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37全球速递-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啦,我也没说不同意,不过这可不是件小事,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考虑。”约翰知道,历史上二战时期大约有十几万英国儿童被寄养到了海外,光美国就接收了2万多个孩子。

    以他们家的条件,别说寄养两个孩子,就是十个八个都没多大问题,大不了都送到苏珊奶奶的农场去呗。约翰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应丘吉尔夫人的请求,插手寄养家庭资格审查的事。

    这件事做得好,绝对是件名利双收的好事。别的不说,光是那两万多个英国家庭的感激,在以后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万一事情搞砸了,那他可就要遗臭万年了。

    当年西澳的基督教兄弟会就因为运营的几所“英国客童”学校发生了大规模虐童和性侵事件,一直到下个世纪还在被不断调查。澳大利亚政府也不得不多次出面向受害者道歉,当年负责这项事务的官员到死都不得安宁。

    约翰和阿黛尔显然都不可能把精力全部放在帮助这些英国孩子的事情上。如果由他们出面,组织一个ngo来操作这件事,万一一时“失察”,就会给自己招惹来大麻烦。所以,这件事做不做,怎么做,他还要好好思量思量。

    约翰想了一个晚上,觉得这种“好事”还是交给堂兄艾尔弗雷德领导的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来做最合适。

    首先,艾尔弗雷德本身就是著名学者、教育家,担任了这么多年范德比尔特大学校长,在民间特别是教育界的名声可比他和威廉、哈罗德这几个商人、政客好太多。至少他的人品和操守是不会轻易被人质疑的。

    其次,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也是成立了50多年的老牌慈善组织了,有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机制。约翰记得基金会有专门为帮助孤儿设立的长期项目,已经开展好几十年了。在考察审核领养家庭资格,长期跟踪回访,确保被领养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有丰富的经验,应该不会出纰漏。

    第二天,约翰就打电话找艾尔弗雷德商量这件事,对方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当约翰提醒他被疏散到美国的英国儿童数量可能会非常庞大时,艾尔弗雷德笑了。

    “约翰,慈善不是你每年签几张支票这么简单的,有时间你也多参与些慈善工作,基金会的孤儿院十年前就开始实行家庭寄养(fostercare)模式了,你难道不知道吗?”

    约翰以前对这类事还真了解不多,经过艾尔弗雷德的解释,他才知道原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基金会的孤儿院也早就从为孤儿提供集中照顾服务,转为出资将儿童安置到个人家庭中进行抚养了。

    艾尔弗雷德告诉约翰,基金会这几十年来资助对象超过百万人。现在每年有超过20万人定期向基金会捐款,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曾接受过基金会的帮助。目前基金会光登记在案的,有接收寄养儿童意愿的家庭就有几千个之多,约翰之前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不过,“科普”结束后,艾尔弗雷德也对约翰的表现给予了赞赏:“约翰,这件事做得很不错,威廉和哈罗德这次没有看错人。记住,德行善举才是惟一不败的投资。”

    放下电话,约翰才反应过来,貌似这还是艾尔弗雷德第一次对他表示认可呢。在家族的几个大佬中,哈罗德是第一个欣赏和重视他的人,然后是威廉,科尼利尔斯堂兄因为自己的儿子小科尼利尔斯跟约翰关系不错,对他也还算支持。

    现在,因为阿黛尔大发善心,反倒让他获得了家族最后一位大佬的认可,还真是个意外之喜啊。
………………………………

第五十三章 专注坑弟100年

    很快,艾尔弗雷德领导的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就通过丘吉尔夫人与英国儿童海外接收管理委员会取得了联系。英国驻美大使亲自出面,与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授予了基金会对接收英国儿童的家庭进行资格审查与跟踪调查的权利。

    此时正值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访美期间,这么能够体现英美两国民众“兄弟般情谊”的重大新闻,两国媒体当然都不会放过。在媒体的大肆宣扬下,捐赠支票和寄养申请像雪片一样涌向了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

