州建,这东西不是吃食不赶日子,这里的纸坊也够大,直接运过去便是。”宋菽又说,“刚才你跟我说的几人都不错,可也看不出谁有当管事的潜力,这管事不仅要能干活,坊中的大小事情都要能拿主意才行。”
“也是,不如再观察几日?”三娘也拿不定主意。纸坊中除了那个梁老三,其他人都年纪偏小,干活倒不错,但要拿主意的话就不知表现如何了。
原本宋菽是想自己去恒州,最多带个宋阿南,其他家人还是留在村里的。
可六娘第一个就不同意,她也想去恒州。若带了她去,七郎那么粘她,肯定是要跟过去的。三娘也说好不容易一家人在一块了,团圆饭都没吃几顿又要分开,很是不舍。
最后说着说着,便定下了所有人一起去。
幸好宋菽当初买的宅子够大,他本来也是预备着他们去恒州玩能住的,现在说要一起去,倒也住得下。
只是如此一来,村里没了宋家人,那些作坊要管理起来还是颇为麻烦。就算他和宋河阿南可以常常来往两地,相河村里的每个作坊,也必定要有个能管事拿主意的,否则他们在恒州,一旦相河村这里出了什么乱子,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找管事这事还是比较着急的,其他几个作坊宋菽都有了主意,只差纸坊了。
宋菽正想着呢,忽然有人跑了来,急急得跟三娘说了一堆。
“……那梁老三躲懒,镬里的水都空了,竹料还没进清水塘。早知道我该去看看的,现在可怎么办?”那人是纸坊的,宋菽记得他是烧镬室旁负责翻摊的。
竹料入鑊蒸煮时加了清水和石灰,煮熟后要立刻捞出放到清水塘里,以免石灰质干燥后与竹料黏结在一起,就不能用了。
三娘也第一次遇到这事,不过她这几个月来管理作坊,各种大小状况没少处理,比那做翻摊的少年要沉着许多。她吩咐了几句,便叫宋菽一起去瞧瞧。
烧镬室连着水塘,按理说竹料一煮好就可以立刻放进水塘里泡着,根本不可能出现放干了与石灰质黏结在一起的事。宋菽百思不得其解,到了那里才知,是梁老三添柴添出的问题。
竹料烧镬要烧上五天五夜,这期间梁老三与另一人轮班看着火。这火不能太旺,太旺了水会提前烧干,也不能太小,小了竹料煮不熟,所以得徐徐地添柴。可这样一来,添柴较为频繁,人得一直守着。
梁老三嫌麻烦,便每一次都添上一大把让它烧着,烧到快灭了才又添新的。三娘和阿南都说过他几次,他勤快个半天后,又老调重弹。之前一直没有酿成过什么大祸,今天却是捅了篓子了。
宋菽和三娘还没进烧镬室,就见梁老三哭丧着脸跑出来,又是弯腰又是拱手,连声说着对不住东家,就差声泪俱下了。
宋菽没理他,直接进了烧镬室。
里头一股焦味,地上摊着几捆烧坏的竹料,石灰质黏结在上面,已经不能用了。
清水塘那儿有个人,宋菽还没问,三娘先道:“陆清,你怎么在这里?”
