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录-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沟岸,在辅助修建无数的小辅助沟渠,让泾河可以变得更加容易控制,灌溉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至于渭河,一直以来有泾渭分明的说法,可见渭河浑浊的历史久远,《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可见渭河作为黄河的支流之一,成为黄河浑浊的原因之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渭河承载了无限的故国家园之情,";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见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汉唐盛世。
曾经的“八水绕长安”风景秀美,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现在经过袁应泰的不断治理,长安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渭河上游的居民大量向外地迁徙,人口对自然的环境破坏减小的最低程度,人造森林在渭河两岸形成,水土流失量减少,渭河自然变得更加清澈。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耕作,到了唐朝以后,关中平原的水土已经无法负担起庞大的人口数量,土地也变得越来月贫瘠,人们多大自然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才是环境不断变得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自隋唐以后,长安的地位不断下降,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朱有孝的人口迁徙规划,就是意图减少陕西的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发展对自然的索取,袁应泰的治理黄河、泾河、渭河流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治理的力度非常大,也非常顺利,陕西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土地在普遍种植大豆类作物、秸秆还田的方法下,变得肥沃,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食用植物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于袁应泰的成绩,朱有孝不吝夸奖,袁应泰的陕甘水利建设成绩不凡,自然就让陕甘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估计以后陕甘地区就不会再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了,这一块地方算是让朱有孝放心了。
当然了,陕甘地区流民起义的首领除了让朱有孝在就除掉的早期首领以外,后面成为新一代首领的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等人也早就让朱有孝收服,而且改名为李自成的李鸿基现在已经成为了大顺国的大顺侯,没有机会再回来造反了。
陕甘地区的流民起义历史已经被朱有孝掐死在萌芽状态,发生流民起义的历史条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是朱有孝穿越到大明的一大功劳,更大的功劳是陕甘地区的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千年大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这里的人口还可能再次增加,朱有孝就让陕甘总督制定了一个人口发展规划,鼓励人口流动迁徙,保证这里的人口数量,维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环境破坏悲剧。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基础建设(二)
陕甘地区让朱有孝放心了,还有让朱有孝不放心的地方是河南,说是河南,其实是黄河两岸,包括山东、河北,这是灾害频发的地段。
在历史上黄河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泛滥,其实主要原因就是黄河水的含沙量太高,不断的将河床太高,在进入华北平原以后,地势变换,河流也随着地势水速变缓,从中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沉淀,出了山区以后便形成了一段地上河,这一段地上河就是最危险的地段,水灾就是在这里肆虐。
黄河的综合治理,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难点,原因就是含沙量太高,其中一个原因是黄河的流域问题,它经过的黄土高原地质疏松,容易在雨量打得时候,大量的黄土、沙土随着湍急的流水带入黄河。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国在关中平原兴起以后,经济繁荣,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各种大型宫殿建设频繁,致使无数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大自然的自然环境修复能力跟不上认为的破坏能力。
朱有孝有意识的从陕西向外迁徙人口,袁应泰加大力度治理黄河两岸的环境,再加上这些年到了小冰川时期,自然降水减少,正是对黄河大规模治理的最好时期,因此朱有孝这才有了对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治理的计划。
自天启五年以来,施邦曜主持治理黄河的修建工程,每年到了冬季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召集人口,付出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开挖了大量的辅助渠道,使得河水开始向周围引流,避免了夏季的河水泛滥。
