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是第一次捣鼓这种玩意儿,万一开不起来咋办?万一锅炉发生爆炸咋办?

    然而他不敢将心思表露出来,毕竟他可是这些人的老大,他必须得表现出十分轻松惬意的感觉。

    随着阎应元一声令下,动力房里机声大作,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两侧的水轮拍击着河水,蒸汽船在阎应元的亲自驾驶下,缓缓开动了!

    “动了!真的动了!没有水手,而且连风帆也没立起,这么大的家伙,既然自己动了!”岸上围观者激动地说道。

    为了检验蒸汽机的性能,蒸汽船并未拉起风帆,即使是这样,战船也缓缓驶离了港口,并且速度逐渐加快。

    还好,战船总算是顺利驶离了港口,锅炉也没有发生爆炸,一切都很顺利。

    “老阎,现在航速大约是多少?达到蒸汽轮船的最大航速了吗?”李鸿飞询问道。

    “启禀大人,速度还不是最快的,机房正准备做极限速度测试,目前的航速大约是四节,已经与原来使用风帆之时相差不大了,照这样下去,或许单凭蒸汽机,在速度上就能赶超风帆战船了。”阎应元回答道。

    关于节这个海上计量单位,李鸿飞以前不懂,但自从接手长江水师后,也恶补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时,因为没有时钟、航程记录仪,这类的计量仪器,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

    于是,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就是在船只航行时,向海面抛出一条系有浮体的绳索,在绳索上用打结的方式将绳分成若干节,然后根据一定时间拖出的绳索节数,来计算船的航速,于是“节”就成了海上船舶航行速度的计量单位,而且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运行速度也用“节”来表示。

    其实,绳索结节计速法也不是很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世海船的测速仪器,已经可直接用数字显示出航速,但“节”作为海上计量各种速度的单位仍被沿用。

    后世精确的“节”实际上就是每小时行驶1海里1海里1852米。

    而阎应元汇报的四节,相当于每小时75公里左右,这速度在明朝中型战船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哪怕是小型战船,也比它快不了多少。

    若是再挂上风帆,其速度还能提升一大截。

    当速度快到极限后,即使打不过,逃走肯定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因为这次试航,需要出海检验,所以算得上是顺流而下,而八月时节的风,又大多是东南风,随行护航的那些风帆船,基本属于逆风而行,所以当战船抵达上海县境内时,那些随行护卫的船只,早已不见了踪影。
………………………………

第一三三章飞速行驶的战船

    蒸汽轮船的动力室内,一众水手们,光着膀子,熟练地将堆砌在旁边的焦煤,铲入燃烧炉中。

    炎炎夏日,在这烦闷的环境里,还得时时刻刻面对火炉的烘烤,可以说是一种煎熬。

    但水手们却必须忍受这样的煎熬,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动力室的领队,一边看着锅炉壁上,最新研制出来的温度计,一边大声对底下的水手们喊道:“温度还不够,再加,继续加!”

    温度计的出现,还得归功于之前被李鸿飞诓骗来的,意大利玻璃工匠霍普纳夫。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

    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

    这种温度计的制造非常简便,而且主要成分就是玻璃,所以意大利的玻璃工匠,基本上都会自制这种温度计,霍普纳夫自然也不例外。

    自从被李鸿飞带到宝山工业区后,霍普纳夫总算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什么人。

    霍普纳夫为了寻求李鸿飞的“原谅”,那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从玻璃的染色,到全透明玻璃,再到大块玻璃制造工艺,等等一系列技术,都毫不藏拙地拿了出来。

    之所以一口气弄出各种玻璃制造的技术,纯粹是被李鸿飞再次诓骗了。

    在霍普纳夫看来,李鸿飞能一眼看出假冒的“海洋之心”,那定然是对玻璃制造技术了如指掌,再加来到宝山工业园后,李鸿飞又利用后世对玻璃的了解,给霍普纳夫好好上了一课。

    甚至一度让霍普纳夫以为,李鸿飞本人就是制造玻璃的高手,有了懂行的人在一旁监督,霍普纳夫也懒得再保留那些,之前还引以为傲的玻璃制造技术了。

    就在霍普纳夫以为,自己难以翻身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宋应星手下的研究人员,在找他定制特殊型号玻璃时,无意间提及了温度计这项实验。

    这对霍普纳夫来说,可是个难得的机会:玻璃制造,你们大明有人才,可温度计还没人会弄吧!

