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英俄尔岱就带着他的亲信手下,其中有两人就是和他一起被明国抓过而最终释放的,包括那个西林觉罗,他们一伙人快马加鞭地赶往河套地区去了。
忙完了这个事情,皇太极又开始头疼上一仗留下的问题了。
首先,多尔衮这个该死的东西,该怎么处罚为好?
之前的时候,多尔衮回来,盛京百姓知道他手下一战而没,很多军卒的家属知道亲人战死,伤心的同时都要多尔衮给个交代。人多势众闹起来之后,几个背景比较大的人牵头,都开始砸多尔衮府上的大门,一定要多尔衮出来要个交代。
结果没想到,多铎领兵先回了盛京,直接把带头的这几个人给抓起来杀了,罪名就是试图叛逆造反。他的强势,立刻就吓退了其他人。
多尔衮随后自己去了宗人府,等待皇太极回来后处置他。
皇太极在大怒之下,都已经想过要杀了该死的多尔衮。如果多尔衮能坚守在塔山,他就不信,明国皇帝能那么快打下塔山,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些事情发生。他皇太极也能实现这次的战略布局,把平壤给打下来,把心腹大患东江军给消灭掉了。
但是,等皇太极回到盛京之后,他去了宗人府,和多尔衮一谈之后,他就发现,当时多尔衮的决策,未必是错的。只是他的计划,事先被明国皇帝知道,最终导致了多尔衮的惨败。
皇太极还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多尔衮就跪在地上,非常恳切地对他说道:“陛下,以前我大清屡战屡胜,形势大好的时候,其他各族投靠我大清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只要一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很多人从骨子里还是视我大清为蛮夷,不愿为我所用的。他们偷偷给明国通风报信,在我大清不知情的情况下,类似塔山这种机密泄露而导致战败的事情,就还是会发生。臣弟无能,甘愿一死领罪,但是,死前一言,请陛下务必保持警惕之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就是因为多尔衮的这些话,让皇太极打消了处死他的想法,只是继续把他关在宗人府幽禁而已。毕竟多尔衮就是再多罪责,好歹他是自己人。
回到皇宫,皇太极也为难了。
以前的时候,他其实也有防范他族之心,但是,并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表现得和先汗不一样,屡屡让他人觉得,他是海纳百川,不问出身,只重才能的。因此,各族首领,都会在大清担任要职,甚至连原本东江军投靠过来的几个明将,都能封他们为异姓王。
然而此时,皇太极就有了另外的想法了。他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所说也是有道理的。这种内部叛徒,是最为致命的存在。大清曾经崛起的时候,有很多次战事的胜利,就全靠了这种内部叛徒。也是因此,建州女真区区辽东众多部族中的一个,才会越来越强,最终统治了整个辽东。
那么,在大清国中,到底哪些人会是奸细或者可能成为奸细的人呢?皇太极想着这个问题,不由得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
就在这时,他的三女儿抱着儿子在御花园内嬉戏,动静很大。那些宫女都在逗着那小孩,不时讨好地叫着,让皇太极回过神来,立刻就想到了引起这次败仗的伍忠。顿时,他就勃然大怒。
那个伍忠,深深地欺骗了他的感情,狠狠地耍了他一次。可是,他却还对外宣布,说这个小孩是伍忠的,给予各种优待。一想起这,他就感觉胸闷,非得把这口气给撒出来不可。
………………………………
390 扫把星
当天,满清皇宫中再次发生惨案,具体事情,因为涉及皇家脸面,并没有外泄。或者说,知情的人不敢外泄。有一些人,外面的人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做完了这个事情之后,皇太极听到那个班志富已经被押到了盛京,便派了人开始秘密审讯,就想知道班志富到底是不是投靠了明国,然后放回来当内奸的。
之所以要秘密审讯,是皇太极不想把这种事情闹大。要不然,大清这边人人自危,局势只会更坏。
可是,他没想到,他派去审讯的人,就有亲人死在这次的明军之手。那是含恨审讯的,一定要班志富招认。
但班志富又不是傻子,这种罪名,打死他都不敢认的。结果一个不小心,没有屈打成招,而是真被打死了。
报给皇太极的说法,是说着班志富就是明国奸细,但是死鸭子嘴硬,就是不肯招供,结果被拷打死了。
对此,皇太极很不满意。但是,人都已经死了,还能怎么办?