那人才转过身,手在衣服上抹了一把:“三姐,我正巧要去吃饭,闻到焦味就进来了,这些竹料还能用,我给先浸到清水塘里,免得误了之后的功夫。”
宋菽过去一看,清水塘里果然浸了几捆白色的竹料,都是已经煮好了的。他看完水塘,不由多看了陆清一眼,陆清去叫了两个隔壁车间的来帮忙,正请示三娘怎么处理地上不能用了的竹料。
宋菽没出声,陆清带人把事情都打理妥当。听他的言辞,似乎纸坊的其他工序也都略知一二。
晚上回到家,宋菽又仔细问了三娘。
“我起先也不太清楚,只是听翻摊的人说,陆清有空时便会去其他车间讨教,很是虚心。我刚开始还担心他是别家来偷咱们竹纸工艺的,可后来他跟我提了几次建议,改进了几个小细节,都是对作坊有利的,我便放心了。这事我该早点跟你说的。”三娘说,心里有些后怕,万一陆清真是来偷工艺的,她又忘了提醒宋菽,不就麻烦了。
宋菽却又想起今天在烧镬室的一幕,陆清年纪虽小,但处理事情很是稳妥专注,不如将纸坊交给他管试试。至于那个梁老三,宋菽回来前便已经吩咐让他走人了,那人走时还磨蹭了许久,最后是宋阿南赶来,才让他老老实实走的。
看来这作坊要运营下去,除了干活的和管事的,人事和保安也少不了,还有财务,李账房一人管那么多作坊的账,即使有五娘常去帮忙也非长久之计,也该给他找几个帮手了。
宋菽本以为去恒州前能在家休息几日,看来是他想得太美了,自己还真是个劳碌命。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59章 第五十九桶金
有了上次梁老三的事; 宋菽开始注意起安保问题。
像他那样被辞退后闹着不肯走虽是小事,但处理起来也颇有点麻烦。另外; 他这几个作坊都挺打眼的; 若是有人动起歪脑筋来; 也不得不防上一手。
宋菽考虑了一下,保安他也不打算另外再再找; 只是跟宋阿南商量着,找了几个在豆油坊和啤酒坊工作的青壮年; 分别谈了谈话,最终敲定了一个六人的保安小组。
这些人都正值壮年,常年干活让身上肌肉分明,再加上学了宋阿南的那套拳法; 对付普通的鸡鸣狗盗之徒不在话下。现在相河村这儿贸易逐渐发达起来; 大伙儿有了生活来源,其实都不太有心思搞这种坏名声的事,治安不乱; 六人轮班倒也足够。
宋菽选了其中一个姓龚的男人做小队长,把他们两两分为三组,在工作之余轮流值班。另外也关照李账房,给他们每个人多开了一份补贴。
几个被选中加入保安队的汉子们都在宋家作坊里工作了有段日子; 其中两人包括那个小队长,还是郭老大那伙儿受过宋菽恩惠的。宋菽厚道; 他们知道只要认真干好活,宋家的生意好; 便有他们一口饭吃,如今能多出一份力,守护好这份给他们饭吃的产业,他们当然愿意。更别说,还有那份丰厚的补贴了。
“……我会跟你们的管事说好,把你们的班都排开方便巡逻,白天还好,晚上一定要两人一起行动,免得发生意外。另外如果作坊里有人工作受伤,你们也要负责给他找大夫来看……”宋菽又絮絮叨叨叮嘱了一堆,第二天便让这保安队走马上任。
除了保安队这事,宋菽还想着是不是弄个人事来,管管招工辞工的事。
不过最后也没有合适的。他只好让各作坊的管事先暂且顶着,如果人手不够,他们可先招短工,跟宋家的人报备得到同意后,便能转为正式的工人。
辞工这块宋菽也定了章程,犯了小错的给警告、扣工钱,若是像梁老三这样屡教不改的,或者犯了让作坊损失的大错便可直接辞退。
宋菽这几日跟李账房也沟通颇多。
一开始李账房开始给他的账本都是这里惯用的格式,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是竖排繁体的,看得宋菽脑壳痛。后来他教了阿拉伯数字,李账房学得挺快,他便又抽空教了他现代的记账方法。
刚开始教起来有些费劲,什么时候用借什么时候用贷,日记账明细账财务凭证,还有那一堆一二三级会计科目都需要花大量的事件弄清楚定义、用途和使用方法,毕竟这时代全靠手工和人脑,可没有相应的电脑程序可供使用。
