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主宰漫威-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则赵壮士一身本领,正该用以拨乱反正,匡扶天下。”

    说到这里,那少年看向一旁的赵昱,深深又是一鞠躬,无比诚恳道:“小王朱慈昊,忝为大明太子。今寻赵壮士,恳请赵壮士出山,扶危济困,匡扶大明!”

    “竟是太子当面!”

    青云道人眼中露出一抹惊讶之色。一旁赵昱也心中诧异。都没想到,竟是大明太子不远千里,亲自来了。

    青云道人稽首一礼,道:“太子的诚意,老道师徒两人,皆已知之。”

    然后就看向赵昱:“如何抉择,只看你自己。”

    赵昱既决定要下山,完成光耀门楣、传宗接代的‘义务’,便就不会拒绝。况乎还是大明的太子亲自前来延请?

    面子里子,都有了。

    没有理由拒绝。

    不过赵昱却打算先把事情说明白,勿谓言之不预也。

    道:“太子殿下亲来,我自不能拒绝。”

    朱慈昊于是正色:“赵壮士有何要求,可尽管提出。”

    赵昱便道:“洪督师曾说我,让我心有所感。我父母俱亡,只我一人。若我在山中修道,度过此生,便是不孝。由是我此番出山,一则为了传宗接代,让赵家不至于在我这里断绝。二者光耀门楣,使我父母在天之灵欣慰安息。”

    朱慈昊听到这里,心里只觉得这赵壮士果然是个直人。说的那美色权力,仿佛都是义务,完全不放在眼里。

    不过这位赵壮士,的的确确不是一个寻常的人物。非常人行非常事,又理所当然了。

    于是笑道:“赵壮士助大军破建奴,已是功莫大焉。此次进京,父皇定有重赏。光耀门楣不在话下。”

    又道:“至于传宗接代――大明万万里,什么样的美人,只要赵壮士看上的,小王保证为赵壮士说成婚事!”

    赵昱淡淡的点了点头:“既如此,我便听凭殿下吩咐。不过须得教殿下知晓,若有一日,我要回山修道,殿下须得不能阻拦。”

    朱慈昊可不管有什么条件,只要赵昱答应,一切好说,只是点头称是。

    于是便下山而去。

    一路西南,奔京师而走。

    这一走,便是半月。一路上,赵昱对朱慈昊这位在他的灵感之中,极为特异的太子,有了一个较深的认知。

    朱慈昊只才十五岁,但胸中藏经史,腹内有甲兵。

    气魄端端非同寻常。

    有气魄,有决断,有能力,待人接物,行事准则,皆是自然而然。让人忍不住亲近。

    这样的人,又是太子,赵昱看来,若登基为帝,必定是个中兴之主。甚至功业更甚也说不得。

    同时,赵昱也知道了这位太子的一些事。

    朱慈昊从小就表露出了非同寻常的一面,一则甚讨的皇帝、皇后欢心,二则又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并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触及皇帝的警戒线,又在增强自己的力量。

    到现在,十五岁的太子,手底下已经有数百人死忠。其中有擅军略的,有擅谋算的,有擅治政的,各种人才,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还万分忠心于他!

    从路上随同的这数十人一路上的表现,赵昱就能看出了一二三来。

    于是心中也有惊叹――这太子,果然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眼看京师将至,太子对赵昱道:“此前我韬光养晦,在人耳目之外,培养真正治国的人才。由是这天下,人皆知太子,却不知太子到底如何。”

    赵昱道:“如今太子殿下打算走上前台?”

    朱慈昊叹道:“不得不走上前台。若再晚几年,怕就要回天乏术啦。”

    赵昱默默的点了点头,只道:“你若为帝,对这天下,必定是一桩好处。我此来,只需满足我所需求,其他一概,听凭殿下吩咐。”
………………………………

二十四章 见帝国心也悲哀

    朱慈昊抚掌笑道:“好。”

    然后对身旁那人,一个姓李名庚的清癯中年道:“运作一番,此次小王要做那剿灭流贼的督师。”

    李庚颔首:“殿下放心,此间事,属下有六分把握。若殿下能说服陛下,便就九分把握。”

