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院上坟-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淖疃嗟谋涑闪吮本┪耐嫒Φ呐笥选

    那两年,正是盛世收藏的开端,文玩行的生意渐渐火爆,拍卖会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琉璃厂的玩家们在京城老许的带动下,没事儿就聚到小院切磋交流,喝茶聊天。我虽然对古董这行并不精通,但聊聊一件东西背后的历史和人物,还是兴趣浓厚。

    这圈子里,让我佩服的人不多,一个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马先生。他原本在影视圈混的风生水起,一夜之间扎进了收藏界,手上东西之好之精,快赶上博物馆的藏品。东西多了,干脆弄了个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开了圈子里的先河。更厉害的是他历史知识深厚,聊天讲故事不按套路,一人聊一下午,听者全然没有厌烦感,反倒是越品越有味道。

    还有一位是琉璃厂的冯爷,资格老、声望高,眼光又毒,最爱听的是他讲自己淘东西的趣闻,智慧与手段共舞,机缘与见地齐飞。冯爷最是传奇的是经常去各个拍卖会捡漏,本不起眼的东西,经他手上一过,立时身价倍增,卖家没有不捶胸顿足的。冯爷的三个儿子里,只有老三继承了冯爷的衣钵,自己喜欢,悟性又好,加上冯爷的点拨,在圈子里也有很响亮的名头,外号叫冯不过,那意思是善捡漏又很少走眼,好东西那是绝不放过。

    冯不过和老许是多年的朋友,自然也是小院儿的常客。

    但这些日子,冯不过常带一位叫廖焕生的理工大学老师过来,这个人我以前从没见过,冯不过对廖老师非常尊敬,以他的家学再加上心高气傲的性子,他推崇备至的一定是少有的圈内高手,可偏偏这廖老师似乎对文玩兴致不高,很少掺和进老徐和冯不过他们的清谈,倒是对哲学非常有见地,爱翻我家里的闲书,一来二去,也不管在院子里聊天的冯不过,喜欢和我在一边聊聊哲学,谈谈历史。

    他虽然在理工大学是个教系统自动化的老师,也是正牌的清华物理系的毕业生,但对哲学和历史的研究很深,现在还开始着手研究宗教史,让我大跌眼镜。不过廖焕生的治学方式非常传统和严谨,就是看书。他那会儿的课不多,每天看书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淘书。

    北京各大书店,他是绝对的大主顾,还经常跑琉璃厂去淘善本,这就是个花钱如流水的事业了。善本书更多是作为收藏,作为一种高端的文玩品类出现的,因为它本身不好保存,相对稀缺。但廖焕生买回来是真看,像是看一般书一样的看,还直接在书上做笔记,或者撕下一页来做剪报,经常弄得那些老善本面目全非,连我一个收藏圈的门外汉看着都心疼,他却跟没事儿人一样。他这种视文玩如粪土的劲头,让我很怀疑他是怎么混进文玩圈,跟冯不过成了莫逆,又是哪来那么多钱供他这么个造法?

    廖焕生进入文玩这圈子,按冯不过的说法,就是平地一声雷,突然出现,声名骤响。冯不过认识廖焕生是在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早市上。

    那是九四年秋天,冯不过天刚亮就去潘家园转悠。前些天有朋友告诉他,早市里有几个山东过来的农民,手上在出一些来路不正的货,有瓷器,有玉器,有石雕,还有几个镇墓兽在卖,估计是刚倔了个宋代的古墓,东西规格不低。

    冯不过心里来了兴趣,一大早就进了市场,看能不能撞见那几个山东人。在市场南面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冯不过发现了目标,两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正和一个蹲在地上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聊着什么,看地上摆在一条破褥子上的东西,应该就是他那朋友告诉他的山东农民的摊子。

    冯不过拿起地上摆的一个半尺来高的陶俑像,上下端详了一下,看造型,看制作工艺,看陶俑破损断口处的陶土质地,应该是宋代的东西无误,只是这地上的东西,做工较为粗糙,用料,塑形都不太讲究,应该是个一般富户的墓葬,价值不是很高。冯不过正想问问价格,忽然听到了旁边那老师模样的人,和山东汉子交谈的内容,一下被吸引住了。

