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兵法大圣-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众人面面相觑,毫不掩饰自己双眼中的讶异之色。
突然,有一位中年人恍然大悟,惊喜欲狂。
“哈哈哈哈!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原来传闻说的都是真的!”
“什么传闻?”周围有人问道。
“相传,每次九鼎山的第一名都能得到特殊力量的加持,每当他完美通过两次考验时,都能让其他人加快攀登速度,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原本还将信将疑,现在却不得不信了,原来加快速度是这么回事啊!”
“难怪刘秀、霍去病与曹操等人的时代英杰辈出,原来都是受到了这些人的福泽。”一位老人也恍然大悟。
“咦?不对啊,这些人为何没有受到福泽?”有位青年指了指周围仍然脚步缓慢的人。
“这些人都是主和派,受到周学书的‘教化’,导致心中对苏弥天抱有芥蒂,更有甚者还想要加害苏弥天,怎可能受到后者的光环笼罩?”
“原来如此,主和派的狗儿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这些人毫不掩饰自己话语中的讥讽,周围的主和派人士气的嘴唇发紫。
有一位主和派青年怨而生恨,大声吼道:“这不公平,不公平!九鼎山可不是主战派的地盘,这里是全人族的共同财富,为何福泽只有他们能享有?!我不服,我不服!”
“嘿嘿,狗急跳墙,何其可笑!”
“谁说这里是主战派的地盘了?你不服可以啊,你们主和派只要有一人超越苏弥天,就可以立刻夺取他的光环,前提是你们得办得到才行啊!”
两位主战派反唇相讥,使得许多同胞捧腹大笑。
主和派们顿时语噎,只得将怨恨压入心底,心中将苏仪诅咒了千百遍。
一众中立人士悄悄站到了主战派一方,心中将苏仪赞美认可了无数遍,终于得以加快速度;剩下的一些人则犹豫不决,他们很想在九鼎山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也不想因此得罪势大的主和派,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
而受到福泽影响,项家一行人与韩修竹的速度立刻加快几成,不多时便超越了韩开。
第一梯队的名次就此产生了变化。
“哈哈,我就等着这一刻呢!苏弥天好样的!”项一鸣对苏仪的背影竖起大拇指。
“我原本估计自己只能登上十一万阶,但现在有信心多登一万!”
“我也一样,等离开九鼎山之后,我一定要将苏弥天的功绩上报门主,让他大力嘉奖苏弥天!”
“苏弥天带动了这一届人的前程啊!”
项家人感慨有加,项承一直沉默不语,但他的脚步也丝毫不弱于其他项家人。
项一鸣见状,微微点头,他明白项承可能早已放下了对苏仪的芥蒂,只是嘴上还不肯认输罢了。
但韩修竹转头看了眼远远被他甩在身后的韩开,心中却是叹息不止。
而韩开听见项家一行人的热烈议论,又感觉到韩修竹的目光,心中憋闷到了极点。
这抹怨气很快化为恐慌与仇恨。
“输了要自毁前程……不!这绝对不会是我!我是有可能成为豪杰的人,怎会就此倒在此地?!可恶,要不是因为有苏仪……可恶的家伙,等我赢过你,出了九鼎山之后,我一定要将你五马分尸!”
