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录-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仅仅是一条主意,具体的操作还需要他们自己去讨论、协商、争取。
“债转股”是一个新名词,当杨涟说出“债转股”的名词时,这些人眼中一亮,看起来这次危机还是有解决办法的,只是知道杨涟打算帮他们解决危机,但是“债转股”的具体操作办法是什么呢?
杨涟再次给他们上课,说道:“债转股的具体含义就是让持有你们债务的债主不在继续讨要当前的债务,而是将目前的债务转化成银行的股份,成为江浙银行的股东,在将来可以分享江浙银行获得的经营收益,至于具体如何去分配股权,这是需要你们自己去谈判的,而别人是否会接受你们的股份,还得看你们自己的实力是否雄厚,有没有投资的价值。”
商业谈判历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现在杨涟即把银行破产的严重后果告诉了他们,还把如何操作的方法告诉了他们,这就在无意中让他们占足了便宜。虽然说他们现在还处于举步维艰的位置,但是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还是非常感谢代表央行的杨涟,全部股东站了起来,向杨涟深深的鞠了一躬,表示了他们的谢意,然后陆续退场,回去自己商讨各方的利益去了。
虽然给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拿出了主意,但是杨涟心里还是没有足够的底气,万一这帮人在谈判中太过小气,致使江浙银行重组失败怎么办,因此杨涟还打算在帮他们一把,就在吃罢晚饭以后,悄悄的前往牛金星的住处协商,看看牛金星是不是有意接手江浙银行的一部分股权,毕竟腾龙银行的实力强大,而且大明皇家贸易商行更是有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也需要得到一些好处,这也算双赢吧。
牛金星明白杨涟的来意,看起来杨涟的商业头脑要比皇上差得太多,皇上要是有意思接手江浙银行,那就根本不用给杨涟送来“债转股”的条子,也根本不用派杨涟来处理这个事情,仅仅自己在这里就可以将整个江浙银行吞并,但是这样做就明显表现出了皇家财团势力仗势欺人了,和皇家财团的经商理念不符,损害了长久以来建立的声誉。
因此,牛金星便对杨涟说道:“杨大人,无论是腾龙银行还是大明皇家贸易商行都没有染指江浙银行的任何意思,现在皇家的财产已经足够强大,不愿意和国内的任何商业集团争利,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为大明服务,为了大明众多的人民服务,这才是皇上成立皇家财团的真正目的。你可以看到这次粮食风波中,我们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始终保持着平价供应市民口粮,维护这市场粮食价格稳定,虽然这样做让大明皇家贸易商行损失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看到老百姓有饭吃,北方的人民没有流离失所,冻死饿死,这就达到了皇上的最低目的,我们心里也舒服。”
………………………………
第三百五十一章 重组江浙银行(五)
虽然话是这样讲,但是牛金星心里就像在滴血,这他妈有多大的利益啊?自己辛辛苦苦的一场操劳都为别人做了嫁衣,我的皇上啊!咱们不要这么大方好不好?真要成功吞并江浙银行,那么谁还敢再次在天灾人祸面前高投机,有一个死一个,这是多大的威胁呀!这么好的机会就白白放弃了。
听了牛金星这番高调的言谈,不知道他心里活动的杨涟激动不已,连忙向牛金星表达了自己对大明皇家财团的崇高思想境界表达了尊敬,但是还是觉得没有牛金星这家伙参与重组,恐怕事情不会简单成功。
杨涟说道:“牛掌柜,你看看这次江浙银行的重组,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不会最后因为达不成协议而失败,最后还得破产。”
牛金星说道:“这次重组江浙银行失败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没有失败的可能,毕竟江浙银行的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一直以来都是利润惊人。这次发生流动资金危机,并引发巨额亏损不是正常的业务经营造成的,而是企图投机市场粮食造成的,如果不是皇上心念老百姓疾苦,避免大面积社会动荡,他们这次就会成功,进而获得高出一般业务经营的暴利,不过这样以来,整个大明的社会就会造成超出他们利润损失的无数倍,这是坑了多数人,肥了少数人,借助天灾人祸,大发国难财的行为,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自然不能袖手不管,这才是江浙银行亏损的主要原因。当今皇上支持农工商发展,希望家家富裕,人人幸福,所有的人可以吃上饱饭,但是决不允许有人发国难财,损公肥私,坑害老百姓的事情发生,因此才命令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不惜代价,冒着巨额损失的情况,始终将粮价维持在普通年份的水平。”
如果知道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在这次粮食风波中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赚的沟满壕平,杨涟就不会对牛金星的高调充满敬意了,但是杨涟现在不知道,因此他就相信了牛金星的高调。