    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就是廖焕生,他显然前一天从那两个山东人手里买了件陶香炉,一直在问那山东人,手上是不是还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山东人叹了口气,说原本是还有一个,在家里不小心给弄碎了。廖焕生又问他,是不是手上还有个一尺多高的大号铜香炉?山东人一听这话,立刻警觉起来,不住的上下打量着廖焕生。

    古玩这圈子最忌讳的就是刨根问底,非要问卖家东西的出处。冯不过心里琢磨这老师定是个新手,不懂行里的规矩,可看那山东汉子,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既有些紧张,又有些困惑,看来是被廖焕生说中了,不知道如何回答。可廖焕生又是如何知道山东汉子手上还有个铜香炉的呢

    廖焕生抬眼看了看山东汉子,用手扶了扶眼镜,不咸不淡的又问了句,“要是那香炉已经出了手,不知道那把黄铜镇纸还在不在?”

    山东汉子惊得倒退了一步,盯着廖焕生,半天说不出话来,但眼中渐渐露出狰狞之色,不知心里在想什么。

    廖焕生慢慢站起身,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也算你老主顾了,我是真想买两件儿东西,你放心,和别人多的我也不会说。”

    山东汉子明显是思想斗争了半天,咬了咬牙,下了决心,从身后的蛇皮袋中拿出个报纸包的小包,飞快打开,是个尺把长的黄铜镇纸,看做工簪刻颇有些古意,也还算精致,应是件不错的东西。

    冯不过想想也是,山东人毕竟干得是见不得人的买卖,人家对你手上东西的来路,数量都门儿清,还是坦白一点的好。

    廖焕生也不去接那把镇纸,从兜里摸出五百块钱,递给山东汉子,“就带了这么多,你看行不行”

    山东汉子接过钱,数也不数直接揣进兜里,把镇纸重新用报纸包了,递给了廖焕生。廖焕生谢了两句,夹着东西走了。两个山东汉子看他走了,东西也不卖了,破褥子一卷,怱怱地离开了市场。

    冯不过心想,这人买东西砍价的本事真是不得了,先把底探清了,既不吓唬,也不威胁,还让卖家乖乖地便宜出手。但这一定是买通了山东人的同伙,否则,如何能判断出来那些人手里都有什么东西?人心思缜密若此,可就不是一般人了。

    冯不过有心和廖焕生交个朋友,就远远地跟了上去,想找个机会搭个讪,聊一聊。

    可更让冯不过惊讶的是,廖焕生拿着那镇纸,七拐八拐出了潘家园,往东北方向走了出去。那年的潘家园大门出来,沿马路往北走几步,临街有一片装修的比较高档的店铺,是专门接待那些老外和港台富商的铺子,虽说也一样卖些仿货,但里面也有些价格不菲的真东西。

    廖焕生明显不是去串铺子的,他很快拐进了一家叫齐古轩的店里,这店门脸不大,在这街上并不起眼儿。铺子的掌柜明显与他相熟,看了看镇纸,点了点头,回身就去抽屉里拿钱。

    冯不过连忙进去,向廖焕生问道,“请问您这镇纸打算买多少钱?”廖焕生一愣,还没来得及回答,那店铺老板转过脸来,一脸的怒气,“懂不懂规矩,戗货也不能进我店里,你哪的?…呦,这不是冯三爷,稀客稀客啊?怎么,您能看上这小玩意儿?”店铺老板转过身,看清了冯不过,立马换了张笑脸,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如沐春风的笑脸。

    “老李,生意不错啊,河南来这儿六九城开店的,我就看好你,脑子活,朋友多,路子野,这一进一出又是两三千。”以冯不过在北京文玩圈里的声名,这些店铺小老板自然是要百般巴结的,和冯不过交上朋友,就相当于进了文玩圈里的长安俱乐部、欧美同学会,那是身份的象征,花钱买不来的招牌。人家金口一开,赞上两句,就是地摊货,平地价钱也能翻个跟头,况且人家老爷子是谁啊。

