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侠-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刚进了客房门,两个丫头忽然变得极其兴奋,和那个清瘦公子拥抱在一起:“小姐!小姐!我们可想死你了!你信上说让我们说你要赶来,让我们在长安等你,我们就数着天数等啊等,可算见着你了。”

    红裙胖丫头,拉着清瘦公子的衣服,转了圈瞅了瞅:”小姐你这身打扮真好,又靓丽,又有气度。小姐的易妆术越发纯熟了。”

    清瘦公子拆了头上的发簪,摇了摇头,露出齐腰的飘逸长发:“红豆、青豆。这段时间,你们怎么样。吃得好,睡得好吗?”

    青豆见着旧主,激动地满眼都是泪:“都好,都好。只是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不在小姐身边。小姐没人照顾,一切还好吗?”

    “我都好!”清瘦姑娘和红豆、青豆手抓着手,又问:“这几天你们有没有被昭宗宗主发觉?有什么发现吗?”

    “肯定没有,我的易妆术得了小姐亲传,每天都是一副新面孔,时男时女,时高时矮,时幼时老,他才发觉不了。不过他在长安的时间,每天都去西明寺抄经。从没有见他把那本《七十二天上天印》的帛书拿出来过,我们也不知道那本书究竟在不在他身上。小姐,对不起啊。没办好事情。”

    “这也不怪你们。本来也只是猜测,而且昭宗宗主武功又高,你们没有被发现,已经很厉害了。他的事情先放一边,我这次来长安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办。”

    说话间,这清瘦姑娘开始脱去武服,两个丫头也伺候着开始换装。

    “收到你们的传书,知道西明寺的藏经塔下面有古怪,我就赶来了。我猜这跟《三相经》或许有关。”

    红豆正在帮姑娘解腰带,忽然抬头:“啊,你是说西明寺里也藏有《三相经》?”

    “那倒不是,这跟说来就话长了。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姑娘示意红豆青豆停下,就那么穿着素白内襟,拉着两个丫头坐在床边:

    “你们也知道,老爷隐退前,曾是融教上代八徒之一,很多年以前,他曾经去过一趟妖界寻找《三相经》的下落,虽然一本也没找回来,却打探到一些传说故事。

    几百年前,妖族的‘天妖皇’也曾经来人界找过《三相经》,还收集到好几本带回妖界。融教一直想要,不过却不敢明抢。后来百年前,妖族发生了一件大事。

    曾统一妖界各个部族的‘天妖皇’躲在妖族皇宫,九个月不曾露面。有异心的几个部族首领,多方打探,居然发现这天妖皇,居然是女儿身,而且还坏了孩子,躲在皇宫里待产。

    妖族分娩,原本极其平常,但天妖皇这么小心,事情就不太对了。部族首领也从未听说过天妖皇有什么修侣或是情郎,当下就起了疑心。有人就怀疑,天妖皇是怀了人类的孩子,怀胎期间,妖力尽失,所以才如这么谨慎。

    部族首领买通天妖皇的亲信,就在分娩当天,突袭妖族皇宫。果然发现天妖皇诞下了一名男婴,是个人类!

    趁着天妖皇妖力未恢复,几个头领合力绞杀天妖皇。

    天妖皇也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临死前,交代自己的亲信,要把这个男婴带去人界,找他的生父,而那些三相经,作为信物也被重新带回人界。

    据说当时出妖界的五个亲信,因为妖力巨大,又事发突然,没有很好隐藏,刚入人界,就被发现了。

    最先发现五妖行踪的是,一位佛门高僧,他自知不能以一敌五,便找来几个连找来好几个佛门帮手,誓要把这五妖逼回妖界。

    妖族按照本体能力,分为天妖、地妖和玄妖。但在此之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妖。这五个亲信,都是妖族的天妖,本体都极为厉害。分别是:

    金翅大鹏,

    绛珠仙桃,

    蚩尾应虺(hui),

    六玑焌(jun)鲵,

    雕角玉狰。

    来收复他们的佛门高手也不俗,不是大寺住持就是般若堂或达摩堂的堂首,这事甚至惊动了黑白二僧。

    所谓黑僧,就是单传九门之首,玉杖‘渡来生’的传人,穿黑袈裟,使黑玉杖,用黑玉钵,佩黑玉佛珠。

    而白僧,则是潭州白鹿寺(今益阳)的住持。晋武帝赐了白鹿寺天蚕丝袈裟,供住持穿戴。因为天蚕丝雪白,所以之后白鹿寺住持便被称为白僧。

    且说这些僧人追了五妖三个多月,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几个住持都不见了,五妖也没了踪迹。传闻说法不一,有的说都死了,有的说他们回了妖界。