最终处理的结果,是满清的失踪人口档案中就又多了一个。反正尚可喜已经死了,也不用给什么人交代什么。
他却不知道,班志富的亲人许久都等不到班志富的消息,虽然最大的恩主,尚可喜已经死了。可为了救人,当然还是会四处找关系托人,想着要营救班志富。最终求来求去,却是求到了剩下的两个满清异姓王这边。
金州,孔有德府上,孔有德和耿精忠两人都在,看着进门就跪的那人,其中孔有德微皱着眉头说道:“你是班志富的弟弟?那你应该清楚,他是跟着尚可喜的,我们两家是有过节的!”
“王爷,我……我知道,可我实在没办法了。”班志富的弟弟班志贵连连磕头,同时哀求道,“还请王爷看在我哥和两位王爷都是汉人,而且以前都是东江军旧将的份上,救救……”
“住嘴!”孔有德一听,不由得厉声喝道,“如今我们两人都是大清王爷,你要再提以前,来人,把他给打出去!”
叛变大明投靠敌人的,又怎么可能会乐意提起以前的事情,这是犯忌讳的,竟然哪壶不开提哪壶,有这么求人的么?
耿仲明也是一脸厌恶,当即喝道:“去去去,你哥被带走,关我们屁事,赶紧走你的,免得真被打出去!”
班志贵闻声,转头看到真有孔府家丁过来赶他,顿时就急了,连头都不磕了,直着脖子说道:“他们抓我哥的理由,和两位王爷也有关系的!”
一听这话,孔有德不由得有点奇怪,便伸手一摆,示意家丁下去,而后他盯着班志贵问道:“有什么关系?”
班志贵暗中一咬牙,给自己壮胆一下,而后马上回答道:“两位王爷不知,朝廷带走我哥的时候,说是怀疑我哥暗中投靠了明国。可是,我哥说了,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对大清忠心耿耿,而皇上又英明神武,肯定能给他一个公道。可谁知,去了之后就再没了消息。”
说到这里,他看到孔有德和耿仲明脸色有点不对,便连忙补充说道:“两位王爷,朝廷之所以怀疑我哥,是因为据传上次的战事,是大清这边有人走漏了消息给明国那边。因此,明国皇帝才能及时出兵辽东搅乱了朝鲜战局,更是害得睿亲王全军覆没。朝廷上,他们肯定不会怀疑他们自己族的人,我们这些汉人,特别是原来东江军出身的,就是他们的最为怀疑的人了。”
听到这话,孔有德和耿仲明的脸色,顿时就难看了。
上次战事,据说有人透露消息给明国的风声,他们两人也听说了。毕竟多尔衮的奏章,还是有些人知道了。孔有德和耿仲明好歹是满清的异姓王,多少也有自己的渠道,能听到一点。不过他们俩一直觉得,他们一直驻守在金州,这个事情和他们无关。
可如今,听这个班志贵的话,好像朝廷在查这个事情,但不知道具体是谁泄露,已经在排查了。首当其冲的,是班志富,那下一个呢?
如今,明国好死不死的,竟然重建了东江军。这让他们这些原本出身东江军的,确实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但关键是,他们两人觉得自己是大清的异姓王,待遇远比明国那边要好,怎么样都不可能叛变大清的啊!
可如今看来,好像朝廷上有人不是这么想的。那么在班志富之后,会不会再查其他人?哪怕不是他们,查到他们的手下将领身上,那他们两人也是吃不消的。
这么想着,孔有德和耿仲明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忧虑。不过有外人在场,他们不方便说什么。
于是,耿仲明对班志贵厉喝一声道:“休得胡言乱语,皇上英明神武,又岂会错怪无辜之人!肯定是你哥有什么问题,被查出来了。回去耐心等着吧,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如果再要乱跑的话,小心你自己的狗命都不保!”
