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话第一编年史-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初,王恢讨伐东越的时候,使番阳令唐蒙前去风晓南越。南越招待唐蒙吃蜀地产的枸酱。唐蒙问从哪里得来,他们说:”从道西北的牂柯江得到。“
牂牁江出于番禺城下,
唐蒙归至长安,打听蜀地的商人,商人说:”只有蜀地出枸酱。许多人偷着持去夜郎市卖。夜郎国,临着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而也不能臣使他。“
唐蒙于是上书对皇上说:”南越王黄室左纛,地方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为一州之主。今从长沙,豫章前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也是制越的一个奇策。以汉之强,巴蜀的富饶,打通夜郎国的通道,为他们设置官吏,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多带衣食辎重,从巴蜀,筰关入夜郎。遂见夜郎侯多同。
唐蒙厚赐多同。喻以威德。约定为他设置官吏。使其子为守令。
夜郎旁边的小邑,都贪得汉朝的缯帛,争着与唐蒙订约。
唐蒙还报,皇上使其地为犍为郡。征发巴蜀士卒修道。自僰道直至牂牁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有劳累致死的。有人逃亡。就用军兴法诛杀领头逃跑者。巴蜀民众大为惊恐。皇上听说了,使司马相如责问唐蒙等人。并谕告巴蜀民众此举非皇上的意图,
相如还报。当时,邛筰之地的君长,听说南夷与汉相通,所得的赏赐很多,都愿意请求内附,希望能为安置官吏,与南夷一样。天子问相如,相如说:”邛筰等国近蜀,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时曾经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日若能复通为郡县,将胜于南夷。“
天子以为然。就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前去通使。与副使王然于等乘传,用巴蜀官员呈贡的财物贿赂西夷邛筰之君,他们都请为内臣。除去边关。于是边关一发外扩,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江。发布檄文,通零陵官道。在孙水架桥,以通邛都。为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余个县都归蜀郡。天子大悦。下诏发卒万人,修治雁门险阻,
秋七月,大风拔木。
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妇人媚道之术,事情败露。皇上令御史张汤穷治。张汤深挖党羽,相连及诛杀者达到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
乙巳赐皇后策书,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窦太主惭惧,稽颡向皇上谢罪。皇上说:”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你应当信道以*,不要因听信闲言而生嫌惧。“
皇后虽废,但一切供奉如常法,长门宫无异于上宫。
………………………………
卷十八 汉纪十(3)
当初,皇上曾经置酒于窦太主家。太主引见所幸卖珠儿董偃。皇上赐给他衣冠,尊而不名,称为主人公。使他侍饮。于是董君贵宠,天下人莫不闻。常从皇上游戏北宫,在平乐观驰逐。为鸡巈狗马之会。皇上大为欢乐。
皇上曾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董君入内。当时中郎将东方朔持戟侍卫殿下,放下手中长戟前去对皇上说:”董君有当斩的三条死罪,怎么能让他入宫?“
皇上说:”你指的是什么?“
东方朔说:”董偃以人臣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罪状。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这是第二条罪状,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董偃不遵经劝学,反而教以靡丽奢侈之事,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这乃是国家的大贼,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
皇上默然不应,良久说:”我已经设下了饮具,就这一次,以后改正就是。“
东方朔说:”宣室,是先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非法度之政不得入内。自古*之渐,最终都会演变为篡。因此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
皇上说:”你说的很对。“下诏重于北宫置酒。引董君从东司马门入宫。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后公主的贵臣多有逾礼节的事。
皇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束守职之吏,作见知之法,使官吏转相监督,用法益加严苛,自此时起。
八月,有螟灾。是岁征召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令各郡县提供食资,赴京对策。
淄川人公孙弘对策说:“臣听说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这是因为天子以身作则取信于民,所以人民才安居乐业。到了未世就不同了,虽然贵爵重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盗不止,这是因为其上不正遇民不信的缘故。厚赏重刑,不可以劝善而禁非,只有守信才能够做到。因此因能任官,就可以做到官有分职。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办。不做无用之器,则可以省赋敛。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进退有序。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以上八条,是为治的根本,白姓有业则无纷争,理得则无怨恨之心。有礼则无暴力之事,敬爱他们他们也会爱敬君上。这可是有天下之君首先要明白的要务。礼义,是为民众所敬服的。赏罚顺礼义而行,则民不犯禁。臣听说,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如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相应。故阴阳和,则风雨有时,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繁盛。嘉禾兴,瑞草生,泽不枯,这是和的极致。”
