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阳刚刚冒出一个尖,吱呀一声,木屋的门开了。
李账房一跃而起,冲过去,宋菽与阿南从里面出来。“怎么样了?”他急匆匆地问,都顾不得拍衣服上沾的野草。
“烧退了。”宋菽说。
李账房的一颗心落下。
郭老大虽然暂时安全,但这样的环境终究不适合病人休养,而且宋菽不是专业大夫,还是得请人给他看看。宋菽提出带他回相河村安顿。
李账房想点头,却又不敢。
刘阿婆倒挺赞成。
“这样行吗?村长会让他留下来吗?”崔五娘问。
宋菽也没绝对把握,但他记得村长曾跟他说过,尹节度使有新令,只要在义成七州安家,且不触犯法令者,都可获得当地客户,三年后转为主户。这就好像临时户口和永久户口一样。这条新令对义成全境都一视同仁。
“现在各地正是需要人力的时候,只要没犯过什么大错,想必不会有人追究。”宋菽对崔五娘说。
当时村长跟宋菽讲这个事,是为了宋阿南。宋阿南从外乡而来,虽然被宋寡妇捡了,但嘉朝的户口法很严格,他年纪太大一直难以真正落户。村长想卖宋菽人情,所以知道了这事后,立刻说与了宋菽听。
宋菽问过宋阿南的意思,他什么表示也没有,这事就暂时搁置了。
谁想,今天却派上了用场。
目前看来,不论村长还是傅家、杨公子,想要跟他搞好关系的意思都很明显,只要这些人能踏踏实实过日子,想必那不愿得罪人的县令也不敢为难。
日头渐渐大了,寨子里其他人也陆续出来,有男人也有妇人和孩子,他们的衣服上都打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还有几人连鞋都没有,几个孩子更是瘦得可怜。
有人问起宋菽他们的来历,听说他替郭老大退了烧,一个个排着队表示感谢,更有人包了馒头送来。
这可能是他们仅剩的口粮,宋菽当然不能收。李账房在一旁帮腔,说他是馒头的发明人,怎会缺这一点?送馒头的人这才放弃,但大家对宋菽也更为热情了。
“多亏了你那馒头啊,还有崔小娘子,我们才能日日卖馒头赚吃食,否则早就饿死了。”
“是啊是啊。”
“我们都是跟着郭老大的,你救了他就是救了我们全寨子的人。”
“没有郭老大,我们连这里也到不了。”
“我们虽然穷,但好歹有力气,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跟咱讲,别客气。”有汉子爽快地拍着胸脯说,其他人也纷纷应和。
后来,刘阿婆说起宋菽想带郭老大回村安顿的事,不少人都吃了一惊。
“这会不会惊动官府?”
“能下山吗?我们能不能也一起去?”
害怕的与期待的一窝蜂涌了过来,这寨子里的人粗略算算有近三十人,不算太多,但要安顿起来也得费一番事。
崔五娘与他们细细解释了刚刚从宋菽那儿知晓的事,大伙听了,脸上的渴望更为强烈。他们都是本分的农民,若不是为战乱所迫,谁愿意过这寇匪的日子?若真能在这他乡落户,往后的日子,或许就能有些盼头了吧。
“郭老大!”人群的最后,忽然传出惊喜的大叫。
“郭老大醒了。”
“老大你终于醒了。”
熙熙攘攘的人群从中间散开,郭老大向宋菽走来,他病还没完全好脚步有些虚浮,但神情坚毅。他在宋菽面前站定,弯下腰,深深行了一礼。
“宋郎的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本不该讨要更多,但还请恩公相助,让我这些兄弟姊妹能有安身立命之所,郭某这辈子都会记着您的情,刀山火海再所不辞。”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16章 第十六桶金
若把寨子里所有人都带回去,声势太过浩大,最终决定先由郭老大和李账房随宋菽他们回去,等一切谈妥后再回来接剩下的人。
寨子里的人都对郭老大很是信服,他一开口,都纷纷说好。
宋菽带他们回去,先是安顿在了他预备做豆油坊的屋子里。托彭师傅做的楔式木榨也基本完成了。那里地方大,给郭老大和李账房一间,绰绰有余。
崔五娘拉着驴子去运馒头时,宋菽回了作坊一趟,给她添了两百个。
“这是我送他们的,是卖是吃都好。”宋菽说。
“谢谢。”
“路上小心。”宋菽拍拍崔五娘的肩,又赶回榨油坊。
安顿人的事必须跟村长商量,宋菽想了想,让六娘去村长家传话,晚上宋菽做东请他到宋家吃饭。
六娘去时,村长刚好在家。六娘平时活泼好动,村里鲜少有不认识她的,再者她是宋菽的妹妹,光这一点也够村长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了。