    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关系。不过我曾听说,西明寺的佛塔,原本是锁妖塔。只是后来渐渐废弃,才改成藏经塔,前些年被烧毁,又重新盖了一个更高的。

    我总觉得西明寺的动静,和五妖有点关系,说不定还能找到那几本《三相经》的线索。”

    红豆青豆听得入神,她说的也高兴,忽然站起身,捏了捏拳头。

    “这次定要大展拳脚,让父亲的在天之灵知道,我也没辱没这个融教北四堂‘鸾尊者’头衔。”

    说话间,长安的大地,又震了一下。

    ——————

    章后谜题时间:这个白袈裟在谁那,有没有人记得?另外,西明寺和玉珑洞天里的,分别是五天妖中的哪一个?


………………………………

第九章 归元传人

    李秉和魏泽坐着车驾进了长安城,一没回襄王府,二不没去永达堂,而是端端正正奔向京兆衙门。

    安子的事情发生已经五天有余,可是还没有收到任何有用的消息。

    李秉回了长安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府尹问个明白。

    两人刚刚靠近宽大的衙门口,那守门的府兵虽认不得李秉,却但认得车上的王府旗子,不仅不敢驱赶,还麻溜的迎上去。

    却说另一边……

    船夫摇了摇桨,清澈的渠里荡出一层涟漪,一艘乌篷船驶入青石拱桥的桥洞。

    石拱桥不大,两丈余而已,由几十块五尺见方的青石块堆砌而成。架在河上,微微隆起,桥洞下勉强可让两艘乌篷船同行。

    这河渠两侧,都是青石街面,一眼望去,黑瓦斜顶的屋子层叠错落,映着绿柳弯腰,和长安的规整巍峨相比,多了几分灵动洒脱和秀气。

    “哟~!卖菱角嘞~!盐水?闪饨牵?晃那??觯??氖?觥2缓贸裕?灰!还有艾草煮蚕豆、蜂蜜煨大栗,都是热乎的……快来买呀~。”

    乌篷船刚出了桥洞,迎面驶来另一艘船,船正中三口大锅,都用小火煨着。船尾是个中年矮个汉子摇着桨,船头一个四十余岁的老嫂子,深红襦裙,墨绿短衫,摇着手中的绫罗帕子,沿河街叫卖。一颦一笑,当的上风韵犹存四个字。

    她说的是吴越语,这口音原本就婉转清丽,老嫂子说的更加温柔,将吴越语的妩媚气质挥发的淋漓尽致。

    矮个汉子瞧着从石拱桥洞里出来的乌篷船上插着“蓝边红布的三角旗”,便停了楫,轻轻碰到那乌篷船上,并排停在河中央。

    这“蓝边红布的三角旗”的意思,便是说这船不是私船,而是“呼来船”,专门做渡人上下河的生意,里面的大多不是本地人。

    老嫂子和这呼来船的伙计是旧相识,互相打了招呼,又探头进棚子里,瞧了瞧里面坐着的客人一个白衣道姑娘子带着斗笠,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瘦削后生。

    “客家安好?”老嫂子先用吴越语问候,看着那后生一连不解,连忙换了官话。

    “贵客,要不要点熟食,都是姑苏特产,外地吃不到的。”这官话字正腔圆,居然听不出半点姑苏口音。

    不等后生说话,那道姑微微点头,轻声道:“我侄儿是第一次来姑苏,就每样都来一点吧。”说完,便伸手去取袖里的荷包。

    俏丽老嫂伶俐的应了一声,转身从船上拿出三个荷叶,麻利的包了三包吃食,又道:“客从远方来,我多给你包一些。”

    她给船尾的相公使个眼色,示意他收钱,自己则将菱角、蚕豆和大栗交给后生:“刚出锅的,客,小心烫!”

