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刀倾情-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慕容丹砚被他问得瞠目结舌,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
却听清风道人道:“自古皇家多无情。秦始皇之时,便有赵姬嫪毐之祸。以唐太宗李世民之英明,亦有玄武门杀兄斩弟之变。到了咱们大明朝,靖难之役更是不过在百年之前。是以一旦牵连到皇权宝座,便不要说什么天理人伦,全都与禽兽无异。武姜夫人疼爱幼子,与长子反目,在皇家之中,却也并非是什么稀奇之事。”
司徒桥没有想到清风道人居然有此见识,与其它帮主、掌门人颇有不同,不由“噫”了一声,看了清风道人一眼,道:“这位道长确有几分见识,想来也是一位腹有经纶之士罢?”
清风道人道:“腹有经纶倒谈不上,只不过贫道幼时确曾读过几卷闲书,知道一些旧时故事罢了。不过贫道所读之书,大半非圣人所著,自然算不得上这位先生所说的有用之书。”
他这话中可是暗含讥讽,司徒桥自然听得出来。只不过他最喜欢读书人,是以清风道人这话虽然夹枪带棒,司徒桥倒也没有生气。他嘿嘿一笑,道:“道长说的不错。只不过郑伯与武姜夫人之间的关系,却与秦始皇和赵姬母子、唐太宗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成祖皇帝和建文皇帝颇有不同。赵姬嫪毐之祸,起源并非是赵姬想要为嫪毐或其私生子争夺皇位,而是奸情为始皇帝发觉,乃是被动之下不得不为。玄武门之变,亦是建成、元吉联手,若太宗不夺了帝位,一旦建成登基,秦王府非得被杀个鸡犬不留不可。至于靖难之役,倒与太叔段之乱有几分相似。其中的关节,自然也有类似之处。”
他说到此处,微微一笑,火把映照之下,却见他的脸上又露出了几丝得意洋洋的神色。邓遥和林义郎等人见他又是这副神情,心下厌恶,忍不住暗暗咒骂。
只听司徒桥沉声说道:“郑伯与武姜夫人之所以势同水火,母子不能相容,便是因为郑伯压根不是武姜夫人所生!”
他此言一出,众人都是一怔,慕容丹砚更是惊呼了一声,道:“你、你这话说的也太唐突了罢?”
司徒桥冷笑道:“史书上自然不会记载此事,因为这事情无论是郑伯还是武姜夫人,都不想承认。只不过从两人的所作所为来看,绝非是有血亲的母子所能做到。更何况……”
他说到此处,却停下了不说,双目望着墙壁上最后一幅图画,神情渐渐地变得阴沉起来。
过了片刻之后,司徒桥接着说道:“实不相瞒,十多年前,我曾经到过河南襄城。这河南襄城,便是春秋时的城颍所在地。当时我被一群盗墓贼裹胁,本来想要盗掘一座大墓,无意中挖开了一条密道。在那密道之中找到了一具骸骨。这具骸骨的四肢尽数被人斩断,置于一个巨大的酒瓮之中,死状凄惨无比。那伙盗墓贼的头目虽然做的是没本钱的买卖,却是见多识广之辈,读了不少书籍。他一番搜检,便即判断这具骸骨,就是当年的武姜夫人。”
他说到此处,慕容丹砚又是一声惊呼。司徒桥没有理她,仍是自顾自地说道:“郑伯确是依照颍考叔所说,在城颍囚禁武姜夫人之处挖了一条地道,并且也与武姜夫人在地道中见了一面。只不过他可不是来和武姜夫人把酒言欢的,而是将自小到大一肚子怨毒尽数发泄了出来,最后将武姜夫人手脚斩断,身子浸于酒瓮之中,让她饱受折磨,一时却也不会死去。这份狠毒,是人子所能做出的事情么?”
