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瘦了这么多啊”,胜达看见静慧,瘦得眼窝都陷下去了,脸色惨淡的,整个人都弱不禁风的样子,不由得心疼万分。
胜达很想把静慧搂入怀中,好好的疼一把,可是脚好像被什么钉在地上一样,怎么也移动不了,只能说句苍白无力的话语。
可就一句话,一句这样极其普通的安慰话,却让静慧泪流满面,看着胜达竟说不出话来。虽没执手,却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胜达看着梨花带雨般的静慧,惨然笑着,说:
“不要这样子,你这样子,我会很难受的”
静慧急忙用手抹掉脸上的眼泪,低头轻声急道:“我不这样子了,你想我怎样子?我就怎样子。”
胜达看着静慧,苦笑到,转头眼望着一江秋水,随着五颜六色的河灯缓缓一路而去,经过了这段难熬的时间后,胜达也明白了这世事,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跟这河水一样,是无法抗拒的,不由得长叹一声:
“我们今生怕是没有这个缘分了,希望来生能修得不止是同船渡…”
“为什么要等来生?我们今生就可以”
“你们家不同意……”
“我们家是不同意,那你有没有问我同不同意?”
“你是…你同意吗?…可这…能有用吗”,胜达虽然激荡不止感动不已,但也无奈的呢呢喃喃着。
“我同意的,我一开始就同意的”
“……”
胜达无言以对,看着她这样子,更是难受,如果她不同意,或许更会死了这条心,就当没有了这回事;可现在这样,他原本是能赢的,却输得这么惨,不甘心啊。
“我们现在就走,坐你的船,我们走得远远的,现在就走”,突然间,静慧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有这么大的勇气,竟然敢冒天下大不讳,“私奔”,这个字眼,以前看起来是多么的挑战自己的道德底线啊,可现在,居然,自己提出来了。
静慧迫不及待的话,吓得胜达一大跳,他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这么大的事情,他是想都没有想过,要是自己一个人,四处闯荡天地为家,那都不是问题。
但是和静慧,不能这样子,他喜欢她,是要给她一个家,一个幸福,而不是仅仅要的她一个人就可以了,他接收不了心爱的女子跟着他却漂泊四方无家可归。
“不能这样子,静慧,你等我三年时间,我一定混出个人样来,再去你们家提亲去”
“三年?你不知道我们家现在隔几天都有人提亲,到时候就怕我妈相中了一个,我怎么办?”
“那就一年,行不?就一年,你替我扛一年,明年的中秋,我一定再去你们家提亲”
沉吟几许,静慧也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法子,就答应了胜达的要求。
这个时候秀娥和弟弟们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们要找她回家了,心急之下,打开背囊,想翻点什么东西给胜达。
遍寻不到合适的东西,最后静慧看见手里还拿着把纸扇子,就递给了胜达,说,“我要回家了,这扇子给你……”
胜达被秀娥她们拽出来时,走的急,也没想那么多,没拿任何东西,这浑身上下的,找不到一个物件给静慧的。
心急之下,把胸口处上衣都带开了线头,索性,就一把顺着线头,把衣服撕了下来一小块布,递给静慧。说:
“你在家要安安心心的,不能再瘦下去了”
“好的,你在外面也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
“我会的”
“我等你”
……
………………………………
26。 好强的母亲
冬去春来,又到了来年的端午;这个胜达,自从去年中秋一别,还真的再也没有见到了,听秀娥说,这家伙一直没在家,好像去跑码头了,运货去信江、河口,甚至去鄱阳湖了。
今年的端午,静慧特地带着弟弟们一起去看龙舟赛,看穿了双眼,只找到潘家村的龙舟,但船上找不到胜达,没了胜达的龙舟赛,索然无味,没怎么看,静慧就回家了。
“静慧,你在干吗?我进来坐会?”。
晚饭后,寂寥的静慧独自回自己的房间里,最近静慧这孩子安静得出奇,人也消瘦了不少,作为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想,再忙,也要找个机会问问女儿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好啊,进来吧”,静慧听到是母亲的声音,马上回道。
