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堪做布衣妾-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冬儿见事情朝着闹腾的方向去了,连忙在一旁说道:“买,买。娘,二哥没说清楚,是买。二哥问齐府和张爷的府上,要不要尝尝咱家新近做出的新式糖,人家说先买二斤尝尝,一斤一百文。”
一斤一百文!“看看。”郑氏虽然是说给杨秀庭听的,却不看他:“这不是一样的卖吗?非要开铺子。一百文一斤呢,不开铺子,也一样能卖出好价钱。”
一家人,谁也没说话。连一旁一直不做声、看人脸色的豆豆也紧闭着嘴巴。
郑氏去称糖,问二黑:“二黑,是一家二斤,还是一共二斤?”
二黑应道:“每家二斤,送去了,人家给钱。”
冬儿心累的很:先这么应付着吧,到了下个月交工钱的时候,家里的杨记喜糖铺子也开张了。郑氏再怎么生气,也被她自己圈限在妇道人家的范围里,只能在家里闹腾闹腾,改变不了什么。
好在自己总也不在家,不用天天面对郑氏的低气压,还算很有运气。最没运气的就是老爹杨秀庭,自己熬着吧。等到买卖好了,能大把的往家里拿钱,郑氏自然就高兴了。
冬儿拿起一粒酥糖,白白胖胖的很可爱,还有漂亮的纹理,捏了捏,满结实的,不像上几次一捏就碎。冬儿捏着咬了半截下来,只嚼了一下就愣住了:糖心是芝麻酱。
杨秀庭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冬儿怔住的表情,说道:“我费了好多功夫,怎么做都疏松易碎。后来,想起你说兴许可以用芝麻酱,我就买了芝麻酱。然后,就做成了。”
郑氏凉凉的说:“原来每天就惦记着怎么吃,也是有用的。”
冬儿翻了翻眼睛,眼光飘向房顶。那是您老没见识,论惦记吃,自己哪里排的上号。你老人家还没见过人美食家呢。人家就是以吃为职业,还是只吃好的,还是人们花上钱的、客客气气的上赶着请人家去吃。
二黑送出去的四斤酥糖效果奇好,短短的时间,杨氏酥糖就享有了盛名。店铺还没开张,就有人打听店铺的位置。也算是意外之喜。
明喻、明心几人尝了二黑额外拿去的半斤酥糖,都交口称赞。开张那天,两人自告奋勇顶替二黑当值,放了二黑两天假。
那天早上辰末时分,街上人渐渐多起来,杨记喜糖铺子点燃了两挂长长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吸引了街上人们的探究目光,店铺门前热闹起来。
杨秀庭拿了特意做的小粒酥糖,给上前询问的人品尝。
店里面除了酥糖,还有家里原来就有的品种,另外添了拉白的糖股和原来琥珀色糖股拧在一起,把混合后的两色糖股滚圆,宰成有螺旋花纹的圆粒,看着倒也新奇。
另外还有花生酥,是杨秀庭开发脑洞的结果。杨秀庭见试制花生酥糖失败后的花生糖渣那老多,就开发脑力,把花生糖渣重新回锅,加了少量饴糖,做成一样酥脆的糖块。花生酥卖相不太好,但是吃起来香脆可口,重要的是价钱比杨记酥糖便宜好多,口感相差却不是很大。所以,这种糖卖的也不错。
蔡大叔让兰芝和三小支应着馄饨摊子,一大早就来了铺子,道贺之后就帮着忙活。蔡大叔招呼惯了客人,极是熟络的引进客人,介绍品种。
在蔡大叔的引领、招呼下,店铺的客人更多了些,不但热闹很多,也有序了很多。看的二黑大开眼界。
齐府的刘管事也来捧了场,一身的光鲜衣物,笑呵呵的坐着喝了两杯茶,提了两包酥糖才走。
买糖的人不算多,但是来来往往询问的人不少。只要询问,就有买的意向,很可能就是以后的主顾。二黑本着进门是客的原则,前后张罗着,一个不拉的招呼客人。
提前一天得知冬儿背着她借了五十两银子租铺子的郑氏,大闹了一天脾气。但是事情已成定局,也只能无奈的来店里帮忙。
人来人往的热闹,时不时的称糖、收钱,还有每斤酥糖三百文的价钱,让郑氏心花怒放,从昨天杨秀庭告知她借钱租铺面升腾而起的怒火,直到这时才彻底消失不见。
店铺开张,冬儿没回去,难道自己做了那么多,还要额外的去承受郑氏的怒火?冬儿一个女孩子一年四季在外面做活,不着家,就很让郑氏在街坊邻里间抬不起头。这时知道冬儿居然又借了染坊的银子,还不上就用工期顶……。冬儿想到郑氏阴沉的面孔,后背抽了抽,决心还是不去触那个霉头了。
接到二黑家里铺面开张、生意不错的传话,冬儿放了心。没有钱往家里面拿,冬儿四月干脆没回去。渐进五月,二黑抽空来给她送来夏季衣物,告诉她郑氏已经没那么生气,回去也没什么。
鉴于二黑的殷切,和总不回家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五月端午染坊停工时,冬儿才施施然的回了家里。
直到冬儿溜达着回到家,看到紧锁的家门。冬儿才想到,端午节自家的买卖是不停业的。
………………………………
第79章 买卖做成了这样?
