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鼎记-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面“嘶嘶”的声音当然逃不过他的耳朵。

    安和站起身,走到院中,看到尉迟循毓正把一把横刀舞得上下翻飞。

    一片精芒映日,斑斑点点将他的全身罩住,横刀的破空之音“嘶嘶”不断。

    旁边的尉迟循寂,尉迟阿敏大声叫好。

    突然尉迟循毓拔身而起,如同一头鹞子般翻入半空,手中横刀轮得如同风车一般。

    下面一木锦树上的花瓣纷纷脱离枝头,不是飘向地面,而是绞成一条粉红色的花柱,朝着空中风车般转动的横刀而去。

    哪横刀将花柱绞成漫天的红色花雨,在空中形成一个大的花圈,尉迟循毓突然将手中横刀蓦地一收,背于身后,人如同一缕轻烟般飘下,缓缓地落于院子中央。

    哪空中被横刀绞碎的木锦花瓣,保持着圆环状从空中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一个花圈,而尉迟循毓正站在那圈的中心。

    尉迟阿敏与尉迟循寂看得发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而尉迟循毓站在圆中央,气定神闲,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尉迟循毓动作转换虽然快如闪电,但安和还是将他的动作看了个清楚。

    这套动作不但要求刀法精,还必须要有很好的轻功基础才能顺利完成。

    安和从来没有学过任何刀剑上的招式,对尉迟循毓这套刀法精叹不已,倒也真心佩服。

    安和鼓着掌走了过去,嘴里不住地恭维尉迟循毓:

    “尉迟大哥好功夫,不但刀法精湛,而且轻功了得,小弟着实佩服!”

    尉迟循毓听了高兴,将横刀插于鞘中,面露得色地说:

    “安兄弟可有什么绝活,露上两手,也让为兄见识见识!”

    尉迟循毓知他内功精湛,想来在其它功夫方面也会不凡,倒是真心想让他露上两招,相互切磋。

    安和其实并不太清楚自己有多高的武功,只是感觉自从练过竹简与帛书上的功夫后,自己无论在听力、视力、体力上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而已,俱体提高了多少并不明了。

    安和一听这话,以为尉迟循毓是故意讽刺他,脸中一红,不过也没太在意,毕竟自己的确没有请过什么师傅传授过自己武功,只是自个按帛书与竹简上的动作瞎练了几个月而已,。

    忙向尉迟循毓解释说:

    “小弟那会什么功夫,只是偶跟师父学了几招防身之术罢了,登不了大雅之堂!”

    他越解释,尉迟循毓越认为他故作谦虚,深藏不露。

    一把把自己的横刀塞进他的手中,逼着他练几招刀法。

    安和哪里会什么刀法啊!苦笑着的说自己真的不会。

    尉迟阿敏看安和有些窘态,忙上前来解围,拉着尉迟循毓的手娇嗔说:

    “人家都说不会了,你就别为难人家了。”

    尉迟循毓只得作罢。

    安和长出一口气,复又将横刀塞回尉迟循毓的手中。

    吃过早饭后,尉迟宝林就催着安和做法事,安和只得又把昨天哪套把戏重演了一遍。

    要是放在现代,碰上几位不迷信的人,早把他打跑了。

    古代的人大多迷信,特别是大户人家,迷信尤甚,就像现代,官越大,钱越多的人,就越信风水、算命之术。

    要不然,何来一些骗术不甚高明的人,动不动就积累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财富呢?

