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血八旗-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一定吧!”果兴阿觉得素来被人忽视的奕譞,好像没这么大的能量。

    “按七爷所说,两宫对顾命八大臣极为不满,甚至怀疑他们有谋逆之心,所以要宗室亲王及众臣设计筹划,要收拾八大臣。这非但与眼下的实情不符,而且摆明了就是照抄《三国演义》里的衣带诏。”皮润民甚至想出了奕譞故事的出处。

    “事有巧合吧!两宫与八大臣的关系好像挺一般,之前在大行皇帝灵前,还吵了四天呢嘛!”果兴阿的脑子里,西太后与肃顺就是天敌。

    “两宫与八大臣,说是一体同心有些过了,但起码也是相互扶持的关系。”皮润民又开始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怎么会?”果兴阿的某些观念还是很顽固的,比如西太后不是善茬。

    “八大臣是大行皇帝的嫡系班底,两宫太后代表了大行皇帝的正统传承,他们本来就是一回事。用军门的话说,就是一个大派系里面的两个小分支,虽有差异,却是出自同源的。”皮润民开始分析八大臣和两宫的出身。

    肃顺等八大臣都是咸丰的心腹,一直跟着咸丰混了十一年的老部下,是咸丰一系的中坚力量。两宫和嗣皇帝则是咸丰的老婆孩子,代表着咸丰的传承,他们是咸丰一系的新一代领导。两宫和八大臣都是咸丰一系的力量,不过一内一外而已,说道根上都是出自咸丰的政治力量。

    “肃六哥和西边的都是要强的人,一山难容二虎也是有的!”果兴阿觉得肃顺和西太后掐起来是很正常的,两个人的性格极端的不合。

    “性情不容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就算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眼下也只能合衷共济。八大臣有权无名,两宫在朝中毫无根基,他们离开了对方都无法控制朝廷,北京又有恭亲王虎视眈眈,他们不拧成一股绳如何能够生存。”皮润民指出了八大臣与两宫相互依存的关系。

    “会不会是两宫一时兴起?”虽然皮润民说道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果兴阿觉得还是有点偏颇。

    “断然不会!世人皆言肃中堂跋扈,但在学生看来,却是言过其实了。八大臣是与两宫谈了四日,但是结果如何呢?用人示奖之权具归于两宫,既可以看折子,又能召见军机,且可以朱印代笔,与垂帘听政所不同者,唯召见外臣而已。肃顺等人已经是退到了最后一步,再退一步便是违背祖制的大忌——后宫直接干政了。”皮润民觉得两宫与八大臣之间的“四日密议”,八大臣这边是输的就剩下一条遮羞的底裤了。

    “八大臣已经退入到如此地步,两宫的人心再是不足,也断然不会有那样的言语。而且就算换了其他人来辅政,也断然不会如八大臣这般退让。朝臣之中唯一可以与八大臣势力抗衡的人,便是恭亲王一系,其他人都不值一提。但是恭亲王是谁,那可是大行皇帝日夜提防了十年的死敌。两宫怎么会轻易抛下大行皇帝留下的班底,转头去找大行皇帝的敌人呢!而且还是托了七爷的关系,上杆子的去求人家,简直是匪夷所思。更何况恭亲王绝对不会比八大臣对两宫更好,而且一旦恭亲王解决了八大臣,连幼主的帝位能不能保全都是未知之数,两宫岂会自寻死路。”邹德归连连点头,顺着皮润民的思路想出了更多的理由。

    果兴阿也是连连点头,皮润民说的很有道理,除了不能召见外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两宫的权限已经与垂帘无疑了。四日密议不仅是双方的第一次正式博弈,八大臣也在博弈中正明了自己对于皇权的绝对忠诚,他们除了保证自己的根基之外,把大权都献于了两宫。当初的所谓“赞襄一切政务”,也真的变成了赞襄而已。

    “两宫旗开得胜,正是与八大臣相得甚欢的时候,怎么会与七爷夫妇说那样的话!必然是七爷肆意胡言,不过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图谋,却是实在想不出来了。”皮润民最后还是摇起了头。