院里喜春嫂子见冬儿回来,招呼她:“是冬儿啊,好些日子没见你回来了。你家里开了铺子,你知道的吧?你爹娘、豆豆都去铺子里了。”又让她:“走了老半天路,你先进嫂子家喝口水,再去铺子吧。铺子在城中靠南的地方,离咱这里有好远呢。”
冬儿当然知道铺子在哪里,大热的天,从洗染作坊出来到现在,也确实渴了。
冬儿在刘山大哥家喝了碗水,吃了个粽子,给丑丑留了两把从廉伯哪里顺来的樱桃。往杨家铺子去了。
铺子里除了二黑,家里的其他人都在,连大春居然也颠颠的跑回来了。
郑氏正在招呼一个客人,扫了冬儿一眼,没什么反应。
大春和杨秀庭坐在柜台里面,大春招呼冬儿:“冬儿也回来了啊。”
豆豆在铺子的后门处,不知在做些什么。
冬儿应了一声,叫了爹娘、大哥,打量着这个承载着自己两年希望的铺子。
铺子倒是满敞亮,柜台也做的不错,半开启式的台面上放着各类糖果。柜台外面还好,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柜台隔开的后半间却不怎么样,墙角堆了些生活杂物,另有一个不知放了什么东西的小柜子上,还有碗碟等物。
冬儿又看了看几乎凑齐的家庭成员,不觉皱了皱眉。
这时,郑氏送走了客人,对着冬儿冷冷的说:“你还知道回来?”
不过是冷言冷语,冬儿厚脸皮的笑了笑,看向豆豆,对杨秀庭说:“爹,咱这是卖三百文一斤的酥糖铺面,怎么做的像个小巷子里的杂货店。”
杨秀庭对冬儿两个月不归也有意见,见她进门就对买卖兴隆的铺子横加指责,更是不悦:“怎么了?”
冬儿听出了杨秀庭口气中的不满,沉吟了一下,还是说道:“爹应该抽空去盛德记那样的大铺子看看。咱的铺子小,但咱卖的东西却和盛德记一样精贵,甚至更精贵。铺子小那是没办法,但咱们可以把铺子整治好,让人看着精巧、雅致。咱是做有钱人买卖的。”手指了柜台后面一圈,说:“这些东西堆的,别说精巧、雅致,连最起码的规整都没有。人家盛德记的铺子,不会也有东家一家大小在铺面上吃喝、玩耍、休息吧?”
冬儿把不满意的地方直接说出来了,杨秀庭倒是越听越有感觉,脸上的不悦也不见了。
郑氏则不然,不高兴的说道:“多长时间不照面,一回来就说长道短的不满意。你整天不着家,知道什么?我们这些天买卖好的很,挣了好些钱。难道就你知事,我们什么都不懂。还要和人家盛德记比,你的心倒是大。
杨秀庭皱了皱眉,没说什么。
豆豆却在后门处小声说:“酥糖和租铺子的主意都是我姐想出来的。”
郑氏啐他:“你小孩子插什么嘴?要是没有你爹的手艺,她那异想天开的主意有什么用?”