    “德行善举才是惟一不败的投资。”约翰很快就对艾尔弗雷德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他只知道做慈善是不会亏本的,但没想到回报会来得这么快。他们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就先从中获利了。

    首先,是乔治六世在于罗斯福总统的会谈中,特别对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的善举表示了感谢。这消息一经媒体披露后,很快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出现了小幅上扬。

    直接负责此事的艾尔弗雷德更是得到了两国民众的普遍敬仰。甚至有传闻说,如果不是美国法律禁止公民接受外国贵族荣誉称号的话,艾尔弗雷德至少可以在年底的授勋仪式中捞到一个kbe骑士爵位。

    就连没有抛头露面的约翰也从中沾了不少光。当在他跟英**方人士打交道时,脑袋顶上的那个范德比尔特家族光环,给他提供了不少便利。

    特别是这些天,他与萨默维尔中校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对方把约翰一家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不少英**方和政府官员。

    别看萨默维尔自己只是个空军中校,但他背后的萨默维尔家族在英国可是老牌豪门了。他的祖上是英国大航海时代最早的一批海上冒险者,在英国近代殖民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虽然他们家不是传统的英国大贵族,但几乎每一代都有家族成员被封爵,不是殖民地总督就是军方高级将领。如今,萨默维尔家族不仅在英格兰南部和英帝国海外殖民地拥有大量财富,在英**界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比如萨默维尔中校的哥哥詹姆斯萨默维尔,目前就是皇家海军地中海h舰队的中将司令,不久前在直布罗陀炮击法国舰队的就是他。詹姆斯萨默维尔在战争后期不仅晋升为了皇家海军元帅,还被册封为了勋爵。

    对于萨默维尔表示出来的善意,约翰当然要给予积极回应的,他热情地邀请萨默维尔及其他几位英国同僚去自己家里做客。对方答应得都很爽快,特别是在约翰向他们透露,刚刚上任的美国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也会出席的前提下。

    和史汀生叔叔一样,诺克斯也是共和党中的主战派。1936年,诺克斯曾经作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与艾尔弗兰登搭档参选,结果惨败在罗斯福手下,只赢得了缅因州和佛蒙特州两个州的选举人票。

    如今,他和好友史汀生双双出任了民主党政府的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正是罗斯福团结国内反法西斯力量,消弭两党分争,共同应对外来战争威胁的重要标志。

    约翰与诺克斯的关系,虽然不如跟史汀生来的亲密,但也算不上陌生。说起来,他和诺克斯甚至还有一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诺克斯夫人的母亲和约翰三伯的前妻是姐妹。也就是说,威廉和哈罗德两兄弟要管诺克斯叫表姐夫。

    有这层关系在,约翰邀请诺克斯夫妇来家里参加次私人聚会还是没问题的。更何况诺克斯刚上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帮助英国人,保持大西洋航线的畅通。能够亲自了解一下英国海军护航编队一线舰长们的意见,对他接下来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事实上,当晚的客人中,诺克斯夫妇是第一个到的。一进门,胖胖的诺克斯夫人就亲热地挽着阿黛尔,开始传授她的育儿**。

    “阿黛尔,上周我还跟莉莉丝哈罗德的夫人说,你这次怀的肯定是个男孩,我在这方面的感觉一向很准的。”诺克斯夫人盯着阿黛尔的肚子看了半天,很自信地宣布了她的判断。

    “谢谢,我和约翰也一直希望有个男孩。”诺克斯夫人比阿黛尔大了快30岁,这辈子生了四个孩子,全部都是男孩。听到她这么笃定自己怀的是儿子,阿黛尔还是非常开心的。

    约翰倒不认为诺克斯夫人在这种事上的“丰富经验”能有多大的权威性,但好听的话谁不爱听。他顺嘴恭维了一下诺克斯夫人育儿有方,勾得对方说了不少自家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一时间家里的气氛非常轻松愉快。

    过了一会,萨默维尔和一帮皇家海军军官也到了。“晚上好,约翰。很荣幸见到您,善良的夫人。”