村长早就想与宋四郎有所交往,所以当初才把自家小郎君拽去学做馒头。如今馒头学成了,他们家也做起了馒头生意,可与宋菽的交往仍停留在他来讨要废弃屋子的阶段。村长也想与他多多接触,可是人家做生意的对象不是望海楼就是杨公子,哪一个都比他这穷村长要金贵,村长掂量掂量,也就放弃了。
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之前提起的户口之事,给了他一个转机。宋四郎居然要请他吃饭。
村长忙把老伴从河边叫回来,翻箱倒柜地找衣服。
他过年时裁了件新衣,还没穿几回呢,他准备穿上它去宋家赴宴。
下午,宋菽补完眠,带着宋阿南跑了趟悦行市。路上他三令五申宋阿南走慢些,他可不想再喘不上气,最后让人扛着走。
悦行市果然很热闹,各色摊贩围绕在名为悦行的庙前,庙里不时有香客进出。
宋菽买东西很爽快,买了羊肉、番茄、菠菜和一群小鸡仔,付完钱就让人交给宋阿南,自己边走边逛,好不悠闲。他们带着东西回去,有村民瞧见主动问他,可是要请村长吃饭?
不过才两个时辰,这事已经传得人尽皆知。
请村长也就算了,关键是宋四郎请吃饭。
谁都知道宋家伙食好,这一点在馒头作坊打工的几位最能说明,他们常常因为宋菽做新菜,而得以尝鲜。
此次请村长,宋四郎又打算做什么呢?平日里的扩音担当宋六娘,已经被她的小伙伴们团团围住了。
宋菽和完面,盖上一层纱布让它醒着,打算继续补个短觉。应该在休养的郭老大却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李账房。“我们来帮你干点活吧。”郭老大也听到了宋菽请村长吃饭的传言,心知是为了他们,便想着宋菽准备起来肯定辛苦,自己好歹帮点忙。
“你怎么不去躺着?”宋菽吃惊,他走前给郭老大请了大夫。
“无妨无妨,大夫说不碍事,休养几日便可。”郭老大挥挥手,撸起袖管准备干活。
宋菽当然不让病号动手,可郭老大执意如此,他说这点活不算什么,光让他躺着那才是受罪,李账房也劝不动,最后宋菽只好让他们看着收拾收拾院子。他实在是太困,交代完就回房补眠了。
半个时辰后再出来,整个院子好像闪闪发光一样,连胡乱堆着的柴都劈好了,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边。走进灶间,他放着醒的面团没人动,六娘正指挥着郭老大清理草木灰。
“这些草木灰做馒头的时候都能用,得清理干净,你若要吃馒头也可拿你家的草木灰来换。”宋六娘滔滔不绝,给这个大块头外乡人讲着他们村里的特产——馒头。
宋六娘把他指挥得团团转,郭老大居然也不生气,乐呵呵地忙前忙后。
若他夭折的女儿还在,大概也这般大了。
宋菽无奈,让郭老大歇歇,他毕竟还是病人。
郭老大却不肯,跟着六娘又去喂鸡了。他那憨憨的样子,与早上初见时判若两人,就像一只听话的大狗熊。
宋菽掀开纱布,拎起面团,在台面上撒上干面粉。
开农家乐的时候,宋菽常要给客人准备宵夜,农村里没有外卖平台,什么都得自己来。有时候客人说自煮小火锅和方便面吃腻了,他便给人拉上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久而久之,拉面这门手艺也越发纯熟。
他将面团搓成长条,左手捏住一头,右手捏住另一头用力一拉,再折回左手处,右手捏住折叠处又是一拉再折回,如此循环数遍,最后拉住两边,用力往桌上一甩,一捆面就拉完了。
宋菽开农家乐时,每天店里都熬着汤,有时是鸡骨有时是猪骨,偶尔也用牛骨,可现在家中没有,只好选择更加简单的做法。
村长到宋菽家时,已经炊烟袅袅,小孙子拉着他的手,一脸好奇得往屋里瞧。
村长一边推门,一边还教育着小孙子:“一会儿要叫人,吃东西不准用手,要用筷子,不能抢,给你什么就吃什么。”
本来村长没打算带他来,可小孙子平时听多了宋六娘的话,对宋家的吃食早已垂涎三尺,此次听到阿翁要来这里,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抱着他的小腿不肯放,说什么也要来蹭几口。
村长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带他过来。
“阿小也来啦。”三娘正在院子里晾衣服,见了祖孙二人笑颜逐开,“四郎在灶间呢,村长先到屋里坐会儿。”
“哎。”村长答,拉着小孙子进正屋。
小孙子却不肯,问三娘:“三阿姐,六娘说有鸡,我能看看吗?”