众人听他越说越是离奇,虽然都是江湖上的武林大豪,一生之中恩怨仇杀不知道见过多少,只是想像武姜夫人死时的惨状,却也是不寒而栗。
司徒桥冷冷地说道:“咱们在那地道之中的地面上,还发现有人留下了几句话。只不过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加上那时的文字与现今的文字颇为不同,是以这几句话大半不明其意。不过有几个字却是能看得懂的。那便是‘非亲子,惨杀之’。想来郑伯并非武姜夫人所生,是以自小便不被夫人喜爱。武姜夫人生了段之后,更是一心为自己的儿子争夺王位。只不过春秋之时一向是嫡长子继位,武公虽然宠爱娇妻幼子,却也不能坏了规矩。武姜夫人和段自然不服,便一心想要将王位夺了回来。武公自娶了武姜为夫人之后,想来对长子日渐冷淡,否则郑伯继位之初,也不会面对武姜夫人和段隐忍不发,事事忍让,便是因为武公在时,他不得武公欢心,在朝中没有根基。只是越是这样,他对武姜夫人和段的怨恨之心就越深。这郑伯确是了不起的人物,坚忍不拔数十年,最终将武姜夫人、段、还有朝中那些从武公在位时就对他不信服的朝臣连根拔起,一举控制了郑国的局势。待他成功之后,将武姜夫人安置于城颍,此时要杀武姜夫人,无论于公于私,对郑伯来说,都已不存在阻碍。只不过他心思缜密,要杀掉武姜夫人之时,还想再利用她为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便故意听了颍考叔的话,大模大样地掘了一条地道,昭示天下要与武姜夫人在地道中相见。
“只不过各位不妨想想,若是郑伯真想与武姜夫人和好,只需悄无声息地将她接进宫中即可,又何必这番大肆宣扬,为自己博取一个仁孝的名声?他进到那地道之时,面对着自己生平最大的敌人,同时也是自己的继母,其时四周再也能威胁到他这人,自然不需再行隐瞒,定然是将这数十年的怨毒全都发泄了出来。斩断武姜夫人的手脚是他亲手所为,还是命令心腹手下干的,都已经不重要了。总之武姜夫人惨死在地道之中,而此后有关她的记载,再也没有一字一句见于史书之中。”
司徒桥说到这里,楚丹阳道:“司徒先生,你这故事讲的甚是精彩。只不过我不明白这故事与这静心寺有何关联?为什么姚广孝要在这石壁之上画这样一幅壁画?”
司徒桥道:“你这话可问到点子上了。那姚广孝是何等人物?不只将释、道、儒三教融会贯通,精通机关消息之术,于阴阳五行、医药星象、乃至农牧杂学,可以说无所不精,无所不通。他在石壁上留下了这样一幅壁画,要说的可不只一件事。不过其中最要紧的却是要告诉后来者一个秘密,那便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成祖皇帝,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
(本章完)
………………………………
第369章
司徒桥话音未落,邓遥大声骂道:“放屁!放狗屁!”
司徒桥嘿嘿一笑,道:“好臭好臭!老叫花子果然是在大放臭屁!”
邓遥大怒,挥拳便要上前动手。楚丹阳和许成和急忙将他拦住。刘涌道:“司徒先生,这话可不要乱说。世人谁不知道,成祖皇帝的生母便是太祖皇帝正宫皇后马皇后?!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成祖若不是太祖皇帝与马皇后的嫡子,就算靖难之役打赢了建文帝,这大明江山他也坐不稳!”
司徒桥冷笑道:“刘先生,你这话可说到要紧处了。朱棣这老小子之所以要谎称自己是马皇后亲生的皇子,便是因为他知道若是自己不拿太祖皇帝和马皇后嫡子的身份来遮掩,杀一百个方孝孺和铁弦,这天下最终也不是他的。正所谓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的话,他起兵靖难,可就真成了谋朝篡位,天下可群而诛之。”
此时距大明立国已有百余年,成祖皇帝以靖难之役夺取天下,是天下百姓共知之事。至于成祖的出身,世人皆知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与原配马氏、即后来被册封为孝慈高皇后的马皇后的第四子,也就是太祖皇帝最为看重的太子朱标的四弟。马皇后生有五子二女,五子之中,太子朱标早逝,次子为秦王朱樉,三子为晋王朱棡,四子为燕王朱棣,五子为吴王朱橚。马皇后随同朱元璋起兵,多历艰险磨难,始终陪在太祖皇帝身边,忠贞不渝。她性子端庄持重,母仪天下,不只太祖皇帝对她甚为敬重,就是朝中大臣对马皇后也是礼敬有加。是以其时天下皆知,继承大明天子之位的必然是马皇后的嫡亲五子之一。
