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主宰漫威-第5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收获最大的自然是军队的,加起来近万人体魄在2以上。剩下近两万人,没有一个在1。5以下的,全都在1。5以上。

    合以最jīng良的装备,只要不是天灾水火,必所向无敌。

    而文官多以神魂为主,思维运转迅速,处理政务效率极高。

    工匠亦然。

    这便是嬴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将河南一州轻松理顺的真正原因所在。

    年三十,嬴翌设宴召集麾下文武工的高层于嬴府。

    就在大厅之中,军队两大校尉、八大部将、亲卫部将、四十五位营将皆在。州牧衙门、御法四衙门两衙七司及各县下属机构的主掌者近百人也在。加上月牙谷来的几位大匠和二牛、连彪、郑怀、李真人师徒及孙传庭等,近两百人济济一堂。

    “胜饮!”

    嬴翌举杯,大笑连连。

    新年宴会过后,嬴翌将朱炳琨、郑五两大校尉,州牧郑允芝、御法使孙秀才及后勤司郑怀留下,于书房见面。

    “我决意入夏动兵。”

    嬴翌开口便道。

    众人一听,心中微澜,却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目标向北。”嬴翌道:“今年灭明,势在必行。”

    开年便是崇祯十六年。是大明朝最后一个完整的年了。按照原本历史,后年三月,崇祯十七年,崇祯帝殉国,为甲申国难。

    现在虽然没了李闯,但北边的军情并不容乐观。田宏遇每隔半月送来的消息,都预示着即便没有闯贼,大明也抵挡不住鞑子的兵锋了。

    “月前,鞑子举兵十万攻山海关,险些破关而入。并以偏师自喜峰口入,一路毫无阻碍的打到京师,围城一月方退。”嬴翌肃然道:“以当前形势,明廷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为防北方陷落鞑子之手,今年灭明刻不容缓。”

    随后嬴翌说出自己的计划:“亿亩计划已进入收割阶段,河南民心归附,秩序稳定。各类物资充盈,全然不缺。出兵不成问题。四月,攻侯恂,十rì之必破。击溃保定七镇,河北再无阻碍,然须得防备崇祯帝从关宁调兵。”

    他道:“关宁是抵御鞑子的前线,我不惧明军,独惧明军调走之后前线抵挡不住鞑子。一旦让鞑子入关,至少京师承受不住荼毒。因此一个要快,不能给崇祯帝反应的时间,二个要稳当,要做两手准备。”

    “如此”朱炳琨思忖片刻道:“或可分一路偏师,走海路,直抵山海关外。”

    嬴翌闻言赞许的点了点头:“击溃侯恂保定七镇,便以偏师六千东进山东,于登莱搜寻船只跨海杀奔山海关。务必要将鞑子挡在山海关外。”

    郑允芝此时皱眉道:“鞑子兵锋凌厉,只两部兵马,或许太过单薄。”

    嬴翌点了点头,笑道:“由是开年之初征兵势在必行。要并吞河北,当前两万余兵马单薄了些。我意再增四校尉,将除开亲卫之外的总兵力推进至七万二千人。当然,偏师六千的确单薄,因此我决定亲自出手。”

    闻言众人皆笑。

    若嬴翌亲自出马,所谓鞑子兵锋凌厉,也不过如此了。

    如今嬴翌体魄已增强到15,穴窍开辟之后,rìrì气血洗练,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5的体魄,完全是一个移动的且续航能力超强的核蛋。若给他时间,鞑子十万兵马还不够他一个人杀的。


………………………………

二一六章 新币

    征兵不是一件小事,新增四校尉计四万八千人,将总兵力推进至七万五千人,也是经过嬴翌仔细考虑的结果。

    灭明不是一时起意,而是嬴翌心中早定的战略。不单单是因为嬴翌的某种情怀不愿大明为鞑子所灭,也因为鞑子一旦灭明占据北方,将体量大增,对嬴翌的威胁更大,更不愿看到北方百姓被鞑子荼毒杀戮。