村长家就这一个小孙子,也不论排行,大家都唤他阿小。也许是独生子女太寂寞的缘故,他特别喜欢与村里比他大的孩子玩,与宋家几个也混得极熟,尤其是六娘。
他比六娘还小四岁,却并不喊阿姐。
“叫六阿姐。”村长提醒他。三娘摆摆手,说他与六娘玩得最好,小孩子爱怎么叫都行。又指指鸡笼的方向,让他去东屋后头找六娘。
阿小乖巧道谢,欢天喜地地跑了。
这时,宋菽从灶间出来,端了一大盆刚刚烤好的羊肉串,羊肉油滋滋的,还撒了孜然。肉香味飘了满院。
“村长来了,差不多能吃了,先尝尝羊肉串?”宋菽递出一串。
村长早听人说了这东西,可一直不得机会品尝,听说长安的贵人们也爱把肉烤着吃,但他们这种小地方却没有这样奢侈的。
“阿姐也来一串?”宋菽怕村长一个人吃不好意思,又问三娘。
见三娘也拿了吃,村长便也不推辞了,从宋菽手里接过,那浓郁的肉香勾得他馋虫都要爬出来了。不过吃肉前,他还有事要说。
“杨公子说那床甚好,你不去看看吗?”
今天杨公子本该一早走的,但不知为何,偏偏坐在他院子里晒太阳。杨公子住他家,出手阔绰,村长到不嫌,还乐意他住久一点,可杨公子的样子似乎不大高兴。
宋菽忙了一天一夜,真是完全忘了这茬。不过杨剑的品味不差,他说好那必然是好的,不去看也无所谓。
没过多久,宋阿南回来了,五娘和七郎也从西屋里出来,宋菽见人差不多齐了,便招呼他们吃饭。
拉面的汤底用的是番茄蛋花汤,做起来简单,味道又足。番茄是外来物,在这里的吃法并不丰富,也算是个新鲜吃食。
阿小见到了宋家的鸡,跟六娘一起玩了会儿,又吃到了羊肉串,开心得不得了。
这会儿,宋菽与三娘又端上一碗碗热乎乎的汤,若不是在别人家,他差点拍着桌子又喊又叫,这么多好吃的,六娘平时的日子也太幸福了。
番茄鸡蛋面端上后,一桌人都眼界大开。
这时虽已经有了面条的雏形汤饼,但那要宽厚许多,也没有面条的劲道,口感上时完全比不了的。
除此之外,已经快成宋家招牌的馒头,还有配馒头的乳腐,炒菠菜一一上来,不止阿小,村长也吃得赞不绝口。而第一次接触到宋家伙食的郭老大和李账房,则已经双双说不出话了。
这热乎乎又爽滑劲道的汤饼他们从来没吃过,宋四郎说这叫拉面,还有那乳腐,看起来不起眼,可又咸又鲜,配上白馒头那真是美味。就连菠菜这样常见的东西,也被宋四郎做出了新意,听他说这是用前一天剩下的鸡汤煨出来的。
乖乖,鸡汤啊,用来煮蔬菜?可真奢侈,但味道是一级棒。
郭老大和李账房都忍不住吃了许多,还添了一碗面,幸好宋菽准备地够多。
这么一大家子人吃饱喝足,碗筷也是不少,郭老大和李账房包揽了清洗的工作,阿小和六娘跟着他们一起弄,还真有点热热闹闹一家子人的感觉。
宋菽则和村长说起了安置郭老大等人的事。
今天吃饭时,村长已经见到了郭老大和李账房,对这两人的印象倒是很好。现在各村的人口都不足,上面也很是心焦。要知道,人口多那便是政绩好,而这些年又是征兵又是饥荒,壮劳力少了,有很多人家更是举家迁徙,留下一片片空屋。
若郭老大这些人能安顿在相河村,那乡正一定会非常开心,他这村长也面上有光。
“但田地却是个问题。”村长说,“他们都是外来的,得先成为客户,客户不分田,要到三年后转成主户才有。这是尹节度使的命令,怕是难以通融。”
这些人都是农民,农民若是没有田,要靠什么为生?村长自己也是农户出生,如今即使开始做馒头了,田里的事也没有放松的。说到底,土地才是他们最大的凭靠。
宋菽出生于现代商业社会,到不这么认为,而且他知道即使是农业时代,像南北宋这样经济发达的朝代,也有大把人口是靠打工或者做买卖为生,种地并不是唯一的指望。
要跟村长解释这些有点麻烦,宋菽想了想说:“我近日在筹备下一个作坊,先跟您透个底,这是制豆油的,若能运转起来,这些人的食宿也不难解决。”