    制造温度计对霍普纳夫来说,还真是小菜一碟,很快他自告奋勇地,参与了温度计的研究计划。

    而宋应星的温度计研究计划,因为有了霍普纳夫的加盟,总算变得快捷起来,研究小组通过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改良,终于生产出了一种,以水银为测温物质的新一代温度计。

    同时霍普纳夫,也因此被李鸿飞正式接纳,同时聘请为苏州重工的“做客教授”,除了没有朝廷官衔外,一切待遇与教授级别人员基本一致。

    好吧,话题扯远了,现在我们继续回到船上的锅炉房

    “好了,停止加煤。”领队见温度计已经达到警戒线,赶紧让下面的水手停止加煤,之后一边拉动安全阀,一边对旁边的检测人员说道:“锅炉温度以达到最高值,你们可以进行统计了,这时候的航速,就是本舰在无帆情况下的最快速度。”

    蒸汽轮船已经航行了足足一个时辰,无帆状态下的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巡航速度4节,最大速度达到了6节。

    这样的速度,已经是目前所有风帆战船的极限。

    毕竟风帆战船,主要是靠老天爷给面子,风力越大,航行的速度自然越快,风力或者是逆风而行,那速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哪怕现有的风帆战船,即使最快的记录,都没法超越这艘正在实验中的,蒸汽机战船。

    毕竟借助风力,也是有技巧的,你若是借助台风,那么别说加快航行速度了,狂风过境,直接就能将战船给吹翻。

    “挂风帆,计算风帆航速。”李鸿飞听完蒸汽动力的航速后,开始让人测试全速航行的最大速度。

    “起帆!”

    随着一声大喝,甲板上的水手开始将风帆拉起。

    “检测风向,二级东南风!”

    “主桅偏左十五度!”

    “左转舵,四十五度!”

    “”

    随着风帆被升起,甲板上的水手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蒸汽机配合风帆,速度再次飙升起来,以往乘船顺江而下,最快也得两个时辰左右,才能抵达上海县境内的码头。

    如今才刚刚一个时辰多一点,蒸汽战船就已经能看到,上海县码头上的货物,以及大大小小的各色商船了。

    “快看,那艘船是不是着火了?”码头上有人看着“冒烟”的蒸汽轮船,大声叫嚷道。

    “咦?好像还是艘战船,上面还有火炮,不会是李大人的舰队遇袭了吧!”也有人想象力比较丰富。

    “不对,那船速度很快,比那些快船还要快不少。”有懂行的人,发现了根本问题。

    “都火烧屁股了,能不跑快点嘛!”有老实巴交的农民,脑筋一时间没转过弯来,跟着瞎掺和。

    “”

    总之,从宝山镇开出来的这艘战船,很快就吸引了码头上,所有人的注意力。

    司徒燕今天刚好在这座码头上清查账务,她同样发现了这艘行迹异常的战船。

    “派艘小船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司徒燕纷纷手下派人前去查探。

    如果上游真的发生了战斗,那么漕帮有必要进行戒严,毕竟都有战船开到上海县了,早作防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漕帮的商船,如何能撵得上蒸汽轮船,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最终漕帮的人,只能通过旗语,询问那艘战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打旗语回复,就说苏州研制的新型战船,正在进行航速试验,让他们不必惊慌。”李鸿飞看到对方的旗语后,吩咐一旁的传令兵道。

    这件事也怪李鸿飞没有安排到位,只想着派遣战船护航,结果没有料到那些战船,根本赶不上蒸汽轮船,同时也因为考虑不周,没能提前通知上海县,这才造成了如此大的轰动效果。
………………………………