    约翰曾对萨默维尔说起过,家族基金会是在阿黛尔的启发下才发起了这次帮助英国疏散儿童的计划。所以萨默维尔对阿黛尔非常有好感,还特地去买了一柄法国宫廷样式的银汤匙作为礼物。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孩子在受洗礼时会收到银汤匙作为礼物,这也是“含着银汤匙出生”这句话的由来。后来,银汤匙就演变成了家族财富的象征。给即将或者刚刚出生的孩子送银汤匙,是在祝福他今后能顺利继承家族财富。

    晚餐的时候,由于有阿黛尔和诺克斯夫人在场,男人们没有过多得讨论战争。话题都是围绕着乔治六世此次的访问展开的。不过很快,大家讨论的焦点就转到了那个“专注坑弟100年”的温莎公爵身上。

    “公爵和辛普森夫人仍然在葡萄牙吗?”阿黛尔好奇地问萨默维尔。

    “他们还在里斯本。法兰西战役开始后,公爵夫妇先从巴黎跑到了法国南部,然后又去那里。不过最近,弗朗哥将军对他们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去马德里访问。”萨默维尔对这个亲纳粹的前国王不是很感冒:“政府和议会已经多次要求他立刻回国了,但是公爵都没有回应。”

    “他得底想要什么?公开跟自己的弟弟作对吗?”

    “据说德国人已经跟他接触过了,想让他公开反对国王陛下,说一些宣扬英德传统友谊,双方之间的战争是不对的这类的话。不过公爵拒绝了,他说那是违反宪法的,英国公民不能反对国王。”诺克斯端着一杯葡萄酒,笑着说道。

    “我1938年在巴黎的丽兹酒店远远地见过公爵夫妇一次,那时候他才刚刚退位没多久呢。这个世界变化真快,公爵去了葡萄牙,荷兰威廉明娜女王和挪威哈康七世去了伦敦,比利时的利奥波德三世被软禁,威廉二世也在荷兰去世了,而乔治六世陛下则来了华盛顿。”

    阿黛尔的这番话纯属是在感慨世事无常,而约翰这个时候却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世很多网友都曾热议过,如果英国这个时候接受了德国的和谈提议会怎么样?
………………………………

第五十四章 王室的黑历史

    在后世,网上一直有一种观点,希特勒并不想跟英国人打仗。天籁小说是邱胖子非要跟对方死磕,结果拼光了大英帝国的老底,白白便宜了美国人。

    以约翰两世的经验来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对的部分是,希特勒确实并不想跟英国打仗。

    众所周知,希特勒这个波西米亚下士除了对北欧神话和占星术着迷外,还对欧洲传统贵族存在天生的好感。第三帝国成立后,旧时代的德国贵族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庄园和城堡。而这一点跟国家社会主义的某些理念是相违背的。

    历史上,希特勒也一直对贵族出身的军官较为优容,哪怕那些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比如那个在他会议桌底下放炸弹的冯施陶芬贝尔伯爵符腾堡王国贵族,他在东线被炸成残废后,希特勒还是慷慨地给了他一个柏林预备役师的指挥权,要是平民出身的军官,早就回家凉快去了。

    希特勒似乎很享受那种能够给予欧洲各国王室和古老贵族们“慷慨的施舍”的感觉。把他们当做是承托自己“伟大之处”的绝佳背景板。在这一点上,他跟前德皇威廉二世有点相似。

    一战时期,威廉二世就是一边与英国争斗不休,一边又很喜欢他的英国亲戚们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外孙。在确保自己胜利者地位的前提下,他很乐于保护他的那些亲戚们,给予他们与其身份相匹配的荣誉和地位,让他们在自己的羽翼下继续享受贵族的荣光。

    当然了,希特勒的个人态度只是一个方面。虽然作为独裁者,他的个人意愿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政策走向。但在英德关系这种重大问题上,起绝对作用的还是两个国家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那么,德国有必须要进攻英国本土的需求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不列颠岛对德国的吸引力并不大。德国需要的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罗马尼亚、高加索甚至伊拉克的石油,至于大不列颠岛上的煤,德国人自己多得是。从国家战略角度上说,巴尔干、土耳其和埃及都比大不列颠岛来的重要。