这个静慧,小时候别提多可爱了,跟母亲亲昵的不得了,那个年代重男轻女风气很重,但在静慧家,好像是反的,一来是家里经济不错,养得起女儿。
农村里穷,总觉得女儿早晚是嫁出去的人和泼出去的水一样(因为家穷,也只能找个穷女婿,家贫自然就不能兼顾到娘家了),养了也是白养,就舍不得花钱在女儿身上。
这个二来呢,长女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因为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不管男女,做父母的都会倾注最多的努力,也自然会亲很多。
三是静慧很小就很讨人喜欢,小棉袄一样总贴着父母身上,长得漂亮,嘴巴又甜,伶牙俐齿的,街坊邻居的看了都很喜欢,何况是自己的父母。
可就是这孩子,一到开蒙(读私塾)后,就被那些书本本迷住了,整天跟着父亲念书识字看书,都没有什么时间和母亲亲昵了,虽然还是那么的听话,但还是觉得生冷了点。
当然,父母也没有太大的注意,因为有两个弟弟接连出生了,注意力被牵扯了很多去。就这样,静慧犹如一朵空谷里的幽兰,一个人,慢慢的,趁人不注意的,独自盛开着。
眼看着静慧都快到出阁了,这做母亲的,忙得还没有好好坐下来,跟女儿聊聊,听听女儿自己的声音,到底是喜欢什么样的;眼望着女儿,静慧母亲觉得有点愧疚。
静慧坐在母亲面前,看着这位既亲近又有点陌生的娘亲,竟有点不太自然了。记得小时候,天天粘着娘亲,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后来自己念书、弟弟们出生、家里生意蒸蒸日上忙得不可开交等,她自己就慢慢的退出了注意的中心点。没有怨念,因为理解。
母亲这个人表面上很亲和,做街坊生意的,不是一锤子买卖,和气生财最重要,所以母亲这么多年来,基本没有和别人公开争吵过,还到处去做和事佬(按现在的说法,整一个热心的居委会大妈)。
其实母亲骨子里是很要强的,当年从乡下嫁到城里来,虽然娘家也是当地的富家大户,怕女儿嫁入城里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嫁妆也很体面风光。但还是因为是乡下人,受了不少婆婆的气,也被经常别人看不起。
等到分家后,母亲自己亲掌家庭大权时候,就开始雷厉风行的做起事来,拿出箱底的嫁妆私房钱、回娘家借钱等凑足钱。
一狠心,盘下了县城里最繁华东街里的一个铺面,做起了布料和裁缝生意,刚开始不熟,就没日没夜的做,慢慢的局面打开后,就顺利多了。
因为肯出高价,请的裁缝师傅眼界开手艺好;服装买的价格也优惠,城里很多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都喜欢跑到静慧家的店来订做衣服。
后来静慧母亲自己也跟着学做裁缝,到现在竟成了个很有名气的裁缝师傅了,带着几个徒弟,整天忙忙碌碌的。
由于敢往外佘货,底下好些镇子的裁缝店都来这里进布料,同时还了可以免费培训,学到很多新鲜款式。什么最新的马褂大褂、连襟对襟、旗袍什么,都能把最新的款式最快的做出来摆出来。
因为静慧母亲自己跟着伙计去进货,不但到衢州义乌,还远远跑到杭州上海去,一呆就是一个来月,看人家的最新布料,看人家最新的款式,看大街上流行的款式,居然还跟上海的裁缝师傅学会了在纸上画样式。
比如那时的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流行穿着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领、袖、襟、摆等处多镶滚花边,或加刺绣纹饰;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另外连衣裙也开始零星的出线,上衣和下裙相连,在腰间紧缩,有的腰间加带袢,可束腰带。
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旗袍,旗袍源自清代的衬衣和氅衣,刚开始时候,腰身较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至脚面,并作滚边镶边。
后来逐渐改良,腰身、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近膝;不过,当时女孩穿衣,尽量是不外露身体的,身体露出越多,就越伤风化。