牛金星通过挤兑风波,将大量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两成的价格购进,然后在运到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然以平常的价格出售,虽然差价不大,但是胜在数量巨大,而且还是独家经营,其他北方的粮商现在规模有限,没法和牛金星竞争。
再说江浙银行的股东们,从杨涟这里得到了重组江浙银行的主意,回去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商业运作。盘点现在放出去的贷款风险程度,分出信用等级,对各个贷款用户作出评估,然后或者是拍卖,或者是破产,从新估价江浙银行的价值,为接下来的谈判做好准备,争取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尽量减少损失。
首先有一点,凡是这次参与了囤积粮食的商人肯定会破产,至于能够保住自己多少财产,跟他们自己囤积粮食的规模有关。像钱大老板、张敷家族这样的粮商,百分之百的会破产,他们的家产除了粮食被用来抵债,所有的动产、不动产都会被拍卖。
其次是那些放高利贷的商人,他们的巨额存款会被查封,而且他们借给粮商的高息借款会被冻结,至于在他们那里集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拿到本金,获得的高额利息还会被扣除。
再就是被重组的各个分行股东的资产被低价抵债,凡是在这些分行存款的小额储户,他们会得到正常的补偿,非法的高息存款将会视剩余的资产价值进行分配,实际上再次被坑,这些钱被用来补充江浙银行的本金,可以提高谈判时的底价。
通过制定的几项制度,再次对江浙银行的资产进行评估,江浙银行的大股东们发现损失可以减少很多,如果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谈判成功,完全可以自救,就看看自己这些人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了。
审核完毕自己的家底以后,江浙银行的股东会向央行递交了《关于江浙银行申请重组》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面,江浙银行将自己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资金、流动负债、盈亏、目前状况等信息,向央行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将重组方案一同递交到央行。
看着这份有些自欺欺人的重组报告,杨涟有些哭笑不得,这里面的虚假信息太多了,而且还没有将造成这次严重亏损的金额数量明确表现出来,看来这些人还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怨不得牛金星根本就不提参与江浙银行的重组,这些商人有点聪明过分了,自己好心给他们提供了思路,却生生将他们惯得耍赖,看来人们的贪婪程度真是无底线。
没有任何犹豫,杨涟直接将这份《关于江浙银行申请重组》的报告原封不动的退了回去,没有在上面做任何批示,只是对递交申请的人说了一句话:“看起来你们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目前的资金问题,不必重组了。”
满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重组江浙银行的主动权的股东们正在准备重组方案,打算借机将自己的损失嫁接到那些傻呵呵的债权人身上,但是却没想到杨涟直接就否决了他们的申请报告。
在他们的想法中,既然杨涟提出了让他们重组的思路,那就说明杨涟为了尽量避免江浙银行破产让央行出现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声誉,那么杨涟就会在这件问题上不会太认真,也许让他们做个样子就过去了,没想到杨涟确实这么一个直接让他们不用重组了的回话,不重组怎么经营下去,挤兑的风潮正在风头上,再继续挤兑下去,破产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但是杨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终于有明白人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向董事会的大股东们提出了建议:“是不是我们的报告有些太虚假了,里面先是出的信息表示我们还不是太困难,仅仅是说因为这次粮食风波引起了资金周转困难,希望得到更多的现金来应付临时的困难,好像不是重组的意思,反倒是吹嘘自己经营的非常好,仅仅是遇到了临时的困难,如果有了适量的资金,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听到这个不和谐的声音,股东们心里觉得是有点过分,可是如果不这样填写报告,难道要把江浙银行已经资不抵债的信息透露出去?这样的话重组还有什么意义呢?真要是让股东们自己填满这么大的窟窿,这家伙可就真是大出血了。
但是先是就这么摆着,如果这样下去,重组方案的不到央行的批准,重组信息无法从报纸上宣传出去,那么挤兑浪潮将会一天比一天严重,损失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谁也不愿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腰包一天天匾下去,怎么办呢?