从天启八年开始,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几乎是整年就没有下雨,而袁应泰在河套地区修建的水渠引水量很大,致使自黄河进入河南地区以后水量减小,到后来甚至断流了,虽然对于开挖渠道,架设桥梁是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农作物的收成就成了问题。
严重的旱灾在陕甘、河南、河北、山东至淮河流域发生,对于这种大自然的灾难,人类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的。朱有孝采取的救灾措施是很得当,但是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更加增强了朱有孝治理黄河的决心,让水量充足年份的河水储存下来,等到旱灾来临时使用,避免大面积的旱灾发生。
从饮水不便的山区分流出来的人口根据自己的意愿是否回到原来的住处,不愿意回去的人口分流迁徙,集中人口的好处,国家力量的威力开始体现。
施邦曜现在就召集到了大量的施工队伍,朱有孝让户部拨出巨额的资金,加大了黄河两岸的施工力度,挖掘机、运输车辆大量的进入黄河治理队伍,将黄河原来的河床进行清理,利用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的遗址,将进入平原以后的黄河分成三条主要的河道,在花园口西部开挖大型渠道,将黄河水进行分流,最主要的是将河水向后世缺水严重的河北地区引水。
黄河的含沙量在袁应泰在中上游进行大规模治理以后,开始减少,河水也变得清澈了很多,这两年流量也减少很多,这就充分满足了开挖引水渠道的先天条件,也就不会把大量的泥沙淤积的人工开挖的渠道里,形成二次淤积,避免渠水淤积别的河道。
到天启十一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崇祯四年以后的两年,将是雨量非常大的年份,不但京师遇到大水灾,而且黄河还在孟津决口,导致黄河沿岸再次泛滥。因此,朱有孝就必须利用这两年的时间,极力进行水利建设,争取将这次的洪水充分储蓄起来,用以应付接下来的连年旱灾。
除了这两个地方以外,还有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就是淮河流域,现在根本就没有后世那种强大的物资基础,也就无法建设大型水库,治理淮河的方法也只能向治理黄河那样,开挖渠道,拓宽京杭运河,尽量将淮河的洪水向北引流,再就是尽量储备粮食,应付即将来临的洪灾。
除了水利建设的速度需要加快,朱有孝还在极力修建道路。后世出现的“要想富,先修路”的观点,在现在更是重要,想要达到村村通水泥路面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大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泥土路面肯定不在适应,无法满足日益发达的商品流通,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品的交流,必须修建更加结实的水泥路面,而且现在条件也允许了,大明户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修路。
朱有孝提出修建水泥路的问题,得到了内阁的支持,尤其是朱有孝讲到,随着道路的畅通,将来大明的商业会越来越发达,甚至仅是工商业的税金就可以完全满足大明的国家需求,甚至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免除农业税时,一向将钱袋子看的非常紧的户部尚书直接同意了支付修路的全面费用。
经过内阁和工部的商议,在今后的几年内需要修建两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一天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从京师开始,直达汉口,最后通往广州,还有一条路就是从京师开始,沿着运河两岸南进,直接达到杭州。而从京师到沈阳的道路也是必须修建的,这条道路也是非常重要,对于整个北方的控制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南北的物资交流更加方便。
东西的干线就更加直接,就是后世的陇海线,不过现在的西段终点不再是兰州,而是直接准备修到边境的最西端,成为真正的一天大动脉,连接东部到西部,无论是东部救灾,还是西部战事,大明的军队都可以迅速调动。
除了主干线要修建水泥路以外,各个州府之间也要修建道路,不过这些道路就不像大动脉那样庞大了,也不需要修建成高级的水泥路面,只是利用三合土夯实就行,路面比平地稍微高出半尺就行,因为用三合土夯实的路面在现在完全可以施工,不像混凝土路面那样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
为了保证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朱有孝让工部做出保证,最起码大动脉在现在的车辆行驶条件下,不得短于二十年,工部则以这个质量标准向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队招商。
虽然现在的商人还比较质朴,不像后世的商人那样造假,但是必须要把制度定好,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无论是官道、沟渠、堤坝、宫殿等所有官方出资修建的工程,工部都让建筑者竖起纪念碑,标明该工程是什么原因需要建筑,工程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使用年限预计多少,最后在填上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他的儿子,如果有了孙子,也可以将孙子的名字写上,这种监督工程质量的方法,被后来的人称为“荣辱碑”,达到标准了,就是几辈子的荣誉,如果出现豆腐渣工程了,这家几辈子就别想从事这个行业了。再就是资质和备案制度,分级别建设的工程,也都分级别备案,如果出现了事故,也会分级别追究责任。
………………………………
请假
实在太忙了,第一部书也不愿意太水,请假一个月。抱歉抱歉!
………………………………
第三百五十五章 让好人常在
自古以来就流传这一句俗语,叫做“好人不常在,祸害遗千年”,究竟这句话是从什么年代流传起来的不好考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直存在着,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实呢?