    尉迟阿敏没了初见时的拘谨,亭立在一旁,饶有兴趣的看安和假模假样的做法事,心想:

    嗯,这少年会的真多,模样也长得俏,他看自己的眼神总是怪怪的,好像里面然燃烧着一团火,莫非他

    想到此,脸上便爬满了红晕。

    在少女的想入非非中,安和完成了他从电视上学来的全套法事动作,让刘福收了做法事用的桃木剑、黄酒、火石等物什。

    正要与尉迟宝林父子三人一块回屋吃早饭,却听到宅子门口传来一声公鸡打鸣般嗓子:

    安伯爵,你真是让咱家一通好找啊!〃

    安和回头一看,宫中执事宦官魏顺安带着一行人,赶着两辆马车,在四名宫内侍卫的护送下站在大门外。

    注:1、“咱家〃在明朝以前的一些朝代;最早是和尚,道士对自己的称呼这一词意味着清平;寡欢;淡泊世事的一生。后来宦官们也用这一词

    ,顾名思义也是指自己已经没有性能力;清平地过一生;故称〃咱家〃。

    2、辽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没有“太监”。据史料记载,“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到了元朝,“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

    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清朝时,基本上就没有“宦官”这个词而只剩下“太监”了。

    作者以前笔下有误,请书友原谅不再作更改。

    上了主页六频广告推荐,这里面有编辑的重视,更有书友们的不吝推荐和收藏,也是俺坚持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目前推荐票和收藏数还是不多,俺就厚着面皮说:请投下您的推荐票,并收藏一下吧!
………………………………

第六十七章 寄存钱财

    魏顺安是受皇上安排,与太常寺的人一道来给安和送赏赐的东西的。

    他看到安和昨日是坐尉迟大炮的轿子走的,就领着一帮人直接把东西拉到布政坊尉迟大炮的宅子去了,到了地方才听尉迟大炮说,安和住在永兴坊的老宅里,就又从布政坊拉到永兴坊了。

    看到皇帝身边的红人来了,尉迟宝林忙迎了上去。

    安和听他叫自己安伯爵,先是一愣,随之明白过来,想到李小九封自己永城县开国伯什么的,心想,这大概是自己的官称吧!

    看着魏顺安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想了一会才起来,就是自己两次进宫时看到站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刚才又听到他公鸡一样的嗓门,心想: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宦官吧,两次进宫都见他在皇帝的身边,想必也是李小九最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可得罪不起。

    想到此,安和随即也跟着迎了上去。

    两人把魏顺安让于屋内,尉迟宝林对二人作了介绍,魏顺安早就认识安和,打了个揖满面堆笑地对安和说:

    “恭喜伯爵爷,贺喜伯爵爷了,您还是咱家自进宫来,见到的随了世袭之外最年轻的伯爵了,皇上对您可称得上是皇恩浩荡啊!”

    安和忙还礼说:“小子何德何能,蒙皇上大恩,以后还望魏执事在宫中多多照顾。”

    魏顺安说:“安伯爵就休要谦虚了,现在满朝文武,哪个不知朝中出了个年轻的伯爵爷,能预知永城县的地震并早早做了安排,才使永城县的百姓免于地震之灾,听说永城县的百姓还自发地要您建生祠呢?

    安和心想:

    生祠是个什么东东,咋听着都像是为死人所建的东西,电视剧里明代那个大太监魏忠贤好像建过什么生祠,后来被人们全砸了。

    想到这,对生祠就没有了好感。

    生祠其实是为了纪念某个人的功绩,或拍某人的马屁时,在这个人没死之前给他修的让人拜祭的的地方,拜生祠要么是感谢这人的功绩,要么是被迫的,魏忠贤的生祠大多是官僚们为巴结他而建的。并非百姓真心实意自发修建,所以他死后,为他所建的生祠很快被人们全扒掉了。

    《唐律疏议》规定:妄自找人为活着的人立生祠或德政碑者,经查实,与其所做功绩不符者,是要追究承建人与祭拜人的责任的。

    可见在唐代为人建生祠是件很难的事,而永城县百姓要为安和建生祠的消息都已传到了长安,可见并不是空穴来风,也足见永城县人民对安和的感激之情。

    魏顺安对安和好一通恭维,然后将两串钥匙交于安和:

    ”安伯爵,这是皇上赠于您原候君集宅子上的钥匙,咱家只知道不远的永兴坊北部有一处,那处听说在颁政坊,咱家也不知,您可以去问尉迟老将军,听说他与侯君集住的不远,他会告诉您的。”

    至于皇上赏你的女仆,等您房子收拾好后,就会送来。车上拉的是皇上赏您的财物,您看放在那里,办完事,咱家好回去向皇上交待。”

    安和心想,书上说集君集是被李世民抄家的,哪就是贞观年间,这么多年了,也没人住过,哪宅子里不知脏成啥样了,至少也要打扫完了再搬进去吧!

