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话第一编年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兀笥泻蛹弥矣刑┗剑零谠谄淠希虺υ谄浔保拚蝗时簧烫婪胖稹I替诠笥忻厦拧S矣刑校I皆谄浔保蠛泳淠希拚坏拢渫跛薄S纱丝蠢矗溃趶圆辉谙铡H绻恍薜拢庵壑兄硕冀傥泄恕!

    武侯道:“是啊。”

    魏国置相,用田文。

    吴起不高兴了,对田文说:“请让我和你辩论一下,看谁的功劳最大,可以吗?”

    田文说:“好,你说吧。”

    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乐于为我尽死力,敌国不敢觊觎,这一点你比得上我吗?”

    田文说:“比不上。”

    吴起说:“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你比得上我吗?”

    田文说:“我比不过先生。”

    吴起说:“守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这一点你比得过我吗?”

    田文说:“确实比不过。”

    吴起说:“既然这三点你都比不上我,为什么职位却在我之上?”

    田文说:“但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样特殊的时候,是该委政于先生呢,还是委政于我呢?”

    吴起默然良久,说:“还是应该委政于先生。”

    后来,魏相公叔为了娶公主而加害吴起。公叔的仆人说:“想除去吴起很容易,吴起这人刚愎自喜先生先去对君王说,吴起是大贤之人,君侯国小,臣恐吴起无留心。君侯应该试着将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无留心,一定会推辞。而先生与吴起一道见公主,故意使公主*先生,吴起见公主作践先生,肯定会以为公主是个泼妇,就不会答应娶公主了。先生的计谋也就成了。”公叔就听从了仆人的建议去办,吴起果然辞娶公主。魏武侯虽有疑忌但还没有全信。吴起惧诛,就逃到了楚国。楚悼王素闻起贤,吴起一到就用为国相,吴起明法审令,淘沆汰员,废公族疏远者为民,节约国赋抚养战斗之士,以为治国只要重在强兵。破除游说之言,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都以楚国强盛而忧虑,但楚国的公族大夫都抱怨吴起,因为吴起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列侯之太子赵章,是为赵敬侯。

    韩烈侯薨。子韩文侯立。

    十六年,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赵国的公子朝作乱,奔魏。与魏国联合袭邯郸,不克而退。

    十七年。秦国的庶长改迎献公。杀出子及其母,沉尸于深渊。

    齐伐鲁。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齐太公田和薨。子桓公田午立。

    十九年。魏国在兔台大败赵军。

    二十年。日食。

    二十一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吴起逃于宫中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暴徒,射杀吴起,弓矢并及王尸。悼王既葬,楚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因坐吴起之事被诛九族的达七十余家。

    二十二年。齐伐燕,攻取桑丘。韩魏赵伐齐,至桑丘。

    二十三年,赵袭卫,没有攻克。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其田。当年,齐桓公亦薨。其子威王因齐立。

    二十四年,狄人在浍地击败魏军。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晋孝公薨。子靖公立。

    二十五年,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与卫侯谈论苟变的才能。子思说:“他的才能可以为五百乘的将领。”

    卫侯说:“我知道他可以为将。然而当年他为下吏的时候,曾经偷吃了别人的两颗鸡子。因此不愿用他。”

    子思说:“过去圣人用人,就如同匠人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杞梓连抱之木,有数尺之朽,良工不会因此放弃它。如今君侯处战国之世,正需要拣选爪牙之将,却因为二卵之矢而放弃守城的良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

    卫侯再拜说:“谨听先生的教诲。”

    卫侯说的话即使不对,而群臣相和如出一口。子思说:“我看当前的卫国啊,已经变成君不君,臣不臣的典型了。”

    公丘懿子说:“何必说的那么严重?”

    子思说:“为人主自以为是,则众谋不进。做得对而自以为是,都会阻挡众谋之进。何况所谋非是呢?不管是非,只是喜欢听人的赞美之词,不是自我闭塞吗?不论说的在不在理,都去阿谀取容,谄媚的风气也太重了。君喑臣谄,而处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怎么能答应?国家不灭亡才怪。”

    子思对卫侯说:“君侯的国事将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这么说?”

    子思说:“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君侯出言自以为是,而士庶人没有敢矫正的。君臣既然自以为贤,而群下同声相赞。称赞则顺而有福,矫正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政从何而来?这样一来,不亡何待?”