按照佛教的解释是因果报应,做好事的人不常在是因为上世做的坏事太多,今世要用做好事回报上世的报应,当好事足以回报上世的恶果时,就会转入下世的轮回,在下世享福。相对的来说就是今世享受荣华富贵长寿的人是因为上世积德行善,在今世得到了回报,如果做的坏事太多,下世就会得到报应。
在现代社会的印度,苦修今世的人仍然很多,他们都是企图在下世获得好报,富贵无边。不知道究竟人多少年才能转世,反正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印度人民的生活始终是多数人处在贫困线以下生活,那多数的苦修都跑到哪里去了?反正这就是一个迷。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精神鸦片,反倒是让人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整天处于阿Q的精神麻醉状态。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解释应该是这样的,好人不计报酬,乐意助人,辛苦劳累、身心疲惫之时最多,最易因身心过度透支诱发疾病死亡。而祸害人间之辈都是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之徒,相应身心舒畅,寿命就会较长,所以就会有“好人不长在,祸害遗千年”的现象出现,虽然无奈,它却是正常的社会存在。
其实这种现象也是资源分配的原因,好人不常在的里面的好人,是把属于自己的资源让渡给了别人,比如在灾荒年代,把属于自己的那份粮食送给别人吃掉,好人自己就饿死了。看到落水的人,直接跳到水里救人,考虑到的是要把人捞出来,但是想不到的是那个人正处于频死状态,求活的欲望压倒一切,因此就会发生救人的好人反而会被淹死的情况。
正常的人都会有帮助别人的行为,但是那些不太正常的人却不会有这种反应,弱智或者是反应敏捷的人,就不会让资源向别人倾斜,第一个想法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避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在这次的粮食风波中,因为朱有孝的先知先觉,提前让牛金星布局,及早的做好了救灾的准备,而且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运筹,这才让大明的老百姓度过艰难的一劫,而且牛金星还大赚了一笔,但是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那些商户并没有的到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商铺在这次粮食风波中损失惨重。
牛金星在这次粮食风波中强势要求,所有的合作商户必须按照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规矩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囤积粮食,而且还必须按照平价销售,所需要的粮食由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统一供应,但是在实际的商业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小的偏差,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供应的东西可以不提高价格,但是从别的商户购进的商品也不能加价,这个规定极大的影响了合作商户的利益,让他们出现了很大的亏损,毕竟多数人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不会因为你粮食价格低了,从你这里购买了粮食以后,就必须还要购买其他东西,自私是多数人的行为。
牛金星的强势要求不被多数商户理解,但是大多数商户本着长远的利益考虑,虽然损失惨重,还是按照牛金星的要求执行了,因此他们要看牛金星下一步的措施是怎么补救了。
远在京城的朱有孝自然明白这些商户的心思,其实这个策略也是朱有孝给牛金星制定的,并且让牛金星细致的统计了这些赔钱的商户,在赔钱的商户里面,不但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而且还有不少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人,这些人的行为更加应该鼓励,让他们的生意更加兴隆,让好人常在,善事长存。
因此,在粮食风波结束以后,除了大规模的经济基础建设以外,朱有孝同时进行的还有精神文明建设,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拉拢人心,让多数人明白为了大明人民利益考虑的人永远不会被亏欠,要让好人在大明常在,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文明。
朱有孝就给还在苏州的杨涟写了一封信,让他理解为什么会有“好人不常在,祸害遗千年”,而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的问题。
杨涟本身就不算是一个腐儒,而且还在朱有孝的新思维下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当他看到朱有孝的这封短信时,确是大大的吃了一惊,他明白朱有孝开始对东林党人动手了,而且这次的力度还是前所未有的大,这让他心里非常矛盾。他不敢自作主张,就让自己的贴身心腹带着这封信赶赴京城,分别拜访孙承宗、左光斗等人,毕竟这些都算是东林党一系出来的大佬,虽然对于朝廷的党争已经没有兴趣,毕竟他们的官职已经够高了,而且掌握的权利也足够大,但是对于思想上的东林党理想还是非常深厚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说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毛病,也被历代的人,包括当代的人所推崇,但是在这句话深厚的内涵下,还是不少的人作出了最起码说是不道德的事情,也就是说这句话被某些人以偏概全,把好事向歧路上引导了,反倒是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考虑的事情肯定不一样,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什么年轻人容易被激起情绪,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较低,无法看到更远的将来,当他们成长到一定岁数的是后,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诱惑,从而分辨是非。当然了,这要排出一部分野心家,企图浑水摸鱼的人。
