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尘境心影录-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天下老鼠有几窝?

    新房子盖好已经两年了,老房子的记忆还会时时在胸中盘旋。虽然,老房子在三年前的连阴雨中倒塌地七零八落,但是,那里毕竟是j我长时间生长的地方,那里承载了生命里很多的重量,那里也烙下了太多过往思绪的痕迹。当日的老房子虽旧,但也有它的好:冬暖夏凉。当然,和所有事务的两面性一样,老房子也有它的不好,那就是:老鼠太多。

    回家,不知是什么引起了话题,我问父亲:家里是否还有老鼠?父亲说:因为门道里有粮食存放,还是会有老鼠出没。虽然现在老鼠少了,但是,现在灭鼠的方法比以前进步了许多。买几贴粘鼠的硬纸板,放在老鼠要经过的路上,一粘一个准。去年在卖粮食之前,一共灭了五六只老鼠。父亲说,现在老鼠少了,都是单兵行动,不像以前,要么是“窝鼠”,要么是成群结队的“团伙鼠”,要灭,得费很大劲,不能“连窝端”或者不能“清除团伙”,那老鼠会把人祸害死。因为老鼠的繁殖能力太强,不几月,就是一大堆。就老鼠的问题看,新房也有它的好处:水泥地、砖墙,老鼠要打洞,无能为力,鼠害自然也就少了。

    说起老鼠,除了“家鼠”,还有田鼠,上面所讲的,属于“家鼠”,田鼠是在庄稼地里生存的鼠类。“家鼠”与人碰面的机会比较多,斗争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人们认为“家鼠”比较奸猾,很难对付。田鼠与人正面交锋的次数很少,它们见到人的时候,反应有些迟钝,所以,人们一般都认为田鼠是比较笨的。小时候,跟着父母在田里劳作,也有灭田鼠的经历。碰见那种两腮鼓鼓,塞满粮食的田鼠,不要急着下手,可以尾随跟踪,等它钻进洞里,再行处置。处置的办法,就是用水灌,或者用烟火熏,还有就是直接用锄头挖。这样处置的结果,往往收获颇丰,一次可以“一窝端”,消灭好些老鼠。

    其实,不管是“家鼠”还是田鼠,在农村乡下还是很多的。我们整天嚷嚷着“打老鼠、打老鼠”,其实,我们的力量并不足以完全铲除老鼠。老鼠在地下所织就的那一张大网,到底有多大,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猜想的出的。

    小时候,睡觉的时候,最烦的就是鼠群之间的撕咬与尖叫声。生气的时候,会咒骂那些老鼠:“咬吧、咬吧,全都咬死了,我就清净了,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长大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咒骂是多么地幼稚与天真。老鼠咬老鼠,其实和狗咬狗是一样的道理,咬来咬去,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咬得两嘴毛罢了。指望老鼠消灭老鼠,完全是不现实的,也完全是不可能的。

    记得《史记•李斯列传》里面,关于李斯和老鼠的记载,很有意思: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李斯看到厕鼠与仓鼠的区别,长叹之后发奋,发奋之后进取,进取之后上位。大家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都会惊叹李斯的年轻有为、志气过人、观察入微。可是,上位之后又如何呢?再看《史记•李斯列传》: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叹鼠的结果,乍看是进取,结果其实很惨烈:

    一是腰斩,这是极其残忍的酷刑。

    二是父子同日上杀场,生离死别之痛,让人五内俱摧。

    三是回首往昔,舍不下人世的生活,连以前最基本、最平常的牵黄犬逐狡兔都没有一丝丝机会了。

    四是牵连甚重,父、子、孙三族一起遭殃。

    这就是从厕鼠到仓鼠的下场,真是悲剧啊!

    想想,老鼠的地下网有多大,谁都摸不清,灭鼠强、灭鼠灵,鼠咬鼠……老鼠是灭不尽的。

    天下老鼠有几窝?谁也不知道!
………………………………

一位在家母亲给出家儿子的信

    李贽《焚书》,有《读若无母寄书》,细读此篇,可以读到拍案叫绝、手舞足蹈的状态。

    一位在家的妇人

    一个守寡的老母

    一封简单的书信

    一些平常的言语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动人心弦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让人心悦诚服

    ……

    下面,就看看,这位母亲给自己做了和尚的儿子写了一封怎样的书信?这书信又是如何地讲说?