    鲁穆公薨。子共公立。

    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二十六年,安王崩。子烈王立。

    韩魏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三分其地。

    烈王

    元年。日食。

    韩灭郑。因迁都于郑。

    赵敬侯薨。子成侯立。

    三年。燕国再林狐击败齐军。

    鲁国伐齐,入阳关。

    魏国伐齐,至博陵。

    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卫慎公薨。子声公立。

    四年。赵伐卫,夺取都鄙七十三城。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军。

    五年。魏伐楚,取楚国的鲁阳。

    韩国的严遂杀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

    当初,哀侯立韩廆为相,但却深爱严遂。韩廆与严遂两人有很深的矛盾。严遂使人在朝上刺杀韩廆,韩廆向哀侯求救,哀侯就抱住了他。那人刺杀韩廆,兼及哀侯。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太子魏莹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六年。齐威王来朝。当时周室微弱,诸侯无人来朝会。而齐国独来朝拜,天下之人都以齐威王为贤。

    赵伐齐,至鄄。魏国在怀地击败赵军。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先生主政即墨,我听到的都是对你的诋毁之言。但我使人暗访即墨,却发现那里田野整齐,人民富足。官府无事,东方安宁。这是因为先生不媚事我左右以求助的缘故。封给他万家之邑作为褒奖。又召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主政阿地,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我使人暗访阿地,却发现那里田野荒僻,民不聊生。昔日赵国攻打鄄城,你不能前去救援。卫国取薛陵,你竟然不知。这是因为你施重贿媚事我左右的缘故。“

    是日,烹阿大夫以及身边曾经赞美阿大夫的人。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楚肃王薨。无子。其弟宣王即位。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七年。日食。烈王崩。其弟扁立,是为显王。

    魏国大夫王错出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有内乱,可以趁机攻取。“

    于是懿侯和赵成侯联合伐魏,在浊泽大战,大破魏军。遂进围魏国。

    赵成侯说:”杀魏莹而立公中缓,割地而还,是我二国之利。“

    韩懿侯说;”不可。杀魏君,是为暴。割地而退,是为贪。不如将魏国分为两份,魏国两分,不强于宋卫,我们就再没有魏患了。“赵人不听。懿侯大不高兴,趁夜起营退兵。赵成侯亦去。魏莹趁机杀公仲缓就位,是为魏惠王。

    太史公司马迁说: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亡,是因为韩赵二君的意见不统一。若从一家之谋,魏国一定分裂了。所以说,国君临终而不立后,国家容易灭亡。
………………………………

卷二  周纪二(1)

    显王

    元年。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三年,魏韩在宅阳会盟。

    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军与韩军。

    四年,魏国侵伐宋国。

    五年。

    秦献公在石门击败三晋联军。斩首六万。周王赐之王者之服。

    七年。魏国在浍地击败韩赵联军。

    秦魏在少梁交战。魏军大败,魏国公孙痤被俘。

    卫声公薨。子成侯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这年孝公已经出生二十一年了。当时河山以东,有六大强国,淮泗之间,又有十余个小国。楚魏与秦国接壤,魏筑长城,自郑国的滨洛之北有上郡,楚国自汉中南有巴,黔中。都把秦国当作化外之人对待,摈斥他,使他不得与中国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想要强大秦国。

    八年。秦孝公下令说:“当年我先祖穆公,在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亲自封为伯号,天下诸侯都来相贺。为后世开创基业,是多么光美的事。后来因为国家多难,来不及顾及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之地,这是天大的耻辱。献公即位,迁都跞阳。将谋东伐以复穆公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感念先君的意愿,常常痛彻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寡人将与他裂土分茅,共享国家。”

    于是,卫国人公孙鞅听说孝公出了求贤令,就西行入秦。

    公孙鞅,是卫国公室旳庶孙。爱好刑名之学。曾在魏相公孙痤手下做事。公孙痤知道他的才能。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就一病不起。魏惠王前去慰问病情。魏王说:“公叔病重,万一不讳,我的江山社稷该怎么办?”

    公孙痤说:“臣府中的中庶子公孙鞅,年龄虽小,但有奇才。希望君侯可以将国家委托给他治理。”

    魏王低头不语。公孙痤见了说:“君侯如果不用他,那就杀了他。不要让他们跑了。”

    魏王点头而去。

    公孙痤又找来卫鞅,对他说:“我先君后臣。先向君王推荐你。君王不用,我又让他不用你就杀了你。现在我告诉你,你快逃走吧。”

    卫鞅说:“君王既然不用你言用我又怎么会用你言杀我呢。”因此并不逃走。

    魏惠王从公孙痤家出来,对左右说:“公叔病糊涂了。先令寡人重用卫鞅,继而又劝寡人杀了他,岂不是太不合常理了吗?”

