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菽本来也想给三娘她们买些漂亮衣裳,可三娘说,他们的作坊才刚开始,就算有与杨公子的契约,也该缓缓地来。宋菽挺赞同的,便也没有着急,只是给自己买了青色的圆领袍子又搭配了鞋,方便时不时要进城里去。
另外,就是给宋三娘买了根银簪。
他早就注意到,宋三娘常常偷瞄周媳妇发间的那根簪子,想来也喜欢。宋菽身体的年龄虽比她小,心里却把她当成自己妹妹,妹妹既然喜欢,做哥哥的当然要尽力满足。
于是,拉着宋三娘去挑,她刚开始还不愿意,虽然心里喜欢却又嫌太贵,宋菽就让她先试,这簪子一簪上去,三娘的眼就亮了,根本不舍得拿下来。
三娘有了银簪,六娘羡慕得不行,五娘也时常盯着簪子看。宋菽答应她们,等到及笄之年便也给她们买。两个小姑娘都很高兴,六娘为了快快长大,晚上多吃了一个馒头。
某天睡前,宋菽又问宋阿南要什么。
他给宋阿南也买了新衣,可这人只是换上,喜不喜欢也没个表示。他是男人,宋菽总不能送他银簪,只好开口问。
谁知宋阿南想了想,蹦出两个字:“火锅。”
宋菽:“……”
他囤在农家乐的自煮小火锅,又少了两盒。
*
“四郎,彭师傅来了。”外面三娘喊道。
宋菽的最后一张鸡蛋饼刚好起锅,忙把东西交给六娘,自己迎了出去。
彭师傅是隔壁西和村的木匠,宋菽为了改变获得碱水的方式,提高其浓度,特地请他做一个带龙头的木桶。龙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宋菽在空间里找了很久,最后在他保存的视频里,找到某网红的竹质水龙头教程。为了能表达清楚,他反反复复研究了半宿视频,第二天在相熟村民的带领下,去了彭师傅那儿。
一开始,彭师傅还爱答不理。他手艺好,这附近几个村都爱找他做木工活,连县城的人家也时有来请的。
然而当宋菽讲起这龙头的妙用,彭师傅立刻被吸引了。
对手艺人而言,像龙头这样新奇又实用的部件,当然别具魅力。彭师傅二话没说,立刻接了单,还拉着宋书仔仔细细询问了构造,当天晚上就去寻材料开工了。
“宋四郎啊,你这东西实在精巧,我那卖茶水的表弟见到,立刻订了俩,他那些个卖茶水的弟兄现在都排队来我这里订,是做都做不过来啊!”彭师傅是带着孙子一同来的,他孙子约莫十岁,走在他身后,怀里抱着比自个儿还大的木桶,却不见累。
“那是彭师傅手艺好。”宋菽从彭师傅的孙子手里接过木桶,他试着转了下龙头,果然非常灵活,与他之前想象的一模一样。
“诶,老人家脑子木了,要不是你哪里做得出这么新奇的玩意儿。”彭师傅笑呵呵地摆手,显然十分受用宋菽的夸奖。
因为宋菽也说不准木桶该用多少材料,所以和彭师傅说好,等做完后材料与手工的钱帛一同给他,这时宋菽问起,彭师傅却连连摆手。
“别啦别啦,你这木桶可给我带来不少生意,做起来轻巧,钱帛还多。若不是你我一木匠哪里能找到如此轻省的伙计,别给啦,反倒该我谢谢你。”彭师傅说。这个他来之前就想好了,说到底,这带龙头的木桶是宋菽设计的,而他私下拿这门手艺挣钱,人家若计较起来还是他理亏,当然不能再收钱了。
宋菽懂他的考量,也并不介意他拿这个挣钱,便亲自包了几张鸡蛋饼给他,又说:“我这里还有样东西要麻烦彭师傅,这物什比较大,也许得麻烦师傅在我们村住几天了。”
他开口,彭师傅当然不会推辞,而且这做木匠的在人家家里住着干活是常有的事。他更加好奇宋四郎这回要做什么。
宋菽早就想好,馒头作坊上正轨后,便开始着手建豆油作坊,榨豆油的同时再做点腐乳拿出去卖。
豆油作坊的地点离村口不远,也是一处空置了很久的屋子,面积比馒头作坊大了很多,只是空置太久,宋菽请人修正就花了好些天。
他带着彭师傅过去,让他这几日就在这里做工,每天的饭食会有人送来,彭师傅连声说好。
接着,宋菽摊开一张图纸,是他这几日细细参考了空间里的各种资料后画出来的楔式木榨。他早年有些绘画的底子,虽说用毛笔不习惯,但也还过得去,画得有模有样。
这纸和笔砚都是在县城买的,笔砚也就罢了,这纸贵得很,这么一张A3大小的竟要五十多文,一张纸能抵一石麦子,也难怪只有士家子弟才读得起书。
与彭师傅仔细沟通后,因这次的工程比较大,宋菽付了些定金。
