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蟹民-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厨房的米缸里的黑面也已经见底,唯一算得上粮食的是那吊在半空的两斗未脱壳的小麦,那是几年用来托人打听消息的酬劳。
当然现在不用了,于是早上叫周寿拿去磨成了白面,烙了饼子早上吃掉了,所以说要是周福不来周家可真的是要断炊了,难怪秋收没多久就一天两顿稀。
“伙计,白面玉米面各两百斤,小米五十斤,其他酱醋油盐各来一大罐。”
周福一进粮油铺子就招呼伙计称自己要的东西,河南地区喜好面食,大米很少吃,一般都是熬粥,不过有小米人们都更愿意吃小米粥,这东西养人。
这时,留着山羊胡子正在柜台算账的掌柜的,见周福这大客户上门,赶紧上前招呼伙计倒茶。
“客官,这些东西是立马就要还是待会我叫伙计送,只要是城内什么地方都行。”
“好说,待会我过来拿,不过掌柜的,你可别弄些杂七杂八的糊弄我,我可也是开粮铺的。”周福端着茶杯一副老爷款。
“那可真是失敬失敬了,不知道老板在哪发财啊?”掌柜的听了拱了拱手,笑着问道。
“谈不上发财,也就在天津混口饭吃,倒是掌柜的你生意兴隆啊。”做生意的说话打交道那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周福这些年早就熟透了这一手。
掌柜的和周福寒暄了几句,然后请他等候,他到后面看看东西准备的怎么样,而周福也告辞了,说待会过来拿东西。
“阿福,多买些粗粮就行了,哪能顿顿吃白面馒头的。”
刚才杨枣花等人看着周福和掌柜的有说有笑,很是佩服儿子的本事,因为自古乡下人都自觉的认为自己矮城里人半截,谁要是和城里人沾亲带故的都觉得了不起。
除了必要的采购,乡下人很少到城里来,一是害怕,二还是害怕,这不刚才插不上嘴,这一出门杨枣花就开始心疼了。
白面玉米面可都算是细粮,一斤细粮可以换好几斤粗粮呢,村里隔三差五的吃顿细粮都了不得了,那些周福一次就买了一大堆。
“没事,你儿子有钱,你和爹这些年受了这些苦,现在我回来了可不得好好吃点好的。”周福搂着杨枣花的肩膀笑道。
儿子的话让杨枣花很是欣慰,可是她还觉得这样吃有些败家,正要叫周福少买些细粮多买些粗粮,可是正好到了牲畜市场。
“客官,看看我这头黄牛,这牙口体格,两岁正是有力干活的时候,买了肯定不亏。”一个牛贩子看到周水生打量着自己的牛,连忙上前推销道。
牛确实是好牛,周水生点了点头,但是没有说话。
土地和牛可以说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周福记忆中以前自己也是有头牛的,那时候周父爱惜的不知像什么似的,每天给它洗澡割新鲜的水草回来给它吃,干了活之后就要歇歇,生怕它累坏了。
后来在闹灾的时候,日子过不下去了,就给它卖了,周父为此好几天都没怎么说话,应该从那之后,周家就再也没有养牛了,也是买不起。
“爹,怎么样?”