于是在大家发愁的情况下,有位股东再次除了一个主意,虽然央行还没有同意我们的报告,我们没放宣布自己的重组方案,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份报告直接从报纸上发出去,或者不要我们自己出面,而让那些悟空不入的记者透露出这个信息,那就和我们没有责任了。要是很快就有银行和我们联系,那就把这个信息再次透露出去,这事情也许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了。
无耻的方法有时候确实管用,一些收到了好处的记者还真是把这份报告的信息透露出去了,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他没有敢这份报告的情况发布,只是将江浙银行已经向央行递交了重组报告的信息透露,也没有说这份报告必须要得到央行的批准才能实施,总之就是一个花边新闻的意思。
………………………………
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组江浙银行(六)
杨涟没有想到这些股东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竟然使用如此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而且竟让还拿央行做虎皮,是可忍孰不可忍?看起来这些股东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当然了,杨涟还不至于没有风度的和他们在报纸上喷口水,不过杨涟的方法却是釜底抽薪。江浙银行的最大债主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们需要重组的资金来源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那是掌握他们巨额债券的泉州银行、广州商业银行、山陕银行,需要将债权转为股份的也是这些商业银行,只有这些银行同意将债权转为股份,江浙银行在可以咸鱼翻身,再次的到新生,绝不能让他们吃这个暗亏。
重组的思路是杨涟提出来的,出面帮助的对象也是个地方的商业银行。于是,杨涟就让自己的部下,将自己的调查报告整理,让后以内部通告的形式,向各个地方商业银行发出,让各地方商业银行引以为戒,绝对不允许投机取巧,破坏严谨的银行制度,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并且还将继续追究银行股东的责任,无论是降低银行商业信用度,还是罚款,这些手段也能同时使用。
杨涟也不用有什么避讳,直接在上面签字发送,而且这次没有给江浙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就按照距离远近的原则,让所有商业银行几乎同时拿到这份通告,如何考虑重组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
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正在为自己的投机技巧高兴呢,报纸上的消息已经传开,这几天不但挤兑的势头有所减弱,而且泉州银行的代表已经和他们进行了接触,准备探讨出资方案,甚至是债转股的额度都在商搓,打算凭借自己的近邻关系为泉州银行谋取最大的利益。
央行的通报如同一盆冰凉的雪水,直接将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浇晕了,已经开始谈判的泉州银行退缩了,正在和他们接触的广州商业银行赶紧撤回了谈判代表,山陕银行、徽商银行的办事处直接让江浙银行的人吃了闭门羹,至于其他的规模比较小的地方商业银行,他们还没来得和江浙银行联系,央行的通报已经送到了手中,介入的意思就一点也没有了。
没有办法的江浙银行股东们再次找到杨涟,将他们重新按照实际情况再次填写的报告递交上来,如果他们再敢弄虚作假,杨涟还真敢冒着自己被免职的危险,让江浙银行彻底破产,但是绝不能让自己蒙上不清白的污名,这也是读书人的骨气。
江浙银行的重组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先例的,再加上杨涟的通报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江浙银行自己去和他们的债主去谈判,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不得已,杨涟只好让央行出面,将所有的商业银行的债主们召集到一起,然后再坦承公布的就爱那个江浙银行现在面临的困难一一掰开,慢慢分析,让他们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正常业务经营失败,而是因为部分股东和银行高官营私舞弊、违规操作,从而造成了这种情况,如果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以后还是可以挣到钱的。
江浙银行已经对内部问题作出了处理,凡是参与粮食囤积,从而造成巨额亏损的股东,被勒令赔偿全部损失,差额部分变卖家产、地产等。那些放高利贷者,储蓄的资金将被冻结,然后按照最基本的利息予以支付,高息集资部分,将按照他们提供的名单,赔付给每一个储户,但是高额利息就不用想了,能够拿回本金就不错了。
经过严格的核算,江浙银行还有近一亿五千两白银的亏空,江浙银行的本金只有六千万两白银,但是各个股东们自己家里还有钱,何况他们自己的钱也都存在江浙银行的各个分行里面,根据个人原始股份的不同,各自也确认自己承担一定份额的损失,将存款转为股份,这样又可以抵减一部分损失,其余的就是各银行的债务了,为了让江浙银行可以继续经营,各商业银行也不在继续要求承兑,而是转成股份,成为江浙银行的股东。
通过艰难的多轮次谈判,在江浙银行原来大股东大出血的情况下,重组工作终于完成。不得不说的是在这次重组中,泉州银行吃了一些亏,因为他们的债权最大,但是江浙银行的股东们咬定这也属于泉州银行违规操作,毕竟这些巨额债务没有通过江浙银行的大股东讨论,他们就私下通过江浙银行的信贷部自己交割了,这也算是违规操作,无意中增大了江浙银行的债务,损害了众多股东的权益。
江浙银行的成功重组,让杨涟彻底松了一口气,现在的江浙银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商业银行了,反倒变成了全国式的商业银行了,而且这次几乎是成了扩股,虽然有些身骨子虚弱,但是以但放手发展,很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股份制银行。
江浙银行现在的股份构成相对分散,原来的老股东的股份仅剩下百分之五十一,这是他们坚决要求保留的,哪怕为此每一位股东都付出了心灵滴血的代价,毕竟江浙银行还是可以盈利的而且还非常有前途,没有参与接待的徽商银行这次占足了便宜,他们以现金的方式出资,购买了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其他的泉州银行、广州商人银行、山陕银行占据了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央行则是出资赔付了众多小储户,占得了百分之四的股份,大家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像这次股东私自高息为银行揽储、超额度放贷、虚假承兑事情发生,江浙银行制订了各家严格的管理制度,凡是需要大规模借贷和银行增发股份的事情,不许要有所有股东的百分之七十五同意,否则将会在发现问题之后直接没收责任人的股份,赔偿一且损失。