    孩子啊!我一年比一年老了。

    你八岁的时候,你的父亲不幸离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守寡,抚养你成人。

    你有你的人生、你有你的选择。那时候,你要出家,我尊重你,遂了你的心愿。既然已经如此,我也就把一切当作天意了。

    虽然你已经出家,但是幸好佛堂离家门不远,老人想念你的时候,也可偶尔相见。在你心中,大概认为自己是出家修行之人,已断了俗世的情缘;但是,在老人的心中,或许常常见不着你,但你住得离家近,所以,至少觉着母子的心是近的。

    这几天,听说你要离开现在的寺院,往远处去修行,我心中不忍,所以想跟你说几句。

    不说别人,就说你师父吧。

    你师父也是有名望的人、也是学道有成的人。想想他当日出家,也是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才抛下这尘世的一切,全心全意持斋受戒的。不学别人,你也该学学你师父的样子,等我死了以后,再往三山五岳求佛问道不迟。总归是,我在世的时日毕竟少,你远路修行的机会终究多。

    关于远出修道的事,你也对我解释说:

    既然出家为僧,就要放下牵挂,远离红尘。其实,住远住近都是一样。住在近处,母亲有难处,儿也帮不得半点;母亲有病痛,儿也替不了一毫。

    孩子啊!话是这样说。但是,老人若有个三病两痛的,住得近了,还是方便。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病病灾灾中,说不定哪一次就死了。你若在近处,病痛之中,老人也不会太牵挂你,临终也可见得你一面。再说了,你虽已出家,但终归是肉身,这肉身,终归是父母所赐。你虽托身佛祖,但看你平日行事,依然以我为母。母有疾患,你必牵念,若在近处,牵念自然少些。这样看来,你在近处,我也安、你也安,两处相安,我可少思儿之苦,你可安修行之心,岂不是两好?再者,以老人之见,安处就是静处,静处就是修行的好境地,你又何苦要跑去远方求静处、求修行呢?

    再说说你现在修行的庙院,那是你秦苏哥哥买来给你的。况且,自从你进入这个庙院修行以来,你哥哥也待你不薄,你又如何可以不顾你哥哥待你的情分?你又如何向你哥哥讲说你弃庙远行的情由?你在佛门修行,心中藏的是佛家的精神;老人在家过活,胸中怀的是人间的道理。依老人之见,人间的道理讲得过去,才能上升到佛家的精神。

    权且不说我年纪大了,就说你的两个孩子,他们年龄都还很小,你也应该多少照顾他们。再说说你师父吧。当年你师父出家以后,遇到年馑灾荒,也会去照顾他自己的儿子。就算你出家后,是红尘外人,可以完全不顾念你的孩子。假若因为你的不闻不问,你的孩子沦落下流、成为不务正业的不肖子弟,让人家终日看热闹,让人家非笑、耻笑,你会怎样想?假若在此情此景下,你要静修佛法,试问,你真的会心动呢?还是一点点感觉都没有呢?假如说你的心不会因此而动,以老人的人生经历,断然不会有这等事!假如你因此而动了心,你又怕人家说你放不下儿女、抛不掉红尘,你又只能隐忍度日。像这样好像是不在乎而不动心,与现在在近处力所能及地偶尔照顾他们而动心,试想想,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是好?哪一个是坏呢?照这样的情景看来,现在你顾念你的孩子,行为上看起来似乎是动了凡心,但是你的心中是安然稳妥的,这其实就是不动心。你如果不照看你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未动心,但是,按照常情,你的心中会隐隐作痛,这其实就是动了心。

    你可以时常在静处的时候暗暗地琢磨一下自己的心性,假若无论何时,你的心都是安安稳稳、妥妥帖帖的,那么,你现在常住的地方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你要去的“金刚”也就在你现在修行的地方。远行也罢、修行也好,不能只听别人、只学别人,而不去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安自己的心、静自己的心。如果只听人家说,而不管自己的心,那就是你的心被外物役使了。你的心被外物所役使,正是你无法安心的缘由所在。你偏偏不住在自己的心地,反倒一意要去住外面的境地。我担心的是,如果因为你现在常住的“龙潭”不能使你静心修行,你要远行去“金刚”修行;那么,假使“金刚”也不能让你安心静修,你又要到哪里修行呢?