“不错,是头青壮健康的好牛。”周水生满眼羡慕的说道。
见老爹喜欢,周福也不讲价,直接问了价钱付了款,牵着牛绳交给了自己老爹。
“哎呀,你这孩子怎么听风就是雨,要是买也得讲讲价不是。”看着周福掏出一叠票子给牛贩子,杨枣花有些肉痛,这孩子花钱怎么大手大脚的。
“这牛爹说值肯定没买错,爹你说是吧?”周福将包袱甩给了自己老爹。
民国时期钱币比较混乱,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虽然现在政府统一发行了法币,可是交易过程中大洋洋钞都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更愿意收现大洋或是洋钞这些,因为这些比政府发行的法币更让人放心,现在还好,再过十几年法币比擦屁股纸还要不如。
周福身上带的现金不少,银元太重不好随身携带,所以轻便的纸币带了不少,那样一叠法币兑换大洋也不过二十多块的样子,不同地区兑换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
看着老娘在老爹旁边唠叨,周福多么庆幸将话题转向了方向,要不然就是自己受苦了。
不过周老爹现在有牛在手,根本没有听见媳妇的埋怨啰嗦,实在烦不过是也回一句儿子给你买金首饰就不能给老子我买头牛吗。
原来刚才周福陪杨枣花到金店买了一套赤金头面,可把众人惊呆了,尤其是李翠叶,恨不得把眼睛瞪出来。
不过周福承诺的小孩金手镯没有食言,让她顿时眉开眼笑,倒是周水生这老爹有些吃醋,阴阳怪气的说都老了还戴什么首饰,不是浪费钱吗。
杨枣花听了一顿,刚才买首饰就拉着脸,原来在这等着呢,怎么儿子给老娘买东西还要你管,于是又是一阵狂风暴雨。
回去的时候没有叫车,从集市上买了一辆板车,装着几百斤粮食和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不过周老爹怕人太多,累了黄牛。
于是大人轮番上车,反正天色还早,一家人伴着说笑在夕阳下回家了。
第三十七章 八卦()
农村大老娘们传播消息的速度快的难以置信,周福回家除了七奶奶家就再也没有外人知晓,就连早上上坟也是大早,没有人看见。
可是等周福一家傍晚回来的时候,那可是人尽皆知,加上一大牛车的东西,看着牛车上陌生的周福,这时有些不相信三房周老三家走失十几年的大小子回来了,还发了大财也都傻眼了。
一群大妈大婶围着杨枣花问这问那,每句话都离不开周福,而眼神也一直往牛车上的东西瞅。
而杨枣花穷苦了十几年,受了不少村里人的白眼瞧不起,现在好了,大方的翻着东西让人看,还炫耀说家里一人还有一件毛皮大衣和两件绸缎棉袄正在县里的裁缝铺让人做着,就连两个小孙子都有。
人们听到着都纷纷羡慕她好福气,熬了十几年这下总算是熬了过来,以后就等着享福了。
而这时,另一个房头跟杨枣花关系不是很好的婶子,看着被人恭维的杨枣花很是不服气,原本她家贫困,在许多时候说话底气都不足,现在大儿子回来,突然一下富贵起来了,想到自己家只是在温饱水平上,以后两人的立场就换了个了。
于是有些酸溜溜的说道:“我说他三婶,以前你是冬天出门都没有棉袄,整个冬天都窝在家里,现在算是好了,都穿上毛皮大衣了,到时候可别瞧不起我们这些泥腿子啊。”
“瞧他婶子说的,哪能啊。”杨枣花笑着摆着手说道,可是言语间的得意那就不用说了,多少年了,因为自己穷受了你多少气,今天总算出了口气。
然后杨枣花还拉着周福挨个介绍各位大婶该怎么叫唤,有些大婶杨枣花一提醒周福就有了影响,就知道是那位叔叔伯伯家的。
还有些可能是后来嫁到村里的,周福那是完全不认识,看着人高马大的周福,还这么有出息,一个个都围着周福问这问那。
都是家里的婶婶,周福也没法拒绝,只能耐心的挨个回答着没有任何意义的重复问题,尤其还有不少看到周福这么有用。
问他有没有娶亲什么,还说什么娘家有好看能干的侄女,都是知根知底的,可以帮忙从中介绍,搞的周福哭笑不得。
最后还是杨枣花见时间不早了,笑着说道:“他婶子,时间不早,我也该回家准备晚饭了,晚上都到我家来坐。”
就在周老爹拉着牛车从众人身旁经过的时候,杨枣花还不忘放了一个:“他爹,今天这牛拉着一车东西,回去可得弄些细料喂喂才行。”
“嗯,是这理。”周老爹听了这话很是认同。