    要抢在鞑子之前占领北方,将鞑子拒之门外。

    嬴翌占河南六府,人口七百万,百抽一,养七万余兵马不成问题。何况就粮食和物资而言,也不存在压力。

    此前两万七千人,镇河南足矣。但要占北方,扩军已是必然。此去向北,河南也必定要有留守,至少要预留一个校尉的兵力。

    扩军四校尉,其一在征兵。料来以嬴翌如今的威势,及从军的良好待遇,募足兵额不成问题。

    其二在军备。计略征兵之时,相应军备需求也已传达至墨事司,令月牙谷加紧锻造。

    其三在构架。四校尉主要将官必定从原部调拨、拔擢。以周力、郑九、钱岳、张石为校尉,余者中低级军官由原部两校校尉调配。而征兵事,皆由新校尉自行征募。

    后勤司、州牧衙门辅之。

    当然,这一概事务,皆要置于节后区处。

    过节嘛,自然要放假。无论文武官员,自年三十至正月十八,大半月假期既定,劳逸结合,亦与民同乐。

    自元旦(春节)至元宵,开封乃至于整个河南,节日的气氛愈发浓烈,尤以元宵为最。自初八至十八,从明成祖永乐文皇帝开始,官定的十日大节。

    如今河南安定,便则是亿亩计划也已告尾声,开封周围大丰收,百姓心安,保暖思娱乐,由是自初八这天,开封便已张灯结彩。

    沿街多有灯楼,各商户、富豪出资搭建,悬各色灯盏,有花灯,譬如核桃灯、荷花灯;有人物,譬如秀才灯、媳妇灯;有动物,譬如虾灯、鳖灯;有飞鸟,譬如鹰灯、凤凰灯。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灯下有杂耍,有猜谜,有小吃,有物件。

    读书人猜谜吟诗,一派风流。小姑娘花枝招展,叽叽喳喳。亦有孩童,满街欢乐,且有老人,感叹平和。

    战火似已远,安宁即眼前。

    只有在人群中流连的执法司捕役不敢放松。生怕哪里泼皮吵闹,哪里火光乱烧。

    十五这天,开封周近许多村落的百姓拖家带口来到城中,参与这热闹节庆。入夜,嬴翌于门楼现身,率领文武与民同乐。

    有烟火四射,有灯光阑珊。门楼下还有戏台,官方延请戏班开戏,从早到晚。百姓争相观看,叫好连连。

    更有许多人,终于识得嬴翌,于门楼下叩首跪拜,高呼青天。

    对于百姓而言,大抵多少年不曾如此轻松过节。自万历后,天启崇祯年间,政局日益颓败,加之天灾人祸连连,别说过节,便是每天能吃一顿饱饭,对大多数的百姓就已经满足了。

    如今不虞饥寒,才恍觉可贵。再见这节庆热闹,许多人热泪盈眶。

    正月十九,嬴翌的政权机器再次运转起来。也在这天,新币发行。

    通过行政手段,向百姓宣扬新币,并以商会为发行新币的主力,各级商事司下设新币兑换,满足各地百姓需求。

    人们对新币存疑,但见到新币实物之后,则再无犹疑。

    首先是商会。

    商会是一个半官方机构,从属于商事司下。各路商户无论大小,皆是商会成员。发行新币从商会起,各大小商户率先进入兑换阶段。

    开封,商事司新币发行兑换处。

    进出的商人络绎不绝,一位商户怀揣着一个皮兜从里面走出来,满面笑容。正见一熟人刚到,便打了个招呼。

    那熟人把他叫住:“沈兄有礼。沈兄这是兑换出来了?”

    沈姓商人笑道:“是兑换出来了。”

    “新币成色如何?”

    那熟人连忙问道。

    旁边许多刚刚赶来的商人闻言都竖起了耳朵。

    沈姓商人笑道:“王兄一观便知。”

    便从皮兜里摸出一把钱币,大大小小,叮叮当当,闪烁着各色光辉,模样大气高端,光泽无比,一看就将人的眼球给吸引住了。

    “这钱币着实可爱!”

    商人们拥挤过来,探头争相观摩,看的啧啧有声。

    “这是什么材质的?”