    卫鞅既至秦,通过孝公的嬖臣景监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大喜。和他一道谈论治国大计。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国人不喜欢改变。卫鞅对秦孝公说:“老百姓不可与谋始,但可以与乐成。谈论至德的人,往往不合于民俗。希望能成大功的人,不需要向众人求谋。所以圣人讲究的是只要可以强国,不必只以现成的法度为准,应该有所改变。”

    甘龙说:“不然。按照前人的陈法治国,官吏熟悉而民众才得安宁。”

    卫鞅说:“平常人安于旧俗,治学者又囿已知的知识而不求改变,这样的人,让他居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可以于他议论法理之外的东西。有智慧的人作法,愚钝的人就会受制于此。贤能的人更改礼制,不屑的人就会为礼法所拘束。”

    孝公说:“说得好。”于是就用卫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于是就定变法之令。令民众五人为伍,十人为什。定连坐之法。告奸者与斩获敌首的人同受上赏。不告奸者与降敌者同受罚。有军功者,根据军功大小受赏。无辜私斗的,根据轻重接受刑罚。举国上下,不分老幼,都要忠于本业,因耕织多得收入的一体受赏。追逐小本末利以及受穷的,都要受罚。宗室之中非有军功论赏,不得入为公籍。申明尊卑爵秩等级,设定服饰服色,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贵也不能穿华丽的衣服。

    法令制定了,还没有公布。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南门,立一根三丈之木,发布榜文说,只要有人能将此木移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两黄金。老百姓都忧忧疑疑,没人肯动。于是又改口说:“如果谁肯把此木移到北门,赏五十金。”有一个人心动了,就试着将木头移到北门,结果马上赏给他五十金。

    于是下令。新法施行数年,有数千人来到国都,诉说新法的不便。于是太子犯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就故意违反。太子是君嗣,不可施刑,可给他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加刑。”从此后秦人都争相遵守法令。新法施行十余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老百姓勇于公战而耻于私斗,乡邑大治。

    当初来京师说法令不便的人,这时又跑来京师宣扬法令的便益。卫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之人。”将他们都迁到遥远的边关去了。从此老百姓再没有敢私自议论新法的了。

    司马光说:信誉,是为人君的大宝。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不能使民,非民不能守国。因为这个缘故,古代的帝王都能做到不欺四海,称霸的人也知道不欺四邻。善于治国的人不欺民众,善于治家的人不欺其亲。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至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昔日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这几个人并不是完人,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在战攻之世,天下都崇尚以诈处世的时候,犹且不忘以诚信获得民心,何况为四海承平的君主呢。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十一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师。

    十二年。魏韩在鄗地会盟。

    十三年。赵燕在阿地会盟。赵齐宋在平陆会盟。

    十四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野相会田猎。魏惠王说:”齐国可有宝物吗?“

    齐威王说:”没有。“

    魏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尚有几颗径寸大的珠子,能在夜间照亮十二乘车乘的距离。岂能以这么大的齐国,竟没有什么宝物呢?“

    威王说:”寡人以为宝的东西与你不同。我有叫檀子的大臣,我使他守南城。则楚国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叫盼子的大臣,我使他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向黄河。我有叫种首的大臣,,我使他备盗贼,则治理的国家道不拾遗。这几位大臣,其光照数千里,岂是区区十二乘可比?“

    魏惠王有愧色。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

    鲁共公薨。子康公立。

    十五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军。斩首七千级。攻取少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六年。齐威王使田忌救赵。。起初庞涓与孙膑一起学兵法,庞涓入魏当了将军,自己知道才能不及孙膑,就把孙膑召来,找借口以法断其两足,想要使他终身废弃。齐国使者至魏,孙膑以囚徒的身份私见齐使,齐使者私自把他带到齐国。田忌待为上客,并将他推荐给齐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他为师。于是谋救赵。欲以孙膑为将,孙膑自以刑余之人,不肯答应。于是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使他坐在辎车中,出谋划策。田忌欲引兵奔赵,孙膑说:“为别人解决纷争的人不动用拳头,只需虚张声势,左博右击,使其自解就可以了。如今梁赵相攻,精兵锐卒一定都在外面,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先生不如引兵直走魏都,占据其道路要冲。如此一来他们一定会放过赵国回身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举解赵国之围,而使魏国疲敝了。”

    田忌听从了他的意见。

    十月,邯郸降魏。魏军还师,与齐军大战于桂陵,魏军大败。

    韩国伐东周。取其陵观。癝丘二地。

    楚国的昭奚恤为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一个爱狗的人。有一次这狗掉到井里去了,邻居见了将要去告诉主人,但这狗却当门而吠。如今昭奚恤常常说我的坏话,就如同这狗一样。有好宣扬别人的好处的人,大王会说,这人是君子,可以多接近他。又有喜欢揭人之短的人,大王就会说,这是小人,应该远离他,但是,世上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的人,大王终是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大王只喜欢听到赞美之词,而不喜欢听逆耳之言的缘故。”