这楔式木榨是北宋才有的,直到解放后都被广泛应用,嘉朝这里榨油还都是家庭作坊,也没这等便利好用的榨油器设备。等彭师傅完工后,再弄个大碾盘,招些工人,这油坊便能开始运作了。
只是这榨油的工作繁重,还需壮劳力,这年月最缺的就是这个。
宋菽瞄了眼刚干完活回来甩着膀子秀肌肉的宋阿南。
好想克隆他个三五十个。
作者有话要说: 注:一旬=10天,看关于宋代的书里提到,当时国定一旬休息一天,不知道唐朝有没有,没有的话太不人道了,于是就用了~
另外,前一章提到的席居其实就是榻榻米,中国从唐开始逐渐流行高凳高椅后就不坐地板不用席居了,但日本从唐学过去,并演化成了如今的榻榻米。
也许有大大不知道,会有点影响阅读感受,特别注明一下~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14章 第十四桶金
“宋四郎您留步,咱们先走了。”
“走好。”宋菽挥挥手,望海楼的马车渐行渐远。
天还未亮,馒头作坊已经开工了。
宋菽的馒头作坊共有五个工人,他给他们分了早晚两班。早班从丑正开始,也就是凌晨两点,负责做望海楼的翠玉馒头,以及一早要卖的白馒头,他们午时下班。而晚班的人则从午时工作到戌正,因为这段时间来买馒头的人减少,所以除了做馒头外,还要负责收集碱水、草木灰、磨面等事。
因馒头的名声早就打了出去,相和村的其他人家开始做馒头后,来宋家买馒头的人也未减少,作坊这里仍旧热热闹闹的。许多要大量采购的人都会事先预定,这样也避免忙中出错。
新一季的粟米已经都种下,宋菽也跟着狠狠体验了一把做农民的滋味。
以前他做农家乐,那就图个好玩,种地也不会全都自己动手,许多事都是雇有经验的村民来做。现在成为真正的农民了,这一课怎么也躲不过,幸好靠着棕绑床赚了一笔,他总算能买头牛来,不用自己犁地。
即便如此,播种季一完,他往草席上一摊,仿佛一具被吸光精气的僵尸。
见他如此,三娘也就不太叫他做地里的事了。今年年景好,庄稼都不太长虫,刚冒出的嫩苗绿油油的,似乎比往年势头都好。
宋菽听她说了只是笑笑。在播种前,他拉着宋阿南当了好几夜飞贼,把各户人家的粟种都换了。他手上粮种有限,其他人家多只换了一小部分,自家的却是全部都换了。经过一千多年培育与现代技术的洗礼,他手上的粮种能抗虫害,产量也高,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将是大丰收。
代价嘛,一盒麻辣嫩牛,两盒番茄牛腩,三盒脆爽牛肚,最近宋阿南还爱上了□□方便面,他说老坛酸菜比红烧牛肉好吃。
宋菽考虑了一下,也许以后可以开家火锅店,把这小子也扔进去涮一涮。
“二娘,我的馒头好了吗?”崔五娘牵着一头驴进来,她昨天预定了三百个馒头,一早来拿。
程二娘最近住在宋菽家。她耶娘见到宋菽有出息,对之前那门亲事便没有那么热络了,只是又把宋家当成了冤大头,要求更多聘礼,一张嘴就是十亩良田。
本朝农户的田地都是有定数的,且只有永业田可以买卖,口分田由官家分配,每年秋收后会根据人员的变化进行调整。既要可以买卖的,又要良田,这没有百十金是下不来的,宋家不过才刚有点起色,哪里拿得出这么多。
程二娘是铁了心要嫁宋大郎,干脆直接住进了宋家。
宋菽跟她聊过几次,知道这姑娘也是没办法了,不然绝不会用如此激烈的手段。这年月还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虽然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苛,但单身女子住进未过门的夫家,还是会引来许多流言蜚语。
程二娘这么做,她耶娘是气死了。
待嫁的姑娘坏了名声,这下他们哪儿哪儿都要不到高聘了。程二娘这一招损敌一千自伤八百。
有小娘子、媳妇们替她不值,但她本人却挺开心。
宋菽在相河村地位颇高,所以关于程二娘的事,相河村的人并不敢乱说什么,至于其他村子,那反正她也听不到。
这些天程二娘帮着五娘六娘做做饭,帮着宋菽卖卖馒头,也时常跟着三娘和阿南下地,每天都过得很忙碌,眼下也不再泛着青黑。
崔五娘拿好馒头走了,程二娘趁着空隙跟宋菽说话,她提起近日崔五娘似乎有些异常。
“以前她一天才背六十个,怎的现在要三百个?那驴子又是哪里来的?”驴子虽然不比马,却也不便宜,宋菽的馒头作坊都还没买上驴子呢,崔五娘又哪里来的钱买驴?