    这煮货入手,还真是滚烫,差点落入河里。后生忙把吃食兜入怀里,道谢回了船舱。

    这地方是叫“清溪浦”,是个姑苏小镇,离苏州府不算太远,只五十来里。

    这里原是三河交汇处,频发洪水,也鲜有人烟,后来大水改道,只剩下小河,才逐渐有人居住,一间一间的黑瓦木屋,延河而建,顺势而落,层层叠叠,十分随性。

    起初,这里出入都走水道,家家坐船。后来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些旱道拱桥,现在算是一半一半。

    这洪水淹过的地方,有个好处,便是地肥,种啥都长的好,桑树一年就可以长成;加上这里气候温润,又是养蚕的好地方。镇上人口近万,大多是桑农蚕农,还有些纸坊、藕农、渔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镇上平日里生意繁茂,极其热闹。

    那艘呼来船沿着水道又驶了不远,伙计靠着落水台阶停了楫,轻声道:“客家,到了。”

    两人走出来船舱,抬头看了看:

    河渠旁边,七八个石板台阶之上,是一条旱道,不算宽,大致能够一辆马车通行。旁边一座宅子,青砖黛瓦,院子里几颗参天大树,茂密的青叶黄花,很是壮观。

    “诶!不是‘卓荦庄’吗?怎么改成‘浅荦庄’了?”道姑望着庄子的匾额惊讶说道。

    “客家是多年没来过了吧。庄子上的老主人几年前过世之后,这庄子就改了名字了。现在掌管庄子的是老主人的两个儿子。两兄弟和睦,他们庄子上的丝料也好。好多家都抢着买。我看这小哥穿的这么好,也是做蚕丝生意的吧。这冬月来,是来买蚕种吗?,还是买卖桑叶啊。”

    “是来探亲的。”白斗笠道姑给了钱,下了船,轻声吩咐侄儿道:“去叫门吧。”

    这侄儿,正是“安庆方”。他很少穿的这么正儿八经,一身素白蚕丝袍子,虽然比不上大户人家的华贵,但是却干练,头发用纶巾扎起,更是中气十足,显得精神。

    士别三日,气质大变。要是李秉在这,怕是要认不出来了。

    “咚咚咚。”

    门上三声轻响,开门的是个女使,二十多岁,清丽可人。她说了句吴越话,安子也没听懂,只道:“我们是来探亲的,武威!鹿家!之前已经发过拜帖了。”

    女使连忙开门:“贵客请进,家主已经吩咐过了。”

    说完带着两人进去,先到了中院院子里七八个大笸箩架子,每个都有十来层,上面还空着,估摸着还不到孵蚕种的季节。

    “贵客,这边请。”

    安子跟着她又进了后院,这里更大,是一片桑树林子,不过叶子都被薅光。林子后有个小池塘,池塘里有几尾青鱼,上面架个小小的拱桥,桥对过一片竹林,是姑苏特有的矮竹,颜色比普通的竹子更亮绿些,看起来也更秀气些。

    过了竹林,才是两位庄主的居所。

    丫头让两人在偏厅坐下,上了花茶便离开了。

    姑苏地界青茶也不少见,但花茶更多。安子打开盖子一看,红红绿绿各种花朵盖满水面,也叫不上什么名字,就是觉得精致好看,刚想喝一口尝尝味道,便有人推门进来。

    “紫茹姐姐,真的是你。十多年没消息,收到信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思明哥呢?没有一起来吗?”

    进来的两人,都是三十多岁中年男子,打扮气质都相近,文儒大方。他们上下打量安子一番,最终目光还是落在了道姑身上。

    “他腿脚不便,没能成行。”道姑摘下白斗笠,露出正脸,对着两位庄主淡淡一笑。她正是孙无亦曾朝思暮想的人鹿紫茹。

    “昭仁,嘉和。你们都还好吗?记得上次见面的时候,你们还都只有我侄儿这么大……一晃都这么多年了。”紫茹看着眼前两人,又回想起曾经的日子来。

    这“浅荦庄”的两位庄主都姓谢,自小就和紫茹相识。这故事还得从融教说起。

    历代融教,设有“二使四洞八徒十六尊者”,虽然每一代的八徒和十六尊者都是由二使管教,武功路数、人物性格每代都不相同,但四洞却一直延续,并且各司其职,亘久不变。

    “融教四洞”之中“归元洞”负责研究天下奇巧工技。锻造、医道、铭文、精金、石巧、机关等等无所不包,天下工匠,不论门类,奇才辈出。

    而上一代融教的归元洞中,就有一对神仙侠侣,人称“归元二仙”。

    而这“二仙”两字也不是随便叫的,这丈夫,是实打实的锻造匠仙,因为喜欢锻造寒剑,封号“寒沙”;妻子是杏林圣手,曾游历江湖,救人无数。

    医道不像锻造,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是医术高超,便会被敬称为医仙,多半都只是在名字后加医仙二字,少有封号。这妻子也是在成婚之后,才被人唤做“暖玉医仙”。