    朱慈昊点了点头,便就不言。

    京城到了。

    永乐时,大明迁都于此,行陪都制,南边原本的京师金陵,便就成了陪都。至此,才有君王死社稷。

    京师毕竟是京师,天子脚下。大略因建奴之危解除,京师之中,便少了紧迫,多了一分闲适。

    自有百姓、商人、南来北往客,达官贵人、泼皮混混,凡此种种,无所不包。

    仿似整个一个天下,都浓缩在这座庞大的城池里。

    朱慈昊带着赵昱,是大模大样,分毫也不遮掩,就入了城。尚不及大内,崇祯皇帝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随后,满朝文武,最有地位的那一撮人,也得到了消息,各自神色不一。

    皇宫中,皇帝谓皇后笑道:“太子出马,果真不曾空手而还。”

    周皇后有些忧愁:“昊儿才只十五,陛下就让他去辽东,若有个三长两短,教我如何活的下去?”

    皇帝叹道:“非是我使昊儿前去,而是昊儿自来请命。梓潼你当知晓,昊儿能言善辩,朕说不过他。况乎如今国势危若累卵,昊儿是朕的儿子,天下的储君,该担当一些责任了。”

    皇后默然片刻,道:“总算是不曾出事。”

    “自不会出事。”皇帝道:“朕早遣了锦衣卫暗中保护,也给洪承畴下了一道旨意,责他小心护卫。眼下建奴胆寒,龟缩巢穴,昊儿此去,也当做是秋游罢。”

    又笑道:“不过昊儿也是个鬼精灵。锦衣卫都差点失了他的踪迹。”

    说来心里,也有些害怕。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天授之姿。比自己能力要强的多。说来近些年来,崇祯皇帝觉得国事力不从心,就已经琢磨着要培养太子。

    若此番真出了事,怕是要后悔莫及。

    幸亏是回来了。

    此种担忧,崇祯皇帝埋在心头已经半月了。半月前,太子抵达辽东之后,便就失去行踪,着实把崇祯皇帝骇的不轻,恼怒之下,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都被斥责了好些次了。只是未免皇后担心,一直没说罢了。

    就算现在提起,也只是轻描淡写。

    皇帝便对随侍身旁的王承恩道:“你且遣人去把昊儿接来,对了,还有那位赵壮士,朕要见见这位神将。”

    王承恩连忙应诺,退下了。

    大略半个时辰,帝、后二人都等的有些枯燥了,王承恩进来,叩拜曰:“太子和赵壮士到了。”

    皇帝吐出口气,就与皇后穿了常服接待之。

    “传进来。”

    朱慈昊在前,赵昱在后,两人亦步亦趋,却也不曾有半点畏缩。昂首挺胸,就入了宫殿。

    这里是慈宁宫,皇后居所之所在。

    入门,抬头便见两位九五龙凤端坐上首。

    朱慈昊先就败过父母,退到一边坐下。

    赵昱这才面对皇帝、皇后。

    他并不畏惧皇家的威严,抬起头来,毫不畏缩。打量那皇帝皇后,便见这两位,一身衣服,竟也洗的发白。

    那皇后的衣服上面,竟还有补丁!

    这让赵昱分外的诧异。

    皇帝皇后就是这模样?不是富有天下么?

    忽的就想起来时朱慈昊所说的一些事。

    便才确切的知道,原来因辽东战事、天灾频频、流贼蜂起之故,皇帝的内帑早已告罄。不得不节衣缩食!

    这便是天家么?

    赵昱竟为之感到一些悲哀。

    那崇祯皇帝,大概才三十多岁罢,两鬓竟有斑白,面色多是疲敝。周皇后好歹母仪天下,却如同寻常一个家慈,只是面目慈和温柔,目光如水。

    若抛却一层身份,抛却那一抹威严,怕是与寻常的小康之家,生活也要差上几分罢?

    说来赵昱对朱家皇帝,并非多有好感。这天下,是朱家的。可天下如斯糜烂,朱家脱不开责任。

    父母亡故于鞑子刀下,便是朱家天子没能守护住子民。

    可现在见到这帝、后而人,赵昱却忽然觉得,责怪不起来。

    这皇帝也不知多么殚精竭力,甚至于节衣缩食,能怎么责怪他们呢?

    微不可查的叹息,赵昱躬身一拜:“草民赵昱,见过天子、皇后。”

    皇帝身旁王承恩就要开口,面对皇帝竟不叩拜,着实大逆不道。却被皇帝拦住。

    崇祯皇帝开怀大笑,道:“真猛士也!朕可算把你等来了!”

