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巳サ跎ァ
袁大人修锦州等城池应该开始于天启六年(1626年)上半年,而宁锦大战是在次年,天启七年(1627年)的五六月进行的……
孙承宗于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驻军锦州等城池,十月高第就来了,孙承宗在跟高第办交接时高第就要撤退了,请问谁修城池的时间长?
=======================
“巡历”就是筑城的意思?****大佬的古文理解还真是别开生面。天启七年二月袁崇焕请筑锦州三城可是明明白白有奏折记录的。难道你以为,六年三月宁远大战刚结束,袁崇焕能不先修宁远就开始去筑锦州?难道你以为当时袁崇焕能掌握的资源很多,能连续不断的大修坚城?
宁锦大战前的锦州修了三个月,高第十月撤军时锦州城修了四个月。修了三个月的锦州能守住,修了四个月的反而守不住?而且,努尔哈赤可是次年正月底才打过来了,提前放弃防御工事修筑的,正是****大佬口中英明神武的高大人。
7)据铁杆袁粉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交代,后金在攻打宁远的同时,发现觉华岛上有炊烟,于是侦察摸清了觉华岛上的情况
======================
注意,你自己的原文是“后金此举是为了抢犯粮草而来,他们开始攻打宁远城当然是想破城而劫掠里面的辎重粮草,可后来他们发现了觉华岛上的粮草辎重居然没有撤进宁远城”;我的问题是“原来后金有透视眼,能看到城墙里面没粮草”。
在这里,你首先转移话题,把宁远城里有无粮草偷换成了觉华岛上有无粮草。其次,“发现觉华岛上有炊烟,于是侦察摸清了觉华岛上的情况”出自阎崇年的哪本著作,不妨原文引用一下。在《明亡清兴十五年》“觉华岛之战”一章中,肯定是没有的。我倒是很想知道,说后金在攻击觉华岛之前,就已经侦察知道宁远城无粮而觉华岛堆积了大量粮草的,究竟是阎崇年还是****大佬。
其实,在前面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征宁远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大佬有一个很可笑的劣习:把自己信口雌黄的东西推到阎崇年头上。殊不知由于阎崇年在央视露了一把脸,他的东西网上可是遍拾皆是——你要栽赃也找个冷门一点的人撒。
8)袁大人能把自己损失“数万”而对手只有几百的战斗都可以忽悠成“胜利”,难道就不能把被劫掠的粮食说成是被“焚毁”啊?
=====================
在塘报里报告八万粮食俱被焚毁的是辽东巡抚王之臣。记录焚毁的不但有明方,还有清方,所有的史料都十分一致。
****大佬又一次信口雌黄侮蔑袁崇焕。
9)一匹快马一小时至少60公里,跑万300公里只需要5小时,一天可有24个小时啊……另外,你家的宝马“新款”一两天都跑不完300公里?哈哈~!!!
=====================
这个是前面已经分析过的臆想。能连续24小时都保持以最高速奔驰的后金信使,骑的不是“宝马”难道还能是血肉之马?
10)有没有“毛”字并不影响攻打“宁远”只有两天时间的事实,而这就证明了非是后金攻不下来,而是根本就没有开展白热化的进攻,没有时间进攻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毛帅抄袭后方吗?怎么,还要讨论讨论一匹快马一天是否能跑完600里?
=====================
你的原文是:
‘男儿心如铁‘在文章中提出:“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自二十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着已经清楚的表明连后金也承认这是场败仗。”
——点评:这句话只能说明努尔哈赤没有攻下宁远城,而其真正原因并非是宁远固守得非常好,而是因为毛帅抄袭其后方,迫使其仓促撤退。
从这句话(自二十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中能看出努尔哈赤认为没打下宁远的原因是毛文龙的抄袭,****大佬真是考证有功。殊不知,满清的所有史料都没有记载宁远大战前后毛文龙有任何军事行动,而且即使是毛文龙的塘报也只不过说自己派了几个人在沈阳城外放炮诈唬——这种小动作叫做“抄袭”?!