这期间五娘也帮了许多忙。她对数字十分敏感,李账房又有多年的账房经验,而宋菽做过农家乐老板,对现代的财会知识有一定了解,再不济他空间里还有以前学习留下的电子书,时时都能调出来查看。
他们三人一起,把宋菽说的那一套做了简化和优化,使它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刚开始上手还觉得有些繁琐,但时间长了之后,这套记账方式颇为实用,即使有几间作坊,上千万条支出收入,也能做到繁而不乱。
只是五娘走后,李账房免不了要找几个帮手。
宋菽和他一起考核了几个有意愿的,留下两个伶俐的给李账房打打下手,这财会方面的工作也就没问题了。
代耕架完成后,木匠坊也一直没有散。
但与其他天天重复劳动的作坊不同,木匠坊除了制造代耕架、冰鉴等,也做些研发方面的事。
代耕架完成后,一些工匠回去了自己村子,但还有一些留了下来。宋菽给过他们几个他空间里的图纸或者文字资料,都是这个时代可能用上的器械,但因为这些资料不太齐全,还要他们自己做些研究,要真正生产投入使用,还需要点日子。
研发之余,木匠坊的人也做能拿来卖的代耕架、冰鉴,另外也接村里的订单。他们吃住都在宋菽这,当然是要做一些能拿来卖钱的东西才行,宋菽给他们工钱也分为底薪和抽成,底薪不多,但每一件参与作出的成品都有抽成,若研发有进展,也会有额外的奖励。
有些工匠更喜欢多做成品赚钱,也有一些更爱潜心研究,这里聚集了附近数个手艺好经验足的匠人,互相取取经、做做东西,比以前单打独斗要开心许多。
学堂那里,宋菽又找到另外两位愿意教书的士子,课也就没有拉下。
村中各作坊的事处理了大概后,宋菽又去了趟大涂县。
他走后,火锅店也需要新的人料理上下,之前已经提了一位姓方的伙计来做掌柜。
方掌柜原本是望海楼的伙计,望海楼里许多伙计都是干了十多年的,他一个毛头小子再是卖力也难得重视,后来宋记火锅店开张,他便跳了过来。他来了后很快适应了宋记的服务模式,平时干活卖力,对客人热情周到,遇到一些难搞的也不会发生冲突,处理得很是妥当。
宋菽很早就主意到了他,如今需要找掌柜,便优先把他提拔上来,回村一段时间再过来,火锅店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
后厨那儿由褚宁管着,宋菽叫他又招了学徒和帮手,之后恒州城若开酒楼,肯定需要褚宁过去,要先找好接班人才好。幸好火锅店对厨师的厨艺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像望海楼那样,一直需要一位大师傅坐镇。
*
“阿兄,我东西都收拾好了!”宋菽刚从县里回来,门口就见六娘,她拍着胸脯骄傲地说。
“六娘!过来把你的衣服叠一下,这么胡乱塞起来你当是腌咸菜啊!”可惜她话音刚落,屋里就传来三娘的喊声。
六娘吐吐舌头:“我明明都收拾好了。”
这次为了搬家,宋菽让木匠坊做了好几个大木箱子,把衣物细软往里面一放便能带走,至于家具什么的都留在这里,以后还是有可能回来小住的。
宋菽在恒州城买的那处宅子前后三进,占地不如他开火锅店的褚宅大,但也足够他们一家居住。
宋菽他们坐的马车,因为跑快了会颠,所以走了大半日才到恒州城的宋宅。宅子所在的那条路名为十里坊,路面由石砖铺成,宽阔可通车马,宋家的宅子在十里坊三号。宅子的门是如意门,这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大门规格,
“好气派的大门!”六娘下车,抬头看那如意门上的匾额,“宋宅。”
三娘他们也陆续下来,但谁也没去推那扇红漆大门。一年多前,他们还住在那几间什么都没有夯土房里,家徒四壁,甚至常常吃不饱。那时,三娘想象过吃饱喝足的生活,但也仅仅是农作物的丰收,却从未想过自己还能住进城中的宅子里。
五娘靠着她,躲在她身后,似乎也不敢擅自靠近那扇红漆大门。
可门却自己开了。
“都来了,进来啊,愣着干嘛。”宋河听见动静从里面出来。