当时参与对策者有百余人,太常奏公孙弘策第居下。策上奏后,天子撰公孙弘策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在征之列。公孙弘侧目而事辕固,辕固说:“应该以正学进言,不要学那些阿世的巧言。”
诸儒都疾毁辕固,辕固遂以年老罢归。当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转戍相饷,数岁道路不通。士卒因为暑湿而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次造反,发兵攻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皇上引为心腹大患。下诏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还都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皇上不听。
公孙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皇上见他言行慎厚,辩论有余,熟悉文法吏事。并以儒术相佐大为欣赏,一岁中连迁至左内史。公孙弘奏事,有不可的地方,不肯当庭争辩,常与汲黯一道找方便的机会,由汲黯提起,公孙弘随后一道把问题摆出来,同皇上商谈。天子常常为之心服,所说的无有不听。因此日益亲贵。公孙弘曾经与公卿约议,但到了皇上面前,却又改变了当初的说法。以顺应皇上的旨意。汲黯曾经当庭诘问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开始与臣等建此议,如今却又背弃前言。这是不忠。”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致谢说:“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上很认同公孙弘的话,所以左右幸臣每每毁短公孙弘,皇上反而更加厚遇他。
六年冬,初征车船税。
大司农郑当时上言,穿渭水为渠,下至黄河,漕运关东粮草。又可以灌溉渠下良田万余顷。下诏征发万余卒修渠。是按郑当时的策略而行。三年渠通,人以为便。
匈奴入上谷,杀掠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于关市下攻击胡人。
卫青至龙城,得胡人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人所败,失亡七千余骑,李广亦为胡人所败,胡人生得李广,将他绑着放在两匹马中间的吊网里,走了十余里,李广诈死。胡人不再警觉。李广趁机挣断绑绳,跃上胡儿之马。夺其弓箭,鞭马南驰。遂得以脱归。汉下公孙敖,李广廷尉按治,当斩。赎为庶人。只有卫青赐爵关内侯。卫青虽然出身奴虏,然而善骑射,才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待士卒有恩。众人都乐为之用,有将帅之才,因此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皇上智能识人。
夏,大旱,有蝗灾。
六月,皇上行幸雍宫。
秋,匈奴数次盗边。渔阳尤甚。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军渔阳。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下诏说:“朕多次下诏职事之官兴廉举孝,期望庶几成风,绍休圣绪。有道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必有我师。如今或至阖郡不能举荐一人,这是化不下究,积行君子壅于上闻啊。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这是自古以来的常理。现决定二千石不举者,论罪,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就是不能胜任,当免职。”
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薨。
皇子刘据生,是卫夫人之子。
三月甲子,立卫夫人为皇后。赦天下。
………………………………
卷十八 汉纪十(4)
秋,匈奴二万人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围韩安国营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余人。安国只好举兵东迁,屯兵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右北平。
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卫青斩首虏数千人,东夷君南间等,共二十八万人降,为沧海郡。人徒之费,比于南夷。燕齐之间,斐然骚动。
是岁,鲁共王刘余,长沙定王刘发相继薨。临淄人主父偃,严安,无终人徐乐皆上书言事。
开始的时候,主父偃游于齐燕,皆不能得人厚遇,诸生互相联合,打击排挤他。家中清贫,假贷无所得。于是就西入关上书阙下。早上上交奏章,至下午就被召见。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他的奏词说:“司马法言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发怒,本是逆徳之事。用兵之术,是凶器。纷争只是末节,专务战胜穷武事的人,后来未有不后悔的。昔秦始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进谏说:”不可,匈奴无城廓之居,委积之守,迁徙不定。难以得到并制服他。轻兵深入,粮食必绝。带着粮草而行,则重不济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足以*安养。若战胜必杀之,则非民之父母。只是靡弊中国,快i心匈奴。并不是长策。“秦始皇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然后征发天下丁男以守河北。暴兵露师十几年,死者不可胜数。然而他们的土地都是枯泽咸卤,不生五谷。守之无用。况且经过十余年的守备,却不能过河北去。这岂是人众不足,兵革不备的缘故?而是形势在那里明摆着,还要天下人远途转输,自东海琅琊诸郡转输河北,加上路途损耗,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弊,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这时天下才开始叛秦。及至高皇帝定天下,掠地于边,听说匈奴据于代地之外,想要攻打他,御史成进谏说,不可。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圣德而攻匈奴,臣窃为陛下感到危惧。高帝不听,遂北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后悔极了,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匈奴难得而制,非一朝一世之事,行盗侵伐,是他赖以生存的本业。天性使然。上及虞夏,下及殷周,都拿他没办法,权当禽兽畜养而已。即令不观虞夏殷周之统,只看近代得失,也是如此。这正是臣之大忧,而百姓之所以疾苦的原因啊。”