    有人问。

    沈姓商人忙把钱币揣进去,捂紧皮兜,道:“不知也。不过无论皮相还是手感,皆独一无二。”

    又悄悄摸出几张卡片模样的,在人前一晃:“这是大面额的,之前的是小面额的。各位仁兄也不要挤,赶尽进去兑换方是道理。”

    李三是开封附近安置村的村民。之前是河南府雒阳一带人士,只因流贼凶暴,而拖家带口逃难至开封,在嬴翌占领开封之后,被重新调配安置于城外安置村。

    李三一家原本七八口人,现在只剩下三口,一个老母亲,还有个幼子。其擅竹艺,制竹席等器具贩卖补贴家用。在调配安置过后,李三家里得到四十亩地,且业已丰收,仓廪殷实。但习惯性的制竹器补贴家用,于是每隔几日便到开封一趟。

    到了集市,摆开摊位,将竹席、竹凳等器具摆好,蹲着吆喝起来。

    生意来的很快,一架小轿停在摊位前,一个绿衣丫鬟款款走来,俏声问道:“你这些怎样价格?”

    “竹席十五文,竹凳十文。”他有些忐忑。

    这些年手艺不值钱。如他这竹席竹凳,制作精巧可爱,却也只值十来文钱而已。卖不上价。

    这还是行情不错。要是去年,别说十文十五文,就算三五文,吆喝一天也不见得能卖几个出去。

    “这么便宜?”

    绿意丫鬟眼睛一亮,忙转身对小轿道:“夫人,夫人,咱们就买这个吧?”

    小轿掀开,从中走出一个风姿美丽难以言喻的女子。女子白了绿衣丫鬟一样,在李三忐忑的神情中仔细打量了一番,微微颔首,头上珠翠叮铛,道:“你这竹器倒也精巧,只有这两样么?”

    李三结巴道:“只两样。”不过他还算精明:“不过小人会铸各色竹器,家具也成。”

    。m。


………………………………

二一七章 新军

    “老爷无暇理会家务,家中用具皆旧有物件。前日里听老爷提起喜好竹器,我看你制的也精巧,不妨就这样罢。”皮裘雍容女子便对李三道:“府里置办新物件,你明日带了工具到府上来,吃喝勿忧,工钱丰厚。”

    李三一听心下大喜,连忙作揖道:“菩萨慈悲,菩萨慈悲。小人明日一早,定到贵府上,不敢怠慢。”

    雍容女子微微颔首,转身回了小轿。

    绿衣丫鬟笑嘻嘻道:“呶,你的。”说着话,取出个钱袋,掂量一下一起交给李三:“这是定金。”

    李三惊喜,暗道今回的东家讲究,忙打开来一看,只见其中钱币灿烂,一个个圆滚滚金灿灿,好不一般。

    不过李三愣了愣,抓出几枚道:“这是什么钱?”

    丫鬟笑道:“新币呐。你不知道吗?”

    “新币?!”李三怔滞道:“就是村长说的新币?”

    丫鬟道:“大抵吧。想来官府是张了榜,告了示的。”

    李三犹疑片刻:“能用吗?”

    “能。”丫鬟道:“你这人后知后觉,岂不知满城商户自今日起交易都要用新币。”

    说着话,转身就走,道:“记得明日早些来。城中嬴府,不要忘啦。”

    “城中嬴府?!”李三张大了嘴巴,心尖尖为之一颤。

    这开封上下,还有几个城中嬴府?

    新币的推行十分顺利。果然卖相不错,极易为人接受。新币的卖相,比起以往的银锭、铜钱,不知要高出几倍,端如艺术品,如何不惹人爱?

    从各家商户开始,在交易中影响到百姓,蔓延到百姓,最后那些士绅才犹犹豫豫的将藏在地窖里的银冬瓜、金砖搬出来,换成新币。

    这一段时间,开封的商业极是繁华。不单单因为新币的缘故,还有大丰收的缘故。

    因为丰收,随便一个之前还一无所有的小民,家底也一瞬间变得殷实。这对地主士绅影响不小——他们往年藏着掖着的存粮,这会儿怎么看怎么不值钱了。

    于是一窝蜂,把存粮搬出来卖掉。

    倒也不是卖不掉,好卖。河南是丰收了,但整个神州的大环境,却不然。绝大多数的地方,都缺粮,就算是江南,也缺粮。

    江南因工商业的发展,于明末时候,在粮食的产量上缩减了许多,却是将土地拿去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棉麻,比如桑树,用以养蚕、织造,以牟取暴利。

