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劫灰志-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同行。陈剑欣然应允,加入了汉开边的队伍,坐上马车。张时却摇摇头,淡淡道:“我原是闲云野鹤,习惯独行,便不与诸位同行了。就此别过,有缘再会。”
汉开边见张时不肯同行,颇感惋惜,却又看出张时平淡神色中自带一股傲气,便不好再劝,只好打个拱手告别。
归凤池也不理睬别人,拿到属于自己的报酬,跨上自家坐骑黄骠马,如风一般走了。
张时走到自己的马车旁边,看见一人头戴草帽,衣衫褴褛,腰悬葫芦,卧在车顶,睡得四脚朝天,便微笑道:“壮士可是要做我的车夫?”
那人蓦地爬起来,轻轻跃下车,摘了草帽,正是莫太奢。只见他一脸滑稽,笑道:“大师可愿带我同行?”
“无可,无不可。”张时道。
莫太奢高喝一声:“好咧!上车!‘三拳’莫太奢为大师驱车!”
“你这三拳,可力敌归凤池,确有独到之处。”张时笑着上了车。莫太奢一声吆喝,挥鞭驾车走了。
此时,皇帝的御驾在大军的簇拥下,缓缓朝中都前进。
“东方独……”
皇帝没有乘坐战时用的龙辇战车,而是换乘巨大的铁甲宫车。车内极为宽敞,装饰奢华,又不失舒适。皇帝在主座上端坐,双目紧闭,若有所思。
“臣在。”
东方独不着戎装,穿一袭黑色官服,坐在左侧的位子上。
“那件事处理完了吗?”
“回禀陛下,处理完了。曹家已在陛下掌控之中。”
“陶家呢?”
“他们不会有任何异议。”
“嗯。”
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闭目养神。
“陛下,”东方独问道,“迎驾大会上,臣等该如何行动?”
“那两只老狐狸必然称病不来,朕正好拿这件事做文章……”
“若他们都来了呢?”
“那么……”
皇帝蓦然睁开眼,剑眉轩起,道:“就地免职,剥除官服,朕要让这两个老头伏地求饶!”
此时,车厢内的另一人终于开口。
“陛下,不可。”
“怎么?”
“他们的面子还是要顾着的。陛下没有必要把矛盾全部激化。”
“那依你看,该怎么做?”
“任命他们为太子太傅,大加封赏。这样一来,武家与祝家还是领受皇恩,逆反则师出无名,曹家落入陛下掌握,足以让那两大家族忌惮。想来二位老人家多半是顺水推舟告老还乡,那么陛下再多加赏赐即可。”
皇帝沉吟片刻,道:“很好。此事结束之后,你就是新的丞相。”
“谢陛下。”那人行礼道。
东方独则面无表情,静静地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人。
队伍停下,宫车的帘子被掀开,里面一人轻轻跳下车,旁边卫士连忙肃立敬礼。只见那人一身靛蓝鹤氅,风姿俊秀,面如美玉,锐眼如钩,眉宇间一股英气逼人。
“皇上下令,就在这里安营歇息,等候迎接的群臣。”那人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是,百里先生。”卫士应诺一声,连忙跑开前去传令。
一时间军士们忙碌起来,搭起了营帐,驻扎了下来。
那人却悠然离开了御驾的营地,独自走到一个长满树木的小坡上,眺望着远处中都方向,口中念念有词,目射华光,竟是运起望气之术。
“啊,龙虎五彩之气……京城王气仍浓,且有能臣良将辅弼,国运未衰也。”那人看罢喃喃自语。
看了良久,他才长舒一口气道:“公孙家气运犹在,那我百里中正的理想,就快要实现了。”
此时一人从树后绕了出来,冷冷道:“道友的理想是什么?”
百里中正回头一看,不禁苦笑道:“你怎么来了?”
那人头戴金色琉璃道冠,身着金线边杏黄道袍,手持拂尘,眉目别具肃穆之气,道貌岸然,不是归凤池是谁?
“不要拿那种眼神看吾,”归凤池正色道,“道友为权,吾为利,并没有什么区别。”
百里中正叹道:“吾并非为权。”
“无需向吾辩解。只要你有足够打动吾的报酬,吾仍可随时出力,替你杀人。”归凤池道,“比如说,杀了武奉?”