严安上疏说:“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竞相修饰。调五声使有节律,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设方丈于前,以观察天下欲望的去就 。现在百姓的性情,见到美的东西,就去设法亲近,这是教民以侈。奢侈而没有节制,就不可以赡养老人。老百姓就会离本求末。末不可得,因此榗绅不惧怕为诈,剑侠不惧怕夸大杀人的后果,而世上的人并不以为愧。因此犯法之人众多。臣愿为民制定法度,以防其淫逸 。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心志定,则盗贼消。刑罚少,则阴阳和,万物生。昔日秦王意广心逸,欲逞威于海外,使蒙恬将兵攻胡,又使尉徒雎将楼船之士攻越,当是之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构于越,用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如此十余年,丁役转输,民不聊生。道路相望,死者相继。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灭世绝祀,都是因为穷兵之祸啊。因此周的过失是因为过弱,而秦的过失又源于过强。这都是因为他们因遁守旧,不知变通的缘故。今日徇西夷,朝夜郎,降羌,建城邑,深入匈奴,焚其龙城,这些事情都是人臣侥幸以求私利所致,不是安定天下的长策。“
徐乐上书说:”臣听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理。什么是土崩?秦朝的末世就是土崩的体现。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本身不是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也没有乡曲间积下的声誉,更没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漪顿之富,然而起于穷巷,奋臂大呼,天下从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民众困顿而主上不知道加以体恤,下怨而上不知。风俗已乱而政体不修。这三点,正是陈涉籍以起家的资本。这称为土崩。因此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什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之兵就是。齐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而不能取西部一寸土地,而身被擒于中原。这是什么缘故呢?并不是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失。而安土乐俗之民众多,因此诸侯无境外之助,这情势可称为瓦解。因此说天下之患不在于瓦解。这二者是天下安危的明确要点。贤主是应该留意而深察的,最近关东数年五谷不登,民众多穷困,再加上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论,百姓应该有不安其处的了。因为不安,所以易动。易动,就是造成土崩的原因。因此贤主独观万化之源,明于安危之机,修德于庙堂之上,而消未成之患。他的目的就是要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
书上奏,皇上召见三人,对他们说:”先生们都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才与朕相见?“将他们都拜为郎中。主父偃尤为亲幸。一岁中四迁为中大夫。大臣害怕他在皇上面前说什么坏话,贿遗累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你有点过于蛮横了。“主父偃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用五鼎而食,情愿死受五鼎之烹。“
………………………………
卷十八 汉纪十(5)
二年冬,赐淮南王几杖,可以不用参加朝会。
主父偃对皇上说:”古时诸侯封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如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为逆京师。如果以法割削它则容易萌起其逆节。前日晁错的遭遇就是如此。如今诸侯子弟或以十数,而適嗣代立,其余的虽为骨肉,却无寸土之封。这就使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以推恩分封子弟,使子弟皆为诸侯。他们人人喜得所愿,皇上是施德惠与他们,实际上是使他们的国土四分,不削而渐渐变弱了。“
皇上从其计。春正月下诏说:”诸侯王想要推私恩,将城邑分封子弟的,请统计上来,朕好议定其名号。“于是藩国才开始四分,而子孙皆为诸侯了。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掠吏民千余人。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进攻胡地的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赶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之地。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卫青手下校尉苏建,张次公皆有功,封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