    然后连忙道:“赐座。”

    接着就是一番闲谈。

    无非是问询赵昱出身,成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让赵昱觉得,这皇帝皇后二人,跟邻家的邻居一样,也没有太大差别。

    之后用膳,便也证明了皇帝的节衣缩食。

    皇帝、皇后、太子,再加上赵昱,四人五个菜。其中两个荤菜,剩下三个都是素的,一小碟一小碟的,分量少的可怜。按照赵昱的肚子,这点全倒进去,也只填个底,但看皇帝如此,也不好多言,只能忍着。

    寻思着出宫之后,再寻个地方好好吃一顿。

    用饭的时候,皇帝也没管食不言的规矩,亲切无比,还给赵昱夹菜。皇后也是。赵昱言谈也不遮掩,只道是自己此来,就是光耀门楣,传宗接代来了。

    皇帝还说他实在。

    的确实在。

    不是赵昱没有心眼,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本来就是这样,弯弯绕绕,遮遮掩掩,有甚意思?

    吃完饭,又稍稍聊了几句,皇帝嘱咐赵昱明日参加朝会,又给了他一块通行的令牌,着王承恩给安排了住宅,便才罢了。

    太子亲自把赵昱送出皇宫,别过之后,赵昱在一个小太监的引领下,就在皇宫外不远的一处宅子里住下了。

    那小太监还说这宅子曾经是一个勋贵的家宅,不过那勋贵家境败落,这宅子卖了几次,辗转又回到官府手中。

    正好就拿来赏赐给了赵昱。

    宅子倒是不小,三进三出的大宅,有后花园,还有个小校场。

    不过其中灰尘满布,花园里也皆是杂草。

    这些倒用不着赵昱来操心,自就有宫里来的十几个小太监,很快打整出来。

    只是冷冷清清,最后只剩下赵昱一人。

    幸亏太子的长随李庚随后到了,还带来十个侍女,十个侍从。这才让这宅子里有了些人气。

    又送来一千两银子,给赵昱用度。

    李庚还解释了一番,只道是太子这些年,暗地里遣人做生意,实则积累了一些财富。不过一直不曾动用。

    赵昱心知肚明。

    太子积累财富,为的是什么?不是享福,而是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钱的地方日后多了去了。

    这钱,连崇祯皇帝都不知道。

    要不然,征辽饷的时候,早就被皇帝搜刮走了。

    于是便安稳在这宅子住下。

    赵昱也不认生,晚上先静修熬炼气血半宿,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卯时就到了。

    天还没亮,但朝会就这么早。

    自就有侍从前来,提醒该上朝了。

    赵昱这才换上侍从拿来的衣物,出府往宫门而去。

    昨日里李庚拿来的银子,赵昱拿了二百两出来,从侍从和侍女中,各自选了个领头,给他们一人一百两,暂时用来装点和日常所需。

    这衣物,便就是昨日里有钱之后,侍从去买的。

    按照赵昱的要求,仍然是短褂布鞋,最多料子好些,仅此而已。

    至少赵昱现在,是绝对穿不惯那等长袖大袍的衣服的。毕竟这么多年的习惯,一直这么穿。

    他也不怕人笑话。赵昱虽然年轻,但功夫练到他这样的火候,心里该静的时候,静的可怕。发怒的时候,则如火山爆发。是两个极端。

    在这方面,他倒不会发怒。

    就如同眼下。

    赵昱来到宫门外,就看到陆陆续续许多各色的马车,在宫门外停下。三三两两,穿着各色官服的朝官,聚在一起,低声闲聊。

    见赵昱这样一个,看起来就像是民夫的人走来,虽然身材高大颀长,但却有不少鄙夷的目光。

    就有一人,也不知是个什么官,赵昱看不懂是几品,只见那官颌下三寸山羊胡须,脸长得倒是周正,但那目光,却分外让人讨厌。

    那官指着赵昱:“哪里来的民夫,不知道这里是宫门?”

    就呼和着守门的卫士:“快快将他赶走。”

    竟就果然有两个卫士走来,按照刀兵,正要呼和,就看到赵昱的面孔。竟有些熟识。一人认了出来,分明是昨日太子殿下带来的人!