    可这两车的财物怎么办?

    看车子这么大,用粗布包的严严实实的,貌似很多的样子,要是让他再拉回宫,等自己把宅子打扫好再去拉,还怕我李小九一不高兴,再将所赠财物收回,岂不冤哉。

    不如先让他们把这些东西放尉迟宝林的家里,等宅子收拾好后,再将这些东西拉过去。

    于是笑着对魏顺安说:

    ‘魏执事,你也知道,小子初来乍到,在长安举目无亲,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昨晚就是借宿在尉迟将军的家中,皇上虽然赠给我两所宅子,但小子连房子在哪也不知道,再说,哪两处宅子多年不曾有人居住,想必屋内早已脏得不成样子,不如把这些东西先卸在尉迟将军这,等小子收拾好宅子再来取走,您看如何?”

    魏顺安心想:

    这都是皇上赠你的东西,你愿意放哪就放哪,我管你这干啥,放在这还省了这么多人再往别处拉了呢!

    于是满面堆笑地对安和说:

    “如此甚好,咱家这就叫人把东西拉来。”

    尉迟宝林让下人将东厢一间闲着的耳房腾了出来,外面的人将马车赶了过来,停在耳房门口,太常寺的人将蒙在车上的麻布揭开。

    魏顺安手中的拂尘一摆,对安和说:

    “皇上共赏赐黄金一百斤,铜钱八万吊,还请安伯爵清点钱数。”

    说完退到一边,等着安和来点。

    尽管安和心理上早有准备,但看到这两大车装得满满的黄金与铜钱时,还是吃了一惊,小心脏咚咚地跳了起来,

    怪不得来时,还要几名侍卫押着送来,黄金一百斤,铜钱八万吊原来能有这么多啊,这得花到什么时候才能花完啊!

    安和在后世也就是一个公司的白领,平时工资也不算少,除了吃喝之外,也剩不太多,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钱,难免有点心惊。

    看安和站在那儿不说话,了魏顺安用手推了推他:

    “还请安伯爵清点钱数!”

    安和这才清醒过来,看到魏顺安看着自己,脸上略显尴尬之色。

    赶紧镇定了一下情绪对太常寺的人说:

    “既然来时都已点清,我就不在再点了,直接搬入屋内就行了。”

    心想,这么多钱,要一吊一吊点的话,猴年马月才能点完啊!

    其实,魏顺安也只是说说而已,如果安和真要一吊一吊点,他还不在这等一上午啊!

    听安和这么说,赶忙说:

    你们几个还愣着干啥,还不往屋里搬?

    四名宫中侍卫连同太常寺的两个人搬了一个多时辰才搬完,一个个累得像吹猪似的。

    安和又从屋子里搬出四十吊钱每个车上放了二十吊,放在车上说:

    “弟兄们辛苦,这是给大伙喝茶的钱。”

    又把魏顺安拉到一旁,从怀中掏出两锭金子,塞进他的袖中:

    “没想到此事竟麻烦魏执事亲自跑一趟,小子过意不取,略表心意,还请魏执事不要推脱。”

    魏顺安假意推辞了一下,也就收下了。

    心想:这小子如此年纪,没想到竟这般通事理。平添了几分对安和的好感。

    送走魏顺安后,看着一屋子的黄金与铜钱,安和就像是做梦一样,没想到后世不过是个公司小白领的自己,现在竟然有了这么多钱,要是在现代,自己是不是有可能也上胡润排行榜呢?

    看到尉迟循毓兄妹三人还在身边站着,安和就像个土财主似地,给尉迟循毓每人塞了两锭金子,又讪汕地对站在一旁的尉迟阿敏说:

    “你要不要也来一个?”