第一三四章司徒燕的情报

    像海沧船这类中型风帆船,在顺风的时候,最快也只能达到4节。

    而宝山造船厂建造的,同样大小的风帆蒸汽混合动力战船,在经过上海县水域时,航速已经飙升至8节,之后入海顺风全速行驶的情况下,最快速度达到了11节。

    这样的航行速度,别说战船了,就算是仅供两三人乘坐的轻舟,顺水急行的情况下,也不会比这更快了。

    “还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啊!”李鸿飞感叹道。

    虽然有点夸张,但11节的航速,相当于每小时二十公里,照这样计算,一天能跑四百八十公里,这也能算是日行千里了。

    “恭喜大人,蒸汽战船研制成功,这速度不仅超越了目前所有水师战船,更是与轻型快舟不相上下。假以时日,长江水师,定能成为大明最强大的水师舰队!”阎应元兴奋地说道。

    “还行吧,这速度虽然不错,但还是有待改进。”李鸿飞若有所思道。

    这样的速度,还没有达到蒸汽轮船的巅峰,不说别的,单单以现如今的蒸汽机功率,就无法上马铁甲舰。

    同时,明朝水师战船,有很多地方在设计上,是为了适应内河航行的需求,想要入海远洋,还是需要重新设计新式战舰的。

    就在李鸿飞思索战船问题之时,旁边船舱内,忽然传来小玲儿急切的呼叫声:“公主,公主你怎么了!不要吓奴婢啊!”

    听闻朱媺娖出事,李鸿飞来不及多想,直接冲进了船舱,一边跑一边着急地询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我我没事,就是感觉有些头晕。”朱媺娖小声说道。

    看到李鸿飞那充满关心的眼神,朱媺娖心中不由变得暖洋洋的。

    “估计是晕船吧,通知水手,降低行船速度,我们在上海县码头靠岸。”李鸿飞吩咐道。

    海面不比江面,海浪的拍击,使得将战船始终动摇西晃,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对此倒是没什么感觉。

    然而朱媺娖从小生活在北方,又是娇生惯养的公主,别说乘船出海了,就算是乘船渡江,也没经历过几回。

    加上蒸汽轮船的速度很快,第一次乘坐这么快的船只,朱媺娖一时间不习惯,也很正常。

    小玲儿是朱媺娖的贴身婢女,朱媺娖的任何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她的前途命运,所以她才会如此大惊小怪,搞得李鸿飞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不过李鸿飞也没有责怪小玲儿的意思,毕竟朱媺娖是公主,出不得任何闪失。

    此番从宝山造船厂出来,已有小半日时间,而蒸汽轮船的基本性能已经检验完毕,剩下的就是续航能力方面的测试,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李鸿飞不可能一直陪同在船上,等待结果。

    意思一下证明自己非常重视这件事就行了,剩余的数据方面检验,只需要最后再看统计报告就可以了。

    或许真是缘分,蒸汽轮船恰巧停泊在了,上海县黄家湾码头

    “司徒堂主,实在不好意,又来打扰你了!方才长平公主受海风侵袭,只能就近上岸,你乃是这里的地头蛇,能否帮忙请位郎中过来看看?”李鸿飞请求道。

    司徒燕如今在外人面前,宣称自己是漕帮上海分堂的堂主,李鸿飞自然也不会去拆穿对方,毕竟这两年,漕帮上下,可是给南明提供了不少情报以及帮助的。

    别看这两年豪格在四川等地打得火热,但是戚红英镇守的江北区域,却与清军势力相重叠的地方,一直都相安无事。

    这两年戚家军与清军,小打小闹确实不少,可一次超过万人规模的战斗,都没有发生过。

    南明如今正在高速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完成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戚红英虽然很想打,但最终还是在李鸿飞的劝道下,忍住了主动进攻的想法。

    毕竟戚家军跟苏州新军是准备好了,可郑成功的第三集团军,以及黄德功,马士英的第四集团军,还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战法战术。