    果兴阿没再说话,不过他想到了一件只有他知道事,七爷奕譞好像是道光的儿子里最后的赢家。道光的大阿哥奕纬因为不好好学习还威胁老师,被道光一脚给踢死了,除了早丧的,大体上是剩下四个,分别是咸丰、五爷亦誴、六爷奕欣、七爷奕譞。五爷奕誴为人仗义,但是有些放荡不羁也无心政治,活的就是个逍遥自在。剩下的三位里,咸丰运气好做了皇帝,奕欣有才了一百多年,被人同情了一百多年,但最后也就是个有才华的王爷。

    一直好像庸庸碌碌的七爷奕譞,却笑到了最后,他没有四哥出来混的早,也没有六哥的能力才干,但是他却很会生孩子。同治一死,咸丰一系就断绝了。奕欣自己有才干,儿子却也普通,并没有如何出彩。而奕譞就不同了,光绪是他的儿子,期末摄政王载沣也是他儿子,溥仪是他的孙子。大清最后的帝系实在是奕譞的手里,虽然大清亡了国,但奕譞笑道了最后可能他仅仅是凭借运气而已,但是谁又敢轻视一个儿子孙子都是皇帝的高人。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奕欣来了

    中国的年号制度始于汉武帝,但明清两代以前,历代的皇帝好像都没有考虑到纪年上是否方便的因素,动辄“改元”。新皇帝登基固然要改元,皇帝或国家遇到什么大事也要改元,以资庆贺或者纪念,就是什么事没有也要改着“玩”,甚至在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前一次改元的事情天下臣民还未尽知,后一道改元的诏书又出了宫门。比如女皇帝武则天她老公唐高宗皇帝李治,在位三十三年,改元却竟然有十四次之多,成为历史上年号最多的皇帝。

    一直到了放牛娃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才基本规范为一帝一号,不过仍有一个例外,就是不争气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朱元璋这个不肖子孙的年号先为“正统”,后来因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蒙古瓦喇部俘虏。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以奉太后懿旨的形式即位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不过八年后,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司礼监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成功,拥英宗重登大位,废景泰皇帝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天顺”二字遂成了英宗的第二个年号。到清朝入关后,则始终是一帝一号正常。一般新皇即位的当年,仍用旧皇年号,新年号都是从即位的明年起使用。就像现在,载淳已经是新皇帝了,但本年仍为咸丰十一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始用他的年号。

    “四日密议”之后,两宫因为不能挂帘子而不爽,八大臣则因为太后看奏折而不满,但总体上两边处的还是不错的,处理起朝政来还都是比较顺手的。虽然忽然出了奕譞这个事,让两边都有些疑心藏在心里,但是面上还是过得去,而且配合的还不错。其中最大的事,便是拟定小皇帝的年号。经此一事,虽然西太后再次感受到了肃顺的跋扈,但是她也看到了肃顺的通达干练。

    本来两宫太后是不急着拟定新年号的,眼下奕欣的势力被咸丰临终前给压了下去,正是回銮的好时候。她们本准备等小皇帝回北京正是登基之后再办,但是肃顺等八大臣却急急忙忙的就把年号给拟定好了。西太后起初还以为是肃顺诚心和她叫板,两人很不客气的对付了两句,但后来说分明了,西太后才知道肃顺的厉害。

    西太后眼下毕竟还只是深宫里的女人,对于朝政俗务并不了解。咸丰大行之后,原本的咸丰通宝可就不值钱了,民间银价已经开始快速攀升。如果没有新钱投入民间流通,因为银钱失衡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从而引发变乱。肃顺等人便是考虑尽快铸造新钱,快速稳定市场银价,安定人心。

    “祺祥,这两个字怎么讲呀?”西太后被肃顺训的连连点头,用心的记忆着里面的门道,东太后却更关心新年号吉利与否。

    “回太后,这祺祥二字,便是吉祥之意!”肃顺见西太后老实了,态度也恭谨了起来。

    “你把这两个字的出典,奏上两位太后!”肃顺回身让身后的焦佑赢解释祺祥的含义。

    焦佑赢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资历可是浅的很,如果不是肃顺在咸丰面前一力保举他,这哥们儿连个军机大臣都当不上。眼下虽然当上了军机大臣,也是传说中的挑帘军机,军机大臣里面最小的一个。所以肃顺给了他更多的机会,让他能在御前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原本咸丰在时上谕便多是焦佑赢的手笔,如今给太后讲说典故,当然还是焦佑赢的美差。