“这宅子太好了,一时有些发愣。”程二娘说,先走了过去。其他人也陆续进去,进门是一面影壁,右手是一间小小的车轿房,左手则是一排倒座房。倒座房那儿收拾出了一间厅,用于接待客人使用。
买下宅子时,宋菽已经参观过这里,所以这会儿落在后面。宋阿南也没急着进去看,就在宋菽旁边。
“这里头正屋两间,东西厢各有三间,过会儿挑一间你自己喜欢的,也不用老跟我挤在一处了。”宋菽说。宋阿南也大了,理应有自己的房间,他家现在也不缺这点,再挤在一起未免让他觉得不自由。
穿过垂花门,便是主院。主院里最大最气派的便是坐北朝南的正房,正房分东西两间,偏东面的那间连着正中的起居厅,一般是给一家之主居住的。通常来说,一家之主便是父亲或者爷爷,宋家没有这样的角色,那便应该是长兄,可实际上宋家的当家人却是排行老四的宋菽。
宋河来的早,他住了正房偏西的那间,很明显是要把大的让给宋菽了。
正房外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大小都差不多,东厢的地位略高于西厢,屋顶更高些。不过宋家不讲究这些,基本是谁挑中哪间就住哪间了。六娘挑了东厢中间那间,七郎住了她的隔壁,三娘和五娘则挑了西厢的两间房住下。另外,东厢还留了一间给严卓。
宋菽走进正房偏东的这间,房间东面还连着一间耳房,可以作为小书房。
他已经在里面放了桌椅,以后六娘他们可以用来读书写字,他也能在里面看账本。
宋菽才在事先铺好了的棕绑床上坐下,宋阿南也走了进来。
“你挑好房间了?”宋菽问。
“嗯。”宋阿南点头。
“看上哪间了?”
宋阿南不说话,手指地板。
宋菽:“……”
“……你长大了,应该学会一个人睡觉,晚上怕黑也没关系,点一盏灯就好了。放心这世界上没有鬼的,如果有坏人来了他也打不过你。你看东西厢各还有一间,要是不喜欢,后院的一排后罩房或者前头的倒座房随便你挑。”宋菽苦口婆心说了一堆,他都嫌自己啰嗦,“或者我这房间让给你,我再去挑一间。”
然而宋阿南拉住他,指指双层床的上铺:“两张床。”
宋菽:“……”
这到底是谁弄的上下铺!
*
宋家入住新宅的同时,他们进城的消息也已经传开了。
城外,宋菽用来建作坊的那片荒地附近有三个村子,这次兴建作坊,除了从相河村带来的人外,也从这几个村子招了一些。
干了几天活,当地村民发现,这不是开垦土地,而是建作坊呀!
这作坊究竟干什么的不重要,倒是如果有机会某个差事,也是稳定的生活来源。这些人便开始打听这片作坊的主人。
一问之下,才知这片地的东家正是宋菽。
“大涂县宋四郎?我知道,那可是个好人,咱们村春耕用的代耕架就是他送的!”
“我听我做挑夫的堂弟说,你们相河村那儿也建了好几个作坊,工钱啥的都比旁的作坊要好。”
“要真好你堂弟怎不去某个差事?”
“那又不是想进就能进的,他知道时都晚了,那几间作坊不招人了。”
“若真好,这新作坊招人,咱得早些过来。”
“不说这工钱如何,就看宋四郎肯送我们这些人代耕架,他就是个厚道的,给他做工定亏不了。”
“是啊是啊。”
宋宅离城南这片地不远,里头住进人的消息,这些村民们也很快知道了,盼星盼月亮的,他们终于盼到了作坊招工的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60章 第六十桶金
“阿兄等等我; 我也一起去!”
“六娘,鞋穿好再出去!”
宋菽等在门口; 时间还早; 坊道外不时传来行人互相问候的声音。
六娘一边整理鞋袜; 一边单脚跳了出来:“阿兄,我们走吧。”
“你三阿姐他们呢?”宋菽问。宋阿南已经牵了马车在一旁等着; 宋河也在,三娘说过也跟他们一起去的; 这会儿却还不见人。
“三阿姐刚才还在后面呀?”六娘回头,只看到自家的影壁,那后头是垂花门,三娘还没出来。
“来了来了。”三娘急急忙忙从后面跑出来; “刚才光顾着叫六娘穿鞋; 差点把自己给忘了,走吧走吧。”
宋菽扶了她俩一把,都相继上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