有人说是她在悦行市那儿卖馒头发了,程二娘却不相信。
昨天有在悦行市做买卖的商贾来买馒头,要带回家给妻小吃,程二娘与他聊了几句,他说在悦行市并未看见一个卖馒头的小娘子,倒是见过几个大汉。市集里每天人来人往,也不拘是哪儿来的,流动性很大,所以对方并不清楚那些大汉是谁。
这事情宋菽也注意到了,旁敲侧击地问过崔五娘,她只说是悦行市有人为了凑钱着急出手,所以才便宜卖给她了。宋菽开玩笑说,如果以后再有人凑钱,给他也抢一头。崔五娘却眼神躲闪,敷衍地应了一声。
后来,更是总躲着宋菽。
杨剑近日常来,他手下善作席居和各种山棕丝制品如蓑衣的工匠们,都住进了相河村,借住在不同村民家里。宋菽常与他们探讨棕绑床的制法,已经颇有成效。
棕绑床最主要的原料是山棕丝,它经过晾晒等数道工序后,加工成棕绳,再以木头为框架,用棕绳编成床面。加工棕绳的法子宋菽略知一二,与熟悉棕丝们的师傅反复研究,很快有了结论。那编织的方法他就更熟了,那张拍卖的棕绑床就是他跟着村里的师傅学着做出来的。
宋菽直接现场教学,一手编床面的手艺,看得几个制作席居的工匠叹为观止。
他们讨论得正酣,杨大公子却在一旁呵欠连天,几个工匠顾忌他连问问题也放不开手脚,宋菽看不下去,把他轰出去帮宋阿南卖馒头。杨剑脸都青了,他堂堂一个世家公子,哪儿能站在摊前跟人算一两文的小钱?
不干。
不干就回去。宋菽把门一关,继续跟工匠们讨论起来。
杨剑:“……”
他的马夫不知道去哪了,回不去,只好不情不愿地挪到摊位前。宋阿南指指一笼二十个已经清点过的馒头说:“四文钱。”又指指村民拿来换馒头的麦子,比划了一下说,“可以换。”
杨剑艰难地理解着宋阿南的三字经,觉得人生有些灰暗。
这天,第一张棕绑床终于做了出来,杨剑决定住在村里,亲身体验一下。村长的家是村子里最大的,理所当然地顶下了款待杨大公子的光荣使命。
三娘有些紧张。
“这床是你们摸索着做的,若不及你海外得来的好可怎么办?”
“你说这杨公子什么好床没睡过,他……”
“阿姐安心。”宋菽拍拍她的肩。
很多时候,三娘真的佩服这个弟弟,这样的大事,他却能一派淡然,好似结果全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宋菽打了个呵欠回房睡觉。
那床他试过,挺好的。杨剑睡过的好床再多,能比得过他一个从二十一世纪穿来的吗?