    “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水枯河干了叫涸,山秃不长树叫童。祺祥二字便是说,河流通畅、树木繁茂,自然也就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所以这二字便是大吉大祥的意思!”焦佑赢解释的非常到位。

    “嗯……”西太后不太喜欢这个年号,总觉得语义好像在重复。

    “既然是吉祥的字面,就用了吧!”东太后却先表了态,她觉得不错。当然她心里是怕和八大臣再生冲突,奕譞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她非常担心八大臣再和她们离心。

    “好,您做主,你说好便用嘛!”西太后依旧如身为妃位时一样,非常的尊重皇后。

    两宫分别在奏折的首尾用了印,算是定下了小皇帝的年号,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最后一次完美合作也落下了帷幕,这之后他们将全面开战。印泥还没干,八大臣不顺的事就一件接一件的来了,除了跑没了影子的奕譞,所有人都只能在云里雾里相互争斗。

    先是恭亲王奕欣,置顾命八臣于咸丰皇帝驾崩当日命他“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的上谕于不顾,正式具折“奏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之前顾命八臣无端阻止恭王赴承德叩谒梓宫,虽然在局势上是正理,但是在私情上就怎么都讲不过去了。现在奕欣突然正式提出这个弟弟祭拜哥哥的要求,顾命八臣虽极不情愿,也不好再强行拦阻。肃顺再跋扈,也不能罔顾人伦不是,不然他就不是跋扈,而是灭绝人伦的逆贼了。所以八月初一日早上,恭亲王奕欣还是不顾八大臣的阻拦,轻车简从的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奕欣突然来到承德,所有人都紧张的不得了,八大臣更是紧张的不行,他们弄不清奕欣是来做什么的。如果奕欣是想抢班夺权,新皇帝和八大臣名位已定,现在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若是要搞武装政变的话,他又没有足够的兵马,天下大义什么的都可以不管,但是城外的果兴阿分分钟都能撕了他。虽然奕欣好像没什么威胁,但是八大臣还是放心不下。奕欣毕竟是众望所归的皇叔,难保他不会玩出什么花样。

    肃顺等人到是很想趁势做了奕欣,不过狗咬刺猬不好下口啊!奕欣是刚刚立了大功的皇叔,朝野内外人气极高,又是轻车而来,肃顺实在没有对奕欣动手的理由。就算明知道奕欣肯定有所图谋,明知道他绝对是居心不良,但是肃顺还是拿奕欣没办法。杀奕欣十分容易,但是如何对天下较大可就难了。

    奕欣到达的当天正好赶上大行皇帝的殷奠礼,恭亲王“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不少中下层官员在一直念叨着,从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以来,还没有见过象恭亲王奕欣这样伤心的人。

    恭王之所以这样伤心,除了出于与大行皇帝天生的手足之情以外,原因还很复杂。他可能想到了当初与这位哥哥“争夺帝位”失败的不甘心,可能想到了哥哥对自己的猜忌与疏远,更可能想到了哥哥临终给自己如此不公的政治待遇——辅政顾命大臣有八个之多,却竟然没有自己的份。所以奕欣的哭泣中,更多是在哭他自己,也是对于自己委屈的一种发泄。

    叩谒结束后,恭亲王就是有心逃跑,也不得不与顾命八臣见面。肃顺等人觉得此时自己的地位已十分稳固,所以认为恭王已不足畏。当谈及两宫太后有意召见恭王时,杜翰说了这样一番话:“六爷与皇太后乃是叔嫂之亲,但叔嫂自古当避嫌疑,何况大行皇帝宾天不久,皇太后新丧,当此之时,尤其不宜召见六爷。”杜翰这话说得既冠冕堂皇又十分厉害,以致于肃顺暗挑大拇哥,心里暗暗夸奖杜翰,“真不愧杜文正公之子也,连恭王也不得不承认此话有理。当然这番话,心里即阴暗,又有些缺德了,而且丝毫没有在意咸丰的体统。

    按照常理,有杜翰这一番话在这着,就是再怎么样,奕欣也没有了进宫喊冤的语气。可惜奕欣来承德之前,他见过一个人,那正是他的七弟醇郡王奕譞。所以奕欣觉得他与奕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默契的,他相信奕譞都给他安排好了,太多事他都不用担心了。