    他心里一抖,听说此人便是辽东来的杀神!

    于是连忙拉住同伴,谄媚一笑,躬身一礼,急急忙忙就退了回去。

    那官看的目瞪口呆,脸登时涨的通红,喝道:“什么道理?!”

    这动静,自然就引起了周遭朝官的注意。

    皆就看到了赵昱。

    有稳重的,去问刚才那两个卫士,那两个卫士才高声叫道:“是辽东来的赵赵先生!”

    安了个先生的名头。

    大略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才好。

    有官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但有的心思机敏,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就有人不屑道:“是个武夫。”

    赵昱冷冷的看着这些朝官,瞳孔里逼出一抹精光,狠狠瞪过去,横着一扫,霎时间,鸦雀无声。

    竟嗅到一些屎尿的臭味。

    赵昱冷哼一声:“废物。”
………………………………

二十五章 座下四人皆雄杰

    赵昱多曾听师父言及读书之人,尤以汉唐为甚。

    帝汉的骨头大唐的风。

    遥想那时,读书人下马治国,上马治军。外有开疆拓土之力,内有教化众生之能。唯独如今,那读书之人九成九九,大略只剩下些嘴皮子,或是背地里的男盗女娼,亦或者上不得台面的蝇营狗苟。

    唯独忘了读书人的本分,没了骨头个血性。

    似这般瞪一眼便屎尿齐出的,哪里有那资格敢称得上是人上人?

    赵昱虽不是读书人,可也并非不曾读书。在青云道人膝下十载,除了道家典籍,那汉门先贤经典,也不曾少了分毫。

    就譬如当初与洪承畴所言,他是看不上这满朝上下一班子文武的。

    不屑为伍。

    若非洪承畴劝说,师父赞同,又有大孝在前。恐怕赵昱此时已安然在山中静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了。

    这宫门外一干朝官,看着是人模狗样,实则心肺怕没几个是红的。都黑了。非但如此,还黑的大模大样,黑的理所当然。

    这等人物,便是拉出去浸猪笼,赵昱也觉得手脏。

    便只瞪了一眼,立在一旁,微微闭目,不再理会。

    只听的钟响,大略到了上朝的时候。赵昱睁开眼,昂首阔步,气势恢宏,只把那一干朝官挤在一旁,却敢怒不敢言。

    刚要步入宫门,就听一阵喧哗,太子朱慈昊来了。

    自是亲热万分,让周遭朝官为之眼热侧目。

    朱慈昊亲来,引着赵昱,仿佛平等,自也是展露出了礼贤下士的风采。高谈阔论间,就到了朝殿,在偏殿之中,先候着。

    此后上朝,却也无甚可说。

    只一个议题,便则是剿灭流贼之事。

    赵昱站在旮旯里,冷眼旁观。只看的如同菜市场一般,你争来也我争去。大略就分作数个派别,你推荐一个人选,我推荐一个人选,然后争持,相互揭短、谩骂,跟那市井泼皮都没甚两样,实在可笑。

    瞅了瞅陛阶下的太子,脸色紧绷,微眯着眼。想必心里必定不太好受。

    又看龙椅上的皇帝,微眯着眼,额头上青筋都暴露了出来,想必也忍的辛苦。

    赵昱心中微叹,这样的朝廷,如果不是还有个太子,赵昱看不到哪怕一丝希望。崇祯皇帝为人是不错的,但能力不够。只从这菜市场一般的朝会上,赵昱就能看出来。

    于是垂下眼皮,浑然把自己当做局外之人,充耳不闻那嘈杂之音。

    恍兮惚兮,忽闻耳畔有声,抬起眼帘来,就见满朝文武,及至于皇帝、太子,目光皆落在自己身上。

    赵昱踏步出列。

    就听皇帝道:“朕意以太子为剿贼督师,参将赵昱为先锋大将”

    在赵昱恍惚之间,竟就有了定论。也不知怎么一个定论法,反正赵昱成了参将,赐锦衣卫千户出身,又有什么金鱼袋之类的。反正零零总总不在少数。

    只看那周遭一些朝官嫉妒的眼神,赵昱就知道,这必定是厚赐。

    他抱拳单膝一拜:“草民遵旨。”

    就听崇祯皇帝笑道:“今已是军中参将,当自称末将才是。”