    “冯三爷取笑了,我这儿的东西还不是排着队等着您来掌掌眼,怎么着,您喜欢这镇纸?直接拿走呗,咱们还谈什么钱啊,显俗了不是。”李老板说话的功夫,茶已经端了上来,茶叶如针,根根竖立,热气微淼,茶是好茶。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列子》)(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三章 落枕 (乙)

    李老板的脸色变得快,冯不过自然不能驳了人家的好意。“李老板,那倒不是,圈里的规矩咱可不能破,进你店就是你的东西,你赚多少是你的本事,况且我喜欢的东西你这店里还真没有。只是这位是我朋友,手上东西不错,就是不太了解行市。”冯不过接了茶,慢慢的说道,但说话时,眼睛并不看李老板,只是有意无意地瞟着廖焕生。

    李老板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话里玄机自然听得明白。

    冯不过这句话,让廖焕生凭空多赚了两千块,但自从冯不过进来,他一句话也没说,好像所有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一样。廖焕生从李老板手里接过一叠人民币,只是淡淡向冯不过点了点头,就走了出去。

    从李老板那,冯不过还是了解到一些廖焕生身上的故事,这好奇心就更重了。

    在李老板看来,廖焕生在买卖上就是个棒槌,根本不是混这个圈儿的材料。完全不了解行情不说,也不太会谈价格,让人蒙那是常事。但奇怪的是,廖焕生被骗了,也不恼,认,还继续给你送东西,一根筋一样。

    但廖焕生送来的东西,百分之百都是真货,他的眼力不知是怎么修出来的,从不失手。李老板原来以为,廖焕生拿来的东西都是祖上传下的,可后来才知道,很多都是他在后面市场里淘回来的,那时候潘家园里真货有个百分之一,就是良心买卖了,廖焕生有这淘货的本事,李老板认定是他的家传手艺,不显山不露水儿的大家。被蒙了不恼,一定是因为还有赚,人又不贪,心态好。

    所以后来,李老板也不让廖焕生吃亏,多个帮他淘货的,多出俩钱儿,廖焕生却承担着淘货走眼的全部风险,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他们合作了小半年。其间,李老板有东西吃不准,也拿出来让廖焕生帮忙看看,可他发现,廖焕生看东西必须拿回家一晚上,第二天告诉你真假,哪朝哪代的,但绝对的准确,想起他是理工大学的老师,李老板一直怀疑廖焕生有什么断代机之类的发明,要么就是学校里有碳14的检测设备。

    另外,李老板也发现,廖焕生对文玩这行完全没有兴趣,真喜欢的玩家,有好东西都不舍得出,藏在家里收着,碰上大价钱,挡不住诱惑,出手时也是依依不舍,眼中垂泪,茶饭不香好些天,像卖亲孩子一般。可廖焕生完全没这个心理负担,早上收的中午就卖,钱多钱少,有赚就行,偶有大价钱,也是一副心如止水的死鱼像,看不出有啥表情。但廖焕生也有自己的爱好,就是淘书。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周末一早淘货卖货,中午就直奔琉璃厂中国书店或是西单新华书店,据说他赚的钱,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

    从李老板那出来,冯不过对廖焕生的兴趣更浓,一个有秘密的男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男人,一个能视钱财为身外物的男人,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就如同现在冯不过玩文玩的境界一样,不在东西高下,要看里头的故事。

    冯不过想交廖焕生这个朋友,倒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找个机会碰上攀谈一次,建立个生意上的往来,经常从廖焕生那进些货,见面聊天的机会多了,关系自然就近了。

    可和冯不过之前的想法不一样的是,他冯不过的圈里声名,在廖焕生眼里那是一文不值,你冯不过收东西给的价高,顶多应付的多谢一句,在廖焕生的认知里,冯不过本质上和李老板也没啥区别,都是生意,人家看的淡,这弄的冯不过有些气短。

    真正让冯不过和廖焕生成了朋友的,反倒是因为一件与文玩完全无关的事情。

    廖焕生心淡,但也不是什么世外高人,不食人间烟火。他有个儿子上初中,完全继承了他的基因,偏科偏的厉害,但和他刚好反了,语文、历史、地理门门优秀,数学、物理、化学及格都难,这考高中,将来再考大学就是大问题了,廖焕生愁的不行。可他一个大学老师,能有多少关系资源,拜神都找不到庙门,廖焕生的媳妇是当代商城的售货员,更没这本事,两口子长吁短叹,干着急,最多拿孩子出出气,逼着他去外头补习。