在仇恨的驱使下,韩开最后的一丝犹豫也消失殆尽,为了保全自己,他已经决心要置苏仪于死地。
……
(ps:咳咳,下一章可能会在12点后……)(未完待续。)
………………………………
第202章 倒背如流,度量考验
苏仪走在路上,心绪翻飞。
“‘才高八斗’考验令我学会了书法一境‘奋笔疾书’,君子六艺之‘书’,本就是造字的技巧,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书法,而我接触到字体的创造之源,这才令我迅速学会书艺;‘学富五车’则助我知识大涨,这个考验让我明白学海无涯,即使我有烟海碑、有减缓时间流逝的练兵场,但世间的书籍亿万,其中很多都颇具学习价值,终我一生,恐怕也无法全部读完。”
“但即便如此,我也需要勤勉学习!知识是通往圣道顶端的阶梯,每一本书的学问都会成为我的基础,若是想要尽力攀登颠峰,就绝对不能懈怠。”
苏仪在心中自我激励,不多时,登上十三万阶的平台。
那老者立刻出现,说道:“才学考验之三:倒背如流,你将《三略》倒着背诵一倍,只允许错三处。”
闻言,苏仪嘴唇微颤,心想这考验真是一个比一个刁钻。
《三略》是道家黄石公所著兵书,虽然不算偏门,但高度也不及《孙吴兵法》,大多兵家仕子会将背诵理解后者作为首要任务,而对《三略》的见解就少的多。
当然,苏仪拥有过目不忘之能,早已将《三略》背的滚瓜烂熟,但要倒着背就难上千万倍。
因为人们学习的词语是固定的,若是“阴”和“阳”两字呆在一起,人脑会下意识地将其组成“阴阳”这个词语,同理,“日月”、“海洋”等词也是一样,都具有不可逆的惯性思维。
如今,苏仪在烟海碑中取出《三略》,试着在心中倒背,但还没念上两句,就错了三处。
好像察觉到了苏仪的窘境,老者又说:“欲速则不达,你可以慢慢整理语言,随时可以开始背诵。”
“多谢前辈体谅。”
苏仪感怀一笑,心中又想到:“若不是九鼎山有严格的时限,我还真打算慢慢整理,但念的太快肯定会舌头打结,导致出错;我应该舍快求稳,即使会浪费一些时间,我也不能让考验出错。”
想法落定,苏仪放慢速度,在心中倒背《三略》,并借助过目不忘之能,强行将新的句子刻入脑碑之中。
《三略》虽然只有三千八百余字,加上苏仪的练兵场能减缓时间流动,但他仍然花费了盏茶时间才将倒序的此书全部记忆而下,又在心中默念一遍之后,这才提起了一些信心。
随后,苏仪开口念道:“乱不乃政,万利一去;泽慕乃人,百利……”
苏仪刚一出口,竟然形成雷霆雄音,从他所在的位置向山脚滚落而下。
倒背的《三略》拥入众人的耳际,让他们呆若木鸡。
“先不说苏弥天的声音为何会传到这里来,但他念的这是什么书?”
“老朽自以为阅书无数,然而对苏仪所念之文竟毫无印象,看来是我的学识还不够。”
“背诵冷门的书籍,这就是十万阶以后的考验?”
“不,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苏仪的念诵声还在继续,许多学识渊博之人越听,双眸就变得越加明亮。
项家一行人最先反应过来,神色极为精彩。
“哇!竟然是倒背《三略》,这简直是故意刁难人啊!”
“我记得家族志中记载的、往年的九鼎山考验没有这么难吧?才学的考验最多也就让你背诵一下不冷不热的那些书籍,而且字都很少。”
“今年变难了?这是为何?”
“也许是九鼎山积蓄了一百多年的能量,如今一朝能量喷涌,考验自然会变难一些。”项一鸣猜测道。
“希望那位‘老前辈’能放我们一马啊!”
苏仪已经背完一半,不疏一字。
韩开的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无力感,一把将他拖入了绝望的深渊,凭心而论,若是换成他,绝对无法倒背《三略》,但苏仪却是倒背如流、行云流水!
“莫非我真不如苏仪……”韩开神色恍惚。
正在众人热议间,苏仪的念诵速度竟然越来越快,念到最后几百字,他甚至一息之内就能吐出二三十个字,俨然就是口才一境“絮语连珠”的能力!