像是故意的怎么着,杨枣花的声音很大,还未走的众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刚才还纳闷呢,原本以为这牛车是租的,可是也没有见到车主不是,搞了半天居然是周老三家买的,这样看来这周老三家是真的起来了,还一下子成了富户。
要知道整个村里除了周财主家和村长家有牲口之外,就再也没有第三家了,现在又加了一个周老三家,可是他家唯一的几亩地也没了卖了不是。
现在他儿子买了牛,看样子还要准备给他娘老子买地了,不得不说这些人的脑子转的快,杨枣花夫妻俩都没有想到的她们居然想到了。
周福正如她们想的那样打算的,家里没有田地,长年租种别人家的田地也不是个事,租子重不说,一家一年忙到头还吃不饱饭。
现在他回来了,就有义务让家人过得好一些,如果让爹娘他们不干活,自己出钱养着他们肯定是不会干的,更何况还有一个还未成家立业的三弟呢。
他们肯定是不会安心在家吃闲饭的,只要不是躺在床上不能动都会找点活干,能帮孩子一把是一把,这是所有做父母的想法。
现在土地不是太贵,七八块大洋一亩的样子,所以周福准备这次买上二三十亩的样子,将地契写成周老爹的名字,让周老爹跟两个弟弟耕种。
等老爹老娘百年之后,他也是不会要的,这些地就分给两个弟弟,算他给弟弟们的家产。
除此之外他还要给家里建上十来间高大宽敞的大房子,现在的土房的确是破的厉害,晚上睡觉冷风从开裂的缝隙里呼呼往里灌,周福冻醒了好几次。
到了来年春夏大雨季节,还不得给冲垮了,那时候人可就危险了,所以建房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回到家之后,将东西搬进屋里之后,李翠叶就十分勤快的帮着杨枣花到厨房帮忙做饭,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啊。
“哎呦,这是怎么啦,今天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听到杨枣花讽刺的话语,李翠叶现在哪里敢顶嘴,今天见识了周福的出手,那里还不知道大伯哥是有钱,家里要想过好日子可得好好巴结巴结公公婆婆才行。
“瞧娘说的这是哪里的话,以前媳妇那不是不懂事,现在改过来不也不迟嘛,希望娘大人不记小人过,今后媳妇定要好好伺候您老和爹的。”李翠叶很是诚恳的道歉,将自己以前的种种过错推到不懂事上。
听到这话,杨枣花心里有些鄙视,你那里是不懂事,而是现在看到了自己大儿子回来了,还有钱,马上就可以过好日子了,生怕自己记仇甩开你另过不是。
虽然心中也很想这样,但毕竟是儿子的媳妇,孙子的娘,虽然二儿子也不是太靠谱,可是即使有再大的错做上人的哪有记仇的呢。
再则都吃了这些年的苦,杨枣花也希望他们跟着一起沾沾大儿子的光,以后过些好日子,虽然心里觉得有些对不起大儿子,做父母的都孩子过得好。
看到过得差的,总是会难免会偏心一些过得差的孩子,总不能一个吃香的喝辣的,另一个忍饥挨饿吧,更何况她觉得大儿子也不是这样的人。
“既然知道错了,以后就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杨枣花嘱咐了一句,算是以前的恩怨一笔勾销了。
李翠叶听了这话,顿时送了一口气,她还以为娘要说一些不好的话,没有想到这么简单,心里也是很惭愧。
也是赶紧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激,让杨枣花到灶下烧火就行了,剩下的她一个人就行。
一边洗小米熬粥,一边和面揉面,除了大半的玉米面馒头之外还有一小半白面馒头,白面馒头是为了周福准备的,知道他怎么吃过粗粮,扎嗓子咽不下。
然后在切了一段刚买的牛肉,麻利的炒了几盘小菜。看着李翠叶灶上的手艺,杨枣花很满意,尤其是单独为周福做的白面馒头。
而外面周福和老爹弟弟四人正在忙活着打牛棚,可是家里什么家伙都没有,只能打一个简单的凑合,可是周老得怕牛夜里冻病了,于是等打好之后有送到了村长家放一夜,为此还给了两斤玉米面做报答。
看着爹娘和弟弟们都只吃玉面馒头,只有自己一个人吃白面馒头,周福有些过意不去,“爹,娘你们吃白面馒头的,怎么都吃那个。”
周福拿着白面馒头塞给周老爹和杨枣花两人,可是他们就是不吃。