    冯不过知道了这事,把身边的资源都发动了起来,上下打点,前后疏通,把廖焕生的儿子按特长生愣是免试弄进了市重点高中。这所高中在北京牛得不行,北大清华这些一流名校,特长免试生都先从这儿挑,进了这高中,等于一流名校迈进了半条腿。高中录取通知到了,廖焕生都不知道是谁办的,以为天上掉了馅饼。送孩子到学校一打听才明白,前前后后都是冯不过一手操持,这一下,冯不过算是和廖焕生成了莫逆之交。

    冯不过和廖焕生熟了,发现和之前李老板说的差不多,廖焕生已经到了书痴的境界,他这两年捣腾文玩赚了些钱,主要用来干了两件事,一是在理工大学宿舍附近租了间两室一厅的房子,弄成了个大书斋,专门用来堆书,看书。另一个是差不多买了一万多部书,全收进了书斋里。

    但冯不过去他书斋里看过,要么是他的专业书籍,其他都是哲学、历史的大部头,基本上把那两室一厅塞满了,可里面却没有古玩字画方面的书籍,冯不过心里就纳闷了,以前以为廖焕生靠的是看书,积累了大量文玩知识,用来鉴定真伪,断代研究,这么看来完全不是,可他那鉴定的本事是怎么来的呢?

    有时,冯不过也劝他,你这在潘家园地摊上淘东西永远是小打小闹,发不了财,万一哪回走了眼,还要赔进去,不如跟我一块去拍卖会拍点价值高的东西,认准了,一件的收益,够你在地摊淘一年了。廖焕生问他,拍卖会的东西能先拿回家看看吗?冯不过说,哪有拍品先拿回家的道理,没这规矩啊。廖焕生说,那不去,只能看,不让摸那不行,不让带回家更弄不清楚了。

    再好的朋友,这事儿也不好问出口,毕竟是吃饭的手艺,不能瞎打听。冯不过就只有把疑惑埋进心里,但还是偶尔找件东西,让廖焕生帮忙看看。廖焕生也不推辞,现在冯不过的事儿,他是上心的不行。

    让廖焕生鉴定了几次东西,冯不过看出了点门道,也多了些困惑。廖焕生每次都把东西请回家里,研究一晚上再还给冯不过,告诉他鉴定的结果。冯不过给的东西,多少有点考较的意思,是他家里断代比较清楚,但光从器物上看,并不是那朝代里最有代表性的样式和工艺,属于容易混淆,有点难度的东西。但这些对廖焕生完全没有影响,他第二天一定可以准确的说出鉴定的结果。

    但在古玩行里,水平的高下还不完全在你能不能判断出真伪,判定出朝代,更重要的是要能说出几句道道。这行里很少有用高科技手段来断代的,不完全是因为没这样的技术,也不全因为是成本的问题,最主要是这行业,讲究一个传承、讲究一个经验,讲究文化的底蕴。大藏家往往是东西在其次,学问更重要。靠经验的东西,往往会有差错,有差错就有悬念,有故事,有个引经据典的说服过程,喜欢文玩的都明白,东西买到手是真是假不必太计较,这过程里涨了知识,抬了眼力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全用科技手段来鉴定,准确度自不用说,但玩古玩的乐趣,探求的乐趣,切磋的乐趣,捡漏的乐趣就全没了,索然无味自然没人追捧,没人投入了。

    所以辩真断代这事,要让人信服,得说出里面的道道来。

    冯家之所以在圈子里有无可动摇的地位,有识有学有经验,会收会看会显摆是其中的关键。一件东西摆在面前,马上就能把历史沿革,工艺技术,收藏故事,名家点评,艺术价值一一给你讲透缕清,这才是大本事。

    但显然,廖焕生没这个本事,但他有一个让你目瞪口呆的办法,你不得不佩服。不管你是墓中出土的,还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或者是店里淘的,拍卖会拍的,这件东西的来历,经历了几朝几代,一起出土的,一块传下来的,如数家珍,给你娓娓道来,如同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但他说的这些,和行内大家通常讲的又有很大的不同,不像是经验的总结,倒像是如实的记录。冯不过也曾怀疑过廖焕生所说这一切的真实性,自己拿不准的,还向冯爷去请教,但他说的都被一一证实了。

    冯不过拿给廖焕生看的,很多都是自己家里传下来的东西,外面的人知道的很少,更不要说见见实物,上手看看了,可廖焕生又是如何知道这东西背后的故事和来历呢?