主父偃上言,河南地土肥饶,外阻黄河,当年蒙恬曾经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又可以广中国之地,是为灭胡之本。皇上下公卿议,大家都说不便。皇上竟用主父偃之计,设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复修故秦时蒙恬所修的边塞。因河为固,转输甚远。自山东咸受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汉也放弃了上谷斗辟县造阳地界,拱手给了胡人。
三月乙亥晦,有日食。
夏,招募十万人迁徙朔方。
主父偃对皇上说:“茂陵刚刚建成,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将之迁往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这可是不诛而害除的两全之策。”
皇上从其计,将郡国豪杰及资产达到三百万以上的富户都迁往茂陵。有轵人郭解,是关东大侠。也在当迁者之列。为将军为他上言,说是他家贫,不应当迁徙。皇上说:“郭解本是布衣,他能使卫将军帮他说他家贫,这说明他家不贫。”因此并不听卫将军之言,卒迁郭家。
郭解平生因为一点小小的过节就会杀人,所杀者甚众。皇上听说了,使官府追捕并按治郭解。但郭解所杀伤者都是在赦令之前,无法治罪。轵地有一儒生侍使者坐,有客赞誉郭解。儒生说:“郭解专门以奸犯国法,怎能称得上贤者。”郭解的门客听说了,就将这位儒生杀了,并且断其舌。使者因此责问郭解。郭解却实不知是谁杀的。而杀人的人也不再露面,因此到底不知是谁杀的。官吏上奏郭解无罪。公孙弘上奏说:“郭解为布衣,为任侠行权,因一点小节就杀人,郭解虽然不知道这件事,但此罪甚于郭解杀之。当以大逆无道论之。”遂族灭郭解。
班固说,古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因此民众服事其上而不会有觊觎之心。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掌朝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于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楚有春申君,都籍其王侯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为了周全与魏齐的交情,竟然弃君国于不顾,信陵君无忌,为了解平原君之急,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他们都以此取重于诸侯,显名天下。扼腕游谈之辈,都称四人为豪杰之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而守职奉上之义废弛了。及至汉兴,禁刚疏阔,未知匡改。因此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等辈,都招致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侯,武安侯等辈,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在州郡中竞逐驰骛,权行四方,力折公侯。众庶以其名迹为荣,因仰慕而觊觎他们的行为,即使因之陷入刑辟,也情愿杀身以成名。像季路仇牧一样死而无悔。因此曾子说,上失其道,百姓已经涣散很久了。若非明主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百姓又哪里知道有禁法而知道拨乱反正呢。按照古代的正法,五伯,是三王的罪人。而六国,又是五伯的罪人。而战国四豪,又是六国的罪人。何况像郭解之辈,以匹夫之属,窃杀生之权,其罪过已经不容于诛灭了。看他们的行为,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也皆有绝异之恣。可惜其行为不入于道德,假如他们只是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之祸或可避免。
荀悦评论说,世上有三游,是德之贼。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三是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强横立世者,称为游侠。饰辞辩,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迎合于时势者,称为游说。取仁以合时好,联结党类,建立虚假的名誉,并以此作为谋取权利的手段,这类行为称为游行。这三种行为,正是产生变乱的根本所在。他们伤害道德,败法惑世,先王对他们都是很谨慎的。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修四民之业者,就称之为奸民。没有奸民存在,王道才可以光大。像以上三游之势,产生于季世,至周秦之末尤甚。上不明,下不正,则制度不立。纲纪废弛。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因此进言论者根据薄厚而吐词,选举者根据亲疏远近而举笔。善恶谬于群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因道回避。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僣度,饰华废实,竞趋时利。不再注重父兄之尊,却崇扬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掉了修身之道,却追求众人的赞誉。放弃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重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制定正确的制度,以善恶论功罪,不能以毁誉正其法。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知其实。因此名不能与其声相应者,称为虚名。实情与其本貌不符的,称为诈伪。毁誉失真的,称为诬陷。进言失实的,称为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贿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词,禁伪辩,绝淫智,放逐百家纷乱之言,以圣人之至道为本,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可成。
………………………………
卷十八 汉纪十(6)
燕王定国,与父燕康王之姬有奸。夺弟妻为姬。杀肥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