大春本是看自家买卖做得好,自己也算是少掌柜的身份,坐在柜台后面自得的很,被冬儿这么说,心里很不痛快。而且,冬儿不过一个女孩儿家,总是想参合家里的大事,总想做主家里的事情,作为长子的大春觉得冬儿很不规矩。
于是,大春冷冷的说道:“就算想的再好,做的出来,也不过是一个新鲜糖粒,大家吃过了新鲜,再有别的人学着做了,也就寻常了。竟然要和人家盛德记比,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冬儿!你要好好改改你的性子了,这是在自家,能够容让你。在外面,谁会由着你这么嚣张、自大。”
冬儿站在铺子当地,有些无所适从。
在外面,蔡家直至现在,都在感念自己出的主意,改变了蔡家一家的时运。
桂枝听了自己的话,愿意改变,并做出了努力,现在主管着家里的家务和钱财。
在染坊,自己经常能够因为一个小小的建议,得到刘妈妈、王嫂子的称赞。
只有在自家,自己做了那么多,依然会被这样诘难。
自己的这个娘亲,难道从来没有过反思?只知道一味的找对她有利的理由,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自己的这个大哥,直到现在,还认为自家老爹做出的不过是几粒糖,是人人可以复制的,而他那师傅的木匠手艺却是高高在上的。这个蠢货,真以为罗木匠的手艺可以惊天大、泣鬼神吗?
就在冬儿不知道该不该反驳郑氏和大春时,杨秀庭忽然开口道:“冬儿在染坊做活辛苦,这么些日子没回来。孩子娘,这里我招呼着。你回去给冬儿做些可口的饭食。你们都回去吧,午间的时候,让冬儿给我送点饭食就好。豆豆下半晌也不要出来了,在家里温课,不懂的去问汤先生。”
杨秀庭一叠声的催促,众人这才起身。临走,大春停下来,问:“爹,您什么时候做酥糖?我来帮您打下手。”
冬儿立时警惕的看杨秀庭的反应。
郑氏在这方面的做法,和冬儿高度一致,立时接口:“这几天不做了,店里还有好些存货呢,等卖下去一些才做。”
和冬儿认为大春吃里扒外不同,郑氏的观点是:大春憨厚、没心眼,知道了酥糖的做法,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罗师傅诳了去。一斤能卖三百文的酥糖,说什么也要把手艺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决不能泄露出去。
大春还磨蹭着不想走,纠缠着问道:“咱家的酥糖不是卖的很好,出货量大,怎么会有很多存货?”
这下子,杨秀庭也起了些戒心,看着大春的眼神有了些尖锐:“你这些都是听谁说的,难道家里人还不如外人知道自家存货的多少?”
大春看出了杨秀庭不高兴,不自然的笑了笑:“我就是听人说咱家的买卖好,随口一问。”
杨秀庭扫了眼铺子里外,止住了话头,沉着脸扬了扬下巴,示意他们回去。
有郑氏配合的事情,一向好办,大春虽然还有些游移不定,在郑氏不断的催促下,大春和两个弟妹一同出了铺子。
路上郑氏割了一斤肉,回去烩了一大锅菜,主食是粗面饼。
一顿饭用了一斤肉,在两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当时,杨秀庭用盛德记多给的八十文买了两斤肉回来,被冬儿趁着郑氏不在,抢着都做了馅饼。那两顿饭吃的是畅快了,杨家却看了郑氏一个多月的脸色。今天的这顿烩菜和粗面饼,比过去的清汤寡水和杂面饽饽好了何止一个档次。
冬儿吃过饭,又收拾了饭菜给铺子里的杨秀庭送去。
………………………………
第80章 前景
午间正是人少的时候,杨秀庭吃过饭,冬儿把酥糖能带来的最大利益讲说给杨秀庭听:“……不管别人怎么看,咱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的买卖。把咱的小买卖当做盛德记那样的买卖来做,甚至比盛德记那样的买卖还要高一层。爹您做杨记酥糖,也要把它当做能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来做,半点马虎不得。”
杨秀庭喃喃的说道:“传承百年啊,可以吗?”
冬儿看着杨秀庭眼里隐藏的光芒,继续说:“可以的。至少咱要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家人齐心协力,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还有些事情,您该提前想想了,现在单是咱自家铺子里卖,一个月赚二三十辆银子,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往后要是买卖更好一些,要是有盛德记那样的大主顾来您这里提货,要是有外地贩货的行商来您这里订货,您一个人还做的过来吗?”
杨秀庭诧异道:“咱自己有店铺,为什么还要匀给别家卖,那不是抢自家的生意吗?”