    戚红英没有主动招惹满清,满清倒是想撩拨一番戚家军来着,只可惜清军自己也是忙得焦头烂额,自从“剃发令”发出没多久,中原各地纷纷冒出了大量抗清义军。

    这一两年时间,清军一直忙着镇压境内暴民,根本没时间,也没有那么多兵力,实施三线作战。

    对于南明的总攻,还必须得豪格班师,腾出手来后,集全国之兵力,与南明一决雌雄。

    而南明这两年难得的安稳发展机会,还要归功于司徒燕的漕帮。

    漕帮打着两不相帮的旗号,继续在满清境内做着货运生意,同时暗地里也从事着走私业务,粮食、药物、军火、不间断地运往了,正在满清后院搞游击破坏的起义军。

    起义军的装备,从最初的铁锹、扁担、锄头,到后来的军刀,弓箭,火器,这武器是越打越先进,队伍是越打越庞大,令不少地区的官府头疼不已,纷纷向上级请求援军过来剿匪。

    各地清军疲于应付,哪还有心思去限制南明的发展。

    漕帮帮了南明这么大忙,李鸿飞自然得对司徒燕客气一点。

    公主身体不舒服,就算已经确定是晕船,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得请郎中过来检查一番。

    就在众人等候郎中之际,司徒燕也开始找李鸿飞闲聊起来:“这艘屁股后面还冒烟的船只,就是你们最新研究的战船?”

    “你觉得怎么样?”李鸿飞询问道。

    人家漕帮可是跑水路的,对船只的了解,绝对比他这个门外汉懂得多。

    要知道,李鸿飞唯一懂得的水战之法,那便是铁甲舰加巨炮,用铁甲舰跟木制帆船对打,那简直是大人打小孩了,就算炮弹打不准,哪怕用撞角与敌船对撞,铁甲舰都拥有巨大的优势嘛

    “速度很快。”司徒燕总结道。

    先前她可是在码头上,已经见识过战船出海时的速度了,就连漕帮的小快船,都被甩得远远地。

    “还有呢?”李鸿飞继续问道。

    “额样子很奇怪。”司徒燕眨了眨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脸认真地说道。

    多加了一个烟囱,就像那些农民说的,火烧屁股一样,这能不奇怪嘛

    “我的意思是,你觉得这种快船,它适作用在什么位置。”李鸿飞说道。

    “民妇才疏学浅,哪懂什么行军打仗?民妇只知,大人手下的这种战船,速度非常快,早先大人船只经过时,不少人以为上游出了变故,民妇本想派船只截住,询问具体缘由,结果发现根本追不上大人的船只。先前还听人说,这战船的速度,都超过了战马,这以后乘船,岂不是比骑马还快!”司徒燕东一句西一句地,扯了一大堆。

    “啧啧得亏你不懂打仗,要是懂打仗,当个水军都督都没问题。”李鸿飞忍不住调侃道。

    虽然司徒燕貌似什么都没说,但李鸿飞还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这种速度极快的战船,绝对是在战场上冲杀,扰乱敌舰阵型的最佳利器。

    毕竟它的速度优势摆在那里,敌人同等级的战船追不上,能追上的,却又根本不是蒸汽轮船对手。

    除此之外,同样由于它的速度,可以作为快速运兵工具,只要交战区域有河流,蒸汽轮船就能利用自身速度优势,在敌军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便将士兵运送至指定登陆地点,给敌军致命打击。

    连战马都追不上的战船,抢滩登陆很容易出奇制胜。

    “民妇可不想当什么都督,只希望这天下能早日太平,也好让漕帮上下,能够安心做生意。”司徒燕若有所指道。

    “放心吧,要不了多久,就会天下太平了。”李鸿飞信心十足道。

    南明如今的军力已经达到巅峰,再想继续壮大,就需要更多的地盘跟人口了。

    这些地盘跟人口怎么来?