太子朱标,谦恭仁爱,礼贤下士,最得太祖皇帝的欢心。只是英年早逝,天下皆为之可惜。其余四子之中,秦王、晋王、燕王三人均有带兵之能,为北方诸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三王。吴王性子懦弱,不能与三位兄长争锋。是以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朝中重臣均以为秦、晋、燕三王均可承继大统。其后秦、晋二王却先后病亡,吴王又不成器,朝臣以为能继承大统者,只有燕王朱棣一人可以称得上名正言顺。只不过太祖皇帝对早逝的太子朱标痛惜不已,竟然立了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便是后来的建文帝,断了燕王登基的念头。
这百余年来,朝野之间对成祖朱棣的出身并无丝毫怀疑,也从来没有人狂妄到指斥成祖非马皇后亲生的地步。是以司徒桥此言一出,人人心中都骂他言出无状。邓遥性子暴躁,且平日里蹲在酒肆茶舍门口听书之时,最喜听《明英烈》、《燕王扫北》一类闲书,对说书人口中英武刚强的燕王朱棣颇有好感。说书人说书之时,讲述朱棣与人叙话,常常说道‘朕高皇后第四子也’,还不忘了加以解释,称高皇后便是太祖皇帝的元配马氏。是以听到司徒桥提及燕王并非马皇后的嫡子,登时暴怒起来,恨不能一拳将司徒桥满口牙齿打掉,免得他大发狂言,胡说八道。
司徒桥见众人脸上都是不信的神色,心中愈发得意,接着说道:“这可不是我信口开河,只不过诸位耳闻目睹,都说朱棣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便信了这些屁话都是真的。从继承朱棣帝位的仁宗皇帝起,一直到当今的嘉靖皇帝,都是朱棣一脉相传,自然要将这事情掩盖的干干净净,否则朱棣得位不正,他这些子孙后代的帝位可也就有些不稳了。何况当年知情之人,在靖难之役后也大半被朱棣杀掉灭口,剩下的也是噤若寒蝉,哪一个还敢多嘴,贻祸患给子孙?自靖难之役到如今已有百年,这事情早已湮没,无人知道……”
他说到此处,慕容丹砚却是不服,道:“你这话说得忒也大了。若真有此事,涉及皇家,定然闹得纷纷扰扰,知者甚众。就算成祖皇帝杀戮极惨,又怎么能尽掩天下百姓之口?”
司徒桥一脸鄙夷地看了慕容丹砚一眼,冷笑道:“黄毛孺子,也敢出言争辩?你这话说的毫无见识!我便问你一句话,可知当今嘉靖皇帝有几子几女,各人又是哪位后妃所生?”
他此言一出,登时将慕容丹砚问得瞠目结舌。皇家之事,民间百姓如何能够知道?虽然传闻不少,却是不知真假。何况慕容丹砚在江南之时,家中规矩甚严,也无人和她说这些事情。其后她溜出慕容山庄,在江湖之中东游西逛也不过数月,虽然稀奇古怪的事情听到不少,对于当今皇帝的家事却是一无所知。
司徒桥见慕容丹砚一脸茫然,“哼”了一声,转着脑袋扫视了众人一圈,这才缓缓说道:“在场的各位不是一帮之主,便是名门正派的掌门人,可以说每一位都是见多识广。有哪位能够说说嘉靖皇帝有几子几女,这些皇子公主又是哪位后妃所生?”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答话。
司徒桥双手一拍,道:“当日的情形,就与各位现在的情形一般无二。朱棣非马皇后嫡出之事,民间自然无人知道。太祖皇帝之坚毅,驭下极严,又设立锦衣卫,刺探民间消息,哪一个敢私下议论皇家之事?朝臣倒有不少知道朱棣乃是庶出,只不过太祖皇帝屡兴大案,不只将开国功臣几乎杀了一个干干净净,连地方上的官员也是割韭菜一般,杀了一批又一批。官员们每日上朝坐堂,个个提心吊胆,哪还有心思去理会某位皇子是庶出还是嫡出?何况太祖在时,已立了朱允文为皇孙,朱棣被远远打发到北平去喝西北风,也看不到继任大统的半点希望,朝中大臣自也不会理会他的出身。到得建文帝登基之时,只怕除了皇宫中的极少数人之外,便是朝中大臣,对于朱棣的出身情形也是所知不多。待靖难之役发生之后,不出数年,燕军攻入南京,皇宫突然火起,烧了一个干干净净。虽然世人传说是建文帝不想被燕军所俘,纵火自焚,焉知不是朱棣放一把火,想将宫中之人尽数烧死灭口?其后忠于建文帝的朝臣尽数死于朱棣之手,他公然以马皇后嫡子的身份登基,再也无人提出疑问。其时世间所传的马皇后嫡亲五子之中,太子朱标、秦、晋二王都已去世,吴王又不成器,嫡孙建文帝自焚于皇宫之中,能登基做皇帝的,自然便只剩下燕王朱棣。是以成祖皇帝承继大统,便少了许多阻碍。他这番假冒马皇后嫡子的苦心,可半分都没有白费!”