听到这话,班志贵不由得脸色一白,还想再说时,却见孔有德大喝一声,叫了家丁进来,把他给叉了出去。
等看不到人,大堂内只有他们两人时,就见耿仲明带着忧虑对孔有德说道:“这个事情,我们可不能马虎大意啊!”
“那能怎么办?我们又没有做对不起大清,对不起皇上的事情,有什么好担心的。”孔有德虽然如此说,可从他的说话语气上,明显可以听出,他的底气有点不足。
耿仲明沉默了片刻,忽然牛头不对马嘴地另外起了一个话题道:“听说皇上已经几次吐血了!”
孔有德一听,立刻转头看看,并无外人,便低声叹道:“皇上那么胖,有点事情并不奇怪。不过皇上吐血的事情,可不能议论,就当不知道罢了!”
“不是,我的意思是,皇上是被气吐血的。”耿仲明连忙低声解释道,“由此可见,这几年不顺,皇上已经是一肚子气了。查内奸的这个事情,我敢肯定,绝对不会不了了之的。就算明面上没动静,暗地里肯定是在严查。”
“那你的意思是?”孔有德有点担心地问道。
他们两人,都多少年了,有事情就一起互相商量,共渡难关,包括他们一起打建虏,也包括他们一起叛明投降建虏。
就见耿仲明低声说道:“这班志贵来找我们的事情,我觉得肯定瞒不过有心人。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上奏皇上,把这事原原本本地先行上报。另外,再把班志富为何被明军放回来的这个事情提上一提。反正我们两人,可没有被明军俘虏过,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意思,就是最好把班志富给钉死成内奸,这样一来,他们就安心了。这一点,孔有德明白,便点了点头。
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或者他们不清楚。可其中所讲得道理,他们当然是清楚的。更何况,真要说起来,那班志富是尚可喜的心腹手下,对他们来说,死了也是活该。
事情,就该这么定下来了,但是,耿仲明却忽然叹了口气,而后转头四顾后,才转回头低声对孔有德说道:“你说为什么我们在明国的时候,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如今,我们到了大清这边,大清这也少不了勾心斗角。还有,我们在明国的时候,是被大清压着打;可如今我们到了大清这边,看这形势,好像有点不妙啊!也不知道皇上有没有办法,摆脱如今的困境?”
感情是扫把星?孔有德想着,不由得自嘲地笑了下,没有发出声音。在沉默片刻之后,他忽然抬头低声对耿仲明说道:“我觉得吧,毕竟大明的底蕴深厚,就算以前那么败家,可大明皇帝一旦认清朝中忠奸,就不是辽东的实力能抗衡了!”
“……”耿仲明听到这话,稍微愣了下,而后试探着问道,“该不会,你后悔了吧?”