宋菽无比安心地躺下睡觉,却听见有人拍门。他无奈地裹上外袍起身,推开门,却是崔五娘站在门外,她似乎有急事,两只手绞在一起,攥得死紧。旁边,是面无表情的宋阿南。
“这么晚了,可有急事?”宋菽忙把手伸进袖子,穿戴整齐。
“能进去说吗?”崔五娘的声音很轻,大概是不想吵到隔壁睡觉的三娘等人。
宋菽将她带进房里。
这事情似乎很难启齿,崔五娘又绞手指绞了良久,才说了起来。她一开始说得吞吞吐吐,后来见宋菽和阿南都神色如常,便放开了胆子,越说越顺。
原来她前些日子认识了一伙山匪。
这伙人是前两年逃荒过来的,就住在通往悦行市道路两边的山里,平时偶尔收收过路费,或帮悦行市的过路商贾干点体力活。
相河村这里也曾有过山匪的流言,可后来见崔五娘一个女子来来往往也无事,便彻底散了。
一次,崔五娘去卖馒头时,不小心与收过路费的他们撞了个正着。
原本崔五娘还害怕,可他们却什么也没说就放她过去了。后来又有一次下大雨,她摔倒在泥地里,被沉重的被褥和干草压得起不了身,是那伙人的老大将她扶起,还替她背了一路。
然后一来二去,两人居然熟悉起来,崔五娘也渐渐知道了那伙山匪的情况。
“他们都是普通农民,有躲避征兵,也有逃荒而来的。外乡人没有田地没有户口,他们实在过不下去了,才落草为寇。”崔五娘越说越激动,忍不住抬高了声音。在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身上,她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所以越发与他们亲近。
“所以你便日日背上三百个馒头给他们,让他们卖馒头为生?”宋菽问。
崔五娘咬着下唇,点头。那些人毕竟还顶着山匪的名头,若是让村子里的人知道必定害怕,也许还会有许多流言蜚语,所以崔五娘一直不敢说。
“郭老大是个很仗义的汉子。前些年他们村里闹饥荒,他妻小都死了,他跟几个同乡逃荒到此,因为有些力气和谋算,那些人都愿意听他的。”崔五娘继续说道,“可从昨日起,他一直高烧不退,全身都滚烫滚烫的,他们都是山匪不敢请大夫,若再拖延我怕……”
崔五娘祈求地看着宋菽,眼中含泪:“四郎,你办法多,能不能救救他?求你了。”
崔五娘说得情真意切,宋菽也不愿见死不救,立刻就答应了。
这会儿夜已经很深了,崔五娘是女子,宋菽又是个战五渣,自然而然叫上了宋阿南保驾护航。
人命关天,他们走得很快。
崔五娘冲在最前,恨不能飞起来。她每天走路出来卖馒头,体力好得很,一点不见累,宋阿南也很轻松就跟上了她的步伐,而宋菽拖在最后,走到半路就开始喘了,像一台破旧的风扇。
古代的路不比现代,别说柏油塑胶水泥,许多路连夯土都不是,全靠成千上万的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样的路当然不可能平整,宋菽走得很累,还要不断分神看清脚下,他也想快一点,可实在学不来宋阿南和崔五娘健步如飞。
“快。”宋阿南放缓速度,退到他身边催促。
“快……快不……了。”宋菽气喘吁吁。
宋阿南:“……”
“别……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你在笑我。”宋菽就算快喘断气了,也依然倔强地与宋阿南怼。
宋阿南不置可否,突然脚步一转,弯腰一揽,宋菽的视线瞬间翻转,居然被宋阿南扛到了肩上。宋菽忍不住一声惊叫,把前面的崔五娘也惹得回头来看。
“四郎怎么了?”崔五娘问。
“累了。”宋阿南言简意骇。
崔五娘的心思全在救人上面,一点不觉得一个男人扛着另一个男人赶路有什么不妥,点点头,继续向前冲。
宋菽却大感不妥。
同为男人,赶个路居然也弱鸡到被人扛着走,这幸好是晚上,若大白天被人看见,他还要不要见人了。可他又不好反对,拖累行程的是他,人家肯扛他已经不错了,总不能还要求公主抱吧。
眼下坑洼的土路不停后退,宋菽被杠上肩后,他们的脚程快了一倍不止。
临近山寨,他才终于又拿回了自己走路的权利。而一旁扛着他走了一路的宋阿南,依旧脸不红气不喘。
宋菽:“……”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15章 第十五桶金
山上,一道简单的竹篱笆围着几间散乱分布的木屋。