    从战争角度来说,德国人目前的优势主要是在6军和空军上,他们的海军跟英国比起来实在太弱了。充其量也就只能打打破交战,欺负一下英国商船队。前段时间跨海进攻挪威,德国海军都能伤筋动骨,更别说越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了。

    所以,对于德国来说,进攻英国本土的性价比并不高。打下来又能怎样,英国人拍拍屁股,还能去澳大利亚、加拿大继续跟他们打下去。德国装甲大军还能跨过大洋不成。

    所以,如果英国这时候能够承认德国目前在欧洲大6取得的战果,德国人是不介意给予英国“和平和友谊”的。

    后世这种网上观点错误的地方在于,不是邱胖子非要跟对方死磕,而是英国一旦讲和就等于“自绝于”欧洲,从此丢掉对世界的领导权。拼一拼还有一线希望,坐看日耳曼人重新建立新的欧洲秩序,那就等于慢性自杀。

    在英国,绝大部分政治家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才会支持丘吉尔与德国硬拼到底。要只是邱胖子非要跟希特勒死磕,议会投票换个相不就完了,哪需要这么费事。

    不过,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对英国的这种“善意”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据约翰所知,一直到伦敦遭遇轰炸后之前,英国王室都还一直对英德和解抱有幻想。

    国王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后甚至玛丽王太后都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科堡公爵和黑森家族成员的书信往来。后世,英国太阳报还刊登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幼年时行“纳粹礼”的照片,在全世界引了轩然大波。

    其实,英国王室对德国有好感这一点都不奇怪,谁让他们是纯种的德国人呢。早在1714年,安娜女王逝世后,英国王位就落到了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之子乔治路德维希冯汉诺威公爵手中史称乔治一世。

    之后几百年,英国王室的每一代国王都会迎娶德国公主为王后,就连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嫁给了她的德国表哥阿尔伯特王子。英国王室甚至由此换了另一个更德国范儿的名字,叫“萨克森科堡哥塔王朝”。

    虽然一战时期,考虑到英国民众对德国的反感情绪,乔治五世不得不将王室的姓改为了本土化的“温莎”,但这也只是个文字游戏,血统还是那个血统。就连现在的乔治六世,即位之前用的也是艾尔伯特这个德国名字。

    至于约翰他们正在餐桌上讨论的温莎公爵,那更是一个铁杆“德粉”。因为苏联人把他的教父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都突突了,温莎公爵极端仇视苏联,并把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视为抵御邪恶苏联的欧洲防卫者。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力劝相鲍德温,不要对德国1936年违反凡尔赛和约,派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的行为采取军事制裁。

    不过在座的诸位并不相信温莎公爵会彻底倒向德国。人家毕竟是当过国王的人,又不傻,屁股该坐在哪边还是清楚的。

    英国要是完了,他就什么也不是。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做个傀儡国王,还不如他现在当公爵来的舒坦呢。

    在约翰看来,温莎公爵这个“情圣”是在绕着“不忠”和“表里不一”的边缘跳舞。他和希特勒之间的“暧昧”,就像是夜总会中的打情骂俏一样,总是暗示很多但履行很少。

    约翰记得,历史上,这位公爵很快就会被配到巴哈马群岛担任总督,在英国特工的监视下度过整个二战岁月。而他那些写给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高官的敏感信件,则会在战争末期,被英情五处传奇特工安东尼布伦特秘密取回,以免战后危及王室声誉。

    相比较而言,约翰更同情温莎公爵那个口吃的弟弟。因为自己哥哥的亲纳粹举动,乔治六世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带着妻子和女儿坚守在伦敦,以“实际行动”来挽回民众对王室的信任,宣告他们已经跟不学好的德国亲戚彻底一刀两断了。

    不仅如此,乔治六世还得豁出命去搞“政治秀”。每当德国轰炸机离开后,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以至于当时伦敦流传了一句玩笑,说全英国对德国飞机投下炸弹最敏感的只有两种人消防队和国王陛下。