“不不不,”百里中正道,“我倒是必须问问道友,对那个人印象如何?”
“哪个人?陈剑?张时?”
“不,是汉开边。”
(本章完)
………………………………
第31章 君臣一会
“汉开边?此人谋略一般。”
归凤池稍顿一顿,又淡淡道,“他几乎落入曹元庭的算计里,如果不是陈剑,道友与祝援之间的这次暗里角力已经输了。”
“哦?道友是觉得陈剑更胜一筹?”
“是。陈剑仪表不俗,颇有胆色,善晓以利害,长于言辞,有儒者气概,兼有大将之风,可谓良才。”
“确实。不过,吾对汉开边更感兴趣。”
“为甚?”
“此人善于笼络人心,且有鸿鹄之志,不可不察也。”百里中正道,“何况他是个全才,更有成为智将的潜力,君不见临敌对阵,此人表现出色?”
归凤池点点头,道:“汉开边确实身边聚拢了几个得力帮手,就连陈剑这等样人,亦与他交好。不过吾倒以为,那并非笼络人心,而是众人皆有感于其赤诚。”
“道友怎会对他如此了解?”
“那几个人并不是会被轻易笼络之人。”
百里中正抚掌笑道:“有理!汉开边必有动人之理念,才能聚集了这么一批帮手。所以吾对此人尤为关注。”
“理念?”
“吾想看看此人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
百里中正欲言又止,笑了笑,岔开话题道:“道友接下来准备去哪?”
“西国有一单生意,吾须去走一遭。”归凤池倒也坦诚。
“请得动道友,这雇主莫非是西国巨贾李通?”
归凤池依旧没什么表情:“然也。道友这边若用不着吾,吾便往西国去了。”
百里中正苦笑道:“吾暂时不需要道友助力,待有需要时,吾以灵符使道友有所感应便是了。不管如何,这次曹家的事情真是辛苦道友了。”
归凤池“嗯”了一声,以作回应,忽又转身,飘然离去。
百里中正望着归凤池那道背影,心情似是颇为复杂。
次日,迎接圣驾的群臣终于带着大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御营。车马、仪仗与犒劳将士的物品皆严格依照规格置办。事先烹制好的牛羊、赏赐用的金银丝绢,都成批装载在大车上,运往营地。
武奉、祝援率领着八大家族的代表,以及朝中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分成两队,站立在御营辕门外的大路两旁,行礼恭迎御驾。
只见营内一骑,在众多甲兵的护卫下缓缓走出,威风凛凛,正是朱雀大君公孙波。
众臣不敢怠慢,连忙伏地呼喊:“臣恭贺圣上凯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后边众多卫士、官吏亦全体伏地高呼“万岁”。公孙波大手一挥,道:“免礼,平身。”
于是众人又按照流程呼喊一声“谢陛下”,然后纷纷站起。
丞相祝援出列,道:“陛下,老臣率祝、武、曹、陶等家族代表,前来迎接圣上回京。”
皇帝“嗯”了一声,以作回应,内心却暗骂道:“这老匹夫气定神闲,确是见过大风大浪之人。”
大司马武奉亦出列,道:“老臣已为海外出征归来的将士们准备了丰盛晚宴,美酒佳肴,不可胜数。今夜陛下可在中都郊外犒赏三军,壮我军威。又有胡地美姬百人,能歌善舞,今夜可以歌舞助兴,陛下可昭告中都百姓出城观看,同品酒食,与民同乐。”
皇帝笑道:“好,真好!大司马这次做得不差。”
武奉连忙称谢道:“老臣仅是尽职而为。”
皇帝暗暗笑道:“你这老贼,平日里做派正经,今日却弄出许多玩乐事情来,却是服软了?把朕当成昏君一般,朕不拿你问罪就怪了!”
“太子呢?怎么不见他来迎接?”皇帝问道。
“太子近日感了风寒,在宫内休养。”祝援应答道。
“老贼是打算拿太子做威胁朕的筹码么?”