当时的旗袍,开叉是不准高过膝盖以上,开到大腿的基本不是舞女就是**。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普通人才敢穿腰间紧绷贴身、两边开高衩的旗袍。
旗袍的面料也多变,用纱、绸、缎、毛呢、棉布等制作;形式也多样,可变化成高领、低领、西式翻领、一字形平口领、方口领、圆领、u字领、v字领等。
因此,静慧母亲成了县城里的“顶级时装设计师”,他们家店也成了当地的时尚潮流风向标,时不时的很多人来观摩学习;静慧母亲也不藏技,归门便是客,茶水点心招待,什么技术问题,都倾囊相助。
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阅历自然就丰富起来,人情练达的静慧母亲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其实眼睛可毒辣着,见面基本就能**不离十的看清来人的想法、品行等东西。
………………………………
27。 母亲的难题
静慧母亲尽管历练出火眼金睛,不过,不该说的话,打死也不会说出口;见人说人话,见狗说狗话。
那可是滴水不漏长袖善舞,毕竟这些生意场的,很多都是非富即贵的,一个都得罪不起,不然,分分钟会让自家店关门的。
也就是这样,平时里暗亏吃的多了,表面上还得装着无所谓没关系,这人间世态炎凉经历多了,内心自然就冷多了、硬多了。
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底下里能不吃亏就不吃亏,就算躲不过吃了亏,也要弯弯绕绕的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还好静慧父亲是个宽厚仁慈的老好人,对自己的老婆那是好的不得了,静慧母亲偶尔在生意上受气了,回来会把气撒在老公头上。
这俞先生倒是无所谓,被骂几句笑笑就过去了,这种高姿态的,不但不会损伤男人的脸面,反而更让人觉得有男人的大胸怀。
当然,在有外人时候,静慧母亲那是极力给老公面子的,老公说什么就是什么,没得反抗(要反抗也要等到回家里再说)。
夫贵,妻才荣;男主外,女主内;很多女人不知道,还以为自己驭夫有术,在外面,到处炫耀自己的男人有多听话,动不动不给老公面子;其实不然,女人不给男人面子,等于就不给自己面子。
别人会觉得,你要是真的厉害,老公肯定也得厉害,你老公在你嘴里这么差,那也就配你这么差的老婆了。夫妻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像静慧母亲这么精明的人,自然也知道这层道理。
就这样和和谐谐的过了这些年,虽然有时候累点,但也平平安安相安无事,可最近有一件烦心的事,老是烦着静慧母亲,那就是女儿静慧的终身大事。
想想也是,这么的一个精明的世事练达的母亲,对宝贝女儿未来一辈子的大事那更是上心,虽然来提亲的不泛有官府子弟、商贾贵人、饱学之士等,但目前都很难入母亲的法眼。
这官府子弟的纨绔之气让人难受,要是他老子能一直得势还好说,儿子做个二世祖到终老也算是福气很好。
可这个官场如战场,不是今天得势就是明天失势,官职掉了好说,脑袋掉了的也多的是,女儿要是嫁入这样的家庭,那岂不是很倒霉。
到时候还会受牵连,可能还牢狱之灾。就算是没有这些,但让女儿跟一个整天无所事事整天遛鸟斗狗的生活,那也不是个事,这种纨绔子弟一旦家庭有变故,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还求着他养家,怎么可能。
而且这样的家庭,婆婆是官太太,那可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女儿嫁进去,那侯门深似海,还不被委屈死,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不指望着她出嫁来显得父母很尊贵一样,只图她以后日子美美满满就行了。
商贾贵人那些见不得人的烂事,静慧母亲那更是清楚,自己做生意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越富的人越吝啬,越看不起比自己哪怕稍微不富的人。
对外人挑剔就算了,这些富人家对内人也挑剔得不得了,有几个钱,恨不得要全世界的好都归自己,稍微一点不好的,都难以接受。女儿这要是嫁在这样的家庭里,跟去做保姆有什么区别?