“可若这些人的生计都压在你一人身上,也太过沉重了。”村长说。
宋菽当然知道,若他这么做了,他的榨油坊生意就直接关乎了这些人的死活,但也只能这样了吧。不是有句话说,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他带着现代科技与思想穿越,也许就是要来帮助这千千万万挣扎于温饱线的人们。
*
入夜,杨剑带着一肚子气,上了回家的马车,棕绑床被仔仔细细固定在另一辆板车上随行。
他等了整整一天,他以为那穷小子会来看一眼,心焦地问他睡得可还行。他都想好了怎么卖下关子,让那穷小子抓心挠肺,再狠狠吓吓他,就说床不好睡生意吹了。
他多想欣赏一下宋四郎焦急地模样。
可是,这混蛋居然一整天都没有出现!
丫忙着给外乡人治病,忙着请村长吃饭,煮了谁都没见过番茄鸡蛋面居然都不给他送一碗!
杨大公子很生气,把马车里的丝绸靠枕撕了个稀巴烂。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17章 第十七桶金
与村长通过气后,宋菽让郭老大把寨子里的二十多人都带了来。
这些人中有与郭老大一起从秦地过来的,如刘阿婆,也有路上相遇再加入的,如李账房。其中男人倒是挺多,占了快一半,剩的有些是男人们的妻子老娘与孩子,也有孤寡的女人。
幸好相河村里空屋多,这些人一起动手,很快修葺好了几间。短时间内做不到一家一户,但他们也不介意,再难的日子都过了,这不算什么。
村长的速度很快,没两天,他们的户口就办了下来,上面盖着衙门的章。
拿到户口纸那天,有汉子当场就落了泪,大家对宋菽更是千恩万谢。
宋菽一直是做幕后的,经历过最大的排场也只是农家乐上热搜后,几个来采访的公众号。现在忽然二十多个老老小小对他感激涕零,不停弯腰作揖,宋菽一时间都不知该拿什么表情应对,只能一个劲地让他们不用多礼不用多礼。
可是刚跟这个说完,那个又来谢,宋菽扶都扶不过来,求助地看向一旁的宋阿南。
宋阿南挑眉,似乎挺爱瞧这出热闹。
宋菽朝他猛使眼色,直到实在装不了了,他才大步上前,一手一个,将又要弯腰作揖的一老一少扶住。
宋阿南力气大,目不斜视,左右出手一阻,两人就弯不下腰了,可比宋菽一个个扶起来要迅速得多。
“不用谢。”宋阿南说。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面无表情的样子太可怕,道谢的人真的停了下来。
宋菽长长舒一口气,终于能好好说话了。
“诸位,相信你们都已经知道客户不分田地。即日起,我的豆油作坊将开张运营,大家若有意来做工,十四岁以上,无论男女,都可与郭老大说。”
这方案是昨天夜里同郭老大还有李账房一起合计的。
豆油坊刚刚开张,油又是必需品,宋菽打算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宋菽计划把人分成两拨,一拨在作坊榨油,另一拨则担着油外出叫卖。
榨油的像馒头作坊一样按月给钱,外出叫卖的则像后世的销售一样,按卖出的总量提成。
宋菽将方案也同这些人说了,同时补充道:“油坊刚开始能给诸位的工钱不多,但会包一日三餐与每季一件新衣裳,我不敢说能让谁大富大贵,但我保证大家跟着我肯定有吃有穿。当然,若想另谋生路,我也绝不阻拦。”
“不另谋了,就跟你干!”刚才拿到户口时痛哭的汉子喊,他姓石,大家都叫他石三郎。
“一天两餐也行,咱能吃饱就好。”
“宋四郎,我们这户口是你给的,否则不晓得要当山匪到什么时候,你要做什么我都跟着你!”