    赵昱又复称:“末将领旨。”

    随后又大略将剿贼之事做了一个总结,朝会便结束了。

    皇帝退朝之后,太子信步过来,笑呵呵的道:“参将大人,请随小王一行。”

    赵昱笑了笑,便与太子一道,至东宫。

    那东宫之中,已有十余人正在静候。

    有那李庚,另则还有十余人,或文气彬彬,或彪悍方正,皆是神采出众之辈。

    太子把赵昱按在右手首位上,这才坐上主位,先就与众人介绍一番,于是相互见过。

    主要就有四人,赵昱特别关注。其一便是李庚,乃是太子随侍、后勤杂物无所不包,任凭各种后勤杂物之事,或是护卫随侍,皆处理的井井有条,是个极为有能力的人。

    其二是个清癯的大概三十来岁的书生。一身朴实的袍子,并不倨傲,反而谦逊。是太子的智囊,唤作李玉清。

    其三则是一个面如铁石的壮硕汉子,大略二十五六,身材与赵昱齐平,更多出一分雄壮。皮肤如铜,目光如刀,指如铁钩,背如山岳。端端是个功夫好手!

    赵昱只一看他,就知道这人一身功夫已臻至巅峰境界,与赵昱开辟穴窍之前的境界,也相差仿佛了。

    他叫作王翊圣。

    最后一人,则是个胖子。便譬如那弥勒一般,脸上肉嘟嘟,白胖胖,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但偶尔眼中露出的一抹精光,却让人不敢忽视。这人唤作赵公明,乃是太子的钱袋子。

    太子东宫的一应的生意、钱财,皆由这与财神名字一般无二的胖子掌理。

    这一番相互介绍,让赵昱对太子有了一分更深刻的认知。的确是个心有天地气魄的人杰,不过区区十五岁,就已网罗了这么多人才,端是了得。以赵昱看来,无论是李庚还是李玉清,无论是王翊圣还是赵公明,那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比得上。

    随后太子便将朝会道出,一一做出安排。

    令李庚与赵公明二人,做剿贼后勤。一应粮草差额,安抚地方百姓,皆有这二人操持。余者有五六人为辅。

    剿贼之事,朝廷自然要出钱粮。不过必定不能足额。而且差额肯定不小,这便须得东宫独自承担。太子并不把希望放在那一干朝官身上。

    令李玉清为随军参谋,主持一干战略战术的安排。想必这李玉清必定精擅此道,便譬如那汉末的郭嘉一般的人物了。

    又令王翊圣为行军副帅,主掌指挥作战,只在太子之下。

    而赵昱,便是朝会上皇帝金口玉言的先锋大将。

    这一番安排,井井有条。随后又有李庚、李玉清、王翊圣、赵公明四人各自提出补充,弥补疏漏。

    不过短短一个时辰,便就做出了一份详细到了极点,看不出任何疏漏的作战计划。

    这种效率,这种智慧,赵昱看的都是叹为观止。

    若满朝文武,哪怕有这几人十分之一的本分和能耐,大明朝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个地步。也让赵昱看到了太子登记之后,这大明朝必定产生的变化,也就有了极大的信心。

    所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并非一人一马所能为也。

    赵昱本事再强,也只是个十九岁的青头。除了打打杀杀分外擅长,其他的方面,一点经验都没有。

    若把希望寄托在他一人身上,只能说明太子也是个昏君的料。

    然现在看来,赵昱放心了。

    随后便是酒宴。

    也是简陋,并不奢华。

    太子有赵公明,钱财并不少。可那有大用,要用在刀刃上。太子平素生活饮食,与皇帝皇后并无差别。

    在这方面,更加得到了赵昱的认可。

    作为太子,未来的皇帝,如果没有这点克制之心,那也是个无能之辈。

    饭菜倒是不多,也不奢华。不过太子多弄来了几坛酒水,让几人喝了个痛快。

    历来酒宴上,都是交流的好时机。

    这一番吃喝下来,赵昱与太子座下的这四个重要人物,在关系方面,少了几分陌生,就多了几分亲近。

    尤其王翊圣,大概与赵昱同为武夫,还吆喝着与赵昱在堂中会武,略略搭了把手。

    会武过后,王翊圣是心服口服,拱手诚恳道:“赵兄弟武功已臻至前无古人的境界,我不如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