    你每天都在讲佛法大道,老人今天就跟你说的是人心。如果你觉得老人说的话不可信,你可以将老人信中所言带到你师父那里去求证。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境地,而不是心地,你可以远行去“金刚”;如果你想要安下此心,静心修行,按老人的意思,你就不必跑那么远了。

    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不要说去了“金刚”会静不下来,就是远赴海外,你的心还是会更加地静不下来的。
………………………………

大明王朝覆亡过程中人性与兽性的扩张

    大明崇祯甲申(公元1644年)年,是朱由检在位的第十七个年头,距今整整370年(本文写于2014年3月)。那一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时年仅仅33岁。建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267年的岁月沧桑之后,轰然倒塌,呜呼哀哉!

    由于交通及各个方面的限制,加之社会动荡,强盗丛生,三个月后,也就是当年的六月份,四川才得知崇祯皇帝的死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流寇张献忠开始攻打四川的重庆(重庆被从四川分割出来,是非常近的事了)。没有几天,重庆便被张献忠们攻陷。当时的四川巡抚是陈士奇,他率领朝廷的军队与流寇们对抗。煌煌王师,竟然敌不过一群杂牌部队,可怜陈士奇被流寇活捉。流寇的喽啰们将陈士奇押去见他们的首领张献忠。陈士奇一见张献忠,破口大骂不绝。流寇们处理陈士奇的办法是:剁掉双手,砍下两足,挖去眼睛,割了舌头。陈士奇就这样在残酷的折磨中死去了。流寇的变态,朝廷大员的坚贞,在大明王朝崩坏的时候,都表现地淋漓尽致。这不是结束,这是开始。人性与兽性的表演大幕刚刚开启。

    流寇攻占四川重庆的时候,重庆的知府王行俭、四川巴县的知县王锡也前后被生擒。当时,王锡被流寇捉拿到流寇的大营以后,张献忠呵斥让他跪下,王锡十分镇定,面不改色,怒气冲冲地瞪着张献忠。没等一会儿,王行俭也被流寇的小卒们五花大绑带进大营。大营内外流寇们的吆喝声如同雷鸣一般,振聋发聩。王行俭见此行状,满脸都是恐惧的表情,似乎就有求降告饶的举动。王锡见此,疾厉地说到:

    “大人您受朝廷的厚恩,天下大乱,朝政受此凌虐,难道大人就没有想过要为朝廷一死报效吗?难道您就没有想过以何种颜面在地下与先帝相见吗?屈膝容易,要再伸直,恐怕就难了吧?天下大势已经糜烂到这个份上,苟且偷生,委曲求全,还有意义吗?”

    流寇们听了王锡一席话,勃然大怒,当场就把王锡给斩杀了。王行俭随后也被流寇们处死。

    当年,大明朝廷分封于汉中的瑞王朱常浩因为流寇扰动,汉中无法安枕,于是携带家眷,准备到四川去投靠蜀王。天下大乱,哪里会有清净的土地安放枕席啊?朱常浩走到重庆的时候,正遇上流寇张献忠攻占重庆。朱常浩一队人马与陈士奇一起被杀。据说,攻占重庆市,当时重庆城内外的乡绅、士子、军人、普通人、男的、女的,加起来不下几百万,全部被流寇们杀死。这里面,也有不幸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被剁掉了双手,削去了耳朵和鼻子。历史的记载或有夸大之词,但是当时的惨烈,就以所谓的文明时代的暴乱场景来猜测当日的状况,也可以想象出当时的肮脏与不堪。最残忍的人性与最暴虐的兽性,在战争中表现地最为真实。