“后悔?”孔有德一听,倒没有犹豫,立刻就回答道,“有什么好后悔的,当年要不是你提出渡海投降大清,我们早就成了黄土了。”
说到这里,他想想好像不对,就又补充道:“不是说我们怕死,而是我们为大明在辽东征战,缺衣少食不说,要不是毛帅撑着,估计都饿死了。可是,我们到鲁地之后,那些当官的,还有那些有钱人,都多少阔气不知道。这还不算,一直歧视欺负我们辽东人。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
提起了当年的事情,两人不约而同的沉默了。
过了一会后,孔有德忽然转头看向京师方向,喃喃自语,连耿仲明都差点没听清楚:“如今的大明,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句话,耿仲明没有答,就假装没听到。过了一会后,两人就开始给皇太极上书了。
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这边,因为没有窃听种子,自然不知道他们两人的对话。不过,有些事情,因为有窃听种子,别人还不知道,他却是已经知道了。
首先,从三边总督郑崇俭身上的窃听种子反馈,崇祯皇帝知道,在河套地区的建虏主力突然出现在宁夏,由叛将柴时华为饵,伏击了追击的明军,王世宠战死。
不过正当济尔哈朗趁胜四处烧杀劫掠,攻城略地的时候,郑崇俭领军赶到,遏制住了建虏的烧杀劫掠,或者说,应该是济尔哈朗掠夺的人口物资已经够多,因此退兵了。
这是刚发生的事情,崇祯皇帝看得眉头紧皱。
建虏这一招,确实有点防不胜防。要是不把河套的建虏消灭掉的话,以建虏为骨干的侵袭,肯定会让大明边地苦不堪言。这边的长城沿线,可没有山海关那样的天险,也没有大海相隔。实在是不好对付的。
可是,草原上不比辽东,一望无垠的,要想消灭建虏,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上一次消灭河套的土默特部,是因为布局了图尔格这个棋子,让图尔格以为可以进关掠夺报复一把,是在关内把土默特部的主力给消灭掉的。如果换成草原上的话,四散而逃,压根就无法歼灭他们了。
要想解决河套建虏,实在有点难啊!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先去看其他窃听种子的信息。
这不看还好,一看之下,顿时,他感觉可能会有办法了。
因为崇祯皇帝看到的,是英俄尔岱他们奉了皇太极的旨意,跑去河套了。如此一来,对于河套建虏的动静,以及他们商议的军情,以英俄尔岱的地位,应该也都能知道,这也等于说,崇祯皇帝这边就能知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要有针对性的下手,搞不好,就是消灭河套建虏的最好机会!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心中叹道:“看来,还是得自己御驾亲征才行了!”
此时,已经是大明崇祯十四年八月份,防灾抗灾正在进行时。不过,崇祯皇帝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了,防灾抗灾,都在有条不絮地进行中。
京营的汰弱留强,也已经有了结果。整个京营,就只留下了五千能打仗的而已。刘孔昭就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思,协同兵部这边,安置老弱,改制工程兵,训练精卒。
…………
总之,崇祯皇帝从辽东回来之后,一直在处理内政。总得来说,他只是给出了方针策略,具体的执行,自然是由内阁和司礼监那边领头在执行。
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要再次领军出征,条件是具备的。
于是,崇祯皇帝就又召开内阁六部和司礼监的大佬会议,地点就在文华殿内。
等群臣见礼之后,他便对底下臣子,用忧郁的语气说道:“建虏屯兵万余,就在河套归化城,统领草原各部族,一直对大明边关骚扰,此事,朕甚为忧心!”
听到这话,首辅薛国观先出列奏道:“全赖陛下之英明神武,九边重镇防守得当,建虏远至河套,兴师动众,却徒劳无功。陛下无需忧心!”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摇头说道:“这一点,薛卿就错了!”
………………………………
39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薛国观听了,不由得一愣。自己错了,怎么可能?虽然九边多有发来警情,但是,不是一直没有出过事么?
其他臣子,也都是有点好奇,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说,难不成,皇上又有高见?
果然,就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一点,认真地对薛国观说道:“虽然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出现大的战况。建虏也好,蒙古部族也罢,大都只是骚扰。但是,朕敢肯定,从朕出征辽东回来之后,草原上的建虏必定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一定会发动一次大的战事!”
看到底下臣子都微微有点诧异的样子,他便又接着肯定地说道:“当然,之前的骚扰,也可以理解成是敌人在麻痹我边关将士。总之,建虏从辽东远赴河套,就绝不只是骚扰而已。朕琢磨着,近期建虏必定会有动作,原因朕已经说了,因为河套的建虏并没有很好地牵制住朕!”
听到皇帝这么分析,薛国观等人想想,好像觉得确实有道理。不过他们可没法,像崇祯皇帝这么肯定。
他们没想到,崇祯皇帝敢肯定的事情,还不止如此,就听他继续又断言道:“有众多蒙古部族为建虏帮凶,朕料到建虏主力要想掩盖他的攻击目标,并不难办到。如果是朕领军,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比如乔装主力在大明晋地这边,实际主力却屯兵大明西北,大明就防不胜防,容易丧失警惕之心!”
听到这话,兵部尚书就忍不住了,当即出列奏道:“陛下,何以建虏不会屯兵东边,而是要去西边呢?”