“不用,你吃,你在城里吃惯了细粮,吃不下这玉米面也是正常,我们就不一样,什么粮食没吃过,再说买的这玉米面筛的细细的,比家里的好的太多了,跟细粮没什么区别。”杨枣花挥着手说道,一手拿着玉米面馒头,一手夹着菜吃的好不有味道。
“就是,大哥你吃你的。”周禄几个也嚼着玉米面馒头劝道。
其实玉米面和白面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后世人们更愿意吃玉米面而不吃白面,说是多吃粗粮有益于健康。
只是现在玉米面口感略差,加上农村加工条件有限,只是用石磨磨或是碾子碾,那就更加粗糙了,难以下咽。
不过买的是机器磨得,很是细腻,见大家都这么说,自家人周福也不再说什么了。
“娘,咱家后面那块地是谁家的?”周福夹了一家子菜吃着问道。
“好像是公家的吧,对吧他爹?”杨枣花也不是很清楚,那块地也就两亩多大,是荒地,这么些年也没见过有人弄过,所以一直空着,倒是自己经常堆些秸秆什么的,也没人管。
“是村里的,也是宅基地,只是这些年也没有说要。”周老爹毕竟土生土长的小周村人,村里大事小事都知晓,杨枣花虽然嫁到周家二十多年,但是许多事都要问他拿主意。
“怎么了,你问这干嘛。”知道了地是公家的,杨枣花扭头问道。
“是这样的,我看家里这房子破的不行,三弟也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所以我想着趁现在农闲,将房子起了,明年开年就可以给三弟相看着了。”周福放下筷子,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听了这话,周禄夫妻俩则显得很兴奋,老三周寿听到要给自己娶媳妇有些害羞,对于将要建新房子也是很高兴,不过他没有周禄夫妻俩那么多的花花肠子。
周老爹和杨枣花对视了一样,沉默了一会儿,杨枣花眼睛有些红润的说道:“阿福啊,你能回来娘和你爹都十分高兴,现在又花了这么多钱,给家里买这买那,爹娘是算享了你的福了。”
擦了一把眼泪,杨枣花接着又道:“眼见家里房子是不能住了,你还有一个弟弟没有娶媳妇,我和你爹是没有能力了,就厚着脸皮答应了。”
看着老娘摸着眼泪,老爹坐在那里抽闷烟,周福帮老娘擦着眼泪笑道:“这有什么,没有你们哪来的我呀,儿子现在有钱花点怎么了,要是没有你们就是要也没有不是。”
之后周福又是宽慰了几句,说爹娘老子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帮助一下手足兄弟也是应该的。
周老爹只是让周禄周寿两兄弟保证一定要记着大哥的好,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周福连忙摆着手说不用,一家子说什么两家话呢。
第三十八章 筹措建房()
第二天一大早,周家才刚刚开门,就有一群结伴而来看望周福的大婶大娘们。
大多数都是周姓本族的其他房头的,本房的几家七奶奶在回来的时候就见过了,和到东北的一家之外,剩下的三家早就在昨天晚上就过来了。
喝着茶吃着花生瓜子,一大屋子的人坐满了大炕,就连堂屋几条破长凳都搬进屋坐满了,足足聊了有大半宿才离开,幸亏杨枣花知道这几天村里人都会过来看看,这也是农村人好热闹的习惯,同时也是一种关心,所以出远门或是远出回来的都有许多人上门看看,更何况本以为死去已久的周福突然回来了呢。
所以昨个到县城顺便买了不少花生,瓜子,山核桃等不少干货,总不能让人上门空坐一场吧,有些东西吃着也热闹一些。
周福作为主角,跟着老娘挨个给大婶们倒水,老娘介绍一个他就跟着叫唤着,最后周福真的有些佩服这些大婶怎么有这么重的好奇心。
一坐就是半天,前脚走了后脚又来了另外一批,周福还不能怠慢着,一直陪笑着回答各种无聊的问题。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大婶们,这天寒地冻的时候,本又是农闲没有活计干,大婶们本就是经常到哪家串门唠嗑,盘坐在火炕上纳鞋底一坐就是一天。
现在周家周福回来了,这么大的新鲜事,还有零嘴吃的,可不得使劲来吗。
周福这两天感觉自己的脸都快要笑僵了,用手揉着有些发酸的腮帮子,“娘,今天没有人来了吧?”