看来这次的商业知识普及的还算及时,虽然自己对这个也不在行。
冬儿向老爹解释:“咱自己一家做的了全城的买卖吗?有离的远的,没打算买酥糖的,没准儿路过盛德记的时候,一时兴起,就进去包了一小包,这一小包酥糖就有咱的几分利;有哪家的孩子馋了,大人被缠不过,难道会走上半个时辰来咱家铺子买三、五粒酥糖吗?外地的货就更不用说了,您刚开始做这么大的买卖,难道还有精力分出身来,去别的州府开店?贩出去的酥糖就是咱家的招牌。等有了名气,不单单是贩货的,没准儿来府城走亲戚的人,离开的时候,置办特产也会包几包咱家的酥糖回去。那时,咱家的买卖还不能和盛德记比一比吗?”
趁着没人打扰,杨秀庭又听得进去,冬儿继续说道:“做大买卖就要有做大买卖的样子和势头,咱的铺面小,依然要按着大铺面的样子做,甚至还要好于大铺面才行。咱得把铺面子里面,凡是和买卖没关系的东西都清理掉。爹,您现在还不算忙,一天卖十几斤,自己一个人就做了。您心里得排布排布,要是一天做五十斤怎么做?一百斤怎么做?三百斤怎么做?”
自家的买卖真的能做成冬儿说的那样体面?杨秀庭越听眼睛瞪得越大。
冬儿接着说道:“也许没有那一天,但是一旦有了那一天,咱就要从容应对,这就叫未雨绸缪。而且,爹做的酥糖,只要运作的好,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到了。关键是,咱不能自降身价,把好好的东西,当做秋天的大白菜卖了。”
杨秀庭沉吟了好久,自语道:“做的多了就得雇人了。”
说道关键地方了,冬儿说:“雇什么人,怎么雇?这些都要提前想好。还有酥糖的具体做法,只有爹最清楚。哪里该藏着掖着,哪里能大家一起上手,爹把最关键的步骤藏好就行。需要的时候,带几个徒弟也行。”
“……”
最后,冬儿说:“咱家的情况不同别人家,大哥打小跟着罗师傅,很多看法、想法和咱们不一样。至今还觉得酥糖不过是一粒糖果而已,不如木匠手艺深奥、靠得住。却不知道,若是真的把糖果买卖做出享誉天下的老店,哪里是几个木匠可以比的。这么多年来,您和娘一直对大哥抱有殷切希望,这个想法改不了没什么。但是,咱做人,即使钟爱长子,该明白的一定要明白。您就不想一想,正月里您敞来做酥糖,大哥都不感兴趣。现在的大哥远在罗师傅那里,回来这么一下,为什么对您做酥糖的事情问长问短?”
“酥糖是做出来了。我是想您能把酥糖做成能百年传承的家族生意,做不做得到,还得看您怎么运作了。咱这么好的点子,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实验,如果轻易地泄露出去,那可就前功尽弃了。自家手里这么好的买卖都把握不住,咱家以后只能老老实实过穷日子了。”
总的来说,杨秀庭是个明白人。晚上,二黑回来,一家人凑在一起吃了个晚饭。
晚饭后,整理、洗涮等诸事做完。
闲聊的时候,杨秀庭状似无意的问大春:“你的手艺学的怎样了?咱们一家省吃俭用的孝敬了罗师傅五年,你也伺候了罗师傅五年,现在怎么样了?还在教你学下料吗?开榫卯也是下料,学会了吗?”
大春的表情一滞,说道:“还在学,快学会了。”
杨秀庭低声说:“至少在我老得干不动之前,你师傅总教得会你,你也能学得会吧?做糖、卖糖是小道,好歹我每天做了,还能养家。咱们一家倾尽全家财力的指着你学会了木匠,能替我更好的养这个家。这都五年了,你还是连个桌子都做不来,咱们还指的上你不?”
在冬儿的记忆里,杨氏夫妇从没有对大春提出过这么尖锐的质疑。
显然,以杨家救世主自居的大春,也没想过有一天会面对这样的质疑。听到杨秀庭的话,大春先是吃惊,然后是羞恼,最后大春那长久以来、对家里所有付出,都表示的理所当然的从容有了一丝裂纹。
杨秀庭接着说:“你师父的手艺是好的,师傅是要尊敬的。但你也是个大人了,这些年你师父是不是一心教导你,你应该心里有数,不用我提醒你。再有,咱家的做糖买卖,和木匠行扯不上一丁点关系。你要么就专心学你的木匠,要么就干脆回来,我用心教你做糖。咱家做糖的生意,不是你想的那么不起眼,你用心做,我用心教你,一样养家。”
大春对杨秀庭的说辞很有些意外,结结巴巴的说:“咱 ,我都学了,五年了,现在回来……怎么成?那咱们这些年不是白孝敬师傅了?”