    求您的推荐票,收荐票,多多益善啊!谢您了!
………………………………

第六十八章 侯府大宅

    侯君集是贞观十七年因参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而获罪的。

    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又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本想饶他一命,无耐群臣纷纷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

    李世民后来也怕群臣效仿与他,只得含泪将侯君集处死,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

    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永不得回长安。

    但他的宅子,所分的田地,全部收归国有。

    位于永兴坊,与尉迟宝林家只隔三户,对着街开的这套宅子原来就是侯君集的。

    观十四年,侯君集带兵灭高昌后,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下将高昌国许多宝物据为己有,又将一位年轻貌美的高昌国女人收为小妾。

    回到长安后,用他在高昌国私吞的大部分钱财,在离皇宫近的永兴坊买了这所宅院,用于他和这位小妾的住处。

    当安和与尉迟循毓兄妹三人,用魏顺安送来的钥匙打开这坐宅子的大门时,还是被震到了:

    这所宅子占地近两亩,完全不是安和原来想像的一千多个平方的样子。

    宅内筑园建馆,挖坑开塘,楼榭亭阁,高下错落,竟建有各式房屋几十间。

    虽然长期无人居住,又长满了杂草,但宅内绿树掩映的楼台亭阁、曲桥回廊,流泉假山;栏画栋,无一处精巧华丽,显示着原主人的富有与尊贵。

    尉迟循寂戴着淡青色的幞头,穿一袭圆领窄袖长袍,腰扎一指宽的玉带,手里拿着一把扇面上自己亲笔书就“墨海书香”四个大字的骨质折扇。

    虽然天气并不太热,依然轻摇折扇,一副书生风流的模样,看着这偌大的院子,叹道:

    “荣华富贵过眼云烟,亭台楼榭皆成过往啊!”

    安和听他此言,也是感慨万千,不禁接了几句:

    “人世真是变幻莫测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会想到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一切都成空,到头来还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前两句是引用刘禹锡《乌衣巷》里的两名诗,后面几句来源于《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歌词,倒也十分应景。

    尉迟循寂自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听闻安和此言,很是诧异。

    没想到这小子除会做法事、懂占卜、知星象,会武功外,竟然也能出口成章,信口拈来的这几句,可谓字字珠玑,他到底是拜的何方仙师,竟学得这般本事,天下还有他不会事情吗?

    尉迟循毓听他俩文刍刍地拽词,牙齿酸倒一排,他不好意思说安和,转过头来喝斥尉迟循寂:

    “能不能好好说话,拽什么诗文呢,欺负人家书读的少啊?”

    尉迟循毓一看到他这个弟弟拽诗文,气就不打一处来。

    原因是尉迟循毓对诗书不感兴趣,儿时在书院读书时,与比他小两岁尉迟循寂同在一位先生学院内读书。

    有一次,先生让背论语时,比他小两岁的尉迟循寂把全书20篇、492章的论语全背完了,轮到他背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而……;就而不下去了。

    他吭哧半天,连第一章也没有背完。

    先生看了看手中已打得断过两截的戒尺,没了脾气,

    心想:你看这小子名字起的,尉迟循毓,多文雅啊!咋就是一个笨蛋呢?

    尉迟循寂是他亲弟弟吗?如果是,为什么同一个爹妈生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回到家后,自己不怎么读书的尉迟宝林对几个孩子偏偏要求很严,整天黑着个脸,背着双手,一本正经地教育几个孩子:

    一定要好好读书,知道不,书里面的东西哪是多了去了,书读好了,就啥都有了。

    以后就有官做,有钱花,有饭吃,男子娶个好娶妇,女子嫁个好丈夫,你老爹我就是小时不爱读书,吃了大亏了,要不是老爹我至少也是二品以上的官,说不定都能做到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了,要不是我读书少,说不定也能娶个公主……

    回头一看,尉迟夫人不知道啥时进来了,生生地将下面的话又咽了回去。

    后世宋朝有个皇帝叫赵恒的,作了首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其实道理是和尉迟宝林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尉迟宝林说得有点粗,赵恒说得文雅些罢了。