“该来的都来了,就算来也是一些来过的,不用你一直呆着了。”看着周福的样子,杨枣花也是知道这两天周福已经被烦够了,别说是他,就是自己也有些不耐烦了,可是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来是表示自己的一种关心,难道你还将人堵在门外。
听到这话,周福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然后高兴的说道:“总算解放了,今天我就和爹他们看看后面的宅基地,规划规划这房子到底该怎么建好。”
“嗯不错,是得赶紧定下来,趁现在还早,抓紧动工,争取在年前将正房盖起来。”对于建房这样的大事周老爹很是积极。
这两天他到处和村里人打听,哪家窑洞的砖烧的坚硬,哪家瓦烧的厚实耐用,至于泥瓦匠村里就有不少,找了干活好的打了招呼。
“是得赶紧了。”杨枣花对于周老爹的话很同意,然后又对周福说道“房子该怎么建还得听你的,你说怎么建好就怎么建。”
以前家里的大事都是杨枣花自己做主,现在有出息的周福回来了,杨枣花自然事事都要问候一声他的意见,谁叫他是家里唯一一个识字见过世面的呢。
更何况这房子还周福出钱的呢,而其他人听了自然都无不点头。
吃完早饭周福就和周老爹两个弟弟到了后院,商量着房子怎么建。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南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黄土高坡,小周村就建立在一个不小的黄土坡上,石板房屋或是窑洞高低不平的在各个坡度建立着。
在村口进村的道路旁,依着地理优势,合全村之力建了寨墙,这是用来防备土匪的进攻的。
周福家在村尾,处于山坡的半山腰上,新买的宅基地加上原来的足足有近四亩地大小。
在新买的宅基地中间有一块半亩地大小,高三丈左右的山包,后面也还有半亩地的样子,再往后就是二十多丈高的悬崖,下面是一片黄土地。
周福早就看过了这里的地形,再买之前心里就有了打算。
“爹,我说这么打算的,你们听听看可合适,不满意的就提出来。”说着周福就将自己的想法在实地比划着说了出来。
首先在这半亩高的土坡,可以挖三间宽敞的窑洞,洞顶上面修整成宽敞的平面,以做晒场,同时不要省料子,多买些大理石,窑洞前面用大理石砌成拱形门,在结构上起到了防止塌落的功用,在造型上亦使这种单纯的形态产生局部变化。
这样不仅节省材料,而且还冬暖夏凉,周福说这三间窑洞作为正房,就给周老爹夫妻俩住,不过他还没有住过窑洞,要留一间给他以后回来住。
窑洞左右两边各建四间两层厢房,底层住人,二楼也可以放东西或是作为家里孩子们住的阁楼,高度和窑洞持平。
在左厢房后面打一排草棚,用来圈养牛或是猪的,草棚和左厢房齐平,在和窑洞齐平的那块地方在建一件杂物房,用来放置耕田用具等东西,具体以后怎么安置随他们自己决定。
右边同样的地方,建上一间大大的粮仓,用来放粮食。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后面那一块半亩大的空地的出口给堵住了,不说外人,就是不常来的同村人都不知道窑洞后面还有这样一块空地。
空地周福打算向下挖一个地坑院,又叫地窖,是河南这一带最具风情的窑洞了,从院中间向下挖,挖出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四面向里掏出窑洞做成房子,主要用来住人和藏东西的。
出口在正房窑洞的炕上,平时地坑院也不住人,这样做的目的是用来躲避灾难的,在这治安不好的农村,土匪进村是常有的事。
周福想的很周全,也就是因为这后来全家老小在抗战时期,躲避了不少危险。
现在的房子等新屋建好在拆掉,建原有的地方建三间高高的平房,中间的开一扇大门,大门用十来厘米厚的杉木打造的,厚重结实,就算是拿着斧头使劲砸也要不少时间才行。
门一关,整个家里就是另一番天地,就算有土匪或是别的什么危险,高墙厚门也能抵挡一段时间,足够家人躲进后面的地坑院了。
“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提前把什么后路都想好了。”听了周福的构想,周老爹很是满意,尤其是那躲在的地坑院。
原本简单建几间瓦房就算了,没想到儿子这样大的手笔,有些迟疑的说道:“阿福,这房子是好,保养的好足够传几代了,和那财主也不差,只是这样可要不少钱。”
老爹的话周福自然明白,就是怕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