皇帝心底有些恼怒,却也不好发作,又故意说一句:“丞相对太子照顾有加,太子也必然对丞相十分敬重。”
祝援道:“太子宽仁贤德,聪慧过人,实乃皇家之幸,苍生之福。若陛下愿意,老臣愿作太子太傅,退居东宫幕后,竭尽生平所学辅佐太子成材。”
此言一出,皇帝倒是颇为吃惊,群臣也是个个讶异不已。根本没人想到高居相位的两朝元老会愿意去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子太傅,
此时,端坐在旁边一个营帐内的百里中正隔着布幕听见祝援这番话,微微一笑,自语道:“好个以退为进,这个时候急流勇退,方有朝中首智的风范。”
武奉却接道:“老臣年迈体衰,精力大不如前,无法应付繁杂军务,如今请求告老还乡,万望陛下恩准。”
朱雀大君是何等样人,此刻竟也皱了皱眉头。他没有料到这两人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这不是想让他难堪么?如果答应了,显得自己无情,又好像自己就巴不得把这两人赶走;如若不答应,君无戏言,这两人顺水推舟应承下来,岂不是又继续高高在上当文武首辅?
百里中正静坐在帐后,他想看看皇帝究竟要如何应对。依他对皇帝的了解,皇帝很可能当场答应――皇帝处事风格明快果断,不太喜欢顾忌旁人眼光,且天生桀骜不驯,是个喜欢逆着别人的意思干的人。
果然,公孙波稍一思索,便想开口答应。
此时武奉却自袖中拿出一份奏折,道:“此乃老臣的辞官陈表,恳请陛下一阅。”
公孙波点了点头,让人把奏折呈上来。打开奏折一看,公孙波不禁变了脸色。
“臣武奉,自先帝时任大司马,后受先帝托孤,至今已数十年。此次陛下东征,臣调配后援不力,理应问罪。然非臣有逆反之心,实因朝中令出无用,诸侯心怀异志。适逢叛逆,京城震动,迅雕军**羸弱,诸侯却无一驰援司隶,臣几经协调,方自北国借李小寒部南下保卫京师,护得宫内周全。平叛尚且如此,何况跨海救驾乎!
“陛下虽有体察之心,诸将却无细思之虑,必归罪于臣而请命欲诛。然陛下碍于武家过往功勋,必左右为难,徒增烦忧,此即为臣之过也。
“今老臣欲告老还乡,交付权柄,以期苟延残躯,保全儿孙。臣叩首望陛下恩准,老臣感激涕零,无以言表,区区微诚,伏乞圣鉴。谨奏。”
看完武奉奏折,皇帝对诸侯的提防之心再次被挑起,对眼前这位神态诚恳的老臣更是多了一种莫名的感情。他明白,武奉此时递上辞职书,是帮忙缓和气氛,给双方一个好看点的台阶下,也给了他装作深表无奈的空间。这个辞职不是假的,是来真的,之所以不等到回京再辞,仅仅是怕皇帝等不及了,怕皇帝回到中都马上祭出霹雳手段,到时候鱼死网破,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自上一代皇帝公孙了托孤以来,武奉与祝援二人便担起了辅佐少主的重任,君臣之间感情颇深。但年龄渐长的公孙波面对着武、祝二人的“指手画脚”越来越不耐烦,每当他想大展拳脚的时候,这两个人便会一齐跳出来劝谏,直到事情办不成。在公孙波看来,这是倚老卖老,更是对自己威信的挑战。而二人背后的两大家族借助二人威势,攫取权柄,垄断部分官位,借机获取好处,搞得官僚体系乌烟瘴气,这一切都被皇帝看在眼里,令其极为愤怒。
对于公孙波来说,他亟需一批志同道合且有能力的手下。于是他大力提拔南方派将领,诸如宫让、梁弘等人,破格提拔自己的嫡系亲信石飞,联合自幼就关系良好的几位弟弟,一步一步地挤占四大家族的空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公孙波培养的这帮人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兵权,因此才能顺利发动了一次东征。为什么要东征?没有战事,没有军功,这些人怎么提升能力和声望呢?
