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全职攻略-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中鸿皱眉,“父亲?儿子?”

    “莫非是考验?还是成全?”

    卫奕眼前一亮,“成全?”

    卫中鸿道,“之所以有书生的谏言,就是因为皇上只在将领中有些威望,可是在百姓眼中却并非德行出众之人。所以,先皇特意留下这一道难题,由皇上出面,保住曹太后与九王爷一命,树立起大德大善之名。”(。)

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全() 
卫中鸿若有所思,“有人给了为父一拳,为父不还手,却让奕儿决定怎么做……”

    他眼前一亮,道,“考验。”

    卫奕一怔,“考验?”

    卫中鸿道,“是的,考验,或者谓之教导也可以。我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曾有过这样的举动。明明自己心里清楚,却特意由着孩子去选择,去做。言传,不如身体力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教导。”

    卫中鸿的话似乎又启发了卫奕。

    卫奕也是若有所思,“明明自己心里清楚,却由着孩子去做……”

    他也眼前一亮,道,“成全!”

    这次换卫中鸿一怔,“成全?”

    “对,成全。”

    卫奕目光熠熠,“先皇之意在成全。之所以会有书生谏言,就是因为皇上自小随先皇一起打江山,只有军功,而无威望和德行。而要树立起一个人的德行,绝不能依靠圣旨或者言说,只有通过具体的事迹或者举止。所以,先皇留下‘罢了’二字给皇上,意在由皇上出面,保住曹太后与九哥一命。这样,既避免了族亲残杀,又令天下百姓对皇上信服,留下一个孝义的美名,成全了皇上的德行,可谓一举双得。”

    卫中鸿拍手大赞。

    “妙哉,妙哉,这样想想,的确如此。”

    “先皇可以说‘杀’,也可以说‘算了’,为何专专说出‘罢了’二字?用心良苦,用心良苦是也。”

    “所以,说到底还是先皇保住了曹太后和九王爷,皇上只是顺势而为,顺水推舟!”

    这时,一阵鸡鸣四起,曙光划破冬日的晨雾,朝阳探出头来,一缕阳光从窗棂缝隙中照射进来,洒在书房光亮的地面上。

    卫奕吹灭烛火,神情中多了几分沉重。

    “说往事,说人心,凭的全是无中生有的猜测和以讹传讹的传说,孩儿真的很不喜欢。”

    “孩儿只愿凡事可以简单一些,讲证据,凭事实,一是一,二是二。”

    “可是,很难,很难,人心难测,爹爹也常教育孩儿,天家的心思更不可揣测。”

    卫奕感慨万千。

    卫中鸿笑着,拍了拍卫奕的肩头,宽慰他道,“不可揣测,只有顺从,这就是做臣子的命运。奕儿,你莫要多想,也莫要为这些往事分心,你往常做得不错,往后也会做得很好。”

    卫奕露出一个笑意,算是回应。

    “明日就启程吗?”

    卫中鸿说着,站起身来。

    “这么急的话,你今个儿不如就在家睡上一觉。路途遥远,日夜兼程,想安稳地睡上一觉怕都是奢侈。”

    卫奕也起身,与卫中鸿并肩走向书房大门,并先一步打开房门,立于一侧。

    “孩儿这一走又要至少一个月,待会儿先去府衙安排一下,回来若是有时间就再歇上一会儿。”

    他垂头请出卫中鸿。

    卫中鸿走出门槛,走向游廊。

    “你大了,自个儿照顾好自个儿的身子罢。为父熬了一宿,先回去歇息。”

    卫奕目送卫中鸿,又想起一事。

    “爹爹。”

    他快步跟上卫中鸿,向四下望了望,确定无人才道,“爹爹可知当年那金匠来路?”

    卫中鸿道,“既是能揽下九王爷的活儿,那金匠颇有些手艺,据说是个老匠,姓吴,单字一个海。”

    “吴海?”

    “那爹爹可知当年这吴海与九哥有何过节?”

    卫中鸿摇头,“为父也不知。”

    “那这吴海可有家人?”