当年让大春学木匠,那是因为家里一个月挣不到一两银子,淡季的时候生意更是惨淡。所以,当看到罗师傅好吃好喝,不到半个月就能挣到一两银子的营生,很让郑氏动心、动容。
当年的郑氏,能看到的最好的营生就是木匠。而现在的郑氏,一天的收入就能抵得上当年罗师傅一个月的工钱,对大春学木匠手艺自然也有些动摇。
………………………………
第81章 家里缺人手了
对于大春学木匠不太看好的郑氏说道:“大春,其实你回来也是好的,做好了铺子,能挣好多钱,也不受那风吹雨淋的苦。现如今,别说咱家的铺子的收入,就是二黑一个月的工钱也多过罗师傅很多。”
大春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会是这个样子,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的,师傅说了,自家的商人身份,是最低下的,仅次于奴仆,走到哪里都抬不起头。
大春急急说道:“我和二黑怎么能一样,二黑那是跟家奴一起伺候人,木匠是凭自己的手艺吃饭。”
二黑听了,也不生气,只冷笑了一声:“不说你说的话对不对,只是你得先学会了手艺才好。”
冬儿看着明显拎不清的大春,想到:其实,大春也很可怜,小小年纪送到别人手里,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年龄段,被人家洗了脑。
冬儿又扫了眼郑氏,郑氏的初衷是好的,对大春也是真心的疼爱,结果却差强人意。家务事,真的很难说清楚。
正像冬儿预料的,杨记开张两个月后,盛德记的郝掌柜亲自到杨记的铺子,笑嘻嘻的恭贺了杨老板的生意。
两人寒暄过后进入正题,盛德记按照杨记零售价八成半的价格长期定购杨记酥糖,出货量是杨记自家铺子的两倍。
杨秀庭牢记着杨记的字号,议定合约时,特意说明盛德记出售的酥糖要冠以杨记酥糖的名号。包糖的油纸由杨记提供。
签好了合约,郝掌柜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合约文书,笑着对杨秀庭说:“杨老弟的买卖是实实在在的做起来了。前年才刚新制了山楂糖,我还以为杨老板只是碰巧做成了。没想到杨老板真个是好手艺,不过两年时间又出了新糖。而且这个杨记酥糖更是山楂糖远远不能比的。凭着这杨记酥糖的名号,想来,不日杨老板就可以富甲一方。”
杨秀庭忙谦虚道:“在下可不敢当郝掌柜的赞誉,只不过一个讨生活的营生而已。郝掌柜说的富甲一方,在下是万万不敢想的。”
郝掌柜看看帮着杨秀庭定合约的二黑,依然坚持说道:“杨老板过谦了,老朽说的可不是虚言。”说着,呵呵的笑了。
杨秀庭则依然连称不敢。
冬儿中秋节回去的时候,杨记已经开始给盛德记供货。
家里没人,冬儿直接去了铺子。
铺面还好,有郑氏在照看着。铺子后面的院子,则忙乱的惨不忍睹。
后院搭建了两个简易棚子,棚子里面排布着工作台等一应物事。在棚子里忙乱的人中有杨秀庭和豆豆,还有三个雇来的帮工。
身材依然瘦小的豆豆穿梭在几个人中,来回的递送东西。
杨秀庭正在大力的拉糖坯,看到冬儿进来,笑着招呼道:“冬儿回来了。这里乱的很,你去铺面略歇歇,就家去吧。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别在这儿呆着了,这里连个站的地方也没有。”
冬儿看看,也真是没有下脚的地方,想要帮忙,好像也伸不上手。也就没再坚持,返回了铺面。
等郑氏送走了客人。冬儿问郑氏,后院干活的人的午饭怎么解决。
郑氏说:“咱们人手少,又没有做饭的地方,午时歇工一个时辰。帮工都是个人回家自己解决饭食,趁着中午没人,你爹也好把重要的活计自己做了。”
冬儿微微皱了皱眉,知道自己的话郑氏听不进去,也没就这个事情多说什么,只是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