    结果,温莎公爵潇潇洒洒地活到了78岁,比他小的乔治六世反倒57岁就把自己累死了。难怪伊丽莎白王后一直到死都不肯原谅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呢。
………………………………

第五十五章 护航航母的构想

    聊完英国王室的那些八卦,晚餐也吃得差不多了。阿黛尔和诺克斯夫人带着孩子去了楼上,把楼下的空间留给男人们谈“正事”。

    “诺克斯部长,你怎么看罗斯福总统前天的讲话?美国的工业生产要多久才能完成从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的转变?”萨默维尔代表英**官们问了诺克斯部长一个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前天,罗斯福总统在海德公园镇与乔治六世共同接见媒体记者时,发表一个重要讲话。讲话里,罗斯福谈到了将对美国工业生产进行调整转型的问题,这两天各大媒体都在讨论这个。

    “将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从和平时期的产量要求提升到战争时的要求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最大的困难就在于项目的初期,我们必须首先建造新的工具,新的工厂设备,新的生产线,新的造船台,之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品从中输出来。”

    约翰在一旁暗自发笑,诺克斯可真狡猾,他几乎就是在“背”罗斯福的原话。

    不过诺克斯也算不上是在敷衍萨默维尔他们,军工产量确是不是说上来就能上来的。按照一般的经验,制造一艘大型军舰至少也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普通货轮也至少需要200多天。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大型军舰,而是驱逐舰和货轮。”一个皇家海军少校插了话:“德国人的潜艇在海上围猎我们的运输船队。上个月我们已经损失了88万吨,再这样下去,不等德国人登陆,我们就先饿死了。”

    “没错,我现在最缺不是武器而是粮食。”另外一个海军上校着说道:“岛上的种植只能满足国内48的需求,我们现在已经不得不放弃一些其他物资,优先运送粮食回不列颠了。希特勒也了解这个,所以德国潜艇对运输船队的袭击越来越频繁。部长先生,那50艘老式驱逐舰什么时候才能交付给我们?”

    之前,萨默维尔有给约翰他们介绍过,这位叫西德尼的海军上校是“南安普顿号”巡洋舰的舰长,也是乔治六世此次访美的护航编队指挥官。

    “国会已经批准了,现在只剩下技术问题了。你们也知道,这批驱逐舰封存有一段时间了,需要进行一次彻底检测才能交付使用。我已经命令巴哈马基地加快进度了,如果你们皇家海军能够提供协助那就更好。”

    这一次,诺克斯没有再打官腔。美国海军也希望快一点完成这笔“驱逐舰换军事基地”的交易。现在,华盛顿管这叫做“自打从拿破仑三世手中购买路易斯安纳之后美国政府做的最划算的买卖”。

    “现在岛上的粮食都靠什么解决?”约翰之前以为英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天空的轰炸,没想到作为大英帝国骄傲的皇家海军却被小小的潜艇弄得这么狼狈。

    “现在南大西洋我们还能控制得住。自从斯佩海军上将号自沉后,德国人就很少去那片海域了。我们可以从巴西和阿根廷购买一些,再从印度和澳大利亚运回来一些。但是这远远不够,我母亲妈都已经带着的仆人们把丁德庄园里的玫瑰铲掉改种土豆了。”

    萨默维尔继续说道:“伦敦现在的配额是每人每天10盎司300克面包,黄油、肉类、糖、茶叶、布料都要凭票购买。孩子们已经很久没有新鲜水果吃了。只能从黑市上购买爱尔兰柑橘,但那是违法的。”

    “所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护航舰艇不足的问题,这样你们才能把海外的物资运回去,对吧。”约翰突然有了个新主意。“萨默维尔,你有听说过鲍恩博士的svk1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吗?我记得皇家海军的布伦海姆式上好像有装这个吧?”

    “我知道。”一个海军上尉回答道:“我在皇家方舟号上见过这个,还有一种夜间型的。大约20架装有这种雷达的布伦海姆式,就能对方圆200海里的范围进行24小时监控。”

    “那就好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