    卫奕又问。

    卫中鸿再次摇头,“为父更不知。”

    “哦,爹爹慢走。”

    卫奕见再问不出什么,垂头送卫中鸿离去。

    朝阳已经露出半个头来,浓雾之中,东方的天际灰白一边。

    卫奕眯了眯眼睛。

    先皇,曹太后,三哥,九哥,六哥,书生,金匠,徐士根……

    他稳稳觉得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可又隐隐觉得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他吃了六王妃的方子身中剧毒,所以无法去天水。

    而代替他去天水的六哥带回了九哥的画像。

    他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又说不出来。

    对了,九哥要回来了……

    九哥要回来!

    下一刻,他的内心被这个喜悦的消息充满。

    他顾不上多想,转身向汴京府赶去。

    安排好一切,就去接回九哥!

    ******

    沈月然听着翠柳的一五一十,有些目瞪口呆。

    她当时的确是让翠柳去瞧瞧周家各阁各房倾倒的污物,也的确有所心思,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是,翠柳不仅次日就全翻遍了,而且,还翻得如此仔细。

    翠柳拿着一张纸,上面划着沈月然看不懂的圈圈和叉叉,还有一些似符似咒的线条。

    “从老太太房里倒出来的污物有纸张,布条,果皮和药渣。”

    “纸张全是老太太抄错、抄乱、或者抄到一半抄不下去的佛经,有的团成一团儿,有的撕成碎片。”

    “布条全都宽约一掌,各有长短,各有颜色,每一条都皱皱巴巴的,瞧着不像是清洗用的布巾,也不像是擦洗用的抹布。”

    “果皮有甘蔗渣,有桔子皮,有木瓜皮。依着份量看,甘蔗渣最多,桔子皮也就是一个的量,木瓜皮最少。”

    “药渣有乌梢蛇,黄芪,伸筋草,鹳草,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苏枝节,白芍,川芎。”

    说完,翠柳又仔细地看了一遍那张划满圈叉和曲线的纸张,对沈月然道,“夫人,金桂阁的污物大抵就是这般,至少翠柳去瞧时,只看到了这些污物。”

    “……”

    “……夫人。”

    翠柳唤道。

    沈月然才回过神来。

    “哦,知道了。”

    她应道。

    一个小丫头,居然凭着药渣就能将药里的成份统统辨识出来,而且,听她这一番汇报,有条有理,有猜测有凭据,这——

    翠柳到底什么来头?

    莫非大户人家的丫头就是比一般人都要精明、仔细许多?

    不过,身边有一个精明的小丫头并不是一件坏事。

    沈月然这样想着,又收回心绪。

    凭着翠柳的发现,她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二百五十六章 再探() 
一,邬元英有腿疾,行走需要外人搀扶,是用肉眼都能瞧得出来的。不过,导致腿脚不便的因素有很多,而令邬元英腿脚不便的,却是现代人所谓的风湿。乌梢蛇,黄芪,伸筋草,鹳草,当归,羌活等全是防风袪湿、活血强筋的药材,而那些个宽度相同、长度不同的布条,她猜测,大概是用作护膝之用。因为层层缠绕在膝盖处,才会形成皱皱巴巴的样子。

    二,邬元英虽然年事已高,可是牙口却是极好的。从她喜吃甘蔗,就可见一斑。而且,桔子也有健脾开胃之功用,所以,老太太的胃口应当是很不错的。

    三,邬元英人至暮年,内心却不甚平静。抄经,是善男信女们的祈福行为。抄经讲究静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抄得真经。可是瞧瞧邬元英,抄错、抄乱之后信手揉成一团儿或者一时气急撕成碎片的情况大而有之,可见她的内心有多么地不平静。能令邬元英心浮气躁之事,会是何事?

    她暗自记下,又道,“那金冠阁呢?”

    翠柳道,“金冠阁的污物最多,也最琐碎。”

    “有纸张,碎布,炭渣,药渣,药膏,废锻带,枝叶,花瓣,骨头,剩菜剩饭。”

    “纸张、碎布小婢都仔细瞧过,没什么异常,不过就是寻常丢弃。”

    “药渣瞧了瞧,有老姜,红糖,葱头和红枣。”

    “炭渣的量比其它阁里要少一些。药膏有一股麝香的味道。”

    “全是腊梅花的花瓣和枝叶。骨头倒全都吃得很干净,剩下不少饭菜。”