女儿静慧要是一直跟着自己做生意,还好点,能对付这样的家庭;可静慧这孩子,一直对生意没有兴趣,倒是对那些书本本着迷,人情世故没得到什么锻炼,怎么是那种富豪家庭的对手,过去肯定被治得服服帖帖的。
至于饱学之士,大部分都是酸腐之人,手无缚鸡之力,自己饭钱都赚不过来,却动不动放眼天下指点江山,空着肚子一派豪情的;让女儿跟这样的人天天饿肚子去风花雪月,作为做母亲的,很是不舒服。
要是静慧跟自己一样,能赚钱养着自己老公,那也没问题;自己的老公俞先生现在还不是个读书人,不过他也不错,开了个私塾学馆,赚的钱其实也够养家的;可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开学馆的。
至于乡下的、穷人家的后生,静慧母亲那是根本没有列入准女婿的行列里,想都不要想,怎么可能,我的千金怎么可能嫁入那样的家庭,不行,绝对不行。
反观静慧,由于静慧家的生意,本来在这个县城里上流社会里很出名,加上她本人长得漂亮,又能识文断字知书达礼,那可是个做儿媳妇的好料子啊。
别瞧不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那也是龙蛇混杂之地,也有大把的能人高人,这些精英中精英,眼光哪个不毒?
那些个富家小姐个个公主病,持家不成败家有余;富人家的小姐,那从小在钱堆里长大的,不成势利眼的那是极为少数的,这种势利眼最可怕,你得势时还可以,失势时候跑得比你还快,临了说不定还踹你一脚,薄情最是势利眼。
至于乡下农村的穷人家女孩,条件所限,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识过什么世面,成老婆了,带都带不出去,丢面子啊。
最好的是像静慧这样的,殷实家庭出来的,知书达礼、温良贤惠;没有那么多的毛病,进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坐得起书房;这才是上流社会选过日子的上佳人选。
所以,前来提亲的络绎不绝,静慧母亲在城里眼面开,自然是知道谁家谁谁谁后生,可这些后生不是这个有问题,就是那个有毛病,就是看不上眼。
可把静慧母亲愁的,要知道,现在这社会风气看起来还有点正派,这些个有权有势的人暂时不会明着来硬的,但也保不准哪天,哪个有权势的家庭硬来,这就不好说了。
尽管静慧母亲对任何一家提亲的人都客客气气的,极力给足面子,尽量得不打破这个看似平衡的局面,但作为做母亲的,也希望早点能相中一个合适的后生,把女儿早日嫁出去。
不怕贼多,就怕贼惦记;指不定这红颜会成祸水;所以静慧母亲就像咬着个烫手的山芋,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愁死了。
………………………………
28。 母女意见
作为女儿的静慧,涉世之初****,哪里知道母亲心里这么多的弯弯绕绕。只觉得母亲看自己一会喜颜难掩,一会又愁上眉头的,阴晴不定。
觉得奇怪,就问起:“娘,你怎么了?不舒服吗?
“唉!娘不是不舒服,是发愁啊”
“发什么愁?咱家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唉!静慧,你有所不知啊,娘正发你出阁的愁啊”
“娘,我不要出嫁,我要一直陪着娘”
在那个时代,女儿长大了,尽管心里有情郎,再向往出嫁,也不能当父母的面表现出来,一来是社会伦理的压制,觉得那样不守妇德。
二来是怕父母伤心,父母养育了自己那么多年,一把屎一把尿那么辛苦的养大,都还没有回报点滴养育之恩,就要迫不及待得嫁出去,将心比心,正常父母都会舍不得伤心的。
所以,在很多出嫁时候,披上嫁衣,提脚出门的那一刻,出嫁人就悲从心来,哭得伤心欲绝,常常引得母亲也和女儿抱头痛哭。
女儿哭得越伤心,就越代表这孩子有情有义,父母就越有面子,内心也觉得少许安慰,觉得这么多年没有白养,没有白辛苦。