    想不明白,干脆不想。冯不过只好又劝他,要不跟他一块去外地乡下去收点东西,成本比在潘家园淘要低,就当旅游采风了,顺道把货备了。廖焕生摇摇头,远的地儿就不去了,耽误看书。冯不过心里这个气啊,这廖呆子到底什么路数啊,完全弄不清。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庄子《南华经》)(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四章 落枕(丙)

    朋友毕竟是朋友,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悬殊,理解和尊重是第一位的,这道理冯不过明白,只好由着廖焕生,你怎么高兴怎么来吧。

    但冯不过还是经常拉着廖焕生,和圈子里的朋友吃吃饭,喝喝茶,希望他受圈子里朋友的影响,能改变一些看法。廖焕生跟着去了几回,显得索然无味,谈兴不高,经常一个人不说话,楞在那里想事情,后来干脆带了本书,别人聊得热火朝天,他自己看得自得其乐。冯不过知道,廖焕生能跟他出来,就是把他当真心朋友,怕驳了他的面子,也只有由他去。

    可天底下这些事说不清,没过一个月,文玩圈里都知道了这件事。本来很正常的事,不明就里的人看上去就有很多不一般的东西,再一传,很快变奇闻了。传的最邪乎的,是说冯不过那个姓廖的朋友是冯的发小儿,保不齐是老冯爷的遗腹子,总之,这哥俩在冯家一主外,一主内,一个学了冯爷鉴定断代的本事,但不显山不露水,一个学了冯爷淘货谈价,翻云覆雨捡漏抄底的绝学,纵横文玩圈,双剑合璧,无坚不摧。那廖焕生才是这行不出世的奇才。

    这说法弄得冯不过哭笑不得,但不可否认的是廖焕生在圈里的名头越来越大,圈里人渐渐了解他的习性,也都不以为异,反倒觉得他出乎常理之外,是合情合理的高人做派。但外面怎么议论,对廖焕生没什么影响,该干嘛干嘛,唯一的区别是,他去潘家园淘货,再不用跑来跑去了,找个铺子一座,自然有人排着队给他送东西来,当然,慢慢大家也都知道了廖焕生的规矩,卖货,帮着掌眼看东西都可以,但东西必须放在他那一晚上,对他信不过的,大家免谈。

    后来冯不过也发现,这圈子里聚会,廖焕生唯一有兴趣,经常念叨的,是我那小院,跟我这儿,他的话才会多起来,自然起来。也许是因为我是个杂家,和他多少有些共同语言,更没有利益纠葛,于是,这两位才成了小院的常客。

    和廖焕生聊得多了,我其实觉得,他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治学者,只是没什么学问家的毛病,多了些研究者的习惯。在文玩圈里,特别是有冯家背后的光环,他被圈里人看成了异类,透着神秘和不凡。但在我眼中,淘货只是他赚钱的手段,赚钱买书,看书是他唯一的爱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大家好奇的只是他淘货不走眼的本事,以及这本事落在他一个门外汉身上的巨大反差。当然,这种反差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做我们这行儿,几十年来遇到的怪人奇人很多,但成为奇人,都有人本质上的特征和内里的原因,但这些在廖焕生身上都不成立。他生活规律,家庭幸福,教书看书,自得其乐。朋友不多,但都真诚相待,没啥烦心事,更没城府,整天优哉游哉。你实在无法把他和文玩鉴定的大家挂上钩。

    干文玩行的,要么是真喜欢,当个爱好,全部时间和金钱都投在里面,看着家里一屋子东西,心里舒坦。要么是真把他它生意的,整日想得的是如何建立货源渠道,如何稳定几个大买主,到哪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