宁远只打了两天,战斗没有进入白热化,后金就撤退了,原因何在?史书记载的清清楚楚,****大佬偏偏要视而不见。“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可是****大佬就非要无视历史,生造出一个毛帅抄袭后方。
11)对不起,铁杆子袁粉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都没有在满清的档案里找到这么大的事情,这跟同明方档案里没有“反间计”一样:)
====================
满清档案没记录的事情就一定不存在?你给毛文龙罗列战功的时候怎么不以满清档案为准?
毛文龙的战绩是他一家之言的孤证,炮伤敌酋的事却是明朝和朝鲜都记录在册的。
宁远大战后金撤退的原因,明朝和朝鲜都记录的内容你不予采信,也可以。那么,清朝、明朝、朝鲜三方都没有记录的全靠毛文龙抄袭有功,你为什么要无根无据的捏造?
12)记录的档案的时间并非是奏章发出的时间,这种现象在明清双方的档案中都有多次出现,不足为奇,你的特长就是说史料错误了,而你正确,我已经习惯了。
另外,天启六年八月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那时候后金还有心思大宁锦啊?袁大人那时候屁屁颠颠的去吊丧还怕慢了,若毛帅那时候去打后金,那袁大人还会报功啊,暴怒还差不多……
====================
又开始信口雌黄了?我指出的是,《三朝辽事实录》和《两朝从信录》都十分清楚的记载了,袁崇焕此封奏折是天启六年八月上报的,你却在引文中擅自窜改为“《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明朝的史书根本没有错误,但是清楚明白的史书被你偷偷窜改了!
你说的天启七年八月,袁崇焕早一个月就已经辞官为民,还上什么奏折?!明明白白的窜改史书被揪出来了,你居然还能如此狡辩混淆事实,人品和学风已经一钱不值!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大战后,朝廷为有功之臣加官进爵,封赏的事情直到三月份才结束。在赏功结束后,朝廷就开始撤查有罪之人了。首当其冲的是高第和辽东总兵,紧接着就是无所作为的毛文龙。在毛文龙的一再要求下,从天启四年起,朝廷开始给毛文龙的东江每年四十万的饷粮。但是宁远大战的事实却发现,花费了大量饷粮的东江一镇几乎毫无作用。于是朝廷开始对毛文龙历年来的单方面汇报产生怀疑,两位出使朝鲜的官员在回程中“顺便”核实了东江实际兵力:毛文龙一直报称的十七万大军,真正能用的不过两三万而已。至八月,朝廷发现每年的二十万粮和二十万饷中,全部的饷银都没有发放到士兵手中。于是毛文龙上奏声称该项款额被历任的财务官贪污尽净,而自己两年来丝毫不知。据毛文龙的汇报,他的调查结果为,财务官贪污的手法是在每笔发放的钱中抽取三成四成的回扣。那么至少还有六成七成是落到实处了吧。可是毛文龙的汇报是,全部的饷银都没了。显然,毛文龙自己很可能贪污了最大的一块。八月初二至八月二十二日,东江属下的旅顺城兵变,东江管理的混乱达到最顶点。
袁崇焕的这封奏折是当年八月上报的,细查其内容,说的应该是毛文龙四月袭鞍山的事情。这是毛文龙能确认的唯一一次牵制行动,可惜牵制的不是后金攻明的行动,而是努尔哈赤对蒙古的作战。宁远大战后,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重任在肩当然想成就一番作为。大概在六月时,袁崇焕派出手下将领徐敷奏至东江,与毛文龙联络东西协同复辽的大计。因此,当毛文龙面对朝廷上下的责问时,袁崇焕在八月上了这封奏折,为毛文龙说好话。这就是袁崇焕写作这封奏折的年代背景。
可是,因为这封奏折中有“锦宁”二字,****大佬就发现了大可以做文章之处。由于记载了这封奏折的《三朝辽事实录》和《两朝从信录》都是比较冷门的野史,一般人不会看到,因此****大佬就擅自把史书中记载的奏折上报的时间改后了一年,硬是把文中的“锦宁”二字解释成了一年之后的宁锦大战!