    这就导致原本的鱼米之乡名不副实。竟也缺粮。

    只要有手段,将这里的粮食运到别处去卖,有的是利润。

    而且官府定死了粮价,对地主士绅们竟然形成了一种保护,让他们的粮食不至于贱卖。

    当然,贱卖不至于,价格嘛,肯定在区间下限就是了。新粮的品质比旧粮要高出不知几多,现在都没人吃旧粮了,糙口。

    地稷仪改良过后的良种,出产的粮食,不但产量高,周期短,有种种好处,便则是口味上,也无与伦比。

    由此也使得开封的粮食贸易热火朝天。

    不过粮食贸易多以旧粮为主。新粮大多集中在嬴翌手中。百姓的余粮,或因此前饿怕了,都没人卖。就算有卖的,首选也是官府,而不是商人。

    囤积粮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嬴翌政权的一项国策,官府收购粮食,价格也绝不比商人低。人们更信任嬴翌,这是毋庸置疑的。

    商业的活跃,给开封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使得百姓有了更多收入的渠道,民心便也愈发的安定。

    不单单是河南本地的商人,河南之外也有许多商人来往。商人的耳目,往往聪敏。而且商业需要和平的环境。河南有商机,且安定,自然能吸引人。

    这也使得嬴翌发行的新币和极少部分新粮走出河南,向四方蔓延。

    当然,新币的传播,嬴翌是乐见其成的。至于新粮,有人以为买一批新粮食就能作种子。但这不存在。

    改良的时候,嬴翌就有设定。

    改良良种,只可种一季。至少在嬴翌的计划中,一段时间内不会解除这个限制。

    嬴翌虽然怜悯百姓,但同样也是个枭雄。他更希望百姓获得良种的渠道是他,用以收取民心,而不是其他什么路数。

    所以有的人的小算盘,注定是打不响的。

    左右在嬴翌的计划中,一统神州不需几年。各地百姓稍稍按捺一下,很快就能轮到他们。

    与新币发行同步的,便是征兵。

    征兵地点,主要在开封和南阳。当然,其他各府县也设有征兵点。但人口集中在开封和南阳,自然以这两个地方为主。

    征兵是极正式的。

    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百姓知道从军光荣,让百姓知道嬴翌要一统天下,更要让百姓知道军功封爵的事实!

    尤其是后一条,极是重要。若说荣誉什么的,百姓大多不甚在意。跟他们讲这个,基本是对牛弹琴。但军功封爵,种种好处,军田、特权,便是人上人的特征。

    光宗耀祖,这是铭刻在百姓血脉当中的烙印。

    关键是这种好处,已经开始体现出来。嬴翌麾下近三万军队,基本都是河南本地人。自嬴翌崛起,一路征战,军功封爵者比比皆是。这些将士在无形中对征兵形成一种宣传——新年时,各部军队轮换休假三日,将士返乡形成的风景,无不令人羡慕。

    叶县,河柳村。河柳村是安置村,当然,是在原本村落的废墟上建立的安置村落。原本的河柳村早在流贼肆虐的时候,就被荼毒一空。

    村落的形成,与地利有极大的联系,往往某个地方能够形成村落,必定依山傍水。因此许多安置村,都坐落在原本村落的废墟上。

    正月二十,全村人在村长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将王七等二十余人送到村口。

    王七一身暗红甲胄,全副武装到牙齿,手中是长枪,腰间悬短剑、火铳,矗立着好像一尊神将。

    其余二十来人簇拥着他,一个个面色激红,跃跃羡慕。

    “村长,父老乡亲止步!”

    王七抱拳深深一拜:“此去军中,开疆拓土,为主公一统天下,军功封爵光宗耀祖,弟兄们必不让父老失望!”

    在父母亲人之前磕了几个响头,一行二十余人雄赳赳气昂昂,奔叶县而走。


………………………………

二一八章 道人

    嬴翌军中有家室的将士不多。

    离乱之世,因饥饿与战乱,多少人家破人亡。如王七这样还有家眷亲人的,不足十之二三。

    有家眷亲人的,安置方式参照普通百姓。没有的,则集中安置。在南阳与开封,数个县都有军人安置村,安置的全部都是失去了家眷孑然一身的将士。

    嬴翌麾下的兵卒,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每战自俘虏中甄选而来,这样的,大多是没有家眷的。将他们每一百人作一百户,集中一个安置村。所授予的军田,暂时为官府代管,招募百姓耕作。