皇帝在东征之前,便谋划对文官体系动刀子。在策略方面,他极为倚仗自己的四弟经略王公孙深,但公孙深与这批老臣比起来,在政治上太过幼稚,搞来搞去也就那么回事,反而一直建议皇帝缓和与旧势力的关系。皇帝对此十分无奈,直到有一天他外出秋猎时结识了一位道士,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同到山上道观内煮茶对弈。细细攀谈过后,皇帝对这名道士精深的政治见解感到惊奇不已。这位道士不仅年轻、英俊、健谈,而且博古通今,老练世故,对过往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有着独到见解,谈起权术更是口若悬河,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皇帝大喜过望,将这名道士收为智囊,常伴身边以备咨询。
这个道士便是百里中正。
百里中正与石飞,便是皇帝心目中理想的新一任丞相与大司马。
石飞虽是悍勇无匹,但一心渴求战功,纯是武夫心态,政治上易于操控,这对皇帝来说极为重要,兵权是绝对要牢牢掌握的。加之石飞能力上已经可以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将,风头最盛,作为嫡系人选拿出来自然不差。
百里中正精通律法、政事,又深谋妙算,老练得根本不像一个才活了三十来年的人。而且,百里中正需要皇帝的力量来实现理念,皇帝则需要他协助自己完成改革。二人一拍即合,百里中正便开始积极谋划铲除武奉、祝援二人之事,双方一明一暗,经过多次较量,武、祝二人经验丰富,老奸巨猾,百里中正虽处于暗处隐秘行事,却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因此百里中正支持东征。东征将把矛盾全部激化,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司马武奉。
当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百里中正留在国内,在幕后积极活动,挑起了叛乱。司隶军屡战屡北,南北两大诸侯却皆以蛮夷作乱为由,对武奉的调兵令置若罔闻。而武奉对此当然有所察觉,他几乎已经下定决心断绝皇帝后路,因此他暗中把皇帝出征未归的消息透露给来自恶境的间谍。
若不是恶境的军队太不管用,现在武奉已经扶着太子登基,又当了一次摄政首辅了。
恶境方面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确定武奉是否能赢,也不确定公孙波有多好对付,因此根本不想倾力相助。而百里中正就是吃准了这一点,才有了这样一番计划。
台面上看似惊涛骇浪,实则源于台底下手腕角力的暗流涌动。
“陛下,你会怎么做呢?”
百里中正坐在帐幕之后,稍稍合上那双锐眼,浅浅一笑。
公孙波看了看眼前这位低着头的白发老者,不禁一声叹息,道:“爱卿的奏折如此言辞诚恳,让朕心疼不已。爱卿作为两朝元老,鞠躬尽瘁,为公孙家尽忠义,为天下人谋福祉,已是数十载寒暑,如今想颐养天年,回家去享天伦之乐,朕又怎能不体谅老臣呢?若朕强要让爱卿留任,岂非太过无情?”
武奉跪地叩首,朗声道:“谢主隆恩!”
群臣惘然,不知所措,这群人怎么也没想到东征结束后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皇帝为了避免冷场,连忙说道:“且把这些事放在一边,今日犒劳三军,庆祝凯旋,众爱卿快按丞相安排去办,尽情饮酒欢乐,无需拘束!”
在场百官这才回过神来,虽然对朝堂变动仍是有点迷茫,但总算知道这不是开玩笑的了,于是纷纷应诺。皇帝身后二位随军大将石飞、东方独神情漠然,似是各怀鬼胎。
盛宴狂欢,背后却隐藏着新的诡谲。
(本章完)
………………………………
第32章 百发百中
武奉喝醉了。
皇帝看着醉酒的武奉被家丁搀扶着去解手,不免感到有些奇怪。
“上一次见到武奉这样醉酒,朕才只有八岁吧?”皇帝喃喃道。
中都郊外被灯火照耀得犹如白昼。朝廷调动了无数能工巧匠,在郊外的原野上建起了临时的高台,胡地来的美姬们,穿着束腰的薄纱红裙,在台上伴着欢愉的乐曲起舞,在火光映衬之下,薄纱裙下两条线条柔美的**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之间挑逗着台下看客们的眼球。
“城外有胡姬跳舞!快去看啊!”