13)你的逻辑太奇特了,既然你都知道有人的兄弟背叛明朝了,还把他害了,那请问此人的兄弟是不是在背叛明朝?而这些人又是不是袁大人重用的?我说袁大人任用一帮当了二十多年的汉奸在东江镇任要职,后来又重新投靠后金有错误吗?你自己的话就已经承认了这些人确实背叛了,还狡辩什么?
=====================
“此人的兄弟”背叛明朝,就等于这些人都是背叛明朝?你就可以随意扩大为“一帮当了二十多年的汉奸在东江镇任要职,后来又重新投靠后金”?
刘兴柞兄弟七人,初时的确从事于后金,刘兴柞更是被努尔哈赤收为女婿。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刘兴柞诈死逃到明朝,其余兄弟也随后从后金潜返明朝,成为东江将领。不可否认,刘氏兄弟是做过汉奸,时间虽然不是你信口雌黄的二十多年,而是十年左右,但这也是无可更改的事实。可是,刘氏兄弟归明后的作为如何呢?七兄弟里事迹最著名的有刘兴柞、刘兴基、刘兴治,分别排行老二、老三、老五。袁崇焕在皮岛杀了毛文龙后,重编东江军为四协,任命刘兴柞为其中一协的统领。不久以后又将四协改为二协,刘兴柞仍旧担任其中一协的统领。需要指出的是,两次整编中,另有一位陈继盛也始终是协领一职。而且直到袁崇焕入狱,东江的最高负责人都是陈继盛,刘兴柞需要服从他的指挥。而陈继盛的身份则是毛文龙的岳父兼智囊——袁崇焕如此任命,显然是为了东江的军心安定。袁崇焕下狱后,孙承宗接任辽事,将刘兴柞调到了宁远,刘兴柞在皮岛的协领一职就由刘兴治接任。此后,刘兴柞运用自己熟知后金军中口令旗号的特长,取得了一次小规模战事的胜利,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是在接着的一场战斗中,身先士卒的刘兴柞误中流矢,阵亡在抗清第一线。此时,在皮岛的刘兴治也取得了一次获胜的战绩。但是之后在刘兴柞的祭奠仪式上,刘兴治以刘兴柞身后待遇不公为理由发动兵变,杀了皮岛总指挥陈继盛和其属下一批军官。兵变发生后,孙承宗派遣副总兵周文郁赴皮岛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朝廷妥协,刘兴治领皮岛兵事。之后,刘兴治又在一次战斗中小挫清军。但是几个月后,刘兴治再起叛乱,这一次的目的却是为了降清,此次叛乱中,刚被调回皮岛的刘兴基坚决反对,结果被刘兴治绑了起来毒打。刘兴治第二次皮岛叛乱的结果是,被旅顺派出的明军厘平。
通过以上简单叙述的历史,可以知道,刘氏兄弟虽然曾经做过汉奸,但是归明以后,至少刘兴柞和刘兴基是始终忠于明室的。而刘兴治在第二次叛乱前,也还没有投敌的想法。袁崇焕生前,重用的正是刘兴柞和刘兴基,前者为皮岛协领,后者被袁崇焕带在宁远随军。刘氏兄弟其余几位包括刘兴治在内,在袁崇焕掌辽之时,根本没有被赋予什么“要职”。而****大佬却罔故事实,将刘氏七兄弟都称为汉奸,并把孙承宗任内的刘兴治得势叛乱也栽赃到袁崇焕头上,实质依旧是利用一般人不清楚这段事迹,肆意篡改历史抹黑袁崇焕。
14)“广宁大战”之时后金是先打毛文龙,后打广宁,当时毛文龙已经被迫撤往朝鲜,后金才放手攻打广宁的。“宁远大战”时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迫使后金仓促撤退,刚才已经论证过了。“宁锦大战”后金仍然是先打毛帅,当毛帅退居皮岛以后才转攻宁锦,而毛帅依然从皮岛上杀到辽阳策应,这是袁大人以奏折方式证明的。
另外,那七封信里袁大人重用的汉奸说得很明白:“毛总兵官在彼欲降之心,半真半假……以我观之,汗心犹豫而狐疑,又谓毛总兵官放恣,初无定心,后被牵累,事不易结等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
=====================
清太祖实录:“十一月十八日,命二王领兵五千,渡镇江,入朝鲜地,欲剿毛文龙兵。至镇江,连夜入朝鲜境,杀刘游击、兵一千五百,文龙仅以身免,乃还。……壬戌天命七年正月,……十八日,帝率诸王臣征取广宁”。的确,广宁大战前二个月,后金是先把毛文龙揍了一顿。不过不是你说的“毛文龙已经被迫撤往朝鲜”,而根本是后金杀到朝鲜去揍的毛文龙——后金出兵前,毛文龙根本就没进入后金边境以内。但是,朝廷在东江开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毛文龙用游击战的方式牵制敌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就是毛文龙的本职工作。两个月前挨了一顿揍,两个月后的广宁大战就无所作为,毛文龙算不算失职?