仅仅是盏茶时间过后,苏仪已将《三略》全篇倒背完成,竟然无一错漏,为这场考验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老者空洞的双瞳闪过一丝异彩,但很快便恢复了木雕脸。
“才学三测全部通过,接下来还有度量、**与志向的考验,继续前进吧。”老者说罢,消失在原地。
经过三场考验后,苏仪心境稳了许多,即使明知自己完美通过了考验、顺便还取得了口才一境之能,他也不娇不狂、不谦不卑,一脸平静地抬步前进。
顷刻间,前方的云海再次让出一条道路,直通十五万阶的平台。
见状,苏仪心想:“才学的考验有三项,但度量、**和志向的考验貌似只有各一项,也不知是要证明才学比较难,还是另外三项的考验更加精辟独特?算了,到了十五万阶,一切真相大白。”
苏仪踏上了前往十五万阶的台阶,一马当先;与此同时,韩修竹与项家一行人已经越过九万阶的一半,而韩开却仍然在八万阶左右徘徊。
在苏仪即将到达十五万阶时,项家一行人终于是站在了十万阶平台上,韩修竹紧随其后。
那位老者适时出现在此处,说道:“欲攀高峰,先通测验,组成器量四者,我先考你们‘才高八斗’。”
众人连连点头,就见周围景色风云变幻,一间大堂闯入了视野之中。
老者伫立在前方,十几张桌椅在他面前整齐排列。
“你们用七国文字,将《论语》、《道德经》与《孙子兵法》分别抄写一遍,才高八斗,你们每人只要达到四斗即可通过考验。”老者仍然是面无表情说道。
众人闻言松了一口气,纷纷嘀咕:“还好跟往年的考验一模一样,先前苏弥天倒背《三略》真让我吓了一跳,也许是他出现什么意外了吧?”
众人猜的没错,苏仪的情况的确是有点反常:原本‘才高八斗’的考验、只不过要求达到四斗即可,但苏仪却被要求得到满分。
虽说如此,但苏仪仍然完美通过考验。
韩修竹与项家一行人一同入座,要达到四斗,就必须精通七国中的三国文字、再粗通另一国文字即可;他们在平日里努力学习自己擅长的四国文字,就是为了能通过这场考验。
所有人屏息提笔,挥学成墨。
就在项家众人开始答题时,苏仪已经登上十五万阶。
先前那位老者又出现了,说道:“吃苦耐劳、忍责受难,证明尔之度量。”
苏仪点头,他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言落,老者一挥手,苏仪的眼中陡然闪过无数景象,同时有大量的讯息如百川汇流,争相涌入脑海之中。
苏仪迅速处理获得的讯息,仔细看着眼前的每一幕。
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僭帝并起,而苏仪的身份是一位平北将军、兼鄱阳湖节度使,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效命于江南叶国,然而这个国家的皇帝极好武力,连年征讨他国,妄图称霸天下,苏仪与一干忠臣屡次劝谏不成,反而遭到诬告而下狱。
在狱中,苏仪受尽了严酷的刑罚与政敌的嘲弄,本已心如死灰之际,边境却传来了敌国入侵的消息。
叶国已无能用之将,皇帝不得以之下启用狱中的苏仪,令其领兵征讨来敌,戴罪立功。
苏仪心中仅剩的一丝爱国之心让他接下了重担,但正在他与敌人激战之际,却又遭到了政敌的弹劾,被扣上了与敌私通的罪名,皇帝一怒之下,将苏仪的职务罢免。
苏仪心如乱麻,奉旨退兵,却又遭敌军连夜追击。
手下将士死伤惨重,苏仪仅以身免,逃入一间山村中。
原本苏仪听说这里民风淳朴,民众温良俭让,然而他们在见到苏仪的铠甲制式时,神色激愤到好似苏仪杀了他们的父母子女。
“叶国的狗官!滚出去!离开这间村子!”
“你知不知道,连年的战争导致赋税加重,我们已经快活不下去了!”
“那狗皇帝从不知道体恤民情,你们这些狗官也一样!”
苏仪还没踏入村子,就已经被乱棍赶了出去,心中略感悲哀之际,却又遭到追兵围堵,再次沦为阶下囚。
敌**队掠夺了周边地区后撤军,在路上,苏仪受到了连番拷打。
敌人的目的就是从他的嘴中撬出叶国的情报,但苏仪宁死不屈、节烈为国,即使命悬一线,也不曾将国家机密泄露分毫。
敌军无奈,又想出了另外一个阴招:在苏仪的眼前,将他部下的将士一个个活剐!