    归元二仙两人成婚晚,老来得子时,已经四十于,即便暖玉医仙医术精湛,百般调理后,生产时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幸而最终产儿平安落地,母子三人都无恙。取名昭仁、嘉和。

    归元洞和融教八徒交往密切,彼时安禄山、史思明、鹿紫茹、孙无亦、梁昊存五人对二仙都很敬重,而将其二子当成融教后辈培养,从小悉心教导,胜似兄长。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归元洞也遭了灾,不少门人四散而逃,隐姓埋名,更换身份躲过朝廷追查。融教的踪迹原本缥缈,四洞之人,更是没有几人知晓,要想换个身份安居,倒也不难。

    而这归元二仙便落脚在这“清溪浦”里,买下了这“卓荦庄”,为了免人怀疑,明面上只做蚕丝生意,直到前些年,二老去世,这庄子改名浅荦庄。

    一番寒暄之后,鹿紫茹很快进入正题。

    “这次来是拜托两位帮我照顾一个人。来,庆方,见过大庄主、二庄主。”她指着安子道:“这是我侄儿,安!庆方。”说话间,她刻意强调了姓氏。

    安子向两位庄主行礼,谢嘉和只顾着还礼,倒是谢昭仁似乎反应过来:“安庆方?我记得禄山大哥的长子叫安庆绪。莫非他是……”

    “不错。他是我安大哥最后的遗子。早些年流浪在外,思明二哥前些日子才寻他回来,本来想留在身边息心教导,但二哥身体越来越差,而且李唐的官兵一直在追查他的踪迹,带着他,不定反而耽误了他成材。这次来,就是想拜托两位,照顾他些时日,教他本事。”

    谢嘉和一口应下,却又微微皱眉:“禄山大哥的孩子,自然也是我们的亲人。这庄子随便住多久都没有问题,只是,说到教本事。我们两人的功夫粗浅,怕是入不了紫茹姐的眼。至于文事,更只是粗通……”

    “这个不打紧。”鹿紫茹微微摇头:“武功、学问以后会有别人教,我想让他在这里学的是谢大庄主的‘融教锻造之术’和二庄主的‘医道妙法’。庆方侄儿曾经在北域子午宗学过些锻造的皮毛,算是粗通锻造一门。不过医道上并没有什么根基。”

    谢昭仁忽然开朗,双掌一拍:“如此甚好!我们曾受了安大哥不少照拂,既然侄儿想学,我们绝不藏私。我几年前就已经能锻造出从一品的剑,只是还未在江湖透露。如果要学锻造,我必定不会耽误侄儿。

    而且这融教的锻造术,独树一帜,和兵家、墨家、火冲三门都不同。将来若是侄儿能兼学两家之长,我们融教说不定会出第四个大唐匠仙,更胜于我!”

    谢嘉和也道:“融教的医道则很杂。集合各家各派的医案,学起来略费劲些,不过既然安侄儿没有基础,我倒是可以从‘青苗’一脉教起,等入了门,再学我融教医道。”

    “谢谢二位!”紫茹轻声道谢,又看着安子:“庆方,行拜师礼。”

    安子倒是很听话,撩起衣摆便跪在二人身前。

    “使不得,使不得。安大哥的遗子……”谢昭仁连忙去扶,却被鹿紫茹拦住,等着安子行完三拜大礼。

    “庆方,你要记得。你思明二伯想培养你成材,要学遍这天下最好的东西。大庄主是匠仙,二庄主的医术奇高。天下多少人想拜入门下而不得,你要懂珍惜,好好学,不可偷懒。半年之后,不论你学成与否,我都来接你。”

    她说完,还不放心,又叮咛道:“千万不要辜负思明二伯对你的一片期望,也不要输给你的结拜兄弟,辱没了你爹的名头!”
………………………………

第十章 百僧法事

    没到半个时辰,李秉和魏泽便从京兆衙门里出来,看他死气沉沉的面容,便知其一无所获。

    衙门的捕头对这事已经非常上心,即便是人手吃紧的正月,还细细盘问整个坊里的几千人,有不少坊众都证实安子当时是自愿跟着两个人走的,进了巷子就再也没有出来。

    这就很奇怪了,李秉搜肠刮肚也没想到,到底是何人能把安子叫走,还能让他不辞而别。

    站在衙门口思虑良久,他忽然意识到魏泽还在身边,转而对其说道:“上次皇宫的事情,兄弟们帮了大忙,因为临渊那边一直忙着,我还一直没有正式道谢,不如今晚叫哥几个出来聚聚吧。再说临渊这次回长安,还没有给他接风呢,不晓得在洛阳半年,有些什么趣事。”