    这次年节,将士轮流休假之际,亦有官府吏员牵红线搭鹊桥。虽每人只轮换三日休假,也有七八千将士脱离单身,有了自己的家庭。

    无牵无挂的人往往狠的下心,但无牵无挂的人却又不够稳。让将士们成家,一则是一种责任,二则也是为了稳定。

    年前设立的军人安置村,在节庆过后,逐渐才有了人气。最后一轮休假的将士在正月二十全部返营,留下新婚妻室,给原本空落落的军人安置村增添了人气和色彩。

    王七带着本村的二十余新丁来到叶县,将新丁交给叶县征兵处,随后汇合战友,返回本部。

    短短几天时间里,附近有大量人口汇聚的县城,已是熙熙攘攘。征兵处设立的临时军营里,大多已是满额。

    这些新丁将会在临时军营进行一个月的初训,然后进行整编,配给军备,构成四个校尉的编制。

    最晚不能超过三月,也就是二月底必须要完成建制。

    在这个过程中,军队的更多的功能逐渐得到完善和体系化,比如征兵和练兵。征兵的方式,以此为例,往后从之。练兵之法,则编纂以操典,以纪效新书为核心,略有增减,形成属于嬴翌的军队的操典法门。

    大规模征兵意味着什么,休说读书识字有见识的,便是寻常百姓,也能寻摸出个一二三来。

    无外打仗如是。

    “看样子又要打仗了。”

    朱仙镇外十里铺,有驿,驿畔有酒馆。来往客商行人,多在这里吃一杯酒,喝一碗茶。若是肚子饿了,唤几碗干饭,疲了亦可开一间房。

    所谓十里一驿,原本大明朝的基础设施,实际上还是不错的。驿站遍天下,一则便于传达朝廷政令,二则接待官员,三则也便于客商歇脚。

    自流贼肆虐以来,驿站这东西,基本上荒废了。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世道不宁靖,内部原因则是明廷发不起饷了。

    譬如李闯,原本就是一驿卒。因为拿不到薪俸,要饿肚子,于是揭竿而起。

    嬴翌据河南,这段时间逐渐恢复了驿站功能。初衷自然是便于军情传递等,对民间的便利,还在其次。

    驿站本身是官方机构,并不接待普通人,但架不住商人眼光。驿站复起,就有商人买地建房,置了一座酒馆。

    “听说各处都在征兵。”几个行商抿着小酒闲侃。一人道:“小弟从南阳那边过来,那家伙,好些铁罐头,新丁更是一茬接一茬。啧啧,威武的紧。话说这嬴大人麾下,军兵着实不凡呐。”

    “废话。”一人道:“若没有强兵,怎能占的河南?连朝廷”

    “嘘!”有人连忙道:“噤声,有的话休要乱开口。”

    “有什么打紧的。”那人不以为意:“依我看啊,日月怕是要换新天。你看早前,连年灾荒,官府连个赈济都没有,休说还有那流贼凶暴残酷。却看眼下,这河南还有能饿着的?”

    “此话在理。”酒馆里的人都不禁赞同,深以为然。

    有人道:“可真是了不得。你看我们这些行商,年年苦,月月苦,行脚天下,还担惊受怕,哪天惹到哪路山大王,小命都悬。就这般,一年到头还不得几个铜子儿。嘿,你再看那些种地的,今年哪家哪户不殷实?便是孤家寡人一个,少说也有五亩地,交了税还二三十石盈余。官府又定死了粮价,还大肆收购。哪个不是赚的满盆满钵?我都想种地去了。”

    “你还别说。”有人道:“当下这粮食的生意有的做。咱河南不缺粮,但抵不住其他地方缺啊。有那本事的,在本地收了陈粮,运到外地去卖,少说三五倍利润。”

    “那你得有那本事才够啊。”人笑道:“出了河南,你粮食怕是保不住哦。遍地的贼匪不说,过往途中当官的刮了一层又一层,到头来落到口袋里的还有几个油水?还担惊受怕的。”

    “所以咱说日月换新天嘛。”早前一人道:“这可不是开玩笑。你看咱河南,哪里还有贼匪?早被梳溜干净了,杀的是人头滚滚,没死的也都做苦力去了。现在河南境内,走到哪儿都不怕,便是夜路,也不惧撞鬼。”

    “对头,对头。咱们老老实实做生意,累是累了点,可有盼头啊,对不对。”

    “就是这个税,说不过去。”有人牢骚道:“前次我两车棉布,就收了我二两五钱银子,哎哟痛的我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