本来他是不想问的,可实在是崇祯皇帝的语气太过自信,让他觉得,皇上这是有点绝对了,因此就开口一问。顺便,也能隐晦地提醒下皇上。虽然皇上您确实有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情真相的本事,可是,世事无绝对,不要这么肯定,谦虚一点,才是明君所为。
然而,他的这个隐晦提醒,显然没有什么用。就听崇祯皇帝还是用非常肯定地语气回答他道:“卿可别忘记了,西北那边有大明叛将柴时华一直在作乱。如果他勾结建虏入侵的话,就很危险了。不止是他熟悉西北情况,而且西边的大明边军对于建虏并没有接触过,虽然朝廷有警示,可警惕心相对京畿之地这边来说,还是要少不少的。”
说到这里,他断然道:“如果朕领军的话,就一定会重点攻打大明西北,如此,很容易成功!”
听到皇帝说得如此头头是道,而且还是有理有据,并不是信口瞎掰,众多朝臣在面面相觑之后便露出佩服之色。
这个佩服,并不是说他们觉得皇帝所言,就一定是真的。而是佩服皇帝的这个逻辑推理能力,虽然此时还没有这个逻辑推理能力的名词,但不妨碍他们知道这个意思,就觉得皇帝的这个能力是真强!
“陛下,既然如此,何不发一道旨意给三边总督那边,加强戒备?”薛国观听到这里,便立刻奏道。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道:“确实要发一道旨意过去。也是怪朕,从辽东回来之后,一直在关注民生,防灾救灾,事情一堆,还有京营的改制,忙得忘记了。等到这两日,有了点时间,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才想到了这事!”
一听这话,兵部尚书这边就有点不安了,连忙上前请罪。不管怎么样,这毕竟是兵部的事情不是!
当然,就这点事情,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怪罪他,不过这也是提醒了他一个事情,便对兵部尚书这边说道:“各地军情汇总,卿这边要专门整理,定期上奏给朕。”
本来的话,他是想说,成立情报分析中心的。不止是军情,还有民情等等。不过他又转念一想,眼下正是朝政革新的时候,京营在改制,大明大部分地区都在忙抗灾,核查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赋税也还在继续。有太多的事情在做,而如今的衙门效率又不高,再接二连三地推出新概念,新想法的话,还不是很适合。因此,他就没有提这个事情,准备等以后再说。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还是有话要说的,就听他对底下臣子严肃地说道:“河套建虏之祸,须得朕亲自去解决才行。诸卿协调物资,在尽量不妨碍抗灾救灾的前提下,多准备下吧!”
一听皇帝又要御驾亲征,在这些文官之中,却不是受欢迎的。
有的臣子,是因为固有的观念,觉得皇帝乃是国之重,不能轻易出宫,更不要说还是去打仗的。不是有句俗话说了么,将军难免阵上亡,就算再会打仗的将军,战事打多了,就可能会战死的。要是皇帝战死,那对大明的影响就太大了!
还有的臣子,同样不喜欢皇帝出宫,则多是怕皇帝出去多了,见识广了,原本就已经这么厉害了,那还要不要让人活了?
基于此,底下臣子中,甚至包括司礼监,其实都是不乐意皇帝三天两头的出征,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陛下,西北之事,毕竟是未发生之事,或者,以臣之见,去一道旨意,已经足够了!”
“对啊,陛下,只要西北那边加强防御,让建虏无机可趁,自然就不用劳师动众了!”
“陛下,战事一起,钱粮消耗无数,能不打还是不打得好。更何况,如今建虏说不定撤回辽东应该也有可能吧,被陛下消灭了上万多建虏精锐,这河套的建虏搞不好就得回去!”
“……”
他们正在说着,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随后一名内侍出现,手中捧着一个长筒,刚跨过文华殿门槛,就立刻大声禀告道:“大同府紧急军情急报!”
一听这话,顿时,文华殿内变得非常安静。竟然是大同府来了紧急军情急报,该不会,皇上说什么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