楚丹阳道:“你这些话尽是推测,并无丝毫真凭实据,算不得数!”
司徒桥摇了摇头,指着墙壁上的图画道:“姚广孝是燕王的谋主,对于燕王的身世最为清楚不过。若燕王不是庶出,姚广孝又怎么会在这地下幽冥之中,留下这样一幅壁画,暗指朱棣出身不正?更何况我早年之时,却还有一段奇遇,更加坐实了朱棣非马皇后嫡子之事。”
他说到这里,得意洋洋的笑了几声,只待众人追问,他好一一解释。只不过众人此时却都将他的心思看了个明明白白,知道此人于机关消息之术颇为自负,狂妄自大,到了这石洞之中,自以为事事都由他主张,是以更为嚣张。他侃侃而谈之际,视洞中诸人皆为蠢货,言语之中多加戏弄。此番笑而不言,便是要瞧着众人想要一探实情而抓耳挠腮、心急如焚的笑话,更要众人有求于他,才能遂了他自以为是的心愿。是以司徒桥笑过之后,众人都是沉默不语,谁也没有出言询问。
司徒桥等了半天,见无人说话,倒有些尴尬,只得咳嗽了几声,接着说道:“十余年前,我曾经到过南京,听人说起大报恩寺香火极盛,便去瞧瞧热闹……”
他话音未落,却听厉秋风冷笑一声,道:“大报恩寺建成之后,世间便有传说,寺中藏有金银珠宝无数。寺内的琉璃宝塔更是号称天下第一塔,据传塔中藏有佛骨舍利,为无价之宝。司徒先生,你到大报恩寺去,只怕不只是瞧瞧热闹这般简单罢?”
厉秋风这话虽然没有直白司徒桥到大报恩寺的目的是觊觎重宝,众人却也明白他的意思。只听林义郎道:“读书人嘛,便是偷起东西来,也要摇头晃脑找出几条理由,当真是可笑啊可笑!”
邓遥“呸”了一声,恶声恶气地说道:“天下小人,莫不如此。看别人都是种种是非,只是看他自己,却是全无劣处。”
司徒桥却也不理众人的讥讽之语,接着说道:“进了大报恩寺之后,这才发现此处果然名不虚传。只见这座寺院规模宏大,隐然有王气隐于其中。我只走过两处大殿,便已发觉这座寺院建造之时,定然是请了极为高明的术士规划风水格局。我越走越是赞叹,心想能看到前辈风水大师所建造的名刹,当真是不虚此行。”
他说到此处,邓遥冷笑一声,道:“只怕是从这寺院的规制上,看出了藏有重宝,是以才不虚此行罢?”
司徒桥正色道:“老叫花子,你这话说的倒也不错。这大报恩寺随便随便找出一座宫殿,从规划建造上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是以你说我看出了藏有重宝,这才以为不虚此行,却也没有说错。”
刘涌见邓遥不服,又要与司徒桥争辩,知道两人若是斗起嘴来,不知道要闹到何时才能干休。是以他向邓遥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说话,转头对司徒桥道:“司徒先生,你在那大报恩寺中,后来又有什么奇遇?”
(本章完)
………………………………
第370章
司徒桥瞥了邓遥一眼,这才说道:“我在大报恩寺中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之间,已是夕阳西下之时。寺中僧人到各处殿堂,请香客离开。只是我还有最后一座大殿未看,自然不甘心就此离去,便趁僧人不备,躲到了一座厢房之后,一心想着等到院中无人之时,再到大殿去好生观看一番……”
慕容丹砚听到此处,忍不住笑了一声,道:“司徒先生,你这话说的倒有些奇怪。既然天已经黑了,你又怎样才能将那大殿看得清楚?”
邓遥道:“他不甘心的不是没有仔细观看那座大殿,而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东西,天便黑了。以这位司徒先生的性子,自然不肯就此空手而回。此人满口仁义道德,心中却是肮脏之极,恶心,恶心之至!”
司徒桥被邓遥抢白几句,心下大怒,便要反唇相讥。刘涌又急忙解劝,司徒桥这才强压怒气,心中暗想:“他妈的,你这老叫花子事事与我为难。在这石洞之中我自然不能与你翻脸,只是等咱们进到了静心寺,你这老叫花子落单之后,瞧老子如何炮制得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方能去了我心中这口恶气!”