    自然是与满清进行战斗,一点一滴地收复之前丢失的地盘了。

    “有情报显示,四川全境以被清军占领,豪格的大军,也会于最近一段时间内,班师回朝,最后的决战,或许就要来临了。”司徒燕提醒道。

    漕帮的情报能力果然恐怖,豪格的大军确实是在八月初,留下吴三桂继续攻打云贵地区后,率领所有满人大军,经陕西回京。

    然而今天可才八月初三,也就是说,这时候豪格的大军都还没拔营,远在四千多里外的司徒燕,就已经知晓了这一情报。

    当然了,大军拔营,肯定提前十几天就有这个预案了,关键就在于,漕帮探听情报的消息,以及传递情报的速度,可以说是十分迅速。

    “满清倒是仗义,帮我们清理完了李自成残余,这下没了阻碍,长沙、武汉等地,也该拿回来了。至于吴三桂,我倒是真想会会这位关宁猛将!”李鸿飞冷哼道。

    李自成的大顺军,一直是朱由检的心腹大患,可以说朱由检恨李自成,绝对胜过恨满清。

    之前朱由检是没有能力对大顺军怎么样,之后满清入关,杀得李自成溃不成军,朱由检在南方掌权后,也算是有能力对李自成的溃军进行征讨了。

    结果朱由检这边还没怎么动作,满清竟然两面开战,兵锋直指南京,很显然,打李自成的农民军是不可能了,最要紧的还是守住现有地盘。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李自成被吴三桂追得满世界逃窜,最后想到的办法,就是“联明抗清”,虽然他没能联合成功,但那些属下,再李自成死后,却十分“坚决”地执行起了这道命令。

    他们都不傻,这会儿要还敢跟南明作对,估计全天下,都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了。

    朱由检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得有君王的肚量,李自成已死,大顺军残余纷纷要求“联合抗清”,朱由检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为了笼络人心,不得不给那些人许些好处,说白了就是空头支票。

    因为南明与大顺军被清军从中隔开,两方无法联合,所以朱由检倒也乐得清闲,一来可以坐山观虎斗,借满清之手,铲除令他恨之入骨的李自成残余。

    二来朱由检听从了李鸿飞的意见,韬光养晦,暗中积攒实力。

    满清彻底灭掉大顺军之后,虽然不会伤筋断骨,但自身消耗,也是十分惊人的,这时候南明再主动出击,就不信满清还敢继续作战。

    要知道豪格领军的这场战斗,足足打了一年半,那些满人早已归心似箭,根本没人愿意继续待在西南地区受苦?

    “听说圣上当初将陈圆圆赐予大人,就是为了让大人与吴三桂开战,这场由女人引发的战争,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上演了。”司徒燕忍不住调笑道。

    李鸿飞因为南京之战成名后,他与陈圆圆的事迹,也被一众喜欢八卦的老百姓,给传的大街小巷人尽皆知,尤其是当初朱由检定下的,斩杀吴三桂的约定,更是被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自从吴三桂降清,他手下的关宁铁骑,便无一败绩。

    同样,李鸿飞的苏州新军,也是百战百胜。

    所以老百姓心里,都对李鸿飞与吴三桂之间的战斗,充满了期待。

    只可惜,李鸿飞因为职务需要,一直驻守华夏东南,而吴三桂也一直赖在华夏西南,不肯动弹,两人相隔实在太远,所以一直都没能打起来。

    甚至有不少老百姓,觉得吴三桂是认怂了,毕竟之前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为了洗白自己,可是将自己标榜成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样的英雄人物。

    如今的事实摆在那里,他吴三桂的红颜知己,睡在了李鸿飞的床上,而吴三桂戴着这么大一顶绿帽子,却一直赖在西南地区不敢出来,不是认怂又是什么。

    而且更有人直接点出,吴三桂降清,根本就不是为了红颜知己,纯粹就是跟其余的汉奸一样,贪念荣华富贵而已。
………………………………

第一三五章军方订单

    司徒燕主动聊起了李鸿飞的八卦,就连一旁身体不舒服的朱媺娖,都瞪着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着,女人的八卦之心极其强烈,尤其是关于自己心爱之人的点点滴滴。

    “你想多了,我与吴三桂之间还真没什么过节,如果硬要说有,那也仅仅是立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