    看夫了来了,尉迟宝林就让他坐下听几个孩子背书,因为他也听不懂。

    尉迟循俨和尉迟阿敏一部论语虽说没背完,但都能背个大半以上,特别是尉迟循寂小嘴“吧嗒吧嗒“地,一本论语全背下来了,尉迟宝林高兴坏了,抱起尉迟循寂就亲,一脸的络腮胡子扎得小家伙直叫唤。

    轮到尉迟循毓了,见到老爹,老妈和几个兄妹都在跟前,心里更紧张了:

    “子日:学而……而……”

    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容易记住的几句话,竟然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于是低下头,怕踩死蚂蚁似地盯自己的脚尖,用手指甲用力地抠自己的手背,手背都抠出血了,还是没想起下一句。

    尉迟宝林一巴掌拍在后脑勺上。

    尉迟循毓眼前黑上几黑,朦胧中听到老爹在骂:

    “你个死小子,白给你花这么多钱让你读书了,两年多就给老子学了两个字“雪儿”啊……”

    下面说的是什么就听不太清了。

    自从哪次后,尉迟宝林在读书上也不太管他了,知道他也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专心练武,没想到,这小子读书不行,在学武上却是个天才,再繁琐的招式,他学两遍就会了,几年的功夫就一身高超的武功了。

    尉迟循毓经常想:

    要不是弟弟循寂学的哪么好,说不定他还挨不哪么多先生和老爹的打呢?

    所以他今天听到安和与尉迟循寂这么文刍刍地说话,才训斥尉迟循寂。

    尉迟循寂还真有点怕他,看到他生气,赶忙笑容一收,扇子一合,脚步慢了下来。

    看他三人走远,才“啪”地一声把扇子打开,迈着八字步,盯着尉迟循毓的背影悠悠地说:

    “莽夫一个,安和不比我说得多吗,为何不说他,偏来熊我?”

    上了主页六频广告推荐,这里面有编辑的重视,更有书友们的不吝推荐和收藏,也是俺坚持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目前推荐票和收藏数还是不多,俺就厚着面皮说:请投下您的推荐票,并收藏一下吧!
………………………………

第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

    尉迟阿敏听到安和的感叹心里却腾起一丝甜意,原来这俏面小子还文采出众呢!

    故意走在安和与尉迟循毓的后面,好在后面看安和

    安和其实也一直在注意她,眼中余光一扫,发现她正在后面盯着自己看,也有点不自在起来,故意停下脚来等她,还一面逗她:

    “阿敏妹子是不是走得累了,要不要歇一歇再看啊!”

    尉迟阿敏俏脸一红,忙跟了上去。

    尉迟循毓一边看一边说:

    “正如贤弟所说,世事难料,记得小时候,家父常与候叔在一块饮酒,候叔也曾还多次抱过为兄,没成想候叔现已不在好多年了!

    这所宅子以前倒也来过,不过当时并没在意,现在仔细看来,这宅子的确不小,在这永兴坊,象这样大的宅子怕也找不出几所了。

    安和叹了口气说:

    “为了谋求高位或凌驾于他人之上,竟不惜铤而走险,不但自己送了性命,还累及家人,财富再多,还不是终归于他人。”

    权势也好,财富也罢,到头来终是一场空,真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初秦始皇啊!”

    尉迟循毓深以为然,安和虽然说得也很斯文,咋就比循寂说的听起来让人感觉舒服呢?

    尉迟循很是纳闷。

    安和一边看,一边将需要改进的地方记了下来,等将整个宅子参观完,已到中午吃饭时分。

    尉迟循寂提议去不远的东市吃饭,安和正想到举世闻名的东市去看看,也表示同意。

    反正他现在穷的只剩下钱了,当即表示请客是他的。

    四人往南步行不远就到东市了,只见来来往往的人络驿不绝,整个东市热闹非凡。刚入东市不远,三人见一新开张的饭店,一张牌匾已经挂起,上书“醉仙居”三个大字。

    掌柜的站在一张书案后对着下面黑鸦鸦的人群朗声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