    沈月然再次点头。

    这个人前人后两张皮的江燕学过的倒是十足的富太生活。

    废锻带应当是与一些富太太迎来送往、包裹手信用的。

    腊梅枝叶应当是插花剩下的。

    老姜、红糖、葱头、红枣是为了养颜、活血、暖身,麝香不用多说。

    古有传闻,汉成帝之后赵飞燕的养颜秘籍即在用麝香制成膏药贴在肚脐上。此法虽可招致女性不育,却可使女性永葆青春。

    江燕学已是不惑之年,再没有生子的念头,用上此法,保得一张秀丽的容颜倒是上策。

    而且,江燕学不仅口味挑剔,还挑食,饮食以荤腥为主,才会剩下大量的剩菜剩饭。

    看来,三日后的家宴,最大的问题会出在金冠阁。

    翠柳接着道,“金鼎阁和金尊阁的污物全倒在一处,所以,小婢也无法分辨得出,只得凭借着丫头倾倒的位置,大概分出哪些是金鼎阁,哪些是金尊阁的。”

    沈月然提了提唇角,“翠柳用心,翠柳辛苦。”

    翠柳笑了笑,道,“没关系,翠柳只是用眼睛看看而已。”

    沈月然眨巴眨巴眼睛,“用眼睛看看而已?何意?”

    “没有。”

    翠柳呵呵一笑。

    有人还用双手扒拉来扒拉去呗。

    “金鼎阁和金尊阁的污物也都是废纸,废渣,废布,果皮,剩菜剩饭。不过,金鼎阁的果皮尤其多,尤其是苹果皮。翠柳瞧了瞧,发现那苹果皮似乎全用水煮过,软软的,一碰就面了。而金尊阁的山楂核尤其多。”

    沈月然心中一哂,金鼎阁的苹果皮多,想必是吴十娘听从了她的话,回去吃水煮苹果减重去了,而金尊阁的山楂多,是杜灵初胃口不好,还是夏依依胃口不好,需要用山楂来开胃?

    她回忆起请安那天的见闻,杜灵初进食正常,没有什么偏好,反倒是夏依依儿儿狼吞虎咽的,生怕自个儿吃不饱似的。

    莫非夏依依的好胃口源自于那成堆的山楂?

    嗯——

    山楂不是重点,苹果才是重点。

    既然吴十娘肯听从她的话,就说明这吴十娘怕是周家耳朵根儿子最软的一个人。

    也是她首先要“下手”的目标。

    翠柳见沈月然面色忽明忽暗,一时似轻松,一时又似沉重,很是好奇。

    “夫人,小婢是不该问的,不过,又实在好奇,不知您让小婢这般做为何?”

    沈月然故弄玄虚的一笑。

    “我的心思,你不用猜,只管去做好了。”

    翠柳垂头应是,嘴角却是绷着一个笑意。

    这二人,一前一后,一明一暗,说的话,却全部都能对上,这是不是就是心有灵犀。

    “夫人若没有其它吩咐,小婢先退下。”

    翠柳欠身施礼。

    “慢着,还有一事要你去做。”

    沈月然抬眼,叫住她。

    ******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田恬甜一身黑色劲装,穿行于周家各个阁房之间。

    “盐罐见底儿,醋瓶最满,酱油半瓶,没有糖,没有辣椒,姜、葱少许。”

    翠柳拿着一张纸,上面划着沈月然看不懂的圈圈和叉叉,还有一些似符似咒的线条。

    “从老太太房里倒出来的污物有纸张,布条,果皮和药渣。”

    “纸张全是老太太抄错、抄乱、或者抄到一半抄不下去的佛经,有的团成一团儿,有的撕成碎片。”

    “布条全都宽约一掌,各有长短,各有颜色,每一条都皱皱巴巴的,瞧着不像是清洗用的布巾,也不像是擦洗用的抹布。”

    “果皮有甘蔗渣,有桔子皮,有木瓜皮。依着份量看,甘蔗渣最多,桔子皮也就是一个的量,木瓜皮最少。”

    “药渣有乌梢蛇,黄芪,伸筋草,鹳草,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苏枝节,白芍,川芎。”

    说完,翠柳又仔细地看了一遍那张划满圈叉和曲线的纸张,对沈月然道,“夫人,金桂阁的污物大抵就是这般,至少翠柳去瞧时,只看到了这些污物。”

    “……”

    “……夫人。”

    翠柳唤道。

    沈月然才回过神来。

    “哦,知道了。”

    她应道。

    一个小丫头,居然凭着药渣就能将药里的成份统统辨识出来,而且,听她这一番汇报,有条有理,有猜测有凭据,这——

    翠柳到底什么来头?