    楚王说:“你说的有道理。寡人愿意两听之。”

    十七年。秦国的大良造伐魏。诸侯包围魏国的襄陵。

    十八年。秦国的卫鞅围魏国的固阳,城降。

    魏人归还赵国的邯郸,并与赵国在漳水上会盟。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曾是郑国的贱臣,学黄老刑名之学,以此事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国政,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曾经请求昭侯起用他的远门兄弟,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说:”我之所以向先生学习,是为了治国。我难道应该听先生之请而背弃你所传授的治国方略吗?先生曾经叫寡人修功劳视次第。如今你有所私求,我该答应吗?“

    申子感悟,辟舍请罪说:”君侯真是无私的高人,我知错了。“

    韩昭侯曾有一件旧衣服,命人好好珍藏。侍者说:”君侯也太不仁义了。不把它赐给左右而叫人藏起来。“

    昭侯说古代的明主都爱护国中的一草一木,这件旧袄也是,我得等到有功的人,才可以把它赏赐给他。”
………………………………

卷二  周纪二(2)

    十九年。秦商鞅在咸阳筑翼阕宫廷。并迁都于此。并下令百姓父子兄弟不可同室而居。划设数乡为一县。各县置令丞。共设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秦魏在彤地相遇。

    赵成侯薨。公子纩与太子争立。失败奔韩。

    二十一年,秦商鞅颁布赋税之法。

    二十二年,赵国的公子范起兵袭击邯郸,兵败而死。

    二十三年,齐国杀其大夫牟。

    鲁康公薨、子景公立、

    卫公贬号为侯,服属三晋。

    二十五年,诸侯大会京师。

    二十六年,周王加封秦侯伯号、诸侯都称贺。

    秦孝公使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会师以朝周王。

    二十八年。魏国的庞涓伐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计谋说:“是早救好还是晚救好呢?”

    成侯说:“不如不救。”

    田忌说:“不救,则韩国将要并入于魏国了。不如早救。”

    孙膑说:“韩魏之兵未疲而我救之,是以我之兵代韩受过。反而要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破国之志,若韩国亡,则魏国将东面而击齐了。我们应当和韩国深相结纳,但却不要急着和魏国交战。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举两得,名与利都有了。

    齐王说:”很好。“

    于是许诺出兵,送走了韩使。

    韩国因为有了齐国做靠山,拼死守城。无战不胜。东向委国于齐。齐国因此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救韩。大军直扑魏国的首都。庞涓听说,只好放弃攻韩,转身回救。

    魏国内也发大兵,以太子申为将,迎击齐军,

    孙子对田忌说:“三晋之兵素来强悍好战,看不起齐军的怯弱。懂得作战的人,善于因势利导。兵法说,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于是命齐军初入魏地时,埋下十万眼锅灶。第二天,改为五万眼锅灶。又过了一天,改为二万眼。庞涓一连跟了三天,见齐军的锅灶一天天减少,大喜,说:“我就知道齐国人素来怯战。这才进入我国三天,士卒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就放弃步兵,只与其精锐倍日并进,

    孙子考虑他的行程,当晚可到马陵道。马陵道狭小而周围多险隘。孙子令人在一棵大树上砍去一片树皮,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令齐兵弓弩手伏于马陵道旁。到傍晚见树下举起火把时万弩齐发。到了傍晚,庞涓果然赶到马陵道。见树上白书,使人举火照看。未及看完,四下已是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见状,知道智穷计尽,叹息道:”想不到竟因此而成小子之名。“说完挥剑自杀。

    齐军乘胜进攻,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素忌田忌。使人怀十金在市上卜卦,假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为将三战三胜,将要行大事,可以吗?”等这个求卦的人出来,派人捉住他,献给齐王。田忌不能自明,因帅家甲攻临淄,以求捉到成侯。攻城不克,出奔于楚国。

    二十九年。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并秦,就是秦并魏。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居于嶺阨之西,都城是安邑。与秦国隔河相望。但却独据山东之利。形势有利了则西侵秦,形势不利则可以东收地利。如今因为君王贤圣,国家赖以强盛。而魏国往年大败于齐,诸侯背叛。我们正好因此时伐魏,魏国一定力不能支,定会东迁。然后秦国就可以占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这可是帝王之业。”孝公听从他的建议,使他将兵伐魏。魏国使公子卬领兵拒敌。两军相距,卫鞅使人给公子卬送去一封书信,信上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