至于宁远大战,我在这里也就不重复了。你非要抛开所有的史书,凭空下结论是因为毛文龙派了几个人在沈阳放炮就让后金仓促撤退(此事真假都不一定),那么先论证出后金信使24小时怎么跑了800里再说。
而关于毛文龙在宁锦大战里的“贡献”,你的证据纯属篡改史料而来的伪证,我在第12问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
最后是你引的《毛文龙来书》,这一段的与事实相违背的地方,我也早就指出过了。我所奇怪的是,很多我曾经有理有据考证史书拆穿过的东西,你却始终还要到处贩卖献宝,除了欺负普通人对史料掌握缺乏外,我想不出第二种解释。
“毛总兵官在彼欲降之心,半真半假……以我观之,汗心犹豫而狐疑,又谓毛总兵官放恣,初无定心,后被牵累,事不易结等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这段话记录在《满文老档》的《毛文龙来书》的第七篇里面。原话的意思大致是,毛文龙想要投降后金的态度半真半假(即毛文龙在明清之间首鼠两端),写书人因此干脆向袁崇焕告发了毛文龙“蓄意叛逆”,使袁崇焕杀毛,并以此作为自己采信袁崇焕的晋升之路。根据现代普遍的分析,《毛文龙来书》的第七篇后半部分这些文字,实际原本是另一人所写,只是被满清归档时误归到《毛文龙来书》中。根据“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判断这段话的人最大可能的身份是刘兴柞。但是在****大佬截取出来的这段文字之后,还有因为“三弟在宁远,四弟在山东”,所以不能马上降清的言语。刘兴柞的三弟就是刘兴基。因此,就算把刘兴柞的阵前战死解释成玩苦肉计玩过头,刘兴基却无可置疑是忠于明室的。所以,将整段文字一起分析的话,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1、写信人有较大可能是刘兴柞;2、这封信的内容是为了取信皇太极做间谍而说的诈语。
事实上,袁崇焕杀毛时列的十二条大罪,已经足够论毛文龙的死罪了,其中单单毛文龙说过“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一条,就足以证明毛大将军死的一点都不冤。
15)连地图都不会看,只知道YY,实在可怜。
老哈河如何穿越长城你自己去查地图吧,它是怎么连上滦河的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拿个行政地图,把行政区域线和河流走线混在了一起,自己看错了就大胆胡写,也真是无知者无畏。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本)1999年版:“辽河,中国北方地区大河之一。主流上游老哈河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光头山,汇合西拉沐沦河称西辽河。”
滦河的源头是界河,主要的支流有小滦河、兴洲河、伊逊河、蚁蚂吐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青龙河,没有老哈河什么事,而****大佬居然说老哈河一直连续到滦河入海口,实在是奇思异想。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下)
16)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够强,那就更不应该把兵力分散了,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强,那他就千不该万不该说出如“五年平辽”那样说大话,扯什么:“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
在军国大事上,无论是因为低能而失败的人,还是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之人,都活该被刮。
====================