“就是这里了。”催五娘说。
这几间木屋很简陋,应该是匆忙之中搭建的,不少木头与木头之间还有缝隙,晚风呼呼地往里灌着。
崔五娘带他们走进一间较大的,里面有一人躺在稻草上,还有两个人起身相迎。崔五娘连忙介绍,站得靠外一些的高瘦男人名叫李问,以前是个账房先生,靠里的是刘阿婆,略懂点医术。
“刘阿婆说只是感染了风寒,可这烧却一直退不下来。”崔五娘说,她的语速比平时快了许多,声调也有些尖。
李账房又跟宋菽说了两句郭老大的情况,原来是出去打猎时掉进了河里,上来后没有立刻烘干衣物,着了凉。
李账房不止一次听崔五娘讲过这个相河村的宋四郎。他也在悦行市行商们的嘴里听到过此人,据说近些日子非常受欢迎的馒头,便是此人的发明。而通过崔五娘的手,他发明的馒头成了他们这些人的救命稻草。
因为这层关系,崔五娘提出去找宋菽时,他没有反对,可始终抱着怀疑。
他一个做馒头的商贩,又哪里懂得医术?他们乃山匪,若是让旁人知道,定要报去官府将他们拿下。所以,虽然刘阿婆已经束手无策,他们也不敢贸然进城找大夫。
郭老大若撑不过去,那是命,却不能把这一寨子的人都搭上。
宋菽听了李账房的描述,又与刘阿婆简单交流了几句,最后说:“我可以试试,不过除了阿南以外,都请先出去。”
崔五娘第一个不肯,她央求宋菽能不能留下。
“不行。”宋菽断然拒绝。
大部分时候,宋菽都是非常好说话的,即使要拒绝人也会面带笑容,他这次却一脸严肃,这使崔五娘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郭老大不会有事吧?”
“你放心。”宋菽按住她的肩膀,“出去等。”
“不行,郭老大高烧昏迷,我们若是都出去,你要对他不利怎么办?”李账房抢前一步,拦在宋菽与郭老大之间。
“呵,李账房这话滑稽。我要真想对谁不利,通知官府一声便是,何必大半夜赶过来。你们在此盘踞多时,总不会不知道我宋某人与傅家和杨公子都交情甚好?”宋菽连杨剑都不怕,又哪里会怕他一个落草为寇的账房先生。他仗着宋阿南在旁,没人动得了他,话说得也比平日嚣张几分。
这份嚣张却也是因时制宜,李账房果然沉默了。
他是个理智的人,所以当必须找大夫回来问诊时,他一口否掉了刘阿婆的提议,原因就是不能因小失大,要保证这一寨子的人的安全。
而现在,宋菽说得很是在理,他没必要跟一个山匪过不去。如果真要把他们怎样,也用不着他自己动手,听说那杨大公子在宋四郎面前乖得很,竟会替他卖馒头。
片刻后,李账房带着崔五娘和刘阿婆退出木屋,将地方留给了宋菽和阿南。
“用什么?”阿南有些好奇,近日,他尝到不少宋菽变出的好货,对他那神奇的能力越发喜爱,没想到它还能治病救人。
宋菽闭上眼,在农家乐里翻找许久,他为客人们专门准备了药箱,还有听诊器等一些简单的诊疗设备。他学过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和急救常识,平时也客串一把客栈医务室的医生。
刚才听李账房的描述,郭老大主要是着了凉,后来刘阿婆也有所补充,基本一致。宋菽拿出听诊器给他检查了一下,肺部没有杂音应该不是肺炎。
古代交通不便,有许多地方根本没有可靠的大夫,更没有全民医保,大多数人都看不起病。有时感冒咳嗽熬着熬着就成了肺炎,继而送掉性命。
当务之急,是把郭老大的烧压下来。宋菽找出一片退烧药。
宋阿南吃过药丸,但从没见过这样小巧的,那粒药丸雪白雪白的,像用最好的精白面粉所制,这样的东西真的能治病?
宋菽拿出一瓶矿泉水,将药片喂下,又从空间里拿了厚棉被给他盖上。
吃了药之后发发汗,应该就没事了。
因为有棉被在,宋菽和宋阿南都没有离开房间,也不让李账房他们进来,只有宋菽出去过一次,劝他们先去歇息。
刘阿婆年纪大了,不能硬撑,崔五娘本想等着,但她大半夜在山中来来回回也消耗了许多体力,最后被刘阿婆拉着睡觉去了。只有李账房,即使不能进去,也要在外面守着。
宋菽劝不动,只好提醒他加件衣服,可别也病倒了。
李账房坐在背风处,给自己生了一堆火,火焰明明暗暗,不知不觉就等来了日出。
太阳刚刚冒出一个尖,吱呀一声,木屋的门开了。
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