见到无数战友在眼前哀嚎着死去,苏仪肝肠寸断,仇恨之火熊熊燃烧,心神因此而激荡不止,几乎要消散于天地之间。
苏仪心里很明白,一旦他无法挺过这一关,导致心神消散,那他的九鼎山之旅必然会就此终结,止步在十五万阶。(未完待续。)
………………………………
第203章 直如弦,曲如钩
虽然很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一丝丝痛楚仍然在苏仪的心中游荡。
“这考验果然可怕,虽然只是一道幻境,但这几年的一幕幕却是这般真实;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为人臣子之热血忠心、以及对君主昏庸的哀切,甚至于,那被佞臣陷害的恨意、被家国百姓驱逐的悲哀、被敌军俘虏的屈辱、以及战友在眼前惨死的伤痛,都是如此刻骨铭心,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若是常人接受这种考验,必然会忍无可忍而心志崩溃,但我经历过南柯一梦中的巨大苦难,眼前的小小磨难却是相形见绌,不足挂齿!既然是成心要考验我,那我就一定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度量几何!”
苏仪坚定了意志,强行将胸中翻滚的悲痛怒火压了下去,默默忍受着敌军的苛责。
这场意志的较量,苏仪获得了暂时的胜利。
敌将已经对苏仪提不起劲来了,但却又不敢私下杀死他;军队回到敌国的都城,苏仪被交由刑部发落。
苏仪再次回到了阴森的大牢,皇帝偶尔会遣人来劝降,但苏仪拒不从命。
但很奇怪的是,苏仪的食宿条件却在逐日改善。
随后画面一转,十数年已过,某一天,苏仪在牢中接到消息:天下已经一统,中原与江南各地的纷争已经趋于平静,同时他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苏仪整理衣装,来到大殿。
“朕久闻苏将军乃天下贤士,你尽忠为国、英勇不屈的气节令人激赏,然而叶国已灭,你已无需死守节义;如今天下方定,内有贼寇作乱,外有草蛮逼近,你何不思报效国家,为天下苍生、为黎明百姓尽忠尽勇?”皇帝微笑道。
“陛下言重了,败军之将不足言勇,您既然能一统天下,大才可见,也必有贤臣能将辅佐,何须拘泥于罪臣一介败将?另,《庄子》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如今罪臣报国之心已死,纵有些许薄才也已无心发挥,望陛下见谅,赐罪臣一死罢!”苏仪平静说道。
“朕爱才如命,怎会赐死苏将军?你且回忆,在狱中这些年,朕可有怠慢过你?”
“陛下大恩,罪臣不胜惶恐。”
“既然知恩,何不图报?莫非,苏将军心中仍留有故国之忠?”
苏仪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闭上眼,仔细回忆着他在幻境中所经历的每一幕,情至深处,才开口念道:
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
命有死时名不死,身无忧处道还忧。
可怜杜宇空流血,惟愿严颜便斫头。
结束长编犹在此,灶间婢子见人羞。
此诗是南宋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虏之后所作之诗,全诗四句,第一句便借用了《后汉书》中的典故;汉末童谣有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致意思是:性格如弓弦般耿直的人,大多沦落天涯、曝死街边;但那些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人反倒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但这句诗却并非自嘲“直如弦”毫无意义,而是以“自古圣贤多被囚”来痛斥、反讽那些“曲如钩”的小人:即使你们封侯拜相,也无法像历代圣贤一般流芳青史,只因为“命有死时名不死,身无忧处道还忧”!
生命虽然会有终结的一天,但声名会随着史册悠远流传,即使封侯拜相,已无身家之忧,但行路不正,又能为后代做出什么榜样呢?