这一段话短短没几个字,让人喷饭的低级错误却是层出不穷。
1、“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够强,那就更不应该把兵力分散了”——袁崇焕布置蓟西防线时分派各路援军分散布防,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警戒足够长的防线,以抵御皇太极的部队于蓟州以东。虽然袁崇焕分散了自己的实力四处布防,但是皇太极在马伸桥、石驿门略有接战得知对面防守的是袁崇焕后,就一改蓟门入口以来一路攻城略地的作风,悄悄绕过了蓟西防线。这段细节足以说明,袁崇焕手中虽然只有两万辽东精兵和三万蓟镇的饭桶兵,但是已经足够吓得皇太极不敢正面为敌。
****大佬一面承认袁崇焕“兵不多且不够强”,认为袁崇焕不该把兵力分散,一面又继续大肆指责袁崇焕没有滴水不漏的守住京师东面的所有地区,让皇太极绕过防线攻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究竟应该集中兵力守御蓟州城,还是应该进一步分散兵力线式布防,看来****大佬其实心里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他所孜孜以求的,唯有从各种角度各种立场指责袁崇焕的不是,以至于自相矛盾也顾不得了。
2、“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强,那他就千不该万不该说出如‘五年平辽’那样说大话”——“五年平辽”的指责是倒袁派的一个经典莫须有。因为袁崇焕督师蓟辽统共才16个月的时间,不管五年平辽究竟能否实现,以这句话作为欺君而论罪,怎么都站不住脚。只是****大佬和他那几位臭味相投的同好一样,最喜欢拿这些具有一定欺骗性的东西重复一千遍的灌水,即使被人拆穿了九百九十九遍,始终还会一如既往的灌上第一千遍。以前我还当作他们是愚蠢到以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可以变成真理。现在我是真正明白了他们的目的,就好象马季相声《红眼病》中所说,“一张邮票八分钱,至少让你小子恶心半年”的心态。我就是侮蔑又怎么着,你们没有再次揭穿我以前,至少能让不明真相的人看了恶心袁崇焕半年!
顺便就这句话的荒谬再小小的揭穿一下。这里讨论的是袁崇焕己巳年辽师入卫这段历史。皇太极突袭入关,袁崇焕紧急救援蓟镇,此时身边仅带两万辽兵,另外还有的也只有蓟镇的三万兵了,兵力当然少了。但是“五年平辽”说的是辽东的战略构想,用的是袁崇焕所辖
四镇十五万精兵。可是****大佬却在这里又一次明知故犯的混淆。
3、“扯什么:”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这里是****大佬又一次乱引史料。比其它地方稍好的是,此段文字确实是有;但是和他其它引用相同的是,此处又是胡乱引用。”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此句是记载在《崇祯长编》内,而非《明实录》。显然,****大佬在这里东抄西抄,原本的史书根本是没有看过的。
袁崇焕这句话是在自己赶到蓟州后,给崇祯的奏折里说的。此时袁崇焕已被崇祯临时任命为勤王军总指挥,要求他务必抵挡住皇太极入口的军队,使其不能威胁京师。皇太极是怎么入口的?从蓟镇长城攻进来的。明朝几百年布置的长城防线都拦不住后金军队,袁崇焕凭借五万军队(其中三万还是蓟镇不堪一战的弱旅)就能够在华北平原上临时布置起一道水滴不进的的防线?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国难当头,既然崇祯已经任命了袁崇焕为勤王军总指挥,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只能铁了心去做。袁崇焕“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之语就是这种大丈夫有所必为的慨然之诺。
4、“在军国大事上,无论是因为低能而失败的人,还是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之人,都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