    莫非大户人家的丫头就是比一般人都要精明、仔细许多?

    不过,身边有一个精明的小丫头并不是一件坏事。

    沈月然这样想着,又收回心绪。

    凭着翠柳的发现,她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二百五十七章 筹备() 
五日后,周家张灯结彩,就像过年一般,在各处屋檐下皆挂上火红的灯笼。

    四大嬷嬷齐齐出动,带领着各阁各房的丫头下人四处打扫,进进出出,忙忙碌碌。

    申时,陈嬷嬷来到金絮居,说是奉大夫人之命,带走两位夫人。

    沈月然带上一个早已备好的包裹,从厢房走出来,瞧见梅采玉也掂着一个备好的包裹。

    二人皆未施粉黛,头发不约而同地以一条锻条束在脑后。

    二人装作谁也不在意谁,目不斜视,跟着陈嬷嬷走向金冠阁后,两个丫头应声过来。

    “谁是去琴房的?”

    一个着酡红棉裙的丫头问道。

    陈嬷嬷把梅采玉推出去,满面堆笑。

    “喏,是这位三少夫人,石榴姑娘。”

    石榴扬起下巴,对梅采玉道,“跟我来罢。”

    二人前后离去。

    “谁是去后厨的?”

    剩下的着石青棉裙的丫头上下打量着沈月然,明知故问。

    “喏,是这位三少夫人,建兰姑娘。”

    陈嬷嬷仍旧满面堆笑。

    沈月然主动迎上建兰的目光,建兰微微一怔,收回视线。

    “跟我来罢。”

    她说着,抬脚起步,沈月然快步跟上。

    看来周家的丫头全是花草,应当是江燕学的赐名。

    她暗自思忖着。

    金冠阁的后厨相当宽敞,大气,明亮,干净到几乎闻不到一丝油烟。

    这在没有抽油烟机、只靠通风换气的古代来说,十分难得。

    沈月然环视四周,想起翠柳的回话。

    “那哪里是后厨,说是一座小别苑也不足为奇。”

    “瓷碗,平盘,汤罐,每一件都仿佛精品一般。灶台上,墙边沿,窗台上,摆放的全是各种漂亮的花盆。仔细闻一下,还有淡淡的香气。哪里像一走进金尊阁,只有一大股子刺鼻的油烟味儿!”

    “奇怪的是,还有两个黄梨木立柜并排立在墙脚,打开一看,里面放的居然全是食材。用珍贵的黄梨木立柜盛放食材,小婢真是闻所未闻。”

    果然,这个后厨是有些奢侈了。

    建兰斜眼看了一眼沈月然,提起唇角。

    “周家各阁各房皆有后厨,每个后厨都有不同的厨子掌管。掌管金冠阁后厨的厨子是大夫人特意从长垣请来的名厨之后白尹。”

    “白师傅向来喜整洁,爱干净,此处一般从不许外人踏入。今个儿是特殊情况,为了迎接老爷与大少爷,才勉强同意外人进来。”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白师傅精挑细选而来,格外贵重。你用的时候,一定要经心,若是糟践了或是破坏了,惹恼了白师傅,别怪我没有提醒你。”

    外人,外人,一口一个外人。

    狐假虎威的丫头。

    沈月然不与她置气,微微欠身应是。

    建兰说完也不走,双手抱胸,倚在立柜旁,打着哈欠,瞥了一眼窗外的天色。

    “如今是申时过一刻,酉正准时开席,你有一个半时辰的时间准备。”

    “我就在这里候着,若有何需要,言语一声。”