这两句,侧面表达了诗人“直如弦”的自豪,而弦如脊梁,无论受到多大的外力拉扯打击,弓弦都会永远恢复正直,而脊梁永不断。
最后两句则引用了两则典故。
商朝末年,鱼凫王杜宇帮助周武王伐纣,之后在巴蜀地区建立古蜀国,号为望帝;杜宇此人精明强干、尽心为民,极得百姓的的景仰与尊重。
但巴蜀是一块盆地,四面环山,每当江河泛滥就会洪水横流,杜宇竭尽所能、筑堤开坝,又亲率百姓到高山中避难,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每年的洪水依旧泛滥,民不聊生。
后来有一位名为鳖灵的贤者到来,担任蜀相,花费数年的时间开凿巫山,疏导江河,终于从根本上治理了水患;因为感其功德,杜宇便遵循传统,将帝位禅让给鳖灵。
杜宇退位后,过起了闲居的生活,但没想到不久之后,民间竟然传言说:杜宇之所以会禅让帝位,是因为他趁着鳖灵治水时与后者的妻子私通,之后被拆穿,才羞愧让位。
杜宇听闻后,气急攻心,又兼老年体弱,很快一病不起,还没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就饮恨而终;随后杜宇的魂魄化为飞鸟,昼夜鸣叫,声音哀切,蜀地人民回忆起杜宇曾经的功德,心中同悲,便将这种鸟称为“杜鹃”或“杜宇”,后世之人也用“子规啼血”的传说来表达冤屈与哀痛。
而严颜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当初刘备为取西蜀而进攻江州,张飞战胜严颜,问后者为何不投降,严颜义正词严道:“你们侵犯我江州的行为无礼无义,如今我军战败,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让属下押严颜去账外砍头,但后者面色不变说道:“砍头便砍,何须发怒?”
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这才释放了他。
而诗人借这两则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绝不像杜宇那般,将冤名留到后世,宁可效仿严颜慷慨赴死!
苏仪的隐语便是:若是此刻投降,自然可以苟全性命,但后世的人会怎样看待我?
皇帝也听出了苏仪的弦外之音,不得不感叹苏仪的大节大义。
“苏将军自比严颜,朕岂能输之?张飞释严颜,令双方赢得千古美名,而朕如今释放将军,令你革履还乡,颐养终老罢!”
这一道口谕,令苏仪重获自由。
苏仪辗转回到家乡,却早已物是人非。
望着完全陌生的故乡街道,苏仪满腹狐疑。
“这剧本不对啊!按理来说,我已经通过了最大的难关,为何还是没能通过考验?”
……
(ps:先向各位战友道一声抱歉,晚上这章改了删,删了改,平白浪费了五六个小时,直到现在才码出比较满意的一章,尴尬,不多解释,明天尽量三更,争取四更补偿)(未完待续。)
………………………………
第204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苏仪在街上信步行走,一边在人潮之中穿梭,一边在心中苦思冥想。
“所谓的‘度量’,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忍耐力与容忍极限,《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俗话也有云:忍常人所不能忍,方才能成常人所不能成,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才成就‘兵仙’美名,伍子胥草间求活才能三年归报杀父仇,并亲眼见证兵圣之威……”
“既然是度量的考验,不出意外的话,只要忍过所有磨难而不移本心,应该就能通过考验;无论成功或失败,这幻境肯定会就此结束,如今幻境还在延续,难道我这十几年来经历的苦难,还不算是终点?之后还有什么苦难能比前者更加艰辛?”
苏仪想起他在幻境中度过的十几年经历,由于幻境的特殊力量,这十几年时间其实不过是弹指一瞬间而已,如同走马观花。
尤其奇特的地方是,苏仪对自己历经的生活场景的记忆十分模糊,并没有积累太多生活阅历;但他被折磨的那一幕幕却是被铭记于心、每一丝痛苦的感觉游荡在心海之中,记忆犹新。
但苏仪挺了过来,面对磨难而面不改色,面对死亡而慷慨就义,他不知道,究竟还要忍过多大的苦才能算是证明自己的度量?
苏仪想起了一些疑点。
“按理来说,自国百姓就算再怎么憎恨官僚,也不可能当真胆大到拿棍棒驱逐后者;敌国皇帝的‘爱才’是真,但也惧怕‘苏将军’的才能,否则不可能将我丢在牢中十几年,直到战争结束、一统天下之后才召见我,他不舍得杀我,却也不敢放我走……对于皇帝的询问,我是否答错了?亦或者是其他一些没能发现的因素,导致这幻境仍然无法终结?”
“也罢,就让我继续在这幻境中生活下去,看看前路究竟还有什么坎坷等待我去跨越!”
苏仪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与此同时,九鼎山中,已经有几人结束了十万阶的考验。
老者在用木衡量过每个人的抄卷之后,几人欢喜几人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