央行作为股东之一,在江浙银行派出了监察官员,而且从现在开始包括所有商业银行,不再允许各地分行拥有发行大额承兑汇票的权利,凡发放填写超过额度部分的承兑,必须由省级以上的银行批准,发放贷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免得贷款者破产时银行也跟着倒霉。
央行的这一规定,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风险投资的项目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但是杨涟已经被这次风波吓得够呛,变得非常保守,从而造成了这种非常保守的制度制定,让新型行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腾龙银行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便将自己的风投银行进行了重组,通过股东会议研究决定,凡是愿意在风投银行进行投资的股东必须以出资额负责所有的风险,就是说如果投资的行为失败,股东自愿赔付储户,这是需要从自己家里掏腰包的,而不是需要总行进行赔付。
不过讨论的结果很让人高兴,大家太相信朱有孝了,所有的皇家股东都愿意跟朱有孝一起冒险,都愿意继续增资重新组建的风险投资银行。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以后几十年的生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腾龙银行的发展速度要比其他的商业银行快得多,占据了整个银行信贷资产的一半,也就是说腾龙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据了大明的一半,成为抵御风险最强的银行,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
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础建设(一)
通过这次粮食风波,最终引起银行市场的剧变,让朱有孝彻底认清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局限性,包括自己对与风险控制的力度有限性。为此朱有孝决定再次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
朱有孝一直认为通过不断增加国家和老百姓的富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但是对于这次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还是出现了不小的风波,尤其是投机囤粮的现象,让朱有孝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凭借后世的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强大的实力,很可能大明就会发生难以承担的后果。
在历史上,从崇祯一年就不断发生自然灾害,大面积的旱灾、水灾不停地发生,致使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流民四起,而江南的经济完全控制在大商人手中,他们的代言人,就是所谓的东林党人,还不断的为他们提供经济保护政策,结局是国本动荡,日渐没落。最终走到了亡国的下场。
现在的天启九年,就是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就是历史上流民起义的大爆发时间,今年是凭借雄厚的皇家财力安全度过了危机,以后是不是一直还要靠这样的措施解决类似的问题呢?
朱有孝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是以后每一个皇帝子孙都会有自己这样的超前想法,自己的出现是一个意外,那就必须将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形成一种制度,就算执行的不算完美,也不会发生危机国家基础的动荡。
朱有孝想,为了能够以后有限的抵御自然灾害,尽量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要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将由户部牵头,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救济灾民,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流民现象,不能仅靠人们的道德思想来保证,要靠实际的物资作为救灾的强大后盾。
于是,在朱有孝的建议下,户部便设立了一个救灾巡抚的职务,成立了一个应急衙门,以但发生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便可以随时调动各地的物资,进行及时、清廉的救济。
与此同时,户部还在各地设立了救济粮仓,里面储备有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半年的粮食,有了这半年的粮食,再加上老百姓自己家里的粮食,一般情况下应付一年没有收成的自然灾害不成问题。
自然灾害在地域辽阔的大明是常见的,尤其是现在处于小冰川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历史上除了崇祯三年天气还比较正常,其他的年份始终有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发生,涉及的区域有大有小,而河南、陕西又是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朱有孝便重点加强了这两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袁应泰在陕甘的沙漠治理颇有成效,已经在河套地区修建了数十条大型人工河道,将黄河的水源引到沙漠的深处,让黄河两侧的沙漠开始变成良田,尤其是内套地区,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现在变成了一片沃土,加上新型粮食作物在这里始终成功,这里生产的粮食已经可以满足陕甘和广阔的蒙古人口所需。
随着黄河上游治理的不断改善,人口的迁徙减少,往日一直浑浊不堪的黄河现在开始变得清澈了,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这两年黄河没有发生泛滥,不过这也可能和这一带的雨水量减小有关,但是黄河变得清澈是显而易见。
除了黄河以外,还有陕西境内的渭河、泾河,这也是经常发生水灾的河道,袁应泰把旧有的郑国渠再次重新休整,拓宽渠道,加固沟岸,在辅助修建无数的小辅助沟渠,让泾河可以变得更加容易控制,灌溉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