    果然正当奕欣与八大臣相谈甚欢之际,太后竟然当众传旨召见恭王,恭王于是作出很为难的样子,说你们看看,说着说着懿旨就来了,见又不合适,不见又是违旨,怎么办呢?要不就劳驾四哥(此指郑亲王端华,他既行四,又与恭王同族同辈,所以恭王叫他“四哥”)相陪,一起觐见如何?郑王不知所措,只看着肃顺,意思是问他怎么办。肃顺一方面是因太大意了,一方面是因知道无法阻挡,所以索性说了个漂亮话:“老六,你跟两位太后谊属至亲,既要见面,何必我辈相陪?”正因为肃顺的话说得“漂亮”过了头,恭王与两宫太后终于见面了,而且是长达一个时辰的“独对”,顾命八臣失败的命运,到此几乎就成了定局,这不能不说是肃顺的一大失策。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独对,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双方向着兵戎相见不可逆转的奔跑了下去。但是当事奕欣与两宫太后沟通此事的时候,两边却都是一头雾水,太后根本听不懂奕欣在受命,奕欣也发觉太后与奕譞所说的完全是两个人。
………………………………

第三百三十七章 有点乱

    宫内的纷纷扰扰,果兴阿是不知道的,他一直躲在自己的大营里,带着皮润民一帮人瞎猜。其实无论怎么样,对于果兴阿的影响都不太大,只要雄兵在手,无论是肃顺当政,还是奕欣掌权,谁也不敢轻易动他。果兴阿一直关心朝局,一是因为事态的离奇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二是想让自己多一手准备而已。

    不过果兴阿也没清静几天,奕欣刚刚见了两宫太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小官就上了一道折子,把果兴阿也给拉到了朝局之中。折子的内容也不复杂,就是说江南祸害未平,山东捻匪又起,这个时候不宜让大将果兴阿出镇北疆,而应该让果兴阿留守关内。这个小官曾经在奕欣门下效力,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恭王一党,所以谁都看得出这道折子,是奕欣对果兴阿的示好,毕竟关内随便哪个地方也比黑龙江强。

    果兴阿也一眼就看出了这道折子是出自奕欣的授意,实在是太明显了。连建议给果兴阿安排的地方,都是原来奕欣曾经给果兴阿开出的价码——由果兴阿以节帅总督山东。果兴阿还真的有些动心了,山东人口稠密,有山有海,物产丰饶,基础方面的确比还是北大荒的东北强了太多。奕欣要是先付账,然后再让自己办事,果兴阿可就有些难以取舍了。毕竟肃顺怎么来都是完蛋,自己再帮他一把,让他倒台的再快一些,也算是顺应潮流。

    不过果兴阿想的这些有点多余,两宫太后还坚持着咸丰压抑果兴阿的套路,肃顺更是直接拟好了驳斥的上谕。原咸丰集团的成员们,还是要秉承咸丰的遗志,对果兴阿这种现形的军阀力行打压。所以果兴阿没有等到让他总督山东的旨意,反而看到了小官被痛骂之后罚俸的结局。虽然挨骂的不是自己,但是果兴阿的脸也有点火辣辣的感觉。肃顺跋扈的风格始终如一,驳斥折子的上谕口气十分严厉,让已经动了念头的果兴阿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一样。

    奕欣到是无所谓,这样的门下小吏本来就是当炮灰用的,被罢官了都不心疼,何况只是申斥罚俸这么轻的处罚。虽然人是他派的,但毕竟说的是果兴阿的事,如今上折子的挨了骂,果兴阿肯定也不好受。只要果兴阿有这么一点点的不舒服,奕欣的目的就达到了,他根本就没想过八大臣会同意把山东交给果兴阿,他要的就是果兴阿对八大臣的不满情绪。

    折子被批驳的当天晚上,肃顺就请果兴阿吃了饭。依旧是招待自己人的家宴,态度也恍如昨日一般,但是谈话的内容却有些深刻。肃顺开门见山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果兴阿永远是他的小弟弟,永远是他的亲人。但是为了咸丰的托付,肃顺随时可以大义灭亲。肃顺可以接受要饭的弟弟,但朝廷绝不能容忍出现藩镇。果兴阿若是肯做大清的忠臣孝子,肃顺便永远是果兴阿的好哥哥,但果兴阿只要有异心,肃顺便要履行他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责。朝廷绝不容忍任何的藩镇,哪怕只是可能也不行。所以不管果兴阿如何想,他必须在咸丰梓宫回京之后,立即动身去东北,除非他的势力对朝廷无害,不然就别想再回关内。只要肃顺不死,果兴阿想留在关内就只有和朝廷兵戎相见,成为全国公敌这一条路。