要知道那个年代,和现代不一样,家里条件一般的居多,嫁过去的夫家也是个平民百姓,很难有多少回报娘家的条件和机会。
还有就是交通条件差,平日里回一趟娘家,远的就很不方便;尽管离娘家近的,也不能回得太密了,要照顾到夫家的面子,照顾到娘家里兄弟的想法。
有些兄弟看你老是回去,又吃又拿的,即使碍着面子不说,那嫂子弟媳难免会多嘴多舌的,都是物质匮乏和素养所限制的结果。
现代不一样了,家庭条件都还可以,家里兄弟姐妹少,甚至是独生子女,女儿嫁出去又是掌权的,父母和出嫁了的女儿家住一起,都不是个新鲜事了,成主流了。
所以静慧说要跟娘一直住一起的话,虽然看似不合理,但合情,一个是上述的客气;二个确实是爹妈对她很好。
这左邻右舍的,都有对比的,父母对静慧,那是打从小就喜爱无比,真的是当儿子来养的,甚至比儿子的待遇还好,倒是让两个弟弟经常说父母偏心。
就即使父母对自己一般,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母再打骂,也还是父母,血浓于水,这种亲,是其他亲难以比拟的。
三则是每个人对未来未知的家庭,都有点恐惧心理,何况是个女儿家的,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孤身一人来到一个不熟不悉的家庭里,步步维艰,怕的心理很正常。
但作为母亲,跟养动物一样,养大了,自然要放出去单飞的,孩子有孩子以后的世界、以后的生活,不可能一辈子呆在父母身边的。
所以,静慧母亲舒心的笑骂道:
“傻孩子,哪有一辈子不出嫁的女儿,那不是成老姑娘了”
“我就是成老姑娘,也不离开你和爹”
“傻孩子,不说这个了”,“说个正事,你说说,你想要什么样的夫家?娘来帮你挑”
静慧突然脸红得不得了,羞得头低低的,拉扯着衣角,久久开不了口,母亲看在眼里,自然知道这是正常的事。
鼓励她说:“没事,这里没有外人,说吧,有什么事,父母能为你做主”
看到母亲和蔼的神色和温柔的语句,静慧鼓起勇气,说:
“真的吗?我说的,你会答应吗?”
“你看我哪次没答应你的要求?娘最疼你了”
“那…那好吧,我想…我想嫁给潘胜达”,静慧鼓足勇气,终于说出了多天来想说的话,暗自长嘘了一口气。
“什么?哪个潘胜达?潘胜达是谁?”
静慧母亲以为自己耳朵出错了,听错了吗?潘胜达?潘胜达这个名字在她的脑海里经过数遍来回的搜索,也不愧她做生意锻炼出来过目不忘的能力,终于想起来了点零碎的信息。对着静慧确认:
“这个叫潘胜达的,是不是水南潘水生的儿子?”
“是的,是他”,静慧满怀期待得看着母亲。
“不行,绝对不行”,静慧母亲直摇头说;静慧知道母亲会不同意,没想到母亲这么的坚决。
“为什么啊?”
“为什么?我倒是要问问你,到底是为什么?你整天都在家里的,怎么会认识他的?怎么会…怎么会喜欢上他的?”
“我在端午节龙舟赛上看到的,后来和秀娥一起玩的时候认识的,他人很好,对我也很好的,真的,娘,你就答应我吧”
这简直要把静慧母亲气晕了过去,真的是儿女大了不由娘了,竟然敢背着父母去做那么大的事情,人世间的险恶无边啊。
看着这初涉世间的女儿,感觉八成被那个叫潘胜达的家伙给骗了;不对,不是八成,是十成十的被骗了。
“我告诉哦你啊静慧,你赶紧和那个什么潘胜达断了,这家伙肯定是骗你的”,“这种人我见得多了,自己不努力,就想通过这些不正当的手法来发家致富,碰到我,想都不要想,哼!”
“哎呀娘啊,不是的,不是这样的,胜达不是那样子的人的”,静慧一急之下,口不择言,说胜达时候把潘姓没说了。
“你看看,你看看,都这么亲了,说胜达了”,“我告诉你啊,现在你不听娘的,以后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千万别找这种人,娘见过人,比你吃的盐还多”。
“娘你又没见过他,你不能就这样子断定他是你认为的那样子的人。”
“哎呦,居然为了他,都敢跟我顶嘴了,你算是翅膀硬了,想要飞走了,好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