这么“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传出,城里老少男子几乎倾巢而出,纷纷来郊外围观。一时间城外好不热闹,平民百姓争相找个好位置观看表演,或席地而坐,或爬上树梢,然后拿出自备的酒水食物,边吃边看。
这高台附近最高的一棵树上,坐着一个人。这棵树实在太高,老百姓爬不上去,那人却早就在那树顶上坐着,拿着一个皮制水囊,小口小口地喝着烈酒。
“不能喝得太多……”那人喃喃自语着,“喝少了胆气不足,喝多了手不稳。”
那人长得粗犷,头发卷曲,体毛浓密,深目高鼻,一脸络腮胡子,穿着红色袍子,内里裹着皮甲,腰间挂着弯刀,好似胡地来的游侠。看他的长相与装束,理应是那班胡姬舞团的一员护卫。
他取下背后的那张弓,仔细地检查起来。比起他的人,这张弓精细得多了,似乎用了多种不同的材料,上面带着机括、符箓,是一把罕见的复合战弓。不过,与恶境的机械法弓不同,这张弓没有瞄准镜,没有复杂的机械装置,仍然是靠臂力与眼力来调整射程和准度,符箓则是可以让箭矢附带不同的效果。
“再喝一口,最后一口!”
那人把酒囊打开,又喝了一口,他觉得血气翻腾,状态正佳。
此时舞台上放起了烟花,一时间全场欢呼起来,台上的胡姬们更加卖力地扭动腰肢,台下许多看客的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
但树上那个胡地汉子却没有盯着台上的美人,他盯着另一个地方。
忽然,他起身,复又蹲下,拉开了那张弓,搭上箭矢。箭头对准了远处被众人搀扶着回来的武奉。
“老子百发百中,万无一失。”
他咬了咬牙,一箭射出,竟有霹雳之威,无声无息之间,已把武奉后心射穿。
众家丁一声惊呼,摇了摇倒在地上的白发老者,却发现已无生气,而穿透了老人身体的那支箭被鲜血染红,斜插在草地上,有如催命符一般令人触目惊心。
家丁们呼喊着,但由于现场太过嘈杂,一时间竟也没人理会。有个机灵的家丁立刻前去群臣集会的大帐内通报,进去就跪下大喊道:“我们家老爷遇刺了!”
皇帝一听,大惊道:“快带朕去看!全部人去搜查凶手,不得有误!”
树上的汉子早已逃离。皇帝带人赶到现场,看到武奉坐在地上,手臂上插着一支箭,连声呻吟,连忙道:“爱卿怎样了!军医快给武大人止血!”
武奉脸色苍白,痛得一直颤抖,道:“陛下……老臣命大,这点伤不算什么……”
皇帝道:“竟有人敢对爱卿下手,着实可恨!无论是谁,只要被朕找到,必要绳之以法!”
武奉强忍着痛微笑道:“陛下何须动怒,此事是谁所为,陛下如此圣明,必然心中有数。”
皇帝听罢一怔,心里暗想:“百里绝无可能,难道是武将们……”
武奉又是几声呻吟。皇帝不忍目睹,让军医赶紧急救完了把武奉抬回都城里。
那放暗箭的汉子没有跑远。他把弓箭藏好,然后混进了看热闹的人群里,到处用西域腔调和围观群众胡诌。中都民众颇为好客,对番邦人士自然礼遇,并无嫌弃之意,反而馈赠许多食物给他,那汉子在那厮混一夜,竟也吃饱喝足。
“可笑,这群人竟以为我是胡人!”汉子暗地偷笑。
不过此时他并不能轻松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干了件不得了的事情,有人要追查真凶,有人要杀人灭口,他如今处境危险。
他没有选择远遁的原因也很简单,他还有牵挂。他想带一个人走。
狂欢宴会结束之后,他偷偷回到胡姬们的帐篷附近。
“雅丽卡?”
他轻轻呼喊她的名字。可是并没有人回应。
依照约定,她应该已经到了这里才对。他难免开始担心起来。
这时候,只见那班胡姬带着欢声笑语回来。
他仔细看了看,却没看见他想看见的人。
“连英!”
其中一个胡姬看见了汉子,用蹩脚的汉语呼喊他的名字。
“卡丽萨,你们怎么少了一半人?雅丽卡呢?”连英急问道。
“雅丽卡她们被官老爷们选走啦!”胡姬开始用胡语跟连英对话。
“什么?”连英大惊失色,“告诉我,雅丽卡在哪?”
“她被一个将军领走了……”卡丽萨想了想,“啊,是一个姓石的将军。”
她还想再说,连英已经飞奔而去。
“操,石飞……”
连英回到那座已经冷冷清清的高台后边,在台底下取出了藏匿好的弓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