    攻占重庆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流寇张献忠们又开始攻打四川成都。当时,成都城内还有三万人的朝廷部队。按说,这三万人的部队,还是有些抵抗能力的。但是,天下大乱的时候,蜀王还在想着他的权力,还在想着如何搞阴谋诡计。蜀王的行为,引起了四川巡按刘之渤的不满,他以跳河自尽的方式进行抗争,未遂,刘于是闭门不出。这一事件,使得当时成都的城守松懈。流寇们乘此良机,乔庄打扮,混入成都,落脚在一些寺院。经此一番布局,当时流寇在成都城内的内应已经遍布大街小巷。刘之渤闭门四天之后,在一众官员们的苦苦哀求下,他才出来处理相关事务。此时,流寇的布局已经妥妥当当。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刘之渤等官员向蜀王请求拨发粮饷时,蜀王竟然爱财不放。真是不知死活,只知权力与金钱。

    当时蜀王是这样讲的:

    “你们要粮饷,是吧?我府库中的钱粮是有数的,不能乱动。在下倒是有一座承运殿。你们要是想要,可以拆去变卖,换点粮饷。”

    刘之渤大怒,说:

    “殿下,你的承运殿,我看没有人能买得起,想想只有李自成能够承受得了。”

    今天看这段,似乎是个笑话。可是权力和金钱的迷药,谁人不是食髓知味,谁人吃了不会醉啊?

    就这样,成都在流寇张献忠们的炮火声中被攻陷了。流寇们内外夹击,成都城内外不论男女老幼、好人坏人、军人平民,流寇见了齐杀。一直杀够三天,才开始招降。这就是兽性,看看吧!这一天,蜀王和他的大老婆跳了井;这一天,四川巡按刘之渤、推官刘士斗、华阳知县沈云祚穿戴好官服,面朝南,喝毒药自杀;这一天,许多无法记名的官员,在混战中被杀死去;这一天,有一个官员投降,这个人就是成都知县吴继善,他左手拿着官印,右手携带着小妾,在流寇的马前乞求活命。

    成都城陷三天以后,流寇们从井里面捞出了蜀王和王妃的尸体,张献忠亲手执刀,将尸体砍了三砍,才让喽啰们把尸体抬出去,扔进江中。蜀王的世子十八岁,世子妃、世孙、两个郡主(七八岁、十几岁不等)都被活捉,全部由张献忠的心腹看养。

    成都沦陷之后,悲剧与闹剧同步上演。

    张献忠自立为大顺皇帝,接下来就是封官赐爵:除了和张献忠一起揭竿的泥腿子飞升之外;还有一生员(秀才之类吧)胡默作了吏部尚书;曾经的大明副榜生员(相当于预科吧)王国宁作了户部尚书;那个提印携妾投降的成都知县吴继善作了礼部尚书——看来投降不但保了命,还居官不小;进士龚完敬作了兵部尚书;还有什么道士、箭匠等各色人等,都沾光添彩。这期间,流寇们还把蜀王的世子封为太平公,没过多久,就把他给毒死了;世子妃也被发配作了娼妓。

    大赏官禄之后,大顺皇朝还进行了开科取士,竟然有数千人应考。看来升官发财的路只要有个缝,就有人削尖头往里面钻。这一次开科,某州风评不佳、品行低劣的生员龚济民被点了状元,原因不是他文章写得好,而是他的名字很合张献忠的口味。四川什邡县的童生熊某,快六十岁了,这次中了探花,高兴得差点疯了,或许和范进中举有一比吧。放榜几天之后,考试部门将考卷呈给上面,上面看到探花熊某“对策”这一门答卷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蜀一隅之地,游其中者如井底蛙,不足与大有为。”