人群里,老老少少都纷纷应和。
不知怎的,宋菽鼻间泛酸,差点飙出泪来。
平复了许久,他与郭老大一起,给各人分派任务。豆油坊也就此开张了。
*
汪大前最近很苦恼。
他们汪家祖上是做厨子的,到了他这一代,阴差阳错干起了布匹营生,而且做得还不错。
本来该是高兴的事,可他阿耶就是心里不得劲,一天天地喊着,汪大前你不干厨子,祖上的手艺都给荒废了,我以后到了下面,怎么跟列祖列宗交待。
汪大前可冤枉了,他阿耶虽然继承祖业干了厨子,可那手艺吧,要是真有两下子他也不会去卖布啊。
但汪老爷子不管,还是一天天地念叨着。
其实,汪大前手下有一间做汤饼的小铺面,手艺是大涂县里垫底的,全靠他布庄赚的钱维持着。
前几日,他听人说相河村那宋四郎家做过一种汤饼,可细可有劲道,连杨公子都想尝尝。
还有这等事?
汪大前一听就上了心。
你看那望海楼,天天卖着宋家做的翠玉馒头,那生意火爆得不行,他认识的不少客商都特意绕远道来大涂县购买,已是声名远播。
再看那杨公子,买到棕绑床后又不知怎么从宋四郎那儿套出了制法,这几日正筹备作坊呢,就建在大涂县郊。
那作坊连木桩子都还没打完,已经收订金收到了手软。
那订金要一贯钱不说,还要摇号。
杨公子道生意刚开始,熟练的师傅少,要限量发行。
为了这个,那些没钱买的也去摇,摇到号了就拍卖,昨天刚拍出来的一个号要整整五贯钱,那卖家是个纳鞋底的,拿到钱差点没缓过气儿来。
汪大前也去摇了,手气忒差,又不舍得那五贯钱,只好老老实实等着下月再战。
不过从这些事,汪大前看出了一点道道来,如今大涂县的生意场,不是望海楼说了算,也不是杨公子只手遮天,而是得到宋四郎相助的,就是赢家。
于是,为了不再听老爹的叨叨叨,汪大前爬上马车,麻溜儿地往相河村去了。
宋菽正在屋里算账,他的作坊越做越大,实在不能稀里糊涂了,前几日咬牙买了账本,心痛到现在。
幸好馒头作坊的收入让他挺满意,总算还有些安慰。
而豆油坊的产量虽大,销售口却不理想。
因为长期缺少油水,民间几乎没人会做炒菜,其他吃食用油的也极少,导致宋菽的油虽便宜,买的人却也不太多,倒是榨完油剩下的豆饼很受欢迎,不少人拿着它去喂猪肥田。
这么几天做下来,宋家存的豆子快用完了,宋菽正愁是否要去买豆,还是减缓生产。
他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外头就有人叫他。
宋菽出来一瞧。
眼前这个矮短胖的中年男人,似乎见过?
“宋四郎,多日不见可还好?”汪大前一见宋菽,立刻热情地上前问好。
宋菽与他拱手见礼,却还是想不起他叫什么。
“是我呀,汪掌柜的,吉祥布庄的。”汪大前指着自己鼻子说,脸上笑呵呵的,一点不因为宋菽不认识他而生气。
“汪掌柜,失礼失礼,您看我这脑子。里面请。”宋菽把他往正屋里引,又喊五娘端一碗刚磨好的豆浆来。
心里却纳闷,这汪大前找他干嘛?
汪大前也不是空着手来的,他给宋菽带了六匹布来,颜色都不打眼,但染得很均匀。
五娘端来豆浆,注意到其中一匹浅黄色的,看得目不转睛。
“无功不受禄,汪掌柜这非年非节的,礼物太贵重了。”宋菽作势就要推回去。
“别别别。”汪大前连忙拦住,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烦恼说了,又提出了学做拉面的请求。
没想到这中年男人也会被爹念叨,还是个挺成功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