    被肃顺声色俱厉的弄了一顿之后,果兴阿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肃顺坚持的是咸丰削弱分化固安军的政策,果兴阿想留在关内,除了动武之外,便只有自行遣散自己的队伍,可这是果兴阿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个人情感上肃顺对他没话说,但是涉及政治之后,他们俩便只能是敌人了。肃顺是跋扈了一些,但他真的是大清的绝对忠臣,他在不惜代价的维护朝廷的利益。果兴阿甚至想到了曾国藩,历史上肃顺是对曾国藩有恩的,但是曾国藩却对肃顺的死无动于衷。除了曾国藩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外,肃顺坚决压制藩镇,或许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毕竟无论曾国藩是否有这个心思,湘军都是后来中国各地军阀的总源头。

    果兴阿回营之后,情绪一直有些低落,他很珍惜与肃顺之间的感情,肃顺几乎可以说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朋友,他不想和肃顺成为敌人。但是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果兴阿想当军阀就站在了大清朝廷的对立面,肃顺作为朝廷的守护者自然是他的敌人,这是一种注定的结果。而且除了肃顺,两宫现在也想见果兴阿,她们也有话要和果兴阿说。

    咸丰大行之后,大清的主要政治势力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亲贵势力,主体便是赞襄政务的八大臣及其党羽,他们来源非常的复杂,既有端华、载垣、肃顺这样的宗室,也有匡源、杜翰、焦佑赢这样的朝臣。他们的原本都是咸丰宠信的近臣,身份也相对一般朝臣高贵。二便是帝后势力,主体为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再有便是荣禄等少数官员。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其三便是帝胤势力,也就是咸丰的兄弟们,五爷敦亲王奕誴、六爷恭亲王奕欣、七爷醇郡王奕譞、八爷钟郡王奕詥、九爷孚郡王奕譓等。不过八爷九爷年纪太小,除了凑热闹也干不了什么,五爷无心政事,所以主体便是奕欣的庞大势力,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七爷奕譞。其四是朝臣势力,主体为满朝文武,他们人数最多,却没有带头的人,也就是大批的围观群众。不过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前三股势力搅和在了一起。朝臣势力虽然能量巨大但是没资格上场,非常容易被前三股势力影响。有能力角逐大清最高权利的,便只有亲贵、帝后、帝胤三股势力。

    帝后势力有大义名分在手,但是势力过于弱小,无力独自掌控朝政。亲贵和帝胤势力则没有大义名分,也都无力独自掌管朝政。咸丰临终的这个安排也是厉害,所有人都必须相互已存,谁也无法破坏现行的政治体制,非常的平衡。等到将来小皇帝长大了,则可以一点点的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重新拿回皇帝的大权。

    不过咸丰的设计里也有缺陷,就是完全没有给帝胤势力任何政治空间,没有行程稳定的三角形。不过他也是没办法,帝胤势力的主体便是奕欣的势力,如果在他临终的时候把奕欣放进权利核心,小皇帝的位置可就不稳了。

    三股势力中,帝后势力与任意的一股势力结合,都可以稳稳的掌控大权,压制住另外一股势力,所以咸丰并没有担心帝胤势力的反弹。因为帝后势力和亲贵势力原本就是咸丰的势力,所以咸丰对于这两拨人都非常的信任,只要两宫和八大臣合衷共济,绝对可以死死的压制住奕欣。不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同样源出于他的两股势力,最后会分道扬镳,出现了他不愿见到了另外一种组合。帝后势力虽然也按照咸丰的安排,完成了自身势力的培植,但是大权却落到了小皇帝他妈的手里。而且他也错估了朝臣势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些看热闹的也会起哄,而且他们起哄的威力非常大。

    同时咸丰还少算了一股刚刚形成的势力,那就是军阀势力。军阀势力有两拨,一拨是南边的曾国藩,一拨是眼前的果兴阿。曾国藩距离太远对于朝政的影响不大,但是近在咫尺的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