    张献忠的宰相汪兆龄上报张献忠,张献忠认为是在讽刺自己,可怜熊某高兴劲还没有过去,就被立即活剐了。原本熊某是想拍拍大顺皇朝的马屁,不想被马一脚一脚生生踹死。

    大顺皇朝的专制,到了变态的程度。想想后世流寇掌权后的疯狂与残忍,你会发现,原来流寇们一脉相承,流寇的后辈不会比他的先人们纯良多少,当然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顺皇朝治下的军民之间,不可以相互交游;即使是父子、夫妻、一家子的亲骨肉,相互之间也不能随便说话;成人礼、婚丧嫁娶,没有人敢请乐队吹打,不敢喝酒,不敢同席对坐;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大家都要关了门窗去睡觉,不敢点灯闲谈。如果有一家犯了上面的禁忌,就会上面牵连九家,下面牵连九家,全部处死。只要流寇们抓到乡绅、宗室或者读书人,不管老少,立即杀掉;家产没收;妻妾妇女全部送入妓院。每隔四天,流寇们就派人马进入各家各户检查,凡是有外出做生意没有回来的,或者有别的事情出去没回家的,或者生病躺在床上的,流寇们就说这家的人是奸细,是坏人,这家和同街邻里全都遭殃,男的砍头,女的送入妓院。

    大顺王朝有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为了这些工程,他们也有强行拆迁。看来,中国的强拆也是有历史可循的,如果这个也可以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有些意思的。大顺皇朝将成都城内的街道做得有十几丈宽,路面平坦如镜、笔直如箭,可以同时容纳五十个骑兵并排行走。道路两旁的房屋有阻碍道路的,立即就拆毁。据说,当时拆毁的民居不下百万。

    成都的四个城门,都由张献忠的心腹把守,城内的居民,是不容许出城的。城外的生意人要进城,会按照这个人年龄相貌,发放一个临时通行证,还要在左右脸上盖上同样的图章。等到生意人要出城的时候,先验证你左右脸上的图章;再验证你的临时通行证。有些人,因为天气热流汗,把脸上的图章印迹弄模糊或者弄没了,即使你有临时通行证也不行,你会被当成是奸细,带到大顺皇朝的衙门,进行严刑拷打,让你交代你的家小姓名以及你的家庭住址,然后将你本人割去头颅,将你的家属全部抓来,杀掉。

    除此而外,流寇们还密布间谍。间谍们化装成乞丐、生意人混入民间。只要看到平民百姓相互嬉戏、开玩笑、说笑话,或者谈论家务事的,立即给你个“说闲话”的罪名,除了杀光你全家之外,还要实行连坐,你的邻里乡党,全部都要遭难,动辄数百千人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

    流寇们的文//字//狱,不比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松。湖广黄州有一个叫夏大武的生员,被流寇强征入伍,并且给了个都督的职位坐。他私下说了一句

    “大丈夫不可无博浪一击!”

    被人密告张献忠,此人立即被活剐,一家五十几口人全部杀绝。

    流寇们更惨烈罪行,再写下去,就显得残忍了。

    虽然,后人多有为张献忠的“入蜀”辩驳的,但是看看这个世界较近历史时期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切,我还是觉得,这段历史有它的依据,这段历史有它的参考价值。

    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还是覆灭了,大顺皇朝昙花一现地立国了,在混乱的年代,人性与兽性一瞬间都爆发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洞见人间的兴衰,照亮人性也照出兽性。

    呜呼,哀哉!

    注:本文完全按照清人顾山贞的《蜀记》整理而成。
………………………………

甄士隐绝世出尘

    甄士隐的出家,和开首的那些个“炼石补天”、“疯道人”、“癫和尚”多少有些联系。这是作者本身固有观念的流露。因为在作者而言,红尘之事,多少是受天命支配的。这个观念,不需要批判,不需要褒扬,以公正之心待之即可。我向来主张,对于彼时彼地发生的一切,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假如换了我等在那时作此书,是否能够在思想上达到作者的高度还是一个问题。甄士隐的出世,写来其实也很平淡,翻开中国的小说,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因为未脱窠臼就否定这一情节,自然会失之武断。甄士隐的出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把它放在整部小说的大背景下审视,自然可以体味作者的深意与高妙。

    为什么会出家?最常用的一个解释就是“看破红尘”。这话说起来很有些意思,因为我会去想,“红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状,怎么就能够“看破”。它是圆的?我会想到“破镜重圆”、“破锣”里的“破”字。它是一个整体?我会想到“丢一粒石子,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其实,我都想错了,这里的“看破”是看穿、看透、洞悉实质的意思。红尘是一个抽象而具体的概念,说它抽象,它指的是人世间,说它具体,它是指车马扬起的飞尘。结合起来,大概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