    李秉盘算着日子,出事是在初五夜里,之后料理事情耽搁几天,初十送军队回陕州,今日再回来,已是正月十三,非派义士已经过了头七,临渊应当已经得空了。

    这不算日子还好,刚一算,忽然吓了自己一跳,怎么一晃眼,都已经正月十三了!这不是离月圆只有两天?他一头手,看着胳膊上,那黑色细线还没有出现,才略微心定。

    可恍惚间,子午宗囚禁孙无亦的地下牢笼,又浮现在眼前,那墙上的爪痕和浸入石缝的血迹,清晰可见。

    李秉慌了神,着急的喃喃自语:“不是初二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去找秦王殿的老先生了吗,这都十天了,怎么还没点消息。”

    魏泽也没听清,低声疑惑问他:“老大,你说什么?”

    他摇摇头,强撑出笑容:“没事,我是说,今晚地方还是定在‘云海阔’,咱们申时初刻见吧。我俩身上都脏了,回去换身行头。”

    魏泽点头说好,豪迈道:“半年没有给二哥灌酒,今晚不让他趴在桌子下面就不算完!”

    李秉想着韩临渊撒酒疯的样子也觉得好笑,心领神会对着魏泽使个眼色。可等他一走,李秉脸上的笑容很快消失,反被愁容代替,驾着马儿越走越急,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秦王殿的消息。

    瞧见彩姨,才知道襄王还没回来。但糜歆刚刚进宫,为的就是打听亲王殿的事情。

    “这几日府每日都派人去宫里问,可还宫里一直说派出去的人还没回来。想着这里去秦岭也不过两天的路程,就算秦王殿在秦岭深处,不通车道,派个好手,来回一趟,八日怎么也够了,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变故。”彩姨拉着李秉,拍着他的手背给他压惊:

    “你先莫慌,你糜叔叔刚才自己去宫里了,等他回来应该就有消息了。”

    李秉只觉心力交瘁,和彩姨略微闲谈几句便回房休息。这十来天的一间间离奇经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身心疲惫。

    将“扼云”剑放在桌上,瞧着上面暗光浮动,不禁想去抚摸剑身的铭文,可想到姬子桓的警告,还是忍住了,关上剑匣,锁入柜子中。

    他原本想专门清一间房子出来存放宝剑,也要弄一个姬子桓那样的宝库,可现下实在是无心管其他,一切思绪都萦绕在自己那奇怪的内功上面。

    拿出两页《幽冥黑经》,便是《阳月剑诀》和《白雪内经》,他参详半天,却始终一筹莫展。

    瞧着时间临近,才匆匆换了衣服赶去‘云海阔’赴约。

    李秉性子好动,平日里很少坐车撵,不过今天实在是心烦意燥,尤其怕吵闹,这个时候正是长安最热闹的时刻,与其在街上乱走,不如坐在车厢里,图个清净。

    连走路尚且如此,足见他心中担忧之深。

    等小二引着李秉进入顶楼雅间时,房间里三个人已经喝得面泛红光,洋溢着笑容,不见往日阴霾。

    魏泽放下酒杯,拽着李秉的衣衫,拉他坐在临渊身边:“老大来的正好,我刚才还在跟他们说,我们这次我们去那个“玉珑洞天”的奇遇。他们两个还不信。下次我带一队人去,把那地方给挖出来,让你们看看。”

    李秉没做声,白了他一眼。

    “知道,知道。这是姬子桓的家藏嘛,掘人老底不好。我就挖开给他们看看。那里面剩的那点东西,我才瞧不上。”说完他话锋一转,又对马学文道:

    “对了,这次我们除了韬剑,还有带回一把‘倦尘’,那剑看起来可厉害了,可比你的‘无敌斧’小不了多少。”

    马学文闻言,放下手里的‘胡香蒸鸭’的鸭腿,惊道:“你说的可是单传九门的‘倦尘’?

    当年来长安找传人,我要是年岁再大两岁,他奶奶的,说不定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