杨涟的心腹回来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孙承宗的回信很短,就是几个字,“我们属于大明,大明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说明了孙承宗的决心,不要考虑小团体利益,一切都要从大明的利益出发。
左光斗更是直接,他直接跟着杨涟的心腹来到了苏州,他是一个性格非常执着的人,更是嫉恶如仇,虽然出身与东林党,但是那些东林党中的败类早就让他失望,看到杨涟的书信,稍作考虑以后,就直接向吏部请假,带着自己的情绪,跟着杨涟的心腹就到了苏州,准备和杨涟一起行动。
按照朱有孝的思路,牛金星让自己的手下仔细的统计了和自己合作的那些商户的损失,还有那些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的损失,这些商人更值得让牛金星下功夫,他们的积善行为出自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人和获得补偿的想法,偏偏是这样,就更应该得到补偿,让他们获得可以常在的资本。
朱有孝也在京城召集了大明皇家财团的股东们,向他们提出了对众多合作商户和那些有善行商户的补偿想法,询问大家的意见,毕竟是商业行为,必须要有有规矩,不能自己一个人说了就算。结果显而易见,所有股东们没有任何意见,一句话,大明就是自己存在的基础,一切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
牛金星心疼的将朱有孝的补偿方案递给了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高层执行,补偿方案很简单,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获得了和正常年份一样的利润,凡是亏欠的部分全部由大明皇家贸易商行补齐,保证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利益,而那些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则获得了所亏损利润的两倍,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积德行善行为,有足够高的道德水平,而且还免除他们一年的税赋。
看到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行动非常果断,左光斗就催促着杨涟赶紧行动。二人带着江浙银行的大部分股东,还有不少的学子,大家一起赶往无锡的东林书院,将东林书院的牌子摘下来,换上了孙承宗新的题词“无锡学院”,两边的对联也做了调整,变成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经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东林党的说法。
………………………………
第三百五十六章 忘战必危
自从大明击败沙俄帝国以后,就很少再有大规模的战争了,向周围的一些扩张都属于边疆部队的自发行为,他们也没有向大明的户部申请多少军费,仅仅只是在兵部做了备案,大明军队大规模的战争逐渐减少,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军费开支,为彻底取消农业税做准备,朱有孝便开始减少军队的规模,而建设更加精锐的常备的军队。
朱有孝按照地域建设了十个军区,其中多数都是建立在边疆地区,人数从五万到十五万不等,实行职业兵役制度。还有就是建立武装警察制度,各个城市都建立了警察局,负责维护地方的安全,这些人都会从军队里挑选出来,剩下的军队则开始安排退出现役。
普通的退役军人把青春献给了大明,朱有孝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大明现在的家底比较厚实,并不吝啬金山银海,给了退役士兵丰厚的退役金,至于军官们的出路,除了退役金以外,还负责安排一定的职务。但是朱有孝还是小看了这些经过铁血经历的大明军人,这其中的大部分军人并没有回家,他们对于农活或者工厂做工不感兴趣,在一些军官的带领下,他们组织了几十只雇佣兵队伍,利用他们的退役金做资本,奔赴海外帮助大明再次开拓土地。
另朱有孝以外的是,大部分的士兵都去了朱由检的南美,后来才知道这是朱由检早就让他手下的军官联络的,至于什么原因,朱由检也没有说。朱有孝怕朱由检出现意外,就动用了内帑五百万银子,悄悄的拨付给了朱由检,朱有孝也只是回信表示感谢,仍然没有说明原因,朱有孝也没有再问,估计到了时候他自己会解释。
整顿军队以后,大明士兵的装备再次的到了提升,新式的武器继续装备部队,而为了试验这些装备,朱有孝允许各个军区可以自行安排士兵进行训练,甚至可以到各个不同的国家参与实战,从而提高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实战经验。
不停地让士兵参加实战的想法,是朱有孝从后世美国的身上学习的,因为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伊和平发展为主题,但是美国人却是发动了十几次大小不等的战争,让他们的军队的到了实战的经验。相对的是中国军队,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二十多年没有经过实战的锻炼,在对安南的自卫反击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后来的数年中,都没有结束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其中锻炼队伍是最主要的目的。
边疆地区的士兵可以不断的在附近参与战争,而东部的军区却不太方便,朱有孝不得不再次把目光瞄准了倭国,那里现在仍然是烽烟不断,朱有孝还要再加上一把火,让那里的战争在激烈一点。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无穷,但是后来从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思想出现以后,尤其是宋朝的腐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