他心中虽作此想,脸上神情却无半分异状,却也没去理会慕容丹砚,接着说道:“大报恩寺的僧人讲究‘过午不食’,是以没有晚餐。待暮鼓敲过之后,便到了晚课的时间。我瞧着一队一队的僧人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各处殿堂做晚课,只是那大殿却始终无人进入,更无半点灯火,看上去黑沉沉的一团,倒似有什么妖怪藏在其中,颇为可怕。
“待得寺院中的僧人全都进入各处殿堂之后,院子中再无一个人影。我四顾无人,这才悄悄的溜到大殿之外,却发现殿门紧锁,锁上积着不少灰尘,竟然好似许久未曾打开过。我心下一凛,暗想以大报恩寺的名头,这大殿自然是最重要的殿堂,那些大官、富豪到寺中进香,非得到这大殿之中不可。只是为何这殿门常年紧锁,想来好生奇怪。
“我心下不解,好奇之心更盛,偏要到里面一探究竟不可。只是一试那锁,却惊觉并非是普通的锁具,而是高手打造的‘九子连环锁’。其时我虽然还未到花家,对于制锁解锁之术却也颇感兴趣。试着想要将那锁具打开,才发现大殿的九扇大门竟然设置了极复杂的机关。若是有人想打开大门,暗藏的机关便会启动,不只会射出羽箭,地下还有翻板。甚至连身后的石阶之下也暗藏杀机。
“当时我又惊又喜,便试着去解开机关。那锁具虽然精巧,却也难不倒我,没费多少力气便将那锁打开。便是破解机关费了些工夫,我记得用了将近半柱香工夫,才把门上的机关尽数破解……”
他话音未落,邓遥与林义郎同时冷笑了几声。司徒桥也没有理会二人,仍是自顾自地接着说道:“进入大殿之后,里面一团漆黑。我将殿门掩紧之后,不敢晃亮火折子来查看,只得摸黑在殿内走了几步。直到眼睛渐渐能看清一些事物,这才发现这大殿从外面看上去虽是雄伟宏大,殿内却是空空荡荡,除了九根巨大的柱子之外,便是大殿正中立有一座两丈多高的人像,此外再无它物。
“初到南京之时,便已听说这大报恩寺是朱棣为报答父亲太祖皇帝和母亲马皇后养育之恩而修建。此处原本有一座古寺,建于三国时期,名为建初寺,是吴国国主孙权下令修建。故老相传,孙权下令建寺之时,在寺中建了一座阿育王塔,号为天下第一佛塔。其时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土不久,除了洛阳的白马寺外,这建初寺是中土第二座寺院,更是江南第一座塔寺。其后这建初寺历经风雨,几遭兵火,寺名也多次变更。唐时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说的‘四百八十寺’的起源,便是这座建初寺。宋时这座寺院被改称为天禧寺。到了元朝,元帝下旨,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寺塔更名为‘慈恩塔’。
“其时我虽从百姓口中,知道了一些大报恩寺的来历,只是有一些事情,却是到了大殿之中一处极秘密的所在才知道。靖难之役发生之后,燕军攻入南京,一支燕军舍皇宫而不入,竟然直扑这座寺院。在寺院之中一番搜捡,倒也没有与僧人为难,便即离去。至成祖登基后的第六年,寺院突然起了一场大火,将大半殿堂烧毁。南京城内谣言四起,称这座寺院之中有王气,将来必有主掌天下之人从寺中出现。官府抓捕了不少传谣之人,这才将谣言压了下去。
“直到四年之后,也就是成祖皇帝登基后的第十年,他下诏在元兴慈恩旌忠教的旧址上重建一座寺院和寺塔,赐寺名为大报恩寺,寺塔为九层琉璃塔,以报太祖皇帝和马皇后养育之恩。据说建大报恩寺时,按照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方才完工。”
司徒桥说到此处,略顿了顿,这才接着说道:“其时大明强盛,朱棣这小子当皇帝不行,带兵打仗却是不错,将鞑子远远得赶到漠北,再也不敢南下骚扰。至于东南沿海,大明水军威风无比,海盗绝迹,商旅畅行,哪有现在那些让人谈之色变的倭寇的影子。是以如此浩大的工程,却也并未激起民变。
“我站在大殿之中,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