    沈月然又是应是,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包裹。

    里面是她自个儿缝制的白色厨帽,套袖和围裙。

    她一一穿上,开始按照已经在心中制定好的菜谱动作。

    她让翠柳事先打听过,周家家宴一般会在金桂阁的前堂进行,一人一桌,依次摆放。

    既是一人一桌,那么菜量就有限制,每桌最多放上八菜碟两汤碗,已是满满一桌。

    所谓众口难调,若想做出一桌让周家众人皆满意的宴席太难,何况仅仅给她八菜两汤的机会,难上加难。

    她想到,既是一人一桌,不如设立四道主菜,一道主汤,再依次根据各人口味另上四道辅菜和一道例汤。

    这样,相当于化整为零,每个人的口味都能照应得到。

    不过这样一来,她的任务就增加数倍不止。

    今日赴宴的周家人一共有九人,她原本只需要做出八菜两汤,如今变成要做出来四十道菜式和十八道例汤。

    时间不多,赶紧动手。

    四道主菜她选择了粉蒸排骨,宫保鸡丁,八珍豆腐和地三鲜,主汤则选择了佛跳墙。

    主菜是基础,相当于保底的六十分,她不容有失,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而这几道菜的口味相对来说以咸、香、鲜为主,都比较家常,却都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一般来说,越是常见的,往往越是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主菜求稳,出彩的是辅菜。

    邬元英牙好,胃好,腿脚不好,根据翠柳的来报,金桂阁的盐罐见底儿,酱油半瓶,却不见辣椒,可见邬元英的口味偏咸。

    若邬元英不喜辣,又好咸,那么鲜、香味一定是她所钟爱的。

    她为金桂阁准备的辅菜是叫化鸭,锅巴肉片,竹荪腐竹煲和爆炒猪肝,例汤则是强筋健骨的黄豆炖猪蹄筋。

    翠柳去了一趟金鼎阁和金尊阁,最大的感受一个是扑面而来的呛味,一个则是扑面而来的油味。

    据翠柳道,金鼎阁的厨余全是红油油的一片,炝过的辣椒壳儿,花椒壳儿,麻椒壳儿,只是闻了闻味道,就足够她呛得流下眼泪。

    而金尊阁则是脏。

    到处是油污。盐罐上是油,汤碗上是油,灶台上也全是油。

    这样看来,周忠则与江沛文平时喜辣,而周孝则与杜灵初平时则喜油大。

    她又想起那日与江沛文一同用食的情形。

    那一天,她在饮食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例如特别辣或者特别麻之物,入口的食物于她而言,算是不咸不淡。

    那么,翠柳发现的辣椒厨余又是从何而来?

    她突然想到,与卫奕去慕容晋家中作客时,放在白卿若面前的一碗白水。

    那是白卿若为了迁就慕容晋喜辣的口味,无奈为之。

    所以,江沛文一直以来也是在迁就周忠则,喜辣的是周忠则,而不是江沛文!

    想通了这一点,沈月然为周忠则准备的辅菜是水煮牛肉片,泡椒凤爪,麻辣鸭头和毛血旺,例汤则是酸汤鱼。

    吃过辣之后,再适当吃些酸,有助于缓解胃部的不适。(。)

第二百五十八章 白尹() 
沈月然又是应是,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包裹。

    里面是她自个儿缝制的白色厨帽,套袖和围裙。

    她一一穿上,开始按照已经在心中制定好的菜谱动作。

    她让翠柳事先打听过,周家家宴一般会在金桂阁的前堂进行,一人一桌,依次摆放。

    既是一人一桌,那么菜量就有限制,每桌最多放上八菜碟两汤碗,已是满满一桌。

    所谓众口难调,若想做出一桌让周家众人皆满意的宴席太难,何况仅仅给她八菜两汤的机会,难上加难。

    她想到,既是一人一桌,不如设立四道主菜,一道主汤,再依次根据各人口味另上四道辅菜和一道例汤。

    这样,相当于化整为零,每个人的口味都能照应得到。

    不过这样一来,她的任务就增加数倍不止。

    今日赴宴的周家人一共有九人,她原本只需要做出八菜两汤,如今变成要做出来四十道菜式和十八道例汤。

    时间不多,赶紧动手。

    四道主菜她选择了粉蒸排骨,宫保鸡丁,八珍豆腐和地三鲜,主汤则选择了佛跳墙。

    主菜是基础,相当于保底的六十分,她不容有失,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而这几道菜的口味相对来说以咸、香、鲜为主,都比较家常,却都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一般来说,越是常见的,往往越是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主菜求稳,出彩的是辅菜。

    邬元英牙好,胃好,腿脚不好,根据翠柳的来报,金桂阁的盐罐见底儿,酱油半瓶,却不见辣椒,可见邬元英的口味偏咸。

    若邬元英不喜辣,又好咸,那么鲜、香味一定是她所钟爱的。

    她为金桂阁准备的辅菜是叫化鸭,锅巴肉片,竹荪腐竹煲和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